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猿人、河姆渡人、半坡人、山頂洞人、元謀人的歷史排列順序
順序為:元謀人、北京猿人、山頂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
1、元謀人:元謀人牙齒化石是1965年「五一」節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發現的,元謀縣被譽為「元謀人的故鄉」。1976年根據古地磁學方法測定,生活年代距今約170萬年,差距最多不超過前後十萬年(也有學者認為其年代不應超過73萬年,即可能為差距在60萬至50萬年或更晚一些)。
2、北京人 (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北京猿人是生活在遠古北京周口店,屬於直立人,會使用天然火,打制工具(石器),人類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種自然力的能力。
他們生活在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但手腳分工明顯,能打制和使用工具,會使用天然火。森林茂密,野草叢生,猛獸出沒。北京人將石塊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樹枝砍成木棒,憑著極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進行艱難的斗爭。
在這樣險惡的環境里,只靠單個人的力量,無法生活下去。因此,他們往往幾十個人在一起,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果實,過著群居生活。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
3、山頂洞人:山頂洞人,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屬晚期智人。因發現於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而得名。1930年發現,1933~1934年中國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進行發掘。山頂洞文化年代應介於距今2.7萬年左右至3.4萬年左右之間。
4、河姆渡人:距今7000多年生活在長江下游的古人類。他們過定居生活,住干欄式房屋,用船、筏載人和物、浮水採集,使用刀、匕、錘、鏟、矛、碗、筒、小棍、器柄、紡輪、蝶形器等木器,栽培人工水稻,家養豬,狗和水牛等牲畜,還會挖掘水井。在河姆渡並出土了中國境內所發現最早的漆器,其陶器製作有一定的水準,估計最高燒成溫度達1000攝氏度。
5、半坡人:半坡文化則是黃河流域仰韶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半坡遺址恰在秦川上,背依白鹿原,前臨滻河,距今約五千至六千年,當是新石器時代中期了。作為時間上前後相繼的上宅文化遺址,北有燕山,南有泃河,依山傍水。
2. 北京人與山頂洞人各代表什麼文化
北京猿人石器以小型為主,是華北舊石器時代兩大文化傳統中「周口店第1地點—峙峪系」的主要組成部分。
山項洞人代表的是中國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
北京人是生活在遠古北京周口店,屬於直立人,會使用天然火,打制工具(石器),人類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種自然力的能力。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的山洞裡,中國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遠古人類頭蓋骨化石,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
山頂洞人,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屬晚期智人。因發現於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而得名。1930年發現,1933~1934年中國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進行發掘。
(2)猿人代表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北京人與山頂洞人不同
1、外貌特徵
北京人:屬於早期智人還保留某些猿類的特徵。
山頂洞人:屬於晚期智人和現代人已經差不多。
2、火的利用
北京人:使用自然火。
山頂洞人:人工取火。
3、組織不同
北京人:過的是原始群居生活。
山頂洞人:處於氏族社會。
4、使用工具不同
北京人:處於舊石器時代,使其比較粗糙,打制石器
山項洞人:處於新石器時代,石器製作精細分工明確,能夠磨製石器和在石器和骨器上鑽孔。
5、美的觀念
北京人:還沒有審美愛美的觀念。
山頂洞人:懂得修飾自己初步具備審美和愛美的觀念。
參考資料:網路——北京人
網路-山頂洞人
3. 古人類及古文化分期在第四系分層中的應用
第四紀的主要證據之一是人類及其生產活動、物質文化的出現和發展。人類化石及人類生產活動遺留下來的石器(勞動工具)和其它文化遺跡,都具有劃分時代的意義。在利用生物地層學原則進行第四系劃分時,哺乳動物所反映的變化就比爬行類兩棲類和魚類明顯;而古人類的變化比哺乳動物有時更為顯著;文化上的變化則較之人體的變化更為突出。特別是第四紀的中、晚期,大約中更新世以後,變化越來越迅速。例如一萬多年前曾在周口店居住過的山頂洞人,在體質構造上與現在的人比較並沒有什麼大差別,可是從文化方面反映出來的差別卻很大。山頂洞人的文化,僅限於製作骨器,打制石器等,還不懂得磨製石器,也不會製作陶器。現今人類則已具有高度發展的文化。因此,文化期的劃分對於第四紀地層研究可以達到生物學上難於達到的精密程度。然而古人類的化石,在地層中甚為罕見;考古的材料,雖然比較豐富,但也不是在地層中可以普遍發現的。加之近代這些材料常以墓葬的形式出現,並非地層沉積同時埋藏於其中的,因此其地層學的意義受到較大的限制。
在我國,已經發現了相當多的人類化石,可以代表人類發展的各個時期和階段。其中包括多數人認為是人類直系的祖先——拉瑪古猿(Ramapihtecus),這就是約生存於距今一千萬年左右的上新世的接近人類的猿化石。我國1957年及1958年在雲南開遠小龍煤系中發現了五顆牙齒,原定名為「森林古猿開遠種(Cryopithecus keiyunaensis)」,1978年發現了雲南祿豐拉瑪古猿和西瓦猿頭骨和下頜骨化石,並於1979年公布了初步研究成果,這是世界上罕見的標本,對於研究人類起源有著特別的意義。對拉瑪古猿化石的研究,一直以發現於印度西北部西瓦里克的右上頜骨、下頜骨及一些亞洲及非洲發現的古猿化石為依據,進行綜合對比。類似我國祿豐古猿這樣完整的頭骨及下頜骨,是研究古人類起源與進化的稀世奇珍。從化石反映出來的拉瑪猿的體質結構,比較接近於早期猿人(直立人),所以被視為最可能的人類直系遠祖。
拉瑪猿生活環境,依照發掘的地層,屬於上新世熱帶或亞熱帶森林。從現在發現的地理分布來看,最西邊是肯亞的特爾南堡(東經35°21′,南緯0°12′),中部最北為印度西姆拉的哈里塔良格爾(東經77°,北緯31°),最東為我國雲南開遠小龍潭(東經103°15′,北緯23°50′)及祿半(東經102°10′,北緯25°7′),可以連成一個以南亞為中心的三角形地帶。
隨著化石材料的增多,對於人類起源及其發展階段的認識也逐步加深。過去通常把人類發展劃分為猿人、古人、新人三個階段。延續時間大約1Ma。最近十餘年,人類化石的發現改變了這一概念。在東非坦尚尼亞奧爾都維峽谷第一層發現了許多石片、石器及早期人類——「能人」的化石,其年代為1.6Ma以前。爾後1968年及1969年,在肯亞北部盧道爾夫湖以東地區發現了五件人化石,包括兩個保存基本完好的頭骨,該地還有石器及哺乳動物化石,含石器地層同位素年齡為2.6Ma。近年在非洲東部發現了大量早期古人類的化石及石器,最早的年代據報導超過了3Ma。這樣就把人類出現的歷史向前推了一大段時間。而對人類階段的劃分也從三個階段劃為四個階段。即早期猿人(南方古猿)階段、晚期猿人(猿人)階段、早期智人(古人)階段和晚期智人(新人)階段。
人類使用石制工具向自然作斗爭,經歷了很長時間,占據了迄今為止人類全部歷史的99%以上。這個漫長的時期,在考古學上稱為「石器時代」。並把人類使用打擊石器的這段歷史稱為「舊石器時代」,把使用磨製石器的歷史稱為「新石器時代」。幾乎整個更新世,包括人類發展進入「新人」階段,都屬於舊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又可分為初期、中期和晚期。僅在更新世末及全新世初的一個短時期,劃分出過渡的「中石器時代」;而「新石器時代」則屬全新世。
我國已經發現了相當多的人類化石及其文化遺跡,可以代表人類發展的各個時期和階段。最早的人是距今1.7Ma左右(古地磁年代)的「元謀人」。發現有元謀人牙齒化石及相伴生的石器;還發現早更新世山西西侯度石器文化。中更新世有著名的「藍田猿人」及舉世聞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作為代表。古人及新人化石地點更多,如陝西「大荔人」、山西「丁村人」、內蒙「河套人」、周口店「山頂洞人」、內蒙「扎賚諾爾人」等。以及南方的「馬壩人」、「柳江人」「長陽人」、「資陽人」等。
現將不同階段古人類及其文化特點簡述如下:
(一)早期猿人(南方古猿)階段
現代人類學從骨骼(髖骨)的結構研究,認為明確顯示能直立行走的古猿劃入人科。其腦容量不大,約500—800ml。製造的石器極為原始,僅取自然礫石稍事加工,稱「礫石文化」。在非洲的坦尚尼亞、肯亞和南非發現的大批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化石(幾百個個體)是其代表。南方古猿的一支,發展成為能製造工具的人類。1959年利基(L.S.B.Leaky)在坦尚尼亞奧爾都維河谷找到的「東非人」(Zinjanthropus)就是南方古猿的一個亞屬。在奧爾都維文化層中發現了一些「砸擊石器」。「東非人」的K-Ar年代為1.8Ma。肯亞發現的2.6Ma前的化石人類,腦量達700ml,並發現粗糙的石器。
我國發現「元謀人」的兩枚門齒及石器,其年代為1.7Ma,可能與這一時期的古人類相當。但僅兩枚門齒,不足以肯定其在人類發展階段中的地位。山西芮城西侯度,從哺乳動物性質看,代表華北早更新世,與泥河灣動物群相當或略早些。發掘出來的石器,應為早期華北古人類文化遺跡的代表。
早更新世古人類化石或文化地點,是圍繞著拉瑪猿的分布范圍向外擴展。西南面到達南非斯特克方丹(東經27°42,南緯26°06)和塔昂(東經24°45′,南緯27°31′);最西北是法國芒通(東經7°29′。北緯43°49′)的納龍納特洞穴;最東北面是我國山西西候度(東經110°40′,北緯34°40′);最東南可能是爪哇的桑吉蘭(東經112°,南緯7°)這一范圍內是早期猿人最有希望的生活地區。
我國南方早更新世及中更新世早期的巨猿(Giganto pithecus biaki)其體質特徵介於人與猿之間,可能是古猿向人發展過程中一個絕滅的旁支。
(二)晚期猿人(猿人)階段
最早發現的猿人化石是印尼的爪哇猿人(Pithecanthropus erectus)(杜步亞,1892)。在我國則發現了北京猿人(1929年)和陝西藍田猿人(1964)。
猿人的特點,肢骨完全適合於直立行走,腦量介於現代人與猿類之間,爪哇猿人853—914ml,北京猿人平均腦量為1088ml。猿人的肢骨相當進步,手足高度分化,與現代人極為相似;頭骨表現出較多的原始性質,額骨低平,眉脊突出,並在鼻腔之上聯結一起:頜骨粗狀,頜部後縮,吻部前突,沒有下頦顯得十分原始。牙齒介於現代人和猿之間(圖10-61)。
十九世紀哇爪猿人發現以後,長時期以來,一直存在著究竟是人還是猿的爭論。直到周口店北京猿人頭骨發現以後,才確立了猿人在人類發展史中的地位。
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的系統發現,從1927年開始,曾找到兩枚牙齒,經步達生(Dlack)定名為「中國猿人」北京種(Sinanthropus pekinensis)。1929年12月2日,在裴文中主持下,發現了北京猿人的第一個完整的頭蓋骨。
藍田猿人於1964年發現於陝西省藍田縣,先在陳家窩子找到一個下頜骨,後在公王嶺發掘一個頭蓋骨(可能為一老年女性)。其眉脊極為粗壯,頭骨壁厚,高度不大,腦容量較小。下頜骨形態總的來說與北京猿人相同,不過前額很傾斜(向後傾),兩側向後張開程度大些。牙齒比北京猿人女性大得多,說明其更為原始。從伴生的哺乳動物群及人類化石的研究,陳家窩子的猿人可能與北京猿人時代相當,公王嶺的藍田猿人,應該更原始一些。古地磁年代研究證明其可能年代為0.8—lMa。
藍田猿人和北京猿人的文化,都是舊石器時代初期的文化。在周口店十三地點就已發現人類用火的遺跡和燧石打製成的石核石器,到了周口店第一地點,即北京猿人產地,不僅有用天然火(主要是雷霹火);而且見到的灰燼堆積很厚,可見他們是自然火中引取火種或長夜不熄的加以保存。但是,在猿人階段至今尚未發現製造火種遺跡。石器也較進步,至少有三種方法打製成的石器,而且製造出來的石器也具備了一定的類型,有錘狀器,砍伐器,平圓狀器,尖狀器及刮削器,說明工具按專門用途有了一定的分工。而周口店第十五地點的石器,其打擊石片的方法及石器類型與「北京猿人」產地相似,但在打擊技術和石器第二步加工上可看出具有更進步的性質。周口店第三地點和第四地點發現鳥啄形石器和磨平的骨片及火燒的碎骨,從這些材料及相伴生的哺乳動物群來看,為更進步的即介於中、晚更新世的中間類型。故置於中更新世末期。藍田猿人文化比北京猿人原始些,石器有錘擊法打制的厚尖狀器,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球。一器多用還較明顯,但從類型上已有分化。有一種厚尖狀器是其突出的特點,說明舊石器時代初期的石器文化雖然有很多共性,但是已有一定差異。藍田猿人文化與山西舊石器時代初期稍晚的匼河文化及舊石器時代中期的丁村文化關系密切,都含有厚尖狀器和石球,而缺少砸擊石片,器形總的說比較大。
圖10-61北京猿人的頭蓋骨、肢骨(與現代人比較,右現代人、左北京猿人)及門齒和臼齒
(三)早期智人(古人)階段
早期智人生活在距今200000—50000a前,更接近於現代人。其成人腦量可達1350ml,比北京猿人復雜,反映其智力發育程度較高,製造的石器相當進步,更值得提出是古人階段不僅能利用天然火種,而且已會磨擦取火,製造火種將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古人化石分布於歐洲大陸的廣大地區,能適應不同的氣候環境,不過在體質上仍帶有相當多的原始性質。根據在法國發現的相當完整的化石——拉沙貝爾人的研究,早期智人(古人)是直立行走的,但後肢不如現代完善,腿骨比較短,膝部稍曲。從頭骨性質看,眉骨脊仍然明顯,枕骨圓枕發達,額後傾,下頜粗狀,無下頦。
最早發現古人化石是1856年在德國杜塞爾多夫城附近尼安德特山谷的弗德荷夫洞穴中發現的,稱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所以也將這一階段稱為「尼安德特人階段」
我國發現的有陝西「大荔入」(1978年)、廣東馬壩人(1958年)、湖北長陽人(1951年)、山西丁村人(1954年)和內蒙薩拉烏蘇河套人(1932年)。大荔人的完整頭骨化石於1978年3月發現於陝西大荔縣段家公社解放村附近的甜水溝。是世界上罕見的標本,大荔人發現後先由西北大學王永焱等研究發表了初步報告,後又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研究所作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它代表智人的一個新亞種,它的系統位置介於北京猿人和馬壩人之間,這對於研究智人起源問題有著重要意義。
屬於晚更新世的人類還有「丁村人」,丁村遺址不僅發現了三顆人牙,後來又發現了小孩的顱骨,還發現了大量石器及脊椎動物化石。丁村文化相當於舊石器時代中期。丁村的石器加工比較精細,以大石片的砍斫器和三棱大尖狀器為特點。它常常是兩面加工,邊緣打制平齊,遠非周口店石器所可比擬。
(四)晚期智人(新人)階段
大約出現於50000a以前,其代表是1868年發現於法國多爾多涅洲洞穴中的克魯馬農人。形態上除具某些原始性質外,基本和現代人一樣。額骨飽滿,眉骨脊不大突出,大腦發達,腦量與現代人無異,嘴嚼器官退化,有下頦等。
新人化石遍布世界各大洲。除舊大陸外,在末次冰期低海面時,新人沿陸橋遷入美洲和澳大利亞洲,最近用氨基酸外消旋法定年齡,美國加利福尼亞的人化石標本,最古距今48000a。澳洲發現舊石器早到22000a前。
我國發現新人化石的地點很多,例如廣西「柳江人」、四川「資陽人」、山西「峙峪人」、雲南「西疇人」、周口店「山頂洞人」等。發現文化遺跡地點則更多。均屬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並開始出現「細石器」。其中有寧夏銀川水洞溝、山西朔縣峙峪等地。水洞溝有大量石器,主要是石片,第二步加工不多,但打片加工技術相當進步。石器檯面經過修理,加工方法一致,器形規整而精緻。峙峪則發現人的枕骨、石器、骨器裝飾品,據14C測定年齡為28135±1330a。這一時期石器較之丁村有進步,多數石片長而薄,有許多小石片的小檯面具有細致的修理痕跡。可見石器製作上又進了一步。山頂洞文化是舊石器時代末期的文化。山頂洞不僅發現人類化石,還有大批脊椎動物化石及文化遺物。山頂洞人的年代為18865±420a前。屬於更新世的末期。山頂洞人的石器及相應的文化遺跡。
圖10-62中國第四紀重要的含石器與人類化石層
1—馬蘭黃土;2—離石黃土;3—午城黃土;4—古上壤及結核;5—砂礫石;6—河湖相粘土、泥灰層及砂層;7—洞穴堆積;8—近代沉積;9—人化石;10—文化層
4. 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的代表是什麼
我國人類學家根據體質形態的發展,把「完全形成的人」
分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四個階段。
目前所知的早期猿人化石都是在東非發現的,其年代約自三百八十萬年
前至一百八十萬年前。
最早的早期猿人可能是從1974 年開始在東非坦尚尼亞萊托利爾地層發現。
晚期猿人又稱直立人,我國通常稱之為猿人。生存年代約從一百八十萬
年前至三十、二十萬年前。
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早期智人又稱古人,生活於距今約三十萬年(或
二十萬年)至約五、四萬年前。
後者比前者在進化上要高等,智力要高.
5. 直立人的文化特徵
直立人
直立人(Homo erectus)
名稱來源
1890年到1892年在印度尼西亞爪哇發現了猿人的下頜骨,頭蓋骨和腿骨。發現這把他定名為「直立猿人」或「原人直立種」。1929年北京周口店發現的猿人化石定名為「北京的中國猿人」或「中國猿人北京種」,俗稱「北京人」。以後非洲和歐洲都發現有猿人化石,其形態基本相似。因而國際人類學界一致同意把各地發現的猿人化石定名為「Homo erectus」,按拉丁文字義直譯是「人屬直立種」或「直立人」。
直立人
人類發展的歷史目前可分為直立人和智人兩個階段。直立人又可分為早期直立人和晚期直立人。他們已經具備了人的特徵:能製造工具,能直立行走,但腦容量較少,頭部還保留了較多的原始性質。生存年代大約在二,三百萬年到三,四十萬年前,屬於地質學上更新世早期到更新世早期前段,相當於考古學上的舊石器時代的初期。
直立人的腦子已經明顯增大,早期成員的腦量就已經達到800毫升左右,晚期成員則上升為1200毫升左右。而且,腦子不僅僅是體積增大了,它的結構也變得更加復雜並進行了重新改組,顯示出直立人已經有了相當復雜的文化行為。大腦左右兩半球出現了不對稱性,顯示出直立人已經有了掌握有聲語言的能力。
直立人的牙齒也發生了變化。後部牙齒減小,應使相應的牙床和支持面部及下頜骨的骨結構減小,這顯然與直立人更多地和更經常地以肉食代替若干植物性食物有關。前部牙齒則擴大了,這似乎並不直接與詛嚼食物相關,而似乎與用嘴來咬緊和銜住物品有關,也可能與制備動物性食物有關,例如,用牙撕扯肉食以便將其分割成小塊,或是為了小孩食用而撕碎肉食等等。
阿舍利手斧
直立人面部比較平扁,身材明顯增大,平均身高達到160厘米,體重達到約60公斤。直立人是最早會用火的人類物種;它們最早能夠按照心想的某種模式來製造石器。在非洲,這種石器組合所代表的文化類型被稱為阿舍利文化,它得名於也發現有這種類型石器文化的法國北部的聖阿舍利地點。阿舍利文化的代表工具是手斧,它由燧石結核打制而成,一端圓鈍,是用手抓握的部分,另一端尖利,可用來切割、砍砸和鑽孔,也可對木料進行加工。
直立人的出現標志著人類的史前時代在200萬年前所經歷的又一次巨大的變化。直立人所具有的一系列進步性特徵大大地擴大了其適應性。因此,直立人再不象他們之前的那些人科成員那樣僅僅在非洲的原野上徘徊,而是在後來的歲月里頑強地走出了非洲,散布到亞洲的廣大區域以及歐洲的許多地區。
中國學者習慣上稱為猿人,生存年代170(或150)萬年前至30(或20)萬年前,其化石在歐、亞、非三洲均有發現。其頭骨扁平,骨壁厚,眶上脊粗壯;腦容量大約從800毫升到1200毫升,平均身高為160厘米;下肢結構與人類十分相似,大腿骨接近現代人,其直立人行走的姿勢已很完善。
6. 原始社會時期不同階段的各文化代表
中國是人類起源的發祥地之一,根據現有的考古資料,人類已有300萬年的歷史。有人研究認為:「人類絕不是首先從天然環境優越的地區發展起來的,……一種區域性的和異常嚴峻的自然選擇力量,成為促使森林古猿種群分化並從中派生出人類的主要原因」。(陳恩志:《中國與南亞人類起源中心說》史前研究,1985年第3期)。中國喜瑪拉雅山系是距今1800萬年地球板塊飄移、碰撞、隆起而致的造山運動的結果,生態環境的巨變可能是促使人類產生的條件。橫斷山脈東側近數十年來不斷有蠟瑪猿、西瓦猿化石的發現,證明這一地區是人類的搖籃之一。
一、我國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化石
中華民族在歷史上經歷了數十萬年以上的原始社會時期。迄今為止在中國境內發現的古人類化石遺址和考古學文化,有以下幾種可作代表:
元謀人。早期類型直立人的代表。1965年5月在雲南省元謀縣上那蚌村附近元謀盆地東側山麓的小丘上,發現同屬一個不大年齡的人體左、右上內側門齒化石兩顆化石。以後經多次發掘,在元謀人化石所在的褐色粘土層里,又發現了石器、炭屑和哺乳動物化石。表明約在170萬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已在這里生息繁衍。(胡承志:《雲南發現的猿人牙齒化石》,地質學報,1973年第1期)藍田人。1963年在陝西省藍田縣發現藍田人頭骨、頜骨化石及其文化遺物。藍田人屬中更新世時代,包括藍田縣城東的九間房公王嶺和城西北的泄湖陳家窩兩個點,前者距今78~80萬年,後者距今50~60萬年,兩地相距29公里,除發現人類化石外,還出土有石器、動物化石、炭屑等。(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陝西藍田新生界現場會議論文集》科學出版社,1965年)
北京人。距今約40~50萬年,北京人化石自1921~1966年歷次發掘所得,共有頭蓋骨6個、頭骨碎片(包括單獨的面骨)14塊、下頜骨15塊、股骨7段、脛骨1段、肱骨3段、鎖骨1根、月骨一塊、零散和附連在頜骨上的牙齒153顆、約代表43個個體。除人類化石外,尚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角器以及豐富的用火遺跡。(賈蘭坡:《中國猿人及其文化》,中華書局,1964年)
丁村人。1953年在山西襄汾丁村一帶,發現有舊石器和動物化石,1954年和1976年又兩次發現人類化石。丁村遺址是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典型遺存之一。在石器中,三棱大尖狀器最具特色。丁村文化距今15~10萬年。(裴文中等:《山西襄汾縣丁村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1959年)
山頂洞人。1930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發現,故名。屬於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距今約18,000年。除人類化石外,還出土有穿孔飾物及大量哺乳動物化石,並發現中國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方式。(賈蘭坡:《中國在陸上的遠古居民》,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
我國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人類遺址還有馬壩人、長陽人、資陽人、柳江人、河套人等,古人類化石遺存十分豐富。
二、我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
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遍布中國大地,從內蒙古到海南島,從東海之濱到西藏高原,到處都有發現,迄今總計在6000 處以上。典型的有:
仰韶文化。1921年首先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故名。時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其分布為以渭、汾、洛等黃河支流匯集的中原地區為中心,共發現遺址1000餘處。重點發掘的有:陝西的西安半坡、鄭州大河村等十餘處。仰韶文化的陶器以手制紅陶為主,房屋遺址發現400多處,建築形式有半地穴及地面營造等。仰韶居民主要從事農業,兼作採集和漁獵,一般認為具早、中期為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時期,晚期開始向父系氏族公社過渡。(蘇秉琦:《關於仰韶文化的若干問題》,考古學報,1965年第1期)
龍山文化。泛指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相當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也有稱為金石並用時代的。1928年在山東章丘縣龍山鎮城子崖首次發現而命名。龍山文化內涵豐富,主要分布在山東境內,時間為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河南龍山文化,分布在豫西、豫北、豫東等地區,發展為中國文明初期的青銅文化,年代為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陝西龍山文化,主要分布涇河、渭河流域,年代為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共性是:以農業經濟為主,石器、骨器、陶器等手工業有了一定的發展,在某些遺址發現了銅器。揭開了青銅文比的序幕。(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第41~125頁,文物出版社,1984年)
此外,甘肅、青海地區的大地灣文化、馬家窯文化,山東的大汶口文化,湖北的大溪文化,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崧澤文化、良渚文化,浙江寧紹平原的河姆渡文化,內蒙古東部和遼西的紅山文化,雲南、西藏的新石器文化等,反映了我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的普遍和豐富多采。
7. 古人類文化
1. 古文化及其記錄
文化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和物質財富,是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的生產能力和所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古文化(ancient culture)就是指古人類在活動過程中所創造的文化。這種古文化通常是通過古人類遺留下來的一些物品,如石器(stone artifact)、骨器(bone artifact)、角器(antler artifact)、陶器(pottery)等,或者遺址表現出來的。
在記錄古人類文化的遺物中,石器、骨器和角器最為常見,其中石器在人類歷史中使用的時間最長和最廣泛。石器是指經人類加工並使用的石制工具。如果是用動物的骨骼製成的工具就稱骨器,角器是用動物的角加工而成的。
石器的製做通常要經過兩道工序: 一是打片,二是修理。所謂的打片就是從一個礫石上打下石片。打下的石片還不規整,不宜直接當工具使用,還要經過第二道修理工序。通過修理把石片或石核製作成特種用途的工具。這樣一件石器就製作成了。
根據石器的用途,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製作石器的工具,如石錘和石砧(圖 9-25);第二類是用於生活和生產的工具,如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石錐、石鏃等(圖9-25),這類石器非常復雜,變化也多,是研究古人類文化最主要的材料。
圖 9-25 中國猿人使用的幾種石器類型(選自裴文中等,1985)
2. 人類文化期的劃分及其特點
文化層(cultural layer)是指含有石器、陶器、銅器、鐵器和村社遺址等古人類活動遺存的沉積層。有時一個地點只有一個文化層,有時有幾個文化層,如中國猿人遺址就有上、下兩個文化層。
文化遺址(cultural site)是指含有古人類活動遺存物的地址。古人類的遺存物有很多種類型,如前面說的石器、陶器、銅器、鐵器、銅器等,灰燼、岩畫、建築等也是遺存物。多數遺存物是保存在沉積層中,但也有不是保存在沉積層中的,如岩畫。
文化期(cultural age)是指與一定的地區文化遺存特徵相對應的時代。一個文化期可以包括多個文化遺址,而一個文化遺址有可能包含了幾個文化期。如在一個文化遺址中,可能即有舊石器文化(Palaeolithic culture),又有新石器文化(Neolithic culture),則這個文化遺址肯定包括了多個文化期; 如果幾個遺址都具有相似的文化遺存,那麼這幾個遺址可能屬於同一個文化期。
根據石器的文化特點,將古人類文化劃分為舊石器時代(Palaeolithic Age)、中石器時代(Mesolithic Age)(或細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Neolithic Age)(表 9-7)。
(1)舊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是最長的一個文化期,大約從人類起源開始,一直持續到一萬年前,包括了整個更新世。根據石器的特點,這個時期又可劃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
舊石器早期 從人類的開始到 0. 30MaB. P. ,跨越了二百多萬年,相當於人類演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階段。在非洲和歐洲,可分出奧杜韋文化和阿舍利文化。奧杜韋文化(Oldowan Cul- ture)是以坦尚尼亞奧杜韋河谷發現石器而命名的,但可向北分布到衣索比亞的哈達,時代在 2. 5 ~1. 5MaB. P. ,相當能人生存的時期。這個時期文化的特點是石器原始,種類少,加工粗糙,無定形,石器尺寸大,一器多用,主要由砍砸器構成(圖 9-26)。在中國沒有發現這個時期的石器。阿舍利文化(Acheulean Culture)是以法國的 St. Acheul 地點命名的,時代在1. 50~0. 30MaB. P. 之間,在 1. 00Ma B. P. 前後達到了它的頂峰時期,在非洲和歐洲都有分布,如東非、南非、北非、英國、法國、西班牙、義大利等,但在亞洲少見,不過近些年在廣西百色、漢水流域發現了比較豐富的手斧。阿舍利文化是在奧杜韋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奧杜韋文化有繼承性,最大的特色就是手斧文化(hand ax culture)。阿舍利的手斧製作非常精緻,器形規整,形態多種(橢圓形、心形、亞心形),刃緣平齊,器身較薄,兩面加工,加工技術高(圖 9-26)。我國直立人階段的文化屬於這個時期,但不屬於這種文化,而是一個特有的文化———小石器文化,以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等為主(圖 9-26)。
表 9-7 古人類文化期的劃分及其對比
圖 9-26 奧杜韋文化、阿舍利文化、莫斯特文化和 「北京人」文化石器特徵(選自 Klein,1989; 裴文中等,1985)
舊石器中期 時代為 0. 30 ~0. 04MaB. P. ,相當於人類演化的早期智人階段,在非洲和歐洲稱為莫斯特文化(Mousterian Culture)。盡管莫斯特文化是在阿舍利文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有明顯的不同,以出現大量的尖狀器和刮削器為特徵(圖 9-26),而大型的兩刃器———手斧減少。莫斯特工業生產的石器是向小型化發展的,而且製作相當精細,刃緣非常銳利,兩面加工,尖狀器有多種形態,如橢圓形、心形等。山西丁村文化屬於這種類型。
舊石器晚期 時代為 0. 04 ~0. 01MaB. P. ,相當於人類演化的晚期智人階段。在歐洲可劃分為四個時期: 奧瑞納文化(Aurignacian Culture)(34~27ka B. P. )、格拉維特文化(Gravet- tian Culture)(27~21ka B. P. )、梭魯特文化(Soluterian Culture)(21~16. 5ka B. P. )和馬格德林文化(Magdalenian Culture)(16. 5~11ka B. P. )。這時期的文化繼承了莫斯特文化的特點,小型石器進一步發展,大型石器減少。在早期石器加工精細,多為長條形和柳葉形,而在晚期石器退居次要的地位,骨器大量出現,而且加工也很精細,出現了各種魚叉、魚鉤等(圖 9-27)。山頂洞人的文化屬於這個時期,出現了骨針和穿孔的貝殼、牙齒等。
圖 9-27 舊石器晚期石器特徵(選自 Carcia,1942; 李天元,1990)
(2)中石器時代
是一個從舊石器到新石器的過渡時期,因此有人把它劃分出來,也有人把它歸到舊石器時代,年代為 10 ~6kaB. P. 。這個時期石器的特色就是向 「細化」方向發展,石器的尺寸都比較小,因此也稱細石器時代(Microlithic Age)。石器有斜方形、不等邊三角形等的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箭頭、石刀等,尤以長薄的石葉最為突出。通常把石片、石鐮鑲嵌到木棒上使用。顯示出這時期的經濟模式———狩獵經濟。打片和修理石器的方法與前也不同,以間接打片法和間接修理法為主。
(3)新石器時代
這是石器文化的最後一個時期,在石器製作上出現了磨製方法,所以石器經磨製後表面非常光滑,同時還出現了陶器,這是完全不同於舊石器和中石器的,能把松軟的泥土製成堅硬的陶器,這是工業技術的一大進步。時代為 6 ~3ka B. P. 。
新石器時代,是中華文化繁盛和發展時期,在我國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出現了不同時代的文化(表 9-8),如半坡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文化特點是有磨製的石斧、石鐮、石鏟、石刀、石臼等,以及黑陶和彩陶的陶盆、陶缽等。這種文化的變化顯示了我國農業的開始。
表 9-8 黃河和長江流域新石器文化期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