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佛家的修行人該稱呼居士還是善人
稱呼居士比較合適,一般居士之間相互稱呼為師兄,不會稱呼居士或者善人,居士或者善人是他人在討論到某居士的時候才會說哪位居士,而不會直接稱某人為某某居士。很少說某某善人,更不直接稱呼某人為某某善人。
② 信仰佛教的人稱為
叫法很多,佛教徒,善男信女,叫的最普遍的就是居士,如李居士。
③ 信佛的人叫什麼
信佛的出家人,稱比丘、比丘尼
信佛的在家人,稱居士
④ 會道教又會佛教的人怎麼稱呼 是什麼人
阿彌陀佛。那叫宗教家或者宗教師。如果是出家人,就可以稱僧人或者道士;如果會講經,就可以稱為法師。
⑤ 學佛教的人怎麼稱呼/學佛教的人怎麼稱呼
對出家的和尚尼姑都稱呼「法師」,或「師父」。
對在家的學佛人,書面語可稱「居士」;口語中如果你也信佛可稱呼「師兄」,如果你不信佛就按世間通行的稱呼即可。
⑥ 信俸佛教的人都有啥稱呼
皈依之後,彼此之間都互稱「師兄」,以表一切平等。
發心修菩薩道的也可稱為"菩薩",很多寺廟師父都稱居士或義工為菩薩。
在家人見到出家人要尊稱「師父」,知道對方名字可帶上「XX師父」。
⑦ 佛徒有很多稱謂,它們都是什麼意思
一般佛弟子有四種稱謂,四眾,是佛教中名詞。有不同的解釋。《法華經》: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受了具足戒的出家男女稱之為:比丘(男眾)、比丘尼(女眾)、
受了沙彌戒的稱之為:沙彌,沙彌尼,
准備出家的有的寺院叫:凈人
在家居士三皈依及五戒並戒行圓滿的男女分別為:優婆塞、優婆夷
⑧ 信佛的人被稱為什麼
出家人:指出家修佛之人
比丘:和尚
比丘尼:尼姑
居士:指在家修佛並且皈依佛門之人
優婆塞:男性居士
優婆夷:女性居士
信士:指信仰佛教但沒皈依之人
善男
信女
⑨ 把佛教傳到中國來的人叫什麼
佛教傳進中國內地,是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但對傳進的具體時間,說法很多,學術界一般認為,漢哀帝元壽無年(公元前 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經,當為佛教傳入漢地之始。此說源於《三國志》裴松注所引魚豢的《魏略·西戎傳》:
昔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景廬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回復立(豆)者,其人也。《浮屠》所載臨蒲塞、桑門、伯聞、疏問、白疏問、比丘、晨門,皆弟子號。
大月氏於公元前130年左右遷入大夏地區,其時大夏已信奉佛教。至公元前1世紀末,大月氏受大夏佛教文化影響,接受了佛教信仰,從而輾轉傳進中國內地,是完全可能的。
在佛教界,則普遍把漢明帝夜夢金人,遣使求法,作為佛教傳入中國的開始。此說最早見於《四十二章經序》和《牟子理惑論》。《理惑論》說:
「昔漢明皇帝,夢見神人,身有日光,飛在殿前,欣然悅之。明日,博問群臣,『此為何神』?有通人傅毅曰:臣聞天竺有得道者,號之曰『佛』,飛行虛空,身有日光,殆將其神也。於是上悟,遣使者張騫、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三人,於大月支寫佛經四十二章,藏在蘭台石室第十四間。時於洛陽城西雍門外起佛寺,於其壁畫,千乘萬騎,繞塔三匝。又於南宮清涼台及開陽城門上作佛像。明帝存時,預修造壽陵,陵日顯節,亦於其上作佛圖像。時國豐民寧,遠夷慕義,學者由此而茲。《四十二章經序》所記與此大同小異,但都未說明感夢求法的確切年代。袁宏《後漢紀》及范曄《後漢書》等正史,亦未記其年月。後來則有水平七年(《老子化胡經》)、十年(《歷代三寶記》、《佛祖統紀》)、三年(《漢法本內傳》)、十一年(陶弘景《帝王年譜》)等多種說法。至梁《高僧傳》,更稱漢明帝於永平中遣蔡情等往「天竺」求法,並請得攝摩騰、竺法蘭來洛陽,譯《四十二章經》,建白馬寺。於是佛、法、僧完備,標志著佛教在漢地真正的開端。
但是,這類記載不僅神話成分居多,內容也相互矛盾。事實上,《後漢書·楚王英傳》記,永平八年,佛教在皇家貴族層己有相當的知名度,不必由漢明帝始感夢求法。
此外,還有漢武帝時傳入說。《魏書·釋老志》記,漢武帝元狩年間,霍去病討匈奴,獲休屠王金人,「帝以為大神,列於甘泉宮。金人率長丈余,不祭祀,但燒香禮拜而已。此則佛道流通之漸也。」此說原出南朝宋王儉託名班固撰之《漢武帝故事》,國內學者一般持否定態度,但海外有些學者認為可信。
總之,根據信史胸記載,佛教傳入漢地,當在兩漢之際,即公元前後。它是通過內地與西域長期交通往來和文化交流的結果。
從兩漢之際到東漢末年,約200多年,是佛教在中國的初傳時期。它經歷了一個反復、曲折的變態過程,終於在中國特定的社會條件和文化背景上定居下來。
西漢末年,社會矛盾日益尖銳激化,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已經成為普遍現象。王莽托古改制,不但沒有緩和階級對立,反而激起了全國范圍的農民起義,西漢王朝最終為劉秀的東漢王朝所取代。在意識形態上,董仲舒草創的讖緯神學,由於國家實行五經取士,處處需用圖讖論證皇權的合理性,以致經學與妖言,儒士與方士攪混不清。王莽改制用圖讖,劉秀取國也用圖讖,圖讖成了兩漢的官方神學,既是文人做官的門徑,也是鞏固政權或奪取政權的輿論工具。史載第一個接受《浮屠經》的是漢哀帝時攻讀《五經》的「博士弟子」,同當時的這種風氣是相適應的。
《後漢書》關於楚王英奉佛的記載,有助於了解佛教在這 種大背景下的具體情況。
楚王英是漢明帝的異母兄弟,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王,二十八年(52年)就國。《後漢書》本傳記:「英少時好游俠,交通賓客。晚節更喜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永平八年(65年),「詔令天下死罪皆入縑贖。英遣郎中令奉黃縑白紈三十匹詣相國曰:託在蕃輔,過惡累積,歡喜大恩,奉送縑帛,以贖愆罪。國相以聞。詔報曰: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何嫌何疑,當有悔吝?其還贖,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饌。」明帝將此詔書傳示各封國中傅,明顯含有表彰和推廣的意思。後來劉英廣泛交結方士,「作金龜玉鶴,刻文字以為符瑞」遂以「招聚姦猾,造作圖書」,企圖謀逆罪被廢,次年,在丹陽自殺。
結交賓朋(多是方士),造作圖讖,起碼在光武諸王中是很流行的。像濟南王康、阜陵王延、廣陵王荊等都是。但他們製造的圖讖,已不再作為「儒術」,而是當作黃老的道術;早先側重附會《五經》,也轉向了「祠祭祝詛」。楚王英對「浮屠」的「齋戒祭祀」,是這種活動的重要方面。由此可見,佛教在中國內地是作為讖緯方術的一種發端的。
漢明帝對於楚王英一案的追究很嚴,株連「自京師親戚諸侯州郡豪桀及考案吏,阿附相陷,坐死徙者以千數」。諸侯王作讖緯方術,直接成了大逆不道的罪狀。自此以後近百年中,史籍不再有關佛教在中土傳播的記載,顯然,也是這次株連的結果。
自和帝(89—105)開始,東漢王朝在階級對立的基礎上,又形成了外戚、宦官和士族官僚三大統治集團的長期斗爭,至桓、靈之世(147—189)達到頂點,最終導致了黃巾起義(184),東漢皇權陷於全面崩潰。佛教在這種形勢下,有了新的抬頭。
但作為東漢官學內容之一的天人感應,包括圖書讖緯、星宿神靈、災異瑞祥,始終沒有中斷過,皇室對方術的依賴也有增無已。漢章帝(76—88)繼明帝即位,賜東平憲王蒼「以秘書、列仙圖、道術秘方」。神仙術已為皇家獨享,所以也當作最高的獎賞。到了漢桓帝,更有了明顯的發展。他繼續楚王英的故伎,在「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或言「飾華林而考濯龍之宮,設華蓋以祠浮圖、老子」。其目的,一在「求福祥」,「致太平」,一在「凌雲」而成仙。佛教進一步被王室視作崇拜的對象。
然而,佛教自身在這個時候已有了義理上的內容。延熹九年(166),襄楷疏言:「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又說,「此道清虛,貴尚無為,好生惡殺,省欲去奢」。這是早期佛教禁慾主義的標准教義,在傳說為明帝時譯出的《四十二章經》中,有很集中的反映。
《四十二章經》是譯經還是經抄或漢地所撰,以及它成於什麼年代,近代學者有很不相同的意見。但它的部分內容,在襄楷疏中已有概略地表現,則沒有疑問。此經從「辭親出家為道」始,始終貫徹禁慾和仁慈兩條主線,與襄楷的主張全合。其中言「樹下一宿,慎不再矣」,與襄楷所說「浮屠不三宿桑下」,都是佛教頭陀行者(苦行遊方者)的主張;又言天神獻玉女於佛,佛以為「革囊眾穢」,襄楷疏中也有完全相似的說法。因此,漢桓帝時重新出現的佛教,已經具有了出家遊方和禁慾仁慈的重要教義。但在形式上,與道教的結合比同五經讖緯的結合更加緊密。襄楷本人是奉行於吉「神書」
的,此「神書」,「專以奉天地順五行為本,亦有興國廣嗣之術」,即道教早期經典《太平經》的原本《太平清領書》。襄楷引用佛教的上述教義,主要在於論證「興國廣嗣」的正確之道。他特別提到當時的傳說:「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把產生於古印度的佛教說成是中國老子教化夷狄的產物。這意味著佛教處於依附道教的地位。
桓靈之世,經過兩次黨錮(166—176)和震撼全國的黃巾起義,接踵而來的就是董卓之亂,軍閥混戰。連年戰火,災疫橫生,人民處在死亡線上,痛苦、無望的陰影,籠罩社會各個階層。這在社會思潮上,引起了重大變化。首先,兩漢神學化了的綱常名教,即獨尊的儒術,受到了嚴重的沖擊,漢桓帝在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就是對儒術失去信心的表現;黃巾起義奉《太平清領書》為經典,張魯的五斗米道用《老子》作教材,廣大的農民唾棄了官頒的《五經》;在官僚和士大夫層,名教禮法或者成了腐朽虛偽的粉飾品,或者為有才能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所輕蔑。兩漢正統的文化思想已經喪失了權威地位,社會醞釀和流行著各種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其中不少可以與佛教產生共鳴。所謂「名不常存,人生易滅」。以「形」為勞,以「生」為苦之類的悲觀厭世情緒,以及由避禍為主而引生的不問是非的政治冷淡主義和出世主義等,更是便於佛教滋長的溫床。
此外,與圖讖方術同時興盛的精靈鬼神、巫祝妖妄等迷信,也空前泛濫,為佛教信仰在下層民眾中的流傳提供了條件,加上統治階級運用政治和經濟手段的誘脅,在漢末的某些地區,使佛教有了相當廣泛的群眾基礎。《三國志》和《後漢書》均載,丹陽(安徽宣城)窄融督管廣陵(江蘇揚州)、下邳(江蘇宿遷西北)、彭城運槽,利用手中掌握的糧食,起大浮屠寺,可容三千餘人,悉課讀佛經;又以信佛免役作號召,招致人戶五千餘,「每浴佛,多設酒飯,布席於路,經數十里,民人來觀及就食者且萬人」。
從西漢末年到東漢末年的二百年中,佛教從上層走向下層,由少數人進入多數人,其在全國的流布,以洛陽、彭城、廣陵為中心,旁及穎川、南陽、臨淮(即下邳)、豫章、會稽,直到廣州、交州,呈自北向南發展的形勢。
⑩ 學佛教的人怎麼稱呼/學佛教的人怎麼稱呼
居士,在家修持佛.法的佛.教.徒。
居士分為男居士和女居士。男居士稱優婆塞,是梵文Upàsaka的音譯,又譯為烏波素迦、伊蒲塞等,意為清信士、近事男、近善男等。指親近皈依三寶、接受五戒的在家男子,亦通稱一切在家的佛.教男信.徒。女居士稱優婆夷,是梵文Upasika的音譯,又譯為優婆斯等,意譯為近事女、近善女、清信女等。指接受五戒的在家女性佛.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