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㈣ 孝文化是什麼
孝文化是指中國文化與中國人的孝意識、孝行為的內容與方式,及其歷史性過程,政治性歸結和廣泛的社會性衍伸的總和。[1](P3)它包括人文景觀、歷史故事、傳說、民間風俗、文學、藝術、教育、道德修養、審美情趣等,是全人類重要的悠久傳統文化。「孝親、敬老」,是一條全人類光芒萬道的人性准則,也是人們要自覺遵守的社會規范。
孝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儒家傳統文化的浸染下,孝文化已經滲入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浸透到國民的內心深處,研究孝文化,對於全面深入地把握中國文化,儒家文化的本質特徵,對於正確繼承祖國傳統文化遺產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深入了解自古以來孝文化的發展歷程及其功能,開掘傳統孝文化的現代價值,對於分析解決當代社會的現實問題,在理論實踐實踐方面都有重要的借鑒與啟發意義。
一、 理論價值
傳統的中國文化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稱之為孝的文化,黑格爾說:「中國純粹建築在這一種道德結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2]( P165)。孫中山先生在其《三民主義·民族主義》中指出「《孝經》所言的孝字,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至,現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國家,講到孝字,還沒有象中國講的這么完全。」[3](P681)孝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領域中處於核心地位,它不僅僅代表一種親子之間的倫理道德規范和價值觀念,而且還包含了政治、哲學,宗教等諸方面的文化意義。在研究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理念,政治思想政策與社會生活倫理觀念等方面都有理論指導作用。
探討孝文化,對於深化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有助於找到新的切入點。傳統文化自誕生起就與孝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大興於周代的「孝」,其初始的首要意義為:尊祖敬宗。尊祖敬宗包括的是報本返始、慎終追遠以及繼志述事等行為規范,一方面是要求子孫後代抱著「報本返始」的孝子情懷,對於親祖,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同時還要繼承先祖遺志,完成父兄事業。這時的孝道不僅體現出孝的倫理精神,還可以起到教化民眾的作用。上至天子、諸侯,下至士、民,都必須嚴格遵守父死子繼以及嫡長子繼承製,這種意識形態實際上是孝道觀念在宗法制度上的表現。
孔子對於周初以來的孝道是大力肯定的,把「孝」的涵義經過儒家學說的闡釋和發揮,把儒家經典「仁」與「孝」緊密結合起來。眾所周知,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並把「仁」這個標准作為人們行為的最高原則。而如何把「仁」這個普遍原則在全社會實現,就要通過「孝」這個著眼點入手。「仁者,人也,親親為大」。[4](中庸)這時孔子已經把孝的涵義抽離出宗教,成為純粹的倫理道德意義上的孝,即「善事父母」。使一般人都能做到的孝與要求全社會都努力做到的仁連接到了一起,仁成為孝之人性根源,也是孝要努力實現的目標。
孝悌倫理是孔子儒學大廈的基石,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孝」與「悌」的結合更奠定了孝在儒家學說的地位,使孝最終成為仁學思想體系的基礎與起點。孝道在孝文化長時間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一直是處於核心地位,孝文化通過歷代思想家們的繼承和發揚,已經深深的融合到中國傳統文化之中,並自覺的發揮著作用。
繼孔子之後,曾子又對孝道進行繼承、深化以及全面泛化,開創了儒家的孝治派。曾子說:「民之本教曰孝……夫仁者,仁此者也;義者,義此者也;忠者,忠此者也;信者,信此者者也,禮者,禮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強者,強此者也。」([5](曾子大孝)曾子不斷的充實孝的內涵,把它擴充為與個人、社會活動、政治行為等各個方面都相互關聯的道德規范准則,使孝的意蘊更加廣泛深遠。「夫孝,置之而塞與天地,衡之而衡於四海,施諸後世,而無朝夕,推而放諸東海而准,推而放諸南海而准,推而放諸西海而准,推而放諸北海而准,《詩》雲:『自西向東,自南向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5](曾子大孝)在這里,孝已經被推到極致,成為人類社會一切領域的終極法則。接著,曾子對傳統孝道理論的重大發展是把忠君與孝道聯繫到一起。「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5](曾子大孝)又說:「事父可以事君,事兄可以事師長;使子猶使臣也,使弟猶使承嗣也;能取朋友者,亦能取所予從政者矣。」[5](曾子立事)在曾子的理論中,「忠」已經被納入了孝的范疇。孝所適用的范圍也由之前的子女對父母的孝順衍伸為社會大眾對於君主的忠誠。進一步把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類的等級名分和「臣事君以忠」的政治概念融入孝道。
曾子認為,「忠」是出自於對父母的孝敬而完成與對君主的忠誠。此時的孝道已經將臣事君的觀點融入進去,使孝帶有了明顯的忠君的政治色彩。這一點對於後來《孝經》所強調的「以孝事君者則忠」的關系很大,也為後來歷代的統治者把孝道思想運用到政治治國策略中奠定了基礎。
孝道在中國古代社會歷史上備受統治者的重視,以至於影響到統治政策的制定,政治制度的變化,人才的選拔,以倫理道德規范作為衡量的准則而凌駕於法律之上,最根本的原因是由「家國一體」「君父一體」「移孝做忠」的道德機制決定的,所以「忠臣必出自孝子之門」。在中國傳統社會里,常常把國比作家,君比作父,還有「以孝事君則忠」[6](士章)與「臣事君猶子事父」[7](李廣蘇建傳)說法。以漢代為例:漢代以孝治天下而聞名,孝的精神含義滲透在其統治政策中,其以孝治天下最明顯的標志是提倡孝道,褒獎孝悌。根據《漢書》與《後漢書》帝王紀中記載,自西漢惠帝至東漢順帝,全國性對於孝悌的褒獎達32次,地方性的褒獎更多。對於著名的孝子,更是重視有加,作為弘揚孝道的榜樣,精心的宣傳與扶植。
另外,「舉孝廉」的制度也是在漢代確立的,元光元年,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7](武帝紀)元朔元年,武帝下詔:「興廉舉孝,庶幾成風,紹休聖緒」,「有司奏議曰:『……不舉孝,不奉詔,當以不敬論。不察廉,不勝任也,當免。』」[7](武帝紀)從那以後,以孝為本就成為選拔官員的標准,對漢王朝及後世的選官制度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桓帝詔書說:「孝廉、廉吏皆當典城牧民,禁奸舉善,興化之本,恆必由之」。[8](桓帝傳)
通過歷代統治者的精心宣揚與教化,孝的觀點深入民心,已經滲透到社會各個階層,影響到包括家庭、教育、法律以及國民生活等社會生活的多個方面。
中國傳統社會的家庭整合機制,是商周至漢逐漸形成和日益完備的父權家長制及其以孝為核心的倫理規范的「禮」,在權威型、專制型的父系父權家長制家庭中,父為子綱的孝道主義,自然就成為調節父子關系的倫理道德准則了。孝作為父家長這個家庭中的最高權威的順從「無違」,[9](為政)而在權威型,專制型的家長制家庭中,其他成員也必須對家長無條件順從。至此,孝就成為了「天之經也,地之義也」[5](三才章)的最基本的家庭倫理道德規范,成為約束和評判家庭內部各個成員的思想、行為的對錯與否的理論准則。
在傳統的社會教育中,國家的提倡和家庭的推崇也使孝文化滲入其中,《孝經》引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高度概括了孝在中國傳統教育中的地位。因為孝在產生之初就具有教化意義,後世的思想家都非常重視孝道教育,經過周公的充實,孔子與孟子的闡發,出現了孝道教育的理論總結《孝經》,成為教授國民孝道思想的範本。另外一部高度概括孝道教育的經典是《禮記》,它是中國傳統孝道教育從理論化向社會化、實踐化轉化的標志。《禮記》在對開學典禮和養老制度中體現了對孝道教育的高度重視,孝與教從來就不可分割,孝是教的主要內容,教是行孝的保證,這就是「民之本教曰孝」[4](曾子大孝)的道理。至此,孝道教育的理論創造已經基本完成。
長期的的教化使孝道觀念深入人心,婦孺皆知,對於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民俗、民間藝術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例如:在服飾文化方面,最具孝道典型意義的是古代喪服的「五服」制度。它是中國傳統喪葬中重孝道、重倫理、重血緣關系特點最明顯的表現。中國素有「民以食為天」之說,孝道必然在飲食文化上留下更為明顯的痕跡,如《二十四孝》中的「為親負米」、「鹿乳奉親」、「湧泉躍鯉」、「懷桔遺親」、「哭竹生筍」、「卧冰求鯉」等等都是與食物有關的孝親故事。除此之外,在村落、宗族的飲食儀式上,禮儀的規定往往更加嚴格。中國傳統的居住房屋更是體現著儒家孝道之宗族群居、長幼有序、尊祖敬宗的倫理精神。孝道在民間故事、傳說藝術上的影響和滲透表現為,圍繞祈嗣賀生與祝壽之題材,在民間美術中有大量出現。這是以孝道之熱愛生命,珍惜生命,祈求長壽,追求永恆的理念為創作源泉的。足以證明孝文化在傳統社會生活中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也給予我們一個新的視角來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史。
孝文化理論價值的研究,還有一項基礎性的工作亟待加強,即有關中華孝文化史與中華孝文化學的探討,前者是有關孝文化縱向發展的歷史考察,後者是有關孝文化研究橫向拓展的理論總結。孝文化研究積累、發展到今天,已經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果,應當也有可能作一階段性的系統總結,編撰《中華孝文化史》與《中華孝文化學》的時機已經基本上成熟,對此我們已經有了初步的思考,因為具體內容涉及問題較多,擬另撰專文探討,此不贅述。
二、現實意義
孝文化不僅對於研究我國優秀文化遺產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同時也與我國的現實社會緊密相關。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當今時代,要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正確認識孝文化的精華所在,並為解決現實問題提供理論依據和精神動力。
孝道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組成部分,承載著歷史的傳統,而孝道作為歷史文化資源,其合理內核可以推進現代化社會的發展,孝道在和睦家庭、維系社會穩定、提高國民的倫理素質等方面都能夠起到積極作用。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框架中,單個的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其內部的和諧可以說是促進整個社會和諧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構建和諧社會最重要的部分。隨著社會物質文明的飛速發展,人們的家庭意識正在逐漸消減,由家庭本位向個體本位轉化,在中國歷史上促進家庭與社會團結和睦的「孝文化」在新的時期里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其精華諸如父嚴、母慈、子孝、夫和、妻順、兄友、弟恭等等美德,對於改善、協調父母與子女、夫妻、兄弟姐妹等家庭各方面關系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過程中,孝文化也可以發揮道德教育與精神激勵作用。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太平」等等孝的觀念,大家都以孝文化中有利於人際關系維護的經典言語作為自己的行為規范,都尊老愛幼,推己及人,將愛從家庭輻射到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將會趨向和諧,社會將會成為一個和和睦睦,溫暖備至的大家庭。孝也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之一,是愛國主義的情感基礎。人們由對父母、家庭的愛以及對於祖國的愛的情感升華,必然能夠轉化為服務社會、報效祖國的實踐行為,為社會、國家、民族的振興而努力奮斗,這是很自然的道理。此外,現在的「忠孝一體」具有了新的內涵,不再是忠君,而是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社會主義。這就有助於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責任心,使全球的炎黃子孫在孝文化的陶冶下,更加熱愛中華民族,團結一起來擔當民族復興的大任,振興中華民族。
中國傳統人文精神包括重視現實人生價值,講求情義道義為先而薄功利等,都是以孝為基礎顯現或開發出來的。事實上傳統孝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就是中國仁愛精神的根本,中國人文主義的文化精神就是孝道。我們並不期待僅靠孝來解決一切社會文化問題,但是起碼弘揚以孝為起點和核心的中國傳統人文精神,應是建設當代社會文明、振奮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資源之一。[10] (21-25)
孝文化在適應當代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遠大宏偉計劃中也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據有關資料表明,中國現在已經接近老齡化時代,每10個人中就有一個60歲以上的老人,老齡化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嚴峻挑戰。同時,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仍然占我國人口的大多數,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形勢,使我國的社會養老能力與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農村的養老還主要靠子女承擔。因此,根據實際情況在農村大力提倡孝文化教育,比一味的制定法律強制執行更有效,僅僅依靠法律強制手段來規定子女承擔贍養父母的責任和義務,會加劇子女與老人的緊張關系,就算老人得到物質上的奉養,精神上的傷害卻更大、更深。所以,提倡孝道,普及孝文化教育,形成孝敬父母的普遍風尚,是實現農村家庭和諧、社會穩定的最佳途徑之一。
對於年輕人以及未成年人,普及和提倡孝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結合,才能真正的讓青少年從小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首先,家庭教育具有最早實施孝道道德教育的天職。孝在家庭中實質上是一種親子道德規范。它實際上是一種家庭文化,體現家庭倫理、維護家庭穩定的規范。傳統孝文化的影響體現在家庭教育中,是以親子的天然血緣親情作為家庭道德教育的情感基礎。繼承傳統孝文化應該注意吸收其中的敬親養親、民主、博愛的思想,充分發揮家庭所具有的天賦的道德教育資源,同時要注意「父慈子孝」相對應的倫理道德,實現真正和諧的青少年家庭教育。在新的歷史時期,要倡導把傳統孝文化作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使傳統的孝文化教育與現行對青少年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結合起來。最終達到教育青少年的效果,使他們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
綜上所述,孝文化不僅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有重要指導意義,而且對於當代社會的道德建設有深刻的實踐意義。因此,繼續加深和擴展孝文化的研究范圍,可以為傳統文化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資料和視角,也會對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道德建設有廣泛的運用空間。因此,繼續加強孝文化的研究力度是我們必需努力的方向!
-----------------------------------
參考文獻:
[1]肖群忠: 孝與中國文化[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1年。
[2]黑格爾: 歷史哲學[M], 王造時譯 ,北京: 三聯書店, 1956年。
[3]孫中山: 孫中山全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1年。
[4]禮記
[5]大戴禮記
[6]孝經
[7]漢書
[8]後漢書
[9]論語
[10]李承貴 賴虹 「孝」之歷史嬗變及現代啟示[J] 上饒師專學報 1999(4)
㈤ 中國的孝文化都有哪些,我們應該如何學習
中國傳統孝文化是在華夏數千年歷史中孕育、誕生和發展起來的。 黑格爾曾說過「中國純粹建築在這一種道德的結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傳統孝文化還具備信仰意義。人要有信仰,信仰是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支撐,人的生存和追求,都需要有一種超越於個人生活之上的力量和目標來作為精神的寄託,否則,人在現實當中就會感到迷茫和無望,就會失去生存的要求,而且無法解脫。而傳統的家族社會關系就是通過「孝」聯結起來的一代代人的「生命共同體」,承擔了緩解人的生死憂患和抒發生存迷茫的作用。因此,在中國,道以孝為道德之基,儒以孝為百行之本,佛以孝為至道之宗。
傳統文化要求人做到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因為只有愛父母的人,才能進一步去愛別人的父母,進而把這種愛擴展到對待身邊的一切人上,最終達到一種超越了血緣關系的更廣意義上的博愛。
孟子說:「唯順於父母可以解憂。」曾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先哲提倡的孝道曾經被揚棄過,如今又重新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孝道,並賦予其新的時代意義,使之融入當今社會的德育范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至於如何弘揚立足當代、著眼未來的孝文化,則是放在當代中華兒女面前的一個急待解決的課題。
㈥ 中國孝文化在哪裡啊
在湖北省孝感市,一個很美的城市
㈦ 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孝道包括哪些內容
1、養親與敬親
養親是子女對父母的最基本義務,是基於人的報恩觀念而產生的。每個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顧而長大成人,這種生命創造及養護的客觀事實使人類產生了報恩意識,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後要竭盡全力贍養父母,盡「反哺」義務。
2、順親與諫親
敬親,不僅表現在態度上對父母長輩和悅,在行為上事之以禮,而且更為深層的是要順從父母長輩的意志,唯命是從,所以常看到孝順連用。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順就是要聽從父母的話,按父母的意志辦事,凡事以父母的標准為標准。
但如果認為,只要是長輩的,無論在一切情況下都是對的,並且要求子女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絕對服從,顯然是片面的。那麼當父母長輩有過錯時,子女應怎麼辦呢?儒家倫理給出了答案,即子女要委婉諫諍。孔子主張「事父母幾諫」(《論語.里仁》)即委婉勸諫。
3、喪親與祭親
孝的基本含義是「善事父母」,它包括「事生」和「事死」兩個層面,後者是前者的繼續和延伸,它表達了子孫對逝去長輩的敬重和思念。「事死」是傳統孝觀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中庸》)意思是,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已亡者如同侍奉現存者,這是孝的最高表現。
4、立身、立功,以顯父母
百善孝為先。因此,立身行道的一切幾乎都被看作是孝。要立身必須首先存身,即保全自己的身體。「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開宗明義章》)意思是說,自己的身體是父母遺留下來的,如果毀傷了自己的身體就等於毀傷父母的遺體,就是不孝。
傳統孝觀念不僅要求子女立身,而且在立身的基礎上要立德、立言、立功,子女們寒窗苦讀,躋身仕途,求取功名,為的是秉承父志,善繼善述,實現父母對子女的希望,為的是保持家風淳樸,維護家道興旺,光宗耀祖,光大宗門,這是傳統孝道對子女在家庭倫理范圍內的最高要求。
(7)孝文化在哪裡擴展閱讀: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養性。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因此,儒家歷來以修身為基礎。在今天,倡導孝道,並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融合家庭。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范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用孝道規范家庭。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3、報國敬業。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封建時代,君與國有時候是同一個意思。據此,儒家認為,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於至高無上的國君。雖然其對國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蘊藏其中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的思想則是積極進步的。
4、凝聚社會。儒家思想產生於亂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規范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的一些制度,調節人際關系,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客觀地講,孝道思想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一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於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統領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於孝道文化。
㈧ 孝感孝文化
孝感地處湖北省東北部,因東漢孝子董永賣身葬父,行孝感動天地而得名。現轄孝南區和雲夢、大悟、孝昌三縣漢川、應城、安陸、三個縣級市,總人口506萬。
孝感水陸空交通便利,東鄰「九省通衢」的武漢市,北連河南省的南大門信陽市,南靠廣闊富饒的江漢平原,西接古城襄樊、荊州、車城十堰。距省會城市武漢市中心僅60公里,距天河機場僅32公里。有三條鐵路,兩條國道、兩條高速公路貫市而過,公路密度居全省之冠。此外,有漢江等23條江河直通長江。
孝感旅遊資源豐富,有亞洲第一大的應城湯池溫泉,有唐代詩仙李白客居十年的安陸白兆山;有全國三大銀杏基地之一的安陸錢沖銀杏基地;有全國十大陵園之一的鄂豫邊區革命烈士陵園,有氣勢宏大的雲夢楚王城遺址,貳國、軫國、鄖國均建都於此。
孝感礦產資源豐富,初步探明的礦產資源有24種,其中,膏、鹽、磷被譽為孝感「三寶」,孝感素有「膏都」、「鹽海」、「磷山」之稱。
孝感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境內有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古塞堡800多處,還有許多古景觀。出土的古文物中,國家一級品100餘件。雲夢縣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代竹簡,史學界稱之「具有劃時代意義」,被譽為我國八大考古發現之一。雲夢縣周田村出土的東漢陶樓,作為一種陪葬冥器,為研究古代建築學、社會學和民俗學提供了實物資料。應城市城北街道辦事處新石器時代的門板灣遺址,距今5000多年, 是二十世紀中國文物考古重大發現之一。
孝感具有深厚的孝文化底蘊。董永賣身葬父,黃香溫衾,孟宗哭竹,中國歷史二十四孝,孝感占其三。南朝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因此地「孝子昌盛」,遂置縣名「孝昌」。後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庄宗李存勖因孝昌縣名之「昌」字犯了其祖父名諱,遂根據董永賣身葬父、黃香扇衾溫被和孟宗哭竹生筍等孝子感天動地的故事,改孝昌縣為孝感縣,是為「孝感」得名之始。
孝感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孝感成為鄂豫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和新四軍五師的誕生地。抗戰勝利後,周恩來在大悟宣化店同美蔣代表談判,揭露了國民黨假和談真內戰的陰謀;在大悟宣化店打響了中原突圍第一槍,拉開了解放戰爭的序幕。孝感有全國十大陵園之稱的鄂豫邊區革命烈士陵園;有陶鑄同志培養抗日幹部基地——鄂中革命紀念館應城湯池;孝感是劉華清、徐海東等將軍的故鄉,1955年至1965年授銜將軍中,孝感籍將軍就有50名,其中大悟縣37名,居全國將軍縣第七位。
孝感是久負盛名的魚米之鄉,孝感麻糖(1981年榮獲國家銀質獎,1994年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親筆題詞「中國一絕」,並捧回湖北僅有的「真絕杯」;在1995年首屆中國國際食品博覽會上被評為「中國國際食品科技之星」產品,1998年在第四屆中國國際食品博覽會上榮獲「國際金獎」、「中國市場名牌產品」。)
孝感米酒是具有千年歷史的地方名吃,一九五八年,毛澤東主席親臨孝感視察工作時,品嘗了孝感米酒後稱贊「味好酒美」。「神霖牌」米酒繼承和發揚了這一民族傳統產品的特色,在多次各項名譽測驗中被評為最受消費者歡迎的產品,並獲得歷屆中國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在一九九八年全國米酒行業中唯一指定為綠色食品。
雲夢魚面則以「色香味形」著稱,為湖北特產中的精品。1911年魚面作為雲夢名產參加巴拿馬舉行的萬國博覽會,以「銀絲魚面」獲銀質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