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的歷史文化遺產有哪些
中國文化遺產有:
1、北京故宮。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貳』 屬於遺物的有哪些
遺物指古代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生產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及裝飾品等。也包括墓葬的隨葬品和墓中的畫像石、畫像磚及石刻、封泥、墓誌、買地券、甲骨、簡牘、石經、紡織品、錢幣、度量衡器等。
一般而言,遺物的分類方法較多,按其材質可分為石器、陶器、骨角器、金屬器、玉石器等;按用途分則有生產工具、生活用具、隨葬品等。一種遺物之下則可按類型學方法分為若干型式。
遺物是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物。因而它們能夠從不同的方面反映當時社會生產和生活的情況。由於地域、時代與民族的不同,各種遺物的用材(石、木、陶、金屬──青銅與鐵等)、製作方法及其形制、風格亦各不相同,在當時社會生活中所處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叄』 從女神廟的遺物可以看出,紅山人乃至我國原始人中有著怎樣的思想
從女神廟的遺物可以看出,紅山人有著女神崇拜的思想。在古代,女神象徵生命的繁衍和大地的收獲。作為一個民族生命力延續的象徵,在世界各地各原始部族中受到廣泛的崇拜。但在我國早期文化中,這種崇拜的證據卻不多見。紅山文化女神廟的發現,證明我國原始信仰中女神崇拜所佔的重要地位。
『肆』 索魯特文化期認為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哪一種
一般認為,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女性雕像,它反映處於母系氏族社會階段,人類對母性的崇拜。最著名的遺物有出土於奧地利維林道夫地方的「母神」雕像,它突出表現乳房和臀部的豐滿碩大碩大,以贊美和祈求優勢的繁殖能力和生育能力,以致面容和四肢都被異常地簡化。顯然,在氏族部落群體中,一個健壯而強大的母性領袖是至關重要的。
維林道夫的母神維也納人文博物館
『伍』 現在出土的遺物中最著名的遺物出土於什麼地方
在奧瑞涅文化期和隨後的索魯特文化期(Solutrean),已經出現了用色彩和線條表現的繪畫;用石頭、骨、角或牙雕制的圓雕或浮雕以及泥土堆塑的作品。雖然在不少遺址中常常混雜著後來的不同文化期的遺物,但其表現能力的發展和提高,都有著顯著的線索。一般認為,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女性雕像,它反映處於母系氏族社會階段,人類對母性的崇拜。最著名的遺物有出土於奧地利維林道夫地方的「母神」雕像,它突出表現乳房和臀部的豐維林道夫的母神。
『陸』 世界文化遺產有哪些
世界文化遺產有埃及金字塔、宙斯神像、法洛斯燈塔、巴比倫空中花園、阿提密斯神殿、羅得斯島巨像、毛索洛斯墓廟、法洛斯燈塔外傳之亞歷山卓港、秦始皇兵馬俑、中國萬里長城等。
世界十大文化遺產:
1、埃及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國王為自己修建的陵摹。埃及的吉札金字塔被譽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在埃及的大小金字塔,絕大多數都建築干埃及第三到第六王朝。這些有4000多年歷史的金字塔主要分布在首都開羅及尼羅河上游西岸吉薩等地。吉札金字塔左邊屬於卡夫拉王,右邊屬於庫夫王,附近連著一座獅身人面像。主要建材為石灰岩,部分為花崗岩金字塔在埃及和美洲等地均有分布,古埃及的上埃及、中埃及和下埃及,今蘇丹和埃及境內。
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長城(The 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追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建的。
長城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其中陝西省是中國長城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境內長城長度達1838千米。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1961年3月4日,長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2020年11月26日,國家文物局發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名單。我國古代偉大的工程之一,始建干春秋戰國(公元前770~476),今存者為明代所修建,西起甘肅嘉峪關,東到遼寧丹東鴨綠江畔的虎山口,橫亘甘肅,寧夏,陝西,山西,蒙古,河北,遼寧等地。沿線險要或交通要沖都設有關口,如山海關,居庸關,娘子關等。簡稱為長城。最初修築長城的是戰國時代的燕,趙等國,目的是為了防禦北方異族的侵侵襲。
世界十大文化遺產是最具代表性的遺產。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舉行第十七屆會議,通過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公約》,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定義:
1、文物:
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築物、碑雕和碑畫、具有考古性質成份或結構、銘文、洞窟以及聯合體;
2、建築群:
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築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單立或連接的建築群;
3、遺址:
從歷史、審美、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聯合工程以及考古遺址等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