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七夕節是什麼時候的節日。
七夕又稱七巧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在古代,七夕節是靚女們的專屬節日。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
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從歷史文獻以及結合古俗遺跡來看,隨著人們對天文星象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對牛郎織女自然天象的崇拜以及祭祀祈福等節俗在上古時代就有了。
漢代是我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使風俗習慣也互相融合,這對節日習俗的傳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主要的傳統節日在漢代開始普及。此後七夕的風俗漸出現於文獻上記載。「七姐誕」的乞巧習俗傳入北方西安一帶始於漢代。
西漢劉歆《西京雜記》(西京,今陝西西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便是七姐誕的乞巧風俗出現於北方西安一帶的文字記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七夕節
Ⅱ 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是哪個
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中元節。
1、春節
春節,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亦為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
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3、端午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午日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2006年5月,國務院將端午節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4、七夕節
七夕節,又名七巧節、乞巧節、雙七、七姐誕等,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5、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6、重陽節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7、中元節
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施孤、鬼節、齋孤、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中元節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
Ⅲ 七夕節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了嗎
七夕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具體分析如下: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節不是法定節假日目前還不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現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 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拓展: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Ⅳ 七夕節大家是怎麼過的
1、七夕節怎麼過:巧用玫瑰花和巧克力
玫瑰的紅色就像愛情的熱烈一樣,始終是愛情的最典型的代表。七夕節當然也少不了玫瑰花的陪襯,在你們約會的地點可以鋪上玫瑰花瓣或者插一些玫瑰花束,這樣能夠增添浪漫的氣息。而巧克力甜甜的味道,就好像戀人之間的甜蜜一樣。這種甜蜜入口即化,回味無窮,會讓人沉浸在其中無法自拔,所以無論時代怎樣變化,玫瑰花和巧克力是七夕節永恆的主題。另外送巧克力可以在網上定製刻字的巧克力,這些巧克力不僅外形可愛,而且能夠傳達你的愛意。
2、七夕節怎麼過:一起穿情侶裝
情侶裝的意思就是兩個正在談戀愛的人買衣服的時候會買顏色相配或者圖案相配的服裝,情侶裝能夠在無形當中拉近情侶之間的距離,尤其是在七夕節的時候。在去七夕節約會地點的時候,穿上情侶裝,手拉著手走過兩個人之前走過的許多路,然後一起慢慢回憶這一年裡所發生的種種,總是會有一些回憶會引起兩個人的共鳴,這樣會讓兩個人在七夕節的感情又進一步。
3、七夕節怎麼過:七夕在摩天輪上許願
摩天輪可以說是情侶們過情人節必去的一個景點,隨著摩天輪緩慢的向空中上升,戀人牽手或相擁著俯瞰腳下的景色,心裡別有一番寧靜之感,夜晚的摩天輪更具浪漫色彩。看城市間萬家燈火在一片雪白中安詳溫馨,眼前的一切定會讓她止不住的感慨生命美好,在這最浪漫的一刻,對她說你愛她吧。
4、七夕節怎麼過:輪渡上過七夕
夜晚的風涼爽而輕柔,七夕一起坐在輪渡上,任由風撩起她的發絲,兩人靠在一起,看風景在眼前飛馳而過,安安靜靜的享受著這七夕獨有的夜晚,品味「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的燦漫!
Ⅳ 簡述七夕節的來歷。
農歷七月初七是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七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七夕節起源於民間故事《牛郎織女》,相傳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鵲橋相會就是在農歷7月7日,又因為織女有一雙能織雲霞的巧手,民間的少女們希望能到織女的靈氣,所以在七夕節那天「乞巧」,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七夕節的來歷是:想傳古代有牛郎和織女,兩個人很相愛,但是他們始終不被允許見面,只能七夕這天見面,因此就出現了七夕。
Ⅵ 對於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應該怎麼過
1、七夕節怎麼過:巧用玫瑰花和巧克力
玫瑰的紅色就像愛情的熱烈一樣,始終是愛情的最典型的代表。七夕節當然也少不了玫瑰花的陪襯,在你們約會的地點可以鋪上玫瑰花瓣或者插一些玫瑰花束,這樣能夠增添浪漫的氣息。而巧克力甜甜的味道,就好像戀人之間的甜蜜一樣。這種甜蜜入口即化,回味無窮,會讓人沉浸在其中無法自拔,所以無論時代怎樣變化,玫瑰花和巧克力是七夕節永恆的主題。另外送巧克力可以在網上定製刻字的巧克力,這些巧克力不僅外形可愛,而且能夠傳達你的愛意。
2、七夕節怎麼過:一起穿情侶裝
情侶裝的意思就是兩個正在談戀愛的人買衣服的時候會買顏色相配或者圖案相配的服裝,情侶裝能夠在無形當中拉近情侶之間的距離,尤其是在七夕節的時候。在去七夕節約會地點的時候,穿上情侶裝,手拉著手走過兩個人之前走過的許多路,然後一起慢慢回憶這一年裡所發生的種種,總是會有一些回憶會引起兩個人的共鳴,這樣會讓兩個人在七夕節的感情又進一步。
3、七夕節怎麼過:七夕在摩天輪上許願
摩天輪可以說是情侶們過情人節必去的一個景點,隨著摩天輪緩慢的向空中上升,戀人牽手或相擁著俯瞰腳下的景色,心裡別有一番寧靜之感,夜晚的摩天輪更具浪漫色彩。看城市間萬家燈火在一片雪白中安詳溫馨,眼前的一切定會讓她止不住的感慨生命美好,在這最浪漫的一刻,對她說你愛她吧。
4、七夕節怎麼過:輪渡上過七夕
夜晚的風涼爽而輕柔,七夕一起坐在輪渡上,任由風撩起她的發絲,兩人靠在一起,看風景在眼前飛馳而過,安安靜靜的享受著這七夕獨有的夜晚,品味「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的燦漫!
Ⅶ 七夕是什麼節
七夕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也稱為中國情人節,在每年農歷的七月初七。
在七夕這一天,傳說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傳說當然是十分美好的,不過根據古代天文學的記載,確實是有牽牛星和織女星這兩個星星的。
古代天文歷以這兩個星星相交的時候作為天,轉換的日子。這一天又剛好是農歷7月7日,而且這個數字正符合古代玄學認為的非常吉祥的數字,因此將農歷的7月7日定為七夕節。
節日影響
日本
受漢文化影響日本人也有過七夕節的傳統,他們稱「七夕祭」。日本的「七夕節」源自中國,據稱在奈良時代傳入。奈良時代中期開始,日本宮廷和上流社會模仿唐宮,七夕祭、穿針乞巧和七夕詩會蔚然成風。延續了「乞巧」的風俗與習慣,但是與愛情無關。七夕節原本是陰歷七月初七,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廢除了農歷,所以日本的七夕節,是每年陽歷7月7日。
日本七夕節主要不是用來祈禱得到愛情,而是祈求姑娘們能擁有一身好手藝。每年這個時候,大人和孩子都會聚在一起,在五顏六色的長條詩箋上寫下願望和詩歌,連同用紙做的裝飾品一起掛在自家院內的小竹子上。
這個習俗是從江戶時代開始的。在快接近七夕的日子裡,很多地方都會有七夕竹子樹,在商店賣夏季服飾的地方、超市結款的地方,都會設立七夕許願樹。
在一些大型的慶祝典禮上,還會舉行竹飾(由掛許願短簽演變而來)大賽,由當地的幼兒園、小學等學校組織或者公司,創作各自的竹飾,進行評比,選出最有特色的幾個進行展示。此外,日本各地每年夏天還會舉辦一年一度的「七夕祭」,人們身穿傳統服裝,載歌載舞,太鼓陣陣,「短冊」飄飄的街頭巷尾擠滿觀看和遊玩的大人孩子。配合「七夕祭」的,還有每年夏季的煙花大會。
Ⅷ 七夕節是情人節嗎
七夕節被稱為當代的中國情人節。因為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現代,更是產生「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七夕節的起源
古人發現,天上有兩顆星被銀河隔得很開,又非常亮,聯系當時男跟女織的分工,於是分別叫牛郎星和織女星。根據傳說,每年的七月初七,牛郎織女在天上的鵲橋相會,而且是在晚上過節,所以這天就被叫七夕節。姑娘們為了能有織女的心靈手巧,就在這天比針線活,所以這個節日又叫乞巧節。而在現代,因為其浪漫的故事傳說也被許多人當做是中國的情人節。
對於中國情人節,目前大致有三種說法:一個是元宵節(正月十五);二是農歷三月初三,相比之下,這個更為准確,另一個是七夕節(本稱乞巧節,七月初七)正月十五元宵節,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此稱謂古來已久。元宵節,是古代婦女最感興趣的節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別是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閨門」。
只有到了元宵節和上巳節,才可以出來,甚至和男友幽會談情。七夕更傾向於是一個女子過的節日,其內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因此不能單純地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就把七夕附會成「情人節」,嚴格意義來說,元宵節的「情人節」功能勝於七夕節。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
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七月七,是傳說中牛郎織女從鵲橋渡天河相會的日子。人們心中的織女是個勤勞善良、心靈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這天晚上,年輕的姑娘和少婦都要出來行拜祭的禮儀,並向織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織女一樣有雙靈巧的手,有顆聰慧的心,會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因為七夕節與女事關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的婦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