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天圓地方包括哪些古老文化

天圓地方包括哪些古老文化

發布時間:2022-02-28 07:23:17

❶ 天圓地方的文化內涵

道家認為:「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地方」命事上要嚴謹條例;
中國漢族傳統文化提倡「天人合一」,講究效法自然,風水術中推崇的「天圓地方」原則,就是對這種宇宙觀的一種特殊註解。 「圓則杌棿(wùní,意為不安),方為吝嗇」是西漢楊雄的哲學命題(語出《太玄·玄摛》)。「圓」,指天;杌棿,指動盪不定;「方」,指地,「吝嗇」,指收斂。「圓則杌棿,方為吝嗇」,就是說:天圓則產生運動變化,地方則收斂靜止。
追求發展變化,我們才會事業的成就,人類才會不斷進步;希望靜止穩定,我們才會有安逸的生活,世界才會和平共處。建築是人修造的,它必然體現出人們的追求和希望,故而「天圓地方」就成了各類建築中不可缺少的內容。

❷ 天圓地方的美好寓意有哪些

天圓地方的美好寓意: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陰陽學說乃其核心和精髓.陰陽學說,具有樸素的辯證法色彩,是我國先哲們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幾千年的社會實踐證明了它的正確性,「天圓地方」是這種學說的一種具體體現。

古人把天地未分、渾沌初起之狀稱為太極,太極生兩儀,就劃出了陰陽,分出了天地.古人把由眾多星體組成的茫茫宇宙稱為「天」,把立足其間賴以生存的田土稱為「地」。

由於日月等天體都是在周而復始、永無休止地運動,好似一個閉合的圓周無始無終;而大地卻靜悄悄地在那裡承載著我們,恰如一個方形的物體靜止穩定,於是「天圓地方」的概念便由此產生。

追求發展變化,我們才會事業的成就,人類才會不斷進步;希望靜止穩定,我們才會有安逸的生活,世界才會和平共處.建築是人修造的,它必然體現出人們的追求和希望,故而「天圓地方」就成了各類建築中不可缺少的內容。

❸ 天圓地方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站得愈高,看得愈遠,難怪杜甫在登上泰山後,不禁要發出「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嘆。1968年12月21日,准備環繞月球飛行考察的載人宇宙飛船阿波羅8號,沖天而起,開始了它歷時146小時59分的航程。此時飛船上的宇航員,回眸地球,又該有什麼感覺呢?他們沒有寫下詩句,但帶回了人類首次在深邃的太空中拍得的地球照片。隨著空間探測技術的發展,人類終於能一目瞭然地看到地球的全貌,一個以藍色為主的、色彩豐富的星球。然而,在古代,人們的視野僅能窺視到地球微小的一角,於是,就有了這樣的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天好像圓頂帳篷蓋在地上。居住在塞外草原上的牧民,極目四望,就容易得到這種印象。

不僅是中國人,居住在世界各地的人們,最初都有過類似的錯覺,因為他們都是僅憑直覺來認識周圍事物的。古代中國的學者,把人們這種天籠罩著地的感覺,概括成「天圓地方」的理念。公元前3世紀,呂不韋主持編成的《呂氏春秋》,將天圓地方解釋為:「天道圜(圓),地道方,聖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上君下臣)。」用天高地卑來證明,在下者應當服從在上者的統治,認為這是人們必須遵守的公理。但是人們也看到,「天圓地方」實在難以自圓其說。日月交替,東升西降,變換有序。如果大地是一個平面,那日月星辰又落到何處呢?板狀的大地靠什麼依託?大地的另一面又是什麼樣子?

善於運用邏輯方法思維的古希臘人,率先提出了大地是一個圓球的想法,先有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B.C.571~B.C.497)和他的追隨者,後來亞里士多德(Aristotle,B.C.384~B.C.322)更把地球擺在他設想的宇宙體系中肯定下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早就注意到:在海岸邊觀看從遠方駛近的船隻,總是先見船桅,後見船體;船隻離港遠去時則相反,先不見船體,後來才是船桅隱入海平面。這種現象是地表面為曲面的很好的證據,若大地是平面的,那麼不論距離遠近,船體與船桅應該同時可見或同時看不見。

公元前240年前後,今天屬於埃及的亞歷山大城,是當時的希臘文化中心,在這個城市的圖書館當館長的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B.C.275~B.C.196),注意到在夏至的中午,位於亞歷山大南邊約920km處的錫恩的一口枯井中,陽光可以直射到井底;也是在夏至中午的時候,射入亞歷山大城井中的陽光,卻是斜射進去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埃拉托色尼判定,這是由於地面彎曲所造成的。他測得的數據證實了他的推測,而且還求得了不十分精確的地球圓周長度,39500km(圖11)。與亞里士多德同時代的中國人惠施,以善辯聞名。從他的名言「南方無窮而有窮」以及「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南,越之北是也」,可以推論出「天下」是個球體。漢代的張衡(78~139)在觀測中發現月食的陰影邊緣總是弧形的,也認為大地是圓的。

1519年9月由麥哲倫(F.de Magalhes,1480~1521)率領的船隊,從西班牙起航。到1522年9月,這支船隊在環繞地球一周後,又回到西班牙。雖然出發時的13艘船隻剩下1艘了,但大地是一個圓球最終得到證實。埃拉托色尼的工作成果,也由此得到了肯定。

圖1-1 埃拉托色尼對大地進行測量的示意圖(據松本英二,1980)

1687年7月,牛頓(Isaac Newton,1642~1727)的傳世名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問世。他在這部書中提出,由於地球轉動產生的慣性離心力(centrifugal inertia force)在赤道一帶較大,兩極較小,因此地球赤道一帶應該是凸起的,而兩極扁平。通過模擬實驗,他還算出了地球的扁率(flattening)。為此,法國在1735年派出一支測量隊到北極附近的拉普蘭,第二年又派出一支測量隊到赤道附近的秘魯,經過幾年的實地測量和室內研究,到1744年,終於證實,牛頓的理論是正確的,他算出的數據也接近實測的結果。

根據衛星觀察的結果,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固體地球(solid Earth)(不包括大氣圈)的大小。固體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km,從兩極到地球中心的平均距離為6356.755km;比從赤道到地球中心的平均距離(6378.140km)短21.385km;扁率為1/298.257,應該說地球是一個扁率比較小的、不規則的橢(扁)球體。將大地水準面(地球的實際形狀)與理想的扁球體相比較,赤道一帶和南半球的半徑稍微凸出一點,北半球則較為收縮,但北極最多隻突出了10m,而南極僅向內凹了約30m,總之偏差在40m以內。有人就誇張地說,地球的真實形態是略呈「梨形」的。由於地球體積十分龐大,地表的這些小起伏和整體形態相比是微乎其微的,所以總體來看,地球基本上仍是一個接近於正圓的橢球體。地球的赤道周長為40008.08km。毛澤東主席在詩中曾提到過「坐地日行八萬里」,指的就是地球自轉一周時赤道的長度。固體地球的表面積達5.101×108km2,體積達10832×108km3,固體地球的質量為5.976×1027g,平均密度為5.517g/cm3

但如降到低空,透過大氣和海洋,這時觀測到的固體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則相差甚大,大部分地區低於今日的海平面。

今天地球上的陸地面積為1.49×108km2,佔全球面積的29.22%,分成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極洲等7塊大陸。大陸上的地形可分為山脈、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在各大陸中,亞洲是山地最多、最高的,平均高度為950m,比全球陸地平均高度(875m)高出75m。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海拔為8844.43m(據2005年10月9日中國國家測繪局公布的測量結果)的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瑪峰就在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南側。

地球表面另外的70.78%為海水所淹沒,平均深度為3908m,這個海洋盆地面積達3.61×108km2,主要是由大陸邊緣(包括淺海大陸架、大陸坡和大陸基,共占海洋面積的22.3%)、洋脊(被海水淹埋的山脈,占海洋面積的32.8%)和大洋盆地(海水平均深4000~5000m,占海洋面積的44.9%)等所組成,可劃分為既相連、又相對獨立的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和印度洋等,它們為大陸、綿亘的山脈和鏈狀分布的島嶼所環繞。在海洋盆地中,洋脊的分布位置並不固定,大西洋的中部正好存在一條洋脊,以此為軸,兩側洋底地形幾乎對稱分布,而太平洋的洋脊,則主要發育在其東部邊緣地帶。在西太平洋,常見鏈狀島嶼島弧(實際上就是些被海水淹沒了山體大部分的山脈)及與其平行排列的狹長深邃的海溝(深達8000~11000m),使該區成為固體地球表面地形高差特別懸殊的地帶。總之,固體地球的地形表面是相當不平坦的(見封二),最大高差達20km。仔細研究起來,各大洲、各大洋及各種表面形態的出現,都有它內在的原因,這正是我們以後所要探討的內容。

❹ 古代天圓地方的由來

「古人以為天圓地方,亦以圓方作天地的代稱」(<<辭源>>)
圓,是中國道家通變、趨時的學問;方,是中國儒家人格修養的理想境界:「智欲其圓道,行欲其方正」。圓方互容,儒道互補,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精神。
圓和方,是最基本的幾何圖形、圖形有柔和圓滿之美,方形有工整方正之美,圓和方,體現了剛與柔的完美結合。
「圓方」的意念清晰但意義深邃的,還寓意其以高科技立業,汲取世界最新級技術的精華,紮根於中國國情的土壤,憑著不懈的努力,東西互融,步步進取,成為業內的主流。
圓方的標志圖形,意念源自「蒼天如圖蓋,大地如棋局」
(<<三國志>>)。取棋局的象形,表現圓方長遠的、有計劃的發展策略;借內嵌「天圓地方」四字深邃的內涵,寓意圓方在不斷的追求完美的過程中,賦予論壇恆久的生命力

❺ 古代·為何說天圓地方

從人們對大自然的認識來看,中國的古文化早就提出了「天圓地方」的說法。那麼,什麼是天圓地方?天圓地方的本意依據的是什麼?天圓地方既然指的是自然界、其規矩來自哪裡?天圓地方的規矩有沒有結構……
凡此種種,民族文化典型的抽象性,言簡意骸的典型性,難解難懂的模糊性等等,為後人提供了有益的啟迪,也為後人提出了一個難解的迷。
那麼,您知道或能破解多少?讓我們共同辯析。
古往今來,幾乎人人皆知道天圓地方的說法,但是卻找不到古人所表達其本意的依據。由於我們收存的資料有限,至今還沒有找到天圓地方的原始出處。如果您有天圓地方原始出處的話,請能介紹給我們,以便共同求解其原始的本意。
朱熹在《周易本義》中說:「天圓地方,圓者一而圍三。三合一奇,故參天而為三。方者一而圍四,四合兩偶,故兩地而為二」。
從數字來看,「天圓」為一,可看作是一維的時間;一而圍三,故參天而為「三」。人類宇宙學研究認為,此「三」應為所有物質結構宏觀形態外在表現的基數之三,或為宏觀三維結構可見空間之三。「方」者一而圍四,即方的四條邊含兩偶。所以,天圓地方的本意之象,應為一個圓中有一個四條邊的「方」的幾何對象。
然而,盡天下注《易》之書,卻一直未見有關天圓地方的幾何對象之象。那麼,古人為什麼不立其象而盡其意呢?從古代錢幣學來看,古代錢幣之「圓方」是一類天圓地方意的表現形式,但不是其本質。
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來看,《道德經》已經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理,這基本上是古代人認識自然、體驗自然的經驗總結。
基於這種思考,我們認為,古人效法天地之道所述的自然界的規矩—天圓地方,其本意還應該符合形而上者為之道、形而下者為之器的這一基本規律。因此,這在當時文化還不發達的發展過程,要立其象而盡其意確實還是個難題,或者說是知其意而未能表達其象的難題。

❻ 求「天圓地方」傳說的詳細內容

「天圓地方」及其它

人們通常覺得,中國古人只知道「天圓地方」。實際上,古代中國對宇宙模式的認識有三種:一是蓋天說,二是宣夜說,三是渾天說。
蓋天說認為天如同一個「蓋笠」,即南方的斗笠形,中央高周圍低,地如同一個扣著的盤子,也是中央高周圍低。《周髀》的宇宙模式為蓋天說。《晉書·天文志》說:「北極下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天中高於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萬里,北極下地高子外衡下地亦六萬里。外衡高於北極下地二萬里。天地隆高相從,日去地恆八萬里。……」《周髀》在利用晷影推算的過程中,應用了勾股定理。《周髀》家認為:「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天旁轉如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隨天左轉,故日月實東行,而天牽之以西沒。」這就是天圓地方的完整表述。
《易·系辭》記載的宇宙模式,主要是宣夜說。《易》的理論基於天文歷算,宣夜說的具體推算方法卻未傳下來。《晉書·天文志》說,宣夜之書亡,惟漢秘書郎郗萌記載了先師傳授的理論:「天了無質,仰而瞻之,高遠無極……日月眾星,自然浮生虛空,其行其止皆須氣焉。」天體飄浮在太空中,由「氣」推動它們運行。晉代虞喜《安天論》:「天高窮於無窮,地深測於不測。天確乎在上,有常安之形;地魄焉在下,有居靜之體。」他認為,天地「當相覆冒,方則俱方,圓而俱圓,無方圓不同之義也。」就是對「天圓地方」這種不合理觀念的質疑。虞喜的族祖河間相虞聳作「穹天論」,認為「天似穹窿如雞子,幕其際周接四海之表,浮於元氣之上。……日繞辰極,沒西而還東,不出入地中。……斗極之下不為地中,當對天地卯酉之位。……」吳太常姚信作「昕天論」, 認為「天之體南低入地,北則偏高。又冬至極低……夏至極起……極之立時,日行中地淺,故夜短;天去地高,故晝長也;極之低時,日行地中深,故夜長;天去地下,故晝短也。」當時人們對這些說法表示否定。然而《易·系辭》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踐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與「安天論」很相似,意義和用詞有相通的地方。《系辭》全篇還有很多說法體現了宣夜說的觀點。如「崇效天,卑法地」,「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一陰一陽之謂道」,「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根據這些記載可知,宣夜說在春秋時代已經形成,並非漢代才出現。到了漢代,宣夜說已經「絕無師法」了。《系辭》若確出於孔子,那麼孔子是接受宣夜說了。
渾天論認為天如同雞蛋,地如同蛋黃,天大而地小,一半在地下。因此二十八宿半隱半現,天轉如車輪。東漢張衡制渾天儀,演示天象與真正的星空完全相符。渾天理妙,然而學者多疑之。漢王仲任據蓋天說駁渾天儀,說:「舊說天轉從地下過,今掘地一丈輒有水,天何得從水中行乎?甚不然也。日隨天而轉,非入地……今視日入,非入也,亦遠耳。當日入西方之時,其下之人亦將謂之為中也。四方之人,各以其所近者為出,遠者為入矣。……」其觀點可以通過觀察遠處的火炬來證明,這種認識實際是說「地球是圓的」。研究古史者往往在「湯谷」所在地上犯主觀主義錯誤,就是沒有認識到日出日入之地是相對的,並不唯一。但中國上古的湯谷、禺谷是對中國先民而言的特定觀念,成為確指的地方,不再是普通名詞。
三種理論中,術數有存的是蓋天說,對數學發展做出了貢獻,但「考驗天狀,多所違失」。宣夜說只保存了一些理論,但《周易·系辭》則保存了其理論,具有文化史上的價值。渾天說「精微深妙,百代不易之道」,渾天儀也使人信服,但「官有其器而無本書」。只有蓋天說包括了「天圓地方」的見解,渾天說明言地為卵形,被天包裹——這種說法接近事實。
《山海經·海外南經》:「地之所載,六合之間,四海之內,照之以日月,經之以星辰,紀之以四時,要之以太歲,神靈所生,其物異形,或夭或壽,唯聖人能通其道。」《淮南子·地形》開頭有完全相同的詞句。《淮南子·時則》有求地東西與南北距離、天之高度,都是《周髀》之術。《晉書》所錄三家言論,可了解三種學說的大略,但不一定都是正宗。上古年代,地心說是想當然的觀念,中國古代宇宙觀呈現不同學說並存的局面,體現了先民的探索精神。
《山海經》第六篇開頭及《海外經》、《海內經》(四篇)、《大荒經》的觀點是地為方形,而朝鮮九世紀的《普天之下地圖》,把地球畫成圓形,說明當時有人已認定地球為圓形。內容相關,形式不同,二者有相同的地理知識,宇宙觀卻相反。其中應該有一種不是正宗。

❼ 天圓地方的概念是什麼

天圓地方,我國陰陽學說的一種體現,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陰陽學說乃其核心和精髓。我國古代的建築多體現這一思想。古人把茫茫宇宙稱為「天」,把人們賴以生存的田土稱為「地」,由於日月等天體都是在周而復始、永無休止地運動,好似一個閉合的圓周無始無終;而大地卻靜悄悄地在那裡承載著我們,恰如一個方形的物體靜止穩定,「天圓地方」的概念便由此產生。

❽ 古代為什麼會有天圓地方的說法」

跟他們所處的時代有關,一眼望去,一馬平川,或臨水,或臨山,或有遠方茂密的森林,所以古代的神話裡面太陽要麼落山,要麼落水,要麼落樹。而天在遠處呈現出來的便是倒立的鍋般的圓形,東夷人與水為伴,海天相接處,更容易看到天之圓,也更容易產生太陽落入水中的神話傳說。

古人把微觀狀態下能量的變化規律總結為「五運六氣學說」,用來測量天地間能量變化和時間的關系,以及這種變化對地球上生命的影響。這就是古人講的「天時」,所謂天時者,是指從天而降的能量到來時,就是相應季節的開始。

由於這種能量60年一輪回,周而復始,如環無端,因此古人講「天圓」,用來描述時間的特點。同時古人講方位時,用「四面八方」來描述,也叫「地方」。「天圓地方」就是講時間和空間,也就是講宇宙的真實面目。體現了老祖宗智慧的時空觀念。

(8)天圓地方包括哪些古老文化擴展閱讀:

價值體現

中國漢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陰陽學說乃其核心和精髓。陰陽學說,具有樸素的辯證法色彩,是我國先哲們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幾千年的社會實踐證明了它的正確性,「天圓地方」是這種學說的一種具體體現。

古人把天地未分、渾沌初起之狀稱為太極,太極生兩儀,就劃出了陰陽,分出了天地。古人把由眾多星體組成的茫茫宇宙稱為「天」,把立足其間賴以生存的田土稱為「地」。

由於日月等天體都是在周而復始、永無休止地運動,好似一個閉合的圓周無始無終。而大地卻靜悄悄地在那裡承載著我們,恰如一個方形的物體靜止穩定,於是「天圓地方」的概念便由此產生。

縱觀自然界,凡是圓形的物體,都具有好動和不穩定的特點,就象圓圓的日月一般;凡是方形的物體,都具有靜止和穩定的特點,就象靜靜的大地一樣。

動為陽、靜為陰,故而「天圓」就成了陽的象徵,代表一切積極、主動的事物,如日、晝、剛、健、男、君、夫、大、多、上、進、動、正等;「地方」就成了陰的象徵,代表一切消極、被動的事物如月、夜、柔、順、女、臣、妻、小、少、下、退、靜、負等。

❾ 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念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

「天圓地方」不是地平說,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哲學思想,是陰陽學說的一種體現。天與圓象徵著運動;地與方象徵著靜止;兩者的結合則是陰陽平衡、動靜互補。「天圓地方」的設計理念,在中國古代的建築、貨幣等方面均有表現,例如天壇與地壇、四合院、方孔圓錢等。這些「天圓地方」的圖案與結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起到宣傳作用,象徵著政治上的「外儒內法」和為人處世方面的「外圓內方」等思想。「天圓地方」是古代科學對宇宙的認識。古中國人認識宇宙的方法不同於現代科學的實證實驗方法,而是「內證」修習。古代科學家通過「內證」修習,總結出一套抽象的世界規律:陰陽五行。陰陽五行分為很多層次,其概念就如同現代數學中方程式里的未知數「x,y」,也就是說,當方程式在解決具體問題時,其中的x,y等未知數是有具體的代表物質的,而當從純粹的數學角度來講解時,x,y就是不具有具體指向的未知數。《黃帝內經》中已提出了五運六氣的學說,總結了天地能量的運化。每當天地間能量發生變化時,就會逐漸表現在可觀測的宏觀世界,比如當春天以東方七宿為代表的「木」屬性能量到來時,大地解凍、種子萌發、萬物復甦;進入新一輪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隨著四季的變化,人體生命的健康狀態也會受到不同的影響,因此《黃帝內經》中有《四季調神大論》[2] ,論述了四季的陰陽變換對人體的影響。古人把微觀狀態下能量的變化規律總結為「五運六氣學說」,用來描述天地間能量變化和時間的關系,以及這種變化對地球上生命的影響,即「天時」。

❿ 天圓地方是古代什麼人的說法

天圓地方是陰陽學說的一種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陰陽學說乃其核心和精髓。

閱讀全文

與天圓地方包括哪些古老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9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7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7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1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5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7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2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2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5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1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0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4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3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