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談談如何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
文化產業的發展關繫到每一個人 生活中每時每刻也都不能脫離它 是個很廣義的問題 應該先從提高民眾的素質開始吧 從而淘汰不符合時代發展的那部分
❷ 高中政治:如何發展文化產業
一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發展文化產業,也要與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樣,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最大限度地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
二要積極主動地推進文化體制改革。要圍繞培育市場主體、完善市場體系、改善宏觀管理、轉變政府職能,建立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依法運營的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體制。區別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不同特點,以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為重點,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要鼓勵非公有資本依法進入文化產業,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的發展。通過改革,不斷破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營造有利於發展的體制環境、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
三要完善文化產業政策。要確定重點發展的文化產業門類,推動國家數字電影製造基地建設、國產動漫振興工程、「中華字型檔」工程等一批具有戰略性、引導性和帶動性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加快發展和集約化經營。主要包括:發展影視內容產業,提升生產能力,增加數量,提高質量,滿足多種媒體、多種終端發展的需求;推動出版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加快從主要依賴傳統紙介質出版物向多種介質形態出版物共存的現代出版業轉變,從主要依賴區域性市場向綜合開拓國際國內市場轉變;發行業重點發展連鎖經營、現代物流和網路書店等現代出版物流通系統;印刷復制業重點發展高新技術印刷、特色印刷和光碟復制業;廣告業要擴大規模,提高媒體廣告的公信力;演藝業要發展演藝經紀商,加強演出協作網路建設;娛樂業要重點發展電子娛樂業,開發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健康向上和技術先進的新型娛樂方式,創新娛樂業態;文化會展業要發展各類綜合及專業文化會展,重點支持覆蓋全國並有國際影響的文化會展;數字內容和動漫產業要發展以數字化生產、網路化傳播為主要特徵的數字內容產業,加快發展民族動漫產業。
四要增強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總體規模還比較小,文化產品的進出口存在很大逆差,文化及相關產業創造的增加值還只佔國內生產總值的約3%,而西方發達國家這一比重普遍高於10%。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創新文化「走出去」的形式和手段,實施「走出去」重大工程,培育外向型骨幹文化企業,提升我國文化產品的影響力和競爭力,積極推動中華文化面向世界、走向世界。
❸ 如果你打算將來投身文化產業領域 會從哪幾個方面做准備
近年來,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國家一系列政策的大力扶持下,躍升為戰略性支柱產業的文化產業,引來了眾多資金追捧與炒作,藝術品投資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態勢迎面撲來。然而,從遍地開花到瘋狂爆炒,現實中亂象叢生文交所的發展令人堪憂。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秩序混亂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法制建設滯後,政策管理缺位。只有健全法制,加強監管,營造環境,並建立退出機制,才會出現不斷壯大的中國藝術品市場。
文交所「遍地開花」
我國的文化產業和藝術品投資市場前景廣闊。2008年,我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總額不足200億元,而到了2010年我國藝術品拍賣總成交金額已超過了500億元,佔全球藝術品拍賣額的33%。有專家預測,今年中國藝術品市場會持續向好,中國藝術品市場總規模將達到3600億元人民幣,而全年藝術品拍賣市場成交額會突破1000億元人民幣左右的規模,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藝術品市場重要組成部分。
伴隨著藝術品市場交易的快速增長,全國各地文化產權交易所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急切地想在這個市場中分食一杯羹。
文交所快速擴張得益於2010年3月文化部等九部門聯合簽發的《關於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該文件明確指出,鼓勵國內文化企業積極藉助資本市場平台,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嘗試文化產權交易,促進文化產業做大做強。《指導意見》下發後,由於資本大量湧入文化產業領域進行投資,各地文化藝術品交易平台便應運而生。
2009年6月,上海市政府批准設立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
2009年9月,天津市金融辦批准設立了天津文化藝術品交易所。
2009年11月,深圳市政府批准由深圳廣電集團、深圳聯合產權交易所、深圳報業集團和文博會公司等聯合發起設立了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深圳文交所在經營模式上分為整體權益交易平台和份額權益交易平台。
2010年5月,成都市政府批准由成都博瑞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和西南聯合產權交易所等股東聯合發起設立了成都文化產權交易所。
進入2011年,文交所更是迎來了一波井噴式的發展。2011年4月,河南省金融辦批准由兩個自然人出資5000萬元成立了鄭州文化藝術品交易所。交易規則的設計與天津文交所基本相同,不同之處是引入了做市商制度,採取投資者預約登記的方式,委託銀行代為發售。6月,湖南省文化廳批准由湖南省文化藝術基金會、湖南高登藝術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共同出資5000萬元,組建了湖南文化藝術品產權交易所。7月,廣東南方文化產權交易所成立。江蘇、陝西、大連、廈門等地也紛紛籌備成立文交所。
統計顯示,截至7月31日,全國各地開業及籌備中的文交所總數已達36家,其中已掛牌開業的文交所達21家。進入8月後,漢唐藝術品交易所、福建海峽文化藝術品交易所、江西文化藝術品交易所等又相繼開業或成立。目前國內各地還有很多文交所正在籌備當中。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各家銀行向深圳文交所提供了總額達到500億元的授信;廣東省南方文交所也獲得銀行授信共630億元;工商、農業、中信、招商四大銀行為山東文交所授信額度總計180億元等等。
爆炒滋生藝術品市場泡沫
在藝術品市場繁榮發展的同時,市場投資出現過熱現象,尤其是藝術品份額化交易的火爆和瘋狂炒作令人堪憂。
10月10日,香港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首隻藝術品份額「春華秋實」(「春華秋實」漆工藝品組合為上海當代漆畫藝術家畢國勤的經典作品之一,共包括5件磨漆類立體漆藝品)上市,五個交易日皆以漲停價報收。10月21日,鄭州文交所第二批份額產品《藍田泥塑》和《中國名人》開盤漲停。
而天津文交所尤其受到了人們的關注。
為控制價格暴漲局面,天津文交所屢次修改規則。2011年初開戶門檻是5萬元,但3月份起門檻直接提高到50萬元。7月1日天津文交所「二次開張」,但在進入門檻、申購政策、調整價格漲幅和增加特殊處理制度等方面進行了新的規定。投資門檻提高至100萬元;在申購方式上,由過去的定價申購改為競價、定額申購。此外,日漲跌幅限制上也做了較大修改。此前的15%的日漲跌幅大幅調整至5%,還增加了特殊處理制度——藝術品份額在20個交易日內,累計出現6次漲停或跌停就將被特殊處理。特殊處理後,日漲跌幅由5%進一步下調至1%;交易模式也由「T+0」變為「T+1」。天津文交所「朝令夕改」導致交易品種在暴漲、暴跌和交投死寂之間跌宕起伏,飽受輿論質疑。
10月1日前夕,由天津文交所策劃者屠春岸一手操辦的泰山文化藝術品交易所迎來首個份額產品「黃永玉01」,當天該份額收盤價為2.15元,相比1元的掛牌價上漲115%,再現「暴漲」的態勢。
而10月17日天津文交所新發的兩件天價蘇綉《富春山居圖》與《世紀和平-百鴿圖》。這兩件作品上市當天即遭遇重挫而破發,跌幅高達驚人的10.43%和8.7%,讓諸多投資者措手不及。隨後,天津文交所在網上發布了關於「蘇綉《富春山居圖》與《世紀和平-百鴿圖》」藝術品的交易風險提示。一邊在藝術品份額交易領域內獨領風騷的天津文交所,另一邊卻也同時面臨著訴訟的尷尬境地。
據北京邦道律師事務所主任武紹智表示,受七八位投資者委託將以文交所單方頻繁、隨意變更交易規則,以及格式合同中的交易風險沒有提示到位為由,准備對天津文交所正式提起訴訟。這些投資者來自山東、上海、安徽和澳大利亞,其投資金額多的上百萬元,少的也有四五十萬元,但虧損都超過八成。
另據報道,由於許多文交所倉促上馬,有的只是一個空殼,連網站都照搬「前輩」設計,正式開放業務非常少。此外,各地文交所的交易規則都由自己制定,當中有些條文甚至有欺詐的嫌疑。
針對文化藝術品的暴漲、暴跌和天津文交所的亂象叢生,近日有消息稱,中宣部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辦公室下發了一個文件,全面暫停了各地准備上馬的文交所的審批工作。一盤「涼水」襲來,「高熱」中的文交所又將何去何從?
文交所何去何從?
作為中國金融市場的一項創新,藝術品交易所在爭議和質疑中遍地生根,伴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張和市場爆炒,風險也在不斷累積。文交所是否應該存在?如何監管?未來將如何發展,成為當前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實際上,藝術品份額化與證券市場有著本質的區別。這種藝術品份額類證券化交易隱藏著很大的風險,如信用風險、交易風險、市場風險、法律風險等,比證券更加難以防範。
相對於股票發行而言,藝術品份額發售機制缺乏必要的信用保障體系。藝術品份額發售和交易中,與藝術品份額發行、上市相關的事項均由文交所負責,交易所不但決定藝術品份額能否發行和上市,甚至還決定份額發行上市工作由發行商完成。這種做法不僅有悖於市場的公平、公開、公正原則,有損於市場的公信力,也難以抑制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更有可能將藝術品發售演變成為利益輸送的渠道,而淪為滋生腐敗、洗錢犯罪的溫床。
其次,藝術品份額發售的定價機制存在缺陷。藝術品是一種特殊商品,藝術品之間的價格缺乏可比性,其價格通常由買賣雙方依據個人的評估與判斷共同決定。藝術品份額的定價過程中,既沒有一個公認的標准體系,也沒有一個公認的、權威的鑒定與評估機構,難以對藝術品的價值做出公允的估值。
此外,藝術品份額的投資回報缺乏穩定的基礎。相對於股票而言,藝術品自身並不產生現金流,相反每年必須支付一定的養護、保險費用。藝術品展覽雖然可以獲取一些收入,但成批展出的收入很難在每個藝術品之間進行合理分配。另外,藝術品實物無法按照份額交割,投資者不可能實現從持有份額中分享對藝術品的欣賞、收藏。因此,藝術品份額化的投資回報更多地只能寄希望於交易價格的不斷升高,低買高賣,獲取價差就成為投資者獲利的主要模式,價格起伏越大、交易越頻繁,越便於短期獲利。這種機制下,投資者的非理性行為可能將份額價格推高數倍,導致價格失真,狂熱之後出現暴跌,在市場中產生連鎖反應,最終使投資者損失慘重,成為受害者。 文交所上市的藝術品份額,總份額相對較小,且採用「T+0」交易模式,容易被人為操縱,出現市場的劇烈波動,甚至被非法資金炒作,從事短線交易、操縱市場和洗錢等不法活動,聚集市場風險。
目前,我國藝術品交易場所的設立和交易管理等處於無法可依的混亂狀態,各地情況五花八門。除少數地方由省、市級人民政府批准設立並授權相關部門監管外,有的則由地方政府金融辦審批設立並負責監管,有的則由文化主管部門審批設立並負責監管。另外,監管依據不足也是監管缺失的另一表現。雖然文交所也實行自律監管,但並不能替代行政監管。此外,藝術品份額的發售審核、定價、交易、監督以及與此相關的評估、保管等均由文交所負責完成,各環節之間缺乏必要的制約和監督,不利於防範道德風險,甚至為合謀、操縱市場留下空間。
「中國藝術品市場秩序混亂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法制建設滯後,政策管理缺位。」中國藝術品市場研究院副院長西沐認為,在全國范圍內,文交所的發展已經破題,現在的問題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如何發展的問題。具體說就是要正視問題,規范市場,加強監管,營造環境。
他認為,通過梳理並加強地方中國藝術品市場法規工作,對中國藝術品市場條例中存在的若干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如對條例的適用范圍、技術交易行為的規范、技術交易的禁止行為、違法行政責任等基本問題明確規定,是立法工作重要的突破口。他建議,我國應盡快制定出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藝術品市場法》,使其成為基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藝術促進法》基礎上的第一部國家對中國藝術品市場實施管理的基本法,這將有利於推動中國藝術品市場健康有序地發展。
此外,資本的流動性決定了只有建立機制化、制度化的藝術品資本退出機制市場,才會出現不斷壯大的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退出機制的建設關乎中國藝術品市場能不能進一步做大、做強的信心,更是擴大需求的一個重要的標示。如一個規模化的藝術品市場無法建立起一個系統而又高效的退出機制,這不僅僅是一個障礙問題,還是中國藝術品市場所面臨的最大的風險。而中國藝術品資本退出機制的建立,首先需要的是創新。
❹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文化產業工作者
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文化產業工作者,應具備以下素質和條件。 一、思想意識 1、關心國家大事、關注國際局勢,因為文化做為產業,它和民族、國家利益緊密相連,是國家前途命運的集中體現,例如:我們去年開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對文化產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以及今年即將召開的黨的十八大,這都會對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這都需要我們的文化產業工作人員密切關注並深入學習領悟其精神實質。 2、要有很強的學習力,學習是萬事之本、從業之根,沒有學習就沒有發展,學而知不足,不能固步自封,只有始終保持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才能保持充分對事物判斷的洞察力、敏銳度。當然,學習的方法、技巧很重要,要缺什麼、補什麼。同時,也要具備博覽群書、通曉天下的能力和決心,不能做井底之蛙,要培養跳出圈子看世界的本領。 3、要有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實干精神,文化產業決不可急功近利,要學會用慢火、溫火的功力,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要慎思深遠、望聞問切,給自我把好脈、沉住氣、穩住神,發展沒有捷徑,不靠一日之功,而是日積月累、水滴石穿方能見效。同時,要有百折不撓、千回百轉的實干精神,並要有十年磨一劍、達摩面壁終不悔的信念。二、素質修養1、文如其人、字如其人,通過你的言行舉止了解你的基本素質,文化產業工作者要培養一種基本素質。文化都說是人類心靈的工程師,文化產業工作者要帶給他人一種典範作用。要多看文化產業方面的理論書籍,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要做到胸有成竹,才能畫龍點睛。 2、修養是人的一種品質,中國人在判斷一個人的品質是要說修養如何,要從傳統中得到修養真諦,古中學孔孟、中庸之道、現代學精神文明,才可不失做人之根本。在無利平凡的日子很難見人性善惡,在利益面前、大是大非面前,擺的正、走的直方可見真修養。 3、文化產業工作者要光明磊落、心胸開闊,不計小恩小賄、小得小失,要有全局、整體意識,要懂得禮讓三分、與人為善,明是非、善明辯,堅持職業操守。要歌頌真善美,把美好的事物傳遞給受眾,要自覺做美的使者、美的傳播者。 三、基本技能 1、要長一雙慧眼,識別真偽,要善於明察秋毫,通過看了解、分辨事物的本質。長一雙千里耳,要多聽,聽師長、前輩、同道的評論見解,匯集多方意見建議,儲備各方資源。留一張能言的巧嘴。在合適的場合該表達的要言無不盡,充分展示才華思路,該收聲時,要少說多做,慎思篤行。 2、要善於掌握一些基本工作技能,例如要會寫作,這是基本功,對待一件事或一個人要用自我的文字語言講明觀點,寫的深入人心並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要會攝影,每一個主題最好做到圖文並茂、相得益彰,才能事半功倍,使人過目不忘。另外,網路的各項任務要熟能生巧,並開拓性的落實各項工作,就是手寫、眼見、眼疾手快,網上續航、迅速傳播,這是一個文化產業工作者的最重要技能。 3、懂得有文化產業和藝術品的識別能力,要多看中國的五千年文明一脈相傳的優秀文化,同時要多讀世界各民族繼承下來的文化瑰寶。例如文人畫是什麼,工筆畫精妙在何處?要心知肚明並且要有個人獨到見解,這樣與客戶交流才有的放矢、不失偏頗。還例如文化傳播是什麼,如何做好品牌創建等。要用你的語言打動人、感染人從而啟發人、教導人。綜上所述,以上只是一些文化產業工作者普遍需要培養之處,古人雲: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望我們的琴島藝術團隊工作人員靜下心來讀好書、站起身來抓落實,腳踏實地、步履堅定的走好每一步,用實際行動來驗證我們的自身價值、用工作成果來確定我們的位置、用百般的努力來展現我們的風采。
❺ 混亂……動漫影視後期文化產業到底如何入行
你可以先去【繪學霸】網站找「影視後期技術」板塊的【免費】視頻教程-【點擊進入】完整入門到精通視頻教程列表: www.huixueba.net/web/AppWebClient/AllCourseAndResourcePage?type=1&tagid=311&zdhhr-11y04r-176377518
想要系統的學習可以考慮報一個網路直播課,推薦CGWANG的網路課。老師講得細,上完還可以回看,還有同類型錄播課可以免費學(贈送終身VIP)。
自製能力相對較弱的話,建議還是去好點的培訓機構,實力和規模在國內排名前幾的大機構,推薦行業龍頭:王氏教育。
王氏教育全國直營校區面授課程試聽【復制後面鏈接在瀏覽器也可打開】: www.huixueba.com.cn/school/yingshi?type=4&zdhhr-11y04r-176377518
在「影視後期技術」領域的培訓機構里,【王氏教育】是國內的老大,且沒有加盟分校,都是總部直營的連鎖校區。跟很多其它同類型大機構不一樣的是:王氏教育每個校區都是實體面授,老師是手把手教,而且有專門的班主任從早盯到晚,爆肝式的學習模式,提升會很快,特別適合基礎差的學生。
大家可以先把【繪學霸】APP下載到自己手機,方便碎片時間學習——繪學霸APP下載: www.huixueba.com.cn/Scripts/download.html
❻ 中國應如何發展文化產業
(一)培育壯大市場主體
1.培育骨幹文化企業
2.扶持中小文化企業
(二)轉變文化產業發展方式
1.鼓勵集聚發展
2.促進產業融合
3.打造文化品牌
4.加強引導調控
(三)優化文化產業布局
1.加強文化產業區域布局
2.統籌城鄉文化產業發展
3.培育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
(四)加強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
1.堅持正確創作生產方向
2.鼓勵文化創新
3.完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
(五)擴大文化消費
1.培育文化消費習慣
2.改善文化消費條件
3.促進文化消費升級
(六)推進文化科技創新
1.加強對傳統文化產業的技術改造
2.加快推進新興文化產業發展
3.發揮科技項目的支撐引領作用
4.推進文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七)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
(八)健全投融資體系
1.推進銀行業全面支持文化產業
2.發揮資本市場作用
3.促進文化產業投資
4.完善文化產業投融資配套服務
(九)強化人才支撐
1.加強培訓教育
2.完善人才政策
(十)推動文化產業「走出去」
1.促進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
2.鼓勵文化企業開拓境外市場
3、加強國際文化產業交流合作
❼ 如果你投身文化產業領域,會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你說的領域太大了,而且文化產業是界定不是很清楚的產業。當然,如果你要開始從事這個方面的工作,首先嘗試的就應該是廣告,會展,會議組織之類的。而這些往往需要你在哪個特定的領域有一定的客戶資源,任何項目的誕生都是市場需求催生的,因此了解市場的需求,才能正確的選擇你出發的方向。最後預祝你成功。
❽ 怎樣進入影視文化產業
我認為張偉平與新畫面,王中軍王中磊與華誼兄弟,王長田與光線,等等都是業內頂尖代表,我前兩天剛看了《中國企業家》一篇專題,印象深刻,我想樓主您既然在製作圈工作了這么久,對文化產業必定也熟知一二,以下一些資料希望對您有幫助
&&&&&&&&&&&&&&&&&&&&&&&&&&&&&&&&&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影視文化行業可謂一片大森林。森林又謂之「資源」,既然是資源就有利用的價值,於是,有辛勤耕耘種植森林保護森林者,又有掠奪性濫砍濫伐只顧個人及眼前利益而將投資人的利益於不顧的人。因此,眼下中國影視文化市場就出現了三類從業人員。一類自認為掌握了某些文化知識,又有演藝經驗的文人與藝人組成的影視文化從業人員;二類則是有成功企業經營經驗又致力於影視文化行業投資的企業家或是某些機構。;三類是文化痞子和邊緣藝術者組成的所謂影視文化公司。
第一類影視文化從業人員,雖有文化基礎,但缺少對文化市場把握的獨到眼界和創大業、立大志的胸襟。自然也就沒有整合中國影視文化行業資源的能力,更不能延伸出其他文化產品而有效形成良性循環體系,因此,也就無法在行業內建立起一個可控性的產業鏈。所以,這類人每製作一部影視劇,都是在極窄的范圍內,為著某個電視台的價值取向,及單一的審美標准而生產影視作品。如此一來,單打獨斗,單兵作戰的文化商業行為,被強大的市場所震懾,缺少對影視文化市場控制、駕馭能力的他們的影視作品,企圖走高走強則是一種奢求。同時,這類佔中國大多數文化市場中的影視作品,在當前普通低端作品多如潮湧的市場中,影響力和感召力則盪然無存。
第二類企業投資經營者雖說有著較為雄厚的資金支持,但是缺少影視文化市場經營鏈條,他們拿資金狂殺出一條製作血路,只企求中央電視台能親垂於他們,因為,中央台若購進,就意味著保本,如此一來,大製作紛至沓來。但是,央視影視劇播出平台有限,收購影視作品又受到種種因素的限制。如題材的限制、收購價格的限制、製作風格的限制等等。因而使得一部分投資機構或投資人的命運不能自行掌握。因此,第二類人等在轟轟烈烈投資、風風火火製作一番後,便如冰峰坍塌溶化成投資者無奈的淚河嘩嘩流去,個中滋味也只有他們自己心知肚明。當然,最苦惱的依然是這一部分投資者,他們明明白白地看到了中國影視文化市場這塊大蛋糕,卻不能如願以償地食其美味並據為己有,而毫無疑義地成為了中國新創影視大片的殉道者,那些依靠大財團、大資金支持的作品在今天的影視文化市場就越發顯得金雞獨立、鶴立雞群。也成為了當前中國影視文化行業一道若明若暗,又有苦難訴的另類風景。
第三類人也就是影視文化行業的准敗類。這類人等在影視文化市場,不是高談闊論刻意拔高自己所謂的文化品位,站在半空虛侃所謂的藝術,以掩飾其低微的社會地位,或者乾脆把自己徹底回位到社會最底層,以藝術作為幌子,騙取圈外人的信任,融得有限資金,其目的就是到這個新型行業里撈一把。試想,一個不能投資購入好創意、好思想的草台班子,一個不能投資挖掘、培養優秀藝人、不能投資置景及道具設計,更不能投入時間成本,這樣一個低成本的影視作品,先天不足就決定了他們的命運掌握在別人手中。沒有發行、播出影視劇這樣一個物流通道,僅依靠地方台對影視作品的購買,若地方台不買,他們就只有死得其所了。影視作品製造者的急功近利,影視作品的粗製濫造充斥著今天的文化市場。他們卑劣的價值觀和蒼白的人生觀,嚴重扭曲了影視文化市場的生態環境。是這類人的行為,讓圈外人,尤其是投資影視文化產品的金融機構和個人,對影視文化市場產生了一個可怕的誤區,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影視文化產業正常的投資理念。所以說,這第三類影視文化經營者的悲劇直接導致了中國影視文化走入低端市場的悲劇。
目前,中國影視文化市場還沒有一個能夠在全國范圍內整合起多家電視台,形成一個巨大的播出平台,造就一個同步、同時播出同一部影視劇的大舞台。換言之,如果沒有超強的播出平台,再好的一部影視劇不可避免地自斃於搖籃中。如此說來,播出平台是影視文化產品運作成功與否的重中之重。
在擁有了這樣一個播出平台後,藝術經濟的運作就有了「英雄有用武之地」。如湖南衛視創辦的「超級女聲」現象,掀起了中國選秀大潮,李宇春等「超女」們,以風卷殘雲之勢,將中國一起最大的企業冠名攬入了囊中,也給湖南衛視、給天娛傳媒帶來了不盡的財富。如此結果是因為「超女」們確有超乎尋常的藝術能量?是因為「超女」們確有非同一般的人脈力量?不是。「超級女聲」活動之所以成為一種搶眼的文化及社會現象,最根本、最核心的因素就是天娛擁有湖南衛視這個播出平台。當然,在此前的策劃創意中,運作「超女」也沒有一個固定的商業模式,或者說,並沒有一個定數,說「超女」活動就能做到全世界的觀注。「超女」之所以大獲全勝,其機遇、巧合、和當下擁有相當規模的年輕人的心理取向,以及畸形的文化市場也是「超女」成功的因素之一。當然,准確地說,「超女」這個商業模式和湖南衛視這個高端傳媒平台打造了中國新型音樂人才和新人類的一個千古奇跡。
誠然,整合中國影視文化市場是一個巨大的大工程,僅靠業內的機構顯然缺少力度。所以說,打造中國影視文化平台,沒有了政府的支持是斷不能發展壯大的。除此之外,人才戰略也是文化市場的「資源保衛戰」的重役。美國通用公司前CEO傑克•韋爾奇曾說:「你可以拿走我的企業,但不能拿走我的團隊;只要我的團隊在,我就能再開創一個更加輝煌的企業。」所以,當前中國影視文化產業的現狀,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人才缺少凝聚力,市場也缺少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精英人才。而我們打造的這個影視文化產業投資與運作平台,依靠的正是我們賴以發展的精英人才戰略。
從理論上看,人均GDP跨越1000美元時,第三產業應佔GDP總量的40%左右,其中文化產品所佔比例也大大增加。我國目前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但第三產業的比例(33.2%)低於40%標准,缺口總量達5000億元人民幣,剔除誤差後仍有3000-4000億元,反映出文化市場巨大的供需缺口與結構失衡矛盾。影視文化產業存在著巨大的市場升值空間。如曾經轟動一時的《三國演義》,去年又拔得頭籌的《亮劍》,雖然說這些作品還沒有形成一個精品產業鏈,但是,這類作品在各衛視台的反復播放,正好證明了文化市場缺少精品的現實矛盾。由此可以看出,影視文化產業市場空間的存在,是當前中國文化產業的現狀,誰來佔領這個市場空間?誰來推動這個市場空間朝著更大、更遠的目標行進,將是我們的一個世紀機遇。
&&&&&&&&&&&&&&&&&&&&&&&&&&&&&&&&&&&&&&&&&&&&&&&&&
製片人究竟干什麼的,他們在電影電視拍攝中到底起什麼作用?
這要先從製片人說起。可以從資金角度把製片人籠統的分為三種:1、出錢的製片人。2、籌錢的製片人。3、不出錢的製片人(或叫合約製片人)。總之不是什麼人都可以當製片人的。好的製片人應該是集企業家、藝術家和冒險家於一身。
現就製片人的工作做一個簡要概括。製片人就是一個電影或電視節目生產的總負責(或投資商),也可以說是一個企業的廠長或經營者,他擁有絕對的領導權,必須對所作拍攝的電影或電視劇負全部的責任。拍攝前期,負責對劇本、觀眾和市場的研究工作,資助和監督劇本的完成與修改,計算和確定影片的成本,聘任導演、主要演員和其他主創人員(如需要也可自己參與編、導、演)。在拍攝中期,監督拍片支出和拍攝進度,確保資金到位,甚至要為意外超支籌集資金。在拍攝後期,監督完成片的質量,並負責影、視片的宣傳和銷售工作。
在歐美國家,盡管大學電影和電視系有製片課程,圈內也有同業工會,但並無上崗證書或資格證書之類的東西(導演也是如此)。從理論上講,人人都可以製片,然而,工作效率和市場效益是最終的試金石,失敗者公司會請你走人,或由你在影、視商海中自生自滅。也許完美的製片人如鳳毛麟角,但電影、電視的發展的確需要他們。
在西方經濟發達的今天,中國的製片人要以特色文化發展中國影視文化的傳播。所謂特色文化就是以民族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為支撐的文化形態,有較高的文化品味,給觀眾形象的把握和審美的反映,給予觀眾豐富的歷史知識和與藝術魅力。同時,也給觀眾思想上啟迪和教育,既積極地適應了廣大觀眾渴求文化營養的欣賞心裡需求,又提高了他們的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反之,一味適應,甚至消極順應某些觀眾的低級需求,那些「煽情的」、「調侃的」、「裸露的」、「故弄玄虛的」作品最終將被觀眾所唾棄。說白了,製片人的形態意識決定了所製作的作品對多元化影視市場的影響以及社會和經濟效益。
&&&&&&&&&&&&&&&&&&&&&&&
關於動畫片的前期策劃,請看這兩篇
http://hi..com/%E1%B6%D3%EF%C7%D9%D0%C4/blog/item/3b74b71645f4d24321a4e914.html
http://hi..com/%E1%B6%D3%EF%C7%D9%D0%C4/blog/item/dfc1665844dc2ed79d82040b.html
關於中國動畫一些頑疾問題,請看這篇
http://hi..com/%E1%B6%D3%EF%C7%D9%D0%C4/blog/item/fa025d77c1c12e12b151b90a.html
❾ 如何發展文化產業 要出從何入手
文化產業發達與否,事關一個國家在全球文化交流中有無競爭實力。目前在世界最發達國家,文化生產力已成為社會生產力的一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文化產業所創造的價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越來越大。這些國家的GDP半數以上來源於服務業,其中以知識為基礎的新興服務業扮演了主要角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朝陽產業。盡管發達國家對此使用「信息經濟」、「知識經濟」或「新經濟」、「文化產業」等不同的概念和提法,但制定有效的國家發展和國際競爭戰略,創新體制機制,大幅度提高相關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以此突破發展的「瓶頸」,確保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具有領先優勢,則是這些國家的共同做法。
中國文化的發展負載著弘揚中華民族歷史文明的重大責任,只有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大力弘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才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使民族的優秀文化煥發青春和活力,成為鼓舞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只有善於在更加開放的環境中建設中國文化,既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又辯證取捨、擇善而從,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的有益成分,積極參與國際文化的交往和對話,才能使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產生越來越大的吸引力。這樣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先進文化,對內可以凝聚中國人民,成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源泉,對外可以感召四海賓朋,產生不衰的文明魅力。放眼未來,在國際上進一步展現中國文化的魅力和形象,還有賴於文化實力特別是產業實力在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
通過建設核心價值觀塑造文化的靈魂,通過知識的積累和應用鍛造文化的筋骨體魄,通過發展和壯大文化產業練就克強制勝的競爭實力,通過樹立雍容大度的文化形象展現奪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