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諸子散文著作與什麼文化現象相關

諸子散文著作與什麼文化現象相關

發布時間:2022-08-18 11:44:43

1. 先秦諸子散文發展的特點都有哪些

最先面世的是老子《道德經》。也叫作《老子》, 其最主要的內容是對「道」及其規律的論述。老子以天之道來推論人之道,主張社會的規則應效仿自然規律。我最喜歡老子說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用「上善若水」來說明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老子還以大自然中的水為例子,說明「以柔克剛」的道理,從而引申到「以退為進」「甘居下流」「不為民先」的處世觀與政治觀。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對於中國的思想文化發展至為深遠,對於世界思想文化也產生了並正在產生著極大的影響。這是我國哲理性著作《易經》的文體的嬗變,也蘊含著《詩經》的風韻,是老子獨創的一種文體。作為議論文,《老子》採用了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相結合的方法,顯示出獨特的魅力。老子以道為學,以詩為文,並把它們有機的結合起來,開創了我國散文以神理為體,以形文為用的文章體制。

《荀子》與《韓非子》的出現,標志著議論性散文體制的成熟。《荀子》的散文,大都是一些長篇大論,文章具有標題,且論點明確,論據充分,結構完整,成為成熟的專論體議論文。此後,這種文體成為我國說理散文的主要形式。《韓非子》發展了《荀子》的議論文,極富表現力與說服力,把議論文的寫作水平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他還收集、整理、創制了大量的寓言故事,使寓言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體裁。

諸子在散文發展的過程中,各具特色,各有建樹,但是如果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它們又表現出一些共同的特點。

第一,關懷人生,關注社會,貼近現實。他們為社會而立說,「文章合為時而築,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文學傳統提供了範例,奠定了基礎。

第二,議論中傾注了濃烈的情感。諸子具有深切的人文關懷,著文自然就把感情傾入文章之中了。 第三,象喻式的表達方式,形象地說理方法。使議論文變得生動活潑,使抽象的理論變得具體形象。豐富了漢語的表現力,直接影響了後代的語言修辭。

諸子論著都是學術著作,它們以其深邃的思想,宏博的理論,奠定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基礎,影響

了中國一代代的知識分子。同時,它們又以其華美的詞章,瑰麗的形象,多彩的風格,高超的技巧,豐富的想像,成為精美的文學作品,鑄就了我國散文發展的黃金時代。

參考文獻:

《老子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16頁。

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卷第58頁,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2月版。

《中國古代文學史》(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版)

2. 先秦諸子散文有哪些共同特點

諸子散文指的是戰國時期各個學派的著作,反映著不同學派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和哲學觀點。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競作,九流並起。」各種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社會政治主張。諸子的文章,各具風采。

它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期是春秋末期和戰國初期,主要著作先有《論語》,後有《老子》、《墨子》。第二期是戰國中期,語錄體仍舊通行,但它們已不像《論語》那樣只是後學的追錄,而是一個學派師徒們的集體著作;所記的也不限於單人的語錄,而普遍採用對話的形式。主要著作有《孟子》、《莊子》等。主要特點是詞藻豐富,說理暢達,行文多有寓言和比喻。《孟子》以對話為主,富於雄辯,議論酣暢,氣勢磅礴。《莊子》說理論證,文筆縱橫恣肆,想像豐富奇特,大量運用寓言,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第三期是戰國後期,則完全擺脫了語錄體,成為專題論著。它們已經不是一個學派的集體著述,而是學者個人的論文集;不是以駁論為主,而是以正面論說為主。這是百家爭鳴不斷深入的結果。主要著作有《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主要特點是論證嚴密、鞭辟入裡。《荀子》行文條分縷析,反復設喻,反復論證,務求理盡義達。《韓非子》行文犀利峻拔,剖析入微,善於運用淺近的寓言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具有較強的論辯性。它們都對我國漢魏以來的哲理散文,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3. 諸子百家著作的文學特點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作品:《道德經》、《莊子》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李斯。作品:《韓非子》
名家,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和桓團。作品:《公孫龍子》
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
縱橫家,代表人物:蘇秦、張儀。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
雜家,代表人物:呂不韋
農家,
小說家,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後,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墨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創始人為墨翟。
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相傳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勵志。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巨(鉅)子」。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後,分裂為三派。至戰國後期,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游俠。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集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這一學派,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
《漢書·藝文志》著錄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書》和《韓非子》。

名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後人稱為名家。當時人則稱為「辯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為惠施和公孫龍。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代表人物為戰國時齊人鄒衍。
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原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葜)兩大定律,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鄒衍綜合二者,根據五行相生相勝說,把五行的屬性釋為「五德」,創「五德終始說」,並以之作為歷代王朝興廢的規律,為新興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

作者: 竹士 2006-7-20 20:02 回復此發言

--------------------------------------------------------------------------------

2 諸子百家概況(非原創作品)
《漢書·藝文志》著錄此派著作二十一種,已全部散佚。成於戰國後期的《禮記·月令》,有人說是陰陽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屬陰陽家之作,《呂氏春秋·應同》、《淮南子·齊俗訓》、《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保留一些陰陽家的材料。

縱橫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游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等。
戰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縱橫家由此得名。他們的活動對於戰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
《戰國策》對其活動有大量記載。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縱橫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雜家是戰國末期的綜合學派。因「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漢書.藝文志》及顏師古注)而得名。秦相呂不韋聚集門客編著的《呂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雜家著作集。

農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注重農業生產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吏。他們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記有許行其人,「為神農之言」,提出賢者應「與民並耕而食,饔饗而治」,表現了農家的社會政治理想。此派對農業生產技術和經驗也注意記錄和總結。《呂氏春秋》中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等篇,被認為是研究先秦農家的重要資料。

小說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採集民間傳說議論,藉以考察民情風俗。《漢書·藝文志》雲:「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

====================
1、諸子散文:是春秋戰國時代各個學派闡述自己的學說的著作,是百家爭鳴的產物。其思想各據一端,精彩紛呈。正因為它是隨著爭辯的風氣而發展起來,其基本趨向就是從簡約到繁復,從零散到嚴整。

2、先秦諸子散文發展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 《論語》:純語錄體散文。

《墨子》:語錄體中雜有質朴的議論文。

第二階段: 《孟子》:基本上是語錄體,但已有顯著 發展,形成對話式論辯文。 《莊子》:由對話體向論點集中的專題論文過渡。除少數幾篇外,幾乎完全突破 了語錄體的形式而發展為專題議論文。

第三階段: 《荀子》、《韓非子》 在先秦散文中發展到議論文的最高階段。

3 、各家所代表的思想學說 :

(1)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我國古代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代表論著:《論語》(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定。)全書共二十篇。《論語》的思想學說有以下幾點:

①「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他追求的最高理想。

②「學習」要做到「溫故而知新」要做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③「交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④「修身」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⑤「禮」:「克己復禮」。

⑥「為政」:「實行仁政」。

⑦「教育」:「因材施教」、「教學相長」。

《論語》在語言上的特點:含蓄雋永、簡潔生動。

孟子:先秦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

(課文中為《魚我所欲也》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兩篇)

主要論著:《孟子》全書共七章。中心思想是「仁義」

①主張治理國家要實行「仁政」。

②「民貴君輕」的思想。

③「反戰」思想。

④「社會分工」:「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⑤「性善說」。

孟子散文的特點:

①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筆帶鋒芒,富於鼓動性;

②善設機巧,先縱後擒;

③善於用譬喻來陳說事理;

④語氣逼真。

(2)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後世並稱為「老莊」。主要思想:「無為而治」和「與道為一」

(課文中老子的文章兩則,莊子的節選《秋水》的最後幾段)先秦道家思想評議:

作者: 竹士 2006-7-20 20:02 回復此發言

--------------------------------------------------------------------------------

3 諸子百家概況(非原創作品)

①人與自然的關系:從順應自然到天人合一;

②人性與道德的關系:從返樸歸真到回歸自然;

③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從清靜無為到齊一超脫;

④人與生活本身的關系:從知足貴身到執道生法。

(3)先秦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主張:兼愛、非攻、任賢、節用,反對奢侈,重視功利,否定命運。(課文中為《非攻》一文)

墨子散文的特點:辟(譬喻)、侔(類比)、援(援例)、推(推論)。

(4)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集大成者)

代表論著:《韓非子》(共五十五篇):主要談治國的法術,供君王採用。(課文中為《說難》一文)

主要思想:任法術而尚功利,信賞必罰,排斥仁愛。

文化思想上:韓非鄙視一切藝術、美感的東西。

文章特點:鋒芒銳利、議論透闢、推證事理、切中要害。

======================

諸子散文,是春秋戰國時代各個學派闡述自己學說的著作,是百家爭鳴的產物。其思想各據一端,精彩紛呈。正因為它是隨著爭辯的風氣而發展起來的,其基本趨向,就是從簡約到繁富,從零散到嚴整。愈是後期的著作,篇幅愈宏大,組織愈嚴密。
就本來的意義說,諸子散文是政治、哲學、倫理等方面的論說文,不是文學作品。但同歷史散文一樣,多少不等地包涵著文學因素,在文學史上具有一定價值。再從更大的范圍,即文化史的意義來說,諸子的思想,尤其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影響中國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這也是研究中國文學史所不可忽視的。

1、孔丘(前551—前479)字仲尼,世稱孔子,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孔丘在魯國做過官,又曾游說四方,但總的來說,一生是鬱郁不遇的。其主要活動是聚眾講學,由此建立了中國古代第一個私家學派——儒家。他還整理過許多重要的古代典籍。孔丘是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在民族文化的發展史上是一個極重要的人物。但後代奉為聖人、當作偶像崇拜的孔子,與歷史上的原貌,並不完全相符,這裡面既利用了孔子學說對統治秩序有利的內容,又有偶像製造者按照自己的需要灌注進去的東西。
孔丘在政治上屬於改良性的人物。他對春秋時代的社會動盪深感不滿,希望藉助周禮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統治制度,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時也反對殘暴的政治,強調「仁者愛人」,要求各人以自我剋制和禮讓的態度調和社會矛盾。他是一個講究實際的人。「子不語怪力亂神」,表現出對現實生活之外的冥冥之物不欲深究、冷漠淡然的態度。同樣,他對抽象的、純思辨的哲學問題也沒有興趣。「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中所討論的問題,大多數是關於現實生活和倫理道德范疇的。他教給學生的也都是些實用的知識。孔丘又是一個性格頑強的人,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奔波一生,好學不厭,誨人不倦。在後代知識分子的身上,常常可以看到他的思想、性格投下的影關於《論語》,《漢書·藝文志》說:「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孔子既卒,門人相互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此書專門記述孔丘的言行,是研究他的生活、思想的重要資料。它是用語錄體寫成的,全書比較散亂,沒有系統的組織,先後次第亦無嚴格准則。
《論語》是早期語錄體散文,語言基本上是口語,明白易懂。文字簡括,一般只敘說自己的觀點,而不加以充分的論證。由於孔丘對現實人生和社會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認識,《論語》中頗多言簡意賅、富於哲理性和啟發性的語句。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流傳後世,成為人們常用的成語、格言。
《論語》的記錄者,並沒有在文學上追求一定效果的意識,但有時通過簡短的對話,顯示出人物的性格,因而也具有一定的文學意義。如《述而》章:「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寫出孔丘安貧樂道的一面,較有感情色彩。在孔門弟子中,子路的為人最為魯莽直率,常與孔丘發生沖突,這種對話,性格就更鮮明了。有一次,子路問孔丘,如果衛君要他執政,他將先做些什麼。孔丘說:「必也,正名乎!」子路嘲笑他:「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孔子教訓說:「野哉由也!君子於其不知,蓋闕如也。」而後說了一通為政先正名的大道理。還有一次,孔丘去見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子路很不高興,孔丘只好發誓詛咒:「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寫出當時的語氣,顯得孔丘對這位學生有些無可奈何。《先進》章中,有較長的一節,寫孔丘與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在一起,令他們各言其志,從比較、對照中顯出各人性格的不同。子路冒冒失失,搶先作答,說了一通大話;冉有、公西華以謙虛的語言表述了自己的志向;而後是曾皙:

作者: 竹士 2006-7-20 20:02 回復此發言

--------------------------------------------------------------------------------

5 諸子百家概況(非原創作品)
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孟子》與《莊子》是文學性最強的。因為孟軻的為人,本不像孔子那樣深沉莊重,而是自傲自負,鋒芒畢露,好辯而且善辯,動輒與人言辭交鋒,必欲爭勝。反映在文章里,就不僅僅從邏輯上說明道理,而且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其行文坦露,喜笑怒罵,絕不作吞吞吐吐之態;文字通俗流暢,無生硬語,又喜歡使用層層迭迭的排比句式,這樣就形成了《孟子》散文的一個顯著特點,即富有氣勢。如長河大浪,磅礴而來,咄咄逼人,橫行無阻。
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堂高數仞,榱題數尺,我得志,弗為也;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弗為也;般樂飲酒,驅聘田獵,後車千乘,我得志,弗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盡心》)
《孟子》的文學性,還表現在它善於用形象幫助說理。有時是短小的比喻,如:「哀哉!人有雞犬放(逃逸),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告子》)有時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如「揠苗助長」、「五十步笑百步」、「再作馮婦」等等,都成為後世常見的成語。
最精彩的是《離婁》中的一段: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問所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人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
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
這是一則絕妙的諷刺故事。文字雖短,但寫得精煉,情節有變化,人物有性格。尤其是故事的結尾,人物內在品格的委瑣與外貌的庄嚴自足,形成強烈的反差,達到美學上的滑稽效果,完成了尖銳的諷刺目的。從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尖銳的性格。這種丑惡現象在社會中始終存在,因而這故事的生命力也始終未消竭。
《孟子》的散文對後世有十分深遠的影響。它是感性和理性的結合,善於用文學手段達到實用目的,對於既主張以文載道,又重視文學的美感,喜歡在說理中包蘊個人感情的唐宋古文家,成為絕好的典範。試看韓愈的文章,雄肆而嚴整,喜用排比、博喻,與孟文關系最大。
孟軻關於個人修養以及如何理解古詩的一些看法,對後代文學批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說:「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公孫丑》)這里「氣」指一種光明正大的意氣情感。後世的文氣說(主要討論作家才性與文章風格的關系)即由此發展而來。他又說,讀古人之詩,要「知人論世」,要「以意逆志」,都是很精闢的見解,為後世文學批評中重要的原則。

4. 諸子散文的影響表現在哪些地方

就本來的意義說,諸子散文是政治、哲學、倫理等方面的論說文,不是文學作品;但同歷史散文一樣,多少不等地包涵著文學因素,在文學史上具有一定價值;再從更大的范圍,即文化史的意義來說,諸子的思想,尤其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影響中國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這也是研究中國文學史所不可忽視的第一個要提的是《論語》。《論語》中所討論的問題,大多數是關於現實生活和倫理道德范疇的。

《論語》是早期語錄體散文,語言基本上是口語,明白易懂。文字簡括,一般只敘說自己的觀點,而不加以充分的論證。《論語》中頗多言簡意賅、富於哲理性和啟發性的語句,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流傳後世,成為人們常用的成語、格言。

《論語》的記錄者,並沒有在文學上追求一定效果的意識,但有時通過簡短的對話,顯示出人物的性格,因而也具有一定的文學意義。

《論語》雖然篇幅不大,但作為儒家經典之一,長期以來,是文化人必讀的書籍。它所表現的人生態度、思想觀念,在我國文化史、思想史上,留下了極為廣泛深刻的影響。第二是《墨子》。《墨子》為墨翟及其弟子、後學所著,是墨家學派的著作總匯,漢代有71篇,現存53篇。

墨子主張「兼愛」,反對儒家從宗法制度出發的親疏尊卑之分;提出「非攻」,反對各國之間以掠奪為目的的戰爭;要求「節葬」、「節用」,反對奢華的生活方式以及禮樂制度;鼓吹「尚同」、「尚賢」,反對任人唯親。

《墨子》一書語言質朴,邏輯嚴密,善於運用具體事例來說理。中國古代嚴格意義上的論說文,就是從《墨子》開始的。就此而言,它在中國散文史上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第三是《孟子》。《孟子》共7篇,記述孟軻的言行。此書的寫作與《論語》不同,是他本人和門徒共同完成的。從體制上說,《孟子》基本上仍屬於語錄體,但較《論語》已有很大發展。這不但是因為它的篇幅加長,議論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圍繞著一定的中心,結構完整,條理清楚,只要添上題目,就可以單獨成篇。

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孟子》與《莊子》是文學性最強的。因為孟軻的為人,本不像孔子那樣深沉莊重,而是自傲自負,鋒芒畢露。反映在文章里,就不僅僅從邏輯上說明道理,而且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其行文坦露,文字通俗流暢,又喜歡使用層層迭迭的排比句式,這樣就形成了《孟子》散文的一個顯著特點——富有氣勢。

第四是《莊子》。《莊子》一書,漢代著錄為52篇,現存33篇。其中《內篇》7篇,通常認為是莊子本人所著;《外篇》15篇,《雜篇》11篇,有莊周門人及後來道家的作品。

莊周的思想,是以老子為依歸。但《老子》的中心,是闡述自然無為的政治哲學,《莊子》的中心,則是探求個人在沉重黑暗的社會中,如何實現自我解脫和自我保全的方法。在作者看來,最理想的社會是上古的混沌狀態,一切人為的制度和文化措施都違逆人的天性,因而是毫無價值的。對於個人人生,《莊子》強調「全性保真」,舍棄任何世俗的知識和名譽地位,以追求與宇宙的抽象本質——「道」化為一體,從而達到絕對的和完美的精神自由。

莊子本人既是一個哲學家,又富於詩人氣質。因而,《莊子》這部哲學著作,又充滿了濃厚的文學色彩。並且,其文章體制也已經脫離語錄體的形式,標志著先秦散文已經發展到成熟的階段。在文學意義上,它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莊子》的文章結構也很奇特,看起來並不嚴密,常常突兀而來,但思想卻能一線貫穿,句式也富於變化。後代文人在思想上、文學風格、文章體制、寫作技巧上受《莊子》影響的,可以開出很長的名單,以第一流作家而論,就有阮籍、陶淵明、李白、蘇軾、辛棄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見其影響之大。

另外,諸子散文中比較有影響的還有《荀子》與《韓非子》,它們代表了先秦論說文的新成就。

荀子的思想雖出於儒,但又吸收了其他各家的學說,對儒學有所改造。其中最突出的,是反對法先王,主張文化制度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改變;否認天有意志而能主宰人間的事務,提出「人定勝天」的觀點,「人性惡」也是他的著名觀點。

《荀子》中還有一組稱為《賦篇》的文章,它是漢賦的淵源之一。

韓非雖師從荀子,思想差異卻很大。韓非對當時人情世故看得頗為透徹。他不相信人有美好感情,只相信賞罰分明,以利驅使人、以害禁制人。一部《韓非子》,構築了一整套極端專制主義的、嚴厲控制人的方法和理論,讀來令人不寒而慄。不過,對於研究政治學,這是一部極重要的書。

從文化思想來說,韓非鄙視一切屬於藝術、美感范圍的東西,但他的文章很有特色,從邏輯的嚴密、論述的細致、條理的清晰來看,還要超過《荀子》。

5. 諸子散文主要有哪些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蜂起,百家爭鳴,他們紛紛著書立說,互相辯論,因而促進了諸子散文的發展。諸子散文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春秋末年至戰國初期。這個時期主要作品中的《論語》《老子》都用詞簡約,含義深刻豐富。《墨子》基本形成論說文的形式。第二個時期是戰國中葉,主要作品有《孟子》《莊子》等,它們的文辭比前一個時期繁富,論說暢達有力。第三個時期是戰國末期,主要作品有《荀子》《韓非子》等。其代表性文章都寫得結構嚴密,分析深入,文筆流暢,邏輯性強。先秦諸子的散文是闡述哲理的理論著作,但也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諸子散文各有特色,從文學的角度來說,在戰國諸子著作中,以《孟子》和《莊子》的文學價值最高,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更重要。《荀子》和《韓非子》則以論說文見長,它們對後來論說文的發展產生很大影響。
孟子的文風以辯論見長,寫得剛柔相濟,曲折盡情,波瀾壯闊。孟子的議論文「魚,我所欲也」。「舜發於畎畝之中」(《告子下》)是其代表作。《孟子》的議論文,善用比喻說明道理,有時也用寓言來說理,如「揠苗助長」和「齊人有一妻一妾」等故事。孟子的散文對後世有很大影響,唐宋古文家如韓愈、蘇洵、蘇軾等,不但在思想方面受到他的影響,在文章方面也效法他。
莊子的散文,文字優美,想像豐富。莊子的散文中有所謂「寓言」「重言」和「言」三部分。寓言包括一些神話幻想故事,也包括通常所說的寓言。「重言」是引證一些歷史故事和古人的話,其中有許多隻是作者的假託。「言」是抽象的論說。莊子在文學上的主要成就在於他的寓言和重言富於浪漫主義的色彩和濃郁的詩意,《秋水》和《逍遙游》就是他的代表作。他的作品給後世文學家以極大的啟發,許多詩人和散文家都愛學習莊子的風格和技巧。在戰國諸子中以莊子給後世文學的影響最大。

6. 怎麼解釋先秦諸子散文

先秦諸子散文是先秦諸子百家敘說自己學說的方式,有著極高的哲學和文學價值,由於學說眾多,所以散文也百花齊放,要解釋先從作者人物入手!

7. 先秦諸子散文的特點

先秦諸子散文的特點:

1、在思想內容上,先秦諸子散文都堅持獨立思考,各抒己見,放言無憚。如孔子提倡仁義禮樂,墨子主張兼愛尚賢,莊子主張自然無為,韓非子則大倡法術勢。

2、在文風上,先秦諸子散文各具個性和風格。如《論語》簡括平易、迂徐含蓄,《墨子》質朴明快、善於類推,《孟子》氣勢恢宏、辭鋒雄辯,《莊子》汪洋恣肆、文思奇幻,《荀子》渾厚縝密、比喻繁富,《韓非子》嚴峻峭拔、論辯透闢。

3、在語言上,先秦諸子散文都都善用比興,深於取象。如《莊子》「寓言十九」,引物連類,取象之深厚,為諸子之最。

4、在文體發展上,先秦諸子散文首先確立了論說文的體制。從語錄體的有觀點無論證,到論點明確、論據充分、邏輯嚴密、結構完整的專題論說文,顯示了我國論說文發展的大致風貌。此外,先秦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敘述,頗類小說,為後世的敘事文學提供了營養。

先秦散文是中國散文的發軔。主要保存在《尚書》、《春秋》、《左傳》、《國語》和《戰國策》中。包括《左傳》、《國語》等先秦敘事散文和《論語》、《莊子》等先秦說理散文。

先秦時期,文學與非文學的界限還不分明。當時的散文,只能說是與韻文相對的一種文體,基本上是哲學、政治、倫理、歷史方面的論說文和記敘文,但由於它們具有較強的文學性,在中國文學的發展中產生過很大影響,因而被視為先秦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7)諸子散文著作與什麼文化現象相關擴展閱讀:

先秦散文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歷史散文,一類是諸子散文。

一般地說,歷史散文並不屬於文學的范疇。由於先秦時期純文學散文尚未出現,而歷史著作中的文字敘事、寫人非常生動、形象,語言也富於文采,對後世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以先秦的歷史散文可以說是文學性較強的散文。

先秦的歷史散文,文學性不強的《尚書》、《春秋》可以不論,而以《左傳》、《國語》、《戰國策》為其代表。《左傳》也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與之並存的還有齊人公羊高的《春秋公羊傳》,魯人穀梁赤的《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左傳》仿照《春秋》用魯國國君的世次編年,是一部自成體系的獨立完整的歷史著作。成書於戰國初期,據說作者是魯國史官左丘明,全書近二十萬字,全面記載了春秋時代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多方面的活動。

8. 諸子散文對後世文學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影響:

  1. 諸子散文對後世的影響是深廣的。影響最大的是儒家。漢代賈誼、晁錯的政論文源於孟子、荀卿;唐代韓愈大倡復古,主要地是強調學習儒家諸於的思想體系和行文技巧,他與柳宗元一道,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古文運動。從韓柳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到諸子的影子。爾後,宋代歐陽修、蘇洵、王安石也都一直不遺餘力地提倡學習諸子筆法。

  2. 其次影響大的是道家。《莊子》在諸子散文中算得上是一部真正的文學作品。《莊子》中的寓言、重言是我國寓言文學的鼻祖。而老莊思想,作為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鼎足而三的哲學思想,更是影響著後世文人學士,直接啟迪著我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諸如稽康、阮籍、李白、蘇軾等,對老莊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繼承。

  3. 其他各家散文對後世都有一定影響。清章學誠對此曾有精闢的論述:「……後世之文,其體皆備於戰國……《京都》諸賦,蘇、張縱橫六國、侈陳形勢之遺也。《上林》、《羽獵》,安陵之從田、龍陽之同釣也。《客難》、《解嘲》,屈原之《漁父》、《卜居》,莊周之《惠施》、《問難》也。韓非《儲說》,比事征偶,《連珠》之所肇也;而或以為始於傅毅之徒,非其質矣。孟子問齊王之大欲,歷舉輕暖肥甘、聲音采色,《七林》之所啟也;而或以為創之枚乘,忘其祖矣。鄒陽辨謗於梁王,江淹陳辭於建平,蘇案之自解忠信而獲罪也。《過秦》、《王命》、《六代》、《辨亡》諸論,抑揚往復,詩人諷諭之旨,孟、荀所以稱述先王而儆時君也。」(《文史通義·詩教·上》)這段話把諸子百家對後世文學的影響,特別是文章的淵源流變關系,講得十分清楚了。


諸子散文指的是戰國時期各個學派的著作,反映著不同學派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和哲學觀點。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競作,九流並起。"各種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社會政治主張。諸子的文章,各具風采。在這一時期比較重要的有儒、法、道、墨四家。


發展

它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期是春秋末期和戰國初期,主要著作先有《論語》,後有《老子》、《墨子》。

第二期是戰國中期,語錄體仍舊通行,但它們已不像《論語》那樣只是後學的追錄,而是一個學派師徒們的集體著作;所記的也不限於單人的語錄,而普遍採用對話的形式。主要著作有《孟子》、《莊子》等。主要特點是詞藻豐富,說理暢達,行文多有寓言和比喻。《孟子》以對話為主,富於雄辯,議論酣暢,氣勢磅礴。《莊子》說理論證,文筆縱橫恣肆,想像豐富奇特,大量運用寓言,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第三期是戰國後期,則完全擺脫了語錄體,成為專題論著。它們已經不是一個學派的集體著述,而是學者個人的論文集;不是以駁論為主,而是以正面論說為主。這是百家爭鳴不斷深入的結果。主要著作有《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主要特點是論證嚴密、鞭辟入裡。《荀子》行文條分縷析,反復設喻,反復論證,務求理盡義達。《韓非子》行文犀利峻拔,剖析入微,善於運用淺近的寓言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具有較強的論辯性。它們都對我國漢魏以來的哲理散文,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所謂「諸子」,是指春秋戰國時期諸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據有關典籍記載,春秋戰國時期主要學派有這樣十一大家:儒家,代表人物是孔丘、孟軻、荀子;墨家,代表人物是墨翟、宋鉗;法家,代表人物是商鞅、韓非;道家,代表人物是老聃、莊周;農家,代表人物是許行、陳相;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孫龍;雜家,代表人物是呂不韋;縱橫家,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此外,還有陰陽家、小說家。諸子的代表作品有《論語》、《孟子》、《荀子》、《墨子》、《老子》、《莊子》、《韓非子》等。

諸子散文大多是哲學著作,故又稱為哲理散文,詳細地論述他們,無疑是哲學家的任務,但諸子散文無論在文體、語言、結構各方面,又都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對後世文學產生過極其深遠的影響。但是,諸子百家並非文學流派,各學派之間的區別主要是政治觀點的不同,而不是文章風格、流派上的差異。甚至可以說,不周學派的文章,有時在體裁、風格上往往有一些相同之點;而同一學派中各人的文章,卻又常常迥然有別。從文學發展的角度看,諸子散文大致經歷了這樣幾個階段:語錄體階段,代表作是《論語》、《墨子》。後者在語錄體中開始夾雜有朴質的議論。對話體階段,代表作是《孟子》、《莊子》。前者開始由語錄體過渡到對話式的論辯;後者則開始向論點集中的專題論文過渡了。專題論文階段,代表作是《荀子》、《韓非子》,這些文章篇幅普遍增長,風格也由簡補到開拓。

諸子散文繁盛於春秋戰國時期,有其政治和歷史的原因。自周平王東遷之後,奴隸制社會已經開始動搖,新興地主階級與奴隸主階級的斗爭相當激烈。各個階級、各個階層的代表人物,從維護本階級、本集團的利益出發,對政治問題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觀點。掌權者公開實行自己的主張;無權者也奔走游說,發表政見;觀點對立者相互爭辯不休,同時各派政治勢力的代表人物又競相著書立說,系統地闡述各自的政治觀點和立場。於是,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對此,《漢書·藝文志》即已作了明確聞述:「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於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諸子活躍的思想,單純用詩歌的形式是難以表達的,於是論辯說理的哲理散文就大大發展起來。

閱讀全文

與諸子散文著作與什麼文化現象相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