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二戰時德國媒體宣傳的作用
納粹德國時期的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掌權,同年3月5日的國會選舉納粹黨獲得43.5%的票數支持,並且與「德意志國家民眾黨」組成聯合政府,3月13日戈培爾由納粹黨宣傳部負責人身份出任新設立的「國民啟蒙宣傳部」部長與「全國作家協會」主席,這時候希特勒交給戈培爾一個重要的政治任務—「反猶」。
在戈培爾的策劃下就任兩個月後,在柏林和幾個重要大學城進行焚書活動,將一些不屬於德意志的作家如佛洛伊德、馬克思等人的著作焚毀。並且推動杯葛猶太商店、醫院、律師。同年4月7日再通過公職服務法(Berufsbeamtentum)規定非亞利安人種不得擔任公職,同時開始清掃各領域的猶太人。不過這項規定有困難之處,例如當時擔任弗萊堡大學(Freiberg)的校長名哲人馬丁·海德格爾,奉命「清掃」猶太教授的時候發現這樣學校有立刻關門之虞,但是接下來的反猶行動依舊繼續進行。
戈培爾並且經由兼任新設立的全國文化院院長、在宣傳中不斷攻擊「頹廢藝術」、杯葛猶太藝術家,有系統鏟除猶太人對德國文化生活的影響力,並且買下最大的電影公司UFA,終於將所有媒體和藝術表現編入國家控制之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戈培爾也成為重要的戰爭宣傳角色之一。不斷地對國民展開宣傳戰,並且在大戰末期德國處於劣勢的時候,為了對受到轟炸的都市展開救援,從未被徵兵的中年和少年男性中組織了國民防衛隊「人狼(en:Werwolf)」,因而博得了相當的支持。在已經確定德國將要失敗的時候,希特勒鮮少進行演說多由戈培爾代替其工作,以收音機廣播宣告國民對於聯軍要進行最後抵抗。在1945年4月蘇聯軍隊進逼柏林時,戈培爾也號召柏林市民捍衛首都。戈培爾最有名宣傳戰是斯大林格勒戰役失敗之後,在柏林進行的全力一戰的宣傳演講。
根據他的日記記載,因為自己的宣傳部遭到轟炸受到相當的沖擊。另外他多次希望希特勒對於受到轟炸的柏林市民進行直接的鼓勵,但是都未受到採納。在1944年7月20日的希特勒暗殺行動時偶然成為身在柏林的唯一納粹黨最高幹部,對於鎮壓反叛者有的相當的功勞,因此在同年的7月25日被希特勒命令為總體戰的全國領導者,對於內政各方面都有很大的發言權。1945年1月30日兼任柏林防衛總監。
⑵ 我想知道,二戰時德國國內使用了什麼宣傳手段來使德國民眾支持戰爭
因為當時經濟蕭條,他們在戰爭中發展了種工業,使得很多人有了就業的機會,而且掠奪別國的財富使得德國獲得很空前高的資產
⑶ 誰能簡要給我介紹一下德國文化
德國文化
隨筆:喜愛讀書——德國人的優良傳統之一
新華網柏林11月22日電(記者鄭漢根)德國著名作家歌德曾說過:讀好書就是同高尚的人談話。德國人對這種「談話」有著巨大熱情,即使是在電視、網際網路等媒體十分發達的時代,他們依舊保持著愛讀書的傳統,而社會提供的服務又使他們讀書十分便利。
在地鐵列車里,在公園草
坪上,甚至在醫院的候診室內,手捧書本埋頭閱讀的人都很常見。民意調查顯示,70%的德國人喜愛讀書,一半以上的人定期買書,三分之一的人幾乎每天讀書。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年齡段的人群中,30歲以下的年輕人讀書熱情最高。可見,書已經融入到了德國人的日常生活中。記者的一個年輕德國朋友說,在德國,讀書就象喝啤酒一樣平常。
在德國,買書很方便。無論城市鄉村,書店都極容易找到,一座1萬多人的小鎮起碼會有一兩家規模較大的書店。在有著8200多萬人口的德國,書店就有5000多家。在書店內,如果購書者不能在書架上找到自己想要的書籍,書店一定會幫助從出版社訂購,買者很快就可以拿到書了。
除書店外,一些綜合性超市和加油站也賣書。在某些大型倉儲超市,人們會看到最新暢銷書、減價書以及報刊雜志等擺放在貨架上。顧客們滿載牛奶麵包等日常食、用物品的超市手推車里,也常常放著一兩本書。此外,德國人還通過出版社直銷、郵購、網上訂購等途徑買書。網上購書越來越受到歡迎,購書者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遞增。
德國大小書店內部的環境都十分安靜、幽雅。一些大書店還設有播放音樂的咖啡廳,人們可以一邊喝咖啡,一邊瀏覽書籍。一些書店還有專供人們讀書的區間,裡面放著很多沙發和椅子。在書店裡,書按照不同領域分類明晰,便於讀者查找。
大量的圖書館也滿足了德國人對書的愛好。德國有1.4萬多個圖書館,藏書1.29億冊。許多圖書館通過組織作家演講會、舉辦文化活動等使自己更具吸引力。小鎮里往往也有圖書館,而沒有固定圖書館的鄉村則常常會得到流動圖書館的眷顧,這方便了農村人借書。
德國有關書的組織有很多,它們的活動促進了人們讀書的熱情。德國書商協會、讀書基金會等常舉辦豐富多彩的促進閱讀活動,最近成立的「德國朗讀協會」組織知名人士到圖書館或書店為青少年朗讀好文章,激發他們的讀書興趣。
德國人之所以整體素質較高,這與他們喜愛博覽群書的優良傳統是密切相關的。歌德就曾注意到書和文化的力量對德國的重要意義。他說:「假如不是通過一種光輝的民族文化均衡地流灌到全國各地,德國如何能偉大呢?遍布各地的圖書館、博物館和劇院,作為支持和促進民族文化教養提高的力量,是絕不應被忽視的。」(完)
地理概況
自然地理:德國位於歐洲中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界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與丹麥相連並臨北海和波羅的海,是歐洲鄰國最多的國家。面積為357020. 22平方公里(1999年12月)。地勢北低南高,可分為四個地形區: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東西走向的高地塊構成;西南部萊茵斷裂谷地區,兩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區,其間拜恩阿爾卑斯山脈的主峰祖格峰海拔2963米,為全國最高峰。主要河流有萊茵河(流經境內865公里)、易北河、威悉河、奧得河、多瑙河。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爾湖、里次湖。西北部海洋性氣候較明顯,往東、南 部逐漸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平均氣溫7月14~19℃,1月-5~1℃。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則更多。1995年1月1日起,根據1982年國際海洋法協定,德國在北海和東海的領海由3海里增至12海里(約22公里),其面積各增加4100和1700平方公里。
主要城市
年輕而古老的首都——柏林
柏林(Berlin)作為1990年10月兩德統一後的首都既年輕又古老。它位於歐洲的心臟,是東西方的交匯點。城市面積883平方公里,其中公園、森林、湖泊和河流約占城市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整個城市在森林和草地的環抱之中,宛若一個綠色大島。 人口約339萬。
柏林是著名的歐洲古都,始建於1237年。建城人是勃蘭登堡邊疆伯爵阿伯特,因伯爵的綽號叫「熊」,後人就一直以一隻站立的黑熊作為柏林城的城徽。1415年,柏林—科恩成為勃蘭登堡邦國的首府。1871年俾斯麥統一德國後定都柏林。1990年10月3日,兩個德國統一,東、西柏林也再次合並為一個城市。次年6月德國聯邦議院決定,柏林為德國統一後的首都和政府所在地。
德國柏林市區上空拍攝的照片,城區的各類建築掩映在片片綠樹叢中。>>
名勝古跡
名勝:勃蘭登堡門(Brandenburg Gate)位於柏林市中心菩提樹大街和6月17日大街的交匯處,是柏 林市區著名的游覽勝地和德國統一的象徵。公元1753年,普魯士國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定都柏林,下令修築共有14座城門的柏 林城,因此門坐西朝東,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便以國王家族的發祥地勃蘭登命名。初時此門僅為一座用兩根巨大的石柱支撐的簡陋石門。1788年,普魯士國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二世統一德意志帝國,為表慶祝,遂重建此門。當時德國著名建築學家卡爾·歌德哈爾·閬漢斯受命承擔設計與建築工作,他以雅典古希臘柱廊式城門為藍本,設計了這座凱旋門式的城門,並於1791年竣工。重建後的城門高20米,寬65.6米,進深11米,門內有5條通道,中間的通道最寬。據史書記載,中間的通道在1918年德皇退位前僅允許皇族成員行走。門內各通道之間用巨大的砂岩條石隔開,條石的兩端各飾6根高達14米、底部直徑為1.70米的多立克式立柱。為使此門更輝煌壯麗,當時德國著名的雕塑家戈特弗里德·沙多又為此門頂端設計了一套青銅裝飾雕像:四匹飛馳的駿馬拉著一輛雙輪戰車,戰車上站著一位背插雙翅的女神,她一手執杖一手提轡,一隻展翅欲飛的普魯士飛鷹鷲立在女神手執的飾有月桂花環的權杖上。在各通道內側的石壁上鑲嵌著沙多創作的20幅描繪古希臘神話中大力神海格拉英雄事跡的大理石浮雕畫。30幅反映古希臘和平神話「和平征戰」的大理石浮雕裝飾在城門正面的石門楣上。此門建成之後曾被命名為「和平之門」,戰車上的女神被稱為「和平女神」。
無憂宮(Sans Souci Palace)位於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東部勃蘭登堡州首府波茨坦市北郊。宮名取自法文原意「無憂」(或「莫愁」)。無憂宮及其周圍的園 林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1745—1757年)時期仿照法國凡爾賽宮的建 築式樣建造的。整個園林佔地290公頃,座落在一座沙丘上,故也有「沙丘上的宮殿」之稱。無憂宮全部建築工程前後延續了約50年之久,為德國建築藝術的精華。無憂宮前是平行的弓形6級台階,兩側由翠綠叢林烘托。宮殿前的大噴泉 是用圓形花瓣石雕組成,四周用「火」、「水」、「土」、「空氣」4個圓形花壇陪襯,花壇內塑有神像,尤以維納斯像和水星神像造形最為精美、生動。據說,整個宮內有1000多座以希臘神話人物為題材的石刻雕像。正殿中部為半圓球形頂,兩翼為長條錐脊建築。殿正中為圓廳,門廊面對一座大噴泉。瑰麗的首相廳的天花板裝潢極富想像力,四壁鑲金,光彩奪目。室內多用壁畫和明鏡裝飾,輝煌璀璨。宮的東側有珍藏124幅名畫的畫廓,多為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荷蘭畫家的名作。在無憂宮的花園內有一座六角涼亭,被稱為中國茶亭。茶亭採用了中國傳統的傘狀圓形屋頂、上蓋碧瓦、黃金圓柱落地支撐的建築結構。亭內桌椅完全仿造東方式樣製造。亭前矗立著一隻中國式香鼎。據說當年普魯士國王常在此品茶消遣。
科隆大教堂(Cologne Cathedral)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位於德國 科隆市中心的萊茵河畔。東西長144.55米,南北寬86.25米,廳高43.35米,頂柱高109米,中央是兩座與門牆連砌在一起的雙尖塔,這兩座157.38米的尖塔像兩把鋒利的寶劍,直插蒼穹。整座建築物全部由磨光石塊砌成,佔地8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6000多平方米。在大教堂的四周林立著無數座小尖塔,整個大教堂呈黑色,在全市所有的建築中格外引人注目。
波茨坦會議舊址——西席林霍夫宮
西席林霍夫宮坐落在柏林西南哈韋爾河畔的波茨坦市,始建於1912年,竣工於1917年。它是一座赭牆紅瓦的建築,共有5個內院,175間房子,由威廉二世所建,後被一富商購得改為別墅。因《波茨坦協定》在此簽署而聞名遐邇。
1945年7月至8月,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杜魯門和丘吉爾在此舉行會議,謀求解決同盟國之間在如何分享戰爭的勝利果實及戰後和平安排等問題上出現的一系列矛盾。7月26日,發布了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8月2日,蘇、美、英三國首腦簽訂了有關處理戰後德國原則的《波茨坦協定》。
波茨坦會議的中心會場在進入大門的正面大廳內。大廳約40平方米,廳中央是一張櫟木大圓桌,上面插著與會的蘇、美、英三國國旗。繞桌分放3把大扶手椅,靠窗的一把為斯大林的座位,其餘兩把為杜魯門和丘吉爾的坐椅。每把扶手椅之間放著4把靠背椅,是與會的3國高級官員的位置。桌布、椅套、地毯一律是庄嚴肅穆的鮮紅色。牆上掛著三國首腦的大幅照片。廳的上部設有樓廊,是當時供各國記者采訪用的新聞席。大廳兩邊是工作室。
宮內走廊里陳列著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波茨坦會議的資料和照片。其中,最醒目的是掛在牆上的《波茨坦協定》文本,上面赫然簽署著斯大林、杜魯門和艾德禮(代替大選中下野的丘吉爾)的名字。
現在會議大廳和三國首腦的工作室等均對遊客開放,供人參觀。宮門前有個圓形花壇,中間是個由紅色天竺葵組成的五角星,它是當年波茨坦會議舉行前夕據斯大林指示設計建成的。
風俗習慣
德國禮儀
服飾禮儀: 德國人不喜歡服裝的花哨,但都很注重衣冠的整潔,穿西裝一定要系領帶。在赴宴或到劇院看文藝演出時男士經常穿深色禮服,女士則穿長裙,並略施粉黛。在東部地區,已婚者都帶上金質戒指。
儀態禮儀: 德國人對工作一絲不苟,在社交場合也舉止莊重,講究風度。德國婦女的特點是素,這不光是體現在穿著打扮上,也體現在言談舉止上。與德國人相處時,幾乎見不到他們皺眉頭等漫不經心的動作,因為他們把這些動作視為對客人的不尊重,是缺乏友情和教養的表現。
相見禮儀: 德國人比較注重禮節形式。在社交場合與客人見面時,一般行握手禮。與熟人朋友和親人相見時,一般行擁抱禮。在與客人打交道時,總樂於對方稱呼他們的頭銜,但他們並不喜歡聽恭維話。對剛相識者不宜直呼其名。
餐飲禮儀: 德國人在宴會上和用餐時,注重以右為上的傳統和女士優先的原則。德國人舉辦大型宴會時,一般是在兩周前發出請貼,並註明宴會的目的,時間和地點。一生宴會則是在八至十天前發出。他們用餐講究餐具的質量和齊備。宴請賓客時,桌上擺滿酒杯盤子等。他們有個習俗,那就是吃魚的刀叉不能用來吃別的。
喜喪禮儀: 贈送求愛樹時德國的一項獨特習俗。波恩小夥子如果看上一位姑娘,就會在4.30或5.1這一天,送姑娘一株小白樺樹,以表愛慕之情。德國的節日眾多,而且各具特色,如持續時間較長的狂歡節,每10年舉行一次的耶穌受難戲劇節。
商務禮儀: 德國人對工作嚴肅認真,思考總是深刻敏銳。德國人的時間觀念很強。因此,一旦約定時間,遲到或過早抵達都被視為不懂禮貌。他們在談判是態度明朗,談生意時一般使用商業名片。德國不但貨物品質好,服務質量也屬上乘。
旅遊禮儀: 德國人有嚴格遵守交通規則的習慣,不隨便停車,更不會闖紅燈,在列車上,大多有禁煙或可抽煙的標志。每年5-10月是旅遊的旺季,首都柏林,現政治中心波恩,歷史文化和經濟名城漢堡、萊比錫等以其優美的風光迎送五洲四海的賓月。
主要禁忌: 德國有50%的人信奉基督教,有45%的人信奉天主教,另有少數人信奉東正教和猶太教,他們忌諱13和星期五。忌諱在公共場合竊竊私語,不喜歡他人過問自己私事。回答者:honny_JJ - 魔法學徒 一級 11-1 16:57
參考資料:http://www..com/s?wd=%B5%C2%B9%FA%C0%F1%D2%C7&lm=0&si=&rn=10&ie=gb2312&ct=0&cl=3&f=12
⑷ 德國的納粹集團在二戰期間是如何進行新聞宣傳的,有何影響
通過戈培爾的完美演講以及洗腦宣傳,使德國民眾熱愛納粹,崇尚戰爭。
⑸ 德國的文化
德國的文化:
聯邦德國的聯邦制結構在文化生活領域中,表現的比任何其他地方都更為明顯。各州都有自己大大小小各具特徵的文化中心,開展自己獨特的文化生活。
德意志圖書館設在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萊比錫和柏林。聯邦檔案館的中央館址在科布倫次,它在柏林、波茨坦、布萊斯高的弗賴堡和拜羅伊特都設有分館。
漢堡是新聞媒介最集中的地方,科隆、杜塞爾多夫和卡塞爾僅僅是當代藝術生活的 3個中心,柏林的劇院數量居於德國首位。最有價值的博物館分布在柏林、慕尼黑、紐倫堡、科隆和斯圖加特。兩所最重要的文學檔案館在馬爾巴赫和魏瑪。
主要機構:
德國文化理事會 是藝術和媒體界、文化界、藝術科學、文化教育和文化介紹領域里的聯合會、設施以及專家們的一個文化政策方向的講壇。它首先將自己看作是咨詢和提供服務的辦事機構。
文化經紀組織 同外國在文化協定框架內的文化合作,以及國際文化交流在很大程度上由自己負責的法律上獨立的經紀組織進行。它們作為對外文化政策的一部分,其活動資金來自德國外交部預算。
新聞出版:
德國新聞出版業十分發達,報刊種類繁多。 2001年出版的各類報紙有412種,其中日報382種。發行量最大的日報是《圖片報》,2001年為429萬份;最大的地方性報紙是《西德意志匯報》,發行量110.5萬份。各類雜志近萬種,其中各類大眾雜志2040種,總發行量12445萬份;各種專業刊物3590種,總發行量1724萬份。最重要的時事政治性周刊《明鏡》2000年3月發行為105.2萬份。
德意志新聞社 :
1949年成立,為私營股份有限公司,下設報紙、廣播和電視新聞200多個部門,屬於世界大通訊社之一。總社在漢堡,圖片新聞編輯總部在法蘭克福,在國內其它50多個城市設有分社或編輯部,在80多個國家派駐記者或聘用撰稿人。是德國大眾傳媒的主要消息來源。
廣播電台:
德國廣播電台,由聯邦政府和州廣播電台出資興辦,主要負責對國內廣播;成立於 1960年的德國之聲電台,總部設在科隆,由聯邦出資興辦,用包括中文在內的31種語言向全世界廣播,並用德、漢、英等語言播放電視新聞節目。
電視台:
德國電視一台( ARD),由各州電台、德國廣播電台和德國之聲電台組成德國廣播協會,共同經營,播放全國性的第一套節目及地方性的第三套節目;德國電視二台(ZDF),是德國最大的電視台,1961年由各州共同組建,總部設在美因茲,播放第二套節目。另外一些衛星電視節目如德國電視台的1 PLUS和私營電視台如SAT 1、RTL、PRO 7也擁有大量觀眾。
⑹ 當年德國是怎樣宣傳納粹的,很男– 鐵血網
當時歐洲內個國家都反猶太人!猶太人太聰明太會做生意,又團結,又不雙休,本國人根本競爭不過!希特勒想考美院被猶太考官拒絕,當時猶太人在德國幾乎占據一切重要部門和高層 (現在人無法改變這樣的事實,德國人不是金色的頭發,是猶太人,但你看現在有幾個德國人不是金發呢) 當地人反而要建眼色行事,你說他們火嗎!1930年代世界大經濟危機,德國要轉移國內矛盾,打仗可以恢復經濟增加就業等,國土小丁不住壓力,不像美國!希特勒抓住了形勢和名族復仇情緒,實際上是人民被蠱惑了,蒙騙了!就跟文革一樣,人人都知道不對但要真停下來卻需要時間的冷卻,人民是創造歷史的主角,思想的力量是可怕的!
⑺ 德國是怎樣進行對外思想文化傳播的
德國在歷史上被稱作「詩人與思想家的國家」,德語文學的歷史可追溯到中世紀,受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影響,德國的18世紀文學走向頂峰。歌德、海涅、席勒、萊辛和格林兄弟都是傑出的代表。——常識文學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