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長江中游在古時期有什麼文化

長江中游在古時期有什麼文化

發布時間:2022-08-19 04:03:00

㈠ 長江中下游文明有多少年歷史

7000多年以前,長江流域有些地區就已開始水稻種植。隋唐以來,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到明清時期,長江中下游地區,特別是長江三角洲地區已是朝廷主要的斂賦地區。
【古人類文化遺址】大約距今200~300萬年前至1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長江流域就是早期人類生存和演化的重要地區之一。已發現的古人類化石中,早期、中期、晚期的都有發現。
近年來發現,約200萬年前,我國就已出現了在長江三峽一帶活動的古人類,被稱為「巫山人」。1965年在雲南元謀縣發現距今約170萬年左右的元謀人(亦稱元謀猿人)為早期猿人階段的晚期,比北京猿人更原始,可能已會用火。1988年元謀縣又出土了一具人猿超科頭骨化石,距今約300~400萬年。以上發現證明長江上游滇中高原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長江中下游繼1975、1976年在湖北鄖縣發現兩顆猿人門齒化石(距今約50~100萬年)之後,1989年該地區又發現一具基本完整的「南方古猿」頭骨化石,距今約100萬年至200萬年,被認為系人類直系祖先的「南方古猿」屬,亦有稱為直立人。屬於上述的石器時代早期的古人類還有長江下游安徽和縣境內「和縣人」頭蓋骨化石,介於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之間,是我國迄今發現並保存最完好的猿人頭蓋骨化石。
屬於舊石器時代中期的湖北長陽發現的距今約10多萬年前的「長陽人」,屬早期智人或古人。
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距今約1萬年至10萬年之間的四川「資陽人」,已屬於晚期智人。
近些年來,雲南麗江亦有類似發現。 新石器時期開始於約7000~8000年前,其基本特徵為磨製石器、制陶和紡織的出現。長江流域上中下游都已發現重要遺存。
長江上游除成都平原外,東至三峽地區,西北至甘孜、阿壩境內,西南至安寧河、雅礱江流域,均有遺址發現,初步統計約數十處,其中最著名的屬巫山大溪文化遺址,經1959年和1975年兩次發掘,共發掘墓葬214座,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鏡、石鑿、網墜、魚鉤、箭鏈、紡輪等生產工具;釜、罐、曲腹杯、碗等生活用具,還有耳墜、抉等裝飾品,代表了新石器時期從中期到晚期3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長江中游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幾乎遍布江漢地區,尤以江漢平原分布為密,僅湖北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就有450多處,經發掘和試掘的有60多處,多集中分布在漢江中下游和長江中游交匯的江漢平原上。早中晚期文化特徵都具備的屈家嶺文化,以薄如蛋殼的小型彩陶器、彩陶紡輪、交圈足豆等為主要文化特徵,還出土有大量的稻穀及動物遺骸,畜牧業也相應發展。飼養的動物種類增多,並已有了漁業。該文化的影響范圍甚廣。
長江下游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序列可以河姆渡文化、馬家洪文化和良洙文化為代表。位於杭州灣附近浙江餘姚的河姆渡文化遺址發現於1973年,曾先後兩次發掘,出土的約7000件珍貴文物中,有成堆稻穀、稻殼遺存,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證明6000~7000年前就已掌握種稻技術;出土大量「骨耜」,證明已脫離「火耕」,開始用骨耜翻地;還出土了大片木構建築,已出現榫卯,是迄今已知最早的「干欄式」木構建築。
20世紀50年代,在長江流域陸續發現了一批殷商文化遺址。四川新繁水觀音遺址的出土文物說明「蜀」與殷商中期有密切的文化交流。
長江中游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是已發現的長江流域第一座商代古城,距今3500多年。城邑和宮殿遺址壯觀齊全,遺址、遺物、遺骸中明顯反映了奴隸社會的階級分群。屬於商晚期的大冶銅綠山古銅礦是我國現已發現的年代最早規模最大而且保存最好的古銅礦。江西清江的吳城遺址是長江下游重要的商代遺址。1989年江西新干出土大量商代的青銅器、玉器、陶器,距今約3200多年,具明顯的南方特色。這些遺存對於了解至今仍較為模糊的長江流域商代文化,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西周以後至清代兩千多年間,在廣袤的長江流域留下了大量古建築、古墓葬、古造像石刻、古窯址等遺跡及遺址。在長江的上、中、下游,出現了各自孕育、發展、互相影響日趨鼎盛的巴蜀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
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幫助

㈡ 長江中游的各個地區分別有什麼歷史文化背景

本區大部為古代楚國腹地,屬於華夏文化南支代表的「楚文化」圈。湖北、湖南二省,春秋戰國時為楚國地。湖北漢時屬荊州,宋為荊湖北路,元屬河南江北行省,清置湖北省。湖南秦時大部屬長沙郡,漢屬荊州,唐置湖南觀察使,宋代分屬荊湖南、北路,元屬湖廣行省,清置湖南省。江西春秋戰國時主要屬楚,秦置九江郡,漢屬揚州,唐屬江南西道,宋屬江南東、西兩路,元置江西行省,清為江西省。江西承楚接吳,有「吳頭楚尾」之稱。

㈢ 長江流域有哪些文明古遺址

長江上游:巫山大溪文化遺址、新繁水觀音遺址
長江中游:江西萬年仙人洞、吊桶環遺址、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江西清江的吳城遺址是、江西新干商代遺址、炭河裡遺址、彭頭山文化、玉蟾岩遺址、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
長江下游:河姆渡文化、馬家洪文化和良渚文化、田螺山遺址

㈣ 長江流域有哪些古代文化遺址

長江上游:巫山大溪文化遺址、新繁水觀音遺址
長江中游:江西萬年仙人洞、吊桶環遺址、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江西清江的吳城遺址是、江西新干商代遺址、炭河裡遺址、彭頭山文化、玉蟾岩遺址、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
長江下游:河姆渡文化、馬家洪文化和良渚文化、田螺山遺址

㈤ 長江的歷史文化

長江孕育的文明長江流域為 長江人類居住時間最長的地區之一。在安徽省江北發現直立人化石,數處包含人類遺跡的遺址,尤其是在太湖周圍,也已被發現。雖然中國政治史多以華北和黃河流域為中心,長江地區卻以其農業潛力而對歷代王朝始終具有重大經濟意義。大運河就是建來用以從長江流域將糧食運往北方的大都市;可能運河最南段早在公元前4世紀即已得到利用,許多河段是在公元7世紀興建的
長江中游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幾乎遍布江漢地區,尤以江漢平原分布為密,僅湖北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就有450多處,經發掘和試掘的有60多處,多集中分布在漢江中下游和長江中游交匯的江漢平原上。早中晚期文化特徵都具備的屈家嶺文化,以薄如蛋殼的小型彩陶器、彩陶紡輪、交圈足豆等為主要文化特徵,還出土有大量的稻穀及動物遺骸,畜牧業也相應發展。飼養的動物種類增多,並已有了漁業。該文化的影響范圍甚廣。
位於長江中游的江西萬年 仙人洞、吊桶環遺址有著從舊石器時代晚期過度到新石器時代早期完整而清晰的地層堆積。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中美合作農業考古,在遺址新石器早期地層中,發現了距今1萬年前的水稻栽培稻植硅石,把世界水稻栽培種植的歷史提前了幾千年,成為目前已知世界最早的水稻栽培稻起源地之一。同時,該地層中還發現了距今17000年前發展有序的大量原始陶片,是目前世界已知的最早原始制陶的發源地。
長江下游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序列可以河姆渡文化、馬家洪文化和良渚文化為代表。位於杭州灣附近浙江餘姚的河姆渡文化遺址發現於1973年,曾先後兩次發掘,出土的約7000件珍貴文物中,有成堆稻穀、稻殼遺存,出土大量「骨 耜」,證明已脫離「火耕」,開始用骨耜翻地;還出土了大片木構建築,已出現榫 卯,是迄今已知最早的「干欄式」木構建築。
20世紀50年代,在長江流域陸續發現了一批殷商文化遺址。四川新繁水觀音遺址的出土文物說明「蜀」與殷商中期有密切的文化交流,為以後的科學考察奠定了基礎.
長江中游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是已發現的長 江流域第一座商代古城,距今3500多年。城邑和宮殿遺址壯觀齊全,遺址、遺物、遺骸中明顯反映了 奴 隸 社 會的階級分群。屬於商晚期的大冶銅綠山古銅礦是我國現已發現的年代最早規模最大而且保存最好的古銅礦。江西清江的吳城遺址是長江下游重要的商代遺址。1989年江西新干出土大量商代的青銅器、玉器、陶器,距今約3200多年,具明顯的南方特色。這些遺存對於了解至今仍較為模糊的長江流域商代文化,十分有含金量,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㈥ 長江流域有哪些古代文明遺址

良渚
長江流域新石器文化遺存非常豐富。寧紹平原-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文化是江南最具特色的一個文化系列。1973年在浙江餘姚河姆渡發現的河姆渡文化,被認為是江南地區迄今最早的、最有代表性的新石器遺存。其後發展起來的馬家浜文化或草鞋山文化分布范圍更廣。已發掘的典型遺址有嘉興馬家浜、吳縣草鞋山等,距今6000年左右,他們發展成為甚為發達的良渚文化。
在距今5300~4000年的良渚遺址區內發現一座面積290萬平方米的古城,其年代不晚於良渚文化晚期,具體的建築年代,有待進一步考古確定。考古學家指出,這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發現的同時代中國最大的城址。當時「良渚」勢力占據了半個中國,新發現的這座古城,相當於良渚時的首都。
有專家認為中國朝代的斷代應從此改寫:由現在認為的最早朝代為夏、商、周,改成良渚。
在省文物局良渚管委會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位於瓶窯鎮上的古城遺址。東西南北四個城牆門,如今安安靜靜地躺在農田裡,四周有少量的住家。
城牆上留下原始居民生活垃圾痕跡
北城牆同樣也挖出了一個坑,同樣的黃土和石頭,唯一不同的是「這座城牆坑比較考究,底部到地表的夯土層是泥和沙相間,而且很有規律,從上到下沙層逐漸加厚,泥層逐漸變薄,做工非常考究」,據劉斌推測,土牆上的那些黑色雜物,應該是原始居民殘留下的生活垃圾。
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脈的支脈,南北與山的距離大致相等,東苕溪和良渚港分別由城的南北兩側向東流過,鳳山和雉山兩個自然的小山,分別被利用到城牆的西南角和東北角,因此,專家推斷,古人在建城時顯然對地理位置經過精心勘察和規劃。
良渚古城遺址的發現非常意外,緣於去年6月一次保護區域內農民住宅外遷安置點的基建項目。
當時,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瓶窯葡萄畈遺址高地西側挖掘時,發現了一條良渚時期的南北向河溝。這讓劉斌感覺到有戲,隨後,他帶領考古隊員深入挖掘。洛陽鏟一把鏟下去(洛陽鏟,長柄,鏟頭為半圓筒狀,打入地下再提起來時,鏟頭就能帶出一筒土,對土壤結構、顏色、密度和包含物的辨別),在4米多深的地方,鏟頭碰到了石塊,換個地方再鏟,在差不多的深度再次碰到了石塊。當泥土一層層挖去,一大片石塊露出來,經過局部解剖發現,這一高地是由人工堆築而成,寬60多米,深近4米。
結果考古人員發現整塊土地其實都是人工夯築而成——土質為黃土,不同於良渚一帶灰黑色淤泥,明顯是人工從外面搬運而來。在黃土下面,鋪著一層石塊,石塊比較圓滑,應該是從周邊現成揀來的。之後的挖掘證明,這大堆的黃土就是良渚古城的西城牆,稻田下的那條溝渠是護城河。
西城牆全長約1000米,寬約40~60米,南連鳳山,北接東苕溪;接下來,南城牆、北城牆和東城牆依次被發現,同樣是底部鋪墊石頭、大量黃土夯築;城牆環繞著中間的莫角山遺址。
與西城牆相比,其他三面城牆相對更考究:鋪墊的石頭尖銳很多,明顯是人工開鑿;城牆外側石頭相對大點,越往裡越小;堆築的黃土層中,有時會摻加一層黑色的黏土層,增加了城牆防水能力。
考古人員推測,這些痕跡說明古人最先造的是西城牆,等到建其他三面城牆,經驗更豐富了。
古城文明勢力曾影響半個中國
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說,說明良渚古城的意義,得站在「良渚文化對中國的影響」這個高度著手。已經發現的良渚遺址,從其位置、布局和構造來看,專家認為當時有宮殿,生活著王和貴族,如今又找到了城牆,相當於良渚時的首都。
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包括餘杭良渚這里,還有嘉興南、上海東、蘇州、常州、南京一帶;再往外,還有擴張區,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蘇北部,接近山東,曾經良渚人為了佔領這里,還打了一仗;再往外,還有影響區,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帶。
可以看出,當時「良渚」勢力占據了半個中國,如果沒有較高的經濟文化水平,是不可能做到的。
有的考古專家,認為良渚古城其實就是「良渚古國」。良渚古城的發現,有人認為中國的朝代的斷代應從此改寫——由現在認為的最早朝代為夏、商、周,改成良渚。
古城面積與頤和園差不多
城牆比西安城牆寬2~4倍
本報訊浙江省考古所近日發布重大考古成果——歷經18個月,在良渚遺址區內發現一座面積290萬平方米的古城,面積和北京頤和園差不多。根據城牆中出土的陶瓷碎片,這座古城的年代不晚於良渚文化晚期,具體的建築年代,還有待於在進一步考古工作後才能確定。在目前發現的代表中國早期文明的大遺址中,良渚遺址的規模最大,水平最高,是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
這座古城東西長約1500~1700米,南北長約1800~1900米,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城牆部分地段殘高4米多,做法考究:底部先墊石塊,寬度達40~60米(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明朝洪武年間建造的西安古城牆,底寬18米,頂寬15米),上面堆築純凈的黃土,夯實。
專程趕來的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這樣評價古城:這是目前中國所發現同時代古城中最大的一座,稱得上「中華第一城」;它改變了原本以為良渚文化只是一抹文明曙光的認識,標志著良渚文化其實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是繼上世紀河南安陽殷墟發現之後,中國考古界的又一重大發現,將極大推動中國文明史研究進程和考古學發展。
良渚文化是分布於環太湖地區一支著名的史前考古學文化,距今5300~4000年。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的中心遺址和文化命名地,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的良渚、瓶窯兩鎮。1986年,良渚反山遺址先被發現,發掘出11座大型墓葬,有陶器、石器、象牙及嵌玉漆器1200多件。這幾年,良渚文化遺址從40多處增加到135處,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
良渚,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被謄為中華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的發祥地。良渚文化是環太湖流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1936年首先發現於良渚而命名,距今5300—4000年。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良渚是中華民族和東方文明的聖地,國家文物局已正式將良渚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清單。

河姆渡
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距寧波市區約20公里的餘姚市河姆渡鎮,面積約4萬平方米,1973年開始發掘,是我國目前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
河姆渡遺址發現於1973年,遺址總面積達5萬平方米,疊壓著四個文化層。經測定,最下層的年代為7000年前。通過1973年和1977年兩次科學發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類質料組成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裝飾工藝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遺物、干欄式建築構件,動植物遺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我國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的繁榮景象。河姆渡遺址的發掘為研究當時的農業、建築、紡織、藝術等東方文明,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佐證,是我國建國以來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國展覽,深深地震撼著整個世界。
河姆渡遺址是世界聞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總面積約四萬平方米,堆積厚度四米左右,上下疊壓著四個文化層,其中,第四文化層的時代,距今約七千年,是我國現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地層之一。第三、四文化層保存了大量的植物遺存,動物遺骸,木構建築遺跡和構件,以及數以千計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
中國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在浙江省餘姚縣的河姆渡遺址首先發現,故於1976年命名。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波,紹興平原,並越海東達舟山島。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為公元前6000年。河姆渡文化的發現與確立,擴大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領域,說明在長江流域同樣存在著燦爛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該文化目前唯一經過較大規模發掘的是河姆渡遺址,在1973~1974年和1977~1978年,由浙江省文管會、浙江省博物館主持,進行了兩期發掘。1982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在浙江鄞縣辰蛟,寧波八字橋,舟山白泉、大巨等地,都發現有河姆渡文化的晚期遺存。
河姆渡遺址位於河姆渡鎮金吾廟村(原羅江鄉浪墅橋村)。它是1973年夏天當地農民建造排澇站時發現的,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自下而上疊壓著4個文化層,根據北京大學碳14實驗室測定,第四文化層距今約7000-6500年,第三文化層距今約6500-6000年,第二文化層距今約6000-5500年,第一文化層距今約5500-5000年。該遺址於1973年和1977年冬進行過兩次考古發掘,合計面積2630平方米,出土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藝術品等文物6700餘件,還發現豐富的栽培稻穀和大面積的木建築遺跡、捕獵的野生動物和家養動物的骨骸、採集的植物果實及少量的墓葬等遺存。所有這些,為研究我國遠古時代的農業、建築、制陶、紡織、藝術和東方文明的起源以及古地理、古氣候、古水文的演變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河姆渡遺址第一、二文化層的出土文物與省內湖州邱城遺址下層及嘉興市郊馬家濱遺址的器物相似,第三、四文化層的出土文物,在我省是新發現,而且它已擁有較為發達的耜耕農業、採用榫卯技術的干欄式建築,在國內同時代的遺址中它的生產、生活水平處於領先地位,因此是一支全新的考古學文化,暫時命名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遺址發現後,在海內外學術界引起巨大反響,為盡快把它公諸於世,1976年4月,國家文物局、浙江省文化局在杭州召開「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掘工作座談會」(實際是一次研討會),來自北京、上海、陝西、廣東、福建、安徽、浙江的專家學者和餘姚縣、羅江鄉的代表共60多人參加了這次座談會。與會專家學者認為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在7000年前長江流域同樣有著繁榮的原始文化,與黃河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發祥地,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一致同意了對河姆渡文化的命名。1980-198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相關市縣文管會在寧紹平原作了新石器時代遺址的普查,近年來在基本建設中又陸續發現了一些,至今共發現河姆渡文化類型遺址47處,分布於錢塘江以南的沿海地區和舟山群島,其中以姚江平原最密集,計有25處,因此可以說,餘姚是河姆渡文化的故鄉。
[編輯本段]特徵
陶器主要是夾炭黑陶和夾砂紅陶、紅灰陶。除素麵陶外,盛行在釜類腹底交錯拍印繩紋,陶器的寬邊口沿上常刻劃平行條紋、波浪、圓圈、葉形、谷穗狀等幾何圖樣,偶見白地深褐色紋的彩陶。以平底器和圜底器為大宗。代表性器物有釜、罐、帶把缽、寬沿淺盤、垂囊式□、支腳等。與支腳配合使用的陶釜,始終是河姆渡文化的主要炊器。骨制生產工具豐富,尤其在早期,骨器數量遠超過石、木、陶質各種工具的總和,就目前所知,為中國新石器文化中所獨有。木器較精巧多樣。梯形不對稱刃石斧、拱背厚體石錛、骨耜、斜鋌骨鏃、管狀骨針、骨哨、木矛、木刀等,都是具有特色的器物。大批榫卯木構件及干欄式建築的遺跡,顯示了河姆渡文化的住房特點。
河姆渡遺址的第4、3層和第2、1層,分別代表河姆渡文化的早、晚兩期。①早期:約前5000~前4000年。陶系簡單,夾炭黑陶占絕對優勢。除磨平素麵外,繩紋較多,刻劃的幾何圖案花紋和動植物圖案突出。主要器形有斂口或敞口肩脊釜、直口筒式釜、頸部雙耳大口罐、寬沿淺盤、斜腹盆、環形單把缽、大圈足豆、盆形甑、塊狀體支腳等。石器種類少,一般磨製不精,斧、錛較厚碩,主要石器工具中未見穿孔者。②晚期:約前4000~前3300年。夾砂紅陶、紅灰陶數量最多。前段的泥質紅陶外壁紅內壁黑,常施紅陶衣;後段的泥質紅陶表裡色澤一致,很少施陶衣。沿用繩紋,出現鏤孔紋飾。新出現鼎、落地式把兩足異形□、垂囊式□。其他主要器形還有敞口雞冠耳釜、敞口扁腹釜、牛鼻耳罐、折沿罐、鏤孔豆、空腹傾斜體支腳。石器多通體磨光,出現了扁平長條石錛,穿孔石斧、長方形雙孔石刀和石紡輪。
河姆渡遺址發掘發現的文物遺存具有數量巨大、種類豐富的特點,為研究距今七八千年前氏族公社繁榮時期人們的生產、生活情況提供了比較全面的材料。如兩次發掘出土的陶片達40萬片之多,用同樣的發掘面積作比較,是其它新石器時代遺址所不及。又如出土的紡織工具有紡輪、繞紗棒、分徑木、經軸、機刀、梭形器、骨針近10種,根據這些部件,可以復原當時的織機,其它的遺址就沒有這么具體。它的文化特色主要還在稻作農業、干欄式建築、紡織和水上交通方面。
(1)耜耕農業:河姆渡遺址兩次考古發掘的大多數探坑中都發現20-50厘米厚的稻穀、谷殼、稻葉、莖桿和木屑、葦編交互混雜的堆積層,最厚處達80厘米。稻穀出土時色澤金黃、穎脈清晰、芒刺挺直,經專家鑒定屬栽培水稻的原始粳、秈混合種,以秈稻為主(佔60%以上)。伴隨稻穀一起出土的還有大量農具、主要是骨耜,有170件,其中2件骨耜柄部還留著殘木柄和捆綁的藤條。骨耜的功能類似後世的鏟,是翻土農具,說明河姆渡原始稻作農業已進入「耜耕階段」。當時的稻田分布在發掘區的北面和東面,面積約6公頃,最高總產為18.1噸。
農業起源表明人類社會從單一的攫取式經濟開始向生產式經濟發展,這一轉變拓展了食物來源,為人類發展奠定物質基礎,所以在人類發展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河姆渡原始稻作農業的發現糾正了中國栽培水稻的粳稻從印度傳入、秈稻從日本傳入的傳統說法,在學術界樹立了中國栽培水稻是從本土起源的觀點,而且起源地不會只有1個的多元觀點,從而極大地拓寬了農業起源的研究領域。河姆渡遺址人工栽培稻穀的發現說明農業不是哪個聖人發明的,而是人類自身進步的結果,從而有利人們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史觀和群眾觀念。
(2)干欄式建築:河姆渡遺址兩次發掘范圍內發現大量干欄式建築遺跡,特別是在第四文化層底部,分布面積最大,數量最多,遠遠望去,密密麻麻,蔚為壯觀。建築專家根據樁木排列、走向推算,第四文化層時至少有6幢建築,其中有幢建築長23米以上,進深6.4米,檐下還有1.3米寬的走廊。這種長屋裡面可能分隔成若干小房間,供一個大家庭住宿。清理出來的構件主要有木樁、地板、柱、梁、枋等,有些構件上帶有榫頭和卯口,約有幾百件,說明當時建房時垂直相交的接點較多地採用了榫卯技術。河姆渡遺址的建築是以大小木樁為基礎,其上架設大小梁,鋪上地板,做成高於地面的基座,然後立柱架梁、構建人字坡屋頂,完成屋架部分的建築,最後用葦席或樹皮做成圍護設施。其中立柱的方法也可能從地面開始,通過與樁木綁扎的辦法樹立的。這種底下架空,帶長廊的長屋建築古人稱為干欄式建築,它適應南方地區潮濕多雨的地理環境,因此被後世所繼承,今天在我國西南地區和東南亞國家的農村還可以見到此類建築。建造龐大的干欄式建築遠比同時期黃河流域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築要復雜,數量巨大的木材需要有專人策劃,計算後進行分類加工,建築時需要有人現場指揮,否則七高八低,彎彎曲曲的房子是不牢固的。建築技術說明河姆渡人已具有現代人一樣較高的智商。
(3)紡織、交通工具和髹漆技術的出現: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紡織工具數量之多、種類之豐富為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所罕見。數量最多的是紡輪,有300多件,質地以陶為主,還有石質和木質,形狀以扁圓形最常見,另有少量剖面呈梯形狀。織的方面有經軸、分經木、繞紗棒、齒狀器、機刀、梭形器等,紡織專家認為這是原始踞織機的部件。縫紉用的是骨針,有90多件,最小的骨針長僅9厘米,徑大0.2厘米,針孔大0.1厘米,與今天大號鋼針差不多。從出土的葦編和器物上精緻的圖案看,當時織品為經緯線數量相同的人字紋和菱紋。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木槳共8支,系用原木製作,形似後世的木槳,只是形體略小一些。有槳一定有船,推測河姆渡人已劃著獨木舟在湖泊之中捕魚采菱,也可能用於氏族間交流時的交通工具。河姆渡遺址發現的漆器有20多件,早期單純用天然漆漆於木器表面,稍後在天然漆中摻和了紅色礦物質,使器物色彩更加鮮亮,第三文化層中出土的木胎漆碗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4)發現以象牙雕刻為代表的原始藝術品:河姆渡遺址發現的原始藝術品可分為獨立存在的純藝術品和施刻於器表之上集實用和觀賞於一體的裝飾藝術兩大類,而以後一類數量居多,充分表現了河姆渡人的審美興趣和文明程度。藝術品中最為人稱道的是「雙鳥朝陽」紋象牙雕刻件,該器長16厘米、寬5.9厘米、厚約1厘米,形似鳥窩。器物正中陰刻5個同心圓,外圓上部刻火焰紋,兩側各有一隻圓目利喙的鷙鳥向對而視。畫面布局嚴謹,線條虛實結合,圖畫寓意深刻,有人說它象徵太陽,另有人認為是鳥在孵蛋,象徵對生命、生殖的崇拜。說明該器物具有強烈的宗教意義,原始先民已有復雜的精神生活。

㈦ 長江流域文化有哪些

長江正源是一個寬闊的地理單元,它包括昆侖山至唐古拉山間的廣闊地域,東西長約400公里,南北寬約300公里,總面積達10萬多平方公里。長江歷史悠久,那麼長江流域文化有哪些呢?
在長江流域,溯江而上依次分布著吳越文化區、楚文化區、巴蜀滇文化區。其中,以楚文化的影響為最大。楚文化的擴張,是東周時代的一件大事。春秋時期,楚人北上逐鹿中原,楚文化也向北延伸。至戰國之世,楚文化先是向南大大發展,隨後由於楚國政治中心的東移,又向東擴張,進入長江下游以至今山東省境,說楚文化影響所及達到半個中國。

楚文化崛起於長江中
游楚文化的崛起與楚國的崛起是同步的。在春秋早期,楚國開始變小為大,變弱為強,稱雄於江漢之間,但楚人並不以此為滿足。楚王熊通三十五年(公元前706年)揚言:「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史記·楚世家》)中國即中原,其問鼎中原的野心溢於言表。兩年之後,自立為王,是為楚武王。楚武王轉戰漢水西東,為楚人留下清朗而安寧的江漢平原。
吳越文化及其楚化
長江下游的江東,大致以太湖為緩沖的水域,北有吳國、南有越國。東周的吳就是西周的宜,或稱「勾吳」;越即戉,或稱「於越」。吳越雖是兩國,土著卻是一族。吳國的疆域以太湖平原北部和寧鎮丘陵為主體,擴展到皖南的大部分丘陵,蘇北的一部分平原,以及淮南的某些地方。越國的疆域以寧紹平原和太湖平原南部即杭嘉湖平原為主體,擴展到浙西、皖南的山地。有時,越人從杭嘉湖平原西出,渡過長江,滲入淮南。

巴蜀滇文化
地處長江上游的巴、蜀因為山高水險的地理環境所限,長時間處於相當閉塞的狀態,直至春秋戰國之際,這里的文化面貌仍無重大變化。後來秦、楚對抗,才給長江上游的文化帶來了加速發展的機緣。蜀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都城,應在今成都市轄區之內。這里「地稱天府」,據晉人常璩所著《華陽國志·蜀志》記載,「其寶則有璧玉、金、銀、珠、碧、銅、鐵、鉛、錫、赭、堊、錦、綉、罽、、犀、象、氈、耳毛、丹黃、空青、桑、漆、麻、紵之鐃。」總之,物產豐富。

㈧ 長江流域文化

長江流域水稻文化有其本身特徵卻又斷與周邊文化接觸、滲透、交融黃河和長江兩大流域間種接觸交融頻繁深刻與黃河流域古文明融合成豐富多彩華文明直延續至今且更新、更難預測面貌迎接新世紀挑戰另方面容易被忽略長江流域水稻文化還有強大生命力向東、向南傳播東方日本、朝鮮及南洋島嶼留下深刻烙印限於篇幅里作討論
長江流域水稻文化向黃河流域滲透其犖犖大者而言有下幾方面:
1)稻文化與華龍
稻文化與華龍
炎黃子孫都龍傳人自豪龍對華民族具有思議凝聚力龍動物自界里並存種實際動物龍經過人們綜合、想像、虛擬、創造出來神化了動物
論雕塑龍繪畫龍舞龍燈龍或龍舟之龍盡管們姿態千變萬化都具有共同特徵即:周身披鱗四腳帶爪頭上長對角下巴有須頸部有鬃;龍除了爬行身體還能盤曲、纏繞把頭部角、須、鬃去掉剩下原型動物 只能鱷魚了再把四腳去掉剩下能爬行又能盤曲、纏繞非蛇莫屬了所筆者認龍原型動物當鱷魚再加上牛羊須馬鬢和蛇尾巴和盤曲、纏繞能力, 便成龍南方許多地方尨舟或龍燈其尾巴鳳尾東夷族鳥圖騰融入閩越之閩間蟲蛇福建省別縣至今還有迎蛇舞蛇節日舞龍昆蟲之蟲本來應該從三蟲蟲現被簡化了蟲(蛇)蟲分了
五六千年前光長江、黃河流域也處分布著湖泊沼澤鱷魚(古籍也作鼉tuo、或鱓或鱷)理想生境鼉爬蟲類動物有冬眠習性春天驚蟄開始活動晝伏夜出鼉鳴叫象擊鼓聲古代記載說鼉鳴聲能傳至十餘里外因鼉形狀怕又夜鳴早有人甚畏之聲亦畏記載《大戴禮記》:二月剝鱓鼓也《詩·大雅》:鼉鼓逢逢戰場上擊起鼉鼓其逢逢之聲能鼓勵士兵奮勇前進故稱鼓勵開春氣溫升高雨水增加了正鼉交配繁殖季節從事農耕人們常常把鼉鳴與雨水聯系起來認種吉祥之兆甚至於雨水鼉所招致人類體內卵子和精子肉眼看而鼉卵卻非常大人們目睹母鼉產卵看小鼉破卵売而出母鼉常常口裡銜著小鼉爬行保障小鼉安全凡此種種都產生女子吞卵而懷孕產子聯想導致了圖騰產生
隨著黃河流域對鼉捕殺和氣候轉涼、降雨量減少湖泊沼澤萎縮鼉數量也斷減少長江流域則仍舊非常之多所《山海經》說應龍殺死蚩尤和誇父去南方生息南方因此而有多雨水了[4]神對北方氣候由濕轉旱、湖泊沼澤動物因而南遷好注腳
龍頭形狀基本上象鼉眼睛更大鼉、鱓、鱷字雙口都強調其大眼睛狀貌更怖能受良渚文化玉琮上饕餮(大眼)影響或反之饕餮紋受鼉啟發而想像創造饕餮有貪食、兇狠之義同鼉食性貪婪兇殘相似
龍有蛟龍、勾龍、應龍之分蛟指小龍《楚辭·離騒》:麾蛟龍梁津焉詔西皇使涉予王逸註:小曰蛟大曰龍故還有蛟鼉、蛟鱷等連稱勾龍神名:社神蓋共工氏之子勾龍也能平水土帝顓頊之世舉土正天下賴其功堯祠社[5]應龍傳說有翅膀會飛龍相傳禹治洪水時有應龍尾畫地成江河使水入海故《楚辭·天問》:河海應龍何畫何歷鮌何所營禹何所存勾龍作人(神)名其前綴之勾乃古越語發語詞類似還有勾吳、勾踐等應龍傳說由屈原提問種傳說流行於長江流域證明
至於蛟龍更與古越人翦髪紋身習慣有關古越人善於駕駛獨木舟們信奉蛟龍圖騰剪髪文身爛成章象龍子者避水神也[6 ]1976 年浙江鄞縣石禿山出土了春秋戰國時期靑銅鉞上面刻有龍舟競渡圖案實物佐證說明龍舟起源於東南沿海古越人所凌雲聲說龍船民族學眼光視之即越人祭水神所駕之舟[7]雲南晉寧石寨山古墓出土面殘銅鼓上有舟船競渡圖紋該銅鼓時代約相當於戰國至東漢(公元前5世紀~公元1世紀)圖船體狹長平淺首尾微翹槳手們作奮力劃槳姿態[8]說明劃龍舟風俗隨著百越人遷徙而攜帶會消失查秦漢文獻里沒有龍舟連稱詞出現歷史上南方口語向稱尨船至今此
龍船大約於漢時傳入黃河流域同時出現龍舟之稱龍舟首先成皇宮內苑水上游娛也舉行競渡皇宮里龍舟同於民間要大加妝飾 美化特別皇帝所坐龍舟發展成亭台樓閣水上移動宮殿十分豪華《淮南子·本經訓》指出龍舟鷁首浮吹娛此遁於水也批評農業豐收應該此奢侈浪費現存宋人張擇端《金明池爭標圖》及元人王振鵬《龍池競渡圖》人保留了宋元時期汴梁(開封)皇室龍舟競渡繁華景象其爭標競賽龍舟也較民間奢華
龍起源和發展過程和水關系密切兩者猶形影相隨存與水無關龍.《易·系辭》:雲從龍召雲者龍說龍能召雲雲密集了會下雨龍神和水神二位體《說文》釋龍: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春分登天和秋分潛淵兩句反映龍和農耕密切關系春分水稻和其作物播種季節需要水分開始;秋分穀物需要水分結束時候原始人們想像龍司理雨水神蟲(古代蟲指大型動物)春季上天司降雨秋天穀物收獲潛入水下過冬
選擇端午節舉行龍船競渡因端午前水稻插秧完畢農時相對較閑時龍王已天上農民利用段時間舉行龍船競渡祭龍、娛龍好時光現龍舟競賽大多已取消了祭祀儀式變成單純文娛活動 廣西寧明縣神傳說蛟龍叫圖額雌性水神又名白母娘當母系時期信仰殘余寧明縣五月五龍船競賽時還要放鞭炮地炮唱祖傳《端陽節歌》:劃船恭敬白母娘鞭炮地炮響連天壯族祭祀白母娘(蛟龍圖騰)與古百越族同源[9]又苗族人民龍船下水時也要舉行祈禱儀式全體劃手分立龍船兩側面向東方因苗族相傳東方海洋們祖先生活地方祭祀時巫師要誦念禱詞:要劃龍船渾天才明;要劃龍船五穀才熟;要劃龍船人類才興…[10]凡此都有力地說明龍船起源於沿海古百越族
龍舟登上陸地便轉成了龍燈正月元宵節舞龍燈節日元宵節通常立春前年農耕開始時進行祭龍娛龍祈求開春龍神上天及時普降雨霖舞龍燈開始前也要舉行祭祀儀式誦念經文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丁興旺開始舞龍燈燈龍口裡常銜著顆珠子稱龍珠或者把龍珠分離出來放大由人手持龍珠逗引龍去搶珠、呑珠稱龍戲珠其實種生殖崇拜升華上面已指出原始人們看鱷魚、蛇、鳥等都會產卵小鱷、小蛇、小鳥都從卵破売而誕生用來推想解釋女子之所懷孕必定也亦因誤呑(往往夢里)某種動物卵而導致了懷孕卵極富神秘感東西無論南北元宵節舞龍燈同時家家都要吃湯圓北方人稱元宵湯圓其實龍珠(也即動物卵)象徵各家吃了湯圓各家都有了人丁興旺保障
龍長江流域水稻文化精神圖騰信仰和黃河流域黍粟文化及西北畜牧文化圖騰信仰復合圖騰屬於華民族原始天人合思想范疇皇帝溝通天人代表因而皇帝被視龍化身皇帝衣服稱龍袍坐位稱龍座容貌稱龍顏皇帝子孫稱龍種皇帝所坐樓船也稱龍舟……從天安門華表、北海九龍壁、故宮祭壇、曲阜孔廟、太原晉祠、及全國各地建築、牌坊上都有栩栩生龍浮雕還有全國各地龍命名地名龍山、龍江、龍川、龍井、龍安、龍州、龍門、龍池…;動物名龍蝦、龍虱、龍鯉……;植物名龍荔、龍腦、龍膽、龍葵、龍舌蘭……;更知其數首龍傳人引起了台下成千上萬人同聲唱和追根溯源生動有力兩河水稻和黍粟文化融合佐證卻易人們所忽視

閱讀全文

與長江中游在古時期有什麼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