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簡述傳統孝文化的基本內涵
中國傳統孝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又是封建社會意識形態的主要內容,滲透到幾千年來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國傳統孝道文化是一個復合概念,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禮儀。從敬養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我們可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即: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
1、敬親。中國傳統孝道的精髓在於提倡對父母首先要「敬」和「愛」,沒有敬和愛,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也就是說,對待父母不僅僅是物質供養,關鍵在於要有對父母的愛,而且這種愛是發自內心的真摯的愛。沒有這種愛,不僅談不上對父母孝敬,而且和飼養犬馬沒有什麼兩樣。同時,孔子認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難的就是時刻保持這種「愛」,即心情愉悅地對待父母。
2、奉養。中國傳統孝道的物質基礎就是要從物質上供養父母,即贍養父母,「生則養」,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綱領。儒家提倡在物質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讓老年人吃。這一點非常重要,孝道強調老年父母在物質生活上的優先性。
3、侍疾。老年人年老體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國傳統孝道把「侍疾」作為重要內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時診治,精心照料,多給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關懷。
4、立身。《孝經》雲:「安身行道,揚名於世,孝之終也」。這就是說,做子女的要「立身」並成就一番事業。兒女事業上有了成就,父母就會感到高興,感到光榮,感到自豪。因此,終日無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這也是對父母的不孝。
5、諫諍。 《孝經》諫諍章指出:「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也就是說,在父母有不義的時候,不僅不能順從,而應諫諍父母,使其改正不義,這樣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義。
6、善終。 《孝經》指出:「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喪禮時要盡各種禮儀。
㈡ 祖尚傳承孝是什麼意思
「傳承」孝道就是繼承並接受的意思啊,繼承上一代的文化精神,並培養新生代,延續上代的輝煌啊。這就是我們新中國所倡導的啊,傳承中華文化精神,教書育人,培養新生代力量啊!
㈢ 什麼才是真正的中華孝道文化
中國傳統孝道文化是一個復合概念,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禮儀。從敬養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我們可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即: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
1、敬親
中國傳統孝道的精髓在於提倡對父母首先要「敬」和「愛」,沒有敬和愛,就談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這也就是說,對待父母不僅僅是物質供養,關鍵在於要有對父母的愛,而且這種愛是發自內心的真摯的愛。沒有這種愛,不僅談不上對父母孝敬,而且和飼養犬馬沒有什麼兩樣。同時,孔子認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難的就是時刻保持這種「愛」,即心情愉悅地對待父母。
2、奉養
中國傳統孝道的物質基礎就是要從物質上供養父母,即贍養父母,「生則養」,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綱領。儒家提倡在物質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讓老年人吃。這一點非常重要,孝道強調老年父母在物質生活上的優先性。
3、侍疾
老年人年老體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國傳統孝道把「侍疾」作為重要內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時診治,精心照料,多給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關懷。
4、立身
《孝經》雲:「安身行道,揚名於世,孝之終也」。這就是說,做子女的要「立身」並成就一番事業。兒女事業上有了成就,父母就會感到高興,感到光榮,感到自豪。因此,終日無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這也是對父母的不孝。
5、諫諍
《孝經》諫諍章指出:「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也就是說,在父母有不義的時候,不僅不能順從,而應諫諍父母,使其改正不義,這樣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義。
6、善終
《孝經》指出:「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喪禮時要盡各種禮儀。
(3)傳承孝心文化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著作《爾雅》下的定義是:「善事父母為孝」。漢代賈誼的《新書》界定為「子愛利親謂之孝」。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的解釋:「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
漢代著名經學家趙歧所做的《十三經注》早已有完備的權威性解釋。「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這里值得注意的是「絕先祖祀」四個字,這解釋了為什麼不娶無子是最大的不孝。因為早在西周,漢族人民就確立了以崇敬天道,祭祀祖先為核心的信仰,也即所謂「敬天法祖」。
在傳統漢族人看來,人的生命是在子孫身上得到延續的,通過後代對祖先的祭祀,祖先的靈魂可以得到安息,血脈代代相連,永遠傳承,一代代祖先的牌位存在於宗祠之中,香火不滅,這就是漢族人的信仰和精神寄託。在傳統漢族人看來,無人祭祀的人死後會成為孤魂野鬼,在地下也不得安寧,處境是非常悲慘的。因此,不娶無子是最大的不孝。
㈣ 孝道文化中國的傳統美德,那麼具體內容是什麼
孝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本元素。我國孝道文化包括敬養父母、生育後代、推恩及人、忠孝兩全、緬懷先祖等,是一個由個體到整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體系。
人間有三大真情:親情、友情、愛情。如今,親情缺認、友情缺位、愛情缺真的現象屢見不鮮。特別是在親情方面出現的「六親不認」的不孝與不感恩現象導致的問題已構成社會問題,影響了人際和諧、家庭和諧、社會和諧建設的進程與質量。
孝與感恩是中國人傳統美德形成的基礎,也是政治道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的基本元素,也是當今政治文明、經濟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不可忽視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所以,給予我國孝道文化以科學和現代的詮釋,對當下公民教育大有裨益。
(4)傳承孝心文化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說,孔子弘揚華夏先民的優良傳統,第一次將孝道文化提高到人文關懷的理論高度,給予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闡述,並不遺餘力、身體力行地進行倡導。
孝道文化的內涵,在伴隨著中國文明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形成了豐富的內容和特定的外延,漸次積淀和內化為中華民族的心理情感,成為一種永恆的人文精神、普遍的倫理道德,熔鑄於儒家倫理道德思想體系及傳統文化之中,以致於對後來中國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被稱為古老的「東方文明」。
㈤ 為什麼要去弘揚「孝」文化呢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們國家傳統的美德之一,在現在的社會,弘揚「孝」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設越來越輕視的情況下更加的重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任務。「孝」文化作為中華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要求,適應新形勢,探索新途徑,實現新發展。
傳統孝德文化的當代價值,概括起來,一是孝老愛親體現人本思想,是公民道德的基石,二是盡孝講和促進家庭和諧、鄰里和睦,是社會和諧穩定的紐帶,三是孝行天下促進經濟持續發展,是文化推動經濟的有力支撐。現在有許多企業也開始重視「孝」文化在企業文化之中的應用,像佛山市南海可耐爾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就是把「崇孝治企
博仁致遠」做為公司的宗旨。在應對人口老齡化、建設和諧社會的當代中國,以孝老愛親、盡孝講和、孝行天下為主要內容,弘揚孝德文化,倡導孝道風尚,既是文化建設的應有之意,更是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
孝德文化活動要開展得更深入、更感人、更有影響力、更具傳播性,必須堅持群眾性,體現創新性,在活動的組織形式、結合方式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一要探索幹部、職工、教師、學生、市民、農民參與孝德文化活動的有效途徑。組織動員機關幹部、企業職工、學校師生、部隊官兵、城市居民、農村農民,按照自願自主原則確定「我的盡孝日」,填報相關信息,建立專門檔案,以黨政機關、群團組織、學校企業、部隊軍營、街道社區、鄉鎮村組為單位,實行歸口備案管理,日前溫馨提示,日後記錄情況,推動上下共創「人人有盡孝日,日日有人盡孝」的生動局面,形成人人講孝德、天天行孝道的濃厚風氣。二要探索機關團體、企事單位、社會名流、商界精英、私營業主支持孝德文化活動的激勵機制。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制定激勵社會各界支持孝德文化活動的有效辦法,對出力支持、出資贊助的單位和個人,頒發榮譽證書,給予精神獎勵。在全市上下營造社會各界合力共建孝文化名城的良好氛圍,從而推動孝德文化活動持續開展。三要探索校園文化、企業文化、慈善文化、廉政文化、社區文化、廣場文化、商業文化活動與孝德文化活動的結合方式。孝感轄區的機關、學校、企業、社區、劇院在組織開展文化活動時,既要體現自身特點,也要突出孝德文化內容,使孝德文化成為大眾文化活動的精彩亮點。
㈥ 孝文化是什麼意思
所謂孝文化,就是關於關愛父母長輩、尊老敬老的一種文化傳統。 孝道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道德規范。一般指社會要求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關愛、贍養老人,為父母長輩養老送終等等。
㈦ 什麼是「孝心」
傳統孝道是關於孝的倫理道德觀念,規范以及孝的行為方式的總稱,它涉及的是子女對父母、晚輩對長輩的關系處理問題。傳統「孝道」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一個從自發、自覺到強化、定型的過程。中國傳統孝道的基本內容包括物質贍養、精神賠養與祭祖思親,光
大宗門三個方面。傳統孝道的本質是愛,是對父母之善的回報,是對血緣家庭關系的維護。隨著歷史的發展,孝道超越了個體家庭生命延傳的價值,成為子女的個人價值、社會價值在家庭血脈延傳中的實現。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原本是家庭道德規范的「孝道」不僅越出血親家庭的范圍,推廣到家族親戚之間以及社會,而且,擴大成社會道德規范。孝的本質的擴展可分為價值性擴展,社會性擴展與政治性擴展三個方面。
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孝道」作為中國的傳統道德,經過幾千年的延續和發展,經歷代統治者的補充,加工,深化以及不同程度、各有側重的宣揚和提倡,它的內容龐雜,優劣並存。傳統孝道的歷史價值在於:1、在漫長的古代社會歷史發展中,它對於保持家庭的和睦團結,維護社會穩定與國家統一,發揮了重要作用。①、傳統孝道有利於調整封建社會中的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穩定;②、孝道作為人類內發而至誠的愛的情感,為中國古代社會人際關系的展開莫定了倫理精神基礎和實踐起點;③、立身」之孝引發憂世的情懷,報親揚名之考成為孝子忠君愛國的動力。2、傳統孝道對中國社會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培育了中國人的優秀人格特質。如:仁愛孰厚,守禮溫順,愛好和平等。然而,傳統孝道是個優弊共存的「雜揉體」。也有其不足之處。①、傳統孝道中父母天賦權威,造成的父母子女間人格不平等,後來又被統治者利用和極端化,從而造成中國人的保守與奴性性格。②、傳統孝道中血緣優先意識,使得父子關系超越於法律的現象時有發生。③、傳統孝道中「孝感」迷信與「愚孝」觀念與科學精神相違背。對於傳統孝道,我們應採取一種批判繼承的態度。
在古代孝道思想中,從孝敬父母這個核心出發,在家庭內部推及孝敬一切長輩,尊老愛幼、夫妻和諧、兄弟和睦;在家庭外部,推及尊敬一切長者、愛護一切幼者、愛鄉、愛國等觀念,都是傳統孝道的精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應該吸取傳統孝道中的精華部分,去其糟粕,並結合現代社會的特點,形成社會主義新的道德規范。傳統孝道中的精華部分,在當代社會仍有其重要價值。其倫理價值在於:①、傳統孝道精華部分是形成現代和諧的人際關系的價值淵源,有利於和睦社會風尚;②、孝道的培養與實踐是提高當代人道德素質的起點之一;③、『侖有利於培養合作精神,克服利己主義與個人主義的泛濫。其政治價值在於:它有利於維護社會穩定;有利於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興旺,有利於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有助於發揚愛國主義。其哲學價值在於:傳統孝道精華部分有著珍視生命價值的哲學意義。它體現了中國人珍視現世有限生命的哲學意識。不僅善事父母,而且重視父母及自身的現實生命並力求加以保護。總之,傳統孝道思想不僅僅是一個倫理觀念,實際上也深刻地影響
了我國政治、文化、思想走向。在21世紀中華民族文化進程中,傳統孝道經過批判繼承,仍將發揮其積極作用。論傳統孝道及其現代價值傳統孝道是關於孝的倫理道德觀念、規范以及孝的行為方式的總稱。它涉及的是子女對父母、晚輩對長輩的關系處理問題。對古代傳統孝道的研究,古代思想家、學者早己經進行,近代人也給予相當的關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後,許多在海外與港台的學者圍繞孝道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現代轉化問題進行了一些研究,取得了重要的學術進展。80年代至今,在傳統孝道研究方面,更是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有百餘篇論文發表,有近20本專著出版(見後附《論文論著目錄》)。綜觀這些論文論著對孝道的產生、發展演變、意蘊、性質、作用、地位、影響、批判繼承等各個方面進行了多學科、多角度、多層面的深廣研究。但對傳統孝道精華部分的現代價值,卻還有需要深入挖掘。傳統孝道精華部分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本文將就此提出一點自己的看法。傳統的中國社會,是奠基於傳統孝道之上的社會,在傳統的中國社會與文化中,傳統孝道具有根源性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傳統孝道及其精華部分的現代價值為研究對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我國傳統孝道的內容、本質、特點的辨證分析,指出傳統孝道中的精華部分對於我國當代社會有著重要的倫理價值、政治價值與哲學價值。
一、傳統孝道的基本內容與本質
(一)、傳統孝道的基本內容
傳統孝道的內容十分豐富,有人將其歸納為15個方面:1、敬愛雙親;2、順從雙親;3、諫親以理;4、事親以禮;5、繼承志業;6、顯親揚名;7、思慕親情;8、娛親以道;9、使親無憂;10、隨侍在側;11、奉養雙親(養體與養志);12、愛護自己;13、為親留後;、14、葬之以禮;15、祀之以禮。』有人認為以上可概括為三點:一是經濟奉養;二是精神贍養:三是祭祖思親,光大宗門。2有人認為孝道有五個方面的內容:1、養親二即子女對父母的奉養,它又包括四點內容:①子
女對父母應負責贍養。②盡力為父母做事,滿足父母的需求。③守侯在父母身邊。④關心父母身體健康。2、尊親:要在人格上對其尊重,思想上令其滿足,使父母健康長壽。3、遵親:子女只是對父母奉養還不夠,還要積極地順從他們的意願。4、禮親:要求對父母的奉養符合周禮。5、光親:主張入世治國,流芳一百世。主張一個人要在社會上建立功業,以
光宗耀祖。3有人認為:善事父母的規范大致可分為事生與事死兩個方面。其中事生包括二方面:1、養親敬親:2、居常以禮、侍疾以憂;3、行之以順,諫之以理。事死包括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以及繼志述事、大孝終身慕父母三方面。4有人認為孝道內容包括事生與事死兩個方面。其中事生包括養、敬、憂、諫四個方面,事死則包括儉、哀與不違三個方面。』有的研究者則以孝的兩重性及現代價值判斷標准來概括孝的內容,認為從孝道的負面社會價值角度看,孝有以下含義:1、「無違」即孝;2、父子相隱;3、「父母在,不遠游」;4、「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夕;5、「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6、厚葬久喪;7、「孝感」迷信與「愚孝」觀念。其積極正面價值則包括:1、贍養父母;2、敬親尊親;3、諫爭即孝;4、尊老;5、將孝親與濟國救民結合起來。』
綜合以上學者的研究,本文把中國傳統孝道的基本內容概括為物質贍養、精神贍養與祭祖思親,光大宗門三個方面。1、物質贍養物質贍養,是指子女在吃、穿、住、行等方面滿足父母的物質生活需求。作為子女,應該使父母吃飽穿暖,衣食無憂。孔子說:「用天之
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2即作為普通老百姓,要勤其四肢,按時勞作,易其田疇,樹桑養畜,生產出足夠的物質財富,以保證父母生活能夠達到溫飽而作為仕人,應該入仕,可以不擇官而仕,用其傣祿供奉雙親,為父母的物質生活提供保障。
2、精神贍養傳統孝道認為作為子女,不僅要從物質方面給予父母衣食供奉,更要重視精神贍養。子女對父母的精神贍養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①、要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關心父母的精神生活,經常與老人進行精神交流,多從精神方面給予父母以慰籍與關心。《禮記•曲禮》中要求子女做到「冬溫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在父母身體不好時,子女尤其要盡心侍奉、關心父母。「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3後來的二程還提出了「知醫為孝」的思想認為「病卧在床,委之庸醫,比於不慈不孝。事親者,亦不可不知醫。」『另外,父母上了年紀後會有孤獨感,子女有條件的話應常陪伴在父母身邊,給予父母精神上的安慰,這種精神土的安慰也正是年邁的父母心靈深處所最為期望的)②、一子女要尊敬父母,包括尊敬父母的人格,尊敬父母的意見,做使父母高興的事情,使其心情愉快。子女如果在奉養中不尊敬父母的人格,對父母沒有敬心,那麼即使能給父母提供山珍海味,也不會被認為是真正的孝。換句話說:真正的「孝」應該在物質贍養的基礎之上更上一層樓,達到「敬」。孔子強調要以敬的態度贍養父母,關心父母的健康,以敬愛的心情與和顏悅色的態度對待父母。他說:「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敬並不是很容易的事,《禮記•祭
義》認為:「養可能也,敬為難。」孔子也認為:「色難」。2子女還應尊重父母的意見,即使父母的意見有不對的地方,也不要當面指責他們,以免傷父母的心。另外,子女應做讓父母高興的事情,讓父母心情愉快。③、子女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並且不做令父母為自己擔心的事。《孝經》中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3作為子女,珍惜自己的生命,保持健康的體魄,就是對父母的孝敬。一則可憑借自己的健康來贍養父母,另一方面,可少讓父母為自己操心,減少父母的精神壓力,這本身就是孝。子女不讓父母為自己擔心,還表現為「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4以及「父母唯其疾之憂」5子女如果有恙,父母會很擔心,所以子女要保持健康的體魄,以免父母掛念。3、祭祖思親,光大宗門中國古人特別重視喪禮和祭禮,講究「慎終追遠」。古人認為喪禮和祭禮不僅能表達生者對己故的先人的追憶,如《尚書•文侯之命》中之「追孝於前人」,《論語》中說:「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而且,它們亦能體現人子的孝心,表示不忘父母的養育之恩。孔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6荀子說:「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其在君子,以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為鬼事也。川當今學者李澤厚先生總結說:「追懷死者的喪葬禮儀,都具有此種情感兼理知的重要功能。」2此外,喪葬之禮還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曾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曾子還曾講「孝之於親也,生則有義以輔之、死則哀以在焉,祭祀則往之,以敬如此,而成於孝子也。」『在傳統孝道思想中,還強調娶妻生子以延續香火是孝子必盡的責任。視「無後」為最大的不孝。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5這種思想在今天來看是錯誤的,應該受到批判。傳統孝道不僅要求子女對父母盡奉養義務,而且要求他們立德,儀言,立功,以達到「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6的目的。光宗耀祖,光大宗門是傳統孝道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古人認為:「揚名顯親,孝之至也。』,7在古代社會中,父母的權威,家族的門第,都可成為子女的庇蔭之所,個體隨即就賦有延續、光大門庭的使命。子女若無權勢、門第可以依靠,那麼子女就肩負著實現父母理想的重任,振興家門,升揚門第就成為子女崇高而艱難的責任。
(二)、傳統孝道的本質及其擴展
1、傳統孝道的本質
傳統孝道的本質是愛。孝首先是子女對父母的愛。每個人都是由父母孕育而生,因父母
的精心養育和照顧而長大,這種生命創造與養育的客觀事實,使人類產生了發自天性的對父母的愛。血緣關系和父母的養育以及親密的交往等等都使這種愛更為真誠、自然、強烈。因此,愛父母是孝道的內在精神動力,孝道產生於愛的自然親情,傳統孝道的本質是愛。這種愛是對父母的無私的愛,是對父母之善的回報,是對血緣家庭關系的維護,是人類種姓持續發展的自然性和社會性保障,因而也是人類發展的一種天然性動因。孝的發展是由父母呵護、關愛的天倫之樂演變為歸附、體恤父母的和諧之美。這是人類生命流程的美,孝是流動美的體現,而且恰恰也是人類特有的美。』
2、傳統孝道的本質的內涵與擴展
孝一經產生就包含著兩種責任之「愛」,即後輩對活著的前輩的敬愛的責任和對己逝的前輩的祭祀的責任。這是傳統孝道本質的基本內涵。而傳統孝道的本質的擴展可分為以下三個方面。①、價值性擴展—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愛作為孝道的本質,首先是從愛親開始的。愛親雖然起源於個體家庭的血脈延傳,但在以後的歷史中,孝可能會超越個體家庭生命延傳的價值,成為子女的個人價值、社會價值在家庭血脈延傳中的實現。作為了女,奉養父母,
盡自己的贍養義務,是個人價值的表現;而奉養父母,要遵守國法,並在光宗耀祖,顯親揚名的目標激勵下奮發進取,立身行事。這既是個人價值的實現,同時也是社會價值實現、
②、社會性擴展—家族與社會。在歷史和現實之中,孝並不局限在對待父母身上,而是可以推廣擴大到家族親戚之間以及社會,孔子提出「睦和於父母之黨,可謂孝矣。」』根據《孟子.梁惠王上》所載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思想,應當由尊敬自己的父母擴大到尊敬社會上的所有長者,從而要求人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且要用同樣的感情去敬愛別人的父母。在《孝經》中曾提到過:「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這與《論語•學而》篇所說的「弟子入則仕,出則梯,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是一脈相通的。』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原本是家庭道德規范的「孝道」不僅越出血親家庭的范圍,推廣到家族親戚之間以及社會,而且,擴大成社會道德規范。「居處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陣無勇,非孝也。』,而《孝經•開宗明義章》說:「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合睦,上下無怨。」一語道出了《孝經》宣揚孝道的目的是為了治理天下和把「孝」作為建_立良好社會秩序的指導思想。③、政治性擴一展—移孝作忠。《尚書•蔡叔之命》中說:「爾尚蓋前人之衍,惟忠惟孝。爾乃邁跡自身,克勤無怠,以垂憲乃後。」周公囚蔡叔,成王封蔡叔之子蔡仲,告誡他用力彌補前人的過失,思忠思孝,為後代立下榜樣。這里已將「忠」與「孝」相聯系。「後來,以孝為本的倫理綱常,不僅溝通了家和國的關系,形成了在政治結構上,家庭是國家的縮影,國家是家庭擴大的格局,而且在社會理念形成了君代表國的概念,使古代人民的種種愛國行動往往通過忠君來體現,這樣在情感基調上也就使孝和忠統一了起來,孝成為忠的基礎,忠則是孝的延伸。「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弟,故順可移於長」,從而有效地將孝於宗族長輩的家庭倫理情感轉化成為忠於國家朝廷的政治觀念。
㈧ 為什麼要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的孝文化,什麼是孝
中國自古就有百善孝為先的說法,這是我們的光榮傳統。
孝字本義:盡心奉養和服從父母)
同本義 [filial;tiful]
孝,善事父母者。——《說文》
孝利親也。——《墨子經》
子愛利親謂之孝。——《賈子道術》
慈惠愛親為孝。協時肇享為孝、五宗安之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周書·謚法》
眾之本教曰孝。——《禮記·祭義》
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經也,民之行也。——《孝經》
孝,文之本也。——《國語·周語》
孝,禮之始也。——《左傳·文公二年》
中和祗庸孝友。——《周禮·大司樂》
靡有不孝,自求伊祜。——《詩·魯頌·泮水》
孝悌之義。——《孟子·梁惠王上》
性婉順有容德,事父母以孝聞。——《舊唐書》
又如:孝悌(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孝慈(孝順父母,慈愛幼弱);孝養(孝順父母,奉養父母)
為什麼要繼承,原因如下: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准則之一,另一個基本傳統道德行為准則是忠。幾千年來,人們把忠孝視為天性,甚至作為區別人與禽獸的標志。忠孝是聖人提出來的,卻不是聖人想出來的。它是我國古代長期社會實踐的歷史產物。
從秦漢開始,我國就建立了多民族統一的大國,建成它並維護它要有兩條保證。第一條,要保證對廣土眾民的大國高度集權的有效統治;第二條,要使生活在最基層的個體農民,安居樂業,從事生產。高度集中的政權與極端分散的農民雙方要互相配合,減少對立,在統一的國家協調下,才能從事大規模跨地區的工業建設、文化建設,防止內戰,抵禦外患,救災防災。個體農民從中受到實惠,則天下太平。
農業生產是中國古代社會根據自然環境的合理選擇。家庭是中國古代一家一戶的基層生產組織,從而構成社會的基本細胞。小農生產的家庭對國家有納稅的義務,國家有保護小農的責任,
「國」與「家」的關系協調的好,則天下治,反之則亂。保證實現國家、君主有效統治的最高原則是 「忠」;鞏固基層社會秩序,增加鄉黨鄰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則是「孝」。中國古代社會最基本細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經》中的《孝經》把孝當作天經地義的最高准則。後來北宋的張載作《西銘》,在《孝經》的基礎上,融忠孝為一體,從哲學本體論的高度,把倫理學、政治學、心性論、本體論組成一個完整的孝的體系。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增強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價值觀的共識,起了積極作用,功不可沒。
「五四」以來,有些學者沒有歷史地對待孝這一社會現象和行為,出於反對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說成罪惡之源,是不對的,因為它不符合歷史實際。
孝道是古代社會歷史的產物,不能看作是古代聖人想出來專門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
古代農業社會,政府重道德倫理,體恤天下為人父母之心懷,所以有「父母在不遠游」 的古訓;孝道貫穿始終,父母在世時要孝順,亡故後常思念父母的養育恩德,為子女做榜樣固有「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的訓條。子女剛出生時父母日夜守護,任勞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後對父母要「晨昏定省」。設身處地,將心比心,體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無不是父母」。
進入現代社會,我國社會結構正在轉型過程中,社會老齡化現象對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課題。我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出現大量獨生子女。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新型家庭一對夫婦要照顧兩對父母,傳統觀念規定的某些孝道行為規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難以照辦。當前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無論父母或者子女,家庭仍然起著安全港灣的作用。
今天對孝道的理解和詮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新形勢,幾千年來以家庭為基礎培育起來的、深入到千家萬戶的傳統觀念,需要從理論到實踐進行再認識。這一課題關系社會長治久安,更關繫到民族興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時日,深入研究,必有豐厚的成績。
論語論孝: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這4章內容相關,故一並解釋。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懿子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之後,樊遲為孔子駕車時,孔子告訴他這件事說: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不要違背。樊遲問: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在世時,要依禮來侍奉他們;當他們去世之後,又要依禮來安葬及祭祀他們)。
此章的「無違」由孔子自己後面的說明看來,應是不違背禮的意思。
至於為何孔子在此要分兩段解釋無違呢?有學者以為孟懿子的父親孟僖子賢而好禮,所以孔子只要他能做到不違其父之志向行為就可以算是孝了。但是一般人的父親言行未必一定合禮,此時子女就不應以不違背父親為孝,而應該以不違背禮為孝了。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孟武伯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讓做父母的只因為子女的疾病而憂愁煩惱)。
此章有三種解釋分述如下:1.使父母只擔心子女的疾病,故須努力做好一切事情;2.父母只擔心子女的疾病,故子女須小心保重自己;3.子女應只擔心父母的疾病,其它則不宜過分擔心,否則反而會使父母不安。
小弟以為第一解涵意較廣,故詳細說明如下:
此章言外之意乃是因為疾病並非人力所能控制,其它各方面則人的主控力較強,所以作子女的必須在其它各方面勤勉努力表現良好,使父母不會因為除了疾病之外的事情,為子女擔心操煩。
事實上以今日醫學的角度而言,疾病仍有一部份的成因或程度可以操之在己。例如有些傳染性疾病有其地域性,能不去這些地方就應該盡量避免(泰伯篇的「危邦不入」或也與此有部份相同之意)。如果一定得去,有些預防措施就一定不該省略,如瘧疾可以藉行前開始服葯預防。另外也有些傳染病與個人的行為有關系,當然也能且該禁力避免危險的行為,如性病。還有些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自己也應定時按醫師指示使用葯物,因為這與病情的控制相當有關;適當的飲食和運動也同樣重要,同時也是可以操之在己的。還有一些健康行為,如:均衡的飲食、體重的維持等也與健康息息相關,這些應該也屬自己可以注意的。
由此觀之,孔子此章之真意也許可以理解為:子女須盡全力做好每一件可以做好的事,以期使父母不因為子女多擔操煩。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游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今日所謂的孝是指能夠供養照顧父母。但是家中的狗和馬也一樣也有人供養照顧啊!假若心中少了敬意,那又如何可以分辨這兩者呢)?
此章的「至於犬馬,皆能有養」有兩解:1.狗和馬也一樣有人供養;2.狗和馬也一樣可以侍奉人;但若依第二種解釋似乎就不須「有」字了。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晚輩長保恭敬和悅的神色是最難做到的。當有事時,年輕人去做;有豐盛美食時,由長輩吃;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此章的「色難」亦有兩解:1.晚輩的神色(詳解如上);2.長輩之神色:是指能夠在父母神色未變之前,先得知父母的心意。
「孝」字在論語中,一共見於14章。其中為孔子所言,且與孝的定義有關者,共有6(5+1,一章重出)章,即為政篇這四章加上學而篇,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6(5)章皆屬「兩端四角」啟發式教學。
綜合這6(5)章之意如下:父母在世時,與父母相處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悅的神色;行為要合義合禮;另外也必須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盡量減少父母為自己擔憂;父母過世之後,喪祭亦應合義合禮;且必須時常緬懷他們,並效法他們合義合禮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吧。
http://ke..com/view/476985.htm?fr=ala0_1_1
這里最詳細
㈨ 孝文化是什麼
孝文化是指中國文化與中國人的孝意識、孝行為的內容與方式,及其歷史性過程,政治性歸結和廣泛的社會性衍伸的總和。[1](P3)它包括人文景觀、歷史故事、傳說、民間風俗、文學、藝術、教育、道德修養、審美情趣等,是全人類重要的悠久傳統文化。「孝親、敬老」,是一條全人類光芒萬道的人性准則,也是人們要自覺遵守的社會規范。
孝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儒家傳統文化的浸染下,孝文化已經滲入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浸透到國民的內心深處,研究孝文化,對於全面深入地把握中國文化,儒家文化的本質特徵,對於正確繼承祖國傳統文化遺產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深入了解自古以來孝文化的發展歷程及其功能,開掘傳統孝文化的現代價值,對於分析解決當代社會的現實問題,在理論實踐實踐方面都有重要的借鑒與啟發意義。
一、 理論價值
傳統的中國文化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稱之為孝的文化,黑格爾說:「中國純粹建築在這一種道德結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2]( P165)。孫中山先生在其《三民主義·民族主義》中指出「《孝經》所言的孝字,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至,現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國家,講到孝字,還沒有象中國講的這么完全。」[3](P681)孝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領域中處於核心地位,它不僅僅代表一種親子之間的倫理道德規范和價值觀念,而且還包含了政治、哲學,宗教等諸方面的文化意義。在研究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理念,政治思想政策與社會生活倫理觀念等方面都有理論指導作用。
探討孝文化,對於深化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有助於找到新的切入點。傳統文化自誕生起就與孝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大興於周代的「孝」,其初始的首要意義為:尊祖敬宗。尊祖敬宗包括的是報本返始、慎終追遠以及繼志述事等行為規范,一方面是要求子孫後代抱著「報本返始」的孝子情懷,對於親祖,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同時還要繼承先祖遺志,完成父兄事業。這時的孝道不僅體現出孝的倫理精神,還可以起到教化民眾的作用。上至天子、諸侯,下至士、民,都必須嚴格遵守父死子繼以及嫡長子繼承製,這種意識形態實際上是孝道觀念在宗法制度上的表現。
孔子對於周初以來的孝道是大力肯定的,把「孝」的涵義經過儒家學說的闡釋和發揮,把儒家經典「仁」與「孝」緊密結合起來。眾所周知,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並把「仁」這個標准作為人們行為的最高原則。而如何把「仁」這個普遍原則在全社會實現,就要通過「孝」這個著眼點入手。「仁者,人也,親親為大」。[4](中庸)這時孔子已經把孝的涵義抽離出宗教,成為純粹的倫理道德意義上的孝,即「善事父母」。使一般人都能做到的孝與要求全社會都努力做到的仁連接到了一起,仁成為孝之人性根源,也是孝要努力實現的目標。
孝悌倫理是孔子儒學大廈的基石,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孝」與「悌」的結合更奠定了孝在儒家學說的地位,使孝最終成為仁學思想體系的基礎與起點。孝道在孝文化長時間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一直是處於核心地位,孝文化通過歷代思想家們的繼承和發揚,已經深深的融合到中國傳統文化之中,並自覺的發揮著作用。
繼孔子之後,曾子又對孝道進行繼承、深化以及全面泛化,開創了儒家的孝治派。曾子說:「民之本教曰孝……夫仁者,仁此者也;義者,義此者也;忠者,忠此者也;信者,信此者者也,禮者,禮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強者,強此者也。」([5](曾子大孝)曾子不斷的充實孝的內涵,把它擴充為與個人、社會活動、政治行為等各個方面都相互關聯的道德規范准則,使孝的意蘊更加廣泛深遠。「夫孝,置之而塞與天地,衡之而衡於四海,施諸後世,而無朝夕,推而放諸東海而准,推而放諸南海而准,推而放諸西海而准,推而放諸北海而准,《詩》雲:『自西向東,自南向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5](曾子大孝)在這里,孝已經被推到極致,成為人類社會一切領域的終極法則。接著,曾子對傳統孝道理論的重大發展是把忠君與孝道聯繫到一起。「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5](曾子大孝)又說:「事父可以事君,事兄可以事師長;使子猶使臣也,使弟猶使承嗣也;能取朋友者,亦能取所予從政者矣。」[5](曾子立事)在曾子的理論中,「忠」已經被納入了孝的范疇。孝所適用的范圍也由之前的子女對父母的孝順衍伸為社會大眾對於君主的忠誠。進一步把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類的等級名分和「臣事君以忠」的政治概念融入孝道。
曾子認為,「忠」是出自於對父母的孝敬而完成與對君主的忠誠。此時的孝道已經將臣事君的觀點融入進去,使孝帶有了明顯的忠君的政治色彩。這一點對於後來《孝經》所強調的「以孝事君者則忠」的關系很大,也為後來歷代的統治者把孝道思想運用到政治治國策略中奠定了基礎。
孝道在中國古代社會歷史上備受統治者的重視,以至於影響到統治政策的制定,政治制度的變化,人才的選拔,以倫理道德規范作為衡量的准則而凌駕於法律之上,最根本的原因是由「家國一體」「君父一體」「移孝做忠」的道德機制決定的,所以「忠臣必出自孝子之門」。在中國傳統社會里,常常把國比作家,君比作父,還有「以孝事君則忠」[6](士章)與「臣事君猶子事父」[7](李廣蘇建傳)說法。以漢代為例:漢代以孝治天下而聞名,孝的精神含義滲透在其統治政策中,其以孝治天下最明顯的標志是提倡孝道,褒獎孝悌。根據《漢書》與《後漢書》帝王紀中記載,自西漢惠帝至東漢順帝,全國性對於孝悌的褒獎達32次,地方性的褒獎更多。對於著名的孝子,更是重視有加,作為弘揚孝道的榜樣,精心的宣傳與扶植。
另外,「舉孝廉」的制度也是在漢代確立的,元光元年,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7](武帝紀)元朔元年,武帝下詔:「興廉舉孝,庶幾成風,紹休聖緒」,「有司奏議曰:『……不舉孝,不奉詔,當以不敬論。不察廉,不勝任也,當免。』」[7](武帝紀)從那以後,以孝為本就成為選拔官員的標准,對漢王朝及後世的選官制度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桓帝詔書說:「孝廉、廉吏皆當典城牧民,禁奸舉善,興化之本,恆必由之」。[8](桓帝傳)
通過歷代統治者的精心宣揚與教化,孝的觀點深入民心,已經滲透到社會各個階層,影響到包括家庭、教育、法律以及國民生活等社會生活的多個方面。
中國傳統社會的家庭整合機制,是商周至漢逐漸形成和日益完備的父權家長制及其以孝為核心的倫理規范的「禮」,在權威型、專制型的父系父權家長制家庭中,父為子綱的孝道主義,自然就成為調節父子關系的倫理道德准則了。孝作為父家長這個家庭中的最高權威的順從「無違」,[9](為政)而在權威型,專制型的家長制家庭中,其他成員也必須對家長無條件順從。至此,孝就成為了「天之經也,地之義也」[5](三才章)的最基本的家庭倫理道德規范,成為約束和評判家庭內部各個成員的思想、行為的對錯與否的理論准則。
在傳統的社會教育中,國家的提倡和家庭的推崇也使孝文化滲入其中,《孝經》引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高度概括了孝在中國傳統教育中的地位。因為孝在產生之初就具有教化意義,後世的思想家都非常重視孝道教育,經過周公的充實,孔子與孟子的闡發,出現了孝道教育的理論總結《孝經》,成為教授國民孝道思想的範本。另外一部高度概括孝道教育的經典是《禮記》,它是中國傳統孝道教育從理論化向社會化、實踐化轉化的標志。《禮記》在對開學典禮和養老制度中體現了對孝道教育的高度重視,孝與教從來就不可分割,孝是教的主要內容,教是行孝的保證,這就是「民之本教曰孝」[4](曾子大孝)的道理。至此,孝道教育的理論創造已經基本完成。
長期的的教化使孝道觀念深入人心,婦孺皆知,對於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民俗、民間藝術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例如:在服飾文化方面,最具孝道典型意義的是古代喪服的「五服」制度。它是中國傳統喪葬中重孝道、重倫理、重血緣關系特點最明顯的表現。中國素有「民以食為天」之說,孝道必然在飲食文化上留下更為明顯的痕跡,如《二十四孝》中的「為親負米」、「鹿乳奉親」、「湧泉躍鯉」、「懷桔遺親」、「哭竹生筍」、「卧冰求鯉」等等都是與食物有關的孝親故事。除此之外,在村落、宗族的飲食儀式上,禮儀的規定往往更加嚴格。中國傳統的居住房屋更是體現著儒家孝道之宗族群居、長幼有序、尊祖敬宗的倫理精神。孝道在民間故事、傳說藝術上的影響和滲透表現為,圍繞祈嗣賀生與祝壽之題材,在民間美術中有大量出現。這是以孝道之熱愛生命,珍惜生命,祈求長壽,追求永恆的理念為創作源泉的。足以證明孝文化在傳統社會生活中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也給予我們一個新的視角來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史。
孝文化理論價值的研究,還有一項基礎性的工作亟待加強,即有關中華孝文化史與中華孝文化學的探討,前者是有關孝文化縱向發展的歷史考察,後者是有關孝文化研究橫向拓展的理論總結。孝文化研究積累、發展到今天,已經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果,應當也有可能作一階段性的系統總結,編撰《中華孝文化史》與《中華孝文化學》的時機已經基本上成熟,對此我們已經有了初步的思考,因為具體內容涉及問題較多,擬另撰專文探討,此不贅述。
二、現實意義
孝文化不僅對於研究我國優秀文化遺產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同時也與我國的現實社會緊密相關。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當今時代,要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正確認識孝文化的精華所在,並為解決現實問題提供理論依據和精神動力。
孝道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組成部分,承載著歷史的傳統,而孝道作為歷史文化資源,其合理內核可以推進現代化社會的發展,孝道在和睦家庭、維系社會穩定、提高國民的倫理素質等方面都能夠起到積極作用。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框架中,單個的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其內部的和諧可以說是促進整個社會和諧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構建和諧社會最重要的部分。隨著社會物質文明的飛速發展,人們的家庭意識正在逐漸消減,由家庭本位向個體本位轉化,在中國歷史上促進家庭與社會團結和睦的「孝文化」在新的時期里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其精華諸如父嚴、母慈、子孝、夫和、妻順、兄友、弟恭等等美德,對於改善、協調父母與子女、夫妻、兄弟姐妹等家庭各方面關系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過程中,孝文化也可以發揮道德教育與精神激勵作用。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太平」等等孝的觀念,大家都以孝文化中有利於人際關系維護的經典言語作為自己的行為規范,都尊老愛幼,推己及人,將愛從家庭輻射到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將會趨向和諧,社會將會成為一個和和睦睦,溫暖備至的大家庭。孝也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之一,是愛國主義的情感基礎。人們由對父母、家庭的愛以及對於祖國的愛的情感升華,必然能夠轉化為服務社會、報效祖國的實踐行為,為社會、國家、民族的振興而努力奮斗,這是很自然的道理。此外,現在的「忠孝一體」具有了新的內涵,不再是忠君,而是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社會主義。這就有助於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責任心,使全球的炎黃子孫在孝文化的陶冶下,更加熱愛中華民族,團結一起來擔當民族復興的大任,振興中華民族。
中國傳統人文精神包括重視現實人生價值,講求情義道義為先而薄功利等,都是以孝為基礎顯現或開發出來的。事實上傳統孝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就是中國仁愛精神的根本,中國人文主義的文化精神就是孝道。我們並不期待僅靠孝來解決一切社會文化問題,但是起碼弘揚以孝為起點和核心的中國傳統人文精神,應是建設當代社會文明、振奮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資源之一。[10] (21-25)
孝文化在適應當代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遠大宏偉計劃中也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據有關資料表明,中國現在已經接近老齡化時代,每10個人中就有一個60歲以上的老人,老齡化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嚴峻挑戰。同時,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仍然占我國人口的大多數,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形勢,使我國的社會養老能力與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農村的養老還主要靠子女承擔。因此,根據實際情況在農村大力提倡孝文化教育,比一味的制定法律強制執行更有效,僅僅依靠法律強制手段來規定子女承擔贍養父母的責任和義務,會加劇子女與老人的緊張關系,就算老人得到物質上的奉養,精神上的傷害卻更大、更深。所以,提倡孝道,普及孝文化教育,形成孝敬父母的普遍風尚,是實現農村家庭和諧、社會穩定的最佳途徑之一。
對於年輕人以及未成年人,普及和提倡孝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結合,才能真正的讓青少年從小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首先,家庭教育具有最早實施孝道道德教育的天職。孝在家庭中實質上是一種親子道德規范。它實際上是一種家庭文化,體現家庭倫理、維護家庭穩定的規范。傳統孝文化的影響體現在家庭教育中,是以親子的天然血緣親情作為家庭道德教育的情感基礎。繼承傳統孝文化應該注意吸收其中的敬親養親、民主、博愛的思想,充分發揮家庭所具有的天賦的道德教育資源,同時要注意「父慈子孝」相對應的倫理道德,實現真正和諧的青少年家庭教育。在新的歷史時期,要倡導把傳統孝文化作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使傳統的孝文化教育與現行對青少年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結合起來。最終達到教育青少年的效果,使他們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
綜上所述,孝文化不僅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有重要指導意義,而且對於當代社會的道德建設有深刻的實踐意義。因此,繼續加深和擴展孝文化的研究范圍,可以為傳統文化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資料和視角,也會對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道德建設有廣泛的運用空間。因此,繼續加強孝文化的研究力度是我們必需努力的方向!
-----------------------------------
參考文獻:
[1]肖群忠: 孝與中國文化[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1年。
[2]黑格爾: 歷史哲學[M], 王造時譯 ,北京: 三聯書店, 1956年。
[3]孫中山: 孫中山全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1年。
[4]禮記
[5]大戴禮記
[6]孝經
[7]漢書
[8]後漢書
[9]論語
[10]李承貴 賴虹 「孝」之歷史嬗變及現代啟示[J] 上饒師專學報 1999(4)
㈩ 百善孝為先 什麼是孝道文化
百善孝為先 什麼是孝道文化
所謂孝道文化,就是關於關愛父母長輩、尊老敬老的一種文化傳統。 孝道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道德規范。一般指社會要求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關愛、贍養老人,為父母長輩養老送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