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福州市有什麼名勝古跡
1、永泰青雲山風景名勝
永泰青雲山風景名勝區是集峽谷、森林、瀑布、古火山口、高山牧場和鳥類自然保護區為一體的生態旅遊區,主要旅遊景點有九天瀑布、青龍瀑布、雲天石廊、桫欏神谷景區及單獨管理的天池草甸景區(中國雲頂)。2003年7月31日,永泰青雲山風景名勝區獲得4A級風景名勝區榮譽。
2、福州華林寺
福州華林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福州鼓樓區北隅、屏山南麓,福建省人民政府東側。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吳越國王錢氏割據時,福州郡守為祈求國境安寧而建,初名「越山吉祥禪院」。
宋高宗趙構賜御書「越名「越山吉祥禪院」。宋高宗趙構賜御書「越山、環峰」,明正統九年(1444年)賜額「華林寺」。名臣李綱、張浚等均曾寓游於此。
3、林則徐墓
林則徐墓在福州市省軍區內,交馬鞍村金獅山麓,坐北向南偏東南,面對五鳳山。平面呈如意形,其墓為三合土夯築,五層墓埕,面寬14.6米,縱深37米。
封土隆起,形如覆釜。封土後護坡正中飾一圓形的「壽」字,直徑0.82米。封土前豎立一塊高1.08米、寬2.55米、厚0.16為的墓碑,一是御賜祭文,一是御賜碑文。
4、曇石山文化遺址
曇石山文化遺址位於福建省閩侯縣甘蔗鎮曇石村,發現於1954年1月,先後進行8次發掘,發掘面積達2000平方米,共發現墓葬89座、陶窯9座、壕溝2條,出土大批陶器、石器、骨器和玉器。
以曇石山遺址命名的曇石山文化,分布於閩江下游,直達沿海地區,具有鮮明的海洋文化特色,是先秦時期閩台兩岸海洋文化的源頭。
5、烏塔
塔位於福州市內烏石山東麓,與於山白塔遙遙相對,原名 「崇妙保聖堅牢塔」。因塔身為花崗岩青石所砌呈烏黑色,故稱烏塔。它的前身系唐貞元十五年(799年)所建「凈光塔」。
唐乾符六年(879年)被毀。閩永隆三年(公元941年),閩王王審知第七子王延曦准備在舊址上重建九層寶塔,方到七層,王延曦被臣屬所殺,工程遂告結束。
㈡ 永泰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哪些景點必去
永泰好玩的地方有雲頂天池、青雲山、雲天石廊景區、紫山村祖厝自然村、紫山村溪里自然村、赤水村、嵩口社區、中山村永泰天門山、青雲山御溫泉、大樟溪等,其中紫山村祖厝自然村、紫山村溪里自然村、赤水村、嵩口社區、中山村必去。
1、紫山村祖厝自然村
中共閩贛省委舊址,位於洑口鄉紫山村祖厝自然村。紫山地處德化、仙游、永泰三縣交界處,是革命基點村。三年游擊戰爭時期,中共閩贛省委、省蘇維埃政府、省軍區及所屬部隊曾撤退紫山,並開展對敵斗爭。
1934年12月,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紅軍主力退出江西,中共閩贛省委、省蘇維埃政府隨省軍區撤離寧化根據地。部隊幾經周折,才擺脫國民黨的圍追堵截,上了紫山打游擊。隨後,敵保安團調集重兵前來圍剿,中共閩贛省委書記鍾循仁、省蘇維埃主席楊道明指揮省工作團成員與敵人展開激烈戰斗。激戰中,多名戰士犧牲。鍾循仁、楊道明隨後在偏僻的闇亭寺隱蔽下來。
5、中山村
嵩口解放軍後勤部駐地舊址,位於嵩口鎮中山村下前亭厝。由於曾經發生過火災,這座大厝如今只剩下門廳。
解放軍解放嵩口前後,後勤部駐扎在中山村下前亭厝,俞漢成等同志經常到後勤部駐地聯系工作,並指派部隊分赴水口、洑口、蓋洋、長慶等地檢查糧食挑運情況。嵩口解放後,經過嵩口的解放軍隊伍日夜行軍,取道潼關、寨前、古縣、莆田大洋一線進攻福清,包圍福州。
旅遊注意事項須知:
1、了解天氣,准備合適的衣服
去旅行要看好要去的地方的天氣,需要什麼衣服,避免帶的衣服不合適,也不要帶太多衣服,還要注意地域風俗差異,避免人文沖突。
2、准備證件
外出旅行,一定要帶好證件,不然乘坐火車、飛機、甚至住灑店等都會很麻煩。出行之前,一定要仔細檢查幾遍自己的證件。
㈢ 福建還有哪些文化遺產
目前,泉州有4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是全國唯一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花名冊項目3類的城市。同時,全州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34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89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4項。可以說“泉州文脈滿滿”。閩劇又稱福州戲,是福建地方戲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清末,高甲戲在泉州迅速崛起,台劇在漳州、廈門廣泛傳播,大成戲呈現出新面貌。正因為如此,梨園戲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班級和團體的數量日益減少,范圍日益縮小。連廈門梨園戲都改成了台劇。19世紀40年代末,梨園戲瀕臨失傳。福州評話是一種獨特的傳統評書形式,以福建福州方言敘事,以學徒歌穿插演唱的方式演唱。在福建省的福州、閩侯、永泰、長樂、連江、福清、閩清等十幾個縣市,以及台灣省和東南亞的福州華僑中流行。2006年5月20日,曲藝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㈣ 永泰縣有沒有非物質文化遺產
有的,請到科技文體局下屬的文化館去了解。張聖君文化剛申報
㈤ 福建省有哪些地方特色文化
1、地方特色文化:地方+特色+文化(三要素)、帶有地域性,特殊性,文化屬性。
2、畲族文化:船政文化,三坊七巷,媽祖文化,惠女文化。
3、海絲文化:鄭成功文化,開漳聖王文化,土樓,紅色。
㈥ 永泰武術之鄉包括哪些村
永泰縣是全國有名的「武術之鄉」,1992.4.國家體委授予永泰縣為全國首批「武術之鄉」。
自宋代張聖君首創「牛法」、「猴法」、「鶴法」,後人又創了「龍尊」、「虎尊」等13種拳法,在南拳發展鼎盛時期,先後二十五年時間內就有江伯虎、黃東叔、張景忠三人中武狀元,歷史上還有幾十人中武進士,上百人中武舉人。現在永泰「南少林」武術蜚聲海內外,有日本、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瑞典、新加坡等國家武術團體及個人來訪。1992年11月被國家體委命名為「全國武術之鄉」。目前,該縣南少林研究會正計劃引進外資開發南少林景區。
1992年國家體委武術司社會部長郝懷木等一行到永泰民間檢查了解武術發展情況
2002年英國武術團來訪我們武術界到「南少林蕭蓮寺」考查訪問跟覓主。
2002美國伯特先生等武術愛好者來永泰縣訪問
千年歷史文化的洗禮,造就了永泰人尚文崇武的鄉風。南宋永泰出了三名文狀元,也出了三名武狀元。這個倔強的民族,曾勇猛地與入侵倭寇、惡霸匪盜和鎮壓他們的官兵作斗爭。男女老幼多習有武術,既可保家衛國,又可防身健身。永泰武文化博大精深,成為南拳的故鄉,虎尊拳等15個拳種的發源地。這種習武鄉風一直延續至今,被國家授予「武術之鄉」稱號。
「南少林」的故鄉「南少林」並非某個寺院之名,而是全國武術界對南派武功-南拳的尊稱。考南拳之淵源,可追溯到南宋,永泰縣平甲(盤谷鄉)出了張慈觀,家境貧寒,自幼在方壺山放牛時遇老道指點,便與道教結緣,在方壺山修道習武,後又到高蓋山「名山室」(如圖)修道習武,首創南拳(牛法、猴法等拳法)。因與北拳區別較大被全國武術界稱為南拳。後因南拳與河南登封「少林寺」的北拳有區別,又被尊稱為「南少林」。
1176年張慈觀與蕭法明、連宗羌同往江西閭山(今龍虎山)拜張天師學道。後三人雲游閩、贛、浙各地,除暴安良、治病救人,名聲廣為流傳。張慈觀自稱「大聖」,老百姓稱他「張聖君」,又因他首創猴拳,被稱為「猴聖王」。明代中葉,吳承恩撰《西遊記》中的孫行者形象是作者把張聖君動人的故事揉進書中。
張聖君圓寂後(1183年)尤溪人為感謝張、蕭、連的恩德,捐資在方壺岩下建張聖君母殿,稱「方壺寺」(亦有人稱「蕭連寺」),又因福州話「蕭連」與「少林」諧音,後人誤為「泉州少林寺」。永福(永泰)人還在高蓋山建「大聖寺」,在城關北門建「大聖廟」祭祀張,至今保護完好。張、蕭、連的南拳流傳民間後,永福掀起習武熱,人才輩出,南宋時永福有丹雲人江伯虎(淳熙十一年)、赤錫人張景忠(寶慶三年)、白雲人黃東叔(紹定五年)三人中武狀元,22人中武進士,35人中武舉人,一時轟動全國。
明正統三年(1438年)鄢法真代表鄢氏夥同張氏、戴氏在高蓋山下建「名山院」以供鄉人讀書習武(因未修繕,現破爛不堪。如圖)。後人把張、蕭、連的南拳與北拳相媲美,後來「名山院」、「大聖寺」、「名山室」等被人稱為「南少林」。「南少林」英雄好漢層出不窮。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入侵永福,大肆搶掠,縣令周煥戰死。自幼在「名山院」讀書習武的鄢俊,變賣家財,募集武士600多人(約占當時塵縣人口1/4)奮起抗倭,將倭寇驅逐到莆田海邊。因與風浪搏鬥有感而創「波浪拳」傳世。後來鄢俊在圍剿余寇中身中暗箭犧牲,被世宗敕封為「義士」,厚葬於大洋下蘇山上(如圖)。
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自幼在「名山院」讀書習武的進士鄢廷誨,任河南登封縣令,李自成起義軍開進登封,全城百姓出逃,廷誨獨自守城,李自成見其有忠義之心,將十多萬兩白銀交付代修中嶽廟(因中嶽廟在城中,李自成曾許願修繕),便拔營而去。時河南旱災嚴重,為救百姓,廷誨將此十萬兩銀購糧賑恤。李自成帶兵回來時,聞之大怒,欲殺百姓。廷誨騎馬闖進帳營,喊道:「守城是本縣令,銀子本人拿去賑災,罪責全歸我,與百姓無甘,要殺就殺我!」拔劍自刎而死。李自成與部將們大為驚異,十分欽佩,當即發布命令,嚴禁士兵殘害百姓,立即退兵。登封百姓抱屍痛哭,厚葬於城隍廟後山。清乾帝賜謚文,封廷誨為「節愍」。(氣節剛烈,讓人憐憫之意。)明末清初,鄉民不服滿人統治,奮起反抗,在「名山院」讀書習武的鄢正畿同他的三個弟弟等招集「名山院」武僧及習武弟子,響應的百姓,聯合明親王兵余部,組建「南少林」反清復明聯盟軍,在永福、玉融(福清)起兵抗清,因兵力不足,有的殉義有的戰死。
虎尊傳播海外.舉義失敗後,清兵圍剿「南少林」武士,武「僧」鐵珠、安海等流落在永福民間繼續授拳;鐵珠研創的「龍尊」和安海研創的「安海法」流傳於福州、建甌等地。乾隆年間,伏口人李元珠取猛虎之形創「虎尊拳」,授拳於村人鄭登光和李昭北。登光擅長「虎腿」踢柱偏移;昭北精「虎爪」,擊爪入木,擊掌牛斃。登光隱居深山傳藝。昭北闖盪福州,「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據傳中亭街布店老闆欺負顧客,昭北入店用手將布匹捏得粉碎,老闆大怒,指使打手收拾昭北,昭北使出虎尊拳法在中亭街大打出手,盡顯虎威,聲名遠播。後昭北從軍,任千總,因不願去鎮壓洪秀全義軍,被罷職回鄉。伏口成為「虎尊拳」發源地。清末民國初,嵩口鄒湖鄭仙紀,號步恭,外號永福四(1854-1929年),潛心研習虎尊,練就一身好武功,在福州三堡開武館,授拳閩侯南嶼周子和及日本琉球人上地完文。日本人藝成回國收徒授藝,形成實力雄厚的上地流空手道流派,流傳到西歐、北美等20多個國家與地區。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日本武術界先後兩次來永泰訪問,尋根覓祖。英、美、加拿大等十多個國武和地區武術團體及武術界人士曾多次慕名來訪,互相交流武術。
民間習武熱潮.建國後,民間習武活動方興未艾,他們提倡武德立身,志在健身強體。據查發源於永泰的南拳有龍尊、鶴尊、虎尊、雞法、牛法、猴法、獅法、安海法地術犬法、羅漢拳、波浪拳等15種。這些拳種經過幾百年的孕育,創新發展,更具博大精深,長盛不衰。1977年畢業於福師大武術專業的省武協會員鄢武先生回永泰,全面開展武術遺產挖掘整理工作,取得好成績,永泰縣被評為省武術挖掘整理先進單位。他建議組織創辦了「少體校」開設「武術班」,每年組織開展全縣武術賽事活動,1983年成立了永泰縣武術協會,鄢武為縣武協主席兼秘書長。他提議爭創全國首批「武術之鄉」活動(比國家體委發文開展爭創「武術之鄉」工作提前8年),定正月十二日為「武術節」,並開展「武術之村」、「武術世家」、「武術之家」評選活動,於1985年全縣評選出埔嶺等6個村為第一批「武術之村」。同時建議教育部門從小培養學生學武術的興趣,在中小學開設了「武術課」(如圖)。鄢武被評為全國武術挖掘整理先進工作者,入編《世界優秀專家名典》的《世界名人錄》,主編「永泰縣武術志」。
「卧似一張弓,站似一棵松,不動不搖坐如鍾……」.這首「中國功夫」之歌唱遍全永泰。縣武協成立後,民間武術活動蓬蓬勃勃,涌現出許多武術新人,在全國、省、市武術比賽中屢屢獲獎。長慶鄉中埔村林文華(外號十師)於1938年參加東南擂台賽獲銅獎,解放後熱心傳授虎尊拳術,為縣武協委員、顧問。蓋洋鄉葉致餘1991年參加福州武術代表團出訪日本沖繩,葉在中國-沖繩第三回武術交流上獲一等獎,現為縣武協副主席兼秘書長。由於永泰縣是南拳發源地,武術成為該縣民間文化傳統全民體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1992年11月被國家體委授於全國首批「武術之鄉」光榮稱號。
㈦ 中國福建傳統文化有哪些
1、閩劇
閩劇,又稱福州戲,福建地方戲曲地方戲曲劇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閩劇是現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閩中、閩東、閩北等地區,並傳播到台灣和東南亞各地。
它是由明末儒林戲與清初的平講戲、江湖戲,在清末(光緒至宣統年間)融合而成的多聲腔劇種,俗稱「前三合響」,雅稱「榕腔」或「閩腔」。
閩劇風格高雅、瀟灑,道白清晰,唱腔優美,婉轉流暢,演員在表演中重視運用手、眼、身、法、步的基本程式,力求展現優美的身段,通過外形體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2006年5月20日,閩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45。
2、梨園戲
梨園戲是福建省的傳統戲曲之一。梨園戲發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並稱為「搬演南宋戲文唱念聲腔」的「閩浙之音」,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
梨園戲廣泛流播於福建泉州、漳州、廈門,廣東潮汕及港澳台地區,還有東南亞各國閩南語系華僑居住地。
梨園戲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戲劇目和音樂。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鏡記》刊本,可見當時梨園戲已經流行。
清末,高甲戲在泉州地區迅速崛起,歌仔戲也隨即在漳州、廈門地區廣為流傳,打城戲又以新的面貌出現,梨園戲因之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班社日益減少,范圍日漸縮小,連廈門的梨園戲也改唱歌仔戲。十九世紀40年代末,梨園戲已瀕臨消亡。
梨園戲有大梨園和小梨園之分,大梨園又分「上路」、「下南」兩支,三種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頭」(保留劇目)和專用唱腔曲牌。
宋時,行省稱為路,閩南泉、漳一帶人稱上頭的省份為上路,故「上路」戲系指由浙江傳入的戲曲。
其劇目較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戲腳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買臣》、《劉文龍》、《孫榮》、《朱文》(即《朱文太平錢》,存有《贈綉篋》、《認真容》、《走鬼》三出)以及《蘇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2006年5月20日,梨園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高甲戲
高甲戲,福建省泉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地為福建泉州,發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
高甲戲的傳統劇目有九百多個,而演出劇目則分為「大氣戲」(廷戲和武戲)、「綉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
高甲戲的角色原來只有生、旦、丑,後來又先後增加了凈、貼、外、末和北(凈)、雜二色;高甲戲的表演藝術來自梨園戲、木偶戲、弋陽腔、徽戲和京劇。
高甲戲的音樂唱腔以南曲為主,兼用「傀儡調」和民間小調;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為文、武樂二種。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48。
4、福州評話
福州評話是以福建省福州方音講述並有徒歌體唱調穿插吟唱獨特的傳統說書形式,流行於福建省的福州、閩侯、永泰、長樂、連江、福清、閩清等十幾個縣市及台灣省和東南亞的福州籍華僑集居地。
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福州十番
又稱"十歡"、"十番伬",是福州主要地方音樂。清乾隆初年,侯官鄭洛英《榕城元夕竹枝詞》雲:"閩山廟里夜人繁,閩山廟外月當門。
檳榔牙齒生煙袋,子弟場中較'十番'。"其樂器用笛、管、笙、椰胡、大小鑼、大小鈸、雲鑼、狼丈、木魚、檀板、清鼓等13種。
流行於福州、閩侯、福清、長樂、連江、羅源、閩清、永泰、平潭、霞浦、福安、柘榮、福鼎、寧德、古田以及南平等縣市,還曾巡迴演奏於上海、香港、南洋群島等地,深受群眾喜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高甲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梨園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閩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福州評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福州福州十番
㈧ 永泰嵩口古鎮景點介紹
摘要 您好,嵩口古鎮位於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的西南部,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也是福州市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嵩口古鎮是南宋愛國詞人張元乾的故鄉,同時是永泰西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重要交通樞紐。嵩口鎮區有60多座明清時期古民居保存完好,屬下各村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達百座以上。[1][2]
㈨ 永泰寺的寺廟文化
從廣義上來說,寺廟不僅僅與佛教一家有關。但在佛教中,寺廟就有許多種稱謂:如「寺」,最初並不是指佛教寺廟,從秦代以來通常將官舍稱為寺。在漢代把接待從西方來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稱為寺,從此之後,「寺」便逐
永泰石碑
佛:漸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稱。「寺」是佛教傳到中國後,中國人為尊重佛教,對佛教建築的新稱呼。如白馬寺、大召寺等。除此之外,如庵,那是尼姑居住的寺廟。還有石窟,那是開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築的一種形式。印度早期佛寺多用這種形式。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兩種,一種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正面開門,三面開鑿小龕,供僧人在龕內坐地修行;一種為支提窟,山洞面積較大,洞中靠後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會拜佛。在蒙古語中稱「寺」為「召」。如大召、五當召等。另外,有稱之為布達拉宮、普陀宗乘之廟等。
道:在道教中,寺廟的稱謂也很多:道教創立之初,其宗教組織和活動場所皆以「治」稱之。又稱為「廬」、「靖」、也稱為靜寶。在南北朝時,道教的活動場所稱呼為仙館。北周武帝時,道教活動場所的稱呼叫「觀」,取觀星望氣之意。到了唐朝,因皇帝認老子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稱為「宮」,所以道教建築也稱為「宮」了。其它還有叫「院」、「祠」的,如文殊院、碧霞祠等。儒家則稱之為「廟」、「宮」、「壇」,如孔廟、文廟,雍和宮,天壇等。伊斯蘭教稱之為「寺」,如清真寺等。天主教稱之為「教堂」。在原始或民間中,稱之為「廟」、「祠」,如舊時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賢哲的地方。叫太廟、中嶽廟、西嶽廟、南嶽廟、北嶽廟、岱廟等。如祖廟、祠堂,有武侯祠、韓文公祠等。
儒:寺廟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中國各個朝代的歷史文物,在國家公布的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中,寺廟及相關設施約佔一半,謂之「歷史文物的保險庫」,乃當之不愧。寺廟建築與傳統宮殿建築形式相結合,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民俗特色。同時,寺廟文化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築、繪畫、書法、雕刻、音樂、舞蹈、文物、廟會、民俗等等.各地一年一度的廟會如火如荼,不僅豐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圍,同時促進了地方旅遊業的發展。
此乃佛道儒三教薈萃之地
永泰寺傳統文化學習基地
㈩ 福建福州永泰有哪些土特產
芙蓉李:以永泰縣最為出名,甜酸適口,品質上乘,可鮮食,也可加工成應子、李片、李咸、李餅等,為縣外貿傳統出口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