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傳統文化的發展前景如何
當今,經濟全球化浪潮方興未艾,引起人們對經濟以外諸如政治、文化等問題的思考,有人認為,經濟全球化將導致文化全球化。誠然,經濟全球化會加強各個地區文化的聯系,對文化交流有一定影響,但是不可能消除各地區文化的民族特色,更不會導致文化全球化。每個國家和民族在政治上是獨立的,在文化上也是獨立的,各民族應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文化只有樣式不同,才能更豐富。豐富多彩、百家爭鳴是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景,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以「周易」文化為中心發展出來的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文化。更實際地說,中國的傳統文化應當說是以「道釋儒三教為中心的十多種文化」。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部分的內容具有很強的價值,可以世世代代繼承和發揚下去。優秀的文化傳統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強不息。《易傳》中提出「自強不息」,也稱為「剛健」。中國從19世紀初就受到外國的侵略,在抵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中,中國人民就表現出了一種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今天,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中,中國人民表現出來的同樣是一種自強不息、永遠向前的精神;二是「和諧」。春秋初年,史伯提倡「和」,「以他平他為和」,意思就是,對於不同事物要肯定它的不同的特點,這樣事物間才能保持平衡。而「和」即「和諧」。
經濟全球化必然導致不同文化間的碰撞,面對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文化的綜合創新,就是把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優點結合起來,在根植中國傳統文化土壤的基礎上而努力有所創造。如今,我們的任務就是創造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它包括先進的自然科學和先進的人文社會科學。
科技、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使國家、民族之間交流和學習的機會更多了。我們在對其他民族文化兼容並包的同時,也應該採取主動回應的策略,向世界人民展示我們優秀的文化,同時傳遞我們由於進行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社會主義國家欣欣向榮的信息。加快文化交流和發展的步伐,才能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向西方可以借鑒的就是民主制度。民主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就有的內容,儒家追求「天下為公」,道家的「無為」都是民主的思想內容。但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主,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實踐,在這種條件下,就需要對西方的民主文化進行借鑒,然後再逐步發展中華民族的民主文化。
經濟的全球化加強了各國家、各民族之間文化上的聯系,但絕不會消除各民族的各種樣式文化的特色。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必須吸取西方文化的成就,同時保持中華民族文化的特色。中國文化發展的道路是綜合創新。我們必須堅持以唯物辯證主義思想指導文化研究,既反對全盤西化,也反對保守主義。因此我們要綜合中西文化之長,創造新型的中國文化。而它的前提是,正確理解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這樣才能具有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才能具備文化進步的基礎。同時,還要看到中國文化在近代落伍了,必須吸取西方文化的先進成就,尤其是民主與科學。建設新文化,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離開了它,就不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文化。有學者曾把中華民族精神概括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即發揚自覺性、堅持前進精神,以和為貴、寬容博厚精神。這是中華文化優秀傳統的核心。
新的時代,呼喚新的文化。新的時代,必須建設新的文化。新的文化有自己的一些特點:第一,新的文化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將更加深刻;第二,新的文化必然以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為重要使命;第三,新的文化必然大力弘揚人的價值和尊嚴,尊重人的合理需求;第四,繼承、借鑒與創新,並主動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國今後文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B. 文人影響家鄉文化的事跡
痴愛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老作家劉金忠,和運河結下了與生命同休止的緣分。已經退休的他終日潛心於地域文化、運河文化研究,為家鄉文化資源的開發、為德州文化名城的建設不遺餘力地奔走著。 魯西北這塊深情而美麗的土地,流淌著歷經滄桑的運河歷史與運河文化。劉金忠從小生活在運河邊,註定了今生與運河無法割捨的聯系。在那裡,留有他童年最初的記憶,在那裡,他能找尋到靈魂的歸屬之地。
衛運河的流水吸引著他無數次的逗留與思考,衛運河畔的暮雲春樹給了劉金忠厚重的感染與啟迪,他致力於運河文化的探索,成為德州運河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浪花之一。他在日記中寫到: 「也許,我將終生為運河、為家鄉著書立傳了。」是的,他,由運河孕育成長;他,為運河痴情不已。 與生俱來的運河情結 德州市武城縣的四女寺,不僅是運河上的重要碼頭,還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劉金忠就出生在那裡一個普通農民家庭里,在崇尚文化的爺爺的影響下,他從小就對書籍充滿了無盡的感情。1963年,劉金忠從德州二中初中畢業後,跟隨在陵縣工作的父親,全家搬到了陵縣,他在那裡的一個生產隊當上了小隊會計。工作之餘,劉金忠仍不忘捧書以讀。凡是能找來讀的書,他都讀。
一次,他走在四女寺的大集上,看到一個賣染料的人正不斷地撕一本古版書,然後用撕下來的書頁包裝染料,賣給人們。一向熱愛書籍的劉金忠感到很可惜,很心疼,於是說: 「大叔,我去給你找些舊報紙來包裹染料,別撕那本書了,把那本書賣給我,行嗎?」賣染料的大叔忙著照顧興隆的生意,對眼前的這個小孩應付著說: 「你去找吧,找回來一大摞我就給你!」劉金忠聽後,高興得不得了,趕緊騎車到在公社工作的老師那兒找回來一大抱報紙,他回來後,那人卻又說,「你再找回這樣一摞,我兩本書都給你!」……就這樣,他得到了兩本民國《德縣志·藝文志》。裡面收有大量全國各地、歷代名人歌詠德州的詩歌,有數百首之多。僅康熙、乾隆二帝歌詠德州的詩作,就有七十九首。劉金忠如獲至寶,認真研讀。就是從這本書中,明代著名詩人李攀龍描繪德州的詩句:「千乘旌旗分羽衛,九河春色護樓船」,走進了他的腦海,至今不能忘懷。令他對德州、對自己家鄉有了一種新的認識,他為家鄉擁有的美景有了一種自豪感,那不是一幅 「清明上河圖」式的繁盛景象嗎?德州運河景色化為詩句,長久地駐扎在了他那勤於思考的大腦中,至今尚能熟練引用。
運河賦予了德州人特有的靈性,帶著童年在運河岸邊的記憶,劉金忠對地域文化、運河文化有了最初的興趣。
「文革」期間,作為下放的臨時工,劉金忠從陵縣的土橋鎮又回到了武城四女寺,對文學有強烈愛好的他,在家鄉四女寺公社當了一名通訊報道員。「下放」,對別人來說是人生的低谷,而對劉金忠來說,卻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他把這次機會,變成了深入生活,開始文學創作的開端。 艱苦的業余創作生活 他全身心地撲到運河的懷抱里。在劉金忠的心中,對家鄉的熱愛,對運河的感情,一直以來都有一種強烈的慾望:把它訴諸筆端。1972年, 《山東文學》復刊,在創刊號上,劉金忠發表了他的處女作、短篇小說 《在瓜棚里》,作品中,他對家鄉武城縣的田園景色作了生動的描寫。因此,他被調入陵縣文化館,做輔導業余文學創作的工作。從此,他如魚得水,一發不可收拾。 《曉霧中傳來一陣漁鈴》、 《南蠻子略傳》、 《靜靜的河灣村》……一系列運河題材的作品都出現在了劉金忠的筆下,發表於 《山東文學》等雜志。——他與運河的 「不解之緣」開始有了成果。
魯西北出現過一大批在歷史上有影響的人物,愛國文人顏真卿為了唐王朝的江山社稷,不惜犧牲自己的親生兒子,而誓與安祿山血戰到底的精神吸引了劉金忠,促使著他寫成了歷史劇作 《顏真卿》。這個劇本先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演播錄制了廣播劇,而後發表於 《戲劇叢刊》,後又結集出版了同名劇作選。
1985年,德州市計生委從各縣引進人才,劉金忠便帶著妻子兒女來到了德州市計劃生育委員會工作。他在似乎與文學毫不相乾的工作崗位上,卻更加投身到家鄉文化資源的深入研究上。他奮筆疾書,盡情地揮灑著對家鄉德州這塊富饒的土地的熱愛。
在出版 《顏真卿》之後,劉金忠又寫成了 《顏杲卿》、 《范築先將軍》、《取德州》、 《被審判的村莊》等凝結著家鄉情節的作品。
《取德州》與 《顏真卿》,被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高占祥同志稱之為 「愛國主義的頌歌」;已故著名藝術評論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孫越生先生,稱譽劉金忠的顏真卿系列作品 「史意哲思入劇情……」與孫越生先生的交往,大大開拓了劉金忠的視野,使劉金忠開始接觸理論,這對於他的 「價值判斷」的深化,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劉金忠大量地閱讀著關於家鄉的史書資料。從歷史資料中,劉金忠了解到,1937年10月3日,日軍本州師團佔領德州,流淌著歷史和文化的衛運河發出了嗚咽之聲,德州人立即開始了悲壯的抵抗,四女寺人宋景周,組織義勇軍揭竿而起,歷經一年戰斗,慷慨捐軀。由於純屬民間抗日活動,他的抗日事跡湮沒無聞,劉金忠先是寫成文史資料,提供給武城縣縣志辦公室,使其寫進了武城縣志,搶救了這段幾近湮沒的史實。然後傾盡心血,寫就了長篇力作 《故瀆》,這部書可以說是較早描寫德州民間抗日活動的作品。作品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後,《文藝報》發表評論稱:「《故瀆》的出現,不但是在同類作品中又出現了一本書,而且是一種新價值的創造。」
為此,德州師專 (德州學院前身)中文系為這部小說召開了座談會,稱這部書為 「德州歷史文化的網路全書」,主人公宋景周的形象是 「德州人 『崇德尚義』文化性格的代表」,是 「德州文化形象的名片。」
此外,1999年,劉金忠還寫了關於原中共地委書記王殿臣的長篇紀傳文學 《昨天的公僕》,時任中組部部長的張全景同志欣然為這本書作序。 嘔心瀝血的運河文化研究 2002年,潛心業余文學創作的劉金忠,在到「史志辦」開會途中,突發心臟病,所幸搶救及時,三個月後,身體逐漸恢復。但是,他無奈地放棄了構思已久的長篇小說 《河的飢渴》,卻依舊舍棄不下他所痴愛的運河文化。從此陸續發表了一批介紹和弘揚德州運河文化的作品。2004年,這些作品結集為《運河文化采風》一書,成為了我市第一部 「運河文化研究」的個人專著。
2001年,在濟寧召開的第二次運河文化研討會上,劉金忠代表德州發表 「德州運河文化的研究范疇」的演講;2007年,到棗庄出席第三次運河文化研討會……劉金忠,專注地致力於家鄉地域文化的研究,成了德州運河文化的最忠實的研究者。
他在 《昨天的公僕》的作者自白中說 「其實,我的全部作品,都是對於衛運河流域文化的詮釋與闡揚。」與此同時,他還積極呼籲開發德州文化資源,為恢復歷史文化名城的應有地位而大聲疾呼。
一個民間學術組織「德州市運河文化藝術促進會」在人們的呼聲中被批准成立,劉金忠出任第一任會長。他給這個學會制訂的目標是:為恢復德州原應具有的歷史文化名城地位而努力工作。
劉金忠在會刊 《鳳凰》月刊上,旗幟鮮明地宣傳著他們的觀點。他在腳踏實地地踐行著他的 「把德州變成德文化的研究基地」的願望。
他把儒學的當代應用,概括為:秩序、倫理、敬業、創造,他積極參與「厚德、興城、 善區」的論證,對我市 「文化品牌」建設與城市規劃的論證多有建言。在德州市城市文化形象的定位會上,劉金忠堅持著自己的 「運河名城、人文德州」的見解。
劉金忠在 《呼喚文化》一詩中寫道: 「餘生何惜透支盡,故土人文郁如松!」這首詩,寫出了他對於家鄉、對於德州運河文化的無怨無悔的痴情與追求
C. 呼喚書寫文化的回歸作文800字
還記得那種感覺叫做刻骨銘心,如今卻在漸行漸遠…..
還記得那種感覺叫做魂牽夢縈,如今去要煙消雲散…..
節日,一個多麼溫馨的詞語,千百年來,在詩人的筆下曾是那樣的優美,「去年元宵夜,花市燈如晝。」元宵節的彩燈,映射著鄉里族人的情緒,默默的守候,化為淡淡的哀愁;「露是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中秋的明月,投影下一地細碎的鄉愁,靜靜的思念,承載著濃濃的祝福;「千家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除夕的炮竹敲響了新年的期待,融融的喜悅昭示著新一年的美好憧憬……..
這個一切的一切曾經帶給給了我們多少歡樂的時光。可是而今猛然回首,卻不見了它們的芳蹤。是不是情人節的玫瑰遮住了年輕人的視線,以致暗淡了元宵的花燈?或許是香濃的巧克力含在年輕人的嘴裡滿口生香,以致掩蓋了中秋的薄酒?是聖誕節五彩繽紛的樹枝充滿了中國人的心房,以致於除夕的炮竹也稍遜了幾分姿色?那些「洋節」迅速的走進我們的生活之中,占據我們的世界,而那些「土節」呢,好像正默默地退向幕後。
傳統的節日就是天上飄逸的白雲,它應該永存於中華民族的上空,我們每一次慶祝節日,都是在有意無意中延續這種文化。「洋節」的到來,帶給了我們新鮮活躍的西方文化,開拓了我們的視野,豐富了我們的見聞,對我們是有益的。但我們更應該珍惜並繼承我們民族的傳統節日。具有含蓄深沉特點的中國節日,凝結著深厚的民族情結:端午思賢臣,中秋念家人,重陽尊老者,清明懷故親……..這些載譽千年的美德,歷久彌新,永不褪色。其實我們在慶祝傳統節日之時,也就是在弘揚民族文化精神。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熏陶一方人。如果我們崇「洋」輕「土」,就是盲目媚外;但如果我們能夠崇「洋」重「土」,則可以取長補短,自我完善。讓我們的民族文化走向美好的明天。
D. 「村BA」火出圈,呼喚鄉村文化自信,這場比賽為鄉村振興帶來什麼啟發
“村BA”火出圈,呼喚鄉村文化自信,這場比賽為鄉村振興帶來什麼啟發?鄉村振興,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該怎樣提升鄉村的經濟、文化、精神實力,一直是很多駐村幹部和村幹部共同努力的方向。貴州,一直是扶貧大省,以前別人提起貴州,想到的是貧窮、落後、困難,但是現在不一樣了,貴州正在憑借自己的優勢,一點點走進眾人的視線。一場村子裡舉辦了很多年的老傳統籃球賽,突然就火出了圈,引起全國的關注,但是這並不是偶然,是厚積薄發。從這場籃球賽中,我們可以找尋到,它帶來的關於鄉村振興的啟示。一起來看看吧!
1.鄉村振興要貼合實際
E. 文化產業是一個學科嗎
文化產業的學科屬性 最近,我們正在開展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文化產業學學科體系研究」,在課題答辯過程中,幾位經濟學、文化學等學科的學者做評審專家,他們首先給我們提一個問題:你們首先是假設文化產業是一個學科,但是我們更關心它是不是一個學科?如果你們認為是一個學科,那麼它是一個什麼學科?我們現在判斷文化產業是不是一個學科,可能取決於以下三個前提: 第一,它有沒有明晰的研究邊界。嚴格來說文化產業是有自己的研究邊界的,但這個邊界一明確馬上會涉及到很多問題,會涉及到在研究關於文化的,研究產業的諸多學科。這樣一來就要求文化產業必須有一些確實跟其他學科不一樣的特殊性。 第二,它有沒有相對清晰的研究方法。從現在來講,文化產業研究的基本研究方法,大致跟這個三大主要學科有關系,一個是經濟學,一個是管理學,一個是藝術學。當然他們自身的不管是質化的或者量化的研究方法,本身又有一些復雜分區。但是我們想基本上這三種方法是存在的。 第三,它有沒有相對穩定的人才培養目標。因為前面提到的三種方法可能構成我們對文化產業是不是一個學科的基本認知,同時它確確實實跟別的學科有重疊,有交叉。但如果這個專業確實能培養出勝任文化產業工作的人才,那麼它還是可以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這是我們後來要談到的。文化產業熱對學科建設的需求 接下來我們要考慮文化產業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是不是有足夠的需求?今天國內呼喚文化產業學科建設的熱情確實非常高。 首先,是實踐熱。文化產業熱遍布全球,但世界范圍內像中國熱成這樣的國家很少見,雖然韓國、新加坡、澳大利亞也重視文化產業,但是像中國這樣舉國上下,從中央到地方,從學者到企業家到政府官員,都把文化產業掛在嘴上,落實在行動上,而且房地產都以它來推動,這種狀況在世界上極為罕見。因此這種產業熱本身驅動了這個學科建設的必要性。 其次,是研究熱。我們從事文化產業研究的專家學者雖然來自完全不同的學科,有來自文學的,歷史學的,藝術學的,完全不同的學科大家都到一起,很快聚集成一支越來越龐大的隊伍,那麼我們的學術研究急需有學科建設的規范。 最後,是人才培養熱。我們查了一下全國目前跟文化產業有關的學科,本科方向大概有三十六七種之多,有相關專業的高校接近上百所。這樣的需求也促使我們對這個學科進行研究。我國的文化產業專業演變 我們梳理了一下國內與文化產業相關的專業。教育部頒布的本科專業目錄中,最早是出現於1993年的文化藝術管理,這個比較接近國外,很多國家,尤其是歐美發達國家的專業設置,沒有文化產業這個專業,他們最多的是藝術管理或者文化管理專業。實際上在20世紀90年代很多西方國家的一些大學就已經開始開設類似專業,有的在藝術學院,但是更多的是在管理學院或者商學院。我們國家是1993年開始設文化藝術管理的本科專業,到了1998年開始有了公共事業管理,這可能涉及到文化,因為當時我們的文化大多數屬於事業體制,所以公共事業管理中有一部分是文化公共事業。2004年開始有了文化產業管理,比藝術管理的范圍有了很大的擴展,而且目前開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本科院校將近60所。在一級學科下面,即在文學、歷史學、新聞傳播學、經濟學、管理學下面又包含30多種跟文化產業相關的專業或者專業方向。但是現在這些學科都面臨一個情況,就是沒有學科歸屬,一方面社會很熱,人才培養的需求很熱,研究也很熱,但是它在本學科當中往往被邊緣化,往往找不到准確的學科定位,包括教師的職稱評定,學科的發展規劃、發展戰略方面都受到制約。這也是我們迫切需要學科建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文化產業是交叉學科 文化產業是一個什麼樣的學科?從概念上來講,它是以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和管理為研究對象的,與藝術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多學科相互交叉的學科。我想強調一下,它是關於產業的學科,因此跟產業鏈是有關系的。所以可能涉及到生產、流通、消費和綜合管理,這是它的學科範圍,它是以產業鏈為基礎的。在這個基礎之上可能涉及到跟其他學科的交叉,而主要的交叉是廣義的藝術學,當然可能也包含一些文學,或者是創意學。藝術學、經濟學、管理學這三大學科相互交叉。 這三大學科中間交叉的部分是文化產業的核心體系,而與此相關還跟其他的人文社會科學有關系,比如跟歷史學、旅遊等有關系,而且面對科學技術跟計算機技術科學有非常密切的關系。這兩者它可能更多的是提供了一些基礎性的、通識性的部分,而核心體系應該是這三個學科中心的交叉點。它不是藝術學加經濟學,而是一個新的學科建設體系,它是一個化學融合,而不是一個簡單的物理相加。現在我們出現的情況可能是把這些不同的學科變成簡單的物理相加,影響我們學科體系的建設。 文化產業作為一個學科有哪些基本的范疇和基本理論?什麼是文化,什麼是產業?文化產業的相對概念就是非產業的文化和非文化的產業,有一部分文化不是從產業視角去做的研究。還有一部分是非文化的產業,它是產業,但是跟文化產品沒有關系。這兩個是我們的相對概念,這樣我們才能清楚什麼是文化產業。另外我們也要區別一下文化創意產業和傳媒產業。 在這樣一個情況下,確定文化產業的基本特點是什麼?我們講內容為王,這個內容為王主要是從它的產業屬性角度來講,並不是指經營的角度。另外所謂的雙重屬性,其一是版權經濟,因為版權經濟是整個文化產業的核心,這個問題過去我們可能重視得非常不夠,這個涉及太多的關聯性。其二是技術創新,這個跟它有關系的產業特性。還有就是文化產業的要素,我們可能要對它進行基本的范疇分析。從整個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進行劃分,從生產、流通到消費。另外涉及三個核心產業學科分支,文化產業經濟學、創意學和管理學。另外還有兩個相關分支機構,文化產業市場學和國際貿易學。這個跟核心學科有關聯,因為其特殊性往往作為一些分支性的學科。 文化產業從形態分類上,參照這幾年國務院和統計局的分類,大概可以劃分成15大類,都有自己的特徵,互相有一些交叉。文化產業的人才培養和學科模式 再說一下文化產業的人才培養。以下四個方面的人才可能是文化產業的主要人才。一是技術操作人才,這部分人才傳統的學科已經在開始培養,職高、普通的專科、本科的學生,這需要大量的專業技術人員,有時候文化產業也是勞動密集型的,尤其在中國。二是創意創作人才,主要是傳統的藝術學科,我們已經在培養,包括藝術專業碩士(MFA)等。對於文化產業學科來講,我們新的增長點就來自於一些新興的方向或者交叉的方向,我們一個觀點就是文化產業學科不可能替代原有的所有學科。如果我們建立一個包含所有原有學科的文化產業學,那將是一個龐大的大學。因此,原有的這些已經形成的學科仍然在為文化產業培養人才,而我們新興的文化產業的專業只能是一些新興的或者交叉的方向,比如原來沒有涉及到的動漫、游戲、新媒體,等等。當然,另外我覺得從我們的角度來講,文化產業學科重點培養的人才是過去大家都沒有做的事情,就是經營管理人才和戰略研究人才,這主要是碩博兩個階段。 從學科模式來講,既然文化產業是一個交叉學科,所以就不能把所有被交叉的學科都包含進去,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另外它不是不同學科的物理相加,而是一個化學反應。因此學科設置上,第一要因地制宜,各個學校根據不同的資源整合來形成自己的學科,而不可能是全國的文化產業學科都是一致的,一定是跟你們學校的資源交叉能力有關系,你能交叉進什麼東西,你才可能做出這樣一個學科,形成各自的特色。這種交叉性,將來可能更多體現在我們的教學模式的改變。我們覺得,在大多數情況下,文化產業管理在本科開設其實面臨很大的問題,就是學生很難具有真正的專業性,事實上我們調查過全國已經開設同類學科的專業,大多都在上中文系、歷史系的課。他們的文化專業性沒有,管理的專業性也沒有,這批人才兩個專業性沒有,工作以後很難適應產業需要。所以我們覺得更多的應該強調開設一些輔修專業或者一些雙學位,或者一些新興的交叉方向。 當然,下一步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可能要突破的是專業碩士。去年國家新批了很多專業碩士,包括新聞傳播、編輯出版,如果在專業碩士上突破,這對文化產業學科應該說是一個很重要的人才培養方式,而且我們的學科也會有更多的方向性。我們覺得文化產業學科要想活潑地生長出一個完全沒有的東西,涵蓋過去已經有的所有學科是很困難的,也是不大可能的。但是如果把交叉學科做好,實際上在學校的發展中會有一個先機。現在大多數學校都在提出支持交叉學科,包括我們清華大學也在985規劃中重點支持交叉學科。代表未來學科方向的,適應社會需求的往往正是這些交叉點。(本文根據在北京大學文化產業新年年會發言錄音整理)
F. 為什麼說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是一個呼喚文化創新的偉大時代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會議決定把國家的工作中心回歸到經濟建設中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中國迎來了偉大的歷史轉折。中國人民擺脫了文革時期的苦難,經濟發展走向正軌!1987年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為後來中國的經濟起飛奠定了理論基礎,199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開始建立,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可謂一日千里!經濟富足了,自然就有了更高的文化需求,不然就會出現「一隻手硬,一隻手軟」的局面,所以這是一個呼喚文化創新的偉大時代
G. 為什麼我們要呼喚文化自信的回歸
文化是國家的軟實力,而中國的文化尤為強大,只是近年新生國人未曾了解,盲目媚外。以至中國文化斷絕在即,故需要文化自信。此為其一。
H. 《呼喚高雅文化的回歸》作文
放下書包,我的心猶如一隻小鳥飛過窗外,飛向藍天白雲,青山綠水;飛向大自然。放眼落霞雲海、注目紅花碧草。以我的心靈去追尋美的蹤跡;領略美的風姿。在這似真似幻的美妙的大自然里,我驚詫於綠色。
綠猶如一位畫家,以大地為紙,清風為筆,給世界塗滿了蓬勃的色彩。綠,以自己迷人的色彩給地球送來了活力。試想,如果地球上的綠色不復存在,那麼她身上美麗的寶石——人類的文明,不也黯然無光了嗎?無論是鍾鼓齊鳴的古城;還是華麗璀璨的現代都市,都會沉沒在黑暗的世界。
綠,象徵著生命。破壞綠,就是抹殺生命。鬱郁蔥蔥的叢林,夠成了地球的呼吸之肺,凈化環境,放出氧氣,人類得以生存。保護綠色、發展綠色,就是在保護人類我們自己。
可是,貪婪人們舉起了斧頭,大肆砍伐森林。披在地球身上的綠紗消失了。大自然賜予人類的一幅生機盎然的圖畫不見了。我們聽到了地球的哭泣。
1998年夏天,肆掠的洪水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課。為什麼母親河常常報復她的子孫呢?慘痛的現實告訴我們,還大自然以綠色,我們才能享受她的恩賜。否則,她會毫不留情的懲罰我們。
覺醒吧!人類。該是我們重新給地球穿上綠紗,讓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的茂密森林重新回到大地。讓我們一起生活在千里 鶯啼綠映紅的環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