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洮河石硯有什麼特點
洮河石深浸於水下,石質細膩,紋理如絲,氣色秀潤,用洮河之石製作的洮硯,發墨快、研墨細、不傷筆毫,具備了端、歙二名硯的特點,堪稱色澤艷雅、質地優良的上品。
洮河石顏色有「紅洮」和「綠洮」,前者呈硃砂色,細潤純凈,極為少見,失傳已久,但最近在洮河深水中開采出了赤紫色的紅洮,於是有了延續。綠洮有「鴨頭綠」、「鸚哥綠」等色澤。另外還有少量帶黃標的。黃庭堅有詩贊美洮石色澤的艷麗:「久聞岷石鴨頭綠,可磨桂溪龍文刀;莫嫌義吏不知武,要試飽霜秋兔毫。」
製作洮硯的洮石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鴨頭綠,也稱「綠漪石」,色澤綠,有水波狀紋路,石質堅細,瑩潤如玉,是洮石上品。如在綠色紋路中夾雜黃色痕跡者,則更名貴。二是鸚鵡綠,色澤深綠,石質細潤,其中帶有深色「湔墨點」的惹人喜愛。三是柳葉青,色綠而又帶有硃砂點,石質堅硬。四是淡綠色洮石,具有滲水緩慢的特點。洮硯之名貴除了石質優良和色彩絢麗的優點外,還由於硯形繁多,雕刻精細。洮硯的硯式端莊厚重,古樸典雅,在工藝上有不同於其它石硯的獨特風格。在所刻粗細得當的線條內填上黑色,這是洮硯不同於其它石硯的一大特點。
一塊洮硯,需要經過下料制坯、設計、精雕細刻、配製硯河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在雕刻工藝上,吸收了端、歙兩硯之長,發揮了甘肅的「透雕」特點,使雕鏤效果,玲瓏剔透,精緻文雅,美觀大方。
編輯本段開采歷史
洮硯出產於古洮州,即現今的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境內的洮河上游,並於洮河深水中採石,故名為洮河硯、洮硯。
洮硯的開采,一說始於唐或更早一些時候。詩人吳蘭修的《端溪硯史》引唐柳公權的《論硯》雲:「蓄硯以青州為第一,絳州次之,後始重端、歙、臨洮。」說明唐代已有洮硯。宋代米芾的《硯史》則指出,宋神宗熙寧年間,朝廷派王韶駐軍臨洮開熙河,洮硯則成為地方特產的貢品,進入開採的鼎盛期。由於洮硯佳石蘊藏於深水中,采之不易,產之也少。在宋代,甚至京城一些士大夫也只聞洮硯其名,未見其物。到明代,洮硯已極難開采,據說,得巴掌大一方也屬難能可貴。而到了清代,洮硯幾近絕跡,有嗜硯者竟以黃金求購。
宋代皇室宗親大鑒賞家趙希鵠《洞天清祿集》雲: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也。
宋代譽洮硯:「臨洮綠石有黃瞟似花玉珍以年逢比之舊端郊寒疲聊備一品圖左史右」。大文豪蘇軾《洮硯銘》 「洗之礪,發金鐵,琢而泓,堅密澤,至中國,棄於劍參筆墨,歲丙寅,斗南北,歸子者,黃魯直」。宋代著名詩人張之潛賦詩銘「明窗試墨吐秀潤,端溪歙州無此色」。譽洮硯,又「洮河石貴又照壁,刻畫無鹽項國」。金代文學家元好問詩中曰「縣官歲費方百萬,才得此硯來臨洮」。明代鑒賞家高濂《洮河綠石硯》釋文曰: 「此洮河綠石硯也,光細如玉,色好新綠,碧沉而深,真硯中寶也」。清末教育家題洮硯銘曰:「頑石點頭,如來頓首,三千毛錐,脫穎而出」。如是我佛合掌說: 「億萬斯年,不朽不朽!」
編輯本段石料特性
硯台的價值在於使用、觀賞。使用者,要用來磨墨、貯墨,要求下墨快,發墨細,不耗墨、不損筆;觀賞者,就石硯而論,除要求後天雕刻製作精巧外,首先要求石質的先天條件:要色澤雅麗、鮮艷,紋絡奇幻,妙自天成。以上特性,具一者易,兼得者難。所以,大凡石硯所用之石,要求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1.石質結構細潤堅密,發墨既快又細;
2.石質水份充足,滋潤溫柔,既不耗墨,又不損筆;
3.石質硬度適中,既可經久耐磨而又便於雕琢;
4.色澤古樸典雅、溢光流彩,紋理成趣。
綜觀幾大類岩石,其特性用來作石硯,具備以上條件者狻少。如玉類石料,色澤雖美、結構也很緊密、雕刻起來雖然吃力,但還能奏刀。但堅不發墨,光滑頑硬;花崗岩、大理岩類的色澤也美觀典雅、紋理奇幻無窮,但石理結構的粒徑太粗、硬度太高。表面粗糙則下墨無光,墨汁呈粗粒粉砂狀,表面光滑則又拒不發墨;石灰岩、砂岩等岩石的結構更粗糙,顆粒組合毫無規則,粒徑大小不一,劈理又極不發育,粒徑不勻、結構粗糙則表面無法研墨,劈理不發育、硬度較高則不能出坯雕刻制硯。所以,岩石中同時具有以上四種特性的石料非常稀少,這些特性各自的優劣程度也有所不同。只有水成岩中的細泥型板頁岩類的岩石,才或多或少具有以上特性。各類作硯的石料,也幾乎都是用這類岩石來充當的。
編輯本段洮硯石料特徵
其一,結構細密。洮硯石料具有所有沉積岩中粘土岩類的基本結構,顆粒極細,粒徑在0.01毫米以下,密度 3.04克/厘米』左右,結構以緊密見長。且石料中兼含多種金屬離子。所以,不僅發墨快,而且墨汁細而有光澤。具有滑不拒墨,澀不滯筆的優點。一般來說,這二者相剋相違:石滑者不宜發墨,發墨快細者易損筆毫,最難兼得。而洮硯石料卻恰恰兩美全:石理極細而不滑墨,發墨極快而不傷筆毫。
其二,滋潤滑膩。洮硯石料礦帶瀕臨洮水,由溫潤之氣精養,礦體中水份充足,石料拋光後手感滑膩,呵之即出水珠。由於它的石質結構緊密,水份便不易散發,因而構成它既不滲水,又貯墨日久不幹的特性,故以雖繪暑而傾墨不幹之盛譽稱雄於硯林。
其三,硬度適中。洮硯石料的硬度為摩氏三度。作為硯材,恰到好處:既能抵禦外來磨擦力而經久耐用,又軟硬適中而便於雕琢。加上它板頁岩結構劈理發育,石性溫和,質硬而不脆,作硯更為理想。洮硯石料的以上三個特性已盡善盡美地具備了其作為硯材的根本條件,從使用價值的角度出發,以此優良的石質而名列硯行前茅則是當之無愧。
其四,色澤典雅。洮硯石料呈翠綠色和赤紫、暗紅三種顏色,且以綠色為主。它的綠色,不論從色相、色度、純度、色性哪一方面來說,都居諸硯之首。
在可見光譜中,綠色光波長居中。人眼對綠色的反映最平靜。綠色在各高純度的色光中,是眼睛最能適應和最能得到休息的色光。綠色象徵著和平、生命、春天,它給人以鎮定、健康、安全的感覺。在書房中與筆墨紙搭配在一起就更顯得高雅而富於生機,素靜而不乏靈蘊。所以說,色澤是硯台石料觀賞價值的首要因素。
作為硯石,肌理細潤而堅密可謂之「道德高尚」;發墨快而不損筆毫可謂之「才能出眾」;滋津潤朗貯墨不幹不腐可謂之「品格高雅」;綠質黃章、色澤雅麗可謂之「容貌靈秀」。洮硯石料在硯林中真可謂「德」、「才」、「品」、「貌」四絕,無與倫比!
編輯本段價值
洮硯的石質決定了它的地位和身價。北宋趙希鵠在《洞關清祿》中說:「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潑墨不減端溪下岩,……得之為無價之寶。」因此,歷代文人頗多對洮硯歌贊詩詞。北宋張文潛雲:「明窗吐墨試秀潤,端州歙州無此色」,黃庭堅雲:「洮州綠石含風漪,能淬筆鋒利如錐」,今人趙朴初雲:「風漪分得洮州綠,堅似青銅潤似玉。……一潭碧水凈如玉」。於中可見文人們對洮硯的推崇。
洮硯有紅有綠,以綠洮居多且常見,而以石色綠而藍者為上,古人稱之「鴨頭綠」、「鸚鵡綠」。洮硯貴有膘。在綠洮中,有水波狀紋路並伴生有鐵銹色片痕的「黃膘綠漪石」最為名貴,位處「神、極、珍、妙、能」五品中的極品,古人雲「洮硯貴如何,黃膘帶綠波」即指此之謂。
洮硯,由洮河綠石製作,該石取於甘肅古洮洲,即今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洮硯鄉的喇嘛崖,該地山崖險峻,道路崎嶇,三面環水,水勢激險,取材十分不易,洮石屬泥盆系中變質細泥頁岩,結構細密,且含多種金屬粒子石質瑩潤如玉,叩之無聲,呵之出水珠,用以制硯,貯水不耗,歷寒不冰,澀不留筆,滑不拒墨,且硬度適中,具有發墨快,研墨細,不損筆,揮灑自如,濃淡相宜,用之得心應手,風雅盡賦等特點。
洮硯的名貴一在與石質,二在它的雕刻精神,獨具風格,有:鏤空懸雕,多為龍鳳松鶴,舊時稱為宮庭硯,此外還有人物山水,梅蘭竹菊,花鳥草蟲等表現方式,古樸典雅,粗狂豪放等特點,堪稱民間藝術的瑰寶,今朝新的一代制硯藝術家們,根據石質,因材施藝,小者微厘,大者盈尺,不拘方圓,量石成硯,渾然天成,呈現出一種多層次,集文化素質及藝術修養為一體的藝術佳作,使之具有很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
編輯本段工藝
洮硯石料產地有宋、明數代所採掘的老坑遺址,也有清代以後及近代採石者所掘之新洞窟。洞內石料為制硯之珍品,其石質堅潤細密,淡綠色中含有墨色條紋,形成變化萬端的流水、雲霞、風漪、霧露。製成之硯下墨既快又細,發墨生光,石質溫潤而呵之成珠,貯墨硯中,經月不涸不腐。其石表帶有金黃、白玉色油脂狀石膘者更為名貴,故有「洮硯貴如何,黃膘帶綠波」的贊語,還有喑紅紫石,色澤亦佳,勝過端溪石色。
洮硯石料礦帶在縣境內的分布面積約20平方公里,年產石料80噸,硯石集中分布在洮硯鄉所屬的30餘個自然村中。以往都是單家獨戶零星生產,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縣上創建了洮硯製作經營有限責任公司,進行有組織有計劃的洮硯開發事業。
洮硯的製作雕刻工藝是很考究的,從造型中的外型自然型和規矩形,構造中的墨池、水池、「石形帶蓋」,款式有單硯雙硯,裝飾中的圖案裝飾,文字裝飾,都是十分精美的。在近千年的製作雕刻實踐中,硯工們創作流下來的精美傳統圖案成千上萬,如龍鳳圖案中的「龍鳳朝陽」、「丹鳳朝陽」、「二龍戲珠」、「獨龍探海」、 「四龍競雨」、「五龍鬧海」、「九龍戲日」、「鳳穿牡丹」、「龍鳳雙飛」等,宗教器物圖中的「佛八寶」、「仙八寶」、「八吉祥」、「觀音送子」、「八仙慶壽」等;諧音寓意圖案中的「五福棒壽」、「戀子雙魚」、「福壽延年」、「福榮有餘」、「喜上眉稍」等,借物寓意類圖案中的「四君子」、「歲寒三友」、「松菊延年」、「松鶴延年」、「三星高照」、「三陽開泰」、「花好月圓」、「魚躍龍門」、「魚龍戲水」等,傳說故事類圖案中的「桃源三結義」、「文王訪太公」、「武松打虎」、「瓦崗寨」、「康熙訪賢」、「牛朗織女」、「天仙配」、「哪吒鬧海」、「大鬧天宮」、「嫦娥奔月」、「女媧補天」、「瑤池會」等,源於民間戲曲中的「文成公主」、「牧童放牛」、「白蛇傳」、「蘇武牧羊」、「花亭會」、「游西湖」、「夫妻識字」、「兄妹開荒」等;源於民間故事中的「麻姑獻壽」、「吹蕭引鳳」、「跨虎入山」、「踏雪尋梅」、「龍女牧羊」、「八鹿慶壽」等除此之外,名山勝景,僧院古剎,樓台殿閣,奇石怪松,蟲鳥花卉、家禽走獸,琴棋書畫,文房四寶……等等,都是洮硯圖案採用的創作題材,洮硯在近千年的製作雕刻歷史中,利用這些豐富的民間傳說素材,創作出許多令人驚嘆的藝術珍品,這些優秀的傳統圖案,是寶貴的民間文化遺產。
洮硯雕刻工藝中,包含著它所有姊妹藝術的某些成份。如有玉雕、牙雕中的圓雕技法,磚雕、石雕中的高淺浮雕技法及木、石刻字中的篆刻技法。洮硯雕刻技藝中的透雕和浮雕,由它的姊妹藝術幫助形成並充實了自已獨特,系統的藝術風格。洮硯雕刻技藝源於何時,實難准確肯定,但故宮博物院所藏洮河石《蓬萊山硯》和宋文綉院《洮河綠石硯》中硯面的雕刻圖案來看,就開始運用了部分透雕技法,《蓬萊硯》中殿閣上的「蓬萊山」三字和龜員碑面的「雲雲」二字又是洮硯浮雕的先河。
繼往開來的卓尼縣洮硯雕刻藝術更是前無故人,後有來者,李茂棣1984 年率先在卓尼辦起了第一個洮硯工藝廠,不僅教授門徒20餘人,且創制了巨型《八仙過海》硯等,傅紅雲從1984年從師刻硯,雕刻的硯台刀工細膩,構圖精湛,曾多次在全國性的藝術品展覽會上參展:1987、1988兩年分別參加了第23、24兩屆全國旅遊工藝品展覽和全國工藝美術展覽,目前,縣古雅洮硯公司法人傅紅雲正在全力以赴地投入以洮硯石料為基本材料的縣城廣場四大標志物的藝術設計,製作雕刻中……。
洮硯的包裝材料以木盒為主,普通木盒有松、榆、柳、野丁香、核桃、杏木等,也有用它們的 根製成的木盒,盒中一般墊以綿緞,絲絨或海綿,塑料泡沫類的防震材料,木盒的面上,也多用文字裝飾,有些採用木板刻字,有些則直接書寫在上面,用清漆或桐油刷面上光。近幾年又興起精美包裝,以便攜帶是絕佳的旅遊紀念品和高雅名貴的饋贈物。
編輯本段卓尼洮硯
卓尼縣地域遼闊,物產豐富,文化燦爛,人傑地靈,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特色文化大縣。
洮硯石就產於卓尼縣洮硯鄉境內的洮河沿岸,由於這個地方歷史上歸洮州管轄,石料又是從洮河岸邊開采,所以,把用這種石料加工成的硯石叫作洮硯。洮硯的礦產面積在卓尼境內約有40平方公里,以洮硯鄉喇嘛崖石料礦帶上當地人稱宋代老坑中所產石料「窩子石」是最有名的上等石料。(傳說,雕刻洮硯的祖師是一名出家修行的喇嘛,很早以前在這個石崖上挖過石頭刻過硯,當地人為了紀念這位洮硯雕刻的祖師,就把這個石崖叫喇嘛崖。)
洮硯能夠與廣東端硯、安徽歙硯齊名,是因為洮硯石料具有結構細密、滋潤滑膩、硬度適中、色澤典雅的特點。這種石料石質細密,手感潤滑,墨汁不揮發,不滲水。耐磨,不脆,軟硬適中。它的代表色是綠色,因顏色的深淺不一有墨綠色、碧綠色、翠綠色、淡綠色等,也有少量赤紫、暗紅色的。綠色硯石,能讓人想像到碧綠的洮河水和洮河岸邊的蒼松翠柏。
洮硯雕刻從唐宋時期開始,到現在有1300 多年的悠久歷史,早在宋代初期就很有名氣。洮硯的雕刻技法有鏤空、圓雕、平雕、浮雕、透雕等多種風格,十分精製。圖案內容非常豐富,花草、人物、山水,鳥獸、亭台等。成形的洮硯工藝精巧美觀,圖案寓意深遠,有代表性的有「五福捧壽」、「福壽延年」、「福榮有餘」、「花好月圓」等吉祥圖案,又有「桃園三結義」、「八仙過海」、「嫦娥奔月」、「九龍硯」等傳說或歷史故事。洮硯形狀按照硯石的形狀而定,圓形方形扇形的都有。
洮硯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和藝術價值,自古以來就是收藏珍品,也是最為理想的贈品,深受各個朝代書法家和大詩人的稱贊:北宋著名鑒古家趙希鵠著的《洞天清祿集》中這樣稱贊洮硯:「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蘭,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寶」。宋代書法家黃庭堅贊洮硯:「洮河綠石含風漪,能淬筆鋒利如錐。」當代書法大師趙朴初曾為洮硯題詩:「風漪分得洮州綠,堅似青銅潤如玉」。
卓尼是洮硯的故鄉,在洮河文化的發展史上,一直在默默地書寫著自己的歷史……。故宮博物館藏有宋代的「蓬萊山硯」;在天津市藝術博物館收藏有明代的「十八羅漢洮河石硯」,故宮博物館也藏有一方橢圓形洮石大硯; 1997年,《九九歸一》巨硯作為甘肅各族人民的慶賀禮品贈予香港特區政府,更使洮硯名聲遠揚。特別在近幾年,由於蘭州、酒泉和敦煌等地的對外開放,洮硯供應日本、港澳等旅遊者,深受國內書外畫家和愛好名硯的收藏家們所歡迎。
⑵ 為啥香菇硯還未完工,就把這座博物館當成了寶貝了
在我國近代史上,出現了一位著名的硯台雕刻大師,這位大師一生刻硯無數,件件作品都稱得上是精品。然而您可能不知道,他曾經雕刻過的一方硯台,卻在尚未完工時,便被當成寶貝收藏起來,一時被引為佳話。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這位硯台雕刻大師又會是誰?
在歷史變遷的大環境下,硯台逐漸退出了文化的舞台,一些雕刻硯台的老工匠也陸續凋零,令不少優秀的傳統文化從此被埋沒。在這種無法為藝術提供新鮮血液的情況下,半成品作品也頓時成為了精品,其實也是一種莫名的悲哀。
談到這里,我們殷切的希望,類似於硯台雕刻的傳統工藝,最終能夠被重視起來,重新找迴文化自信,繼而成為世界人民共同擁有的文化財富。
⑶ 臨洮有哪些景點
文化遺址 安故城遺址 安故城在縣城南30公里的南屏鎮安川村,城址西北臨洮水,南去格致坪,東接郭家泉,城址已夷為耕地。過去,在那裡曾發現大量殘磚破瓦及五銖錢等。據《狄道州志》載:「安故古城,在臨洮府南,漢置。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西羌反攻安故枹罕城。」、「安故在隴西郡南四十七里,唐時為安國鎮,五代周太祖廣順中(951年——953年),自安國鎮至涼州立三州,以控扼諸羌。」《前涼錄》載:「東晉永昌元年,張茂分安故郡置定州。」明萬曆《臨洮府志》中說:「漢徙留何諸羌於此,築城居之。」 廖化堡遺址 廖化堡為三國時蜀將廖化鎮守侯和城時所築,位於縣城南20華里的玉井鎮店子街東南的山上,西、南、北三面是懸崖,背靠玉井峰,居高臨下,整個洮陽川盡收眼底,是一個地勢十分險要的古城堡。這里曾出土過不少歷史文物,有長約1.5尺的鐵戟、兩塊小石磨及五銖錢、磚瓦殘片等,城堡現僅殘存牆基。 侯和城遺址 侯和城位於縣南30華里處的嵐觀坪上,為三國時曹魏所築,地理位置十分險要。據《狄道州續志》載:「嵐觀坪,今名南觀坪,在州南三十里。坪自玉井峰落脈高七丈,形如箕舌,直逼洮水,坪南抹邦川,系達巴蜀通道,三國時姜維九伐中原,皆取道於此。魏築侯和城戍之,城址至今猶存,……蓋南川之有嵐觀坪,猶北川之康家崖也,康家崖設險可以防河州,嵐觀坪設險可以防洮岷。」 呂布城遺址 據《臨洮縣志》載:「呂布城在臨洮府西二里洮水東岸,相傳呂布所築,今遺址尚存。」此城大致方位在今臨洮城之西南,以木廠雍家莊為中心,西臨洮河,南去高家堡,北至木廠魚池。20世紀50年代初,城基尚存,今已被毀。呂布為漢末董卓(今岷縣人)部將。可能是董卓擅權時,呂布掌管朝廷築城事宜時,構築此城。 旅遊景點佛歸寺生態旅遊園 </B>佛歸寺生態旅遊園坐落在臨洮城南3公里的洮陽鎮旭東村紫雲山,其山峰屬嶽麓山山系,是國家AA級臨洮縣嶽麓山森林公園的主要組成部分。 據《搜神記》第六卷和清代陳如平《岷州續志采訪錄·祥異記事》里分別記載:「秦始皇二十六年,有長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見於臨洮」。傳說十二長人因體長,難入臨洮縣城,於是南行,人們好奇追隨,追至城南紫雲山前,長人一晃不見蹤影,追隨者更為好奇,從紫雲山尋找,在紫雲山平台發現「長人」足印,而不見「長人」,因而認為仙歸於此,從此紫雲山香火不斷,後在唐代建寺,名曰「佛歸寺」。
⑷ 半坡遺址仰韶文化
半坡遺址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滻河東岸,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2年發現,1954—1957年發掘,面積約5萬平方米,已發掘出45座房屋、200多個窖穴、6座陶窯遺址、250座墓葬,出土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約1萬件,還有粟、菜籽遺存。其中房屋有圓形、方形半地穴式和地面架木構築之分。半坡遺址是我國首次大規模揭露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1957年建成博物館。
半坡遺址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遺址,距今5600-6700年之間。該遺址1953年春發現,遺址面積50000平方米。從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織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後發掘5次,延續近4年時間,揭露遺址面積達10000平方米,獲得了大量珍貴的科學資料。共發現房屋遺跡45座、圈欄2處、窖穴200多處、陶窯6座、各類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兒瓮棺73座)以及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約近萬件文物。
半坡聚落的范圍為不規則圓形。居住區在中央,分南北兩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動用的大房屋,還有若干小房子,其間分布著窖穴和牲畜圈欄。居住區有濠溝環繞,溝北是公共墓地,溝東有陶窯場。據研究,此聚落是集聚兩個氏族的部落住地。半坡居民的經濟生活為農業和漁獵並重。出土斧、鋤、鏟、刀、磨盤、磨棒等石制農具,鏃、矛、網墜、魚鉤等漁獵工具。還發現粟的遺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動物骨骸。常見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缽。彩陶十分出色,紅地黑彩,花紋簡練樸素,繪人面、魚、鹿、植物枝葉及幾何形紋樣。從陶器上發現22種刻劃符號,有人認為可能是一種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後埋入公共墓地,常隨葬陶器及骨珠等裝飾品。發現兩座同性合葬墓,分別埋著 2個男子和4個女子 ,一般認為是母系氏族社會的葬俗。死亡兒童埋在居住區,多採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隨葬品精緻豐富,有木板葬具,表明當時對女孩的愛重。
遺址佔地面積約50000平方米,大致形狀為南北稍長、東西略短的不規則橢圓形,分為大圍溝圍繞的居住區、圍溝以北的氏族公共墓地和以東的制陶區三部分。在發掘的大約10000平方米范圍內,發現和出土了豐富的遺跡和大量的遺物。
中國黃河中游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在陝西省西安市東郊半坡村。1953年發現,1954~1957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5次發掘,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揭露面積達1萬平方米。文化遺存包含有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西王村類型等。以半坡類型豐富而典型,是遺址的主要堆積,據碳14測定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4800~前4300年。
1958年在遺址上建成半坡遺址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除建造文物展室外,還在3000平方米的原始村落居住區蓋起保護大廳。 半坡遺址中的房屋、地窖、灶坑、男女分葬的集體墓地、各種生產及生活用品等遺跡遺物,向我們生動地展現了6000多年前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時期的先民生產與生活情況。對研究中國原始社會歷史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該館於1958年4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迄今已接待中外遊客2000多萬人次。
仰韶文化
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被發現,所以被稱為仰韶文化,它的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今天在中國已發現上千處仰韶文化的遺址,其中以河南省和陝西省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仰韶文化是距今約5000~7000年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文化。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發現。主要分布於黃河中下游一帶,以河南西部、陝西渭河流域和山西西南的狹長地帶為中心,東至河北中部,南達漢水中上游,西及甘肅洮河流域,北抵內蒙古河套地區。已發掘出近百處文化遺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較同一的文化特徵。生產工具以較發達的磨製石器為主,常見的有刀、斧、錛、鑿、箭頭、紡織用的石紡輪等。骨器也相當精緻。有較發達的農業,作物為栗和黍。飼養家畜主要是豬,並有狗。也從事狩獵、捕魚和採集。各種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以細泥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為主,主要呈紅色,多用手製法,用泥條盤成器形,然後將器壁拍平製造。紅陶器上常有彩繪的幾何形圖案或動物形花紋,是仰韶文化的最明顯特徵,故也稱彩陶文化。選址一般在河流兩岸經長期侵蝕而形成的階地上,或在兩河匯流處較高而平坦的地方,這里土地肥美,有利於農業、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如臨潼姜寨的村落遺址,約有100多座房屋,分為5組圍成一圈,四周有濠溝環繞,反映出當時有較嚴密的氏族公社制度。仰韶文化屬於母系氏族公社制繁榮時期的文化。早期盛行集體合葬和同性合葬,幾百人埋在一個公共墓地,排列有序。各墓規模和隨葬品差別很小,但女子隨葬品略多於男子。
仰韶文化距今大約7000年左右,是我國新石器時代彩陶最豐盛繁華的時期。它位於黃河中游地區,遍及河南、山西、陝西、甘肅、河北、寧夏等地。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藝相當成熟,器物規整精美,多為細泥紅陶和夾砂紅陶,灰陶與黑陶較為少見。其裝飾以彩繪為主,於器物上繪精美彩色花紋,反映當時人們生活的部分內容及藝術創作的聰明才智。另外還有磨光、拍印、等裝飾手法。造型的種類有杯、缽、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蓋和器座等,最為突出的是雙耳尖底瓶,線條流暢、勻稱,極具藝術美感。
由於時間跨度與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須分類加以區別,主要有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以及西王村三大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