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史前文化洞在哪裡

史前文化洞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4-11 09:34:16

⑴ 說出中國史前文化的代表地區

中國史前文化列表
二里頭文化 河姆渡文化 黃河史前文化 仰韶文化 原始社會遺址圖
下川文化 夏家店文化 龍山文化 大汶口文家嶺文化 新化 屈樂遺址 李家村文化 湖熟文化 紅山文化 老官台文化 良渚文化 薛家崗遺址 裴李崗文化 賈湖遺址 辛店文化 齊家文化 仙人洞文化 大地灣文化 磁山文化 半坡文化 廟底溝文化 大溪文化 馬家濱文化 城子崖文化 馬家窯文化 安陽殷墟 周原遺址 半鎬遺址 元謀人 藍田人 北京猿人 大洞文化 金牛山文化 大荔人 馬壩人 丁村人 柳江人 河套人 山頂洞人 下川文化 三星堆文化 按年代分: 舊石器時代 傳說的蛇族雙帝時代,蛇族雙帝指伏羲和女媧,公元前約78到77世紀他們建立伏羲羅奉政權,成為黃河下游地區的氏族首領。 這個年代的文化:元謀人 藍田人 北京猿人 大洞文化 金牛山文化 大荔人 馬壩人 丁村人 柳江人 河套人 下川文化 山頂洞人 新石器時代 中國在該階段已經出現了國家的萌芽,但正統歷史上因為缺乏考古證據,仍將中國國家出現的時間定為公元前2071(或公元前2070年)。該時間依據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成果。 這一時期對應傳說中神農,軒轅黃帝時期。 這個年代的文化:仙人洞文化 大地灣文化 磁山文化 裴李崗文化 仰韶文化 半坡文化 廟底溝文化 大溪文化 河姆渡文化 馬家濱文化 大汶口文化 城子崖文化 馬家窯文化 屈家嶺文化 紅山文化 良渚文化 龍山文化 齊家文化 青銅時代 二里頭文化 安陽殷墟 周原遺址 半鎬遺址 夏家店文化
編輯本段各國各地區史前時代
台灣 舊石器時代--長濱文化、苗栗網形文化和台南左鎮人等 新石器時代--圓山文化、芝山岩文化和植物園文化等 日本 舊石器時代--金取遺跡、和米ヶ森遺跡等 新石器時代--繩文時代、彌生時代和三內丸山古跡等 朝鮮 / 韓國 舊石器時代--高敞、和順、江華支石墓遺址 新石器時代--櫛目文土器時代、無文土器時代等
編輯本段研究成果
考古學和人類學研究表明,大約距今40000—10000年前,處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古代人類即晚期智人(或稱新人),其腦容量、體質狀況、語言能力與現代人已沒有多少區別了,目前在歐洲、亞洲、澳洲都已發現了他們製作在岩壁、洞穴、石頭、陶土和牙、角、骨器上的刻畫圖案或雕塑,其中涉及人物、動植物、天象及各種帶有一定規律性的由點、線組成的圖案,這意味著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原始人類已經開始有意識地用符號、記號、圖案來表達他們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創造了,當然人類書面語言也開始產生了。 距今14000——10000年前,中國境內的農業已經開始起源,至少距今8000年左右,中國南北方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的種植農業已經成熟了,這意味著古人對天象、氣候、季節、年周期的認識和分割已較為熟知,原始的天象觀測、天文歷法知識應已粗具雛形。這一點與恩格斯所言「必須研究自然科學各個部門和順序的發展。首先是天文學,游牧民族和農業民族為了定季節,就已經絕對需要它」(《自然辯證法》)恰相吻合;中國古代文獻中有關伏羲畫卦、神農作稼而有文明的傳說指的也應該是這一時期。中國和西亞是世界上農業起源最早的兩個地區,而彩陶也是這兩個地區起源最早、最發達。這些現象顯然並非偶然。 自近代考古學產生以來約200年時間,人們一直都沒有對以彩陶圖案為代表的史前人類刻畫進行系統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當然更談不上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美術史家和傳統考古家都從外觀感覺或以西方原始文化理論去看待和理解史前人類刻畫,故以美術和圖騰釋之,實際二者都流於形式、表面、感覺、主觀臆斷,用今人的眼光簡單類比而缺乏理性分析。西方原始文化理論來源於對現、當代地球上仍然存在的原始部落、土著居民的考察,與發掘出土的史前文化各是一回事。三個農業起源中心中國、西亞、美洲,其古代文化都有彩陶和發達的天文歷法與之相伴,而古代美洲印第安人文化更與中國遠古文化息息相關。西方人類學家所考察的現、當代仍存在的原始部落、土著居民除了印第安人外,都沒有發達的農業生產和起碼的科學文化知識,而恰恰是美洲古印第安人,既有發達的農業,又有發達的天文歷法及數學知識,其工程建築、冶煉和社會組織都有較高的成就,可見科學文化和文明的起源是與農業生產、天文觀測分不開的。換一句話說,如果有發達的農業生產,則必然會有天文歷法、數學等科學文化的起源,隨之便有文明的起源,反之則反。這個規律用之於中國、西亞、埃及、印度以及美洲古代印第安人,無不相符;歐洲則是一個例外,它的科學文化和文明起源受到西亞的影響。故西方原始文化理論不適用於考古發掘出土的史前文化和史前人類刻畫。 人類思想感情、文化文明的傳承和表達,其方式雖然多種多樣,但它們的產生是有先後順序的:姿體語言和口語是最早的,刻畫圖案、符號、記號次之,文字再次之,電訊、光碟、磁碟等再次之。文字只是文化傳承方式之一,而且只是全部人類史、文化史發展到某個階段才產生的,因而其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即使是沒有錯訛的古代文獻記載,對事物起源、文化起源而言,它也只是一種路標,而不是終決和裁判,它只證明即時而不證明源起或者未來,更何況大量的事物和文化起源可能不被文獻、文字記載。故傳統的歷史學研究和文獻考證是有很大局限的。中國文化、文明的起源、脈絡和面貌的揭示,必然有賴於中國史前文化的全面破譯,而中國史前文化的全面破譯,必然有賴於中國史前人類刻畫紋飾的科學解讀和破譯。 關於中國古代文化研究,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有兩件事特別值得關註:一是劉堯漢、陳久金、盧央等對彝族十月太陽歷的重新發現和研究以及陳久金對陰陽五行、太極八卦、河圖洛書起源問題的研究,二是龐朴、鄭慧生等對遠古時代火歷的研究。通過對一些典型器物紋飾和遺跡的形態、結構分析並追溯其來源和本義,我們發現並認為:中國新石器時代(距今10000年前——4000年前)器物紋飾就其主體而言,它是一個比較穩定的有效的文化傳播、傳承系統,其性質和功用類似於文字,而不是傳統觀念所認為的它們是原始人類的美術作品或圖騰。就其內涵表達而言,它主要涉及原始人類有關天象觀測、天文歷法的知識、觀念和信仰,而太極八卦、陰陽五行、河圖洛書所結構的易學基本框架與遠古天文歷法正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二者合二而一的關系。這種釋讀大體上印證了伏羲畫卦、《連山》易、《歸藏》易、河圖洛書有關神話傳說及古代文獻中某些記載的真實性,並與傳統考古學研究、易學研究的一些結論相銜接、吻合(參見拙著《伏羲畫卦》)。我們認為,沿著這一思路,需要並可以對中國史前器物紋飾(含某些遺跡和器物造型)以及夏商周、秦漢時期的器物紋飾作全面的以及分區分類分時段的和個案的分析研究。就目前而言,亟需投入力量的研究對象和課題,主要是新石器時代以考古學文化、類型、遺址為單位的器物紋飾研究。 中國半個多世紀以來的考古發掘和基礎研究,已大體上形成了自新石器時代初至秦漢時期的考古學文化體系,已具備了作器物紋飾分析和深入研究的基礎和條件。目前以及未來的一段時間,中國文物考古部門的大部分人力特別是各省市及其以下的部分基本上只能應付由於基建而產生的文物考古發掘、清理和保護,因此研究力量嚴重不足。除了看得見的遺跡、遺物以外,我們對中國史前文化特別是新石器時代長達六、七千年的精神文化、科學文化的起源、面貌、發展狀況所知不多,因此我們呼籲一切有志於中國古代文化、文明研究的學者,特別是歷史學、易學研究者加入考古研究和史前文化研究的隊伍;相比之下,易學家們可能具有更多的優勢,能夠更快地切入以象意、象數、數理為基本思維方式和傳承、表達方式的中國古代文化(指其精神文化、科學文化部分而言)。 [1]
編輯本段中國史前文化與日本
中日學者認為中國史前文化7000年前就已影響日本 中日學者通過研究發現,距今8000多年前的中國內蒙古興隆窪遺址和日本列島7000多年前的繩紋時代遺址有著相同的玉文化因素,玉器的造型和組合十分相似,從而成為中日史前文化交流的直接見證。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王巍提出,中國史前文化對日本列島的影響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其傳播路線除了已知的從長江下游至日本九州、本州地區外,可能存在另外一條傳播路徑:分布於西遼河上游地區的興隆窪文化是東北亞地區重要的文化之一,它可能從中國東北地區途經現今俄羅斯沿海傳到日本北海道和本州。 日本著名古玉專家藤田富士夫說,世界上最古老的耳環——玉玦在內蒙古興隆窪出現後1000年,日本列島也有同樣的環形玉飾出現,有學者認為那是日本列島土生土長的玉飾品。但是,那裡還同時出現了與興隆窪文化相同的另外兩種玉飾。多種玉器同時在另外一個地方偶然產生的可能性極少,因此可以推測興隆窪文化已影響到了日本列島。 香港中文大者都相信,在繩紋時代,日本作為孤立的島嶼未與外界交流,他們不認為那裡出現的史前玉玦是從中國傳過去的,而是各自產生的,然而,繼中國北方興隆窪文化地區在8000多年前出現玉玦後,日本在1000多年後出現了同樣的器物,中國長江流域也在1000多年後產生了同樣的玉玦,俄羅斯北緯50度左右也有玉玦出現,這樣看來不可能每個地方都分別出現相同質地、形狀和雕工的器物,從而佐證了玉玦起源「一元論」的說法,即中國東北興隆窪產生玉玦後,逐漸向東亞大陸其它地區傳播。 內蒙古興隆窪文化遺址出土的玉器有100餘件,包括玉玦、長條形或彎條形玉墜飾和玉管等,是中國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玉器。[2]

⑵ 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人類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歐洲,曾一度被認為是人類的發祥地。因為人們打開地圖一看,歐洲布滿了古人類的遺址。考古學家最早發現的古猿化石,也是在1856年出土於法國。隨著亞非兩地更多人類化石的發現,人類搖籃歐洲說才逐漸退出了舞台。
達爾文曾在1871年出版的一本專著中大膽推測:非洲是人類的搖籃。此前在1863年,則有人主張人類起源於南亞。後者不久得到了印證:1890年,印尼發現了一具頭蓋骨,「爪哇直立猿人」使人類起源南亞說為之一振。1927年,中國發現「北京人」化石,使中亞起源說更加風靡一時。
但也就從這時起,在南非,在東非,有不下20個地點發現了最早階段的人類化石,尤其是1974年,在東非大裂谷所在的衣索比亞,發現了一具保存40%遺骸的「露西少女」猿人骨架,距今超300萬年;加上非洲出土的大量早期人化石,構成了一個相當完整的演化體系。於是,全球人類「走出非洲」的學說,一時勃興。
然而,最能支撐「走出非洲」學說的遺傳學基因測序理論,也廣遭質疑。正如中科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金昌柱所說:「在人的體內,基因序列多達30億,現在的測序,只是抽出其中個別片段分析,概率不過億分之一。」而在我們中國,發現過距今300萬至500萬年間的猿人化石,發現過龍骨坡約200萬年前的能人,發現過170萬年前的元謀人,發現過距今約80萬年的陝西藍田人,發現過鄖縣人等距今幾十萬年的直立人,發現過距今二三萬年的智人———巢湖人、富林人,還發現過距今約1.8萬年的北京山頂洞人……「『中國起源』自成一體,縱線貫通!」
迄今為止,科學界仍徘徊在人類起源和進化之謎面前。此時此刻,人們不禁回味70多年前一些遠見卓識的科學家們的忠告:
「亞洲可能充當過人類進化的巨大舞台,是最古老的人類工業巨大的擴散中心。要想弄清諸如人類起源這樣的復雜問題,離開亞洲幾乎是不可想像的。」
「中國1965年就發現了元謀人,可處在當時的時代背景,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國門緊閉,國際專家紛紛湧入非洲,致使非洲大量考古發現。元謀人的研究,再不能孤軍奮戰了!」
事實上,近年來亞洲尤其中國,研究者正掀起一場「追趕非洲」的行動,他們的多項發現在年代上直迫非洲那些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人類化石和舊石器。「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亞洲更多新材料的發現和更深入的研究,一幅符合本來面目的關於人類起源與進化的畫卷將會展現於人們面前。」
當然,一切都有待於最重要的人類化石的出土。
其實,「我從哪裡來?」的亘古命題,至今仍在求答。
人類總是在不斷的發現中不斷接近自我的本來真相。相信,人類起源的謎團,定能解開。

⑶ 史前文化

http://www.nmp.gov.tw/
具體說,在中國,史前文化是指夏朝之前的文化。而夏朝是從公元前21世紀開始的夏朝(約為前2070年~約前1600年),所以史前文明大致是在公元前21世紀以前。
但一樓說的不對,史前文化不是猜想,是根據文物古跡做出的歷史判定,由於在夏朝之前沒有史書的真實記載,所以對歷史的考據只能根據文物古跡去完成。
二樓說的也並不準確,史前現象是可以解釋的,是有真實證據的。

詳細可以參考這網頁:http://www.zh5000.com/ZHWQN/shiqian/shiqian-0001.htm

考古學和人類學研究表明,大約距今40000——10000年前,處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古代人類即晚期智人(或稱新人),其腦容量、體質狀況、語言能力與現代人已沒有多少區別了,目前在歐洲、亞洲、澳洲都已發現了他們製作在岩壁、洞穴、石頭、陶土和牙、角、骨器上的刻畫圖案或雕塑,其中涉及人物、動植物、天象及各種帶有一定規律性的由點、線組成的圖案,這意味著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原始人類已經開始有意識地用符號、記號、圖案來表達他們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創造了,當然人類書面語言也開始產生了。
距今14000——10000年前,中國境內的農業已經開始起源,至少距今8000年左右,中國南北方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的種植農業已經成熟了,這意味著古人對天象、氣候、季節、年周期的認識和分割已較為熟知,原始的天象觀測、天文歷法知識應已粗具雛形。這一點與恩格斯所言「必須研究自然科學各個部門和順序的發展。首先是天文學,游牧民族和農業民族為了定季節,就已經絕對需要它」(《自然辯證法》)恰相吻合;中國古代文獻中有關伏羲畫卦、神農作稼而有文明的傳說指的也應該是這一時期。中國和西亞是世界上農業起源最早的兩個地區,而彩陶也是這兩個地區起源最早、最發達。這些現象顯然並非偶然。
自近代考古學產生以來約200年時間,人們一直都沒有對以彩陶圖案為代表的史前人類刻畫進行系統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當然更談不上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美術史家和傳統考古家都從外觀感覺或以西方原始文化理論去看待和理解史前人類刻畫,故以美術和圖騰釋之,實際二者都流於形式、表面、感覺、主觀臆斷,用今人的眼光簡單類比而缺乏理性分析。西方原始文化理論來源於對現、當代地球上仍然存在的原始部落、土著居民的考察,與發掘出土的史前文化各是一回事。三個農業起源中心中國、西亞、美洲,其古代文化都有彩陶和發達的天文歷法與之相伴,而古代美洲印第安人文化更與中國遠古文化息息相關。西方人類學家所考察的現、當代仍存在的原始部落、土著居民除了印第安人外,都沒有發達的農業生產和起碼的科學文化知識,而恰恰是美洲古印第安人,既有發達的農業,又有發達的天文歷法及數學知識,其工程建築、冶煉和社會組織都有較高的成就,可見科學文化和文明的起源是與農業生產、天文觀測分不開的。換一句話說,如果有發達的農業生產,則必然會有天文歷法、數學等科學文化的起源,隨之便有文明的起源,反之則反。這個規律用之於中國、西亞、埃及、印度以及美洲古代印第安人,無不相符;歐洲則是一個例外,它的科學文化和文明起源受到西亞的影響。故西方原始文化理論不適用於考古發掘出土的史前文化和史前人類刻畫。
人類思想感情、文化文明的傳承和表達,其方式雖然多種多樣,但它們的產生是有先後順序的:姿體語言和口語是最早的,刻畫圖案、符號、記號次之,文字再次之,電訊、光碟、磁碟等再次之。文字只是文化傳承方式之一,而且只是全部人類史、文化史發展到某個階段才產生的,因而其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即使是沒有錯訛的古代文獻記載,對事物起源、文化起源而言,它也只是一種路標,而不是終決和裁判,它只證明即時而不證明源起或者未來,更何況大量的事物和文化起源可能不被文獻、文字記載。故傳統的歷史學研究和文獻考證是有很大局限的。中國文化、文明的起源、脈絡和面貌的揭示,必然有賴於中國史前文化的全面破譯,而中國史前文化的全面破譯,必然有賴於中國史前人類刻畫紋飾的科學解讀和破譯。
關於中國古代文化研究,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有兩件事特別值得關註:一是劉堯漢、陳久金、盧央等對彝族十月太陽歷的重新發現和研究以及陳久金對陰陽五行、太極八卦、河圖洛書起源問題的研究,二是龐朴、鄭慧生等對遠古時代火歷的研究。通過對一些典型器物紋飾和遺跡的形態、結構分析並追溯其來源和本義,我們發現並認為:中國新石器時代(距今10000年前——4000年前)器物紋飾就其主體而言,它是一個比較穩定的有效的文化傳播、傳承系統,其性質和功用類似於文字,而不是傳統觀念所認為的它們是原始人類的美術作品或圖騰。就其內涵表達而言,它主要涉及原始人類有關天象觀測、天文歷法的知識、觀念和信仰,而太極八卦、陰陽五行、河圖洛書所結構的易學基本框架與遠古天文歷法正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二者合二而一的關系。這種釋讀大體上印證了伏羲畫卦、《連山》易、《歸藏》易、河圖洛書有關神話傳說及古代文獻中某些記載的真實性,並與傳統考古學研究、易學研究的一些結論相銜接、吻合(參見拙著《伏羲畫卦》)。我們認為,沿著這一思路,需要並可以對中國史前器物紋飾(含某些遺跡和器物造型)以及夏商周、秦漢時期的器物紋飾作全面的以及分區分類分時段的和個案的分析研究。就目前而言,亟需投入力量的研究對象和課題,我以為主要是新石器時代以考古學文化、類型、遺址為單位的器物紋飾研究。
中國半個多世紀以來的考古發掘和基礎研究,已大體上形成了自新石器時代初至秦漢時期的考古學文化體系,已具備了作器物紋飾分析和深入研究的基礎和條件。目前以及未來的一段時間,中國文物考古部門的大部分人力特別是各省市及其以下的部分基本上只能應付由於基建而產生的文物考古發掘、清理和保護,因此研究力量嚴重不足。除了看得見的遺跡、遺物以外,我們對中國史前文化特別是新石器時代長達六、七千年的精神文化、科學文化的起源、面貌、發展狀況所知不多,因此我們呼籲一切有志於中國古代文化、文明研究的學者,特別是歷史學、易學研究者加入考古研究和史前文化研究的隊伍;相比之下,易學家們可能具有更多的優勢,能夠更快地切入以象意、象數、數理為基本思維方式和傳承、表達方式的中國古代文化(指其精神文化、科學文化部分而言)。

後記:這篇短文寫於2002年,當時是准備向一個「國際易經大會」的與會者傳遞相關意思和信息,因為主人家不歡迎作罷。實際上我認為只要是研究和學習中國秦漢時期及其以前的歷史和文化(也包括各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當然尤其是夏商周和史前時代,都需要和有必要研究古代紋飾及史前紋飾,比如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與易學有關的各種問題,數學和天文歷法的起源、政治和宗教的起源、古代哲學和宇宙觀、夏商周歷史及先秦各國各族歷史、神話傳說及史前歷史等等,其源都會溯及史前時期,不研究史前考古材料、不讀懂史前紋飾,恐怕大都難以從根本上獲得解決甚至都會存在一些問題。我以為研究史前考古材料、史前紋飾是這些所有學科和領域的新的增長點和前景所在,同時也呼籲和盼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尤其是年輕一代。

⑷ 歐洲的史前文化遺址都有哪些

1.瑞士Grasburg城堡
Grasburg城堡據說是昔日貴族的娛樂中心,現如今部分遺址已進行了修繕,成為當地學生、和遠足團體喜愛的度假勝地。

2.西西里島的Segesta神廟
遠望Segesta神廟會覺得它和帕特農神廟有幾分相似。神廟的建造從未完工,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的Segesta神廟是沒有房頂的。其附近的露天劇場遺址重現昔日風采,現在成了音樂會和戲劇表演的舞台。

3.愛爾蘭巨人桌
愛爾蘭的County Clare聳立著體積巨大,形狀並不規則的巨人桌。而這個石頭架構在這兒已經待了數千年乃至上萬年的說法尚未得到一致認可。

4.希臘科斯島Asklepieon廟
Asklepieon廟是為醫神而建的神廟,歷史上這種神廟最多時達到了300個。Asklepieon廟歷經歷史滄桑依然保存較好,再加上其周邊風景如畫實在是個難得的好去處。

5.撒丁島Pottu Codinu
Pottu Codinu既不是城堡、又不是神廟,而是一座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的埋葬地,是人造的地面洞穴。在撒丁島的鄉間小路上依然可以看到它的歷史原貌。

6.匈牙利Visegrad小鎮
小鎮上坐落著Visegrad城堡遺址,面向公眾開放。

7.塞普勒斯北部聖伊拉里城堡
聖伊拉里城堡位於山頂上,是歐洲最具戲劇性的遺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1世紀。城堡的內部結構讓人大為贊嘆,窗外的地中海風景更是讓人心曠神怡。

8.土耳其埃索菲斯古城
埃索菲斯古城保存了大量的古寺廟、噴泉、圖書館和街道,其造型令人嘆為觀止。城中露天劇場的規模很大,堪比一個現代化的小型運動場。

9.克羅埃西亞普拉
普拉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築:寺廟、拱門、露天劇場等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中世界甚至史前時期。包括普拉競技場在內的諸多遺址都是你在旅行值得期待的好地方。

10.保加利亞普羅夫迪夫羅馬劇院
普羅夫迪夫是保加利亞第二大城市,然而除了當地人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古老的劇院。有28排座位,3層看台的普羅夫迪夫羅馬劇院是當時最好的劇院。雖然幾次遭到破壞,但是今天的普羅夫迪夫羅馬劇院已被完美修復並且每晚都有演出上映。

⑸ 海南島的石器時代落筆洞遺址有哪些類型和文化性質

海南島的石器時代遺址和遺物地點,按其所處的地理環境和遺址特徵,可分為洞穴、台地和沙丘三種類型。在年代上,洞穴遺址早些,但數量最少;台地遺址較晚,數量最多。

落筆洞遺址在文化發展時序上處於舊石器時代末期至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過渡文化性質,也是我國最南端的一處史前文化的洞穴遺存。

⑹ 中國史前文化的列表

裴李崗文化 賈湖遺址 薛家崗遺址 辛店文化 馬家濱文化
大汶口文化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半坡文化 馬家窯文化 大溪文化 龍山文化 紅山文化 良渚文化 齊家文化 夏家店文化 文家嶺文化 下川文化
二里頭文化 二里崗文化 城子崖文化 李家村文化 湖熟文化 老官台文化
大洞文化 廟底溝文化安陽殷墟 周原遺址 半鎬遺址 新化、屈樂遺址 仙人洞文化 大地灣文化 磁山文化 金牛山文化 下川文化 三星堆文化
按年代分:
舊石器時代
傳說的蛇族雙帝時代,蛇族雙帝指伏羲和女媧,公元前約78到77世紀他們建立伏羲羅奉政權,成為黃河下游地區的氏族首領。
這個年代的文化:元謀人 藍田人 北京猿人 大洞文化 金牛山文化 大荔人 馬壩人 丁村人 柳江人 河套人 下川文化 山頂洞人
新石器時代
中國在該階段已經出現了國家的萌芽,該時間依據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成果。 這一時期對應傳說中神農時期。
這個年代的文化:大地灣文化 仙人洞文化 磁山文化 裴李崗文化 仰韶文化早期 半坡文化 廟底溝文化 大溪文化 河姆渡文化 大汶口文化早期 城子崖文化 屈家嶺文化
金石並用時代
中國在該階段已經出現邦國、刻骨文等城市國家和成熟文字。這一時期對應傳說中的五帝時期。
仰韶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晚期、紅山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等
青銅時代
三星堆文化、二里頭文化 岳石文化四壩文化安陽殷墟 周原遺址 半鎬遺址 夏家店文化 舊石器時代--長濱文化、苗栗網形文化和台南左鎮人等
新石器時代--圓山文化、芝山岩文化和植物園文化等 舊石器時代--金取遺跡、和米ヶ森遺跡等
新石器時代--繩文時代、彌生時代和三內丸山古跡等 舊石器時代--高敞、和順、江華支石墓遺址
新石器時代--櫛目文土器時代、無文土器時代等

⑺ 中國有多少古代和遠古史前文化遺址

原始人遺存
元謀人 藍田人 北京猿人 河套人 山頂洞人 馬壩人 丁村人 柳江人 大荔人
舊石器至新石器早期
裴李崗文化 賈湖遺址 薛家崗遺址 辛店文化 馬家濱文化
大汶口文化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半坡文化 馬家窯文化 大溪文化
氏族社會
龍山文化 紅山文化 良渚文化 齊家文化 夏家店文化 文家嶺文化 下川文化
二里頭文化 二里崗文化 城子崖文化 李家村文化 湖熟文化 老官台文化
大洞文化 廟底溝文化安陽殷墟 周原遺址 半鎬遺址 新化、屈樂遺址 仙人洞文化 大地灣文化 磁山文化 金牛山文化 下川文化 三星堆文化

⑻ 史前時代的哪種房子能住也是會議室,和蒙古包相似嗎

仰韶文化是新石器中期的一種重要的史前文化,距今約7000年到5000年,流行地區主要是黃河流域上、中游甘肅、陝西、河南三省,其中核心地區是關中、豫西和晉南三地。仰韶文化時期先民已經開始從事原始種植農業、建造房屋過定居生活,普遍使用彩陶器並出現原始紡織技術。這時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發達階段,先民聚族而居所以在各地都形成了布局合理、規劃科學、不同規模的聚落。雖然各個聚落內的建築分布並非完全一致,但是在任何一個聚落的核心位置都無一例外的是一座“大房子”。

之所以稱之為“大房子”,是因這座房屋相較於聚落內其它環繞在周邊的房屋體量超大,而且結構復雜地位重要,是仰韶文化聚落的核心建築。

這種建築的社會功能對中華傳統文化影響深遠,至今在一些傳統村落中保留的村社、祠廟建築中仍具有與仰韶文化大房子相同的社會功能。

仰韶文化流行於黃河流域上、中游甘肅、陝西、河南三省,在聚落的核心位置都是一座“大房子”。大房子一般為淺穴式,房屋內均有一個火塘,有土床但土床很小隻能供一至兩人休息。根據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結合民族學資料來看,大房子具有三個主要功能:族長或巫師居住,或為沒有配偶的氏族成員提供暫時居所;它是全家族活動的公共場所,整個氏族在大房子中進行議事、分配產品以及保存火種。仰韶文化大房子的建築形制和社會功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如方形建築格局成為主流,“木骨泥牆”形成了中國土木結構的建築基調,大房子居核心、小房子環四周也是後世中國城市布局所遵循的基本原則。

⑼ 為什麼說「觀音洞文化」是貴州的史前代表文化

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
黔西沙井觀音洞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有「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之句。因為他的名氣大,文章又很動人,這「不毛之地」便深深印入人們的腦海,把莽莽的雲貴高原想像成一片荒漠。一陣陣「蠻煙瘴雨」,把雲貴漫長的歷史湮沒,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找回這「失落的文明」。
在此之前,人們研究貴州歷史,翻遍了浩繁的史書,好不容易才尋找到幾條關於牂牁、夜郎的史料。可是,仔細算來,也不過兩三千年的歷史。1964年,著名考古學家裴文中試掘了黔西觀音洞遺址,揭開了貴州「史前文化」的帷幕。「史前文化」是一部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它彷彿是一座巨大的無字碑,碑上雖然沒有鐫刻文字,但那點點斑痕,卻依稀可見人類童年時代的足跡。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的發現,把人們的目光引向了極其邈遠的太古,使貴州的歷史線索突然向前延伸了24萬年。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在黔西縣城南約30公里的沙井鄉井山村打開了一座舉世矚目的文化寶庫。遺址在一片封閉窪地的小山坡上,它是一個長約90米的天然溶洞,海拔1450米。經過幾次發掘,在這里出土了3000多件石製品和大量哺乳動物化石。石製品分為石核、石片和石器三大類,石核、石片是加工過程中留下的遺物,石器多用石片製成,以刮削器居多,其次是端刮器、砍砸器、尖狀器,還有幾件凹缺刮器和雕刻器。毫無疑問,這是人類早期的活動遺跡,屬舊石器時代早期。這時的人類還處在「晚期直立人」階段,人類已經能夠直立行走。
那時的古人類以採集和狩獵為生,洞里留下了25種哺乳動物化石。這些動物稀奇古怪,有柯氏熊、大熊貓、最後鬣狗、嵌齒象、貴州劍齒象、似東方劍齒象、巨獏、中國犀等,大抵屬於「南方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它們當中,有8種動物已經滅絕,根據這些動物遺骸,地質學家們判斷正處在地殼演變的「更新世中晚期」。遺憾的是,在這里並沒有發現古人類化石。古人不知何處去,文化依舊閃光芒。考古學家根據這些豐富的文化遺物,把它命名為「黔西觀音洞文化」。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它不僅展示了貴州遠古時期的開發情景,而且是我國南方最典型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裴文中先生認為,這是「我國最重要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之一」,它的文化面貌獨特,「對於研究我國舊石器的起源和發展,研究華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活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以白壽彝先生為總編的《中國通史》,對黔西觀音洞文化有幾句很有分量的話。其一是說:「在我國南方,屬於更新世中期的遺址,首推貴州黔西觀音洞。」其二是說:觀音洞石器「加工之細致和方法之多樣,為同期各地石器之冠」。這幾句中肯的評語,充分體現了黔西觀音洞文化在南方和中國的重要地位和科學價值。
觀音洞以其獨特而豐厚的文化內涵引人注目,在全國與北京周口店、山西西侯度鼎足而立。專家們經過大量比較,認為黔西觀音洞文化是有別於其他文化系統的另一種類型。不但是「與歐洲大陸的舊石器文化不相同的一種新文化系統」,而且「與中國已知的『北京猿人』文化也很少有相同之處」。《中國通史》把我國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分為三種類型或三個古文化區:第一個文化區是以山西的西侯度和河文化為代表,第二個文化區是以北京周口店為代表,第三個文化區則以貴州黔西觀音洞為代表。這就是說,在中華大地上,文化起源是「多元」的,早期的人類分別在不同地區創造文化,以後才漸漸合「多元」為「一體」,黔西觀音洞文化就是這「多元」中的「一元」。
正是這個原因,人們在談論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時,常說「北有周口店,南有觀音洞」。也正是這個原因,2001年6月25日,經國務院批准,公布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入「國保檔案」。這是貴州「史前文化」的「第一樂章」,是貴州悠久文化的源頭,在此之後,古人類在貴州這塊土地上的活動更廣,創造更多,已發現的古人類、古文化遺址將近百處,在全國佔有重要一席。

⑽ 穿洞史前遺址分幾部分

穿洞史前遺址年代,其下部僅有一個碳14年代數據,為距今1.6萬年左右,為第八至十層。中部為距今約9610年,為第六至七層,發現遺物極少;上部為第二至五層,第三層為距今約8080年,第五層為距今約8540年,人類化石大部采自5層以上。下部遺物被稱為穿洞早期文化,上部為晚期文化。穿洞的早期文化比較接近四川漢源的富林文化和桐梓馬鞍山遺址上部的文化遺物,與攀枝花市龍灣洞的下層器物組和漢源獅子山的石製品大同小異。上部地層的人類化石包括完整的頭骨一具以及上、下頜骨、單個牙齒和部分體骨,至少分屬於老年、中年、青年和兒童5個個體。位於第四層的頭骨保存較完好,是一個女性青年的。

穿洞遺址出土的人類化石的形態特徵多數具有現代人形態特徵,與資陽人同屬晚期智人亞種。1萬余件石製品絕大多數也來自上部地層,除石片和石核外,石器類型有砍砸器、尖狀器和刮削器。骨角器也主要出自上部地層。骨器以骨錐為主,還有骨鏟和骨棒等以及少數刮制的鹿角鏟。骨、角器總數近千件,骨器類型多,器形周整,磨製精工,為國內少見。穿洞人的用火遺跡包括上、下部的幾個灰燼層、火堆遺跡以及數以萬計的燒骨和少量的燒土塊、炭屑和燒石。共生的哺乳動物化石有熊、虎、犀牛、鹿和麂等10多種,基本上都是現生種。下部石製品細小,石器多向背面加工,與北方小石器文化傳統有關系;上部石製品相對粗大,打片多用銳棱砸擊法,石器加工精細,多向破裂面加工,具有貓貓洞文化的特點。穿洞遺址對研究同時代不同文化關系,以及舊石器時代後期和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銜接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大量磨製和刮磨製骨器的發現,也改變了我國南方骨器貧乏的狀況,對我國境內早期人類製造骨器技術增加了較多的新知。

閱讀全文

與史前文化洞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8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