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的地域文化特點及如何開發
亞洲
在20世紀80年代之後,在後現在建築的影響下,亞洲建築出現了與只相抗衡的多元主義的傾向,多元跟裂解成為亞洲建築史應對文化趨同的一種策略。所謂多元理解,從高雅的、精英文化,分解為雅俗並存的,也就是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相互共存的文化。從現在單純的技術性文化轉化為明顯的技術加上媒體這種文化的結合,從三維時空,立體式的文化,走向片斷式的、平面式的文化。
也就是說從精英文化走上大眾文化,也就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出現了建築俚俗化的傾向,不帶民族偏見的,不受個人審美影響的一種文化。同時打破了功能對形式的簡單對應,我們知道很多的建築,要求是功能和形式一一對應,就是說,我設計的辦公樓,你的內部功能就應當適當的在外部反應,就是反應建築功能並不是建築美學塑造的唯一功能,我們可以反映我們的氣候環境,也可以反映我們的地域文化,這樣使我們的建築出現了更多的風格,出現了更多的追求。
這個圖片是眉山打聽的建築博物館,實際上使用的是精英文化跟民俗文化相結合出來的建築,用的是高技術的材料,但是另一方面,它又是一個充滿民俗氣氛的,帶有鄉土氣息,就像剛才樓先生說的那麼一種建築形象。
另外多元裂解,是單純的技術文化向技術加媒體文化的轉變,我們知道,現代主義最典型的設計技巧,就是利用工業化的生產手段,標准化的構件和功能,所代表的技術審美為代表的文化,我們稱之為機器的或者是技術的。現在來說,我們在20世紀開始,這種單純的技術文化,已經把技術作為一種媒體手段加以應用,加以表現,給以打破了。也就是說,建築師是從結構與設備,建築的流程動態等等方面去表現它的自然、光影,創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帶有信息、廣告、媒體這種效果。
這個是日本仙台的藝術館,柱子像水草一樣,把技術冷冰冰的那種東西,變為了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包含了文化氣息的,帶有一種地域文化特色的一種美學作品。
從三維立體式的文化,走向裂解的平面文化,其實它在很多方面是非常理性的,非常嚴謹的,不只是外部的形象要反應內部,而且各個細部,各個立面,整體與局部之間,立面與平面功能之間,都是一個完美、統一的整體,那麼後現代主義這種多元裂解下,變成了平面的塑造,可以裂解,可以內部不一樣,可以實行所謂雙層表皮,這么一種塑造的手法。
那麼多元價值觀的解體,也就是說是建築文化的裂解成為一種時尚,但是,隨著我們亞洲建築師研究的進一步深入,他們認識到,對於現代主義,國際式的文化裂解並不是最終的目的,最終是重構自身的有機的系統。
還有一個方面應該注意到,如果是說阻礙當代建築發展的主要因素,在早期是國際式的那種統一的、世界大同的文化的話,那麼到了80年代以後,那種出現了多元文化、裂解式的文化,實際上也對建築文化產生了一個沖擊和破壞。舉個例子,現在無論是北京、天津、深圳、上海,我們看到都是非常好的,但是當你組合在一塊的時候,實際上每一個組織都是多樣化帶來的新的面目,使你根本就沒有任何的特點。所以說,我們應該重構建築文化,另外建築文化也是商業影響下的媚俗文化,以及無中心、無地域特色的,五花八門的文化,以及漠視文化的理性規則的所謂反文化。
另一方面,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人類保護資源的意識日益增強,建築結合資源,這種理念在建築的創造當中日益回歸,所以在很多亞洲建築創造當中,就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巧妙的接近自然,這種現象慢慢的得到回升。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部分的建築師已經逐漸的向地域文化方面偏移,人們發現,相對於其他的因素而言,像陽光、溫度等氣候條件,以及地形、地質、地貌等地理環境因素,這些來說是穩定的,特別是我們強調的可持續發展,強調了節能,那麼這種對環境,對氣候的尊重,在建築當中重新重視就更加的重要了。
這張圖片是日本的別墅館,在這里材料仍然是非常的先進,但是應用了中國民俗所謂桃花園境作為建築的理念。這個是中亞的建築,在這里也是把傳統文化的內容在現代建築中得以體現。
這張圖片是強調了從世界各地的民居聚攏中吸取它的養料,把很現代的建築群化整為零,形成一種在城市當中,充滿鄉土氣息的一種建築形態。也就是說,在亞洲的建築師,對西方的技術和本地區本民族的文化均採取了有選擇性的吸收態度,表達了一種新的應對的姿態。
另一方面,當代的亞洲建築師更多的關注是文化的重構,從單純的關注建築的外觀形式,轉而重視了建築環境的生態命題,從強調建築文化的多元裂解到追求綜合,從單純的強調用建築學的知識處理狹義的環境,到自覺的利用綜合交叉的學科去處理廣義的人居環境的問題。綠色建築、生態建築、自然建築也成為亞洲建築師關注的新的特點。也就是說,重構建築文化的體系,成為亞洲建築師文化發展的一個必然的趨勢。
這張圖片是亞洲建築師設計了一個住宅,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得出來,盡管他們強調的是現代化的生活方式,但是仍然把一些傳統的那種審美的情趣引到了室內空間,像印度的建築師,明顯的表達了對氣候和文化的關注,並且在空間中既表現的光影的效果,同時也把深厚的文化內涵的東西引到了現代的建築空間里。這個是新德里銀行的一個設計圖片,前面是用現代藝術表現現代化的形成,隨著建築空間的延升,逐漸用印度的傳統文化營造出沒有地域感的建築模式。這也是天文博物館的照片,這里是用宗教的模式,通過細部的塑造,通過室內的民間藝術品的收藏去體現濃郁的地域感特色。
這張圖片是印度建築師設計的一個亞運村的住宅群,我們知道北京的亞運村是高樓大廈,可是他設計的是一種像民居式的低矮的建築,就考慮了印度乾熱的環境氣候,藉助大量的密集的建築群去創造更多的陰影,去適應它的氣候和環境。
還有很多的亞洲建築師利用材料,利用鄉土技術去反應那種民俗文化,或者是說宗教文化。這個是斯里蘭卡建築師設計的。
第四是廣義的地域性與高技鄉土,這個也是亞洲建築師所極力表現的內容,就是利用現代的材料與技術去創造滿足某一地區的建築,而且還帶有某種的地域特色。這是我們對傳統的地域空間跟廣義地域建築的比較,由於時間的關系就不再展開了。
我們從這個圖上可以看出來,我們說的廣義的地域空間和傳統的地域空間,兩級之間連接的鏈條,既帶有傳統的地域性,又帶有那種國際性的那種現代技術的舒適。
另外是對傳統地域性建築和廣義性地域建築和國際性地域建築的比較,如果大家感興趣,我可以留下我的發言高,大家可以看。亞洲地方非常的遼闊,文化豐富多樣,從事使亞洲建築師不僅在文化方面考慮大多元,而且在地理氣候上也注意了更多的試樣。
那麼建築師從設計上,從早期單純滿足功能需求到表現地域文化特色,同時也對地域文化進行高度的關注。從這個建築上我們看出來,外表是很有特點的,是帶有鄉土性,但是內部是非常高級的。限於時間關系,這部分就不展開了。
第五部分,我簡單的說一下,我們這個針對的是城市住宅來開發的,在這里我簡單的把圖片放一下。這些是亞洲建築師所創造的一些新的城市建築,這里都有一些新的設計手法。也就是說,一方面為了降低能耗,採取了多種設計手段,比如說內部帶有花園,有親切的生活氣息空間,同時盡量的尊重環境的狀況,盡量的少用裝飾,以適當的層高,等等,同時巧妙的利用光影,也是亞洲城市住宅設計一個很有獨創性的手段。還有是巧妙的利用地方性材料,利用景觀改變小氣候。
② 地方文化和地域文化一樣嗎
不一樣的。
1、地方文化是指一個區域的文化,譬如一個村、一個鎮、一個城,甚至一個國家的文化;
2、地域文化通常指多個地區文化的對比,比如南北、古今、中西文化(差異)的對比,然後突出一個地方的特色。
③ 談一談對所在地域文化的認識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靈魂,是城市的內核、實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結和積淀,是文化的容器、載體和舞台;城市與文化是與生俱來、密不可分的統一體。我省在大力推進特色城鎮化的實踐中,應該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搞好城市文化建設。
文化個性和城市特色從哪裡來?城市的文化個性和特色一方面體現在外觀上特有的文化形象,一方面體現在內涵上鮮明的文化氣質。這種個性化的形象和氣質,只能是土生土長的,只能是從城市所在區域的人文生態環境中生發出來的,只能是從城市所在區域的文化根基中生長出來的,這已經為國內外眾多文化城市的個性特色形成的歷史和經驗所證明了的。從我省的文化土壤看,可以為培育城市文化個性和特色找到以下幾方面的文化根基:一是歷史文化,二是傳統文化,三是地域文化,四是民族文化,五是紅色文化。我省特有的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為我省城市文化特色的形成提供了豐厚的文化資源基礎。
④ 中國地域文化的特點
1、在我國,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表現。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與環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獨特性。
2、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地域文化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但在一定階段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3、地域文化具有相互滲透和包容性。任何形態的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尤其在我國古代,大多數時期是統一政權,各地人群的相互流動,自然使文化習俗互相滲透,互相影響,作為宗主區域的文化,自然就包容了外來的文化。
中國地域文化形成原因:
1、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
特別是在交通運輸條件不便的情況下面,不同的自然環境,它所產生的文化上的差異就很難消逝,會長期保存。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使得各地區擁有不同的物質基礎,進而導致生活習慣和文化的不同。
2、交通運輸。
中國古代交通運輸能力差,在沒有機械運輸的情況下,東西南北的的物資運輸困難,人際交往也受到了約束,各地區的長期分隔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3、移民。
中國歷史上的人口流動相當頻繁,曾經發生過數次大的移民。這些移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主要是從黃河流域遷到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這樣就使中原文化最初南下,最後覆蓋全國。有些由於居住的需要接納並適應了當地的地域文化,有些移民則改變了當地的地域文化。
移民數量占強勢時,或在政治經濟方面占強勢,外來文化將取代本地文化。移民數量少,沒有經濟社會地位時,本地文化將被保留,移民將接受當地文化。如果土客相當,那麼兩種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新的地域文化。
⑤ 中國地域差異造成的文化差異
淺談中國地域文化的差異
一、地域文化是歷史積淀
實際上就是「地域文化」。當然,在中國的「地域文化」中間,吳文化、蘇州文化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什麼是「地域文化」呢?既然我們的國家有文化,為什麼還強調「地域文化」呢?我認為,最能夠體現一定的地理區域、一定空間范圍的文化類型就是「地域文化」。因為它跟其它地域、其它空間范圍有明顯的差異。兩千多年前,司馬遷的《史記》里有這么一句話,叫做「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我們平時講的「風俗」,兩千多年前就有這個概念。我理解的所謂「風」,就是今天的流行,「俗」則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生活的方式。並不是所有的風都變成俗的。那麼,各位一定很關心,「地域文化」到底是怎樣形成的?比如說蘇州,作為吳文化典型的地方,它是怎麼形成的?跟其他的文化是什麼關系?一個文化區的形成,需要比較長的年代,而一旦形成,它又會有很長的延續性。吳文化區為什麼叫「吳」呢?大家知道,最早的時候,泰伯到吳國,以後到了秦、漢以後,還有以「吳」為命名的,像吳郡,以後的吳國,不斷地演變,延續。同樣,吳越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包括寧波,紹興,最早的越人,還有越人建立的越國,以後的越州,形成紹興府,也有一個長期延續的過程。所以,盡管中國的歷史相當復雜,有些地方比如「吳」這個地方已經有非常大變化,甚至當地的人口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一個「地域文化」,它肯定可以追溯它的歷史傳統。凡是所有我們今天稱之為「地域文化」的地方,一般都是在漫長的歷史積淀中,經過長期的積累形成的。
二、不同地域文化的四個特點
那麼,「地域文化」最突出的表現在什麼地方?我認為其中最有特點的是方言。就像現代漢語有各種不同的方言,他們分布的區域很廣。現代漢語各方言之間的差異表現在語音、詞彙、語法各個方面,語音方面尤為突出。但由於這些方言和共同語之間在語音上都有一定的對應規律,詞彙、語法方面也有許多相同之處,因此它們不是獨立的語言。根據方言的特點,聯系方言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以及目前方言調查的結果,可以對現代漢語的方言進行劃分。當前我國語言學界對現代漢語方言劃分的意見還未完全一致,大多數人的意見認為現代漢語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吳語、客家方言、閩語 、粵語 、湘方言 、贛方言 等等。因為我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差異很大,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肯定會有不同的生活環境。在這樣的情況下,再加上人文、自然各方面的影響,而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人們之間的交通往來不是非常的方便,這樣一個地區就會形成自己的方言。這不僅影響到日常生活,甚至影響到了政治生活。
第二個特點是飲食不同。在社會生活水平不是很高的情況下,飲食總是放在穿的前面的。各地的飲食習慣也不同,特別是民間各地為了適應自己的需要,千方百計要利用當地的特產,並且要改善生活把它做好,這樣就形成了很多地方的特色的飲食。就像南方人以稻米為主食,所以有著靈巧的心性,同時,「水稻栽培往往促進分散的離心力而不是合作的向心力」(喬伊斯·懷特語),所以南方人散淡的漠視政治的個性就較為突出。魯迅曾說:北人的優點是厚重,南人的優點是機靈,但厚重之弊在愚,機靈之弊在狡,從相貌上看,北人長南相或南人長北相者為佳。王國維對南人和北人的評價是:「南方人性冷而遁世,北方人性熱而入世,南方人善幻想,北方人重實行。
第三個特點是不同婚喪禮俗,包括節慶。一個地方日常的生活,平時可以馬虎一點,節日的時候是不可以的。所以比較而言,「地域文化」也比較多地反映在婚喪禮俗和節慶上面。
第四個特點,是反映在民間的信仰上不同。我們中國不是一個宗教國家,從來沒有在全國范圍實行政教合一。也正因為這樣,中國的老百姓往往是各種信仰都有,這種信仰就有民間特色。
最後一個重要的特點反映在民居上不同。就像南方建築,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連成一體,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結構,房屋組合比較靈活。在南方,房屋的山牆形似馬頭,南方建築多粉牆黛瓦,顏色淡雅。 而北方地大廣袤,山河壯美,人口相對稀疏,故聚落選址常在平坦地段,大多數屬於平原型的構成。同一地區的鄉土建築形式分外統一,加上氣候寒冷,需要充足的日照,正房都力求坐北朝南。氣候越寒冷用地越寬松,宅院的臨街立面也很朴實,通常顯現的都是大片平素的院牆或倒座房的後檐牆,全靠大門和門樓不同規格的制式和不同程度的修飾,以取得宅舍不同風採的門面。蘇州的一些原來的民居住宅,不要說跟北方有大區別,就是跟南方也不同。現有些地方的人,希望隨便地改變民居,隨便地引進外面的建築方式,十之八九是要失敗的。
三、六大因素造就地域文化不同
大家要問了,為什麼會產生不同的「地域文化」?
首先,一個原因是自然環境的差異。 「地域文化」是歷史時期形成的,如果歷史上交通像今天這么發達,很多「地域文化」是沒有的。比如說,一條長江,如果今天有很多的橋、隧道,火車、飛機、汽車,來來往往很方便,就不會有江南、江北,因為以前來往一次是很不方便,還要考慮到我們這個國家長期以來一直是貧窮落後,文化就積淀下來了。另外,交通運輸條件限制了人員和物質的交流。
第二個原因是移民。你到一個地方,看哪裡遷來的人多,哪裡遷來的人掌握主動權,他們的移民文化往往會成為一個地方的主流文化。我們從歷史上看,蘇州是一次一次北方的移民遷來的。南宋的時候,大批移民南遷,蘇州、杭州、嘉興、紹興這些地方都是移民。皇帝也是河南來的,大臣河南來的,和尚、道士也是到這里定居,所以大家都學河南話,所以在杭州就形成一個學北方話的一個方言島,跟周圍的吳語都不同。
另外,「地域文化」產生的第三個原因,是政治權力和行政區劃的影響。中國「地域文化」圈,除了跟自然環境、大江大河,山脈、地形不同有關以外,往往跟長期延續的政區正好是重合的。蘇州府和常州府之間,平時來往是分開的,不僅現在,就是中國清朝以前,往往很多的事情都是以府一級的政區,包括以縣為單位的,時間短一般不會有這樣的影響。我認為中國「地域文化」這三個方面是比較重要的。
第四個原因,是民族。我們知道,人口遷移不一定是民族遷移。如果是民族之間的遷移,對民族分布有很大的影響。
到了近代,還一個原因,就是外來文化的影響。中國不是一個封閉的國家,如果我們把民族文化跟外來的民族文化放到一起來看的話,中國長期以來都是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
最後一個影響,是宗教。宗教這個影響,佛教已經本土化了,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還有其他的一些宗教的話,它的影響就比較大了。宗教的影響在某些特殊的地區是不可忽視的。
四、保護地域文化的價值
我們國家的文化之所以豐富多彩,之所以有這么強的生命力,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頑強生存著的「地域文化」,所以歷史上外來文化沒有系統地進入中國。歷史上有些游牧民族進入中原,鮮卑人、契丹人、滿族人,他在軍事上可以征服你,但是文化上面最後都會被我們征服。
第二個,「地域文化」有很大的開發價值,有不可替代的人文價值。文化的特點是多樣性的,如果在蘇州看到的「地域文化」,到蘇北、山東都一樣,那還有什麼意思?恰恰是因為不同,所以對中國的不同地域之間有很大的吸引力。比如蘇州自豪的崑曲、評彈,對我們這樣的人影響很大。還有很多的工藝,還有飲食,節慶,如果全部是一個模式,它的吸引力有限。現在各地的「地域文化」,你把它開發出來,它是一個非常珍貴的旅遊資源、文化資源,也有利於當地的文化的建設。
這個「地域文化」也有很多不好的,有糟粕,怎麼辦?對這些,我們是要改變,或者是我們不能夠再提倡,但是,我們也應該保存,保存下來才能讓後人知道以前有過這種文化,它才能比較。以前的中國婦女都裹腳,如果沒有見過,怎麼會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我們讓大家知道曾經有過這樣的東西,使大家知道今天的文化的寶貴,它的價值。還有一些我們今天分不清有利、有害?如果都取消了,以後意識到對人類社會有價值,已經來不及了,還是先保留下來。
五、新地域文化需要引導
「地域文化」還有沒有前途呢?剛才說的條件,現在已經沒有了,原來交通不發達,現在已經發達了。原來進步慢,現在比較快,原來的文化比較單一,現在文化很豐富。這樣下去,「地域文化」還會不會存在?
當然,「地域文化」的確是處在逐步減弱的過程中。比如方言,還有飲食,現在在蘇州、上海,要吃外地的東西都有。現在的情況,「地域文化」的特色是越來越消極了,還有沒有前途呢?再怎麼消極,也會產生新的「地域文化」,盡管這種「地域文化」不會像歷史上有那麼大的差異,但是絕對離不開當地的文化,當地的自然條件,這些文化也是我們建設的共同中華文明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只要有自己的生命力。
現在回到開頭的話,什麼是「風」,風是流行、時尚,什麼是「俗」,俗是已經形成的習慣。我們今天已有很多新出現的「地域文化」,很大程度上還是一種「風」,所以變化很快。怎麼把它變成有益於我們各方面發展的「俗」,這需要我們大家的努力。文化有一個自由選擇的過程,從人的本性講,不能強制它,但是政府和社會的主流有義務去引導。比如我們都很擔心商品經濟發展會削弱文化,但是我們回顧蘇州的歷史,可以說蘇州從五代以後,一直是中國經濟發達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同樣發達,並且越來越發達。可以說到清朝時候達到了一個新高峰,這個證明商品經濟的發達跟市場經濟、跟文化並不是完全矛盾的,什麼道理呢?就是有一個好的傳統,人在比較富裕以後,還不忘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反過來,文化的需求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要真正使我們國家建設一個和諧的社會,真正使中華的文明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我們還要繼續地認真發掘、開掘「地域文化」的好的傳統和優勢,發揚它的優勢。我們也相信,隨著我們的國家的改革開放,中國一定能有更加燦爛多樣的「地域文化」。
語言 外貌 語言 性格 飲食 信仰 習俗
繼續閱讀
⑥ 印度的人和地域文化怎麼樣
樓上們那些搜索來的答案太泛泛了。就算去過印度,也不能說就完全了解了。
我以一個印度媳婦的身份講一講我的觀點好了。我在澳洲,老公印度人,不過我至今還沒去過印度。
人和地域文化我們就不說了,因為也不知道怎麼說,網上可以考慮搜一搜。
男女平等的問題。印度男女肯定是不平等的,但是有時我又覺得很平等。(通過我老公給我講的一些風俗文化可以歸結為以下)
印度男女婚嫁,女方要付彩禮,這是眾所周知,的確有人會因此不喜歡女孩兒。但是正是因為這樣,印度女孩兒數量越來越少,男的很難取到好女孩兒了。所以男方的家長如果見到性格好的女孩兒,會降低彩禮的標准,甚至會不收,以求可以有好女孩兒做媳婦(我老公的嫂子家裡就跟我老公家經濟差距蠻大,但是因為是個純純的女孩兒,所以彩禮象徵性收了人民幣摺合10萬,辦婚禮不夠老公自己家貼了10萬,所以講起來女孩兒的彩禮是20萬,對他們家來說標准已經低了,其他儀式他們家都是自己花的錢,他們家自己的姐姐出嫁給了50萬)印度人花在婚禮上的錢真無恥。。。。。我們兩個堅決要求不要花這個冤枉錢,要求把錢折現給我們=。=(這個是我們家私事,不是印度風俗阿,如果我不是中國人,不在澳洲,他們家是不會答應的,辦婚禮搞得大也是搞面子,老爺子喜歡)。我老公一個伯伯特別有錢,女兒婚禮花了折140多萬人民幣,女兒嫁的那家比他們還有錢。
有些人可能不知道,他們不僅在女兒結婚要出彩禮,家裡的男孩兒一輩子都要為姐姐妹妹花錢。雖然女孩兒分不到家裡的財產,但是卻一輩子被娘家的兄弟寵愛 (比如姐姐的女兒結婚了,這彩禮除了姐姐家出以外,姐姐的兄弟,孩子的舅舅們也要放很多錢進去。這個沒有定數,量力而為,而姐姐老公家,就是女孩兒的老爸家,就沒人需要湊錢)。我老公家裡,他老爸有10個兄弟3個姐妹(幸好數量沒反過來)。姐妹的女兒結婚,想嫁去家境好的人家,那嫁妝當然要豐厚點,10個兄弟都給錢,我公公給了折人民幣3萬,最有錢的那個給了6萬。10個兄弟都給點,他們家自己再給。。。。
為什麼說有時候又覺得印度人尊重女人呢。因為印度教的財神拉克什米是個女的。 所以我老公說,女孩兒生其實是給家裡帶財氣,應該高興。印度人也認為女孩兒是家裡的財神,所以要尊重母親,姐姐,妹妹,一切家裡的女人。如果不尊重女人,你就不會有錢。 他們認為女人是財神,到了一個難以置信的地步,就是家裡很多房產都只寫女人的名字。我老公說他家住的那棟5層樓房就是他媽的名字,而且樓房也命名為她媽名字的庄園。剩下一些物業啊,銀行存款阿,很多也只是她媽一人的名字。我老公十分不介意吧我們家的房子,生意和車全部單寫我的名字,他覺得那樣財運好,不過我倒是不好意思=。=我剛和他結婚,他的事業忽然一個大轉折,接著買房,雖然是兩個人的錢買的,但是在別人看來,我對他的人生絕對起了個財神作用。一回自己跑酒吧拉老虎機,輸到就剩一塊錢了,暗自祈禱這個1塊錢以我的名義去賭,結果贏了個大的。興奮得回來抱著我直舔,說是lucky阿lucky阿。錢是沒拿到,他老人家把贏來的在興奮得心情中,以他自己的名義又輸掉了。
還有印度人的離婚率奇低,我老公說可能最多4%。他們認為結婚後就應該只有老婆,朝三幕四的人不是好人。那很多中國人要說了,那沒感情了難道勉強下去啊。不是阿,印度人到現在不少都是家裡安排,見面,結婚。即使不喜歡,有的也還是要結。他們相信愛情是結婚後培養出來的,中毒比較深的認為不是父母安排的婚姻會不幸福,汗一個=。=他們認為,既然不會離婚,那麼感情也不會沒有,因為一直一起過,天天對著,怎麼愛會沒了。人家沒有亂七八糟的想法。這樣也能看出是互相尊重吧。
剩下的就是普通意義下的不平等了。男的工作賺錢,女的做家務帶孩子。印度女人到現在很多都是家庭婦女的。男人回家跟大爺似的,女的服侍著。不過據說印度人只要不是特別窮,打一份普通的工,家裡都能請得起至少一個傭人,看來窮的真的太窮了。所以女人的家務也不是那麼繁重。我老公家說全職兼職傭人算起來有10來個。但是我公公那老爺子只吃我婆婆做的菜。
隨著時代發展,印度年輕女人也開始工作,不過結婚後一般夫家的公婆還是希望女孩兒能辭職回家。我老公一個朋友在印度,因為談了8年的女友不願離開工作,被安排和另一個女孩兒結婚了,人間悲劇阿。我老公的姐姐姐夫也在澳洲,姐夫不讓姐姐出去工作,怕她辛苦,而且姐姐出去工作好像大概也顯得姐夫沒面子吧。
⑦ 地域文化受大家歡迎,它有哪些特點
中國地域分五個氣候帶,新疆內蒙和東北這里屬於一個氣候帶。黃河以南陝西,山西,河北,河南省一部分,山東省,安徽省北部,江蘇省北部,屬於一個氣候帶,湖北省北部,安徽省中部,江蘇省中部,四川省北部,河南省南部,屬於一個氣候帶。江蘇省南部,安徽省南部,湖北省中部南部,四川省全部,貴州省全部,雲南省全部,江西省全部,湖南省全部,浙江省全部,屬於一個氣候帶。福建省,廣東省,廣西,屬於一個氣候帶。西藏和川藏,青藏高原屬於另一個氣候帶,有四川人的特徵,但是有中國中原人的氣質。到了西藏你會感覺這些藏民說著四川話,卻像中國北方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