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談談你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沒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無法前行的,我們必須對民族精神命脈予以理解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它已流淌在每一個中華兒女的血液里,根植於每一位炎黃子孫的靈魂中。綿延千年至今,優秀傳統文化為與新時代相融合,需要根據時代特點進行挖掘和轉化,根據現代發展的需要,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有效的汲取和運用,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獲得新的延續和發展。
我國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和凝聚力,作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至今,因其強大的包容性和凝聚力,彰顯優秀傳統的生命力、融合性和連續性,幾千年文化綿延不斷。這也使得我國成為歷史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化。同時,對外來文化表現出包容性,例如佛教從印度傳入我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不斷地融合和轉化,到唐代基本實現漢化。善於吸收其他地區和民族的優秀文化,並根據民族特點將其內化為自身文化的一部分,逐漸形成了豐富的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受特定地理環境、社會條件、歷史氛圍等因素的影響,顯現出區別於其他國家與民族的特徵。通過具體分析其特徵,能為我們創造性轉化優秀傳統文化提供借鑒。
2. 說說你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
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應保持以下覺悟:
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要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這樣一個高度來對待傳統文化,一方面當代中國文化立足於新舊世紀之交的歷史背景,要有強烈的時代精神。另一方面要處理好「中」、「外」即立足本國與全球一體化的關系。對待傳統文化,全盤接受過來顯然是不明智的,全面反叛徹底重建是不合實際的,徹底否定全盤西化更是誤國誤民,應當立足當今,古為今用。本立足本國就是要根據自己的國情、民族習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來進行,必須加以具體分析,因地制宜地加以解決。面向世界就是說文化建設必須有開放的態度,決不能搞文化封閉。
第二,要在普通民眾特別是青少年當中樹立強烈的民族意識、愛國精神,將其作為強有力的精神杠桿。以虔誠敬仰的態度和心理緬懷和對待祖先創造的這一精神財富,培養和樹立執著的文化心理認同感。在處於文化轉型期的今天,更需要以傳統文化為依託,進行獨立的思考和判斷。全盤西化一個最惡劣的後果是,散布民族自卑感,再就是不判別是非,甚至把別人早已拋棄的疽蟲也當寶貝。
第三,要擺脫自我本位的模式。歷史上的中國文化由於地理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長期處於領先地位,遂使國民產生強烈的文化優越感和自我中心的文化心態。我們必須排除這一不合時宜的自大心理,在思想上要明確認識到「中央之國」是封建時代狹隘的觀念,地球村這一員才是對自己正確的定位。要面對現實,以平等的態度與其它民族進行平等的交流和對話。
3. 求助:談談你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
中華傳統文化,依據中國歷史大系表順序,經歷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 、黃帝(軒轅氏) 、堯、舜、禹等時代 ,到夏朝建立。之後綿延發展至今。
中華傳統文化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為主流組成。傳統文化不僅思想深邃圓融,內容廣博;更重要的是,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高揚道德,為國人提供了立身處世的行為規范,以及最終的精神歸宿。
中華傳統文化的范圍廣泛,文字、語言、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都屬於傳統文化的范疇。
傳統文化是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生活的,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具體地講,中華傳統文化以節日、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等為載體。
比如正月初一春節、五月初五端午節、八月十五中秋節等節日和各種民俗活動以及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的傳統文化等等,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4. 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眾多。
無形的文化有漢字,有詩詞曲賦,有戲曲小說,有琴棋書畫,有中醫……
有形的文化有萬里長城,古城古建築,瓷器絲綢,茶葉美食……
我們的傳統文化非常吸引人,看多了也會有困惑,比如很多文化都不好理解,這個不好理解不是指文字不好理解,因為畢竟我們的文字一脈傳承,每個字都能認得,但是這些文字組合到一起就難以理解了。
藏,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特點。
上古時代,祭司掌握著知識,輕易不會傳授別人,那個時候人們都很蒙昧,也確實難以傳授,文化被藏在祭司心中。
商周時代,大家族掌握著知識,作為家族立足根本,知識不會傳給外人,文化被藏在貴族之中。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知識開始擴散,尤其是孔子有教無類,知識文化走出深宅貴院,文化藏不住,貴族們很不高興,他們想來想去,想出一個辦法,把話繞著彎說,把文章晦澀了寫,把簡單的話用復雜了寫,本來需要一百個字寫明白的意思,偏要用十個字來寫,告訴人們這是精簡。這個狀況,用當下詞語來比喻,就是壓縮,對文化思想進行壓縮,還設置了密碼,你要想讀懂這些文化,不僅需要密碼,還要知道壓縮演算法。
大,是中國文化的另一個特點。
中國,歷來都是一個大國,大國不只國土面積大,人口也多,而且還普及了文字教育,所以人才也多,不是天才根本入不了統治者的眼,入了眼後也是想殺就殺,根本就不在乎,因為隨時可以從大量人口裡再選出一位來。
對人才不珍惜,同樣對知識不珍惜,中國歷史上不是沒有出現過科學,四大發明,天工開物,秦朝精巧的弩箭,明朝廣泛應用的火葯,可後來都被統治者拋棄,為什麼呢,因為中國太大,任何科學技術提供的便利,都能靠堆積人力來取得同等效果。沒有弩箭,大不了多死幾萬士兵,戰爭也能獲得勝利,不懂水利沒關系,大不了河水泛濫淹死些老百姓,反正國家那麼大,百姓還有很多。
藏與大,依然在中國現代社會存在。
我們如今很多人說話彎著說,文章霧里寫,想表達什麼意思就是不告訴你,這就是藏。如今大學生遍地走,確只能擰螺絲,政府招個保潔都有研究生學歷,這就是大。
所以,如今年輕人了解學習傳統文化一定要注意這兩點,不要人雲亦雲,中國很多文化有人認為是垃圾,是糟粕,但其實是因為藏起了精華,或者因為優點不夠大被拋棄,我們要用自己的心去看,用頭腦去分析,確定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5. 你們是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的
種思想——儒家文化思想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思想學派,歷來被奉為官學。甚至在西方也以不同的形式產生著巨大的影響。也就是說,儒家文化是我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文化,能夠影響世界的文化,至今還在人類文明建設中發揮作用。
儒家思想講求"和"。不管是孔子的"仁愛"思想,還是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天人合一"思想等都在探討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己內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這些思想在全球化的今天對於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都是有益的借鑒。儒家文化「和」的思想值得全世界學習。
中華傳統文化的八大精髓
1、大道至簡。復雜的事情要簡單去做,簡單的事情要重復去做,重復做的事情要用心去做,堅持下去,這樣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情。
2、大智若愚。「愚」是表麵糊塗,心裡明白,小事糊塗,大事精明。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
3、有容乃大。海納百川,永不幹涸。空杯能容至真至純之美酒,白紙能畫最美最好的圖畫。量小非君子,妒忌生禍心。做人大度,方能大氣;胸懷博大,可容世界。
4、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水利萬物而不爭」。最高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5、厚德載物。德積夠了,便可「載物」,便是達到人生最高境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6、大愛無疆。愛是美好的源泉,愛是最美的語言,大愛到無疆的境地,讓所有人生活在愛的海洋里。
7、天道酬勤。業精於勤,熟能生巧,成事以勤為貴,上天也只眷顧勤勞和勤奮的人。
8、共贏精神。私慾利一時,共贏傳千秋。共贏精神是中華傳統智慧的結晶,是世界上最傳統也是最先進的精神,是全球社會最主流的思想,是人類信仰的核心。
6. 談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老子、孔子為代表的道儒文化為主體,中國約5000年歷史中延綿不斷的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
中華傳統文化亦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是中國5000年優秀文化的統領。而流傳年代久遠,分布廣闊,文化是宇宙自然規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軟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內在驅動力;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根本。
(6)你對傳統文化有什麼說的擴展閱讀:
《弟子規》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此書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弟子規》總敘中說:「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裡面有七個科目,即孝,弟,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前六項屬於德育修養,後一項,即學文,屬於智育修養。
《弟子規》首先明確強調了做人的各項准則,以教育我們孝順父母、恭敬兄長為名義,繼而教育人民把對父兄的順從擴大到社會各個階級,「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進而教育廣泛服從,「凡是人,皆須愛」,通篇以「愛心、父母對子女傾注了無私的愛、子女應該以無私的愛回報父母、這是天經地義的」一類手法,扼殺學童的思考能力、批判能力。是在清朝揚州十日等事件後特有時代背景下的產物,並非國學經典,應被視為封建糟粕而剔除。
2014年9月6日,海南省首開傳統文化改造犯人的先河,服刑人員每日誦讀和領悟《弟子規》、《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學一句,做一句」,潛移默化學會為人。中國司法部肯定海南經驗,將海南司法廳編著的《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教材》納入服刑人員教育統編教材全國發行。
7. 對傳統文化的看法
歷史對於文化的選擇總是在偶然之中充滿著必然,儒家學說能夠在中國傳承幾千年並綿延不絕,並不是個人的能力而是社會的自然抉擇。人的個人生活能夠發生改變,但是傳承幾千年的文化習俗豈是在短時間內可以輕易改變的。
我們不可否認的是任何個人都受制於時代的局限性,但是卻並不能夠,因為其所擁有的局限性而去否認一個人智慧所產生的價值,人與動物之所以會產生巨大的差別,就在於其所擁有的智慧具有較大的不可替代性。
文字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其能夠對個人的智慧,加以記載,進行復制與傳播,從而擴大群體的感知能力與理解能力,一個民族文化要想獲得發展,必須依賴其所進行奠基的知識,那樣的知識雖然在現代看來略顯粗糙,但是那確是一個民族的立身之本,亦是強國之基。
一個人的成長需要經過漫長時間的時間,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會經歷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階段,少年時代的我們在老年看來屬於懵懂無知,但是那樣的無知是我們必須要經歷的階段,這是哪個階段的無知才造就了自身日後的強烈的探索求知慾。
對於一個民族而言亦是如此,文化的發源決定了其所在的發展方向,隨之時間的推移,它不斷的進行成長,經過歷代有識之士不斷進行修正與完善,從而使其能夠真正適應社會的發展與需要。
這樣地文化思潮傳承延續幾千年,再這樣地情況之下,大家早已對其知之甚深,而且對其所形成的觀念早已在心中根深蒂固,並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大家的個人生活與思想觀念。
在對知識的學習之中,我們必須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儒學文化在歷史的發展演變之中,必然是糟粕與精華齊頭並進的,我們可以對其進行有效的辨別,但是卻絕對不能夠隨意地進行拋棄。
樹木地生長需要根系,不斷為其提供所需要的營養物質,正因如此所以其才能夠不斷進行生根發芽,保證其枝繁葉茂的狀態,由此可知基礎的重要性。
對於今日之中國而言,儒學文化亦如同樹木根系一般重要,因為其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之中,早已貫穿整個名族的方方面面,如果單方面的抽離難免會嚴重打擊民族自信心。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重要展現,只有擁有自我獨特文化的民族,才是一個偉大的民族,而儒學對於今日之中國,顯然是民族文化的代表。
因此國家未來的發展只能是在繼承的過程中不斷推陳出新,以此改善現在所遇到的窘境,正如唐太宗所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漫長的歷史發展所能掩蓋的事情太多,在這個時候正需要我們不斷去不斷探索,不斷檢點,尋找新的閃光點,從而進行發揚光大,輕言放棄豈不是很幼稚的行為?
來自網路。
8. 談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
所謂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保留在每一個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
9. 在你心中對於傳統文化有什麼獨到的見解嗎
說到傳統文化,作為一種幾千年傳承下來的文化,它所表達的那種歷史底蘊和厚重的歷史感,是值得我們所細細品味的。傳統文化繼承了上下五千年中最精華的部分,一代一代的人都是受到這個文化的熏陶,才有了今天燦爛豐富的多元文化。
既然傳統那就肯定區別於現代文化,這種記憶在一代一代人們的腦海里徜徉,形成人們的思想觀念,指導著人們的價值觀念,這一點是傳統文化最大的一個特點。所以說對於傳統文化的獨到見解,主要在於他所承載著的那份記憶,我們有時候不知道如何去做,實際上這份傳統文化就是一份傳統記憶,當你想起了這份記憶,傳統文化也就會不斷的被我們所傳承。
10. 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感悟有哪些
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感悟有如下:
1、通過學習傳統文化特別是《弟子規》,很受教育。最大的體會就是:做人必須孝敬父母。國以人為本,人以德為本,德以孝為本,所以孝是基礎。知恩圖報,尊老愛幼,待人誠懇這些優良的傳統從古至今都為人所熟知,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
2、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洞察體悟人生,開闊心胸。古人有雲:「半部《論語》治天下」,如果我們能夠潛心專修傳統文化的一小部分,那麼我們心中的那份不安與焦慮將會煙消雲散,我們的心胸會開闊許多,我們的心境會開朗許多,我們的心靈也會純凈許多。
3、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揚,但它更需要我們去接受,去實踐,去體悟。學古不泥古,我們要將傳統文化結合時代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中去。以傳統文化規范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
4、優秀傳統文化高揚生命意識,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具有積極意義。如強調對生命的敬畏和終極關懷,在生與死的問題上,以強烈的生命意識來通透死亡意識。
5、中華傳統文化包羅十分廣泛,內涵極其豐富學習,特別是蘊含了豐富傳統哲學,那些簡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代閑人的人生智慧總結,這些有助於我們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個人思想道德修養。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與為人處事的原則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思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