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紅山文化玉器的主要器型
挖塞,什麼考試要考這個啊?樓主學考古的?仰慕仰慕~~俺從小的夢想啊~~~
紅山文化是指新石器時代晚期,分布在我國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遼寧西部以及河北北部地區的先民們,創造的一種農耕文化,距離現在大約有五六千年,因為最早是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郊區一座叫紅山的山後面發現的,因而得名紅山文化。紅山玉器是紅山文化最突出的標志和重要的組成部分,主要器型有動物形玉器、勾雲形玉佩和其他裝飾玉件等幾類。紅山文化玉器的出現,真實地傳遞了遠在五六千年前,遼河流域各部落的生活習俗、圖騰崇拜和藝術美感等脈絡,對研究中華文明起源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玉勾雲形佩作為紅山文化玉器中的重要器類,一般器體為扁平的長方形,中心鏤空一彎勾,四角對稱地向外呈卷勾狀;在正面或兩面琢磨出與器體輪廓走向一致的淺 凹槽,自發現以來就備受學界關注,圍繞它所展開的討論非常多,關於其造型創作理念的推測,大致可以歸納為動物說(包括龍、鳳、鷹、鳥、鹿角與豬獠牙、饕餮等)、雲氣說、玫瑰花說和旋目神面說四種觀點;關於其使用功能,則有帽飾、衣飾、神權與王權的象徵物及通神的靈物等觀點。這些對創型理念方面的研究,基本 上是「望圖生義」,從造型的樣式展開想像、聯想和推測,尚未觸及到其產生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而對使用功能的研究,則主要根據器物的出土位置,由於出土位置的不確定或不明確,在結論上就出現了分歧。
動物形玉器的數量最多,其形制絕大多數是對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動物形象的摹寫,比如玉龜、玉鴞、玉魚等,即使獸形玉、獸首三孔器和獸首玉璜等器物,也是在保留動物原型頭部的基礎上,依玦、三孔器、璜的總體形態進行的變體。僅一少部分是對動物進行抽象概括而製成的特殊形制,如帶齒動物面紋玉飾,強調和誇大了動物的某一部分特徵,通過「壓地隱起」的手法,將其表現在扁平的玉佩上。
還有一篇太長了,發不上來
點擊這里看看http://www.xici.net/b663458/d52836330.htm
『貳』 赤峰紅山文化的特點
紅山文化以遼河流域中遼河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凌河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過渡。
赤峰紅山的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文化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紅山文化年代為公元前4000~前3000年。紅山文化的居民主要從事農業,還飼養豬、牛、羊等家畜,兼事漁獵,細石器工具發達;還有磨製和打制的雙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鋤、石磨盤、石磨棒和石鏃等。陶器以壓印和篦點的之字形紋和彩陶為特色,種類有罐、盆、瓮、無底筒形器等。彩陶多飾渦紋、三角紋、鱗形紋和平行線紋。已出現結構進步的雙火膛連室陶窯。玉雕工藝水平較高,玉器有豬龍、龍形缶、玉龜、玉鳥、獸形玉、勾雲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還發現相當多的冶銅用坩堝殘片,說明冶銅業已經產生。有方形半地穴式房屋,分為大型與小型。
紅山文化是與中原仰韶文化同時期、分布在西遼河流域的發達文明,在發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相交匯產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其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很高水平,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紅山文化的彩陶多為泥質,以紅陶黑彩常見,花紋十分豐富,造型生動朴實。玉器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瑩明亮,極具神韻,發展中具備了專業化、系統化、規范化,到目前為止,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內蒙古赤峰紅山的大型碧玉C型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毛發飄舉,極富動感,是紅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被譽為「天下第一龍」。因赤峰境內多有龍表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稱為龍的故鄉,紅山文化的先民應為龍的傳人。
『叄』 淺談如何鑒別紅山文化玉器
紅山文化玉器主要從玉料、雕工、器形、紋飾、沁色和用途六個方面來鑒別。
1、玉料:紅山文化玉器一般採用遼寧岫岩軟玉,礦物成分主要為粗細不均結晶狀透閃石,玉料偏青或偏淺黃色,也有黃色的,一般硬度在6~6.5,比重2.9~3.1。一般為蠟狀光澤,也有一些呈玻璃光澤。由於粗結晶岫玉的質地較軟,內部結晶體構造很粗大,所以很容易染色、上沁。一般看到的市場上的很多仿紅山文化的玉料都被上過色,但是看起來比較自然,皆原因於此。
2、雕工:紅山文化玉器的雕工一般都比較簡單,沒有太多的紋飾,一般簡單的透雕比較多,多採用打窪工(就是俗稱的瓦溝紋),線拉工也很少,紋飾一般都是用瑪瑙或石英工具加水和解玉砂磨製而成,所以紅山文化玉器一般邊緣都是有尖薄刃狀之感。
紅山文化玉器的鑽孔一般分單面鑽孔、雙面鑽孔和傾斜對鑽三種方式,每種鑽孔方式中都可以看到古人的打孔痕跡。單面鑽孔一般孔洞呈喇叭狀;雙面鑽孔一般呈腰鼓狀或稱蜂腰狀,孔洞呈兩邊大中間小的不規則模式;傾斜對鑽是在器物一面上斜向對鑽兩個相通的孔,因似牛鼻孔而稱之為「牛鼻穿」,方便用於縫綴飾物。以上所有孔洞的邊壁上都可看見螺旋打磨痕跡,古樸自然。而現在仿古者功利心強,沒有古人那種用半年甚至幾年的時間來磨製一件玉器的毅力,一般現代電動工具痕跡比較明顯,古味盡失。
3、器形:紅山文化玉器一般形制都比較小,器體扁而薄,邊緣多成斜坡尖刃狀(玉豬龍、C型龍除外),大型器物幾乎不見,更無陳設器,現在市面上隨處可見的那些紅山文化大型人頭獸身、粗重厚大的擺件都是現代人所主觀臆造的。
紅山文化玉器還有正反之分,一般正面多為瓦溝紋打磨而出各類造型,大多邊緣磨成扁而薄的刃狀,背部一般有穿孔,而且是平背素麵,沒有任何紋飾打磨的痕跡。如勾雲形器、玉龜等等,它們的形狀都是這樣的。而現在市場上很多紅山文化玉器的造型,都是雙面工且無正反之分,可想而知,這些必假無疑。
4、紋飾:紅山文化的玉器紋飾都比較簡單,常用的紋飾就是簡單的瓦溝紋或陰刻線,一般用減地陽起的方式表達。勾雲形佩和玉臂飾等器形多用瓦溝紋,而且所呈稜角一般都為奇數而並非偶數;其他的則是在表現眼部和背部上使用減地陽起的方法進行雕刻。現在市場上一些紅山文化玉器要麼在表面雕刻上文字,要麼在不同器物上胡亂臆造紋飾,跟實際常理不相符合。廣大收藏愛好者切莫圖造型紋飾新穎之快,受他人之騙。
5、沁色:紅山文化區域內經考古發掘的墓葬只有石棺墓和土坑墓兩種。石棺墓一般在遼寧朝陽市境內較多發現,土坑墓多出現在內蒙古赤峰一帶。由於石棺墓是用大量石板結合粘土夯實而成,一般保存性較好,不易滲入砂土也不易受沁;土坑墓處在氣候環境比較乾燥,戈壁化、沙漠化比較嚴重的地區,一般土壤成分嚴重缺水,沙土化比較嚴重,玉器有不同程度受沁。因此,紅山文化玉器大多保存得比較完好,只有極少數玉器出現雞骨白現象,大多玉質還呈原色,蠟狀光澤。現在很多收藏家以為年代越久遠,玉器越受沁嚴重,這恰恰給了許多仿古者可乘之機,大肆偽造。現在市面上流通的很多所謂的紅山文化玉器不是染得發黑就是發紅,為了表現出玉質,還把玉器拋光得很亮,但是紅山文化是沒有呈玻璃光澤的玉器,至今沒有發現過這樣的實例,廣大玉器愛好者們千萬要注意。
6、用途:考古發掘報告顯示,紅山文化的玉器都出自於墓葬,所謂小墓出小件,大墓出大件。而有代表性的玉器(如玉豬龍、勾雲形玉佩、玉箍形器等)大多都出自於紅山文化的大型墓葬。據研究,這些墓的主人應為原始社會首領或者部落巫師,在原始社會這兩者有可能為一個人,而從他們墓里發現的大量穿孔玉器,則是縫綴在衣物上的。
『肆』 何為紅山文化,它的由來
紅山文化是發源於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起始於五、六千年前的農業文明,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分布范圍在東北西部的熱河地區,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遼河流域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
———紅山文化遺存最早發現於1921年,1935年對赤峰東郊紅山後遺址進行了發掘,1956年提出了紅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起,在遼西北昭烏達盟(今赤峰市)及朝陽地區展開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發現了近千處遺址,並對松嶺山脈及努魯爾虎山之中的凌源、喀左東山嘴、建平牛河梁遺址群開展了大規模的發掘,使紅山文化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 一、分布范圍
——紅山文化以遼河流域中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凌河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前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
—— 二、文化特徵
——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過渡。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紅山文化年代經碳14測定約為公元前4000~前3000年,主體為5500年前。紅山文化的居民主要從事農業,還飼養豬、牛、羊等家畜,兼事漁獵。在石器中煙葉形、草履形的石耜、桂葉形雙孔石刀是富有特徵的農耕工具,還有磨製和打制的雙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鋤、石磨盤、石磨棒和石鏃等。細石器工具發達,細石器中的刮削器、石刃、石鏃等器物,小巧玲瓏,工藝精湛。
——陶器以壓印和篦點的之字形紋和彩陶為特色,種類有罐、盆、瓮、無底筒形器等。陶器中的泥質紅陶和夾砂褐陶的盆、缽、罐、瓮等各有自身的裝飾紋樣,而橫「之」字形紋和直線紋是紅山文化具有特徵的紋飾。
——紅山文化的彩陶多為泥質,以紅陶黑彩見常,花紋十分豐富,造型生動朴實。彩陶多飾渦紋、三角紋、鱗形紋和平行線紋。已出現結構進步的雙火膛連室陶窯。
——玉雕工藝水平較高,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玉器有豬龍形缶、玉龜、玉鳥、獸形玉、勾雲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據考古統計,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內蒙古赤峰紅山的大型碧玉C型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毛發飄舉,極富動感。
——還發現相當多的冶銅用坩堝殘片,說明冶銅業已經產生。房址為方形半地穴式,分為大型與小型。
—— 三、歷史價值
——紅山文化是與中原仰韶文化同時期分布在西遼河流域的發達文明,在發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相交匯產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
——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遼寧西部地區,幾近千處。其內涵豐富,擁有一大批造型生動別致的玉器,與豬、龜、鳥、蟬、魚等動物形象。隨著七十年代這批玉器被識別出來,考古學家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發現了紅山文化大型玉龍。
——1971年,紅山文化碧玉龍在赤峰市紅山文化遺址出土,赤峰市也因此被譽為「中華玉龍之鄉」。
—— 四、文化源流
紅山文化源流的研究,是建國後特別是近幾十年來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之一。學術界大致有五種意見:
——(1)、紅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系統的原始文化,或是仰韶文化的變體;
——(2)、紅山文化繼承了河北磁山文化;
——(3)、紅山文化很可能是細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相互影響之後產生的新文化,含有細石器和仰韶文化兩種因素;
——(4)、紅山文化是這個地區獨具特徵的一種新石器文化。有其自身的發生發展過程。同時受到其它文化影響;
——(5)、紅山文化很可能是河姆渡文化的延續和發展,也是中華民族從母系氏族社會進入父系社會的轉折點。
——目前以上五說並存,各持己見,後者的認識比較符合實際,考古學揭示泥質陶、彩陶、壓印「之」字紋夾砂陶、石器、細石器共存,是紅山文化獨具的特點,龍題材是紅山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內容,這一「族徽」性的花紋圖案從紅山文化早期一直延續到它的晚期。
『伍』 什麼是紅山文明
紅山文化(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
紅山文化發源於東北西部,起始於五、六千年前的農業文明,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分布在東北西部的熱河地區,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遼河流域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1] 紅山文化遺存最早發現於1921年。1935年對赤峰東郊紅山後遺址進行了發掘,1956年提出了紅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起,在遼西北昭烏達盟(今赤峰市)及朝陽地區展開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發現了近千處遺址,並對松嶺山脈及努魯爾虎山之中的凌源、喀左東山嘴、建平牛河梁遺址群開展了大規模的發掘,使紅山文化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過渡。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紅山文化年代經碳14測定約為公元前4000~前3000年,主體為5500年前。紅山文化的居民主要從事農業,還飼養豬、牛、羊等家畜,兼事漁獵。在石器中煙葉形、草履形的石耜、桂葉形雙孔石刀是富有特徵的農耕工具,還有磨製和打制的雙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鋤、石磨盤、石磨棒和石鏃等。
細石器工具發達,細石器中的刮削器、石刃、石鏃等器物,小巧玲瓏,工藝精湛。
陶器以壓印和篦點的之字形紋和彩陶為特色,種類有罐、盆、瓮、無底筒形器等。陶器中的泥質紅陶和夾砂褐陶的盆、缽、罐、瓮等各有自身的裝飾紋樣,而橫「之」字形紋和直線紋是紅山文化具有特徵的紋飾。
紅山文化的彩陶多為泥質,以紅陶黑彩見常,花紋十分豐富,造型生動朴實。彩陶多飾渦紋、三角紋、鱗形紋和平行線紋。已出現結構進步的雙火膛連室陶窯。
玉雕工藝水平較高,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玉器有豬龍形缶、玉龜、玉鳥、獸形玉、勾雲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據考古統計,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內蒙古赤峰紅山的大型碧玉C型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毛發飄舉,極富動感。
還發現相當多的冶銅用坩堝殘片,說明冶銅業已經產生。房址為方形半地穴式,分為大型與小型。
『陸』 紅山文化玉器的考古資料
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的農民們做夢都沒有想到,他們的腳下竟埋藏著震驚世界的重大發現。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考古人員來到牛河梁進行考古發掘。1984年,當工作人員打開牛河梁第五地點的中心大墓。他們驚奇地發現:墓里竟然有七件隨葬紅山玉器。並且排列十分規整。
豎放在死者的右胸,下面壓著一件馬蹄形玉器,右手腕戴著一個玉鐲,兩件玉璧放在頭部的兩側,雙手各握著一個玉龜。如今,這些珍貴的紅山玉器都珍藏在遼寧省博物館里。
耐人尋味的是,墓中的玉龜為雌雄一對。那麼,五千多年前的紅山先民,為什麼要手握玉龜入葬呢?
專家告訴我們,中國古代,烏龜作為一種神聖的靈物而倍受人們崇拜,它被看作是祥瑞之物,跟龍、鳳、麟三者並稱為「四神」。
南朝 梁任昉《述異記》中說:「龜一千年生毛,五千歲謂之神龜,壽萬年曰靈龜。」盛贊烏龜為象徵和長壽的代表物。
而五千年前的紅山先民,則希望他們能夠像龜一樣長壽,像龜一樣不受侵害。
墓主人雙手各握一玉龜,而且為雌雄一對,由此可見,玉龜已經成為紅山文化的典型器。
放在死者胸前的是勾雲型玉佩,呈長方形,它的四個邊角翻卷,背面有可供懸掛的鑽孔,中間有勾雲形紋飾。
這件玉器是什麼呢?它的形狀由勾雲形玉佩演變而成,又稱為獸面紋配飾。它的造型比較抽象,形制繁多。鳥玉獸在器中盤旋,忽上忽下,忽斷忽連,但無論正著看還是反著看,每一器鳥獸的數量都是相等的,極具神秘感。
在遼寧省博物館的玉器展廳內,還陳列著許多器形頗為神秘的紅山文化玉器。
展出的這件玉器名叫馬蹄形器,器以青色玉料製成,截面多呈橢圓形,上口略寬,呈坡狀,下口較平,有的近下口處鑽有小孔。由於作品整體似馬蹄形,故稱馬蹄形器。它是紅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玉器。
關於馬蹄形玉器的用途,人們眾說紛紜。有人說它是玉杯,有人說它是舀米的器具,有人把它說成是手腕上的裝飾,也有人認為它是一種打擊樂器。
從出土資料看,馬蹄形玉器在墓葬中的位置都是位於遺骸頭部正上方,而且大多在「直口端」開有兩側對稱的用於穿掛的小孔,因此有的學者認為馬蹄形玉器應該是古人的「束發器」。
『柒』 紅山文化玉器的特徵
紅山文化出土的成批玉器中多數為動物造型的裝飾品,構成這一文化的顯著特徵。主要器型有動物形玉器、勾雲形玉佩和其他裝飾玉件等幾類。
玉勾雲形佩作為紅山文化玉器中的重要器類,一般器體為扁平的長方形,中心鏤空一彎勾,四角對稱地向外呈卷勾狀;在正面或兩面琢磨出與器體輪廓走向一致的淺 凹槽,自發現以來就備受學界關注,圍繞它所展開的討論非常多,關於其造型創作理念的推測,大致可以歸納為動物說(包括龍、鳳、鷹、鳥、鹿角與豬獠牙、饕餮等)、雲氣說、玫瑰花說和旋目神面說四種觀點;關於其使用功能,則有帽飾、衣飾、神權與王權的象徵物及通神的靈物等觀點。這些對創型理念方面的研究,基本 上是「望圖生義」,從造型的樣式展開想像、聯想和推測,尚未觸及到其產生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而對使用功能的研究,則主要根據器物的出土位置,由於出土位置的不確定或不明確,在結論上就出現了分歧。
動物形玉器的數量最多,其形制絕大多數是對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動物形象的摹寫,比如玉龜、玉鴞、玉魚等,即使獸形玉、獸首三孔器和獸首玉璜等器物,也是在保留動物原型頭部的基礎上,依玦、三孔器、璜的總體形態進行的變體。僅一少部分是對動物進行抽象概括而製成的特殊形制,如帶齒動物面紋玉飾,強調和誇大了動物的某一部分特徵,通過「壓地隱起」的手法,將其表現在扁平的玉佩上。
『捌』 古方的古方先生玉器知識問答
近年來,古玉收藏日漸形成熱潮,很多古玉收藏愛好者迫切希望學習相關知識,得到玉器研究專家的指導。為此,本刊特約請中國文物學會玉器研究委員會副秘書長、著名玉器鑒定專家古方先生以問答的形式撰寫系列文章,釋疑解惑。古方先生多年來系統研究考古出土玉器,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又了解古玉收藏現狀,相信這組文章對廣大藏友會有所裨益。也歡迎讀者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編輯部將擇要提請古方先生公開作答。
一、由於紅山文化熱,紅山玉器受到收藏愛好者的熱烈追捧。但目前有關紅山玉器的資料、書籍中的觀點雜蕪,由於利益原因,甚至有些資料有意誤導讀者,能否請您根據正規發掘出土的紅山玉器,談談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出土紅山玉器有哪些種類?各個種類數量如何?應該參考什麼權威的書籍? 答:紅山文化玉器主要有玉豬龍(圖1)、C形龍(圖2)、玉箍形器(或稱馬蹄形器)(圖3)、勾雲形玉佩(圖4)、玉璧、玉鐲、玉丫形器、玉匕形器、玉玦、玉臂韝、玉梟、玉龜、玉蟬、玉鳳、玉人、串珠等。紅山文化玉器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通過考古發現才認識到的,雖然在清代和民國時期的玉器圖錄中偶爾可見紅山文化玉器,但那時人們並不認識這些玉器的時代,所以現在基本上見不到那時的仿紅山文化玉器。
據目前統計,博物館和考古部門所藏傳世及發掘出土的紅山文化玉器總數大約在300件左右。相對來說,在紅山文化玉器種類中,玉豬龍、玉箍形器和勾雲形玉佩為三大重器,一般出土於墓地的中心大墓中,數量也最少;而玉匕形器、玉玦、玉梟、玉龜、串珠等則見於大小墓中,數量較多。近年來,內蒙古赤峰和遼寧朝陽地區很多紅山文化墓地和遺址被盜掘,一些紅山文化玉器流入古玩市場,其數量不詳,應該多於考古出土的數量,但在器形和紋飾上不會超出文博考古部門所藏紅山文化玉器的范圍。
紅山文化玉器的主要參考書有:《中國玉器全集》(6卷,楊伯達主編,河北美術出版社,1993年)、《中國出土玉器全集》(15卷,古方主編,科學出版社,2005年)、《中國文物考古之美》(楊瑾、黃明山主編,文物出版社,1994年)、《紅山玉器》(於建設主編,內蒙古遠方出版社,2004年)。
第二,紅山玉器的玉質有何特點?在通過玉質鑒別紅山玉器時,要注意什麼?答:紅山文化玉器的玉質顏色一般呈黃綠色,亦有偏黃或偏綠者,溫潤度和純凈度較好。其硬度為6~6.5摩氏度,比重為2.9~3,成分為透閃石。這種玉料產於遼寧省岫岩縣偏嶺鎮細玉溝,塊度有山料和仔料(亦稱河磨玉)兩種(圖5)。紅山文化時期,先民們在山頂玉料露頭的地方和山溝里都可以採到玉料(圖6)。
在通過玉質鑒別紅山玉器時,首先要注意玉料是否為透閃石。現在很多仿紅山文化玉器的玉料為廉價的岫岩蛇紋石或蛇紋石化大理岩(硬度為3~4莫氏度),這是降低製作成本的一種手段。可以用小刀(硬度為5莫氏度)在不起眼的地方劃一下,透閃石的硬度大於刀子的硬度,如果劃得動,就說明不是紅山文化玉器。其次,現在很多仿紅山文化玉器的玉料是用粗結晶透閃石製作的,這種玉料為透閃石的圍岩或未發育好的透閃石,量大而價廉,其成分、硬度和比重與真正的透閃石相近,但玉質結晶顆粒較大,表面粗糙近似石質,溫潤度和透光性差,容易上色作舊。第三,真正的紅山玉器玉質溫潤、純凈而堅硬,沁色較少,而仿紅山文化玉器表面多由人工染成黑色(用硫化汞)和紅色(用高錳酸鉀和鹼性橙)等仿古舊色,這樣的沁色是出土紅色文化玉器所沒有的。
二、近年來的收藏熱使得收藏愛好者隊伍日益擴大。作為玉器收藏愛好者,在加入收藏者的隊伍之前,應該有哪些准備?
答:中國古玉有8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中華文明史的縮影,也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載體,對中國人文理念、哲學思想和裝飾藝術影響巨大,2500多年前聖人孔子就有「君子比德於玉」的論述。因此,隨著現代人們對傳統文化認識的加深和收藏素質的提高,古玉收藏會成為各類藝術品收藏中重要的部分。在收藏古玉前,作一些准備是必要的。第一,要具備基本的古玉知識。要掌握從新石器時代到清代各個歷史時期古玉的典型器形和紋飾,多去博物館看實物,有機會可參加古玉鑒定培訓班,與專家面對面交流。特別要注意,一開始一定先要看真品,而不是一頭扎到市場上看那些魚龍混雜的東西(圖7)。還要注意,基本知識來自於權威書籍,為保險起見,先不要看私人的藏品集。第二,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這是不必諱言的。古玉價格不菲,沒有經濟實力作後盾,是不可能建立相對系統的古玉收藏的。很多人抱有貪便宜或「撿漏」的心理去收藏古玉,這是不切合實際的。因為現代社會的交通和信息極為發達,古玉的價格幾乎是透明的,「撿漏」的概率極低。第三,要有一定的空餘時間去欣賞、研究已收藏的古玉,不能把古玉當作純粹投資工具,買來後束之高閣。第四,收藏古玉要通過鑒賞,感悟其深厚的文化內涵,不斷提高自身的收藏素質,而不是一味追求古玉的增值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