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土城的相關事件
遵義會議後,紅軍執行渡江作戰計劃,准備北渡長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合,蔣介石調集大批軍隊圍追堵截。 為了順利渡長江,紅軍以土城為中心區域,先後在官渡河等處與敵作戰。在中心戰場青杠坡,將帥雲集戰斗慘烈。這是遵義會議後毛澤東親自指揮的第一大戰,為了避開強敵,紅軍撤出戰斗本渡赤水河,拉開了四渡赤水河的序幕。
土城簡介土城鎮位於習水縣城西赤水河中游的東岸,系一依山沿河而建的狹長小鎮,水獅河從其東北面匯入赤水河,赤水河航道直通長江中下游,習赤公路穿鎮而過,土(城)太(四川太平渡)公路交匯於此,自古即為水陸交通要津,土城因優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豐富的文化。
五十年代,曾出土過磨製石斧5件,石網墜1件,體現了新石器時代土城古老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周秦時期,屬南夷習部,漢屬平夷縣,隸平夷郡。此地廣泛分布的漢墓即是佐證。唐置浙洲,隸滬州都督府,北宋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置滋州,領承流、仁懷兩縣,隸潼州府路。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廢滋州,更名為武都城,隸瀘州。南宋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置滋城千戶所,隸播州。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置古滋長官司,隸播州軍民安撫司,隸四川行省。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復設土城千戶所,隸播州。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置上赤水裡,平播後改名為土城,清代設土城裡,隸仁懷直隸廳,屬貴州省糧儲道,民國三年(公元1914)改名為滋新鎮,1950年更名為土城鎮。
截止目前仍依稀可見的漁溪摩崖,一度存在的九廟、五宮、四屯、兩寺、養馬司、播州茶倉,保存完好的鹽號、船業工會,結構獨特雕刻豐富的民居建築,酒作坊以及石板街,沿街木板青瓦房、碼頭、古樹等,無不溢出古鎮的悠遠、古樸、寧靜。
1935年,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又為土城文化抹上了重要的一筆。1月25日,紅軍遵義會議後,分三路經習水土城向川南開進,在此開始了四渡赤水的第一渡。四渡赤水的順利實施,使紅軍取得了戰略轉移的決定性勝利。當時紅軍在習水縣境內活動了兩個月(1月22日—3月23日)是長征途中迴旋時間最長的一個縣,僅在土城就有許多紅軍留下的遺址、遺跡。如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在土城的住地、紅軍幹部會議會址、紅軍司令部舊址、大埂上毛澤東、周恩來等指揮青杠坡戰斗處、青杠坡紅軍戰斗遺址、烈士墓、紀念碑、一渡赤水河土城渡口紀念碑等。
因為土城保留完好的原始風貌和豐富的革命歷史文化內涵,有望被確定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為加快古鎮的保護建設,已請重慶大學的教授作了專門的保護方案。
❷ 土城鎮的歷史文化
公元前111年,即西漢元鼎六年在此設置平麥縣,北宋大觀3年建滋州,領仁懷、承流(即今仁懷市、赤水市、習水縣地域)二縣。元末明初,當地百姓在改造房屋時發現大量土城牆,從此叫這里「土城」。
土城老街和四周有不少歷史古跡,同時也是古代川鹽入黔的重要碼頭和集散地。保存下來的有古鹽號、古船幫等舊宅,還有明萬曆二十六年前後修建的九龍囤等軍事囤堡。
土城,是舉世聞名的紅軍渡口。於2007年7月9日建成的四渡赤水紀念館(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將軍題詞),以及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在土城居住地、紅軍幹部會議會址、紅軍總司令部、總參謀部、紅軍一渡赤水河渡口、青杠坡戰場等眾多的長徵文化舊址,為土城增添了一份豐厚的革命歷史遺產,留下了燦爛的長徵文化和不朽的紅軍精神。土城被譽為長征路上的紅寶石,地球紅飄帶上的明珠,被授予長徵文化藝術之鄉稱號,是革命傳統教育基地。2005年,被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❸ 福建南靖縣土城文化
創業興家
清領台灣二百一十二年間(康熙二十二年統一台灣至光緒二十一年日本侵佔台灣,一六八三至一八九五),是漳州向台灣移民的最重要時期。其時間之長、規模之大、人數之多,為中國移民史所罕見。
研究這一移民現象,不能不注意到:漳州人向台灣遷徙,自始至終具有原鄉血緣家族向台灣延伸和發展的顯著特徵。移民們離鄉背井,拋妻別子,冒險渡台,雖然不能排除糊口謀生這一人類生存的基本要素,但是他們的目標決不僅僅在此。由於閩南地區商賈之風和講求實際,善於應變,敢冒風險,勇於開拓的文化氛圍的長期熏陶,到台灣去闖天地,創業興家,非致富不休,成為移民開台的普遍心態。
康熙年間,鄭萃排、林克明、翁應瑞、楊逞、蔡麟等五個朋友,就是懷著這樣的心態相邀相攜一起渡台的。他們在台灣走過的道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這里稍作介紹。
五個朋友中,以鄭萃排為首。在安平登岸後,他們便北上尋找開拓之地。經嘉義,往東北進入雲林、斗六、林內地區。中途翁應瑞留在嘉義拓墾。五個人皆墾得土地,創業有成,娶妻生子,然而結局卻不同。
翁應瑞本是詔安縣一個書生。他在嘉義苦心經營,墾地幾十甲。去世後子翁裕承其業,招佃墾地,發展迅猛。到乾隆中葉,已是擁地數千甲的大墾戶。嘉慶十二年(一八0七),嘉義、彰化兩縣發生漳泉械鬥。翁裕被漳州人推為首領,身不由己捲入械鬥。械鬥平息後,翁家財產田畝被官府悉數抄封,翁裕被人謀財毒死。翁氏家族旦夕之間由盛而衰。
林克明也是詔安人,五個朋友中他年紀最大。到康熙末年,林克明招佃開墾的今斗六市梅林里、湖山裡一帶耕地達數百甲,並出資引湖山岩水灌田。到乾隆間,墾地擴至上千甲。他曾兩度返鄉,一次是攜妻渡台,一次是為父母奔喪。林克明人緣好,在世時聲望很高。他傳衍下一脈林氏家族,如今是梅林里最大的家族,人口佔一半以上。他的牌位安放在梅林里福天宮中,上書「開山墾主林克明公長生祿位」,受到林氏子孫香火膜拜。
楊逞是龍溪人,生性豪放。他開尋了斗六東北面九芎林地區,短短二十年間,擁地上千甲。乾隆初,楊逞回鄉將父母和四個弟弟接到台灣。遺憾的是,他開始私慾膨脹,財大氣粗;他靠墾地致富,卻敗在土地兼並上。楊逞很霸道,他看上九芎林一座山岡,就命名為「楊逞山」,據為己有;他相中人家一片良田,就放牛去踩莊稼,製造事端,人家只好便宜賣給他。由於結怨太深,害怕別人報復,他就自製槍械,強兵買馬。而這樣又觸犯清廷法律。終於,乾隆二十四年(一七五九),官府圍剿了楊家豪宅,將族人抄殺殆盡,無一倖存。楊逞被押往福州處決。楊家的土地由漳州人繼續經營、耕作。至今九芎林還是個富庶的農業聚落。
蔡麟是平和縣人,入台時僅十六歲。開始幫鄭萃排做事,以後結了婚,夫妻搬到九芎林拓墾。經過幾十年艱苦打拚,勤儉自恃,居然墾荒成田,子孫繁衍,成為九芎林最大的家族。現在,蔡家子孫傳衍到十一世,有二千多人,佔九芎林的三分之二以上。其後世分六房,公廳懸掛蔡麟及夫人姚氏畫像,祭祀香火旺盛。
鄭萃排原籍漳浦縣。他率四個朋友從安平北上,一路選擇適合開墾的荒地,最後才為自己選擇了雲嘉平原東陲的林內地區。由於他的苦心經營,林內這塊土地貧瘠、水利不便的山隅荒野,開發成了漳州人聚居的錦綉田莊。在墾地致富的同時,他以墾首身份,率眾幫助朝廷討伐盜賊和民變。他本人和子、孫三代做官。現在鄭家子孫聚居林內的有一千五百多人,是林內第一大家族。鄭萃排傳二子,兩房子孫各自有宗祠,祭祀鄭萃排及各自房派祖先。
相傳,鄭萃排會看風水。當年他讓每個朋友自己選擇的墾地,從風水上說,有的「人丁興旺」,有的「速發速敗」,有的「富貴遲緩」。信或不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從五個人開台的故事,我們看到了五個家族在台灣的發展軌跡。林、蔡、鄭三家從第一代艱苦創業,歷二三百年成旺族,代表了部分家族走過的發展道路。翁、楊兩家本來也是有望成大家族的,其一、二代都為台灣的開發做過很大貢獻,但因個人的局限性,加上台灣開發之初地方不靖,凡事「比拳頭」,論勢不論理,終於自釀苦果,由盛而衰。所以,家族榮辱興衰的歷史,也是台灣歷史發展的一面鏡子。
漳州各家族有意識地到台灣創業肇基,從乾隆年間起尤為明顯。這是因為:一、漳州原鄉人多地少,迫切需要謀求向外發展。二、台灣屬開發中區域,尚有可供發展的空間和條件。三、先期遷台的族人帶回信息,並基於強烈的宗族觀念,提攜族中「親同」結伴遷台。因此,乾隆後期到嘉慶年間,形成了移民的最高潮。漳州的很多家族遷台,不僅人多勢眾,而且入台地點比較集中。比如南靖梅林魏氏三房,就很典型。
該房尊魏進興為梅林開基祖。魏進興在梅林傳均信、均輝、均銘三個房派。其中均銘派傳至十一世,開始有裔孫遷台。譜載共三百零九人,主要遷今彰化縣員林、台中縣豐原、潭子、大甲及台中市、南投縣等地。台灣新編《魏家大宗譜》收錄的均銘派下開台祖有:十一世文兆,十二世祉千,十三世習賦、秀明、俊生、文作,十四世振光、恭朴、元商、元相、聯飛,十五世阿掛、康、蒼林,十六世慶榮、四洪等。各開台祖傳衍的後代,大致每二十五年傳一代,每代實傳平均二子二房,至今傳十代左右。以十六世渡台祖魏四洪為例,其子孫蕃衍情形如圖三。
魏四洪派下子孫目前傳至九世。整個家族主要聚居於台中縣豐原市,一部分分衍台北市、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等地。兒孫輩或務農,或執教,或從商,或行醫,安居樂業,各有成就,家風雅範,門庭騰芳。
家族帶著原鄉的文化印記向台灣延伸,把清代漳州幾乎所有的姓氏都帶到了台灣。漳州人口最為鼎盛的陳、林、黃、李、張、王、劉、楊、吳等大姓,在台灣同樣是口旺丁繁的名門著姓。據台灣省文獻會統計,台灣人口中,陳姓佔百分之十一,林姓佔百分之八,黃姓佔百分之六,張姓佔百分之五,李姓佔百分之四。「陳林半天下」,這句在漳州老幼皆曉的俗諺,在台灣同樣耳熟能詳。賴、簡、連、游、藍等在漳州不算知名的姓氏,由於遷台者甚多,成為台灣頗負聲望的巨族。張簡、張廖、王游等因入贅風俗而誕生於漳州的姓氏,也由漳遷台而佔有一席之地。許多姓氏,還由於祖籍地、唐山祖、開台祖不同,分衍出眾多支派。例如黃姓,分「奧香派」、「浦西派」、「湖西派」、「文水公派」、「元喜公派」等幾十個支派。「浦西派」以紫雲黃氏傳世元祖黃峭的七世孫、肇基漳浦的黃天從為始祖;「浦西派」又衍生「湖西派」,系漳浦湖西鄉分衍台灣的一派;「湖西派」黃氏分支漳浦長橋鄉後再遷台,又有「長橋派」。再如,全台蕭姓分屬八大支派,祖籍南靖的「書山派」、「斗山派」、「涌山派」是其中最為興盛的三個支派,人口十多萬,共奉宋乾道二年(一一六六)狀元蕭時中為始祖(蕭狀元墓在漳州市區新華東路,為市文物保護單位)。「書山派」的始祖是蕭狀元的五世孫蕭奮,開基書洋;「斗山派」的始祖是蕭狀元的五世孫蕭細滿,開基書洋;「涌山派」的始祖是蕭狀元的六世孫蕭猛容,開基金山。三個支派唐山祖、開台祖的來自,都條分縷析,脈絡分明。
❹ 北京土城的來歷 要詳細的 准確的 簡練的 謝謝嘍~~~~
元大都士城是元太祖忽必烈用18年時間建成。大都士城的城牆共2.8萬余米,用土夯築而成。德勝門外,有一處名叫土城關的地方,即為元代建德門遺址。 明代重修北京城牆,北城牆移至德勝門一線 。元大都遺址作為北京城市文明發展的見證和實物遺存,對於北京市文化歷史的探源與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為了真正保護好這段殘存的土城遺址,朝陽區園林局於上世紀80年代開始規劃設計並籌建遺址公園。1988年3月1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建園並命名為「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
❺ 崖州古城的歷史文化
三亞古稱「崖州」 ,歷史悠久,人文璀璨,早在秦始皇時期設置南方三郡,崖州是其中之一的象郡的「外檄」(邊界)。在宋以前為土城,南宋慶元四年(1198年)始砌磚牆,後經元、明、清三代擴建,成為一座規模較大的堅固城池。古城現存文明門、北門小段城牆及崖城學宮、迎旺塔、盛德堂等古建築。後經元、明、清三代擴建,使之成為海南島規模較大的一座堅固的城池。 史料記載,古崖州城在宋朝以前為土城,南宋慶元四年(1198年)始砌磚牆,紹定六年(1233年)擴大城址,開東、西、南三個城門。古城後經元、明、清三代擴建,成為南疆規模較大的堅固城池。清道光年間,古城建築基本定形,古城東、西、南、北門分別是陽春門、鎮海門、文明門和凝秀門。城外開護城河設吊橋,城內設御敵樓、譙樓、月城等。
宋末元初著名的女紡織家黃道婆,居住在崖城水南村近40年之久,向當地黎族人民傳播紡織技術。歷代的文人墨客,聖賢學者,達官名流的流配謫居,廣東、浙江、福建等發達地區的商賈留居落籍,對崖州城的興盛,具有重要的影響。 到了明代時,崖州已具有「弦誦聲黎民物庶,宦遊都道小蘇杭」的盛況。
據《三亞市志》記載:乾隆二十年,崖州已設有東關市、西關市,老街上有布店、酒店、首飾店、書店等三十多間。可以想像,昔日崖州古城商羅棋布,商賈雲集,滿街人流,一派繁華熱鬧的景象。
從唐朝(注唐代的崖州不在今三亞,唐代的崖州最早在海南西部,後來遷往海南北部)起不少官僚名仁被奸臣陷害,曾被流放到崖州城來。單是副宰相以上的大官重臣就有14人之多,如唐朝的韋執誼、唐瑗;宋朝的丁謂、趙鼎、盧多遜、胡銓,元朝的王仕熙,明朝的王個、趙謙等。因此崖城又有「幽人處士家」之稱。尤其是著名的唐高僧鑒真和尚於唐代天寶七年(748年)第五次東渡日本時,遭遇強台風襲擊,所乘坐的帆船飄流到崖州城,他在這里幫助修建了大雲寺,留下了一批准備帶去日本的佛教經典,這是崖城文化史上帶有神奇色彩的寶物。元朝女棉紡織革新家黃道婆,也曾居住在崖城的水南村近40年之久。到了明代,崖州已具有「弦誦聲黎民物庶,宦遊都道小蘇杭」的盛況。原古城有東、西、南三門。東門叫陽春門,西門叫鎮海門,南門因在學宮之前,故稱文明門。東、西兩門早已無存,修繕一新的南門,是幾經劫難而殘存的唯一崖州古城真跡。修復後的南城門,呈拱形,赭紅色,門庭垛口均仿舊修復,門北「文明門」三字是清代磨石碑刻,字跡清晰如故。修復後的南門上添建一座兩層亭式棱房——文明樓,與城門渾成一體,使之更加雄偉壯觀。 海南建省辦大特區後,崖州城的城門已修繕一新,顯得雄偉壯觀,中外遊客川流不息。在崖城還有聞名海內外的風景區大小洞天,其形如巨鰲,枕海壁立,峰巒竟秀,林木重疊,山奇石怪,千姿百態,綠榕垂蔭,紅豆如星,泉清似醴。明朝時曾在此建有「鰲山書院」,在鰲門的西南麓海濱,便是「大小洞天」,南寧淳熙年間吉陽知軍周康游此地時曾做《摩崖》、《石痕記》等名著。淳佑年間郡守毛奎做《大小洞天記。進入小洞天登上「鉤台」》,只見水連天、天連水,水天一色,那巍巍磐石迎擊波浪,臨海雄踞,上面有一市尺見方「鉤台」兩字,這是毛奎所寫。還有一塊精緻的摩崖石刻,1962年郭沫若同志來游時留下的詩詞和題記。一條長石形成的「構繩」從構台上沿著石壁垂延下海,大為神奇而耐人尋味。「鉤台」下面是幽曲深徑的崖洞,「小洞天」三個醒目大字刻在洞口上方。東邊是迷人的「海山奇觀」,此外還有直指雲天、疊石崢嶸的「試劍峰」和層層疊石形成的「天梯」。還有被形容為「中虛不載江湖物,外實無煩斧鑿修」,形象逼真的「石船」以及維妙維肖的「仙人腳印石」和神奇的「鯊魚墳石」,尤其是那離奇莫測的「景猶奇絕而深秘」的「大洞天」更加吸引遊人。
在崖城的西北附近還有令人神往的「玉井溫泉」兩池相鄰,原先是一池半暖半冷,一池熱滾如沸,卻是暖者變涼,滾者熱,洗浴正宜。明朝正德年間曾砌石保護,久而傾倒,到清朝光緒十五年,知州唐意源重修,建築「既濟亭」,而今亭廢泉在,仍是玉井如鏡,四時皆宜沐浴。 崖城鎮現為是三亞唯一的歷史文化名鎮,現存的歷史文化遺產眾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個——中國最南端的孔廟--崖城學宮);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3個,如盛德堂、廣濟橋、迎旺塔等;書院、公館、會館、廟宇、名人故居和重要古名居50多座,如鰲山書院、三姓義學堂、何秉禮故居、廖永瑜故居、孫氏宗祠等;新石器遺址7個如河頭遺址、卡巴嶺遺址等;古城牆和歷史文化遺跡地20個,如鍾芳故里、相公廳、鑒真和尚登陸地、黃道婆崖城居住地等;民國時期歷史騎樓街區,轎夫、牌坊騎樓街區等;紅色歷史紀念地,如崖城革命歷史紀念碑等。
崖州古城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蘊涵著三亞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是2000多年三亞文化的符號和生動反映,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資源,也是異常寶貴的旅遊資源。
❻ 土城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土城古鎮依山傍水,建築風格高低錯落,沒有被過度開發,遊人較少,依舊保持純朴安靜。現在古鎮里仍保有布莊、鐵匠鋪等老店鋪,時間若充裕,不妨在古鎮多走走逛逛。
古老的木結構茶房、木桌、木凳,蓋碗茶的清香混雜著圍坐一桌喝茶人天南地北的笑談,讓你深刻體會到水碼頭茶館休閑的風味。
❼ 土城的文化內容
革命文化是土城文化的一大特色,紅軍長征系列文化是其大宗,另外還有袁咨桐烈士史跡。
(一)紅軍長征系列文化
1、四渡赤水戰役
(1)成立四渡赤水紀念館,收集長征時期紅軍文物的展出,專題展示毛澤東親自指揮中央紅軍打的第一個戰役,點擊毛澤東軍事指揮藝術中的「得意之筆」,該館抓住四渡赤水的全部過程、史實,利用聲、光、電多種手段,體現這次戰役的軍事指揮藝術和軍事思想,重墨力書革命戰爭史上此次以少勝多的光輝典範。
(2)「四渡赤水」渡口,其中土城渡口作為四渡赤水第一渡,除了1980年修建完畢的紀念碑外,應對在土城渡河的兩個點蔡家沱和渾溪口進行標識,並輔以文字說明,增搭浮橋,實景展示當時紅軍的渡河情形。
2、青杠坡戰斗
1935年1月28日凌晨,青杠坡戰鬥打響,此次戰斗的目的是牽制敵軍,保證紅軍能順利北渡長江,由於對川軍力量估計不足,一是其兵力比預先估計的4個團增加了一倍多,二是其川軍的實力太強,而且紅軍地處劣勢,所以戰鬥打響後,雙方傷亡都很大,於是軍委於下午3時在土城愛華商店內召開緊急軍事會議,分析敵情,果斷地作出放棄原定於攻佔赤水,經瀘州、宜賓之間北渡長江的計劃,改從土城揮師一渡赤水河的重大戰略決策。
正因為在青杠坡戰斗中未能制敵,才有了四渡赤水的產生,作為四渡赤水的誘因,理當重書,而且在戰斗中紅軍所付出的血的代價,不失為一個革命歷史教育的好題材。
(1)青杠坡戰斗遺址
除了戰斗遺址及已建好的紀念碑、烈士墓外,應另闢新館,用全景畫的方式,以繪畫、地麵塑型、實物、燈光、音響等生動展現此次戰斗的模擬實況,讓觀眾身臨其景,踏著革命先烈的足跡,開展革命文化教育活動。
(2)大埂上毛澤東指揮所
青杠坡戰鬥打響後,毛澤東、周恩來、張雲逸、李富春、左權等一行來到大埂的山埡口,順著山樑走到離第一個埡口約1000多米的一個山頭上(此處能看清青杠坡地形)指揮戰斗,現戰壕尚存,應修復戰壕遺跡、並在此塑毛澤東等領導人的雕像,反映當時指揮戰斗的情形,與青杠坡戰斗遺址遙相呼應。
3、其他紅軍遺址、遺跡
(1)毛澤東、周恩來在土城的住地
毛澤東是1935年1月26日至28日住在土城中街愛華綢緞鋪後面偽鎮長的一個小三合院房子里,有左右廂房,毛澤東住在正門進去右邊廂房,當時用兩根板凳搭上一塊門板作鋪,墊上少量的稻草鋪上毯子,蓋一床薄被,在房子的後面,有一個長方形的小壩子,壩子邊是一個崖壁上有兩個洞穴,可作防空洞用,房子左邊有一道山溝直通山頂,便於隱蔽疏散,現舊房被拆,已改為醫院,應恢復小三合院、壩子、綢緞鋪,露出崖洞、山溝,並對兩位領導人的住地作原貌復原陳列。
(2)紅軍幹部會議會址
在土城中街原商會的一間木結構小院,毛澤東在此召開兩次重要軍事會議,作出青杠坡戰役和一渡赤水河的重大決策,應對會議室復原陳列,介紹會議的相關內容。
(3)獅子溝紅軍司令部舊址
現為土城中學校舍,當時是一間較寬大的木房,應恢復並陳列展出。
(4)紅軍總參謀部駐地
這是一處始建於清代的建築——惠民宮,保存完好,既是歷史文物又是紅軍文物。
(5)朱德在土城住地
位於土城鎮長征街,系一小青瓦民房,應復原陳列。
(二)袁咨桐烈士故居
位於水獅壩墳埡頭,原叫「華麗園」,系一穿斗式小青瓦建築,現保存完好。
袁咨桐,習水縣土城鎮人,生於1914年,十一歲時,離家跟隨著名教育家黃齊生先生先後在遵義、貴陽、南京等地讀書,後走上革命道路,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積極從事革命活動,1930年9月被國民黨殺害於南京雨花台,年僅16歲,應搬遷居民,陳列袁咨桐烈士的革命活動事跡,開展愛國教育活動。 (一)土城具備悠久的歷史,土城古樸的風貌體現了其蘊含的文化內涵,為了更好展現土城歷史文化,以土城的特色古建築為依託,建一個博物館,介紹從新石器時代以來各歷史時期的史跡,讓觀眾對此地的歷史背景有一直觀的感受。
(二)鹽文化,清代貴州著名的四大「鹽號」,截止目前只存遵義的「仁岸」即位於土城鎮長征街的「鹽號」舊址,系赤水河古鹽道上的大鹽倉。木結構,佔地面積840平方米,坐南朝北,八字門,天井內有防火地,四周是鹽倉,分甲、乙、丙、丁四倉,還有交易的櫃台、秤等。
(三)水運文化,包括兩部分,船業工會舊址,碼頭船業工會舊址即王爺廟,因川鹽入黔,由四川、貴州兩省共建,應修繕、保護展現水運文化。土城渡口碼頭,位於船業工會旁的赤水河邊,因陸路交通的發展幾乎廢棄不用,但保存基本完好,有月亮台、石階等建築,應修復並輔以文字說明,與船業工會一並展現土城發達的水上交通。
(四)酒文化,赤水河是孕育土城文化的母親河,也是一條美酒河,這里保存了幾家酒作坊,稱「糟房」。始創於清代到建國前名噪一時的「春陽崗」酒的作坊保存完整。牆壁上「春陽崗」幾個大字仍清晰可見,可稍加修繕並原狀陳列,現場演示釀酒工藝,展示酒文化,與其上游的國酒文化相呼應。 除了上述文化外,走在土城街上,吸引你的是腳下經過多年磨損的石板街,左右臨街鋪面,以及房側溝邊的棵棵老樹。在鋪面的背後,還隱藏著一個個小小的四合院,四合院里有四角或八角天井,有臨江吊腳樓,有內容豐富雕技精湛的窗花,有古樸的傢具,有傳統的龍燈、花燈、獅子燈、秧歌和每年舉行的龍舟賽活動,你又體會到每一個土城人身邊的鄉土風俗文化。
為大力打造精品,渲染土城,鎮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委託重慶大學實施編制土城鎮《總體規劃》、《古鎮保護規劃》、《生態建設發展規劃》、《旅遊發展規劃》等四個規劃投入18萬元,地形測設投入7萬元,道路硬化22萬元,靚麗工程12萬元,排污溝治理改造12萬元,修建垃圾中轉站5萬元,購置垃圾運輸車4萬元,增設垃圾箱20個2.4萬元,維修四渡赤水紀念館投入20萬元,古建築維修保護40萬元,青杠坡烈士陵園建設20萬元,共計投入163萬元。
土城文化內容豐富,革命歷史文化底蘊厚重,為保護好現有的歷史風貌,委託重慶大學編制了四個規劃,方案充分考慮土城風貌及文化氛圍的保護和營造,其中文化建設是一系統工程,對重點內容濃墨渲染,如四渡赤水、青杠坡戰斗等對所有文化的打造,創精品,樹品牌,以國家級的水平打造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力爭早日列入國家級革命歷史文化名鎮之列。
❽ 誰能告訴我目前我國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村共有幾批了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目錄
共有四批: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單Ⅰ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單Ⅱ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單Ⅲ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單Ⅳ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是由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共同組織評選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紀念意義的,能較完整地反映一些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鎮。通常和「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一起公布。第一批2003年10月8日公布,共10個鎮;第二批2005年9月16日公布,共34個鎮;第三批2007年6月9日公布,共41個鎮。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評選依據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2003年10月8日發布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評選辦法》進行。
根據各地評選推薦,截止2007年5月,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先後公布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85座和中國歷史文化名村72座。
[編輯本段]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單Ⅰ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單
1、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
2、江蘇省崑山市周庄鎮
3、江蘇省吳江市同里鎮
4、江蘇省蘇州市角直鎮
5、浙江省嘉善縣西塘鎮
6、浙江省桐鄉市烏 鎮
7、福建省上杭縣古田鎮
8、重慶市合川縣淶灘鎮
9、重慶市石柱縣西沱鎮
10、重慶市潼南縣雙江鎮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單
1、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爨底下村
2、山西省臨縣磧口鎮西灣村
3、浙江省武義縣俞源鄉俞源村
4、浙江省武義縣武陽鎮郭洞村
5、安徽省黟縣西遞鎮西遞村
6、安徽省黟縣宏村鎮宏村
7、江西省樂安縣牛田鎮流坑村
8、福建省南靖縣書洋鎮田螺坑村
9、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張谷英村
10、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樂平鎮大旗頭村
11、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大鵬鎮鵬城村
12、陝西省韓城市西庄鎮黨家村
[編輯本段]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單Ⅱ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單
1、河北省蔚縣暖泉鎮
2、山西省臨縣磧口鎮
3、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
4、上海市金山區楓涇鎮
5、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木瀆鎮
6、江蘇省太倉市沙溪鎮
7、江蘇省姜堰市溱潼鎮
8、江蘇省泰興市黃橋鎮
9、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南潯鎮
10、浙江省紹興縣安昌鎮
11、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
12、浙江省象山縣石浦鎮
13、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鎮
14、江西省浮梁縣瑤里鎮
15、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
16、河南省淅川縣荊紫關鎮
17、湖北省監利縣周老嘴鎮
18、湖北省紅安縣七里坪鎮
19、湖南省龍山縣里耶鎮
20、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沙灣鎮
21、廣東省吳川市吳陽鎮
22、廣西靈川縣大圩鎮
23、重慶市渝北區龍興鎮
24、重慶市江津市中山鎮
25、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26、四川省邛崍市平樂鎮
27、四川省大邑縣安仁鎮
28、四川省閬中市老觀鎮
29、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李庄鎮
30、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青岩鎮
31、貴州省習水縣土城鎮
32、雲南省祿豐縣黑井鎮
33、甘肅省宕昌縣哈達鋪鎮
34、新疆鄯善縣魯克沁鎮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單
1、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靈水村
2、河北省懷來縣雞鳴驛鄉雞鳴驛村
3、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
4、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張壁村
5、山西省沁水縣土沃鄉西文興村
6、內蒙古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鎮美岱召村
7、安徽省歙縣徽城鎮漁梁村
8、安徽省旌德縣白地鎮江村
9、福建省連城縣宣和鄉培田村
10、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鄉下梅村
11、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文陂鄉渼陂村
12、江西省婺源縣沱川鄉理坑村
13、山東省章丘市官莊鄉朱家峪村
14、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堂街鎮臨灃寨(村)
15、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大余灣村
16、廣東省東莞市茶山鎮南社村
17、廣東省開平市塘口鎮自力村
18、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鎮碧江村
19、四川省丹巴縣梭坡鄉莫洛村
20、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迤沙拉村
21、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七眼橋鎮雲山屯村
22、雲南省會澤縣娜姑鎮白霧村
23、陝西省米脂縣楊家溝鎮楊家溝村
24、新疆鄯善縣吐峪溝鄉麻扎村
[編輯本段]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單Ⅲ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單
1. 河北省永年縣廣府鎮
2. 山西省襄汾縣汾城鎮
3. 山西省平定縣娘子關鎮
4. 黑龍江省海林市橫道河子鎮
5. 上海市青浦區朱家角鎮
6. 江蘇省高淳縣淳溪鎮
7. 江蘇省崑山市千燈鎮
8. 江蘇省東台市安豐鎮
9. 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東浦鎮
10. 浙江省寧海縣前童鎮
11. 浙江省義烏市佛堂鎮
12. 浙江省江山市廿八都鎮
13. 安徽省肥西縣三河鎮
14.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毛坦廠鎮
15. 江西省鷹潭市龍虎山風景區上清鎮
16. 河南省社旗縣賒店鎮
17. 湖北省洪湖市瞿家灣鎮
18. 湖北省監利縣程集鎮
19. 湖北省鄖西縣上津鎮
20. 廣東省開平市赤坎鎮
21. 廣東省珠海市唐家灣鎮
22. 廣東省陸豐市碣石鎮
23. 廣西壯族自治區昭平縣黃姚鎮
24. 廣西壯族自治區陽朔縣興坪鎮
25. 海南省三亞市崖城鎮
26. 重慶市北碚區金刀峽鎮
27. 重慶市江津市塘河鎮
28. 重慶市綦江縣東溪鎮
29. 四川省雙流縣黃龍溪鎮
30. 四川省自貢市沿灘區仙市鎮
31. 四川省合江縣堯壩鎮
32. 四川省古藺縣太平鎮
33. 貴州省黃平縣舊州鎮
34. 貴州省雷山縣西江鎮
35. 雲南省劍川縣沙溪鎮
36. 雲南省騰沖縣和順鎮
37. 西藏自治區乃東縣昌珠鎮
38. 甘肅省榆中縣青城鎮
39. 甘肅省永登縣連城鎮
40. 甘肅省古浪縣大靖鎮
4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霍城縣惠遠鎮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單
1. 北京市門頭溝區龍泉鎮琉璃渠村
2. 河北省井陘縣於家鄉於家村
3. 河北省清苑縣冉庄鎮冉庄村
4. 河北省邢台縣路羅鎮英談村
5. 山西省平遙縣岳壁鄉梁村
6. 山西省高平市原村鄉良戶村
7. 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郭峪村
8. 山西省陽泉市郊區義井鎮小河村
9. 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石拐區五當召鎮五當召村
10.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陸巷村
11.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西山鎮明月灣村
12. 浙江省桐廬縣江南鎮深澳村
13. 浙江省永康市前倉鎮厚吳村
14. 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潛口鎮唐模村
15. 安徽省歙縣鄭村鎮棠樾村
16. 安徽省黟縣宏村鎮屏山村
17. 福建省晉江市金井鎮福全村
18. 福建省武夷山市興田鎮城村
19. 福建省尤溪縣洋中鎮桂峰村
20. 江西省高安市新街鎮賈家村
21. 江西省吉水縣金灘鎮燕坊村
22. 江西省婺源縣江灣鎮汪口村
23. 山東省榮成市寧津街道辦事處東楮島村
24. 湖北省恩施市崔家壩鎮滾龍壩村
25. 湖南省江永縣夏層鋪鎮上甘棠村
26. 湖南省會同縣高椅鄉高椅村
27.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富家橋鎮干岩頭村
28.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石樓鎮大嶺村
29. 廣東省東莞市石排鎮塘尾村
30. 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
31. 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山縣佛子鎮大蘆村
32. 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玉州區城北街道辦事處高山村
33. 貴州省錦屏縣隆里鄉隆里村
34. 貴州省黎平縣肇興鄉肇興寨村
35. 雲南省雲龍縣諾鄧鎮諾鄧村
36. 青海省同仁縣年都乎鄉郭麻日村
[編輯本段]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單Ⅳ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1.北京市密雲縣古北口鎮
2.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鎮
3.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大社鎮
4.河北省井陘縣天長鎮
5.山西省澤州縣大陽鎮
6.內蒙古自治區喀喇沁旗王爺府鎮
7.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多倫淖爾鎮
8.遼寧省海城市牛庄鎮
9.吉林省四平市鐵東區葉赫鎮
10.吉林省吉林市龍潭區烏拉街鎮
11.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鎮
12.上海市南匯區新場鎮
13.上海市嘉定區嘉定鎮
14.江蘇省崑山市錦溪鎮
15.江蘇省江都市邵伯鎮
16.江蘇省海門市余東鎮
17.江蘇省常熟市沙家浜鎮
18.浙江省仙居縣皤灘鎮
19.浙江省永嘉縣岩頭鎮
20.浙江省富陽市龍門鎮
21.浙江省德清縣新市鎮
22.安徽省歙縣許村鎮
23.安徽省休寧縣萬安鎮
24.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水東鎮
25.福建省永泰縣嵩口鎮
26.江西省橫峰縣葛源鎮
27.山東省桓台縣新城鎮
28.河南省開封縣朱仙鎮
29.河南省鄭州市惠濟區古滎鎮
30.河南省確山縣竹溝鎮
31.湖北省咸寧市汀泗橋鎮
32.湖北省陽新縣龍港鎮
33.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鎮
34.湖南省望城縣靖港鎮
35.湖南省永順縣芙蓉鎮
36.廣東省東莞市石龍鎮
37.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秋長鎮
38.廣東省普寧市洪陽鎮
39.海南省澹州市中和鎮
40.海南省文昌市鋪前鎮
41.海南省定安縣定城鎮
42.重慶市九龍坡區走馬鎮
43.重慶市巴南區豐盛鎮
44.重慶市銅梁縣安居鎮
45.重慶市永川區松溉鎮
46.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恩陽鎮
47.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洛帶鎮
48.四川省大邑縣新場鎮
49.四川省廣元市元壩區昭化鎮
50.四川省合江縣福寶鎮
51.四川省資中縣羅泉鎮
52.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舊州鎮
53.貴州省平壩縣天龍鎮
54.雲南省孟連縣娜允鎮
55.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薩迦鎮
56.陝西省銅川市印台區陳爐鎮
57.甘肅省秦安縣隴城鎮
58.甘肅省臨潭縣新城鎮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1.河北省涉縣偏城鎮偏城村
2.河北省蔚縣湧泉庄鄉北方城村
3.山西省汾西縣僧念鎮師家溝村
4.山西省臨縣磧口鎮李家山村
5.山西省靈石縣夏門鎮夏門村
6.山西省沁水縣嘉峰鎮竇庄村
7.山西省陽城縣潤城鎮上庄村
8.浙江省龍游縣石佛鄉三門源村
9.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呈坎鎮呈坎村
10.安徽省涇縣桃花潭鎮查濟村
11.安徽省黟縣碧陽鎮南屏村
12.福建省福安市溪潭鎮廉村
13.福建省屏南縣甘棠鄉漈下村
14.福建省清流縣賴坊鄉賴坊村
15.江西省安義縣石鼻鎮羅田村
16.江西省浮梁縣江村鄉嚴台村
17.江西省贛縣白鷺鄉白鷺村
18.江西省吉安市富田鎮陂下村
19.江西省婺源縣思口鎮延村
20.江西省宜豐縣天寶鄉天寶村
21.山東省即墨市豐城鎮雄崖所村
22.河南省郟縣李口鄉張店村
23.湖北省宣恩縣沙道溝鎮兩河口村
24.廣東省恩平市聖堂鎮歇馬村
25.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三排鎮南崗古排村
26.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隆都鎮前美村
27.廣西壯族自治區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秀水村
28.四川省漢川縣雁門鄉蘿卜寨村
29.貴州省赤水市丙安鄉丙安村
30.貴州省從江縣往洞鄉增沖村
31.貴州省開陽縣禾豐布依族苗族鄉馬頭村
32.貴州省石阡縣國榮鄉樓上村 (樓上古寨)
33.雲南省石屏縣寶秀鎮鄭營村
34.雲南省巍山縣永建鎮東蓮花村
35.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香山鄉南長灘村
36.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回城鄉阿勒屯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