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洪洞縣文化中心博物館里有什麼

洪洞縣文化中心博物館里有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19 00:51:07

『壹』 博物館有什麼東西

生物、歷史藏品等,不同類型的博物館展出的東西也不一樣,具體如下:

1、自然科學類館

以分類、發展或生態的方法展示自然界,以立體的方法從宏觀或微觀方面展示科學成果,如中國地質博物館、中華指紋博物館、中國地質大學博物館、自貢恐龍博物館、台灣昆蟲科學博物館、中國科學技術館等。

2、歷史性博物館

綜合展示地方自然、歷史、革命史、藝術方面的藏品,如:南京市博物館、建川博物館、河南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館、山東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黑龍江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等。

3、綜合性博物館

以博物館為主體,另設有陳列區、綜合商務區、物業辦公區三部分的綜合性博物館,如直銷博物館。

4、科學技術館

運用虛擬現實技術、三維圖形圖像技術、計算機網路技術、立體顯示系統、互動娛樂技術、特種視效技術,將現實存在的實體科學技術館的三維立體的方式完整呈現於網路上的科技館。



(1)洪洞縣文化中心博物館里有什麼擴展閱讀:

博物館的其它相關介紹:

博物館的功能包括收藏、保存、維修、研究、展覽、教育和娛樂。形式包括建築、植物園、動物園、水族館、室外歷史遺址、古鎮博物館、長期模仿古代生活展覽(民俗村)以及視聽廳、圖書館、表演廳、檔案館、資料館等。

博物館的內容一般分為藝術博物館、歷史博物館、人類學博物館、自然歷史博物館、科學博物館、區域博物館和專題博物館。博物館的內容以其獨特的風格和收藏為基礎。

『貳』 山西有哪些名勝古跡

1、懸空寺: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恆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峭壁間,原叫「玄空閣」,「玄」取自於中國道教教理,「空」則來源於佛教的教理,後改名為「懸空寺」,是因為整座寺院就像懸掛在懸崖上,在漢語中,「懸」與「玄」同音,因此得名。

2、雲岡石窟: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約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

3、平遙古城: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始建於周宣王時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是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

4、五台山:五台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介於北緯38°55'—39°66'、東經113°29'—113°39'之間,景區規劃面積607平方千米,行政管轄面積436平方千米。五台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5、雁門關:位於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

『叄』 山西大同旅遊景點都有哪些

山西好的旅遊景點多了,有:
太原有: 晉祠, 天 龍 山,崇 善 寺,永 祚 寺,凌霄雙塔,崛 圍 山,竇大夫祠,晉府滄桑,古城衢陌,張氏祖祠台駘廟.

晉中有: 綿山,晉商大院,古城平遙,古城祁縣,雙 林 寺,鎮 國 寺,資 壽 寺,張壁古堡.

大同有: 大同攬勝,雲岡石窟,華 嚴 寺,善 化 寺,九 龍 壁,北嶽恆山,懸 空 寺, 覺山寺,水 神 堂,應縣木塔,大同火山群.

朔州有: 朔州古城,應縣木塔,崇 福 寺,凈 土 寺,廣武漢墓群.

臨汾有: 堯 廟,大 槐 樹,小 西 天,廣 勝 寺,東 岳 廟,蘇三監獄,霍州署衙.

運城旅遊有: 運城攬勝,永 樂 宮,普 救 寺,小 浪 底,龍門激浪,黃河鐵牛,黃河古渡,古城新絳,絳州大堂,解州關帝廟,常平關帝廟,中國宰相村,飛雲樓與秋風樓.

忻州有: 雁 門 關,邊 靖 樓,趙 杲 觀,管 涔 山,蘆 芽 山,禹 王 洞,娘 娘 灘,楊忠武祠,忻州溫泉,古城代縣.

長治有: 長治攬勝,古城長治,上 黨 門,靈 空 山,黃 崖 洞,太行大峽谷.

晉城有: 晉城攬勝,蟒 河,歷 山,青 蓮 寺,玉 皇 廟,炎 帝 陵,王 莽 嶺,
柳氏民居,皇城相府,羊頭山石窟.

陽泉有: 陽泉攬勝,藏 山,娘 子 關,百團大戰紀念碑.

呂梁有: 呂梁攬勝,龐 泉 溝,玄 中 寺,北武當山,武則天廟.

『肆』 博物館里有什麼

因類型不同所展示的展品有所區分:

一、考古博物館

考古博物館專門展出考古文物。有許多是在露天環境中,如雅典衛城和羅馬廣場。其他的則是在建築物內,展示考古遺址中發現的文物。

二、美術館

美術館,也被稱為藝術畫廊,是藝術展示空間,通常展出的藝術品來自視覺藝術,主要是繪畫、插畫與雕塑。繪畫與古典大師版畫是往往並不是展示在牆壁上,而是存放在一個畫室。也可能有應用藝術搜藏,包括陶瓷、五金、傢具、藝術書籍,以及其他類型的物件。經常放映影像藝術。

三、歷史博物館

歷史博物館涵蓋了歷史知識及其與現在和未來的關聯。有些歷史博物館涵蓋了某些特定的策展范圍或是某一特定地區,有的則較為籠統。這類博物館包含范圍廣泛的物件,包括歷史檔案、各類型的文物、藝術、考古物件。考古博物館則更專精於考古發現。

四、海事博物館

海事博物館(Maritime museum)專門展出關於船舶以及海洋與湖泊航行的物件。它們可能包括一艘具有歷史意義的船舶(或復製品),也就是一艘博物館船舶,讓人們可進入參觀。

五、紀念館

紀念館(Memorial Museum)是博物館專用既要教育公眾和紀念一個特定的歷史事件中,通常涉及大規模的痛苦。這個概念得到了牽引整個20世紀,以期間犯下世紀的眾多廣為人知的大規模暴行的反應。

通過紀念博物館紀念的事件往往涉及誰在「道德上有問題的情況下,」不能輕易被解釋為英雄死亡大多為平民受害者。有關於這些殺戮和紀念博物館的肇事者的身份,罪責和懲罰往往發揮積極作用的研究,旨在使雙方獲益的受害者經常懸而未決的問題,並起訴那些肇事者。

例如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在反駁日本官方與民間針對南京大屠殺史實的曲解與篡改中發揮了相當的作用。

六、軍事和戰爭博物館

軍事博物館專精於軍事史,他們通常從國家角度來組織,在某個特定國家的一座戰爭博物館,主題將會圍繞在這個國家曾經參與的戰爭沖突。這些博物館往往包含武器和其他軍事裝備、軍服、戰時宣傳品等等物品的陳列,以及戰時平民生活與軍事裝飾品的展示,以及其他。

七、自然史博物館

自然史與自然科學博物館,通常是對於自然世界的展示。重點放在自然和文化的關連。展示可以教育群眾關於恐龍、古代歷史與人類學的知識。演化、環境議題與生物多樣性是自然史博物館的主要領域。

(4)洪洞縣文化中心博物館里有什麼擴展閱讀:

目的

博物館搜藏和維護科學、藝術、或歷史的重要物件,並透過常設展與特展,讓公眾觀看這些物件。大多數的大型博物館都位於世界各地的主要城市,也有一些更具地方性的博物館存在於小城市、城鎮,甚至農村。大多數情況下,博物館地區集中心力在當地的文化。

盡管大多數博物館不允許觀眾碰觸相關文物,有一些則採取互動模式,與鼓勵更多的實際操作。博物館學的一些現代趨勢,擴大了主題的范圍,並引進虛擬博物館,這讓大眾有機會作出選擇,並且從事一些活動,產生可能會因人而異的經驗。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有越來越多的虛擬博物館,也就是網路版本的展示,呈現影像並播放錄音。未公開展出的物品用此方式展示。

博物館大多對公眾開放,有時收取入場費。有些博物館是得到公開資助,並且免費參觀,有的是永久免費,有的是在特殊日子,如每周一次或每年一次。博物館通常並非為了營利而經營,不像是私人美術館或畫廊更常從事藝術品的銷售。

有國立博物館、非政府或非營利組織博物館和私人或家庭博物館。關於文化和歷史,博物館可以是一個有信譽和普遍獲得信任的資訊來源。

依據國際博物館協會的定義,博物館包括:「永久設立的機構,以服務社會及其自身的發展,向公眾開放,這個機構獲取、保存、研究、詮釋與展示人類的有形和無形文化遺產及環境,以獲致博物館教育、學習與娛樂等等目標」;

而且「博物館使人們探索其藏品,以追求靈感、學習與享受。這些機構搜藏、維護文物和標本,並使它們能讓公眾所運用,因此博物館受社會的付託,保存這些物件。」(這是英國博物館協會的定義)。

『伍』 山西省有什麼名勝古跡

洪洞大槐樹,明代人類的一次舉國遷徙
五台山,佛教聖地
大同雲岡石窟,最大的石窟
應縣木塔,世界絕無僅有
懸空寺
雁門關,楊家將保守的要塞,
王家大院,喬家大院,丁村文化大院
綿山風景區
普救寺(張生和崔鶯鶯)
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壺口瀑布
皇城相府

『陸』 山西省有什麼名勝古跡

卦山
卦山,是融自然風光和千年古剎為一體的三晉著名旅遊景點。它以山形卦象、古柏參天、寺宇巍峨、華嚴道場而早在唐代就聞名遐邇。宋代著名書畫家米芾將它躋身於三山五嶽的行列,稱譽為「第一山」。
清代,曾有人將「黃山之松、卦山之柏、雲棲之竹」列為華夏樹木奇觀。卦山古柏紮根於懸崖絕壁,鑽岩抱石,姿態各異,著名的有龍抓柏、牛頭柏、連理柏、文武柏等,惟妙惟肖、情趣盎然,古往今來流傳有許多神秘美妙的神話傳說。
天寧寺創建於唐貞觀元年(627年),是卦山諸多寺廟中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相傳中國佛教華嚴宗初祖法順(亦稱杜順)(557-640)曾在此山講經說法而建寺,又因為有太原節度使李說夫婦的捐助擴建而成為唐代華嚴宗巨剎。明清時代,又增建了聖母廟、卦山書院、朱公祠等,殿堂樓閣,鱗次櫛比,成為規模宏偉的古建築群。卦山天寧寺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西省德育基地。

白塔
白塔 在山西太谷縣城內西南隅普慈寺內。寺址原為白塔村,北齊時徙縣址於此。寺創於晉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原名無邊寺,北宋治平年間重修,改額「普慈寺」。北宋元佑五年(1090年)續修,寺中建塔,高聳凌空,頂有尊勝石幢,堊久而白色不減,俗稱白塔。元明清各代屢經修補。現除白塔為宋代遺物外,其他如樂樓、大殿、廂房、配殿、藏經閣等,雕刻華麗,彩繪鮮艷,皆為清代建築。塔平面八角形,七層,高50米,每層有出檐及平座,檐座之下皆有斗拱,各層拱券門洞與檐外相通,並雕有假門窗。塔內底層為小形方室,有磴道可上,二層以上中空,安有樓板及木梯,供人登臨。此制是唐塔中空到宋塔實心的一種過渡形式。塔身白色,外觀樓閣式,氣勢壯觀,瑰麗精緻,數十里外可見。

光化寺
光化寺 在山西太谷縣城西南7公里白城鎮。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大興佛剎時創建,名隆興寺,宋真宗趙恆寓此,偶見龍像,於咸平十年(999年)敕命重修,改額「光化聖寺」。至元代寺宇頹敗,泰定三年(1326年)重建;明清兩代又幾次修葺,保留至今。大雄寶殿結構壯觀,瑰麗嚴整,殿身寬五間,進深四間,八架櫞,單檐九脊頂。前檐走廊一間,殿內僅施後槽二金柱,大梁與乳大金柱上相交,兩山丁碩大,檐頭斗拱簡潔疏朗,駝峰、角背、蜀柱以及梁枋規制等方面,還保留宋、金手法,是研究宋、金時代建築向元代發展變化的重要實物資料。

清真古寺
在山西太原市解放南路東側。建於唐貞年間,現存為明代 遺構。門前牌樓一座,橫匾「清真古寺」。大殿為磚木混合結構,檐柱砌 入牆內,殿內為阿拉伯式裝飾,圓柱挖槽迭楞,彩繪施瀝粉貼金,富麗堂皇。周圍木壁上刻有阿拉伯文《可蘭經》第二十九、三十本中經文數段,雕刻精細工整。院內有明代建築省心楓樓,重檐歇山頂,檐桷輝飛,彩色熠熠。左右碑亭對峙,亭內碑刻為黃庭草書,元趙孟俯和清初傅青主觀後 題銘,字體勁秀,筆力挺拔.還有明方孝孺等人榜題和清劉石安書「心修忠孝, 志義齊仁」八個大字,書法皆佳。

綿山
亦名綿上,後因春秋晉國介之推攜母隱居被焚又稱介山。它地處汾河之陰,距介休市區20公里,跨介休、靈石、沁源三市縣境,最高海拔2566.6米,相對高度1000米以上,是太岳山(霍山)向北延伸的一條支脈。山光水色、文物勝跡、佛寺神廟、革命遺址集於一體,是山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歷史文化名山。
綿山之所以享譽海內外,千百年來登臨者絡繹不絕,在於它步步有景,景景有典。欏嚴會、李姑岩、蜂房泉、天橋、朱家凹、抱腹岩、蜂房泉、銀公洞等數以百計的天然岩洞堪稱奇觀。抱腹岩之「腹」大,抱二百餘間殿宇、館舍及一兩萬名遊人於「腹」內,容兩千年歷史文明於其間,堪稱天下第一岩。兔、鹿橋、天橋、古雲梯、鐵索嶺、懾神崖等險道驚魂懾魄,令人贊嘆叫絕。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所述「綿山石桐水」千回百轉,飛流激盪,形成了五龍瀑、水簾洞等形態各異的瀑布群體。大小蜂房泉數百個懸垂的天然石乳,「乳汁」清洌甘甜,如珍珠斷線,滴落有聲。此山此水即使在名聲顯赫的三山五嶽也難尋難覓。全國柏樹之冠——秦代古柏以及龍柏、虎柏、兔柏、鹿柏和原始柏林,組成了一個仙境般的「柏樹王國」。天下名碑一一《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和宋、金、元等歷代碑刻,以及雲峰寺石佛殿、馬鳴菩薩殿、明王殿和天橋須彌殿、五龍峰五龍寺的大量宋代之前及宋、元、明雕塑異彩紛呈,頗具文物價值。東漢古剎鐵瓦寺、三國曹魏抱腹寺、北魏鸞公岩和唐代回鑾寺等諸多寺院,以及建築面積為三萬多平米的天下第一觀---大羅宮,寺廟的古老、眾多和宏偉也為其它名山所不可比擬。以上奇岩、險道、秀水、古柏、唐碑、宋塑、名剎、巨宮和真神介之推、真佛空王佛,以及流傳千年而不衰的寒食清明習俗,組成了綿山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使人因目不暇接、思緒萬千而留連忘返。

喬家大院
地處美麗而富饒的山西晉中盆地,位於祁縣城東北12公里處的喬家堡村,距省會太原50公里,與祁縣著名的中華周易宮、延壽寺、九溝風景區、渠家大院、明清街巷、長裕川等景點形成一日游格局。
喬家大院是祁縣喬家「在中堂」的宅院,「在中堂」是聞名海內外的商業資本家喬家第三代喬致庸的堂名。
喬家大院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後又在清同治、光緒年間及民國初年多次增修,時間雖跨越了兩個世紀,卻保持了建築風格的渾然天成。喬家大院佔地8724.8平方米,由6幢大院19個小院共313間房屋組成。從高處俯瞰,整體為雙喜字型布局,城堡式建築。四周高達10餘米的全封閉水靡磚牆內,院與院相銜,屋與屋相接,鱗次櫛比的懸山頂、歇山頂、硬山頂、卷棚頂及平面頂上,都有通道與堞牆相連。全院以一條平直甬道將6幢大院分隔兩旁,院中有院,院內有園。四合院、穿心院、偏心院、角道院、套院,其門窗、橡檐、階石、欄桿等,無不造型精巧,匠心獨具。院內磚雕,俯仰可觀,脊雕、壁雕、屏雕、欄雕……以人物典故、花卉鳥獸、琴棋書畫為題材,各具風采。
1986年,祁縣將有大院辟為祁縣民俗博物館,以歲時節令、衣食住行、婚喪禮儀、農商活動為主題的42個展室,2000餘件展品,較系統地反映了明清時期山西晉中一帶的民間風俗。
喬家大院已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山西省十佳旅遊景點之一。已接待國內外遊客500萬人次,有50多部電影、電視劇來大院拍攝、選景。由張藝謀執導、鞏俐主演、紅極一時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就是喬家大院拍攝的。
平遙古城
位置: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距省城太原100公里

平遙古城1986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目前全縣境內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90處。其文物古跡之多,價值之高,內容之豐富,為全國縣級城市中所罕見。在這座古城的珍貴文物中,有建於北漢天會七年(963年)的鎮國寺萬佛殿;有始建於北齊武平二年(571年)的雙林寺;有始建於唐顯慶二年(657年)的清虛觀;有建於北漢天會七年(963年)的文廟大成殿;也有建於清康熙十年(1671年)的惠濟橋。
平遙稱古陶地,是帝堯的封地。平遙古城原為夯土城垣,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前827年~前782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也於軍事防禦的需要,在原西周舊城埂的基礎上擴建為今天的磚石城牆。
平遙古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現存最為完整的明清且城。它是中國漢民族中原地區古縣城的典型代表。由於縣城的建立,到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平遙古城內誕生了全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日升昌」的創立,在中國古近代金融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它標志著中國近代性質的新型金融業,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商業和金融肌體中然生成。
迄今為止,這座城市的城牆、街道、民居、店鋪、廟宇等建築,仍然基本完好,原來的建築格局與風貌特色大體未動。城內及近郊古建築中的珍品,也大多保存完好,它們同屬平遙古城現存歷史文物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同為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建築、藝術等方面歷史發展的活標本。
平遙縣城牆。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周長6.4公里,是山西現存歷史較早、規模最大的 一座城城牆。明、清兩代都有補修,但基本上還是明初的形制和構造。城為方形,牆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磚砌,牆上築的垛口,牆外有護城河,深廣各4米。城周辟門六道,東西各二,南北各一。東西詐外又築以瓮城,以利防守。城牆上原有料敵台樓九 十西座,城門上原建城樓,四角處還有角樓,已大多殘壞,唯城牆依然如故。城內街道、市樓、商店等還保留原有形制。是研究我國明代縣城建置 的實物資料。位於太原市西南的平遙縣是全國僅存的4座完整古城之一。該景點完整無損,並於牆內建築渾於一體,具有旅遊和鑒賞價值。古城南與介休市 接壤,北於祁縣相鄰,是大運公路必經之地,交通十分便利,古城內各種服務齊備,各種名吃、店鋪獨具特色,城外賓館、酒家、商場一應具全。 平遙牛肉以其純、真、鮮美名揚神洲。
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把平遙古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報告以對平遙古城的評語為:
「平遙古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的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平遙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徵,而且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雙林寺
位置:位於平遙古城西南6公里的橋頭村。

雙林寺是一座歷史悠久的佛寺,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鍾、彩塑以及古代建築都是稀世珍寶,其中尤以彩塑藝術聞名於世。
雙林寺原名中都寺。中都寺建於何時,至今尚難確考。據寺內現存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姑姑之碑》所記:「中都寺重修於北齊武平二年(571年)。」僅就此推算距今也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宋代,取佛經「雙林入滅」之說,中都寺改名雙林寺。
雙林寺坐北朝南,唐群佔地面積約15000平方米,禪院在東,寺院居西。10座殿宇組成三進院落。中軸線前端的天王殿重修於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前院有釋迦殿、羅漢殿、閻羅殿、武聖殿和土地殿。中院為大雄寶殿、千佛殿和菩薩殿,其中大雄寶殿是明初在焚毀的7層樓閣台基上重修的。後院是重建於明正德年間(1506年~1521年)的五楹娘娘殿和貞義祠。雙林寺現存彩塑2056尊,大者丈余,小者尺許,它們形神兼備,藝術價值極高,是我國元、明彩塑的精華。
雙林寺於1965年5月24日被列為山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8月7日雙林寺彩塑藝術館正式成立;1988年1月13日雙林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1次大會通過決議,將「平遙古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雙林寺為其中一項。
杏花村
地址:山西汾陽縣城北15公里。
有古井一口,俗稱神井。古井上有一亭,名申明亭。據古碑文記載,井水「味如醴,甘馨清洌」,取水釀酒,馥郁芬芳,為汾酒和竹葉青酒的水源。杏花村釀酒始於北魏,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歷代文人墨客,題詩刻碑,盛贊佳釀.神化傳說中的「醉仙居」酒店,最為人樂道。
祁縣九溝風景旅遊區
九溝風景區位於祁縣東觀鎮西南10公里處,緊靠208國道西側,北距太原市50餘公里;風景區佔有土地面積一千餘畝,水域面積500畝,位居於平遙古城、祁縣古城、喬家大院、渠家大院、太谷曹家大院等觀光性景點的中心地帶。
九溝風景區歷史文化悠久,人文景觀薈萃,距此一公里的梁村古人類遺址是省級文物保護區,唐代詩人王維、溫庭筠、明代小說家羅貫中均出生於景區周邊村莊。此處也是子洪口戰略要地,史書記載,宋代名將楊延昭的兵寨就設在九溝南一公里處的洛陽村。明末名人傅山、顧彥武等曾著詩贊美此處的秀麗景色。
則天廟

則天廟又名則天聖母廟,位於文水縣城北5公里,南徐村北面。它西傍呂梁山,東靠文峪河,是一處山青水秀的名勝古跡。307國道從山下穿過,東距則天廟數十來,地勢平坦,交通方便,從山西省會太原乘車南行60公里便可到達。
則天廟是唐代女皇武則天的寺廟,佔地2.6萬平方米。從中軸線上看有山門,雕像,舞台,正殿;兩翼殿宇有鍾鼓樓,碑廊,配殿,偏殿;雕像兩邊分別是豐碑和升仙太子碑、八角迴音亭等;院內柳樹成蔭,花草遍地。
則天廟以武則天女皇的特定身份和它本身的文物價值 名揚中外,是全國惟一的一座女皇主廟宇。1996年12月,被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則天廟正殿是廟內建築的中心。它原建於唐代,現存結構是金皇統五年(1145年)重建的,但在殿內與頂部仍保存了一對唐代金柱與部分唐瓦唐磚。殿內梁架建造中,採用了三角形組合與杠桿原理分散了頂部對大梁的壓力,故大梁跨度很大,經800多年承受壓力而未見彎曲,整座建築被專家評為唐宋建築中的傑作。
北武當山
北武當山,位於山西省呂梁地區方山縣境內,古稱龍王山,又名真武山,明代修復玄天大殿後,根據非玄武不足以當之之意,更名為武當山,因位於北方,故改稱北武當山。這里既有賞心悅目的自然景觀,又有歷史久遠的人文景觀,是我國北方著名的道教聖地。1990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民族宗教事務局批准為道教活動場所,1994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我。
北武當山原是「五里土路五里沙,五里石階往上爬」。現公路早已開通,乘車可達萬神廟,上山石階有1455級,險峻處均置有鐵索扶手。此山坐落在群山環抱之中,其自然景觀奇峻秀麗,素有「春粉、夏綠、秋紅、冬白」之譽,加上陡峭險峻的石階、古老恢宏的廟宇,可謂集「雄、奇、險、秀」於一體。
萬為奇異壯觀的是,千姿百態的古松和天然雕飾的怪石,如:仙人指路松、擎天探海松、鴛鴦松、龜蛇頭智、古猿望日、石豬受難……個個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峰頂建有真武廟,據古碑記載,創建於唐時,重修於明季,山上我個大小廟宇有道教活動,鼎盛時期在明、清兩代,每逢農歷三月初一至初三,是古廟會期,屆時香煙繚繞,遊人雲集。
北武當山道觀現有道人十多個,觀內存有泥塑、壁畫、石碑等文物,具有珍貴的歷史研究價值。當代文人學者登臨此山,無不題詞作畫;香客遊人游歷此山,無不流連忘返。

娘子關
娘子關。位於陽泉市東約40公里處,地勢險要, 為三晉門戶和交通咽喉,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相傳唐初李淵的三女兒平陽公主曾頌兵駐守,遂攻故名「葦澤關」為今名「娘子關」。娘子關口,山地雄山戰,水流回溢,瀑布飛濺,實融自然、人文風景於一體的旅遊勝地。 娘子關風景交通十分便利,東有陽泉市直線通往景區的旅遊班車,西有河北井經縣(距景區30餘公里)開經景區的公共汽車。娘子關附近的餐飲、住宿及其它各項設施已有一定規模、各項服務周到。條件、環境舒適、是客人旅遊觀光的理想勝地。 該風景區的主要旅遊景點有:柏井古城、唐代瓷窯、瀑布等。
娘子關
娘子關 原名葦澤關。在山西平定縣城北45公里處, 是長城著名關隘,出入山西的咽喉。隋開皇時曾置葦澤縣,後廢。相傳唐太宗之妹平陽公主統領娘子軍駐此設防,故名。 現存關城為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所築,有關門兩座,中為居民區。外城門為磚券門洞,上有平台,似為檢閱兵士和瞭望故情之用,觀城門下為磚券,上為門樓,築構甚堅固。關城兩翼之長城依山勢蜿蜒,成為晉冀間天然屏障。關城北側桃河,水流湍急,南接山嶺,逶迤相連。 石太線順山峽蜿蜒鋪設,每當行車至此,臨窗北眺,不遠處隘聳峙,飛瀑奔瀉,散縷似珠,蔚為壯觀,谷稱水簾洞 。 明王世貞有「噴玉高從西極下,擘崖雄自巨靈來」句贊譽此景。
壺口瀑布
壺口瀑布 在山西吉縣城西南25公里黃河之中。此地兩岸夾山,河底石岩上沖刷成一巨溝,寬達30米,深約50米,滾滾黃水奔流至此,倒懸傾注,若奔馬直入河溝,波浪翻滾,驚濤怒吼,震聲數里可聞。其形如巨壺沸騰,故名。春秋季節水清之時,陽光直射,彩虹隨波濤飛舞,景色奇麗。明陳維藩《壺口秋風》詩有「秋風捲起千層浪,晚日迎來萬丈紅」句,可謂真實寫照。
廣勝寺
廣勝寺 在山西洪洞縣東北17公里霍山南麓,霍泉發源地, 寺 區古柏蒼翠,源 流清澈,山青水秀。東漢建和元年(公元147年) 創建,初名俱盧舍寺,唐代改稱今名。大歷四年(769年)重修。 元大德七年(1303年)地震毀壞,隨後重建。明、清補葺, 始 成現狀。分上下兩寺和水神廟共三處。上寺在霍山巔, 翠柏環抱, 古塔聳峙,琉璃構件金碧輝煌。下寺在山麓,隨地形起伏而建, 高 低錯落,層迭有致,是一組富於變化的寺廟建築群。 水神廟在下寺 西側,僅一牆之隔,廟內主殿奉明應王, 其中元代戲劇壁畫國內外 享有盛名。廟前源頭,碧波盪漾,景色幽美。
廣勝上寺
廣勝上寺 在山西洪洞縣城東北17公里霍山巔。由山門, 飛虹 塔、彌陀殿、大雄寶殿、毗盧殿、觀音殿、地藏殿及廂房、廊廡等 組成。創始於漢,屢經興廢重修,現存為明代重建遺物, 形制結 構仍具元代風格。山門內為塔院,飛虹塔矗立其中, 向後為彌陀殿 五間,內施六根大斜梁,減少兩縫梁架,在結構上有獨到之處。 殿 內奉彌陀、觀音、大勢至西方三聖,工藝甚佳 。 東壁及扇牆上滿 繪壁畫,內容為三世佛及諸菩薩眾。 金皇統間平水版大藏經原存於 此,後移北京圖書館。大雄寶殿五間、懸山式, 殿內木雕神龕及佛 像,或剔透玲瓏,或豐滿圓潤,工藝俱佳。毗盧殿五間, 廡殿式, 殿內兩山施大爬梁,結構奇特, 是元代建築藝術富有成就的實例, 該殿裝修上木雕樓花是明代小木作中的精品。殿內奉毗盧、 阿閃、 彌陀三佛及脅待菩薩、護法金剛等像,沿壁木雕龕閣, 內供鐵鑄佛 像三十五尊。四周壁畫,以後壁十二圓覺技藝最佳。
廣勝下寺
廣勝下寺 在山西洪洞縣城東北17公里霍山之麓。由山門、 前殿、後殿、垛殿等建築組成。山門高聳,三間見方, 單檐歇山頂, 前後檐加出雨搭,又似重檐樓閣,是一座很別致的元代建築。 前殿 五開間,懸山式,殿內僅用兩根柱子,梁架施大爬梁承, 形如人字 柁架,構造奇特,設計精巧。 後殿建於至大二年(1309年), 七間單檐,懸山架,殿內塑三世佛及文殊、普賢二菩薩,均屬元作。 殿內上壁滿繪壁畫,1928年被盜賣出國, 藏於美國堪薩斯城納 爾納藝術館,殘存於山牆上部16平方米的畫面,內容為善財童子 五十三參,畫工精細,色彩富麗,為建殿時的作品。 兩垛殿至正五年(1345年)建,前檐插廊,兩山山標甚大,懸魚惹草秀麗。
飛虹塔
飛虹塔 大山西洪洞縣城東北17公里廣勝上寺。塔身琉璃鑲嵌, 俗稱琉璃塔。始建於漢,屢經重修,現存為明嘉靖六年(1527 年)重建, 天啟二年(1622年)底層增建圍廊塔平面八角形, 十三級,高47.31米。塔身青磚砌成,各層皆有出檐,全身用黃 綠藍三彩琉璃裝飾,一二三層最為精緻,檐下有斗拱、倚柱、佛像、菩薩、金剛、花卉、盤龍、鳥獸等各種構件和圖案,捏制精巧, 彩繪鮮麗,至今色澤如新。塔中空,有踏道翻轉,可攀登而上, 設計十分巧妙,為我國琉璃塔中的代表作。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 年)臨汾盆地八級地震,此塔安然無恙。

掛甲山石刻
掛甲山石刻 在山西吉縣城南里許掛甲山。此地背依錦屏山, 面 臨清水河,楊柳夾崖,拱橋如虹,景色優美。據縣志記載, 唐尉遲 敬德出征寓此,曾在錦屏已掛甲,更名掛甲出, 也有傳說唐太宗與 秦瓊奔赴長安,曾掛甲山巔,故名。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 在山腳石崖上雕造佛像五區,每區二至三龕,龕人火焰式, 龕內內 多為一佛二菩薩,龕為座為覆蓮瓣束腰須彌狀,菩薩脅侍兩側。 其 中卧佛一龕,右手托腮,左膝徽曲,造型生動,神態自如。 雕造手 法剔地突起與線雕相結合,與其他石窟中圓雕相較,別具一格

千佛洞
千佛洞 俗名佛洞廟。 在山西鄉寧縣城東5公里營里村縣岩上, 呂梁山南端。山上,呂梁山南端。山上樹木茂密,花香撲鼻, 在叢 林山花之中,突出巨石一方,長寬高各20米, 體積近800立方 米,佛洞即開鑿於巨石之腰。洞高3.1米,寬深各4.5米, 四壁 滿雕神龕及佛像,刀法簡練,姿態莊重,局部後代繪有壁畫, 內容 為佛傳故事,窟頂雕出藻井圖案,按其造像風格, 應是隋唐作品。 洞前寺宇兩進院落為明清建築,有山門、廂房、配殿、獻殿等, 巨 石位居最後,千佛洞 則成為寺後佛堂。寺宇規模不大,布局嚴謹, 殿堂結構簡潔,形制典雅,與四周山石樹木相互輝映、 頗富雅趣。 寺內石碑,載信徒禮佛盛況及寺宇重修經過。

明代臨獄
明代臨獄 在山西洪洞縣城內。建於明代, 據傳京劇《玉堂春》 的蘇三曾在此監禁過,俗稱蘇三監獄。臨獄有兩道門, 兩層圍牆, 牆垣高聳。內有若干窯洞式牢以及囚犯的水井、水槽等。 後院門首 掛有虎頭牌,是關押犯和判為死囚犯的牢房, 蘇三就關在此院院窯 洞內。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明代監獄, 其布局和形制是研究封建社 會官衙監獄規制的重要資料。後被毀,1984年夏原重建。

小西天
小西天位於山西省隰縣城西鳳凰山頂。明崇禎二年(1629年)東明禪師創建,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寺院原名千佛庵,因大雄寶殿內有佛千尊而得名。後因重門額題「道入西天」,又為區別城南另一年明代寺院「大西天」而更名小西天。
小西天由三組建築物構成,摩雲閣建在鳳凰山之鳳頭上,中院建於鳳背,大雄寶殿與延伸的山頭合為鳳尾,加上溝兩帝的山翼為鳳之雙翅,遠觀之,儼然一展翅欲飛的鳳凰。
小西天以明代的彩色懸塑藝術而聞名,其精華保存雄寶殿。殿內彩塑滿布,除佛壇上的五尊主佛外,牆壁、檁柱、屋椽上都塑著數以千計的彩塑。這些彩塑造型生動、姿態各異,多而不亂、繁而為雜,高者達3米多,小者僅有拇指大小。全堂彩塑是我國少見的彩塑藝術群塑,具膛可估量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更為珍貴的是殿內梁架上的彩繪--用瀝粉貼金製作的近似宮廷規制的龍鳳和璽,這種彩繪藝術屬皇家彩繪,造價昂貴,在此偏遠山區發現,實為罕見。1977年~1993年,黨和政府對寺院進行了大規模修繕。1996年12月25日,小西天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柒』 首都博物館現在在展覽什麼各大博物館都在展覽啥有什麼推薦的么

簡介
外景(5張) 位於孔廟內的首都博物館老館
首都博物館是北京地區大型綜合性博物館,屬中國省市級綜合性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於1953年開始籌備,1981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當時的館址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國子監街孔廟內。孔廟佔地2.2萬平方米, 創建於元代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經歷代修葺,三進院落保存完整。主體建築有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等。明、清進士題名碑林為國內僅有。兩側殿廡闢作展廳,面積2000餘平方米,環境幽雅寧靜。 為了容納更多的藏品,以及服務更多的參觀遊客。1999年,作為北京市「十五」期間重點文化建設工程,首都博物館新館建設項目的立項申請,於1999年得到北京市政府批准,2001年12月正式奠基興建。首都博物館新館於2006年5月18日正式開館,亮相於中華第一街——長安街西延長線上,位於西城區白雲路的西側(復興門外大街16號)。首都博物館新館是一座擁有最先進設施的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新館的展覽陳列以首都博物館歷年收藏和北京地區的出土文物為基本素材,吸收北京歷史、文物、考古及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借鑒國內外博物館的成功經驗,形成獨具北京特色的現代化展陳。 首都博物館以其宏大的建築、豐富的展覽、先進的技術、完善的功能,成為一座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文化中心」 和「國際化大都市」地位相稱的大型現代化博物館,並躋身於「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博物館行列。 首都博物館是一座擁有最先進設施的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是北京市政府投資興建的面向21世紀的大型現代化文化設施,新世紀北京市標志性建築之一。由於在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改革與發展中作出了突出貢獻,2007年5月24日,首都博物館被國家人事部和國家文物局授予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的稱號。[1]
編輯本段展品陳列

首都博物館自開館以來在國內外舉辦了許多頗受好評的歷史文物陳列展覽,如:《北京歷史文物陳列》、《元大都歷史陳列》、《老北京春節民俗展》、《館藏歷代陶瓷、書畫館藏(19張)真偽辯識展》、《北京歷史文化展》等數百項。內設:基本陳列、專題展覽、臨時展覽、文物庫房、社會教育區、業務科研區、行政辦公區、綜合服務區和地下車庫等。新館以完善的功能,先進的設施,躋身於國際先進、國內一流的現代化博物館行列。使文物收藏、展覽、修復、研究、教育、交流融為一體。 2000年,首都博物館新館建設啟動之時,展陳大綱的編寫工作馬上開始;展覽大綱得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北京社會科學院等學術機構的多位學術權威的指導,力求體現已得到學術界公認的最新成果。展覽設計力求運用全新的設計理念,突破傳統的、枯燥的展陳模式,充分利用現代展陳技術和手法,營造不同類別的陳列氛圍,給觀眾以體驗式的參觀經歷,具備形式上的親和力、趣味性、互動性,做到雅俗共賞。 數十年來,首都博物館廣泛徵集各類文物,館藏文物已達二十五萬件,其中包括:青銅、陶瓷、書畫、石刻、錢幣、玉器、璽印、織綉、竹木牙角器、佛教造像、文具、民間工藝品等,藏品中還不乏享譽海內外的孤品與珍品。首都博物館館藏的各類文物總計 8.3萬余件,其中一級品305件。藏品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北京地區出土文物,從新石器時代、商周以至遼、金、元、明、清各代。館藏珍品如京郊琉璃河出土的周代銅器「堇鼎」,通高62厘米,重41.5千克,內壁有銘文4行26字,對研究北京古代歷史有重要作用。此外還有「伯矩鬲」,「碧玉版十三行」等。 館內裝飾
首都博物館內設基本陳列、精品陳列和臨時展覽。 基本陳列有《古都北京·歷史文化篇》、《古都北京·城建篇》、《京城舊事——老北京民俗展》。《古都北京·歷史文化篇》、《古都北京·城建篇》是首都博物館展陳的核心,表現了恢宏壯麗的北京文化,不斷遞升並走向輝煌的都城發展史,成為創建國內一流博物館的品牌陳列。 精品陳列有《古代瓷器藝術精品展》、《燕地青銅藝術精品展》、《古代書法藝術精品展》、《古代繪畫藝術精品展》、《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古代佛教藝術精品展》、《書房珍玩精品展》。這七個館藏精品展覽和《京城舊事——老北京民俗展》是對北京文化展現的補充和深化。 以上展覽共展出館藏文物5622件。 臨時展覽是研究與觀賞北京文化與其它地區文化、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交流關系的舞台。
編輯本段設計理念
首都博物館內景
首都博物館的建築設計理念是「以人為本,以文物為本,為社會服務」,強調「過去與未來、歷史與現代、藝術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首都博物館是當代簡述大師崔愷的精彩作品。其設計源自於「博物館是聯系歷史、現代和未來的場所」的理念,將傳統的材料與現代的材料並置,來表達對歷史與未來的描繪。傾斜的青銅體破牆而出,生出文物發掘的意象;懸挑的大屋頂無疑在影射中國傳統的出檐,而懸掛式框架磚牆模糊了古代城牆與現代幕牆的界線;廣場的起坡取材於皇家宮殿高台建築的手法,烘托出了宏偉的巨構。簡潔的矩形平面與北京的城市格局相互協調,非對稱的形體呼應街道轉角空間。青銅、木材、磚石等傳統的材料代表北京悠久的歷史。不銹鋼頂棚、玻璃幕牆和先進的建造技術表現新北京的現代。陽光大廳,四季竹院,將景觀空間引入了博物館,室外下沉竹園延伸至室內,打破了傳統博物館空間的封閉、沉悶的感覺,營造了開放型的、溫馨的、明亮的文化休閑環境。園林與文物展廳之間的時空交錯,表現出特有的東方藝術魅力。
編輯本段建築風格
首都博物館新館建設用地面積248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63390平方米,地下二層,地上五層,北部內景(9張)設計了綠色文化廣場,東部設計了下沉式竹林庭院。建築物(地面以上)東西長152米、南北寬66米左右,建築高度41米。建築外形主要由矩形圍合結構、橢圓形外立面和金屬屋頂三部分組成。建築內部分為三棟獨立的建築,即:矩形展館,橢圓形專題展館,條形的辦公科研樓。三者之間的空間則為中央大廳和室內竹林庭院。自然光的利用、古樸的中式牌樓、下沉式的翠竹庭院、潺潺的流水,為觀眾營構了一個兼具人文、自然情調的環境。 首都博物館建築本身是一座融古典美和現代美於一體的建築藝術品,既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又呈現鮮明的現代感。巨大的屋蓋繼承了中國傳統建築深遠挑檐;通長的石質幕牆象徵著中國古代城牆;廣場起坡傳承古代高台建築風格;在大廳北門外地面上鑲嵌清代丹陛,大廳內有明代牌樓,體現出中國傳統建築平面中心軸線特點;橢圓形的青銅展館斜出牆面寓意古代文物破土而出。青銅、木材與磚石的大量運用更顯一種歷史的久遠。北廣場和大堂地面所用石材,產於自古以來為營造北京城供應石材的房山地區;方形展廳的外裝飾,採用北京最常見的榆木;橢圓形展廳的外裝飾,採用青銅材料,並飾以北京出土的西周時期青銅器的紋樣。鋼結構棚頂、玻璃幕牆等表現出北京有力的時代步伐,高大空間和通透的視覺效果順應了當代建築的國際流行趨勢。
編輯本段建築結構
概述
首都博物館新館的建築設計理念是「以人為本,以文物為本,為社會服務」,強調「過去與未來、歷史與現代、藝術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首都博物館設計方案,經過兩輪國際招標,從16家中外知名建築設計機構提交的22個設計方案中選出的。博物館建築落成後,已得到國內外各界人士一致稱贊。新館建築用地2.48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63390平方米,建築高度40米,地上五層、地下兩層。建築本身是一座融古典美與現代美於一體的建築藝術精品,既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又呈現鮮明的現代感。如:外觀外傾斜的青銅體破牆而出,懸挑的大屋頂繼承了中國傳統的出檐,青灰色磚牆模糊了古城牆與現代幕牆的界線。寬闊的廣場和大堂也取材於皇家宮殿高台建築的手法。在博物館中軸線上,大廳外地面鑲嵌清代丹陛,大廳內有明代牌樓,體現中國傳統中心軸線特點。在建築材質上,青銅、木質與磚石的大量運用更顯現一種歷史的久遠;鋼結構棚頂、玻璃幕牆又表現出北京有力的時代步伐,高大的空間和通透的視覺效果更順應了當代建築的國際流行趨勢。 首都博物館新館充分吸納和採用了當今世界博物館建設的先進技術,在展廳安裝智能化控制溫濕度的空調系統,保證展廳內觀眾活動的空間是舒適的溫濕度,而展櫃內保持利於文物保護的溫濕度;在文物庫房則是根據不同材質的文物庫區提供不同的溫濕度。 首都博物館新館建築內部分為三棟獨立的建築,即:矩形展館,橢圓形專題展館,條形的辦公科研樓。三者之間的空間則為中央大廳和室內竹林庭院。自然光的利用、古樸的中式牌樓、下沉式的翠竹庭院、潺潺的流水,為觀眾營造了一個兼具人文、自然情調的環境。新館的展覽陳列以首都博物館歷年收藏和北京地區的出土文物為基本素材,吸收北京歷史、文物、考古及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借鑒國內外博物館的成功經驗,形成獨具北京特色的現代化展陳。
新館展館
首都博物館新館展覽由基本陳列、精品陳列和臨時展覽構成,共展出館藏文物5622件。基本陳列有《古都北京·歷史文化篇》、《古都北京·城建篇》、《京城舊事——老北京民俗展》,《古都北京·歷史文化篇》、《古都北京·城建篇》是首都博物館展陳的核心,表現了恢宏壯麗的北京文化及不斷遞升並走向輝煌的都城發展史,成為創建國內一流博物館的品牌陳列。精品陳列有《古代瓷器藝術精品展》、《燕地青銅藝術精品展》、《古代書法藝術精品展》、《古代繪畫藝術精品展》、《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古代佛教藝術精品展》、《書房珍玩精品展》,和《京城舊事——老北京民俗展》是對北京文化展現的補充和深化。不斷更新的臨時展覽是研究與觀賞北京文化與其它地區文化、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交流關系的舞台。
佛像展廳
佛像展廳共展出佛像262尊,分為漢傳佛像和藏傳佛像藝術。看過這個展廳,各式各樣的藝術造型讓觀眾了解到佛像藝術在我國漢族、藏族地區的發展、演變。展廳中一尊「銅鍍金大成就者毗瓦巴」,是明代宮廷造像,通高18.5厘米,如此大型的佛像非常罕見。佛像造像十分生動,雙目圓鼓,面露喜色。右腿橫盤,左腿支起,左手上舉,食指伸出作上指狀。這種造型表現的是毗瓦巴與賣酒女打賭而定住太陽時的姿勢。
玉器展廳
在玉器展廳共展出文物181組件,將玉器發展的基本脈絡展示給參觀者。展品中有大量王公貴族墓出土的以及帶有皇帝年款、刻有御制詩文的玉器。一部分小件玉器前均配有放大鏡,使觀眾更好感受我國古代玉雕的高超工藝。展廳中備受關注的是一方乾隆御璽。據了解,這方玉璽是2004年首都博物館以250多萬港元從香港佳士得春季拍賣會上購得的。這方「白玉鏤雕龍紐方形璽」是清乾隆皇帝禪位給嘉慶帝而自居太上皇前不久所刻的印璽,從「八徵耄念之寶」的印文可知,是乾隆80壽辰(1791年)所治印璽之一,屬乾隆私印。乾隆皇帝曾在很多著名書畫上用過它,因此也可作為鑒別書畫真偽的依據之一。
瓷器展廳
瓷器展廳中展出了北京作為都城歷史時期出土和傳世的瓷器170組件,青花釉里紅海水雲龍紋天球瓶在2000年就已價值1000萬元。另外宋遼金時期的定窯白釉童子誦經壺、元大都出土的青花鳳首扁壺、乾隆松石綠地粉彩蕃蓮紋多穆壺等名貴瓷器都是難得一見的稀世精品。展廳中還列有明成化鬥彩葡萄紋杯,這對葡萄紋杯與雞缸杯為同時期作品,都是明代官窯的代表作,而雞缸杯只有一隻,葡萄紋杯是一對,這對杯子是在清初重臣索尼7歲孫女的墓中出土的。
書房展廳
書房展廳共展出文物149組件,其中有乾隆款御墨、御制淳化軒刻花紙、四大名硯、明代竹雕張希黃款山水樓閣筆筒等珍貴文物。磨磚對縫的月亮門、精緻的花窗、畫案、書櫃、綉墩……走進這間展廳,就像走進明清時期文人的書房。由於這里展出的多是筆、墨、紙、硯等比較嬌貴易乾裂的文物,展櫃和展廳中特別增設了多台加濕器來保證文物安全。
鎮館之寶
乾隆御制碑分為碑身、碑帽、碑座三個部分,帽和座各有兩個,一共五件。全碑總高6.7米,重40多噸,漢白玉石材,保存非常完好,碑身上全部是少見的乾隆正楷手書《皇都篇》、《帝都篇》,由滿漢兩種文字寫成,這兩首詩篇生動具體地表達了乾隆皇帝「在德不在險」和「居安思危」的治國思想。 這兩篇文章也是這個巨型石碑最大的文物價值,是研究和展示北京歷史和文化的重要實物文獻。碑座為束腰須彌座,刻有卷草花紋,精美異常。 該碑1935年前後曾立於北京天橋十字路口西北方的「斗姆宮」內;1915至1919年間被移至先農壇;1949年育才學校進駐先農壇時,尚立於內壇東北角;1958年的「大躍進」時期,該碑被人為推倒,散放地表;之後由於「文革」期間的種種工程,碑的各個部件被陸續埋入地下。依據這些線索,2003年,尋碑工作開始啟動。工作人員先是動用探測儀進行現場探測,但結果令人失望。後來,根據一位老人的回憶,初步確定了御碑的方位。2004年春節前,在先農壇內壇,北京方便食品廠院內的一間辦公室地下,發現了碑身一角,此後又找到了碑帽和底座。 目前乾隆御制碑保存非常完好,但因為年代久遠,碑體上出現了一些裂紋,不過並沒有通透裂縫。為了保證碑體不受損壞,在立碑前已經對石碑進行了修復。較大的裂縫用鋼筋加固,並進行了灌膠處理。為避免風雨和陽光對石碑的侵襲,今後整座石碑將用特製玻璃封罩。玻璃罩上下留有通氣孔以便空氣流通。據介紹,選用的玻璃不僅強度大,用錘子都砸不碎,而且還能防紫外線。
編輯本段建築指標及功能
首都博物館新館不僅是一座重要的文化設施,同時也是北京地區文物保護、文物研究、面向公眾和廣大青少年傳播愛國主義精神、歷史及科學知識的基地,還是北京市舉辦禮儀和慶典活動的重要場所,也是人民群眾旅遊和休閑的理想去處。 建築設計重視博物館的特定功能要求,力圖以清晰的、簡明的、富於邏輯的方法處理好各功能區間的關系。主要的功能區分為:展陳區、社會教育區、綜合服務區、業務科研區、地下停車庫、行政辦公區、安全保衛區、藏品庫區、設備區。 首都博物館新館
文物安全的環境監控:首都博物館採用恆濕不恆溫的先進、獨特的智能化空調系統,將文物庫房和展廳的相對濕度的變化幅度控制在2%以內,極大地保證了文物存放安全;同時又使展廳溫度隨外界自然氣溫有一定幅度的浮動,獲得較好的對人舒適度。 禮儀與公眾活動:舉行禮儀活動時,儀式前大廳多媒體投影屏幕會放映相關的標語和背景信息。儀式中大廳各處具有均勻清晰的音響。大廳具備新聞攝影電源和發稿信息終端,能夠根據會議、禮儀的進程自動地聯合控制相關的燈光、窗簾、音響、投影等設備。室外廣場的大屏幕可同時轉播儀式實況,並自行進行實況拍攝和錄音。儀式結束後半小時內立即可提供相應的多媒體光碟。 觀眾現場服務:在博物館各大門內、大廳均安裝參觀導覽系統,讓公眾自由地瀏覽、查詢博物館的基本情況和參觀信息。售票驗票系統出售本館的全價、優惠價等各種參觀券,能夠自動識別參觀券的真偽、面額,並允許觀眾當天即使中途臨時出館、仍可返回繼續參觀。 信息化服務:信息技術將以往歷史的音視頻數據數字化所建立音視頻節目資料庫和點播系統,可讓觀眾通過計算機屏幕或者電話撥號自由地點播想收聽、收看的曲藝、戲曲節目。 多功能報告廳:通過數字化網路、電台、電視網(有線/無線)和現場視頻直播、數據網路互動式播發、後期電子出版物製作,實現現場會議與網路會議的相結合。互聯網用戶無論身在何處,都可以通過瀏覽本館區域網的方式實時地參與現場學術討論。 首都博物館新館內部
中央禮儀大廳——面積2000餘平方米、高度34米,其裝飾中國文化特徵突出、現代氣息濃郁,是舉行禮儀活動和大型文化活動的理想場所; 展廳——不同類型展廳相對獨立,既便於觀眾有選擇地參觀、縮短參觀路線,又便於安防管理。寬闊的展廳面積和充足的高度,也為豐富多樣的展陳設計提供了理想空間。3000餘平方米的臨時展廳將為國內、國際文化藝術交流提供一流的展示平台。智能化溫濕度控制系統、安防消防系統,為舉辦最珍貴級別的文物展提供了條件。 文物庫房——面積充足、分隔合理;安防消防設施先進、完備;擁有10噸液壓電梯,文物運輸車可從地面運到地下二層庫房,目前為中外博物館所獨有。 多功能會議廳——具有多語種同聲傳譯、數字電影播放、會議表決系統、會議廳專用網站等國內最選進的設施。 數字放映廳——超寬視角弧形銀幕,可播放高清晰數字影片,該設備解析度為國內外目前最高;目前第一部影片是《輝煌的北京》;今後將製作立體數字影片。
編輯本段先進技術
收藏、展示、研究是博物館三大主要任務,首博新館充分吸納和採用了當今世界博物館建設的先進技術,在這三方面達到了國內一流的水準。
智能化
智能化工程——展廳安裝智能化控制溫濕度的空調系統,保證展廳內觀眾活動的空間是舒適的溫濕度,而展櫃內保持利於文物保護的溫濕度;在文物庫房則是根據不同材質的文物庫區提供不同的溫濕度。館內安全技術防範系統(含停車庫管理和燈光照明控制)、消防監控與自動滅火系統(含應急廣播系統)、樓宇自動化系統、音響燈光聯動控制系統,全面實現智能化;其中自動滅火還針對文物易損怕水的特性做出特殊設計。
數字化
數字化博物館建設——首博數字化建設項目是全國文博界的創新工程: (1)博物館信息資源建設實現完整框架的數字化技術方式;藏品管理實現數字化管理; (2)展覽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作為輔助手段,在展覽必要位置設置多幕投影、幻影成像、虛擬現實影像、數字影片等多種多媒體展示項目,以強化展覽效果;打破了以往展陳教科書式的乏味與單調; (3)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基於博物館各專業子系統基礎之上的服務於全館各部門及觀眾(包含在館外觀眾)的綜合信息平台。 首都博物館數字化專業子系統包括:文化遺產信息管理系統、多媒體展示後台管理系統、首都博物館網站等11項。
多媒體展示
多媒體展示——在展陳中,廣泛使用多媒體展示手段,如多幕投影(在國際博物館領域首次使用)、幻影成像、數字電影,強化展陳效果,深化實物展品信息的傳達,完全打破了以往歷史文物類展陳教科書式的乏味與單調。
環保節能
環保、節能——採用蒙皮式非晶體柔性太陽能發電板,是國內第一家採用太陽能電源的博物館和文化場館。館內還採用節能燈具、膠體電池EPS應急電源;館內裝飾材料和展櫃等展覽用品均為符合國家標準的綠色環保產品。
文物修復
文物修復——引進成套先進的文物保護和修復設備,利用高科技手段全面提高文物保護與修復水平,使首都博物館成為中國北方地區文物保護與修復中心。
編輯本段優質服務
以完善先進的設備設施為基礎,以人性化服務理念為原則; 接待服務——擁有多語種服務咨詢、物品寄存櫃、公共飲水台、休息座椅、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停車場等。並為殘障人准備了殘障人電梯、輪椅、殘疾人電話;為嬰兒准備了嬰兒室、童車等。同時配備了6台為殘疾人士或不方便行動的人使用的觸摸屏。 導覽與講解服務——為觀眾免費提供多語種導覽圖、展覽的中英文版展覽彩頁;提供多語種講解員講解、專家講解專場;觸摸屏查詢電腦、多語種智能化語音導覽機,以及在全國率先採用的多語種個人掌上電腦(PDA)導覽。 中央禮儀大廳大屏幕——採用目前國際上最高解析度的全彩色大屏幕,播放介紹首博展陳、臨時展覽和北京歷史名勝的數字影片;採用雙基色大屏幕以文字方式播放展陳與服務信息。 教育與互動式服務——館內常年舉辦專題講座、少兒主題活動、動手體驗項目、互動多媒體項目等。 休閑經營服務——餐廳、咖啡廳、茶室、紀念品商店、書店、自動取款機、郵筒、公用電話等設施對觀眾開放。 首都博物館作為一座現代化的綜合博物館,必將為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為開展對外文化交流,為首都北京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不斷做出新的貢獻。

『捌』 山西博物館裡面都有什麼啊

裡面方方面面的東西都有的!設計的很有文化品位,也凸顯了山西的悠久文化!雖然只有4層,但是可看的東西太多了,我上次走馬觀花看了整整一個下午都只是看了個皮毛!我建議用一天的時間去看看!
2樓的!誰說不要票啊!普通的是20!一些特殊群體有半票,如中小學生.70歲以上的老人不要票!

給你透露一下!每年的5月18是世界博物館日,是免費的!沒有幾天了,到時候去吧!

閱讀全文

與洪洞縣文化中心博物館里有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