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國人的婚姻觀念
在美國很少聽聞因家庭不和而引發的糾紛和案件。究其原因,這是因為美國人注意保護家庭成員之間彼此的生活風格、自由空間,很少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其他家庭成員。也就是說,在家庭成員之間保持著一種界限感。這也是中國人常常認為美國家庭不如中國家庭關系密切的原因。
1 讓每個家庭成員有自己的私人空間
美國家庭的這種界限感,既是對自己私人空間的保護,也是對家庭其他成員自由的尊重,因為雖是一家人,也是需要有個人的自由空間的。如果不給家庭成員個人空間,家庭關系就會大起大落:好的時候如膠似漆,壞的時候就易磕磕碰碰甚至劍拔弩張。
2 父母與年幼子女關系:平等相處
美國社會盛行一句話:「孩子第一!」即父母有養育子女的義務,全社會有保護孩子的責任。在美國的馬路上,最威風八面的車,不是總統的車。
⑵ 中美婚姻觀的差異及原因
中美婚姻觀差異主要源於其經濟方式,生存環境,社會價值觀,宗教信仰,及人文心態的不同:
1.經濟方式不同:中國文化根治植於農業社會的基礎之上,,在農業經濟中,體力健
壯的男性成為勞動的主體,經濟基礎決定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男性是家庭的支柱,女性的勞動可有可無,可以忽略不計,久而久之形成了陰性崇拜現象,而封建小農經濟在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其思想殘余仍世世代代影響著人們的行為,直至今日,男性仍在中國家庭中佔主導地位。而美國女人體格較為健壯,不存在男女勞動性別上太大的差異,再加上建國歷史短,沒有封建殘余的影響,較早進行工業革命,男女經濟地位差別不大。
2.生存環境的不同:從地理環境上看,古代中國地處半封建狀態的大陸地域,
較為封閉的地理形態形成了人們較為封閉的思想,再加上統治者的專制和愚
民政策,使儒家思想一枝獨秀,而極少與西方交流。而美國兩邊瀕臨海洋,
便利的海運為早期與其他國家的交流提供了條件。而且,美國作為一個年輕
的國家,獨立性和開拓性較強,積極與其他國家交流,主流思想在各種思想
碰撞中迅速發展。
3.社會價值觀不同: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的過程中,儒家思想一直
占據著根深蒂固的弦統治地位,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極其深刻而久遠的影響。
中國人以謙虛為榮,以虛心為本,反對過分地顯露自己表現自我。因此,中
國文化體現出群體性的文化特徵,這種群體性的文化特徵是不允許把個人價
值凌駕於群體利益之上的。《新結婚時代》里有這樣一句話:在中國,嫁給
一個人就是嫁給了他所有社會關系的總和。我們傳統婚姻觀念的精髓,家庭
第一,個人幸福微不足道。在這個偉大傳統觀念影響下,千百年來,無數的
相愛之人放棄了終身的愛情和幸福,並因此得到心靈的平靜和自慰。而對於
集體而言,小家庭自然要讓位於集體。自古就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
⑶ 美國人怎麼看待婚姻
美國人的婚姻尊重與信任,而非房子和金錢。美國人的婚姻觀可能會令很多東方人,尤其是中國人,吃驚。在美國男婚女嫁不會把房子存摺家產看成最重要的事,只要兩人情投意合,想結婚租個公寓就結了。
⑷ 西方的婚姻觀
西方人的婚姻觀與中國人的婚姻觀有著極大的不同。因為他們認為:婚姻純屬個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幹涉 ;同時婚姻不屬於道德問題。一個人有權選擇和他/她最喜歡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發現現有的婚姻是一個錯 誤,他/她有權作第二次選擇。如果夫婦一方愛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會受譴責。在他們看來:強迫兩個 不相愛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殘忍的。 中國的傳統婚姻觀,一般都講百年好合,一定終身。問題是,在現實生活中,因為這樣那樣的問題,家庭中出現裂縫甚至解構的也為數不少,小問題可以調解,大問題象原則性的問題,就難說了,硬撐著,於己於人都未見得是好......西方式的的婚姻觀,就不一樣了,在建立家庭之前後,都始終講究一個「情」字,有「情」便合在一起,無 「情」便分開......
在西方人眼裡,愛就是愛,很簡單。而且西班牙中產階級對婚姻的態度是很認真的。中國會這么「開放」,讓傑斯相當吃驚。傑斯認為流行音樂不僅僅是旋律必須優美,內容也應當健康,它應該宣揚一些值得提倡的男女情懷。如果每個新娘在「明天將成為別人的新娘」的時候,還可以「最後一次想別的男人」,是一件讓新郎無法接受的事,這樣的婚姻將來怎麼可能長久。如果這樣的歌曲能廣泛流行和傳唱,社會的文明度怎麼可能提高?如果每個人的行為都像《心雨》那樣,家庭怎麼可能和諧?家庭是社會的一分子,家庭不和諧,社會就會墮落。這就是一個西班牙人對中國流行歌曲各位在繼續往下看的時候,可否先在心裡想一個問題,如果你是一個男人,正在參加一個重要的比賽,這時候,你妻子生孩子了,你會退出比賽,趕去陪妻子生孩子嗎?如果你是一個女人,你覺得你老公這個時候應該回來嗎?想好的話,就請帶著你自己的回答繼續往下看吧。
不久前,全世界的NBA球迷們都在津津樂道一件事情,火箭隊的頭號球手麥迪在火箭對爵士的比賽中途突然退場,致使火箭隊輸給了爵士隊。麥迪中途離開的原因是什麼呢?原來,在火箭對爵士上半場比賽還沒有結束的時候,麥迪一位助手打電話給火箭新聞主管內爾松,說小麥的未婚妻哈里斯腹痛難忍,被送往醫院生產,他們的兒子即將誕生。內爾松把這個消息轉告給了訓練師瓊斯,等到前兩節比賽結束,瓊斯就拉住小麥傳達了這個消息。焦急的麥迪立刻換掉球衣,迫不及待地趕往醫院,一個多小時後,兒子出生了,火箭也輸球了。雖然麥迪知道自己對球隊無比重要,他的離開很可能讓火箭賠掉一場勝利,但他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離開。家庭永遠都是第一位,這個時候,火箭形勢再凶險,也只能退居其後。
沒有人指責麥迪,在美國,陪著老婆生孩子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火箭主教練范甘迪也沒有埋怨他們的頭號球星,「我們輸球並不是因為他不在這里,而是因為我們在進攻上無能,我們都是職業球員,所以我們沒有借口」。在美國社會,主流的觀點永遠是家庭比工作重要,當工作和家庭發生嚴重沖突的時候,讓位的都會是工作。對NBA熟悉一點的朋友也都知道,只要NBA球隊中的球員因為家庭發生重大事情,諸如孩子出生、親人病重或者死亡等原因請假,即使是在打總決賽,球隊都會一律准假,毫無疑義。
但是,在中國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呢?在中國,自古就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偉大榜樣,主流思想宣揚的也是先國後家、先公後私的意識,違反者便會被認為是自私自利,缺乏高尚的道德情操。僅就體育圈來說,不要說老婆生產運動員仍然堅持在賽場奮戰的例子不勝枚舉,就是親人去世運動員忍住悲痛堅持比賽的也屢見不鮮。所以,不少中國的火箭球迷認為球隊形勢那麼危急,身為頭號球星的麥迪應該竭力爭勝,率隊打完比賽,不應該一時兒女情長,不識大體。現在,我就先來測測諸位的愛情婚姻觀,請你先在心裡想一想,你是支持小麥離開呢?還是反對小麥離開?
為什麼同樣是人,但對於婚姻家庭的觀念卻有著如此大的差別呢?麥迪有句名言:「我就是自己家的『囚犯』,我願意成為這樣的角色」,試想,做為麥迪的妻子,該是多麼的幸福呀?可是,在中國呢?有幾個男人能做到這點?能說出這樣的話?有幾個女人可以享受到這種殊榮?既然文化、道德傳統等諸多因素決定了人們對於家庭婚姻觀念的不同,那麼朋友們,你們可曾經想過,我們現在所遵循的婚姻家庭觀念就一定是正確的嗎?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嗎?是符合人性的嗎?
(二)
「愛情是婚姻的基礎,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這句話已經成了我們目前評判婚姻的一把尺子,可是這句話里,又隱藏了一個致命的悖論:愛情和婚姻究竟是什麼關系,究竟應該誰服從誰?如果婚姻應該服從於愛情,那還要婚姻做什麼?可是,如果要愛情服從於婚姻,那豈不是要求人類可以控制自己的愛情?可是,愛情真的是可以自我控制的嗎?你可以收放自如的要求自己去愛一個人,或者不愛一個人嗎?我們不妨先來探討一下,究竟什麼是愛情,「愛情」這個令世人皆魂牽夢縈的情感是否可以勝任「婚姻的基礎」這一角色呢?
愛情因其可以帶來深沉的幸福感以及諸多驚心動魄的心理感受而使其成為人類共同追求與認同的一種情感。若干個世紀以來,愛情一直是哲學、宗教、心理學、社會學、美學等諸多領域激烈爭論的一個命題。盡管人類對於愛情的評價因著文化的差異而各有不同,但愛情也有著許多共同的特性。愛情是男女之間由於愛慕對方而產生的強烈的傾慕之情,包含精神和肉體的兩個方面,愛情一旦產生,就會碰撞出耀眼的火花,產生出巨大的能量。愛情是歡樂的,天真的,幸福的,可一旦破裂,便會帶來深沉的痛苦,甚至短暫的離別,都會產生輕重不同的痛苦感覺。
西方從古羅馬時代就開始研究愛情,而中國,從詩經開始就出現了贊頌愛情的詩句。我們還是來看看中西方一些名人對愛情的評價吧:
費爾巴哈:愛情,就是要成為一個人。
莎士比亞:一個人明明知道沉迷在愛情里是一件多麼愚蠢的事情,可是,在譏笑他人的淺薄無聊以後,偏偏會自己打自己的耳光,照樣陷入愛情溫柔的懷抱。因為美妙的男歡女愛,是天衣無縫的珠聯璧合。
盧梭:如果說愛情使人憂心不安的話,則尊重是令人信任的;一個誠實的人是不會單單愛而不敬的,因為我們之所以愛一個人,是由於我們認為那個人有我們所尊重的品質。
歌德:在愛情中,最寶貴的不是佔有,而是彼此的尊重與愛慕。
弗洛伊德:健康而正常的愛情,需要以來兩種情感的結合,一方面是兩心相悅的摯愛的情,另一方面是肉感的性慾。
塞萬提斯:情慾只求取樂,歡樂之後,慾念消退,所謂愛情也就完了。這是天然的分界線,不能逾越,只有真正的愛情才是無限量的。
岡察洛夫:愛情的基礎不是那種虛偽的動搖的情感-----它嬌藏在金碧輝煌的宮殿里經不起一撮金子的誘惑,聽不得幾句曖昧的話語,那種堅強的愛情,願意赴湯蹈火。
孟子:食色,性也。
林語堂:一個沒有孩子的妻子就是情婦,而一個有孩子的情婦就是妻子。
周國平:相愛者互不束縛對方,是他們對愛情有信心的表現,誰也不現在誰,到頭來仍然是誰也離不開誰,這才是真愛。
蘇青:就是為肉體著想,我也主張須看重精神戀愛。
傅雷:要找永久的伴侶,也得多用理智考慮,勿被感情蒙蔽。情人的眼光一結婚就會變,變得你自己都不相信,事先要不想到這一著,必招來無窮的痛苦。
老舍:愛情要是沒有苦味,甜蜜從何處領略?愛情要是沒有眼淚,笑聲從何處飛來?愛情是神秘的,寶貴的,必要的,沒有他,世界上只有一片枯草,一帶黃沙,為愛情而哭而昏亂是有味的,真實的!人們要得不著戀愛的自由,一切的自由都是假的,人若沒有兩性的愛,一切的愛都是虛空。
胡適:愛情的代價是痛苦,愛情的方式是忍受痛苦。
(三)
對於愛情的論斷,古今中外,難以記述。但細究中西方的愛情論調,可以發現一些細微的本質異同,西方人是崇尚愛情的,除了宗教中將「性慾」作為一個需要抑制的東西去約束外,人們對愛情的美好是帶著崇敬的心理去接受的。但在中國,大多數的人,對愛情是一種非常復雜的心理因素,需要又排斥,接受又逃避,既憧憬愛情激動人心的一面,又恐懼愛情令人痛苦的一面,甚至於直接將愛情視為痛苦。這種矛盾的心態恰恰來自於中國人的傳統道德觀念。愛情,從孔子的時代起,就未能名正言順的登上大雅之堂。「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如此看輕女性的儒家創始人,中國文化的老祖,又何以能倡導出一個平等的愛情觀?所以說,中國人的愛情觀從開始就打上了畸形的烙印,以這種畸形的愛情觀為基礎的婚姻又如何能幸福?
然而,就算西方的愛情觀比較合乎人性,比較成熟,可這種愛情的本質也註定了它不可能給婚姻帶來幸福。誠如情愛大師瓦西列夫所說:愛情是本能和思想,是瘋狂和理性,是自發和自覺,是激情和修養,是殘忍和慈悲。愛情的種種特質都決定了它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愛情跟其他快樂一樣,需要一定的刺激,如果沒有不快樂做陪襯,這種快樂就會顯得平淡,一般說來,晴空萬里的愛情會很快的消失,愛情的幸福離開陪襯的感受就不復存在。因此,愛情需要一點點嫉妒、猜疑和戲劇性的游戲,需要一層淡淡的憂傷。愛情要想長久,要想始終保持激情,就要求愛情對象的精神世界極其豐富,要永不停滯,相愛的雙方都必須具有細膩的心靈和豐富的想像力,具有善於觀察的能力。否則,再熱烈的愛情也終會平淡,消失,毀滅。
愛情具有時間上的周期性,這個問題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生物學家和心理學家所證實。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哈贊和多羅瑟歷時兩年調查了37對不同文化背景的5000對夫妻,得出了結論:對大多數人來說,真正的愛情最多隻能保持18-30個月,此後,兩人要麼分道揚鑣,要麼過上一生平淡的夫妻生活。有證據表明,愛情是大腦中的一種「化學雞尾酒」激發出來的,這些化學物質即是:多巴胺,苯乙胺和催產素,而這些化學物質的作用在體內最多隻能保持兩年。可見,愛情本身就是一種階段性的東西,它賦予人們的刺激感和幸福感總是被限制在一定的時間內,而且在時間上也呈現從高到低的下滑趨勢,到最後,麻木和厭倦就產生了。這就是千百年來被人苦苦追求的愛情的本質,它短暫,易變,動盪,不穩定,讓如此不確定的東西做為婚姻的基礎,婚姻還會是安全幸福的嗎?
喜新厭舊是人類的本性,可是幸福的婚姻就必須排斥喜新厭舊,這一點對於女人來說,可能容易做到,但對於男人,你們覺得容易嗎?從美國的狀況來看,目前,傳統模式的一夫一妻制,即一對夫妻生活在一起,共同撫養子女的婚姻已經不足10%,單親家庭佔到美國現實婚姻的一半以上,而同居家庭,系列婚姻,同性婚姻,群婚,開放式婚姻等婚姻形式已經佔到美國家庭數目的40%左右,而且還有增長的趨勢。所以,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對傳統的婚姻形式提出了質疑:我們的婚姻究竟怎麼了?
其實,造成人們婚姻困惑的原因就是長期以來約定俗成的思維:「婚姻必須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之上」。我以上的論述都是在試圖說明,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推敲的論斷。因為,愛情和婚姻的本質是格格不入的,愛情需要不斷變化,而婚姻卻尋求穩固不變,將兩種自相矛盾的東西拴在一起,怎麼可能不導致沖突,而沖突的受害人自然就是人類本身了。在西方,人們沒有受到什麼傳統道德觀念的束縛,所以,一段婚姻沒有了愛情,就走到了盡頭,在中國,因為種種的原因,婚姻即使沒有了愛情,可還能繼續存在,因為維持婚姻的東西還有很多,比如親情,比如責任,比如道德,比如家族的觀念等等,這本是很可貴的東西,甚至是可以推廣的西方世界的一種維持並發展婚姻的思想體系,可中國人卻又缺乏自信,認為自己的這一套並不好,認為西方人所說的「愛情是婚姻的基礎」才是正確的,所以,中國人也困惑了,一些家庭也算幸福的男人和女人都困惑了,沒有了愛,我們還算幸福的家庭,美滿的婚姻嗎?
如果整個社會都能樹立一種觀念:愛情只是婚姻建立的基礎,而婚姻的維持和發展應該是友情,親情,責任,義務,善良,寬容等種種中國文化中的優良品質,即使沒有愛情,我們也可以讓婚姻變的溫馨而快樂,這樣我們也就不會羨慕和感嘆別人的婚姻是充滿浪漫愛情的,懷疑自己是悲慘痛苦的,那麼大家在面對婚姻的時候,是不是會輕松許多,堅定許多?
⑸ 英美婚姻文化的差異
根據天主教(Catholicism)教規,教區居民在舉行婚禮之前一定要預告三次。據說結婚預告可防止不正當的婚姻。如果新娘(bride)和新郎(bridegroom)有一方已結婚,或新娘和新郎可能有血緣關系,知情人看了結婚預告必須舉報。由於這個辦法行之有效,所以流傳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
在結婚之前要發婚禮請柬(wedding invitation)。過去都是由新娘這一方發送,現在逐漸由新娘、新郎雙方負責。被邀請的客人一般帶著慶賀禮物參加婚禮,所以過多地邀請客人會有貪圖錢財之嫌。
在蘇格蘭,當舉行婚禮儀式時,新娘一進門,她先要把一大塊蛋糕拋向空中,拋得越高,就意味著婚姻越美滿。如果她拋得不高,新郎和家人就會悶悶不樂,因為這預示著他們的婚姻會破裂。
在教堂舉行的婚禮上,一般演奏兩首婚禮進行曲(wedding march)。新娘走向神壇時,奏的是莊重緩慢的《婚禮合唱》(Wedding Chorus),它選自理查德•瓦格納(Richard Wagner)1848年譜寫的歌劇《洛亨格林》(Lohengrin)。新娘新郎走出教堂時演奏的則是歡快的《結婚序曲》(Wedding Overture),選自菲利克斯•門德爾松(Felix Mendelssohn)1826年譜寫的《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美國人的婚禮可概括為「新、舊、借、藍」(something old,something new,something borrowed and something blue)。「新」指新娘的白色婚禮服(white wedding gown)必須是新的,它是純潔童貞(virginity)的象徵,它也標志新娘將開始新的生活。「舊」指新娘頭上的白紗必須是母親用過的舊紗,表示不忘父母的養育之恩。「借」指新娘手裡拿的手帕必須是從女朋友那兒借來的,表示不忘朋友的友誼之情。「藍」指新娘身上披的緞帶必須是藍色的,表示新娘對愛情的忠貞之情。
送交新娘(Giving the bride away)是宗教婚禮儀式上的一個重要項目。新娘的父親護送女兒走向教堂里聖壇的台階,在送交儀式上,新娘父親將女兒的右手遞給牧師,牧師(minister)再將新娘的手遞給新郎。如果新娘的父親已去世,就由一位男性親屬來代替。
婚禮上新郎和新娘交換戒指(double-ring ceremonies),圓戒指象徵夫妻恩愛長久,沒有終結。新娘和新郎要當眾親吻,此時,人們把大米撒落在新婚夫婦(newlyweds)身上,預祝他們子孫滿堂,人丁興旺。
婚宴上新郎和新娘合力切開一隻特製的結婚蛋糕(wedding cake),兩人先互相喂吃一小塊,然後把其餘的蛋糕分給所有來賓享用。
婚禮上有兩名小女孩手持花束走在新郎新娘的前面。鮮花不僅能為婚禮增加色彩,而且還具有兩重意義。一是因為花束輕又容易折斷,因此象徵處女的脆弱。二是開花後就意味著結果,所以人們把鮮花看作懷孕(pregnancy)的象徵和處女時期的結束。
婚宴快要結束時,新娘把花束拋向未結婚的女子,得到花束的為幸運女孩,她就是下次婚禮的新娘。
除了在教堂舉辦的傳統婚禮之外,有些人或婚禮從簡,或標新立異,舉辦各種各樣的婚禮。如「法院里的婚禮」,婚禮在當地法院進行,由法官當證婚人(witness of wedding),新郎和新娘穿著普通衣服,不辦宴會,不請客人。也有的舉辦「戶外婚禮」,婚禮在戶外舉行,就象平時的野餐一樣。此外,還有空中婚禮、跳傘婚禮、海底婚禮,不一而足。
英國的保險業也涉足人們的婚姻,對夫婦雙方有一種特殊保險——愛情保險。每對夫婦每月交納5英鎊的保險金即可享受愛情保險。如果夫婦自保險之日起,相處達25年,即可領到5000英鎊的保險金。若兩人中有一人不在了,未亡者可領到1000英鎊的撫恤金。若夫婦二人不和,被遺棄的一方可得到3000英鎊的保險金。
婚禮證詞和結婚周年名稱
Marriage Statement and
Wedding Anniversary
在英美等西方國家,在婚禮儀式上,新娘和新郎有獨特的婚禮證詞,與中國傳統的結婚儀式大不一樣。一般是由神父問新郎及新娘:
你願否以此女人(男人)為你合法之妻子(丈夫),與你共同生活在聖潔之婚姻中?Do you take this woman (man)to be your lawful wedded wife(husband)to live together in the holy estate matrimony?
你願否在病中、在平時心愛她(他)、護佑她(他)、照料她(他)、尊敬她(他),並摒棄一切,唯她(他)是賴,共度生活? Will you love her(him) cherish her(him)keep her(him) honor her(him)in sickness in health and forsaking all other cleave you only under her(him) so long as both shall live?
我現在宣布你們兩人為夫婦並希望你們兩人幸福。 I now pronounce you husband and wife, and hope you'll be both very happy.
在婚禮上,新娘和新郎信誓旦旦,決心患難與共,白頭偕老,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出爾反爾,反目離婚。
英美人士對結婚周年紀念日十分重視,親朋好友常歡聚一堂,隆重慶祝。夫妻間要根據結婚紀念日的含義互贈禮物,來賓也帶來象徵性的禮物。結婚的每個周年都有不同的名稱,象徵不同意義:
結婚第1周年叫紙婚(意思是由一張紙印的結婚證訂下了婚姻關系)Paper wedding
第2年棉婚(加厚了一點) Cotton wedding
第3年皮革婚(有韌性)Leather wedding
第4年絲婚(纏緊)Silk wedding
第5年木婚(硬了心)Wood wedding
第6年鐵婚或糖婚(夫妻關系更牢更甜)Iron or Sugar candy wedding
第7年銅婚(關系堅不可摧) Copper wedding
第8年陶器婚 Pottery wedding
第9年柳婚 Willow wedding
第10年錫婚 Tin wedding
第11年鋼婚 Steel wedding
第12年亞麻婚Linen wedding
第13年花邊婚Lace wedding
第14年象牙婚 Ivory wedding
第15年水晶婚 Crystal wedding
以後每5年一個名稱:
第20年瓷婚 China wedding
第25年銀婚(銀婚大典)Silver wedding(Silver Jubilee)
第30年珍珠婚(珍珠般可貴)Pearls wedding
第35年珊瑚婚 Coral wedding
第40年紅寶石婚 Ruby wedding
第45年藍寶石婚 Sapphire wedding
第50年金婚(是第二個大典)Golden wedding
第55年翡翠婚 Emerald wedding
第60年鑽石婚(是夫妻一生中最大的慶典)Diamond wedding(Diamond Jubilee)
蜜月
Honey Moon
人們把新婚的第1個月稱為「蜜月」。蜜月據說源於北歐的古代習俗。古條頓人(Teutonic)在新婚第1個月內,新婚夫婦每天都要喝蜜水或蜜酒,還到風景優美的地方去旅行,以表示幸福生活的開始。由於天天喝蜜水不合胃口,逐漸被人擯棄,但仍婚後旅行,依然稱為蜜月。
另有一種傳說,英國古代的條頓族流行「搶婚」,丈夫為了避免搶來的妻子再被搶回去,就在新婚期間帶著妻子到外地過隱居生活。那時在英格蘭,蜂巢(honeycomb)隨處可見。英國人自古以來就有飲用蜂蜜酒的習慣,隱居的夫妻每日三餐飲用蜂蜜酒,這段隱居的生活被稱為蜜月。
還有一種傳說,蜜月源於6世紀初的愛爾蘭。那時,在愛爾蘭居住著凱爾特部落。部落首領的女兒愛麗絲長得十分美麗。她有一個嗜好——愛吃糖。鄰國王子便帶著許多蜂蜜向她求婚。他們結婚時,愛麗絲就用蜂蜜釀的酒招待來賓。由於釀造的蜜酒太多,一時喝不完,新婚夫婦就將剩下的酒喝了1個月之久。於是,當地人結婚也都仿效飲蜜酒,並稱新婚的第1個月為蜜月。在這一月內,新婚夫婦出外旅行。叫度蜜月。
相關英語詞語:
honey-cooler(對女子的)奉承討好
honeylipped甜言蜜語的
honey man靠情人供養的男子,男妓
honey wagon戶外活動廁所;垃圾車
• 美國婚禮習俗面面觀
結婚是人生中的大事,也因而結婚這個話題不論是在日常的生活當中或是電視影集中都常常一再被提及.但是由於東西方文化的不同,以致於許多老美的習俗我們不是很了解,例如像是wedding shower就有不少人會誤會是"受洗"的意思.其實只要你看完這篇文章,就算你沒結過婚,老美的這一套婚禮習俗你很快就能有一些基本的認識.
經常看國外電影電視劇的人對「單身派對」這個詞一定不會陌生,所謂的「單身派對」就是在男生結束單身生活之前,他的單身好友會為他舉辦的一場party,讓他正式告別單身生活. 活動的內容除了喝酒玩游戲之外,有時他們還會請來脫衣舞娘來表演脫衣舞(因為理論上來說看脫衣舞是單身漢的特權!),當然一切的瘋狂之後也就代表了你正式告別了單身生涯,邁向婚姻之路了.。
以前我聽老美提到wedding shower(婚禮洗禮),我都會誤以為是老美在結婚前有某種的受洗儀式,其實不然, wedding shower算是派對的一種.美國是個很講究男女平等的社會,男生有單身派對,女生們也不甘示弱來辦個wedding shower,算是和男生分庭抗體,所以基本上wedding shower就是告別單身女子的派對.
另外我還常聽老美提到baby shower(嬰兒洗禮),或是kitchen shower(廚房洗禮),其實如果你知道wedding shower,你就不容易誤會baby shower和kitchen shower的意思. Baby shower就是生小孩時所辦的派對,通常受邀參加的人會買一些嬰兒用品意思意思一下.同理kitchen shower就是新居落成,請朋友過來新家坐坐(有時也叫house warming party),當然與會者也不免要買些廚房用品意思一下,這跟中國人習慣包紅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在西洋的婚禮習俗當中,通常新郎會找幾個(通常是四個)自己的好友當男儐相,但另外還要找一個伴郎.故名思議,通常這個人都是新郎最要好的朋友或是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夥伴,但由於伴郎只能有一個,所以老美常常會為了選哪一個人當而傷透腦筋.
相對於男生的伴郎,新娘也要選擇一位摯友作為伴娘.同樣的伴娘通常只能有一位,所以另外還會有三到四位的女儐相作陪,當然女儐相的地位就不如伴娘來得那麼崇高了.所以去當伴娘算是一種榮耀. 一般而言伴娘都是找未婚的女士擔任,但如果有時候實在是找不到未婚的女士,也可以找一個已婚的女士權充一下.
在西洋教堂的婚禮儀式中,父親要挽著女兒的手走過紅地毯,父親再把女兒教給新郎,這樣的過程就叫walk down the aisle. 所以這句話常被引申為結婚的意思,就如同中文裡「邁向紅毯的另一端」是一樣的.不過walk you down the aisle這句話通常父親對女兒說的,例如有些父親並不贊成女兒的婚禮,他就可以說, "I'm not going to walk you down the aisle." (我不會陪你走向紅毯的另一端的. )
教堂婚禮的重頭戲就是由牧師帶領二位新人作結婚誓言,通常會是這樣子的一段話:「我願娶你成為我的太太,從今天以後,不論是好是壞,是富有或是貧窮,悲傷或快樂,我會好好愛你,珍惜你,直到有一天死亡將我們分開.」
老美的婚禮儀式當中有些特別的習俗也許各位讀者有興趣知道,像是當新人步出禮堂的時候,眾親友會向他們灑米來表示祝福之意.還有度蜜月時他們會在禮車後面掛一串的空罐子.另外有一個習俗我想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就是新娘會把手中的捧花拋向在場未婚的女性,據說接到花的人就會成為下一個新娘.新郎呢?則比較命苦,要先用嘴巴把新娘系褲襪的松緊帶咬下來,再把它拋給在場未婚的男性,和新娘的捧花作用完全相同,它會讓接到的人成為下一個新郎.
許多人受邀參加老美的婚禮第一件要問的事就是, "要不要包紅包啊?"其實老美沒有包紅包的習慣,你跟他們說red envelopes 他們絕對是一頭霧水.老美的習慣是送禮物,你也不必擔心不知道要買什麼,他們會放一張清單在百貨公司,你只要直接去百貨公司"認購"一件禮物就行了.
⑹ 美國人的婚姻觀是什麼
首先提醒你一下,確定他是否真的是國外人,因為現在很多不法分子騙取錢財。可以通過見面,網上視頻來確定。在一個,我告訴你美國人大多數人的愛情觀,就是:年齡不是問題,身高不是距離。他們主要看中的是你一個女人的賢淑愛夫,或者男人的誠懇愛妻。其他的都不是什麼問題。所以勇敢點去接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