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
1.儒家思想文化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思想學派。多年來,儒家學說作為中國學說的主流學派,在中華大地上大放異彩,獨領風騷。儒家思想講求「和」、講求「中庸」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己內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這些思想在全球化的今天,對於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都是有益的借鑒。
2.中華武術
中華武術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活實踐和人類自身的肢體認識的過程中,形成一種文化現象,也是一種特殊的極具價值的體育運動方式。中華武術講究剛柔並濟,內外兼修,既有剛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內涵,蘊含著先哲們對生命和宇宙的參悟。是中國人民長期積累起來的一宗寶貴文化遺產。
3.瓷器
中國是世界上率先發明瓷器的國家,瓷器堪稱我國的"第五大發明",傳播到世界各國,並深刻影響了其陶瓷和文化的發展,為我國贏得"瓷器之國"的盛譽,也為人類歷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瓷器的發明不僅展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凝聚了勞動人民辛勤的汗水,更蘊含了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
4.傳統文學
主要是指詩詞曲賦。包括《詩經》、《楚辭》;先秦詩歌、漢賦、漢樂府、民歌〔南北朝時期〕、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
5.語言文字
漢語是我國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我國除漢族使用漢語外,回族、滿族、畲族也基本轉用漢語。漢字是世界四大自源文字之一(另外三種是埃及聖書字、蘇美爾楔形文字、瑪雅文字)。
6.傳統民族音樂
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是用中國傳統樂器以獨奏、合奏形式演奏出來的。十大古曲、各種傳統樂器、各具特色的民族歌曲、民族舞蹈等等,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有著龐大的體系和深刻的文化內涵。
中國民族音樂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在歲月積淀和總結中形成了專屬於自己民族的音樂特色。中國許多古曲,不僅旋律優美,曲子背後還有動人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例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⑵ 什麼是文化,什麼是文明
關於文明我們先看看網路的解釋:
」文明,是歷史以來沉澱下來的,有益增強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適應和認知、符合人類精神追求、能被絕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的精神財富、發明創造。智慧生物為更好地認識世界而團結協作,就構成了文明的物質基礎。也就是文明存在的前提是智慧生物。其餘由智慧生物創造出的各種現象只是文明的附屬品。
文明包含三要素:哲學——人類思想的薈萃;宗教——人類心靈的寄託;藝術——人類對萬物之美的詮釋。「
這個基本釋義的價值在於指出文明存在的前提是智慧生物。其餘由智慧生物創造出的各種現象只是文明的附屬品。至於文明的三要素,不論出處在哪裡,都一點也禁不起推敲。
文化或文明的定義,無法從歷史的詞語演變中追尋,無法從現世的紛紛萬象中找到,它是抽象的概念,只能由抽象的概念來定義。
不同時代或許會有不同的定義,而當今時代,對於文明或文化的定義,存在著相對的最終定義。
文明來源於智慧;沒有智慧就沒有文明。
所以,文明只依賴於一個重要因素:人類智慧的第一次成熟並在社會上彰顯出來。
文明只依賴於一個重要因素:人類智慧的第一次成熟並在社會上彰顯出來。
說彰顯出來來,是因為所有個人智慧都是在人類群體智慧的基礎上形成的結晶,是個人成就,更是人類社會群體智慧的努力表達。沒有人類社會群體智慧的根基和滋潤,不會存在個人智慧的突破。
什麼是人類智慧的第一次成熟?就是有一個或一批徹底的覺悟的人,這些人通過行動或文字徹底的彰顯了智慧的這一高度並巨大的影響了整個社會的發展歷程。
這在較早的文明中,現代人易於看到的東方中國有老子、莊子、孔子、墨子等為代表的諸子百家智慧,印度有佛陀及其它僧團為代表的佛學智慧,西方有普羅塔戈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為傳承的哲學智慧,這是顯而易見可考可證的;另外在其它的古老文明中,可能也有這樣的一群人,限於本人知識面,肯定也有,但已經不能列舉了。
我舉這一時空現象,是因為有很多直接流傳下來的東西我們可以看到。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這種智慧的突破都具有群體性和傳承性,具有群體性是只有社會上最高的思想認識水平群體性的達到足夠的高度,才會有破繭化蝶的第一隻蝶出世,而只要有了這第一隻蝴蝶,就極大的可能將這種突破性的智慧傳遞下去。即是傳不下去,也會成為這一社會群體的精神指引和後世代其它人突破的種子。
這種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在東西方文明中還有一個早期的爆發,在更早的遠古,還有三皇五帝時代的文明,還有古埃及文明、瑪雅文明、亞特蘭蒂斯文明、巴比倫文明等,但因為年代久遠,所留置存的記錄不多,但毫無疑問,這是在近似時空上人類產生以來真正的第一次智慧爆發。而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文明印記,也是從這個時代開始,在這以前,談不上文明。
只有這種突破和成熟才能使人類真正與其它生物區別開來,也只有這種突破,才能使人類能夠稱為人類。只有在這種突破之後,人類社會才能留下足夠巨大的文明碎片傳承至今天。
所以,文明的版圖,最遠也不會離這種突破太遠。
基於此,對於文明我們可以定義如下:
【什麼是文明】人類社會所產生的區別於動物界、植物界等其它非智慧生命體的精神產物,依附於客觀世界的雕刻、文字、圖畫、音像等客觀實在上展現出來。因為文明是指向人類的文明,所以是人類所區別於其它物界的產物;因為客觀物品只是精神的表達載體,所以是精神的產物。
因此,文明包括文明本身和文明的載體兩個大類: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
精神文明是指所有智慧的產物本身的內涵,包括所有物質文明所反映出來的文明信息。
物質文明是指所有承載精神文明的本體,包括所有文明的碎片,無論是一片貝殼還是一塊石頭。
凡人之所以貴於禽獸者,以有禮也。——《晏子春秋》
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但同時精神文明是物質文明的升華。精神文明源於物質文明而高於物質文明,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載體。
一個社會的發展程度,不是看物質文明的水平,而是看物質文明所代表的精神文明的水平。
第二章 文明的核心是什麼?文明的靈魂是什麼?
無論在哪個文明的經典中,我們翻來翻去,其實都只有一個字:愛。
真正的愛,無論是愛自已、愛親人、愛身邊的人、愛同族的人、愛一國的人、愛同族的人,愛全部人類,都是真愛。如果所有人類都是我們自己靈魂的一部分,你能用愛來和每一縷靈魂共鳴嗎?不是這樣嗎?
一切智慧,從愛中彰顯;一切文明,因愛而存在。
第三章 什麼是文化?
如果有年輕學生問我如何重新推進中國文脈,我的回答是:首先領略兩種偉大——古代的偉大和國際的偉大,然後重建自己的人格,創造未來。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Gustar Jung,1875—1961)說:「一切文化都沉澱為人格。文化是一種時間的「積累」,但也有責任通過「引導」而移風易俗。在這個動態過程中,漸漸積淀成一種「集體人格」。
中華文化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中國人的集體人格。「---以上引自余秋雨《何謂文化》
余先在這本書里給出了一個鮮明的文化定義: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它通過積累和引導,創建集體人格。這是文化的使命!並提出了文化的最終目標,是在人世間普及愛和善良,亦即文化要通過積累和引導,創建充滿愛和善良的集體人格!這也是中國文化的終極使命!
我們再來看看另一位令人尊敬龍應台女士眼中的文化:
文化就是我們生活中所有行為的基因
文化就是我們生活中所有行為的基因
文化就是我們生活中所有行為的基因
在同一時空下,我們說起文化,一定還會想對文化的許多符號,比如書籍、字畫、音樂;比如各種民風民俗、比如各種地域性的口味、觀念、物品偏好等。
文化是人類產生過程中和人類產生以後在日常活動中所展現出來的所有行為態征和內在精神,並通過各種載體表達出來。
【文化的內涵】
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進化過程中的精神意識創造型態和產品,包括一切人類精神意識形式下的創造物,無論是教育、科學、文學、藝術、體育等方面的知識體系或書本,或者流傳於各個村莊、城鎮、國家、民族、世界的習俗、群體偏好等等。
這就是各種形式的書本、觀念、習俗等相關的文化中文化的意思。
狹義的文化指一個人的道德、知識的綜合素質水平。
有文化就是說一個人具有偉岸的德行、高尚的情操、和超脫的境界。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一個人有沒有文化的中「文化」的意思。
第四章 文化與文明的區別在哪裡?
當下的文化與當下的文明是一致的,而當下文化如果能在歷史的長河中留存下來,就真正從文化變成為文明的一部分。
文化來源過往的傳統,卻只屬於當下;文明透通古今,古代流傳下來的是文化的遺跡,今天人們創造的是文明的未來。
是的,我們每個人都在創造文明的未來!
⑶ 在我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至今仍保留無數晶瑩璀璨的文化瑰寶,我們可以採取哪些方式傳承和保護它們
參考答案:
藝海拾貝:節日方面有春節、中秋節、重陽節、端午節等;戲曲方面有京劇、崑曲、豫劇、黃梅戲、東北二人轉、梁祝等;手工工藝有陶瓷工藝、泥人、根雕等;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有自強不息、艱苦奮斗、愚公移山等。
薪`火相傳:保護本民族的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要繼承和弘揚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博採眾長:面對多元的世界文化,我們不能迷`失自己,不能失去自身的獨特性,學習外`來文化,要批`判地繼承。
⑷ 中國的文化資源在歷史長河中究竟了多少,恐
世界上有許多古老文化在與時間的拔河中沒能挺到最後。中國的文化資源在歷史長河中究竟流失了多少,恐怕沒有人能估量得出。在被飢饉掃盪了無數次的非洲大陸,人們只能在廢墟中憑吊和猜測輝煌的古代文明了;而在經歷了無數次屠殺、遷徙與戰亂的中東,兩河文明也已支離破碎,許多種語言的發音和文字的形態,我們已經無法想像。
⑸ 如何評價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國歷史上以個體農業經濟為基礎,以宗法家庭為背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社會文化體系。她是我們的祖先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曾長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她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准則。她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她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為我們開創新文化提供歷史的根據和現實的基礎。
中國傳統文化的最主要特徵是其支配地位長期被儒家倫理文化的價值取向占據著。上至華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會,上下五千年,儒家倫理文化一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除此以外,我們還能從以下幾方面特徵加以認識: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是封閉的生態環境條件下,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的產物。是以漢族為主體,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創造的,這一特定區域特定人類圈的社會精神形態,具有強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是歷時五千年形成的一個完整而龐大的體系,從哲學思想、思維方式到心理傾向,滲透進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豐富,具有內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為文化傳統,世世代代傳播延續下去,還將繼續傳承下去,無論是自然傳承,還是選擇傳承,隨著時間的推移,從不停止。教育的傳承屬於選擇傳承,即把優秀部分傳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傳承性。
第四,傳統文化屬於舊的時代,受著時代的局限,總是一分為二的,其中精華與糟粕並存,養料與毒素同在。對教育有正面的積極的影響,也有負面的消極的效應,具有影響的雙重性。
⑹ 中國文化延續了幾千年,中間是否有過間斷
中國歷史文化上下有5000年左右,更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然而,隨著時間的發展,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沒有出現過文化斷層,而其他的三個文化古國都出現了文化斷層。其他三個文化古國分別是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那麼我們華夏文明是否出現過文化斷層,小編今天將帶領大家探索一下。
我們國家是四大文明古國沒有出現過斷層的國家,我們以我們國家的文化感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