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文化有哪些特徵
特徵:文化是後天習得的;文化是可以共享的;文化以符號為基礎;文化是一種動態過程。文化具有超生理復性和超個人性、復合性、傳遞性、變遷性與墮距(滯後)的特點。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文化的特點
1、超生理復性和超個人性:超生理性是指任何文化都是人們後天習得的和創造的,文化不能通過生理遺傳。超個人性是指個人雖然有接受文化和創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形成文化的力量卻不在於個人。個人只有在與他人的互動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響文化。
2、復合性:任何一種文化現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多種文化要素復合在一制起。
3、象徵性:文化現象總是具有廣泛的意義,文化的意義要遠遠超出文化現象所直接表現的那個窄小的范圍。
4、傳遞性:文化一經產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包括縱向傳遞(代代相傳)和橫向傳遞(地域、民族之間)兩方面。
5、變遷性與墮距(滯後):變遷性是指文化不是靜止不動的,是處於變化中的。一般認為大規模的文化變遷有三種因素引發,
第一,自然條件的變化,如自然災害、人口變遷;
第二,不同文化之間的接觸,如不同國家、民族自技術、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的交流;
第三,發明與發現,各種發明、創造導致人類社會文化的巨大變遷。滯後性是指文化的各部分在變遷時的速度不一樣,導致各部分之間的不平衡、差距、錯位。
(1)文化的習得性也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文化對人的作用
1、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
2、優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優秀文化作品,總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為照亮人們心靈的火炬、引領人們前進的旗幟。而由此產生的精神力量,往往歷久不衰,激勵人們不斷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貳』 什麼是習得性
人或生物在後天生活中由學習得來的心理特性。
獲得性亦稱「習得性」。與「本能」相對。如語言、知識、技能和技巧、價值觀念、道德規范、行為習慣等。
獲得性與本能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如幼兒生來具有發音器官,能發出聲音,這是本能,但說話非本能而屬習性。兒童可能學會說漢語、日語、英語或其他語言,這是在不同的生活條件下獲得的習性。
(2)文化的習得性也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習得性常見的行為:
1、習得性無助
習得無助感最常見的描述是:一個人消極地面對生活情況,經常沒有意志力去戰勝困境,而且相當依賴別人的意見和幫助。成因不單是生活情況的改變,或是特殊的生活體驗,服用葯物有時也會造成這種心理困境。
2、習得性厭惡
個體在後天的成長中由於環境和他人的影響,加之自身腦的發育,發展出一種對特定事物的厭惡感。主要強調這種厭惡感不是先天就存在的,是習得而來的。
『叄』 文化的特徵包括什麼性
文化具有哪些特點
2020-04-14 09:17:17
文/葉丹
特徵包括人為創造性、後天習得性、共享性、象徵性、傳遞性、變遷性等。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
1文化的特點
1、超生理性和超個人性:超生理性是指任何文化都是人們後天習得的和創造的,文化不能通過生理遺傳。超個人性是指個人雖然有接受文化和創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形成文化的力量卻不在於個人。個人只有在與他人的互動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響文化。
2、復合性:任何一種文化現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多種文化要素復合在一起。
3、象徵性:文化現象總是具有廣泛的意義,文化的意義要遠遠超出文化現象所直接表現的那個窄小的范圍。
4、傳遞性:文化一經產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包括縱向傳遞(代代相傳)和橫向傳遞(地域、民族之間)兩方面。
5、變遷性與墮距(滯後):變遷性是指文化不是靜止不動的,是處於變化中的。一般認為大規模的文化變遷有三種因素引發,第一,自然條件的變化,如自然災害、人口變遷;第二,不同文化之間的接觸,如不同國家、民族自技術、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的交流;第三,發明與發現,各種發明、創造導致人類社會文化的巨大變遷。滯後性是指文化的各部分在變遷時的速度不一樣,導致各部分之間的不平衡、差距、錯位。
2文化的作用
(1)整合。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對於協調群體成員的行動所發揮的作用,就像螞蟻過江。社會群體中不同的成員都是獨特的行動者,他們基於自己的需要、根據對情景的判斷和理解採取行動。文化是他們之間溝通的中介,如果他們能夠共享文化,那麼他們就能夠有效地溝通,消除隔閡、促成合作。
(2)導向。文化的導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為人們的行動提供方向和可供選擇的方式。通過共享文化,行動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種行為在對方看來是適宜的、可以引起積極回應的,並傾向於選擇有效的行動,這就是文化對行為的導向作用。
(3)維持秩序。文化是人們以往共同生活經驗的積累,是人們通過比較和選擇認為是合理並被普遍接受的東西。某種文化的形成和確立,就意味著某種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的被認可和被遵從,這也意味著某種秩序的形成。而且只要這種文化在起作用,那麼由這種文化所確立的社會秩序就會被維持下去,這就是文化維持社會秩序的功能。
(4)傳續。從世代的角度看,如果文化能向新的世代流傳,即下一代也認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那麼,文化就有了傳續功能。
『肆』 稱為文化的習得性
文化的習得性
人一出生就開始接觸和適應所在的社會的文化,即進入學習文化的歷程。學習不外乎三種類型:一是父母長輩的言傳身教;二是對特定他人(比如朋友、所崇拜的明星)的模仿;第三就是學校里的正規訓練。由於文化無所不在,所在文化學習的過程也常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完成。
『伍』 什麼叫習得性學習
習得可理解為個人的心理內容、心理過程、心理狀態或現象中"客體化的人類本質能力"的個人再生與變革。亦即,人類文化在被主體消化、積累、運用乃至創造性的發展過程中,人格的心理特性和心理構造得以發生、發展。習得性學習就是幾乎是條件反射性的去學習
『陸』 文化的特性包括哪些
文化具有哪些特徵
2020-09-12 16:07:21
文/張敏
特徵:文化是後天習得的;文化是可以共享的;文化以符號為基礎;文化是一種動態過程。文化具有超生理復性和超個人性、復合性、傳遞性、變遷性與墮距(滯後)的特點。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1文化的特點
1、超生理復性和超個人性:超生理性是指任何文化都是人們後天習得的和創造的,文化不能通過生理遺傳。超個人性是指個人雖然有接受文化和創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形成文化的力量卻不在於個人。個人只有在與他人的互動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響文化。
2、復合性:任何一種文化現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多種文化要素復合在一制起。
3、象徵性:文化現象總是具有廣泛的意義,文化的意義要遠遠超出文化現象所直接表現的那個窄小的范圍。
4、傳遞性:文化一經產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包括縱向傳遞(代代相傳)和橫向傳遞(地域、民族之間)兩方面。
5、變遷性與墮距(滯後):變遷性是指文化不是靜止不動的,是處於變化中的。一般認為大規模的文化變遷有三種因素引發,
第一,自然條件的變化,如自然災害、人口變遷;
第二,不同文化之間的接觸,如不同國家、民族自技術、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的交流;
第三,發明與發現,各種發明、創造導致人類社會文化的巨大變遷。滯後性是指文化的各部分在變遷時的速度不一樣,導致各部分之間的不平衡、差距、錯位。
2文化對人的作用
1)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
2)優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優秀文化作品,總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為照亮人們心靈的火炬、引領人們前進的旗幟。而由此產生的精神力量,往往歷久不衰,激勵人們不斷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柒』 選擇一個商業項目應分析的環境因素
我們考試也考這 個題了,我弄了好長時間的答案,望採納!
選擇一個商業項目首先要確定其商業模式。
簡單的講商業模式就是你企業或公司是以什麼樣的方式來盈利和賺錢的。構成賺錢的這些服務和產品的整個體系稱之為商業模式。【換而言之,商業模式是企業進行賴以生存的業務活動的方法,決定了企業在價值鏈中的位置。商業模式的設計是商業策略(Business Strategy)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將商業模式實施到公司的組織結構(包括機構設置、工作流和人力資源等)及系統(包括IT架構和生產線等)中去則是商業運作(Business Operations)的一部分。這里必須要清楚區分兩個容易混淆Process Design);而商業模式和商業模式設計指的則是在公司戰略層面上對商業邏輯(Business Logic)的定義。】
因此分析商業項目需掌握商業模式的分析方法。商業模式分析法是商業社會最重要的分析方法之一,掌握良好的商業模式分析方法對於商業資產的定價、商業談判、客戶服務等有著最直接的意義。總的來說,企業的商業模式必須順暢、具有實證性。【利潤:利潤是商業經濟組織最重要、最基礎的指標之一。在現金流的基礎上分析利潤的數額固然重要, 但准確的分析預期利潤和恰當的運用利潤周期同樣重要。 在中國,由於眾多人口的生存與發展的迫切要求下,在法律環境不完善、破壞信譽的成本低等因素影響下,迫使各個行業從高額利潤到市場平均利潤的時間要比國際市場要短很多。因此,在中國投資預利潤高、現期利潤低的企業風險將很高。特別是幾倍於以證券市場為代表的行業變周期(一般市場是半年一小變,兩年一大變,四年會有根本的變化)。市場收益:市場是正常商業組織獲取商業收益的來源,分析企業的市場性質、范圍、容量、層次、認知程度等是極其重要的。通常對市場容量和開發難易程度進行綜合考慮。一般從開拓市場的成本來分析市場效益。人的因素:人是最重要的生產力因素之一,分析商業領導在大多數應該可以容許其對自己的定位有很大偏差,但是他對企業在市場和同行中的定位應該是真實而客觀的。應對其做事、說話的真實性、順暢度和邏輯性進行求證。企業的定位是市場現實,是結果而非原因。另外要注重對企業領導人的直覺判斷。其有相關經驗和豐富的人生經歷,良好的管理素質、具有商業道德和恰當的商業態度是根本的。在人和物之間,人是有創造性的,人對物具有主觀能動性】。
商業模式分析法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往往在腦海中多是一瞬間的近乎直覺。多自問為什麼、憑什麼、有沒有現成;針對每一個商業細節進行調查是進行商業模式分析的不二法門。
根據選擇的商業模式著重分析社會環境對消費者的影響,文化與亞文化、顧客認知價值與顧客滿意度對商業項目的影響,對現今流行的關注等等。
【一.社會文化
(二)文化的特徵
1、文化的習得性
人一出生就開始接觸和適應所在的社會的文化,即進入學習文化的歷程。學習不外乎三種類型:一是父母長輩的言傳身教;二是對特定他人(比如朋友、所崇拜的明星)的模仿;第三就是學校里的正規訓練。由於文化無所不在,所在文化學習的過程也常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完成。
2、文化的動態性
為了實現滿足需要的功能,文化必須不斷改變,以社會得到最好的滿足。導致文化變遷的原因很多,諸如技術創新、人口變動、資源短缺、意外災害等,在當代,文化移入也是一大原因。
3、文化的群體性
構成文化的東西,必須能為社會中的絕大多數人所共享。怎樣穿著合體,怎樣裝飾住宅才體面,拿怎樣的食品招待客人才不落伍等等,必須為大多數人所認可。
4、文化的社會性
5、文化的無形性
(三)亞文化
一個社會的文化通常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全體社會成員共有的基本文化,即主文化;一個是社會中某些群體所有的獨特價值觀和行為模式,即亞文化,又稱為副文化、次文化。
所謂亞文化,就是指某一文化群體所屬次級群體的成員共有的獨特信念、價值觀和生活習慣。小范圍的文化是大環境的亞文化,但卻是小小范圍的主流文化。
按營銷學者的方式劃分:
1、民族亞文化
大部分國家由不同民族所構成。不同的民族,都各有其獨特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民族亞文化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是巨大的、深遠的。比如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除漢族外,還有50多個少數民族,其中人口超過百萬的就有10多個。各個民族在宗教信仰、愛好和生活習慣方面都有獨特之處,尤其要注意的是,他們還有著不同的禁忌。
2、宗教亞文化
不同的宗教群體有不同的文化傾向、習俗和禁忌。
3、種族亞文化
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的不同需求、愛好和購買習慣。
4、地理亞文化
我們歷來有南甜、北咸、東辣、西酸的食品調味傳統。最簡單的區分方法就是把我國分成兩大部分,即南方和北方。在我們的刻板印象中,南方人聰明機靈,北方人熱情直爽,南方人喜歡吃米飯,北方人喜歡吃麵食等等。
這些亞文化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取決於:
第一,獨特性。亞文化獨立的整體性越強,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程度越大。
第二,同質性。亞文化的同一價值越多,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程度越大。
第三,排外性。亞文化的成員不僅受到全社會的「排外」,而且自己也希望全社會的「排外」。
二、消費者的文化價值觀
價值觀是關於理想的最終狀態與行為方式的持久信念。
(一)價值觀及其演變
價值觀可分為:核心價值觀與次要價值觀,還有分為終極價值觀和工具性價值觀。
終極價值觀:人們理想的終級狀態。
工具性價值觀:為達到終極狀態的行為和行動。
核心價值觀:某一社會群體的人們所共同持有的某些價值觀念,有極強的穩定性,如中國人的「精忠報國」「仁愛孝悌」
次要價值觀相對容易改變。如美國人對速溶咖啡的態度的轉變。
(二)與消費行為有關的文化價值觀
文化價值觀還可以按照另一種方式劃分:
1、有關社會成員間關系的價值觀
(1)自己與他人關系的價值觀
(2)個人與集體關繫上的價值觀
(3)成人與孩子關系價值觀
(4)青、老人關系的價值觀
(5)男性與女性的價值觀
(6)競爭與協作的價值觀
(7)浪漫主義的價值觀
2、有關環境的價值觀
(1)個人出身與成就的價值觀
(2)風險與安全關繫上的價值觀
(3)樂觀與悲觀的價值觀
(4)自然的價值觀
3、有關自我的價值觀
有關自我的價值觀是社會各成員的理想生活目標及其實現途徑。
(1)動與靜的價值觀
社會文化導致人們對活動的不同態度:法國婦女喜歡靜,美國婦女喜歡熱鬧。
(2)物質與非物質主義價值觀
物質財富:金錢;非物質:精神信仰
(3)工作與休閑價值觀
有的社會使人在工作中獲得自我滿足,有的使人更多的選擇休閑而不加班。
(4)現在與未來關系
信用卡消費
(5)慾望與節制
社會觀念的不同使有的社會民族喜歡放縱,有的很保守
(6)幽默與嚴肅
社會文化差異幽默的標准則不同,男女老少的幽默標准都不同。
三、影響非語言溝通的文化因素
(一)時間與空間
社會文化不同,時空觀也不同。有的地區認為決策的時間長短與內容的重要性成正比,而美國認為談生意過長說明不夠重視,日本則反之。
空間,美國人喜歡大,日本人喜歡小的辦公空間,南美人談判時喜歡鼻尖對鼻尖。
(二)象徵
使用事物的人賦予它的價值意義。
汽車生產商生產的:野馬、美洲豹、藍鳥
顏色的象徵:白色:純潔;紅色:喜慶、熱情;綠色:青春、生命
美國:藍色代表男子漢,灰色為高貴。
英、法:紅色代表男性。
日本:灰色代表廉價。
(三)契約與友誼
中國重視友誼大於契約。
俄、希臘認為契約是談判的開始,而在中國則代表談判的剛剛結束。
而有信仰的阿拉伯人認為,在契約上簽字是對自己人格的侮辱。
友誼與契約類似,是雙方之間的一定權利和義務的體現。有些地區可以用友誼進行營銷如墨西哥,有些地區則不可以,如歐洲。有些地區友誼營銷非常可靠,可以通過營銷而建立友誼。
(四)禮儀與禮節
依各地、風俗習慣而定,美國人認為「二郎腿」是自信、自由的表現,印度人認為談話時不盯著對方是最大的禮貌。
第二節 社會階層
具體內容與第二章第二節的社會階層對營銷因素的影響相同。
第三節 消費流行
一、 消費流行的含義及特點
一定時期和范圍內,大部分消費者呈現出相似或相同行為表現的一種消費現象。具體為,多消費者對某種商品或時尚同時產生興趣,使該商品或時尚成為短時期內狂熱追捧的對象。
二、消費流行的周期
醞釀期:時間較長,洞察消費者需求信息
發展期:權威示範,提供與大量流行相符的上市商品
高潮期:模仿、不自覺捲入,企業加大銷售力
衰退期:興趣轉移,轉移生產能力,拋售庫存
三、消費流行的種類及方式
1、滴流:自上而下,由權威人士、名星到老百姓。
2、橫流:社會各階層之間相互橫向流行,如白領的一些消費習慣。
3、逆流:自下而上的流行方式。如牛仔服飾。
四、消費流行產生的原因分析
1、展現自我,突出個性
以獨特的形象展示人們而前,喜歡標新立異,與眾不同。在這種心理作用下的購買行為常常成為某種時尚的開端。
2、趨同從眾,追求名牌
跟上時代潮流是絕大多數消費者的一個共同心理。
3、崇拜名人,追求名牌
有追隨者、模仿者跟從。
五、消費流行的三個階段
1、流行初期的購買行為
心理特徵:標新立異,時尚、炫耀
表現行為:以先為快,不考慮價錢,態度堅定,果斷購買
2、流行盛行期的行為
心理特徵:對流行不了解,受環境影響,同步心、攀比心明顯,對流行產生信任,態度比較穩定,自我控制力強,願使用新品。
表現行為:缺乏主見,服從性強,他們的行為使市場普及,流行范圍擴大,「新潮」成為大眾。
3、消費流行衰退期的購買行為
心理:對流行不感興趣,遵從習慣消費,他們沒有偏好,當商家拋受,在廉價誘惑下樂意購買。
行為:買廉價,不識潮流等等】
以上便是對選擇一個商業項目應分析的環境因素。
『捌』 營銷者如何關注社會環境對消費行為影響
一.社會文化
(二)文化的特徵
1、文化的習得性
人一出生就開始接觸和適應所在的社會的文化,即進入學習文化的歷程。學習不外乎三種類型:一是父母長輩的言傳身教;二是對特定他人(比如朋友、所崇拜的明星)的模仿;第三就是學校里的正規訓練。由於文化無所不在,所在文化學習的過程也常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完成。
2、文化的動態性
為了實現滿足需要的功能,文化必須不斷改變,以社會得到最好的滿足。導致文化變遷的原因很多,諸如技術創新、人口變動、資源短缺、意外災害等,在當代,文化移入也是一大原因。
3、文化的群體性
構成文化的東西,必須能為社會中的絕大多數人所共享。怎樣穿著合體,怎樣裝飾住宅才體面,拿怎樣的食品招待客人才不落伍等等,必須為大多數人所認可。
4、文化的社會性
5、文化的無形性
(三)亞文化
一個社會的文化通常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全體社會成員共有的基本文化,即主文化;一個是社會中某些群體所有的獨特價值觀和行為模式,即亞文化,又稱為副文化、次文化。
所謂亞文化,就是指某一文化群體所屬次級群體的成員共有的獨特信念、價值觀和生活習慣。小范圍的文化是大環境的亞文化,但卻是小小范圍的主流文化。
按營銷學者的方式劃分:
1、民族亞文化
大部分國家由不同民族所構成。不同的民族,都各有其獨特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民族亞文化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是巨大的、深遠的。比如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除漢族外,還有50多個少數民族,其中人口超過百萬的就有10多個。各個民族在宗教信仰、愛好和生活習慣方面都有獨特之處,尤其要注意的是,他們還有著不同的禁忌。
2、宗教亞文化
不同的宗教群體有不同的文化傾向、習俗和禁忌。
3、種族亞文化
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的不同需求、愛好和購買習慣。
4、地理亞文化
我們歷來有南甜、北咸、東辣、西酸的食品調味傳統。最簡單的區分方法就是把我國分成兩大部分,即南方和北方。在我們的刻板印象中,南方人聰明機靈,北方人熱情直爽,南方人喜歡吃米飯,北方人喜歡吃麵食等等。
這些亞文化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取決於:
第一,獨特性。亞文化獨立的整體性越強,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程度越大。
第二,同質性。亞文化的同一價值越多,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程度越大。
第三,排外性。亞文化的成員不僅受到全社會的「排外」,而且自己也希望全社會的「排外」。
二、消費者的文化價值觀
價值觀是關於理想的最終狀態與行為方式的持久信念。
(一)價值觀及其演變
價值觀可分為:核心價值觀與次要價值觀,還有分為終極價值觀和工具性價值觀。
終極價值觀:人們理想的終級狀態。
工具性價值觀:為達到終極狀態的行為和行動。
核心價值觀:某一社會群體的人們所共同持有的某些價值觀念,有極強的穩定性,如中國人的「精忠報國」「仁愛孝悌」
次要價值觀相對容易改變。如美國人對速溶咖啡的態度的轉變。
(二)與消費行為有關的文化價值觀
文化價值觀還可以按照另一種方式劃分:
1、有關社會成員間關系的價值觀
(1)自己與他人關系的價值觀
(2)個人與集體關繫上的價值觀
(3)成人與孩子關系價值觀
(4)青、老人關系的價值觀
(5)男性與女性的價值觀
(6)競爭與協作的價值觀
(7)浪漫主義的價值觀
2、有關環境的價值觀
(1)個人出身與成就的價值觀
(2)風險與安全關繫上的價值觀
(3)樂觀與悲觀的價值觀
(4)自然的價值觀
3、有關自我的價值觀
有關自我的價值觀是社會各成員的理想生活目標及其實現途徑。
(1)動與靜的價值觀
社會文化導致人們對活動的不同態度:法國婦女喜歡靜,美國婦女喜歡熱鬧。
(2)物質與非物質主義價值觀
物質財富:金錢;非物質:精神信仰
(3)工作與休閑價值觀
有的社會使人在工作中獲得自我滿足,有的使人更多的選擇休閑而不加班。
(4)現在與未來關系
信用卡消費
(5)慾望與節制
社會觀念的不同使有的社會民族喜歡放縱,有的很保守
(6)幽默與嚴肅
社會文化差異幽默的標准則不同,男女老少的幽默標准都不同。
三、影響非語言溝通的文化因素
(一)時間與空間
社會文化不同,時空觀也不同。有的地區認為決策的時間長短與內容的重要性成正比,而美國認為談生意過長說明不夠重視,日本則反之。
空間,美國人喜歡大,日本人喜歡小的辦公空間,南美人談判時喜歡鼻尖對鼻尖。
(二)象徵
使用事物的人賦予它的價值意義。
汽車生產商生產的:野馬、美洲豹、藍鳥
顏色的象徵:白色:純潔;紅色:喜慶、熱情;綠色:青春、生命
美國:藍色代表男子漢,灰色為高貴。
英、法:紅色代表男性。
日本:灰色代表廉價。
(三)契約與友誼
中國重視友誼大於契約。
俄、希臘認為契約是談判的開始,而在中國則代表談判的剛剛結束。
而有信仰的阿拉伯人認為,在契約上簽字是對自己人格的侮辱。
友誼與契約類似,是雙方之間的一定權利和義務的體現。有些地區可以用友誼進行營銷如墨西哥,有些地區則不可以,如歐洲。有些地區友誼營銷非常可靠,可以通過營銷而建立友誼。
(四)禮儀與禮節
依各地、風俗習慣而定,美國人認為「二郎腿」是自信、自由的表現,印度人認為談話時不盯著對方是最大的禮貌。
第二節 社會階層
具體內容與第二章第二節的社會階層對營銷因素的影響相同。
第三節 消費流行
一、 消費流行的含義及特點
一定時期和范圍內,大部分消費者呈現出相似或相同行為表現的一種消費現象。具體為,多消費者對某種商品或時尚同時產生興趣,使該商品或時尚成為短時期內狂熱追捧的對象。
二、消費流行的周期
醞釀期:時間較長,洞察消費者需求信息
發展期:權威示範,提供與大量流行相符的上市商品
高潮期:模仿、不自覺捲入,企業加大銷售力
衰退期:興趣轉移,轉移生產能力,拋售庫存
三、消費流行的種類及方式
1、滴流:自上而下,由權威人士、名星到老百姓。
2、橫流:社會各階層之間相互橫向流行,如白領的一些消費習慣。
3、逆流:自下而上的流行方式。如牛仔服飾。
四、消費流行產生的原因分析
1、展現自我,突出個性
以獨特的形象展示人們而前,喜歡標新立異,與眾不同。在這種心理作用下的購買行為常常成為某種時尚的開端。
2、趨同從眾,追求名牌
跟上時代潮流是絕大多數消費者的一個共同心理。
3、崇拜名人,追求名牌
有追隨者、模仿者跟從。
五、消費流行的三個階段
1、流行初期的購買行為
心理特徵:標新立異,時尚、炫耀
表現行為:以先為快,不考慮價錢,態度堅定,果斷購買
2、流行盛行期的行為
心理特徵:對流行不了解,受環境影響,同步心、攀比心明顯,對流行產生信任,態度比較穩定,自我控制力強,願使用新品。
表現行為:缺乏主見,服從性強,他們的行為使市場普及,流行范圍擴大,「新潮」成為大眾。
3、消費流行衰退期的購買行為
心理:對流行不感興趣,遵從習慣消費,他們沒有偏好,當商家拋受,在廉價誘惑下樂意購買。
行為:買廉價,不識潮流
『玖』 什麼是文化的共享性
文化的共享性是指文化具有為一個群體,一個社會乃至全人類所共享的特性。如文化具有了滲透性和擴散性、傳遞性和繼承性、習得性。正因為文化具有以上的特性,文化才能為他人,後人所共享。
文化共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中華優秀文化進行數字化加工整合,並積極探索使用「三網」融合的網路電視。
文化共享由文化部牽頭,在教育部、財政部、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農業部、衛生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法制辦共同組成的文化共享工程部際聯席會議和文化共享工程領導小組領導下開展工作。
文化共享工程專家咨詢委員會協助文化共享工程領導小組對文化共享工程的發展規劃、實施方案、資源建設、標准規范、技術路線等重大問題進行咨詢與論證。
"文化共享"是"以德治國"的迫切需要
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迫切需要增強先進文化的滲透力、輻射力和感染力。"文化共享"的實施,將通過網路廣泛傳播中華文化的精髓,實現"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
以先進文化教育廣大群眾,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以上內容來自 網路-文化共享
『拾』 文化具有動態性,群體性和什麼特點
1. 文化概述
(1)文化的涵義
一般認為,文化應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文化是指人類精神活動所創造的成果,如哲學、宗教、科學、藝術、道德等。在消費者行為研究中,由於研究者主要關心文化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所以我們將文化定義為一定社會經過學習獲得的、用以指導消費者行為的信念、價值觀和習慣的總和。
依據這一文化定義,我們就容易理解,對一定社會各種文化因素的了解將有助於營銷者提高消費者對其產品的接受程度。歸納起來,文化具有如下特點:習得性、文化的動態性、文化的群體性、文化的社會性、文化的無形性。
(2)亞文化
亞文化是一個不同於文化類型的概念。所謂亞文化,是指某一文化群體所屬次級群體的成員共有的獨特信念、價值觀和生活習慣。每一亞文化都會堅持其所在的更大社會群體中大多數主要的文化信念、價值觀和行為模式。同時,每一文化都包含著能為其成員提供更為具體的認同感和社會化的較小的亞文化。目前,國內、外營銷學者普遍接受的是按民族、宗教、種族、地理劃分亞文化的分類方法。
● 民族亞文化。
幾乎每個國家都是由不同民族所構成的。不同的民族,都各有其獨特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民族亞文化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是巨大、深遠的。
● 宗教亞文化。
不同的宗教群體,具有不同的文化傾向、習俗和禁忌。如我國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等,這些宗教的信仰者都有各自的信仰、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宗教能影響人們行為,也能影響人們的價值觀。
● 種族亞文化。
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都各有其獨特的文化傳統、文化風格和態度。他們即使生活在同一國家甚至同一城市,也會有自己特殊的需求、愛好和購買習慣。
● 地理亞文化。
地理環境上的差異也會導致人們在消費習俗和消費特點上的不同。長期形成的地域習慣,一般比較穩定。自然地理環境不僅決定著一個地區的產業和貿易發展格局,而且間接影響著一個地區消費者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購買力的大小和消費結構,從而在不同的地域可能形成不同的商業文化。
2.消費者的文化價值觀
價值觀是關於理想的最終狀態和行為方式的持久信念。它代表著一個社會或群體對理想的最終狀態和行為方式的某種共同看法。因此,文化價值觀為社會成員提供了關於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正確的、以及人們應追求一個什麼最終狀態的共同信念。它是人們用於指導其行為、態度和判斷的標准,而人們對於特定事物的態度一般也是反映和支持他的價值觀的。
(1)文化價值觀及其演變
每一社會或群體都有其居於文化核心地位的價值觀。同時,文化價值觀有核心價值觀與次要價值觀之分。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指特定的社會或群體在一定歷史時期內形成並被人們普遍認同和廣泛持有的佔主導地位的價值觀念。所謂文化的次要價值觀,則是指特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