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小河沿文化怎麼讀

小河沿文化怎麼讀

發布時間:2022-08-18 13:35:26

A. 沈陽「小河沿」:到底讀「啥

沈陽有一個地方叫:小河沿。最近聽到一個外地人和本地人嗆嗆,說到底應該讀「小河言」還是「小河燕兒」呢?前人有詩雲:萬泉河畔引清流,白舫藍輿作冶遊。六月蓮花三月柳,醉人風月似杭州!可以說,自古以來,沈陽小河沿地區,都是風月如畫,美景醉人的地方,是沈陽景色最優的地區,沒有之一。「小河沿」到底是哪塊兒?名字怎麼來的?

大家都說小河沿小河沿的,你知道小河沿到底在哪兒嗎?其實小河沿地區,沈陽人認為,就是現在從滂江橋往西,經過463醫院、省腫瘤醫院、萬泉公園河邊,一直到萬柳塘公園,這部分河堤,准確地說,是南運河的北岸。

為什麼叫這個地區小河沿呢?這還應該從盛京八景之一的「萬泉垂釣」說起。近代詩人錢公來有首《萬泉垂釣》詩:「小河沿上柳如茵,畫舫竹歌歷歷春。借問柳陰垂釣客,青衣行酒又何人。」它將小河沿描繪的如詩如畫。昔日小河沿為踏青、避暑、垂釣、賞雪之佳處,沈陽從前的八景中如「萬泉垂釣」、「萬泉蓮舟」、「星閣晴霞」等景觀,都在萬泉河畔的小河沿。

應該說,「小河沿」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就是從這首詩開始的。小河沿地區,當時是沈陽最早的公園,沈陽東郊的避暑勝地。

讀「小河燕兒」才是正根兒!

小河沿,是一個地名。但如果讀成「小河言」,這個「沿」就成了介詞,意為「沿著什麼什麼」,但小河沿並不是這個意思。「沿」如果讀成「燕兒」,應該解釋為「東西的邊緣」。小河沿,就是指河的堤岸,所以,正解應該讀成「小河燕兒」。讀成「小河言」的應該都是不懂沈陽的外地人。

有人會說,你沈陽人不也應該說普通話嗎?對,我們說普通話。但不代表我們就消滅我們祖輩流傳下來的特色。把小河沿讀成「小河言」,就好像有人把北京前門大柵欄(da
shi lan er )讀成(da zha lan )一樣,特別沒情趣和情懷,讓人覺得生硬而無趣。小河沿,也是一樣。

當時的河岸,其實並不是指南運河,南運河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人工修建的。當時的河應該是「萬泉河」。據《沈陽縣志》記載:「在邑城撫近關(大東邊門)之東,源出觀音閣之湧泉,西流入東水柵欄至魁星樓,過虹橋而南注入南水柵欄,與二道河會,俗呼小河沿,即小瀋水也,清波一泓,珠泉萬孔,而四時不涸又名萬泉河。河之上水草叢生,荷花茂盛,為夏日遊人避暑之地。」

清末「遼東三才子」之一的劉春曾吟詩贊雲:「萬泉河畔引清流,白舫藍輿作冶遊。六月蓮花三月柳,醉人風月似杭州。」另還有詩人贊:「泉流不擇地,掘地皆清泉。偶為河上洲,泉脈來涓涓。」描繪了當時園內滿地均為泉眼,可見萬泉河名之由來。

其實,這條河流經南部城區,一直到羅士圈注入渾河。而當時流經現在的文化路一段時,被人稱之為「五里河」,即「盛京城南五里有河」的意思。這個在撲教授寫的「五里河名字的由來」一文里,我們曾經說過,沒看到的親可以往前翻歷史消息。

小河沿周邊地區地名,全與水有關

小河沿地區,到現在也是一個大家休閑的公園去所。曾經有幾個大家熟知的名字,一個是萬泉公園,這個名字,大家現在也在用。還有一個是「沈陽動物園」,之前小旮寫過當年」沈陽動物園「的回憶一文時,也曾經無限嚮往之,這里記載了太多我們這代人的童年。

小河沿往東一點,叫滂江街。這個需要正名一下,現在連地鐵里讀的「滂(pang一聲)江街」,這個讀音是錯的。應該正根兒讀成「傍」才對。

1924年,張作霖將大東新市區的中心街道命名為長安街(今長安路),並對大東新市區的街路進行了統一規劃。並借用當時內外蒙通道上的軍事重地——「滂江」(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東南)為之命名,同時翻修為石子路。滂江街成為沈陽市少有的自命名起,歷近百年,至今從未更改名稱的街路。

被張作霖所借為街名的滂江,又稱明安,位於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在旗政府所在地賽漢塔拉鎮東南約25公里處。清康熙年間,為便於內地與庫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的貿易往來,整修由張家口通往庫倫的驛站,專設台站,並派台官專治台站驛務,滂江即重點台站之一。這里邊的「滂」就應該讀成「傍」,因為這個音是蒙語的讀音。現在讀成「PANG」是完全錯誤的。

此外,還有蓮花街、萬蓮街、泉園、萬柳塘。這些所有的地名里,比較多的的是泉、蓮、塘三字,出現幾率極高。那是因為,早在清朝初期,小河沿這里,就是一個天然的濕地,這里是萬柳如浪、萬蓮涌塘的景象。這里的萬泉河,就代表著這里,有非常多的泉眼,是沈陽水質最好的地區,風景也非常悠美。「萬泉垂釣」被譽為盛京八景之首。

一百多年過去了,小河沿的濕地被分成了萬柳塘公園、萬泉公園、南運河帶狀公園等多個公園,而這里的柳樹,依然越生越密,只是這里的蓮花,較少見到了。

美麗的景色,只剩半幅。唯有小河沿柳樹中的小雨燕,被到春雨欲來的時候,在南運河邊沿水劃過,岸邊的綠柳,在暖風中婆娑……

B. 赤峰境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有哪些

興隆窪文化:1982年在敖漢旗寶國吐鄉興隆窪村首次發現,是中國北方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距今7500~8000年,它以大型聚落建築、最早玉器使用、出現居室墓以及獨特的陶器等令後人嘆為觀止。

趙寶溝文化:1982年在敖漢旗高家窩鋪鄉趙寶溝村首次發現,距今6800多年。在出土的許多陶器中,有一種製作精美的磨光黑陶尊,器表光滑黑亮,並雕刻有豬龍、飛鹿、神鳥三種靈物組成的花紋圖案,莊重、威嚴、神秘,給人以巡遊宇宙的超人力量,也是我國北方古代最早的特種工藝作品。

紅山文化: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最具有代表性古文化,位於赤峰市區東北隅的紅山,五六十年前在此發現了古人類遺址和墓葬。紅山文化距今約5500年,當時的先民從事著以原始農業為主,兼有游牧、漁業、狩獵的多種經濟活動。形似煙葉狀的石耜是北方特有的農業生產工具,後來演變為鐵制的犁鏵。在多種類型的陶器中,紅衣黑彩的「彩陶」器最有代表性,也最引人注目。燒制的彩陶花紋,有斜線紋、半圓形紋、三角形紋、水渦形紋等,看似簡單,但卻古樸、自然。紅山文化在赤峰紅山首次發現後,經過幾十年的艱苦考察,在我國北方東至遼河流域、西抵河北張家口、南臨京津地區、北越西拉木倫河的廣闊地域,都密集地分布著紅山文化遺址。代表紅山文化的大量精美玉器的出土,向世人展現史前時期北方西遼河流域的燦爛文化。玉器群中有仿生物的龍、魚、龜、蟬,有取自然現象融入藝術構思的壁、環、勾雲紋佩飾等,意象兼備,精緻脫俗,是原始宗教藝術和原始禮儀的珍貴實物資料。

富河文化:1962年首次在巴林左旗烏爾吉木倫河流域富河溝門村發現,距今約5300餘年。這是一處規模較大的古代村落遺址。發掘出房址37座,大部分順山勢而建,有方形、圓形兩種,排列整齊,房址中央有灶坑,古人用以生火、取暖驅寒、烤煮食物。在出土的農業生產工具中,最典型的有石鋤,外形很像現代的鐵鋤。在陶制的生活用具中,有一種陶罐,外表壓印或刻畫橫的、豎的「之」字形花紋,線條簡潔流暢,極為樸素生動。在數量可觀的骨器中,還發現有「卜骨」,這是古人用來占卜吉凶之物,也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卜骨。大量的動物骨骼,多屬山地森林動物,說明5300多年前烏爾吉木倫河流域有著茂密的山地森林。

小河沿文化:1974年和1977年分別在敖漢旗小河沿鄉白斯朗營子村和翁牛特旗大南溝村發現。距今4500年,屬新石器時代晚期。大南溝發現的近80餘座古墓葬,分三個區有規則地整齊排列。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生產男女分工明確,社會已出現了貧富不均的現象,並已有了原始刻畫文字元號或祭文。

C. 民政部回復網友安徽六安讀Lu,你知道為什麼六安要讀lu安嗎

民政部回復網友安徽六安讀Lu(四聲),安徽六安讀這個音是由古時候得來的,古時候就稱為六(Lu)安,所以,要尊重當地的鄉音,這也是一種文化傳承。

1、名字也是一種文化,要尊重歷史

結語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你的家鄉地名有這樣特別的讀音嗎?

愛祖國愛家鄉,歡迎大家加入討論,讓我們共同成長。

D. 小河沿文化的簡介

因1977年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小河沿鄉(現四道灣子鎮)的南台地遺址而得名。多數學者認為小河沿文化是從紅山文化發展而來的一種文化。分布范圍與紅山文化大體相同。其中心區域在老哈河流域。已發掘的同類遺址有翁牛特旗的石棚山、敖漢旗的石羊石虎山,年代距今約5000~4500年,屬新石器時代晚期。
文化遺跡有房址、灰坑、墓葬等。生產工具以石器為主,石器基本都是磨製,器形有斧、錛、帶孔石鏟和石球,並有少數琢制的石鏟和石斧。加工精細的細石片,應是鑲嵌在骨器上的復合工具的部件。陶器的陶質以夾砂褐陶為主,其次是泥質紅陶,也有一些砂質與泥質黑陶和泥質灰陶。陶器的製法有手制和慢輪修整。

E. 4000年前的上古時代,為何只有華夏文明傳承下來了

若我們將目光投向遙遠的上古時代,在東亞這片廣袤的大陸上,分布著各種形態的古文明。它們在同一塊大陸上彼此交流,彼此融合,無論是遼河平原還是黃河長江流域,都分布著為數眾多的古文明。在當時的時代,這些古文明甚至比傳承至今的華夏文明更古老,更發達,更繁榮,但為何在大約4000年前的時候,這些古文明消失了,而此時的華夏文明異軍突起,傳承至今,這是為什麼?

第一部分:上古時代的東亞大陸分布著群星閃耀的各種古文明。

在東亞這片廣袤的大陸上,在距今4到5千年前的時候,這里氣候適宜,水土條件非常好,因此誕生了各種繁榮的古文明。各種古文明分布在東亞各流域旁,呈現出欣欣向榮之態。

在東北遼河流域,以現代人的眼光去審視遼河地區,這里可能是擁有廣袤的草原。在古代時期,這里屬於草原民族的天下,在中國人的印象中,這里是荒蠻之地,殊不知4到5千年前的這里,氣候適宜,是水草豐美的地方,在這里誕生了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似乎後來的小河沿文化是對紅山文化的繼承。紅山文化是玉的文化,這里出土了很多精美的玉器,眾所周知的玉豬龍就是這種文化的產物,有很多學者認為中國古代龍最早的原型是紅山文化的玉豬龍,我認為古代中國歷代歷朝對玉的推崇,最早源頭或許得追溯到紅山文化。


總結:

在上古時代,人類抵抗氣候風險的能力很弱,當氣候大變,便有很多文明在變遷中衰弱,而在其中的中原文化地區受到了不少的好處,在接下來的時日中,從一棵小樹苗長成了參天大樹,東亞地區的古文明由群星閃耀到最終的月明星稀。回顧到當時的情境中,或許會有不少的惋惜。


F. 初一歷史...

契丹族!
關於契丹族興起的傳說,在關於青牛白馬的故事裡已有體現。其實,契丹族的興起遠不像故事裡講的那樣簡單。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有關契丹族興起的歷史。

契丹族是我國北方很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原來屬於東胡族系,論起源則是源自東胡的一個支系:鮮卑。而鮮卑中又有一個宇文部,契丹就是這個宇文部的分支之一。契丹這個名稱最早在我國史書中出現是在公元四世紀的北魏時期。在當時分布在遼水流域以北的潢河(今西拉木倫河)與土河(今老哈河)一帶,過著漁獵畜牧的氏族部落生活,以逐水草游牧為主。在北魏後期,契丹形成了古八部,八部之間互不管轄,也沒有什麼聯系。各部獨立地和北魏政府保持著朝貢關系。到了隋朝,由於突厥勢力擴張,對各部族征伐不止,契丹各部為防衛突厥,開始互相聯系,互相支援,後來形成了初期較為鬆散的部落聯盟。到了唐初,契丹就形成了以大賀氏為首的部落聯盟。其體制是在八部酋長中共同選舉一人為首領,或者叫盟主。任期三年,到期改選,但大賀氏的人有世選的特權,這時的首領,已經有了管理權力。契丹首領後來率部歸入唐朝,唐太宗授予旗鼓,以表示對首領權威的承認。唐朝又在契丹地區設置了行政機構,即松漠都督府,任命其首領為都督。

唐玄宗時期,大賀氏部落聯盟瓦解之後,重建了遙輦氏部落聯盟,在被回紇統治一段時期後,又趁回紇內亂之機重新歸附唐朝,而唐朝後期的衰落又給契丹的獨立發展提供了良機。

遙輦氏聯盟後期,由於唐朝末年的中原混戰,使得北方漢族人紛紛逃入契丹地區,躲避戰亂。漢族的先進生產及其他技術對契丹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而在契丹八部中迭剌部又離中原較近,所以發展最快,勢力超過了其他七部。迭剌部的夷離堇(即部落的酋長或聯盟的軍事首長)一直由耶律氏家族世襲擔任,這個家族從阿保機的八世祖耶律雅里重新整頓契丹部落聯盟,擔任夷離堇之後,就進入了契丹社會的上層,而且從七世祖開始就掌握了聯盟的軍權,地位僅次於聯盟首領。到了阿保機的祖父勻德實擔任迭剌部的夷離堇時,本部落已有了發達的牧業和農業,勢力強大,社會的發展也很快,開始由氏族制度向階級社會的國家過渡。

到10世紀初,契丹族傑出的首領阿保機,統一了契丹各部,建立了契丹國,都城在上京。阿保機就是遼太祖。(關於契丹第一次改稱遼的時間,說法不一,今從《遼史·太宗記》,947年改契丹為遼,983年遼復稱契丹,1066年又稱遼)

契丹建國後,勢力不斷南擴,遼太宗時,佔領了幽雲十六州。與中原政權的沖突加劇

下面還有一段更為詳細

紅山人--東胡人-契丹人---赤峰人

(赤峰歷史一萬年)
一、新石器時期 1、 距今約一萬年前 赤峰地區人類最早的活動遺跡在翁牛特旗山嘴子鄉上窯村一個洞穴中發現。洞穴地處距地面高100餘米的老虎洞山頂,洞穴附近發現了人類使用過的原始打制石器,以及經過燒烤、食用過的腫骨鹿骨骸。經考古學界鑒定,應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活動遺存,距今約一萬年至八千年。這一發現揭開了赤峰地區人類歷史的序幕。 2、距今約八千年前 在今赤峰敖漢旗寶國吐鄉興隆窪村就有人類聚落。考古界和史學界定名為新石器時代「興隆窪文化」。興隆窪聚落是一處規模壯觀、構築嚴密的原始建築,在180餘米的橢圓形圍壕內,整齊地排列著十餘排100餘座房屋,座落在聚落中心位置的大房子,面積達140平方米。興隆窪文化時期的出土遺物極其豐富,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獨具特色,其中陶器器表,大多壓印,刻劃3~5種不同紋飾,從口、肩、腹三個部位分列,極為雅緻大方。漁獵所用的魚鏢,多帶「倒刺」,刃部鑲有細石器,堅實鋒利。 興隆窪文化遺址除敖漢境內發現外,考古人員還在林西縣白音長汗、克什克騰旗南檯子等地發掘了相應的遺存,所有這些,表明八千年前西遼河上游今赤峰地區,正處在中國遠古社會由氏族階段向國家進化的轉折點,社會組織、防衛設施、意識形態、宗教禮儀也正在按著國家的要求孕育、發生。這是赤峰先民對中國八千年文明史的卓越貢獻。1982年進行首次發掘。1983年秋至1984年末,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興隆窪文化遺址進行7次大規模發掘。1992年和「八·五」期間被列入全國10大考古新發現之一。1996年被國務院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化保護單位。2000年被列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而永載史冊。 3、距今約七千年前 趙寶溝文化先民生息、定居於今赤峰市敖漢旗境內。趙寶溝聚落址,位於今敖漢旗趙寶溝村西北約1公里的漫崗上,佔地9萬平方米。198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正式進行發掘,清理房址17座,對祭壇也作了局部解剖。從發掘所獲得的陶器、石器、骨器等,顯示了當時生產技術和工藝水平,在北方諸新石器時代考古文化中居領先地位。 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在《中國文明起源新探》一書中指出:「在距今7000年的趙寶溝文化遺址,發現刻有豬龍、鳳鳥和以鹿為原型的麒麟陶尊,充分說明社會分化已很明顯,而在中原,這類最早的『藝術神器』,是距今6000年的河南濮陽西水坡的龍虎堆塑,要比內蒙古地區晚上一千餘年。」 4、距今約六千至五千五百年前 紅山文化先民遺存,在今赤峰紅山後(北)發現。海撥750餘米的紅山,位於英金河畔,面積近10平方公里。紅山文化先民遺跡主要分布於紅山後一帶,除居住聚落址外,尚有墓葬等遺存。 紅山文化有著廣闊的分布范圍,以西遼河上游赤峰為中心,西至張北,南抵京津,東越遼河,北跨大興安嶺。近年周邊地區陸續發現的紅山文化遺存,大大豐富了紅山文化的內容,為復原紅山文化的社會歷史提供了更多的考古材料。在這些新發現中,"玉器"的發現尤為引人注目。地處西拉木倫河南岸的翁牛特旗,從1972年以來,先後出土、發現早期的玉石龍、黃玉龍和碧玉龍,圓雕精細,造型古樸,被譽為「華夏第一龍」,是中國尚玉文化和崇龍傳統的發端地。巴林右旗那斯台遺址出土數十件成組玉器,除龍型器外,尚有玉蠶、玉鳥、貓頭鷹等,這又表明赤峰地區遠古時期就是產玉、制玉的基地,玉文化從北國草原播撒華夏各地,形成了數千年博大精深的玉文化傳統,這是赤峰先民智慧的結晶,也是赤峰後人的驕傲。 5、距今約五千三百年前 我國北方森林、草原文化先民遺跡,在今巴林左旗烏爾吉木倫河畔富河溝門發現,學術界定為富河文化。在富河溝門聚落建築中,共發掘房址37座。這些房屋均順山坡地勢而建,平面布局呈簸箕形,各房之間有土坎相連。 富河文化首次在巴林左旗發現後,在西拉木倫河以北其他地區,以及近鄰哲里木盟也有發現,據地下發掘的碳化物經C14測定,距今約5300餘年,是繼紅山文化以後,赤峰北部草原地區出現的一種新的原始文化類型,它和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紅山文化一樣,都是新石器時代氏族成員創造的遠古文化,共同推進著北國遠古文明的歷史進程。6、距今約四千五百餘年前 小河沿文化。1974年敖漢旗小河沿遺址開始發掘。小河沿文化有一組特徵明顯的陶器群,陶質細膩、質地堅硬、表面磨光、平整光滑的"黑陶"在這里首次被發現。考古界認定為小河沿文化、距今約四千五百年前。 7、距今約四千三百年前 中國北方早期青銅時代先民遺存,在今赤峰市松山區王家店鄉夏家店村發現,其年代相當於中國歷史紀年的商朝早期或夏代,考古學界命名為赤峰夏家店下層文化,距今約4300年。夏家店下層文化以赤峰為中心,有著廣泛的分布范圍,東至遼河,西抵張家口,南達京津,北越西拉木倫河,處在赤峰的居民,當與燕、山戎先祖有關,他們是中國北方早期青銅文明的開拓者,也是商、周中國青銅器鼎盛時期的奠基者。 敖漢旗大甸子鄉夏家店下層文化,列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載入史冊

二、夏商時期
1、距今約四千三百年前 早商時期,西遼河上游赤峰地區存在一個城邦奴隸制社會形態。考古人員在今敖漢旗,松山區陰河、英金河流域等地發現大批規模宏偉、建築堅森、布局嚴密的石築城堡,大多建在高山頂或山坡間,今民稱「城子山」(或城子地),城內大小住房密布,城垣石築,辟有多道城門和城樓(敵魯)。敖漢旗石匠溝、松山區水地八家、遲家營子、孤山子等城堡最為典型。這些高山型城寨,已引起考古界、史學界的廣泛注意。 2、距今約四千二百多年前 夏、商之際,西遼河上游赤峰地區當為商世侯國或方族封地。在今克什克騰旗土城子天寶同、松山區五三鄉以及翁牛特旗梧桐花頭牌子等地,先後發現早商時期大型青銅禮器--銅鼎。中國考古界鑒定距今約4200年左右。 3、公元前21世紀 商族先民「邑於紫蒙之野」(今老哈河流域),至公元前20世紀初,遷居於「砥石」(今西拉木倫河上游克什克騰旗南部山川)。至夏代,商族先民由西遼河上游,越過內蒙古高原,進發中原,滅夏建商,開創了先秦時期鼎盛歷史文化,為中華文明作出重大貢獻。 4、公元前19世紀前後 「天之驕子」東胡族發祥在今赤峰老哈河一帶,並以土方、屠河、徒河不同稱謂見諸於中國史籍。

三、西周至春秋時期 周惠王十一年 (公元前666年) 林西縣官地鎮,開始了對銅礦的開采、冶煉。考古發現的遺存表明,它與湖北銅綠山古銅礦並列為中國南、北地區時代最早、規模最大、采冶工序完整的兩座銅礦,在中國古代礦產采冶和科技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四、 西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
(一)戰國秦漢時期 1、燕昭王十二年 (公元前300年) 戰國七雄之一的燕國,地處北方,國弱地小,常受鄰國、鄰族,特別是東胡的軍事威脅。燕昭王十二年(公元前300年),燕國國君昭王招賢納士,富國強兵,轉守為攻,派大將秦開率軍北伐,一舉擊破東胡,東胡卻地千里,退居西拉木倫河流域草原地區。燕國屯田戍守,修築長城並設右北平郡(郡址即今寧城縣甸子鄉黑城村。也是赤峰歷史上首次設立郡縣)。燕國長城東起襄平(今遼陽)西止造陽(今張北),經赤峰南部,境內長300餘公里,是中國歷史上最早修築的長城之一。 2、秦始皇帝二十六年 (公元前221年) 秦滅六國,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設立郡縣,推行統一措施。今赤峰屬秦國遼西、右北平郡所轄。 3、秦始皇帝三十二年 (公元前215年) 一統天下的秦國,為繼續鞏固政權,擴大統一事業,開始修繕、擴建、連接「三國(秦、燕、趙)邊於匈奴(東胡)」的長城--秦國萬里長城。西起臨洮(甘肅)、東止遼東(遼陽),經赤峰南部松山區的當鋪地、王家店、水地、安慶溝及敖漢一帶,境內長250公里,沿線有多處烽火台、戍守城堡。 4、秦二世元年 (公元前209年) 活動在黃河河套、陰山山脈一帶的匈奴再度崛起,並於公元前209年舉兵東征,大破東胡。生息在西拉木倫河流域的東胡部落聯盟,迅速瓦解,殘部分為兩支,一支退居烏桓山,稱烏桓部;一支退居鮮卑山,稱鮮卑部。此後,今赤峰大部分地區屬匈奴左地。 5、西漢元朔元年 (公元前128年) 漢武帝為安定北疆發動了長達10年的漢匈戰爭,小戰數十次,大戰十餘次,遼西、右北平(今朝陽、赤峰)一線戰事尤為激烈,今寧城南部山區是當時重要的戰場。漢先後出兵百餘萬擊匈奴,匈奴傷亡近30萬眾。 6、西漢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年) 漢驃騎將軍霍去病率兵5萬騎,出右北平,擊破匈奴左地。西漢王朝為了阻止匈奴再度南下,修築了東起遼寧丹東西止甘肅以西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萬里長城」。今赤峰地區正扼漢長城中段,在喀喇沁、寧城南部山區,烽火台密布,遙遙相望,城堡堅森。在赤峰境內漢長城約150公里。 7、新王莽始建國元年 (公元9年) 王莽新政開郡國鑄錢之例,今寧城縣甸子鄉黑城,成為東漢初期中國北方規模最大的郡國鑄錢基地,主要鑄造「大泉五十」和「小泉直一」流通幣,由中央主管鑄錢的官吏(鍾官工)主持監造,並有郡國鑄錢編號。 8、東漢建武二十五年 (公元49年) 烏桓部眾部分南遷,另一部分留居原地歸屬鮮卑。是時,五郡塞外地遂為鮮卑所據。直至三國時期,遼西烏桓大人郝旦等率千餘人,內附接受漢帝冊封。漢廷在其轄境復置護烏桓校尉。 9、東漢建武三十年 (公元年54年) 鮮卑內附,漢廷令居烏桓故地。鮮卑大人入朝,接受漢帝封賞。 10、東漢延熹九年 (公元166年) 鮮卑首領檀石槐分其地為三部,今赤峰為東部宇文鮮卑居地,亦即契丹先祖,《耶律羽之墓誌銘》在追述契丹先祖時明確記載:「其先出石槐,歷漢、魏、隋、唐以來世為君長」。(二)、西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 1、西晉初期 (公元220年前後) 南遷的東部鮮卑,先後崛起段部、慕容部和宇文部三個強大部落,其中宇文部系鮮卑化的匈奴人,建牙帳於紫蒙川(今老哈河流域),地域遼闊,部眾強勁。其居地東抵柳城(今朝陽)、西至濡水(今灤河上游)。今赤峰地區為宇文部活動的中心。
2、東晉康帝建元二年 (公元344年) 魏晉之後,赤峰地區先後崛起庫莫奚和契丹兩部族。庫莫奚,後單稱奚,為東部宇文部之別種。契丹,原為鮮卑部種,曾長期與宇文、庫莫奚部雜處游牧。由於其社會經濟不斷發展,部族日眾,於公元344年從鮮卑部族分離獨立,自號"契丹"。其地在庫莫奚以東、和龍以北數百里(今西拉木倫河下游南部)。這是契丹民族發展史上第一個里程碑,標志著契丹將自立於民族之林。 3、東晉隆安四年 (公元400年) 游牧於潢水(今西拉木倫河)、土河(今老哈河)流域的契丹族,由原來的青牛、白馬兩個部落,逐漸發展壯大為八部落(徂皆利部、乙室活部、實活部、納尾部、頻沒部、內會雞部、集解部、奚 部),今翁牛特旗東部海爾金山(遼稱木葉山)為其發祥地。

五、隋唐五代十國時期 1、隋開皇元年 (公元581年) 契丹始祖涅里,首次在契丹部族內部實行卓有成效的社會改革。 2、唐貞觀二年 (公元628年) 契丹大賀氏部落聯盟長摩會叛突厥,率各部降唐。其後,奚、室韋等十餘部眾,先後降唐。 3、唐貞觀四年 (公元630年) 突厥衰落,唐營州(今朝陽)都督薛萬淑遣契丹酋首摩會說服奚、室韋等10餘部降唐。 4、唐貞觀十九年 (公元645年) 唐太宗征高麗,大軍從長安逶迤東北,出盧龍口經今赤峰地區,曾宿營於奚王牙帳(今寧城縣老哈河畔),奚族首領率部從征。 5、唐貞觀二十二年 (公元648年) 唐在契丹地設松漠都督府(故址在今林西縣雙井店鄉櫻桃溝),以契丹大賀氏酋長窟哥為左領軍將軍兼松漠都督,封無極男,賜姓李。在奚地設饒樂都督府(故址在今寧城縣大明鎮),以奚可度為右領軍將軍兼饒樂都督。這是唐王朝對北方草原地區少數民族實行「羈縻」政策設置的建制。 6、唐顯慶五年 (公元660年) 十二月 唐遣大將薛仁貴、辛文陵等,率軍攻伐契丹,大軍進入草原,戰於黑山(今巴林右旗小罕山),俘松漠都督阿不固,解至洛陽。 7、唐儀鳳元年 (公元676年) 唐高宗時期,西方佛陀波利來到中國,並首次到今巴林左旗召廟傳播佛教,這是赤峰地區最早關於寺院和游僧的記載。 8、唐開元四年 (公元716年) 契丹王李失活、奚王李大酉甫,率所部附唐。唐玄宗封失活為松漠郡王兼都督,大酉甫為饒樂郡王兼都督。翌年,玄宗賜奚王李大酉甫妻辛氏固安公主號。以東平王外孫女楊氏為永樂公主,下嫁契丹王李失活。這是唐王朝首次對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首領推行「羈縻」性質的聯姻。 9、唐至德元年 (公元756年) 契丹再次附唐,在白雨別部之地設居延州(今巴林右旗查干木倫河上游)。 10、唐天復二年 (公元902年) 契丹第一座私城、農業和民族手工業聚落建成,故城在今巴林左旗查干哈達伊斯營子(今查干哈達中學所在地)。為契丹城市建設和城市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六、遼朝時期 1、遼太祖神冊元年 (公元916年) 春,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了奴隸制國家,自稱皇帝,國號契丹,後改「大遼」,亦稱「大蕃」、「上國」。建元「神冊」,表示自己的國家是接受了上天神的冊封,建都臨潢(今巴林左旗林東鎮南),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南北朝局面。 2、遼太祖神冊三年 (公元918年) 以漢官禮部尚書康默記為「版築使」,由韓延徽、賈去疑等人共同主持,營建草原上第一座皇都臨潢府。其後在遼天顯元年(公元926年)又展郛郭、建宮室,起開皇、安德、五鑾三大殿,擴建天雄寺、新建斷腕樓,至遼天顯七年(公元932年),新建昭德、宣政殿,以及寺院和後妃住宅等,至遼會同元年(公元938年)太宗得燕、雲16州,正式定名皇都為上京臨潢府。 3、遼太祖天贊年間 (公元922~925年) 契丹立國後,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以鞏固新生政權。這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意義和深遠影響的改革,是契丹的創舉。 4、遼太祖天顯元年 (公元926年) 年初 耶律阿保機採用佐命功臣韓延徽建議,「分市裡,以居漢人之降者」,擴大並完善頭下州組織,在遼國推行部族奴隸制與中原封建制相結合的「頭下制度」。「頭下制度」顯示出:(一)頭下州為合法的地方奴隸制集團,直屬王室或宗室貴族,奴隸及財產歸於私有;(二)相對集中,採用奴隸制生產方式,保持著嚴密的奴隸制殘余;(三)頭下州主要成員、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奴隸,多為漢民(遷徙者或受降者),尤以燕、薊漢民為多;(四)生產技術較高,是遼國主要經濟支柱。 春 由述律後主持營建祖陵(今巴林左旗石房子),翌年「治祖陵畢」。 5、遼天顯八年 (公元933年) 西域回鶻第一個使團到達遼國,其後使團不斷到遼,交往逐漸擴大。宗教、文化、藝術乃至西域土副特產傳之遼地,豐富了北方草原居民和契丹人的物質精神生活。 6、遼天顯十二年 (公元937年) 上京開悟寺塔(今巴林左旗古城南塔子溝塔)峻工落成,八角七級密檐式磚築,通高25米,須彌式座,樸素典雅。塔身每面嵌有赭色石質浮雕立佛、飛天、加陵頻迦、菩薩、小塔等,雕刻粗獷有力,造型生動,是遼國早期塔構、雕刻藝術珍品。 7、遼會同元年 (公元938年) 十一月,太宗下詔,契丹國改國號為大遼,改元會同,改皇都為上京,府仍為臨潢。 8、遼會同三年 (公元940年) 遼國從中原將唐代歷法引入契丹後,即在上京臨潢府南面朝官中設立了司天監,下有太史令、司歷、挈壺正、五官正、丞、主薄、五官靈台郎、保章正、監候、司辰、刻漏博士、典鍾、典鼓等,其規制與唐、宋相近。天文機構的進一步健全、完善,推動了遼國天文學的發展。 9、遼會同四年 (公元941年) 東丹國中台右平章事、太尉、太傅、東平郡開國公、東丹國左相、上柱國兼東京太傅耶律羽之卒,安葬於今阿魯科爾沁旗罕蘇木朝克圖裂縫山之陽。1995年耶律羽之墓葬挖掘是近年國內考古重大新發現之一。 10、遼應歷三年 (公元953年) 太祖述律後病歿,安葬於今巴林左旗哈達英格石房子村遼祖陵。 11、遼統和元年 (公元983年) 契丹北部的游牧腹地潢水(今西拉木倫河)、土河(今老哈河)流域部分地區開始了農耕,分布在上京的臨潢府、定霸縣(今巴林左旗南波羅城北),中京的恩州(今喀喇沁旗西橋鄉)、松山州(今赤峰市松山區西南)。是研究游牧的契丹族發展農業的重要史料。 12、遼統和五年 (公元987年) 遼聖宗母承天太後肖綽率軍南下,大破宋軍,除在上京開龍寺做佛事月余,飯僧萬人外,並在中京大定府所在地首建感聖寺(今寧城大明附近),以賀大捷。 13、遼統和二十二年 (公元1004年) 燕、雲16州入契丹後,宋朝把「收復失地」作為基本國策,但屢次對北用兵均遭失敗。是年,遼聖宗及其母肖太後,轉守為攻,率軍南進,大軍進逼"澶淵"(今河南濮陽),兵臨城下,宋、遼之間簽訂了"澶淵之盟"。宋朝每年向遼輸銀10萬兩、絹20萬匹,作為遼軍北撤的條件,結束了兩國間長期對峙的戰爭狀態,使中國北部邊境出現長達100餘年的安定局面,「四方無事,百姓康樂,戶口蕃庶,田野日辟」,「子孫共守」,「傳之無窮」,在中國古代史上堪稱佳話。 14、遼統和二十五年 (公元1007年) 遼國最大的陪都、中後期首都中京大定府在七金山下落成。這是一座規模宏偉壯觀、建築布局嚴謹、城市設施齊全、人文內涵豐富的大都市。在遼國中後期契丹民族歷史上曾起過重要作用。 15、遼統和二十七年 (公元1009年) 遼聖宗母蕭太後卒。 16、遼景福二年 (公元1032年) 遼在慶雲山下營建慶陵(今巴林右旗索布日嘎蘇木北),同年建慶州於慶陵南為奉陵邑。分別葬聖宗、興宗、道宗及其皇後。慶陵分東、西、中三個陵區,規模宏偉,構築華麗,陵中保存的漢文、契丹文哀冊及大量壁畫,是契丹人留給後代的珍貴文化遺產。 17、遼重熙十三年 (公元1044年) 十一月 北宋監察御史、龍圖閣學士包拯(俗稱包公、包青天)奉命出使契丹,賀遼正旦節。 18、遼重熙十八年 (公元1049年) 位於慶州城內的釋迦如來舍利塔峻工落成,八角七級、樓閣式磚木混合建築,塔高73.27米。全塔造型玲瓏優美,外觀挺拔秀麗,時為漠北草原一大人文景觀,也是我國古代建築史上優秀的藝術傑作。

19、遼重熙二十三年 (公元1054年) 八月二十八日 北宋著名文學家、翰林學士、吏部郎中、知制誥、史館修纂歐陽修出使契丹,賀遼道宗即位,先後到達中京、上京。期間作《虜中詩》若干,其中《奉使契丹道中五言長韻》、《邊戶》等最有文學史料價值。《邊戶》雲:「家事為邊戶,年年常備胡;兒童習鞍馬,婦女能彎弓……自從澶州盟,南北結歡娛。」 20、遼咸雍八年 (公元1072年) 秋 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蘇頌出使遼國。蘇頌考證了歷代盟誓、聘使、禮幣、儀式等制度,寫成了有關外交方面的專著《魯衛信錄》。使遼後除有《行程錄》傳世外,還有《使遼詩》(或《北語詩》),是研究遼地歷史的珍貴資料。其中《過土河》、《契丹帳》、《游中京鎮國寺》、《牛山道中》廣為傳頌。《契丹帳》詩:"行營到處即為家,一卓穹廬數乘車;千里山川無土著,四時畋獵是生涯。"生動描繪了遼地風光和契丹人豪放的游牧生活。 21、遼大康元年 (公元1075年) 北宋著名科學家、史學家、考據家沈括(存中),以「回謝國信使」出使遼國。他由河北白溝河(今拒馬河)出發,經古北口、富峪館(今寧城縣甸子鄉)、到遼中京、松山州(今松山區城子鄉),過潢水(今西拉木倫河),直達單於庭(道宗行在兔兒山,今巴林左旗烏蘭壩一帶)。這是一次使命莊重的出使,直接目的是為代北蔚、雲、應三州(今山西境內)重劃地界。回國後撰寫了著名的《熙寧使虜圖抄》(《永樂大典》卷10877),凡遼國山川之夷險遠近,卑高縱橫之殊,道途之陟降,紆曲南北之變,乃至風俗、車服、名秩、政刑、兵民、貨食、都吧、音譯(語言)覘察變故之詳,集上之外另為圖抄二卷,轉相補發,以備行人,以周知天下。《圖抄》記述詳備,考證精確,史料價值極高,是研究宋、遼關系、遼朝歷史地理的珍貴史料。 22、遼大安元年 (公元1085年) 權臣耶律乙辛與宰相張孝傑,預謀演出了一場遼國歷史上最大的冤假錯案。年輕賢惠、多才多藝的懿德皇後,被誣告與宮中樂人趙惟一私通,道宗惱羞成怒,賜皇後自縊,皇子被害,一批敢於直諫陳事的忠臣遭貶、流放,受誅遷連,一時?quot;宮廷內外,朝野上下,鴉雀無聲,震驚遼廷"。著名學者、觀書殿學士王鼎,秉筆直書,在其《焚椒錄》中作了如實的記述和公正的評論。道宗感悟,處死乙辛。至天祚(皇孫)時期,徹底為乙辛所誣者平反昭雪,並以國禮改葬追謚宣懿皇後。 23、遼大安四年 (公元1088年) 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轍使遼。回國後除著有《論北朝所見於朝廷不便事》這份重要的外交文件外,還根據沿途所見遼地風光,作《虜帳詩》28首,其中《出山》描繪遼地奚和契丹人的生活情景:「燕強不過古北闕,連山漸少多平田;奚人自作草屋住,契丹駢車依水泉。」 24、遼壽昌四年 (公元1098年) 中京大定府感聖寺塔(今寧城縣大明塔)峻工落成。八角十三級密檐式實心磚築,塔高80.22米,是遼代最高大的建築,為今國內第二高塔。全塔建造端莊、凝重,浮雕刀法簡潔有力,線條流暢自如,神態優美逼真。塔身內自上而下,安置網狀木拉筋,並有垂直柏木枋和橫梁,塔體以抗高壓的溝紋砌築,白灰漿砌,磨磚對縫,工藝精湛,具有極好的抗震性能,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有著重要的科學、藝術價值。

G. 四道灣子鎮的小河沿文化

屬新石器時代,距今約5000年,是一種以本地區傳統文化為主,兼容並蓄了黃河中下游傳統文化因素的新型文化遺存,以老哈河流域為中心,史家稱「南北薈萃的小河沿文化型」。小河沿文化器物的器型、彩陶圖案和紋飾既 與紅山文化有承襲關系,又有不同風格,其文化分布區與紅山文化基本一致,經濟形態為農牧結合兼營狩獵。
四道灣子鎮白斯朗營子遺址是「小河沿文化」的命名地,1973年沿京通鐵路考古調查時發現,有1977年第12期《文物》雜志上首次提出了「小河沿文化」的概念,即指白斯朗營子南台地遺址的四座房址所出土的有別於紅山文化的「彩陶文化」。
白斯朗營子遺址位於老哈河南岸的一級台地上,高出老哈河床20~25米。南端緊靠沙丘,地勢由南向北傾斜,東西兩側為沖溝。地表可見灰土圈20餘個,包含兩種文化遺存,早期的屬小河沿文化,晚期的屬夏家店下層文化。共清理房址7座,其中屬小河沿文化的4座,屬夏家店下層文化的3座。同時還發掘小河沿文化灰坑8個。
白斯朗營子遺址盡管發掘的面積較小,房址僅4座,但卻使我們認識了一種新的原始文化,被認為是一種晚於紅山文化的新文化類型。這也是以敖漢旗地名命名的第一個考古學文化。遺址中出現了雙間式房址,墓葬中發現了男女合葬墓,證明小河沿文化已進入原始公社解體階段,在社會形態階段上表現出較紅山文化類型進步,是由紅山文化類型真接發展演變,並且與中原地區和東方沿海地區的古代文化有著內在聯系的北方古代文化,在歷史發展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閱讀全文

與小河沿文化怎麼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