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長春文化廣場的由來
文化廣場原名地質宮廣場,是全市最大的城市廣場,坐落在長春市中心,歷史上地質宮廣場曾被規劃為偽滿洲國的國都廣場。廣場以新民大街道路中心線至地質宮廣場主樓中央為南北主軸,中軸線全長429米,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為:廣場主入口、南北主路。中心廣場的中央是廣場太陽鳥雕塑,,北面是露天音樂壇,跨過東西主路是1萬平方米的主樓前庭廣場,最北端為地質宮主樓。整個中軸線採用天然花崗石鋪砌,給人以自然、庄嚴、厚重的感覺。中心廣場至主入口兩側均為廣場綠化用地和園路用地,總面積40000平方米,還飼養了3000隻廣場鴿,為整個廣場增添情趣。
B. 廣場文化的意義
廣場文化以其鮮明的時代氣息,繽紛的地方特色,為城市現代文明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為社會文化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為宣傳主旋律的重要陣地,因此充分發揮廣場文化的各項功能,對於提高市民文化生活質量、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具有重要意義。
1、思想教育功能。 廣場文化成為寓教於樂的大眾課堂。每當重大的節慶之日,或是重要的紀念日,廣場不僅僅是一個大型聚會活動之地,更是一個良好的大規模的宣傳教育課堂。如慶「國慶」、慶「七一」、慶「八一」建軍節、「環保日」、「電信日」、「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制宣傳月」,或是由市委市政府組織,或是由部門單位等組織、舉辦各類的專場廣場文藝晚會、少兒現場書畫、樂器表演等,將宣傳教育的主題寓於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文藝演出、體育比賽、科普宣傳、書法美術展覽之中,融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教育為一爐,廣大群眾自覺自願地走進社會教育的大課堂,在喜聞樂見中接受教育,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在啟迪感悟中凈化靈魂。
2、休閑娛樂功能。廣場文化是薈萃群眾文化的開放式大舞台,是市民休閑娛樂交際的開放式大客廳。吹、拉、彈、唱、歌、舞、戲、曲不分藝術門類,無論專業業余都能登上開放的大舞台。這些群眾演、群眾看的自娛自樂活動,讓群眾獲得一種心靈的慰藉、自我表現的一種滿足和精神上的愉悅。
3、繁榮文化功能。廣場文化是大眾文化的縮影,大眾文化的特點和內容在廣場文化上都可得到體現。廣場以海納百川的容量,歡迎著來自各行各業的文藝創作者及愛好者,無論專業的還是業余的演員,都得以在這個開放的舞台上盡情展示,進行相互交流、切磋,社區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等在這里得到豐富,傳統文化在這里得到推廣,群眾也在參與中得到先進文化的熏陶。
4、傳播信息功能。 廣場文化成為聯接人與人之間、政府與市民之間的紐帶,很多全市性的重大節慶活動、社會公益活動等都被安排在廣場進行。同時,廣場文化也是各種信息發布、傳遞和輻射的好頻道,成為商家發布信息的好地方。文化搭台,經貿唱戲,商家為擴大知名度也積極參與到廣場文化中來,實現了企業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豐富多樣的廣場文化增加了城市的動感與色彩,顯示了城市的文化個性。它集民俗文化、商業文化以及體育文化於一體,開創了政府與民間互動共創的新形式。廣場文化在它的行進過程中越來越顯示出她的功能所在。
首先,廣場文化建設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廣場象一塊磁鐵引來了老人、孩子,引來了男的、女的,引來了很多不同階層、不同層次的人們,人們在閑談、在唱歌、在跳舞、在打球、在練劍……,也有人在觀賞,這里把人們的一切世事紛爭都拋到了九霄雲外,只有對別人的理解、寬容和忘我的放鬆與快樂,廣場真是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其次,廣場文化豐富了人們的業餘生活。廣場文化使人們從單調的業餘生活中走出來,走向了豐富多彩的、五彩濱紛的廣場世界。
再次,廣場文化陶冶了人民的美好情操。由於廣場敞亮的空間和優美的自然環境,構成了人民群眾生存、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春夏秋冬,廣場都可以成為調節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場所,也成為市區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廣場文化的連續與持久,又形成了市區良好的審美文化生態。廣場文化作為一種公共的群體行為,它依靠良好的審美文化生態,不僅在展示人民群眾精神文明建設的風貌,更重要的是它的創造作用,因為它可塑造和優化市民的群體文化人格,陶冶人們的美好情操,使人們的情緒更加飽滿,心情更加開朗,思想更加向上,相互更加團結,工作更加努力。
先進文化的大課堂
廣場文化的受眾多了,文化的形式與內容自然也豐富起來,從單一型、小規模的演出發展到綜合性、整體性、城鄉一體化、制度性、經常性的文化工作,由原來的文藝表演擴展到文化展覽、文化講座、文化培訓、文化咨詢、文化服務、圖書借閱、露天影院等多種文化服務內容,規模擴大了,質量提高了。文化廣場成為傳播先進文化的大課堂,每個人都能從中受益。在這個大課堂上「登台亮相」的不僅有普通市民、專業藝術人才,還有外地遊客和國外文藝團體;上演的不僅有居民自編自演的通俗文藝節目,也有交響樂等高雅藝術。還有各類展覽,如攝影作品、科普圖片展覽,廣大市民實現零距離接觸,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從而提升了市民的自身素質,增添了市民的審美情趣。
C. 人口文化標志的含義
「人口文化」是以提高人的素質為核心,關注人的自身生產、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的「文化力」。它與堅持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內涵是相一致的。它是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組成部分,著力於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作為目標和要求。 人口文化從精神文化層面入手,力求從觀念、心理、行為方式和文明程度上,發揮宣傳教育的主導作用,形成社會宣傳教育格局,面向基層,面向家庭,面向群眾,把幫助人們轉變傳統的婚姻觀、生育觀,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價值觀、道德觀,繼承發揚傳統美德,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陶冶人們情操,振奮民族精神,提倡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解決好現實生活中有關家庭倫理道德建設,包括人的價值取向問題,為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人文環境。
D. 什麼叫文化廣場
文化在這里應該有一個「主題」的含義。比如,體育文化廣場,顯而易見,有體育二字,那這個廣場上肯定就是以體育文化為主題。
E. 什麼是文化廣場
我想文化廣場簡要定義可以是與宣傳某種文化內涵為主要建築特色的較大型的場地。它的建設具兩種作用,一是向人們宣染文化內涵,二是提供活動場所。
F. 文化廣場的文化廣場的作用
一是向人們渲染文化內涵,二是提供休閑、娛樂、文化活動的場所。
二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廣場常被比作這個城市的「會客廳」,它不但是展示城市文化的窗口,也是吸引遊人的一道風景。
三是城市文化廣場是以突出文化主題而在城市中人為設置以提供市民公共活動休閑學習,改善城市環境具有多重社會文化含義的一種現代開放空間。城市文化廣場的建設作為一種公共文化事業,與當地歷史、文化相結合對本地文化和各地外來文化起到了傳承、開拓、創新的作用,達到了本地居民外地居民聚集、交流、引導的目的。
文化廣場也是人們精神文化的體現,為人們的業餘生活增加了更多的色彩。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文化的需要也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