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山西民俗活動有哪些
1、添倉節
填倉節,為每年正月二十五,據說是倉王爺的生日,這是中國民間一個象徵新年五穀豐登的節日。「填倉節」因「填」與「天」諧音亦稱為「天倉節」,民間有老天倉與小天倉之分。農歷正月二十為小天倉,正月二十五為老天倉,是民間的傳統節日。有的說天倉節是祭星之日,有的說是為祭土地或祭磨神。所謂填倉,意思是填滿谷倉。
Ⅱ 山西太原的民俗民風有什麼
晉劇
山西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發祥地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晉劇已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晉劇唱腔婉轉細膩,旋律流暢,曲調優美,道白清晰,表現技巧多姿多態,獨具特色。除晉劇、蒲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四大劇種外,山西還有其他50多個小劇種。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有丁果仙、丁巧雲、牛桂英、王愛愛、謝濤等,劇目有《下河東》、《打金枝》、《三關點帥》、《三娘教子》、《傅山進京》、《范進中舉》等100多種。山西人喜歡看晉劇,現存古戲台就有2886座,中國現存最早的古戲台全在山西,其中之一就在太原市陽曲縣。
太原鑼鼓
太原鑼鼓以堂鼓、鐃、鈸為主,最大特色是曲牌套路豐富,場面火爆激烈。表演時兩隊擺開陣勢,互相對抗,恰似兩軍對壘,勢必決一雌雄。表演形式分「單一二五」、「雙一二五」,曲牌有《五點子》、《七虎下山》、《十三排》、《唐王點兵》、《單刀赴會》等。在太原每逢喜慶必有鑼鼓,鑼鼓表演已成為太原人民的傳統習俗。太原鑼鼓多次參與國際性大型活動,有「中華第一鼓」的美稱。
棍藝
棍藝是太原傳統習俗中「鬧紅火」的主要內容之一,無論是鐵棍、背棍,還是抬棍,都是以棍抬人進行表演的民間文藝活動形式。
鐵棍的表演者固定於抬架上,由八個中青年人抬著前進,行進時舞步輕盈,腰際閃動,使長長的抬桿上下漂浮搖動,翩翩起舞。棍上棍下,節奏一致,抑揚頓挫,如行雲流水,地方習俗濃郁,表演氣勢非凡,給人以美的享受。
背棍,一般由兩人表演。下面的男子肩背一種特製的三角形鐵架,鐵架上固定著5至9歲的小演員。背棍人前後左右舞步前進,上面的小演員根據下面男演員的舞步,稍動腰際,輕甩兩袖,手中的紅綢隨著舞姿飄灑,好似空中芭蕾。
抬棍,又稱抬閣。抬桿比轎桿略長,有彈性,中間設方形抬架。架上表演者多選10歲左右俊美兒童作戲劇人物扮相。抬者通常為十六人,另有喝令一人,壓桿一人,踩著齊走、丁字步等步伐一顛一閃地行進。演員也隨之表演甩袖等動作。抬棍具有華麗、精彩,驚險、奇特的藝術魅力。
蓮花落
太原蓮花落(lao),是一種說唱兼有的曲藝形式,表演者多為一人自說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
所謂「七件子」就是右手執兩片大竹板,左手執五片小竹板。大竹板打板,小竹板打眼,相互配合,有板有眼。說唱之詞則隨著板眼節奏進行表演。說唱詞基本上是七言四句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合轍入韻。以唱為主,間以夾白,邊唱邊說,抑揚頓挫,尾聲稍長,朗朗上口,頗合當地人的欣賞口味。
社火
社火,又稱紅火,是太原民俗文藝中最為奪目的一朵奇葩。每年的正月十五最熱鬧就是耍紅火。古老的太原大地,久傳著一句民諺,「老百姓,要快活,趕會唱戲耍紅火。」太原的「紅火」規模大、形式多、內容廣,生活氣氛濃烈,地方特色別具一格。主要的有太原鑼鼓、太原秧歌、獅子龍燈、高蹺旱船、背棍、鐵棍、蓮花落、二人台、啞老背妻、二鬼摔跤、劉三推車、大頭娃娃、跑場秧歌等。
主要的有太原鑼鼓、太原秧歌、獅子龍燈、高蹺旱船、背棍、鐵棍、蓮花落、二人台、啞老背妻、二鬼摔跤、劉三推車、大頭娃娃、跑場秧歌等。
太原剪紙
太原剪紙,是用剪刀在彩色紙帛上裁剪或用刻刀裁刻而成的一種裝飾藝術品,是一種流行太原城鄉一千多年的傳統民間工藝。每逢新春佳節,或者婚嫁喜慶,人們總喜歡裁製幾幅圖案美麗的「剪紙」,貼在窗戶或牆壁上,使房間顯得格外生氣勃勃,富有喜慶色彩,給人以清新歡暢之感。太原剪紙已經發展成為一種藝術門類,藝術家們把它搬到國內外展出,形成了一種地域性特色文化。剪紙的內容十分豐富,它包括人物、花草、走獸、魚蟲、山川雲樹、亭台樓閣、寓言故事、民間傳說等等。
炕圍畫
在太原農村多以火炕取暖禦寒,人們在炕圍牆上刷高約二尺的「圍子」,以顏料做底,色彩繪畫,桐油塗罩。既鮮艷豁亮,又堅固耐久。日常臟了,用濕布擦一下,則又光亮如新。炕圍畫的形式以上下兩組邊道形成其主體框架,中間等距離安排畫空兒。邊道圖案有:玉帶邊、竹節邊、鶴壽邊、福壽邊等;畫空兒有長方形、圓形、菱形、扇形等多種形制。表現內容多以人物、花鳥、山水、風景為主;表現手法以工筆重彩、水墨寫意,木版年畫,裝飾粉畫「多元並存」。
春節
中國農歷歲首第一天,現謂春節,俗稱過大年,是我國歷史上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提前辦年貨、打掃房屋、貼春聯、掛年畫,營造過年氣氛。頭一天也就是「大年三十」晚上要點旺火、吃餃子、放鞭炮、「熬福」。初一早早起床,穿新衣、戴新帽、放鞭炮、供祖行禮、磕頭拜年、發壓歲錢,見面都要問候一聲「新年好」。最熱鬧的是中午的家宴,不僅要品種齊全,尤其少不了魚,稱之為「年年有餘(魚)」;主食方面有饃、年糕(喻意年年高「糕」升)、餃子樣樣齊備;早上在包餃子時,要包幾個帶硬幣的餃子,吃到者被認為是大吉大利、年年發財。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叫元宵節,古稱上元節,從正月十四到十六是年節中最熱鬧的。晚上看燈、猜謎語、放焰火;白天踩高蹺、跑旱船、背鐵棍、扭秧歌、鬧龍燈、打腰鼓。或走村串鄉,或城鎮匯演,使節日氣氛達到高潮。在食俗方面,家家戶戶必不可缺的就是吃各式各樣的元宵。
二月二
又叫春龍節、青龍節,有「二月二,龍抬頭」一說。農歷二月初二前後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的驚蟄,傳說經過冬眠的龍,到了這一天,被隆隆的春雷驚醒,會抬頭而起。古時這一天要焚香水畔,以祭龍神。這一天,要吃「龍食」,食麵者曰挑龍筋,食餃者曰咬龍膽,食餅者曰剝龍皮(烙上薄薄的烙餅,中間卷以蔥絲、肉絲、豆芽、韭芽等混合炒制的菜餚)。吃龍食是為了惹惱天龍,以求風調雨順。現代人這一天以吃面條和春卷者居多。這一天,無論大人小孩都要理發,民諺又雲「二月二,龍抬頭,大人娃娃要剃頭」。
清明節
清明,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相傳由寒食節演變而來,是晉文公為尋介子推而火燒綿山之後,確定的寒食禁火制度的延續。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作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還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也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的節日。古代的這一日只許吃冷盤,喝涼粥,不許動火。現今,節日依舊,但主要是上墳掃墓,紀念革命先烈和逝去的親人;組織青少年春遊踏青、放風箏、打鞦韆,進行戶外活動,以鍛煉身體。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在南方有吃粽子、劃龍舟的習俗,而在太原古老的文化傳承中,端午節當地人用紅紙剪成禁「五毒」的窗花和用黃紙印成「黑虎」和「黃牛」貼在門窗上,門頭插艾草,屋內點雄黃,這些都是作為避邪驅毒之用。這種習俗現在在城市已經不多見了。當然,太原人過端午節也有吃粽子的習慣。
臘八節
農歷十二月,古稱臘月。每逢這個月的第八天,太原人和全國各地一樣要過臘八節,吃臘八粥。所不同的是,太原人在臘八這一天,有泡蒜的習慣,也就是在醋壺里放些剝好的大蒜瓣,到了春節時,蒜瓣變綠,食之不辣,而且醋的味道伴有蒜香,味道鮮美。
麵食
「世界麵食在中國,中國麵食在山西」。山西素有「麵食之鄉」的美譽,而太原則是「麵食之鄉」的窗口。集山西麵食之大成,薈萃「麵食之鄉」的多種精品,形成了「一面百樣吃」、「百樣百味」的太原麵食特色。
十大麵食
著名的太原十大麵食有:拉麵、刀削麵、刀撥面、剔尖、擦圪蚪、、揪片、撥魚、貓耳朵、莜麵。在這十大麵食中,又派生出很多種類,如:大把拉麵、小拉麵、一根面、剪刀面、沾片子、搓魚魚等等,單是大把拉麵,以1公斤面計算,面點師們可拉16—18扣,單根面絲可達262144根之多,而一根拉麵則是遠距離、弧線形入鍋,始終不斷的單根面每根一碗,故稱「一根飽」。可見太原的麵食早已超越了食用性的范圍。
趕廟會
太原晉祠,每年農歷七月初二有古廟會,相傳這一天是祭神祈雨的日子,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每逢廟會,要搭台唱戲,一連數日,十里八鄉的人們都會趕來白天看戲,晚上看社火、焰火。現在又賦予廟會以新的內涵,成為太原市最大的物資交流大會。從農歷六月二十九到七月初五,天天有戲看,趕廟會的商家,看大戲的農民,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婚俗
太原人結婚習俗大致要經過說媒、訂親、請期、迎娶、拜堂、宴請、回門的程序。各項程序都有不同的講究,擇期上,太原人信奉三、六、九為吉,結婚時有開門錢、開箱錢、午夜放炮等習俗。
Ⅲ 你還知道哪些山西民俗
山西的習俗有很多,例如有我們比較熟悉的鬧花燈,鬧紅火,踩高蹺等等。
正確運用字詞,掌握不同的詞語詞性以及具體的應用方式,才可以讓這一類的語言描述表達,更加精準而具有形象生動的作用,方法如下:
(一)從詞語的感情色彩方面進行辨析
色彩是指詞義附帶的某種傾向、情調;有的表現為感情上的,叫感情色彩。
根據感情色彩的不同可將詞語分為褒義詞、貶義詞、中性詞三類。
1.褒義詞:具有肯定或贊許的感情的詞語。如:鼓勵、成果、抵禦、聰明、節儉、呵護。
2.貶義詞:具有否定或貶斥的感情的詞語。如:煽動、後果、抗拒、狡猾、吝嗇、庇護。
3.中義詞:不表示褒貶的詞語。如:鼓動、結果、抵抗。
(二)從詞語的語體色彩方面進行辨析
詞語除感情色彩之外,還有莊重和詼諧、謙敬和諷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色彩,雖然意義相同或相近,但各適用於不同場合,稱之為語體色彩。
主要表現為口語和書面語的區別。對話、文藝作品多用口語,口語具有通俗朴實生動的風格。書面語有文雅、莊重的風格,多用於鄭重場合、理論文章或公文。
如:「表彰—表揚」、「貴賓—客人」、「陪同—陪伴」、「散步—溜達」、「馬鈴薯—土豆」,這幾組詞語義同而語體色彩不同,前者屬於書面語,後者屬於口語,使用時適合不同的場合。
語體色彩還有莊重和詼諧、謙敬和諷刺、委婉和直露等的不同。如不帶感情色彩,用於與自己不親近的人;而「逝世」則用於自己尊敬的對象。
「囑咐」多用於臨別場合,語氣態度懇切;而「吩咐」多用於並不遠離的對象,帶有命令口氣。
Ⅳ 山西當地特色的民俗活動有哪些
1、戲曲
山西省的地方戲曲藝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在中國戲曲舞台上佔有重要地位。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是山西地方戲曲的四大支柱,稱為四大梆子。四大梆子系同根異枝,一脈相承,為梆子腔的正宗。積淀並代表著地方戲曲藝術的歷史文化價值,同時也反映著地方民風民俗。
Ⅳ 太原風俗活動
老百姓,要快活,
趕會唱戲鬧紅火
作為民俗四大類之一的「文藝民俗」,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側面,也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源泉。太原的民俗文藝源遠流長、豐富燦爛,社火習俗就是其中最為奪目的一朵奇葩。
社火,實際上就是太原人俗稱的紅火。古老的太原大地,久傳著一句民諺,那就是「老百姓,要快活,趕會唱戲鬧紅火。」當然,民間的風俗,由於受到地域、歷史、經濟、交通的影響,有著「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特色。就拿這句民諺來說,在不同的地方,雖然同屬太原地區,卻有著不同的傳承內容。比如有的地方叫:「庄戶人,要得樂,唱大戲,耍紅火。」有的地方說:「唱大戲,耍紅火,窮苦人盼的就是這。」也有的地方卻是:「耍紅火,弄紅火,婆姨娃娃全家樂。」但是,綜觀其實質,原本是一個:紅火,在勞動人民心目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集中表現,是人們對幸福的真摯追求。所以,紅火有著旺盛的生命力,乃至於在千百年來,日趨豐富,日趨充實,日趨完美。
太原的紅火規模大大、形式多、內容廣,生活氣氛濃烈,地方特色別具一格。大致說來可分為日間紅火和夜間紅火兩大類,但是,這兩大類紅火並不能截然分割,很多的紅火可以在日夜之間交叉進行,重復進行。而同是一個形式,同是一個內容,僅僅由於時間的差異,卻產生出迥異的奇特效果。把這些紅火的名稱羅列出來,主要有太原鑼鼓、太原秧歌、獅子龍燈、高蹺旱船、背棍、鐵棍、蓮花落、二人台、啞老背妻、二鬼摔跤、劉三推車、大頭娃娃、跑場秧歌……不一而足。
曲牌套路豐富的太原鑼鼓
太原鑼鼓,實際上是指流行於太原地區民間,經常散見於農村、工廠演奏的那種「流水」,七種鑼鼓曲牌套路的總稱。相傳,它始於公元947年,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妹妹所居住的太原南郊古寨村。據說,當年皇姑一出動,使用鑼鼓迎送,演奏的曲調,就是傳自今日的「流水」。意取「福如東海長流水」之意。
其實,這種傳說未必經得起推敲,「流水」也未必就是「福如東海長流水」之意,但是,從這些傳說中,起碼可以得知太原鑼鼓已是代代傳承,並結出曲牌套路豐富的碩果。
依傳統習俗,太原鑼鼓的演奏樂器以堂鼓、鐃、鈸為主,鼙聲金響,交錯參差。鼓聲雄宏沉穩、淳樸厚實;鐃鈸鏗鏘有力、石破天驚。鼓聲為主,鐃、鈸輔之。鼓為其一元,鐃、鈸分屬陽、陰。時而鼓與鐃鈸齊奏,聲勢席捲;時而鼓與鐃配合,聲勢由遠而近;時而鼓與鈸參淆,又似由近而遠。如是,齊奏、分擊,敲擊出「單一二五」、「雙一二五」、「狗相咬」等種種曲牌。高潮時浪滔滾滾,一陣猛似一陣,平緩時小溪潺潺,又似行雲流水。至鐃、鈸的對打,則稱之為「淆」,一俟鐃、鈸對淆,鐃的鏘鏘聲,鈸的鑔鑔聲,此起彼伏,悅耳清脆,優美動聽。
太原鑼鼓的最大特色,在於兩隊擺開陣勢,互相對抗。這種對抗的出現,常見於喜慶之日,兩隊互見於街頭。每逢這種情況,雙方互不相讓,各顯身手,一曲接一曲,一陣連一陣,一會兒急似一會兒,不爭個山高水低,決不歇手。這種對抗和較量,成為太原鑼鼓的一個傳統習俗,恰似兩軍對壘,誓必決一勝負。其演奏之形式,其技藝之嫻熟,實屬國內罕見,絕無僅有。
Ⅵ 山西民俗文化有哪些
1、方言
山西大部地區使用晉語,晉南大部地區使用中原官話,廣靈縣使用冀魯官話。
晉語是中國北方的唯一一個非官話方言,使用人口約6305萬。多數晉語有五個聲調,部分地區有六個、七個或四個聲調,有復雜的連讀變調現象。
Ⅶ 山西的特色民俗活動有哪些
山西的特色民俗活動有:鬧花燈、鬧紅火、放煙火、高蹺、跑旱船、跑竹馬、小車舞、挑椅舞、獅子舞、龍舞、龍舟舞、中黃高台、倒懸花鼓、鐵棍與背棍、漁翁戲海蚌、沈老爺坐轎、晉南血社火、黃河燈會、太原社火、懷仁旺火、平定塔火、南庄架火、威風鑼鼓、絳州鼓樂等等。
山西民間生育民俗:得喜、添喜、報喜、坐月子、滿月、抓周、奶媽、起名、開鎖、撫養、生辰。
山西民間葬俗:初終、入殮、弔祭、出殯、祭奠、靈棚、祭品、喜喪。
山西春節民俗:祭灶節、除夕、春節、立春、春聯、窗花、年畫、餃子、爆竹、壓歲錢、迎喜神、破五、人節、穀神節、石頭節、正月十五元霄節、太原年俗。
山西其它傳統節日:填倉節、青龍節、寒食節、清明節、四月初八、端午節、六月六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送寒衣節、開齋節、冬至節、臘八節。
Ⅷ 山西民俗文化有哪些
山西民俗文化有鬧花燈、鬧紅火、放煙火、高蹺、跑旱船、跑竹馬、小車舞、挑椅舞、獅子舞、龍舞、龍舟舞、中黃高台、倒懸花鼓、鐵棍與背棍、漁翁戲海蚌、沈老爺坐轎、晉南血社火、黃河燈會、太原社火、懷仁旺火、平定塔火、南庄架火、威風鑼鼓、絳州鼓樂等等。
山西的鼓品種達數十種,其中代表為山西威風鑼鼓。威風鑼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臨汾一帶的民間廣場藝術,特色是「威風」:從鑼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隊的組織、表演、著裝,都在展示威風。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世民在霍州大戰劉武周部,擊鼓迎戰,鳴鑼收兵,取得勝利,於是流傳下威風鑼鼓。
Ⅸ 山西太原風俗習慣
1、添倉節
填倉節晚上,晉北地區民間習慣打著燈籠,在院內各處找「填倉蟲」(即各種復甦的小蟲蟻),發現的越多,兆頭越好填倉節,臨汾地區的一些縣、市,又傳說為老鼠娶親日。是日夜晚不點燈,稱為鼠忌。
2、寒食節
從春秋時期至今,寒食節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故事發生地中國山西將寒食節定為清明前一天,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習俗也一直流傳下來並為全國所接受。
伴隨著歲月的流逝,寒食節靜靜地融入了清明節,介子推所代表的封建愚忠思想也已沉入歷史長河,不過寒食所代表的人們對忠誠、廉潔、政治清明的贊許,卻是千年如一的。
3、寒衣節
寒衣節,每年農歷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寒衣節流行於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
北方將寒衣節與每年春季的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 同時,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4、春節
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熱鬧喜慶的氣氛洋溢;
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5、元宵節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Ⅹ 山西的民間風俗有哪些
1、山西鑼鼓
山西的鼓品種達數十種,其中代表為山西威風鑼鼓。威風鑼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臨汾一帶的民間廣場藝術,特色是「威風」:從鑼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隊的組織、表演、著裝,都在展示威風。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世民在霍州大戰劉武周部,擊鼓迎戰,鳴鑼收兵,取得勝利,於是流傳下威風鑼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