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怎麼吸收傳統文化

怎麼吸收傳統文化

發布時間:2022-08-19 05:41:21

Ⅰ 如何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吸取力量

一方面可以些學習了解些傳統文化,另一方面需要結合現代社會自悟。「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摘自《禮記·大學》

即使,您目前沒有很大的志向,也需要從「格物致知、意誠心正」做起。

Ⅱ 如何繼承和發揚傳統文華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來,古為今用,面向世界,博採眾長。吸收有益來的外來文化,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守舊主義。批判的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

1怎樣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對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保持發揚;對於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後的腐朽的東西必須見加以改造或剔除。

堅持正確方向

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堅持對傳統文化的創新,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方向。立足實踐,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堅持中華文化立場,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的民族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造性發展,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對其內涵和表現形式加以拓展、補充、完善,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表現形式,充分展現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和時代價值。

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它們是同一過程的兩個道方面。要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Ⅲ 老師應該如何在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

我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而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到現在為止,很多傳統文化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常見,而且新生代的人們也沒有辦法理解這些傳統文化的真正意義,對於一個國家的傳承來說,這是萬萬不好的,所以現在國家在各方面的提倡老師在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那麼作為一個使用高科技教學的老師來說,如何教學才能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呢?

再者,現在的小學都比較注重課外實踐,老師可以經常性地組織自己班裡的學生去一些經典的地方做紀念,尤其是春遊秋遊的時候,可以組織同學們去博物館,或者是有意識意義的傳統文化宣傳的地方,也可以組織學生寫對聯,練毛筆字,這些方式都能很有效地促進學生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同樣這樣也可以促進學生在語文上的進步,讓學生對於語文產生了一個非常濃厚的興趣。

Ⅳ 如何吸收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果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幾千處的儒釋道傳統文化本來就是世界所有文化中最優秀的,是聖人們為慈悲後世而留下來的珍貴財產,早已被證明過其永恆的正確性。本來跟社會主義文化沒有區別,並且更好落實。現在人斷章取義,把一些民俗類的封建糟粕誤認為是傳統文化,不認真理解傳統文化的實質和核心,不按儒釋道文化來建議社會主義文化,幾乎處處碰壁,處處受障礙,成本越來越高,又何苦呢?所以現代人若要真正吸收儒釋道傳統文化,一定要放下現代人自傲的架子,深入到經典裡面去,並且認真做到,那麼中華文明的復興一定指日可待!

Ⅳ 如何吸取傳統文化的精髓加強企業文化建設

1、結合行業特點、企業個性、產品或服務的特質、企業的市場地位等多因素來思考和選擇;
2、篩選傳統文化中適合自己企業狀況的因素,並有機組合、盡量系統化,以現代語言重新表述;
3、原則是古為今用,可以將企業文化置於傳統文化的底色或基礎上,即找到現今倡導的價值觀、理念在傳統文化中更古老些的表述方法,以加強企業文化的歷史感、縱深感;
4、取精華、去糟粕,准確理解和運用傳統文化要素,畢竟古人的道德標准、人倫規范、組織使命、人生價值等與當代人大不相同,千萬別理解偏了甚至錯了。
5、傳統文化中積極的理念有很多,要結合企業的實際來萃取:誠信、仁義、勇敢、寬容、進取、和平、勤勞、團結、和諧、集體主義、天下為公、先人後己,等等

Ⅵ 如何承傳中華文化

首先,傳統文化教育與實現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密不可分。要實現現代化,必須兩個文明一起抓,共同發展,而歷史感、歷史知識、歷史智慧是精神文明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師承文化傳統,創造民族文化的現代形態,並傳承給民族的將來,這是教育的使命,責無旁貸。其次,培育民族精神離不開加強傳統文化教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人們從長期實際生活經驗中概括出來的,深深地影響著我們民族精神的形成,是中華民族能幾千年生存發展、沒有中斷而在今天又能重新復興的重要原因,要培養國民對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就必須藉由歷史教育。再次,綜合國力的競爭也與歷史教育有關。文化不僅僅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我們應當注意保持並努力發展文化的民族性,尊重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合理利用傳統文化這個重要資源,輕視傳統文化,勢必難以培養和增強民族凝聚力。因此,我們要理直氣壯地宣傳歷史文化教育,使公眾充分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並在全社會形成重視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的風氣。

第二,傳統文化教育和歷史教育的形式亟待改革 從目前我國的歷史教育教學形式來看,缺乏大眾化的歷史教育是導致社會文化氛圍薄弱的重要原因,目前歷史教育的研究狀況是:學校歷史教育談得多,社會歷史教育談得少;中小學歷史教育談得多,其他層面的歷史教育談得少;實踐問題談得多,理論問題談得少;提出批評的問題多,提出有效解決問題的辦法少。因此有必要加快歷史教學改革的步伐,推動歷史教育的大眾化水平。首先應加快中學歷史教材編寫改革,增加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緊密結合社會現實的內容,盡量呈現生動的史實,避免過多的結論,避免將中學歷史教材變成大學歷史教材的壓縮本,使之更適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學習特點和時代要求。其次教學方式多樣化,充分利用現代技術和歷史實物材料,將理論環節和實踐環節結合起來,並改革考試方式,使之與歷史教育的育人目的結合起來。此外,還可以設立歷史教育專項課題研究項目,並對有關研究成果的出版發行、推廣應用提供必要的條件,重視學校教育系統與社會教育系統之間的分工與合作,推動歷史教育工作的制度化建設。

第三,注重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普及工作的制度建設 從制度上對傳統文化加以保護有助於增強公民和政府部門在這一問題上的責任感,能夠提高傳統文化的影響力,促進傳統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在我國,長期存在著對自然科學成果和人文科學成果的重視程度不一,對人文知識的普及貢獻更是缺乏相應的提倡和獎勵,這嚴重挫傷了許多人文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利於社會文化氛圍的形成和發展。因此,可以考慮設立專項基金給予傳統文化普及成果以恰當的評價,並將其與其他科研成果等同視之,使普及工作者的努力得到承認,從而激發他們做好工作的積極性。為保證普及成果的質量,應將其評估事宜交由科研部門管理。此外,還應當重視傳統文化在民間的生存狀態,給予民間文化藝術表演者以物質上的保障,同時通過適度市場化的運作使他們獲得一定回報。物質生活提高了,將有助於他們安心堅守這塊陣地並吸引新生力量的加入,進行傳統文化的創新,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第四,重視傳媒在弘揚優良傳統文化、傳播歷史知識中的作用 在社會公共輿論的領域內,要鼓勵電視、電影、報紙等傳媒嚴肅地、有責任感地負起推進傳統文化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質的責任。為避免媒體單純追求經濟利益而不顧社會責任,應加強文化界對它們的批評和監督機制。

第五,大學生應更加全面地塑造自己成才 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趨勢表明,單純的技術型、經濟型人才已經不是適應社會發展的綜合型人才,文明的前進呼籲更多不僅具有專項技能,同時更具備良好的道德、文化修養的高素質人才,如果連最基本的歷史常識都不知道,不僅僅會鬧笑話和犯簡單的錯誤,甚至對國家的榮譽及形象也會帶來損失。清末文人龔自珍曾說:「滅其國不如先滅其史。」可見歷史對一個國家來說有多麼重要。大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應該努力學習人文知識,自覺吸收傳統文化精髓,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更加全面地塑造自己成才。

我們吸取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精神,並通過一系列的方法,把這種精神傳承下去。

Ⅶ 作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們該如何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

1、主動學習相關知識,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行動中培養對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情感。
2、積極借鑒吸收外來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使中國民族文化得到發展。
3、樹立遠大的理想和發展觀,規范言行,以實際行動做民族文化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

Ⅷ 如何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和吸收外來文化

應該發揚和傳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
借薦和吸收外來的有益文化。

閱讀全文

與怎麼吸收傳統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