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木葉是哪個民族的傳統文化

木葉是哪個民族的傳統文化

發布時間:2022-04-12 12:31:41

❶ 木葉是哪個少數民族的樂器

木葉,是苗、瑤、侗、彝、壯、布依、黎、土家、僳僳、阿昌、白、傣、水、哈尼、仡佬、仫佬、毛南、滿、蒙古、藏、漢等族單簧氣鳴樂器。苗語稱黑不龍、促戈腦。侗語稱巴眉、嘎不洛。彝語稱斯切、斯切嫫。壯語稱拜美。廣泛流行於黔、川、滇、湘、鄂、桂、閩、海南、內蒙古和東北各地。 在我國中南、西南清澈的江河兩岸,在雲、貴高原的山間小路上,經常可以聽到一陣陣高亢、悠揚的樂聲,這是聰穎的少數民族人民,利用一種葉面光滑、具有韌性的橢圓形樹葉,通過各種吹奏技巧而發出的清脆、明亮的樂音,就像是多才多藝的山歌手在歡樂地歌唱。木葉,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天然樂器,深受我國許多少數民族人民的喜愛。樹葉雖小,音色優美,音樂動人,獨具風采。

❷ 木葉有哪些特點

木葉是我國古代許多民族流行的一種樂器,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

在中南、西南清澈的江河兩岸,在雲貴高原的山間小路上,經常可以聽到一陣陣高亢、悠揚的樂聲,它是利用一特殊的樹葉,通過各種吹奏技巧而發出的清脆、明亮的樂音。

❸ 木葉是什麼民族的東西

木葉是苗族、彝族、白族、土家族、壯族、侗族、瑤族、布依族、僳僳族、傣族、水族和哈尼族等民族的吹奏樂器。
您可以到這個網站去看看。

❹ 五十六個民族的各族代表性樂器是什麼樂器

一、漢族——古琴、古箏、嗩吶、揚琴、簫、二胡、腰鼓

二、壯族——馬骨胡、篳列(波列)、蘆笙、芒鑼、土胡竹筒胡、土胡、葫蘆胡、天琴 、瓦琴、邊鼓、蜂鼓、奘醪、棒棒

三、回族——泥哇嗚(塤)、口琴子 、口弦、咪咪子、簫簫子、角笛

四、彝族——巴烏、口弦、蘆笙、小悶笛、土洞簫、響把、簫筒、葫蘆笙、牛角 、葫蘆絲、馬補、阿烏、四胡、三胡、弦子( 彝族月琴)

五、苗族——角胡、直通簫、蘆笙、蟒笛、蟒筒、夜簫、姐妹簫、苗族大嗩吶、牛角、巴烏、口弦、木葉

六、滿族——鐵簧、八角鼓、龍笛、梵貝、海螺、蠡

七、藏族——鐵琴(鐵胡)、筒欽、剛洞、牛角琴(拉弦)、口弦、扎尼、藏京胡、必旺

八、侗族——蘆笙、玉屏簫笛、芒筒、牛腿琴、侗笛、侗族琵琶

九、瑤族——長鼓、竹枕琴、蘆笙、簫筒、牛角、口弦、獨弦胡琴、黃泥鼓 、一弦琴(彈撥)

十、京族——獨弦琴、三弦琴、竹杠、竹梆

十一、白族——大三弦、蘆管(篳篥)、八角鼓、杖鼓、笳管、木葉、蘆笛

十二、傣族——象腳鼓 、葫蘆絲、叮琴、芒鑼、篳、篳簫、玎列、橫鼓、排笙、葫蘆笙玎 黑、玎嘎那、玎膽

十三、黎族——朗多依、鼻簫、利拉羅(拜)、口簫、笛列、篳、篳達、口弦、木葉、洞簫、椰胡、叮咚、樂杵

十四、畲族——龍角、嗩吶、月琴

十五、佤族——竹鼓 、瓦格洛、短笛、芒鑼、四孔簫、小獨笛、二孔簫、仙簫葫蘆笙、牛角琴(吹奏)、葦笛

十六、水族——銅鼓、蘆笙、芒筒

十七、土族——咪咪、羊皮鼓、笛、嗩吶

十八、羌族——其篥、口弦、羌族手鼓、羌笛、竹質口簧

十九、怒族——布利亞(竹號)、達比亞、葫蘆笙、口弦、比昂、究由

二十、蒙古族——馬頭琴、火不思 、銅欽、剛洞、牛皮鼓 、朝爾、胡琴、低、中音四胡、亞突嘎、四弦琴、丹不勒兒、環鼓

二十一、土家族——溜子鑼、頭鈸、咚咚喹、二鈸、竹號、牛角號、嗩吶

二十二、布依族——勒尤、勒浪(勒犬)、筆管、姐妹簫、牛角、木葉、馬骨胡、布依四胡

二十三、朝鮮族——伽耶琴、細篳篥、鈴鼓、長鼓、玄琴(格門高)、牙箏、奚琴、鈴鼓、草高

二十四、哈尼族——次喔、美都、巴烏、口弦、木葉、煙盒

二十五、傈僳族——額資(呃吱)、口弦、木葉、傈僳琵琶

二十六、拉祜族——小三弦、吐任、蘆笙、葫蘆笙、口弦

二十七、東鄉族——咪咪、鑼、鈸

二十八、保安族——咪咪、銅鈸

二十九、納西族——蘇古篤(渾不似)、波伯、口弦、蘆管、葫蘆笙、二簧、納西胡琴

三十、仫佬族——銅鼓、八音鼓、木葉

三十一、仡佬族——泡木筒(瑪嗚哇)、木葉、蘆笙、角胡、八仙鼓

三十二、錫伯族——額墨、菲察克、葦笛、口弦、東不爾

三十三、景頗族——洞巴、吐良、芒鑼、牛角、三比、口弦、樂杵

三十四、珞巴族——彈篾、達崩、口弦、口琴、竹質口簧

三十五、撒拉族——咪咪、口細、口弦

三十六、布朗族——得波、篳當擔、賽玎

三十七、毛南族——海螺、嗩吶

三十八、普米族——葫蘆笙

三十九、阿昌族——篳朗叨(葫蘆絲)、葫蘆簫、三月簫、銅口弦、三弦、象腳鼓、芒鑼

四十、基諾族——竹簧、貝處魯、竹筒

四十一、德昂族——布賴(葫蘆絲)、馬腿琴、結臘、格擺翁、銳左

四十二、門巴族——那額、四孔笛、里令(雙音笛)、布簡

四十三、裕固族——天鵝琴、海螺號、咪咪

四十四、獨龍族——響篾、拉篾、口琴、芒鍋

四十五、高山族——樂杵、口簧、鼻笛、口弦、弓琴

四十六、赫哲族——薩滿鼓、口弦、抓鼓、口胡、四胡、口銜琴

四十七、維吾爾族——都它爾、彈布爾、艾捷克、手鼓、鈴鼓、木嗩吶、皮皮、卡龍、胡西它爾、薩它爾、熱瓦普、哈密胡琴

四十八、哈薩克族——庫布孜、冬不拉、斯不斯額、熱布卜

四十九、達斡爾族——薩滿鼓、四胡、木庫蓮(口胡)、鹿笛、狍哨、口弦、抓鼓

五十、塔吉克族——乃依、鷹笛、那藝、嗩勒耐依、八朗孜闊木、賽依吐爾、庫木日依、鈴鼓

五十一、鄂溫克族——銅鏡、腰鈴、鹿笛、狍哨

五十二、鄂倫春族——手鼓、口弦、銅鏡、腰鈴、鹿笛、狍哨、抓鼓

五十三、塔塔爾族——曼多林、七弦吉它、手風琴

五十四、俄羅斯族——三角琴、古斯里琴、多姆拉琴、手風琴

五十五、柯爾克孜族——克亞克、考姆茲、那藝、口弦

五十六、摩梭族——笛子

(4)木葉是哪個民族的傳統文化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樂種中的民樂合奏,以小型多樣、地域性強、地方特色濃郁為特點。民族管弦樂隊吸取了傳統樂種中各類樂器組合的優點,根據民族樂器的性能、特點和音色等情況,並考慮到高、中、低聲部的配合與音量的均衡、音色的協調等因素。

一般包括四個樂器組:吹管樂組、彈撥樂組、拉弦樂組、打擊樂組。由於樂隊的大小編制不同,選用的樂器的各類和數量也不同,常用樂器如下:

吹管樂組:笛、簫、笙、嗩吶、管等。

彈撥樂組:柳琴、琵琶、中阮、大阮、揚琴、箏、三弦等。

拉弦樂組:高胡、二胡、中胡、大胡、低胡等。

打擊樂組:定音鼓、鑼、鼓、鈸、碰鈴、木魚、雲鑼等。

民族管弦樂合奏曲《春江花月夜》

民族管弦樂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共分九段一尾聲,屬多段體結構,也是自由變奏體。在各段結尾用了統一的終止型樂句。各段小標題及表現內容是:

1、江樓鍾鼓:全曲的引子,琵琶奏出的由慢漸快、由弱漸強的音型,模仿黃昏江邊鍾樓鼓聲;接著出現簫歌聲(全曲主題的核心),緊接著又是一陣同音反復的簫鼓聲。主題如歌的旋律,恬靜柔美;採用同音承遞,下行模進和材料展衍等手法發展而成。

2、月上東山:主題在上四度音區上的自由模進。

3、風回曲水:是前兩段的綜合,主題的陳述更為完善。

4、花影層疊:是上一段的變化,頭尾基本相同,中間以若干短句作同音承遞的下行模進。

5、水深雲際:運用主題的種子音調加以展開,頭尾基本同主題,中間是種子音調展開部分,顫音的運用有獨到的藝術效果。

6、漁歌唱晚:此段變奏時,在上五度調是發展了新的節奏音型,並以此為核心音調作連續下行模進,尾部主題變化出現。

7、洄瀾拍岸:第一句是上一段的壓縮,以均勻的節奏出現,然後主題以舒展的節奏構成一連串同音承遞的下行模進音調。

8、橈鳴遠瀨:前半部以具有動感的附點音符節奏型作模進,後半部是主題的壓縮。

9、欸乃歸舟:全曲的高潮。前半部主題音調配以較為固定的節奏型,音型向下模進,配合旋律作遞升與遞降的交替進行;漸快的速度、漸強的力度,造成橈聲、浪花聲、人聲交織一片的動態感,將音樂推向高潮。後半部與上一段的後部相同,回到優美如歌的主題。

10、尾聲:由主題的部分音調剪接組合成旋律,以舒展徐緩的節奏,輕柔地、漸漸地消失,一切歸於寧靜。請欣賞民族管弦樂合奏《春江花月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民族樂器

❺ 木葉的發展傳承

木葉,是最簡單、最古老的樂器。原始社會狩獵時代,曾用以擬聲捕獵禽鳥,後來逐漸轉化為以聲代樂、以音伴唱的樂器了。幾千年來,吹木葉盛傳不衰,但見於史籍較晚。到了唐代,吹木葉更為盛行,在皇室宮廷樂隊中也佔有一席之地,正式用於「十部樂」的「清樂」中。《舊唐書·音樂志》稱吹木葉為「嘯葉」。並記述宮廷音樂「葉二歌二」。表明在樂隊中有歌唱者二人、吹葉伴奏者二人。唐代歷任嶺南節度使的杜?,精於研究吹葉,他在《通典》(卷一一四)中說:「銜葉而嘯,其聲清震,桔柚(葉)尤善;或雲卷蘆葉為之,如笳首也。」《新唐書·音樂志》更明確記載演奏宴會時有「吹葉一人」。值得一提的是:樂隊在演奏像《景雲河清歌》和《霓裳羽衣曲》等重要樂曲時,也一定要有吹葉。這時的木葉,已身價倍增,受到隆重禮遇。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楊柳枝詞八首》(六)中形象地寫道:「蘇家小女(六朝歌妓蘇小小)舊知名,楊柳風前別有情,剝條盤作銀環樣,卷葉吹為玉笛聲。」唐代詩人郎士元,在《聞吹楊葉者二首》詩中描繪得更加淋漓盡致:「妙吹楊葉動悲笳,胡馬迎風起恨賒。若是雁門寒月夜,此時應卷盡驚沙」。「天生一藝更無倫,寥亮幽音妙入神。吹向別離攀折處,當應合有斷腸人。」可見,那時人們就津津樂道木葉吹奏技藝之高、音樂感人魅力之大了。晚唐之時,洛陽有位名叫柳枝的歌女,年方17歲,就已擅長吹葉音樂,她在管弦的伴奏之下,可奏「天海風濤之曲,幽憶怨斷之音」,使聽者無不盪氣回腸,為之震撼。在唐代的文獻中,也記載著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吹奏木葉的文字,在當時的南詔地區(今雲南大理),青年男女戀愛時就常以葉聲表達愛慕之情。唐代樊綽的《蠻書》中有:「俗法,處子孀婦,出入不禁。少年子弟暮夜遊行閭巷,吹壺盧笙或吹樹葉,聲韻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呼召。」在四川成都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的二十四幅樂舞浮雕中,其中就有一幅是樂師口含木葉吹奏的圖像,他席地盤腳,正襟端坐,右手兩指岔開扶葉,左手中還持一串樹葉備用,表情逼真,栩栩如生。以上所述完全證明,早在1000多年前,木葉不僅在民間廣為流傳,而且是唐代、前蜀宮廷樂隊中的常用樂器。
近代發展
20世紀50年代以後,木葉藝術得到不斷發展,詩人們對木葉吹奏更有著細致、生動的描繪。鍾黔寧在《木葉》中寫道:「摘下鮮嫩的碧綠碧綠的葉片,緊緊地貼在厚實的唇邊。它湧出如此奇妙的音響,帶著苗山鄉土的氣息飛旋……彷彿苗家的整個生命和愛情,都注入了你的筋脈之間。」張新泉在《木葉聲聲》中,則詳細地談到了木葉的妙用:「……『談』打獵,『談』春播……送客下山不喊『慢走』,青青的樹葉貼在口,送你一山翠綠,半崖山花,木葉聲,濃似酒。夜裡約會不怕『迷向』,地點『寫』在樹葉上,一聲低來一聲高,心上路,多明亮。」肖華將軍也曾撰文提到木葉吹奏這種藝術形式,並給予極高的評價:「像傣族的吹樹葉等,都是優美動聽的樂器,它們都為祖國的藝術增添了色彩。」80年代以來,吹木葉又重新步入音樂藝術的殿堂,經常在音樂會上演奏,並為電影配樂。
貴陽市花溪的布依族木葉手羅道中,技巧嫻熟,音色優美,他用平吹與超吹的技巧,可奏出近三個八度的音域,他吹木葉與管弦樂隊協奏的木葉獨奏曲《茨藜紅》,已灌製成密紋唱片,受到音樂愛好者的歡迎。在故事影片《血與火的洗禮》中,有一首富有福建特色的抒情歌曲《苦歌》,它是由北京市職工藝術團常學賢用木葉伴奏的。此外,《從奴隸到將軍》、《黑面人》等電影音樂中,也運用了吹木葉。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劇團趙懷禮,通過反復實踐,將軟硬適中的塑料薄膜剪成適當大小的葉片形狀用於吹奏,收到十分理想的效果,發音靈敏,強弱層次分明,音域達三個八度,演奏技巧有單吐、雙吐、花舌、滑音、顫音等,可吹奏出難度較高的樂曲,使木葉音樂藝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邱少春著名樹葉演奏家,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任職福建省歌舞劇院,2014貴州全國首屆樹葉邀請賽評委。在交響詩篇《土樓回響》和大型歌劇《土樓》中擔任樹葉獨奏,為金庸名著·大型電視武打片《碧血劍》等配錄樹葉演奏。出訪亞、歐、美、非、澳二十多個國家演出。出版《風吹竹葉》演奏專輯,發表《嘹亮幽音妙入神》、《民族藝術奇葩-樹葉吹奏》等論文。福建省、廣西自治區圖書館等三十多場次的『吹葉與欣賞』藝術講座。中央電視台、美國CNN電視台、全球最高電視紀實欄目《探索與發現》等專題報道和展示藝術才藝 。目前,組編打造『綠音妙響』和『客家農民吹葉』樹葉吹奏演出團隊。
主要作品:大廣弦獨奏《鄉音》 樹葉與樂隊《茶山韻》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音樂專題 樹葉與歌《風吹竹葉》第一民族弓弦協奏曲《台灣》 樹葉與舞蹈《情深誼長》卞祖善指揮.福建省交響樂團協奏樹葉與管樂《家鄉阿里山》2011年出版邱少春樹葉演奏音樂專輯—《風吹竹葉》

❻ 貴州少數民族文化

) 音樂 貴州少數民族能歌善舞 , 傳統音樂舞蹈豐富多彩。貴州各民 族音樂不僅類別多 , 而且各具特色。以下是貴州省一些主要少數 民族的歌曲簡介。 1. 苗族 (1) 歌曲 苗族的歌曲可分為飛歌、遊方歌、風俗歌、敘事歌、祭祀歌等幾 種。 " 飛歌 " 是苗族音樂中頗富特色的體裁 , 多在山崗林野和田間 地頭演唱。特點是音調高昂 , 氣勢雄渾 , 節奏舒廣自由 , 旋律起伏 大。一些地區分男聲飛歌和女聲飛歌 , 並分為高腔和平腔兩種腔式。飛歌題材內容極為廣泛 , 堪稱苗族歌唱藝術的瑰寶。 (2) 樂器 苗族樂器最著名的要算蘆笙。雷山縣的排卡村和凱里市的新光村是遠近聞名的蘆笙製作專業村寨。其他有芒筒、嗩吶、大號、 直簫、竹笛、口弦、古瓢琴、二胡、四胡、木鼓、銅鼓、皮鼓、大篩鑼、大 鑼、包包鑼、大鐐、小鐐、木葉等。根據功能 , 苗族器樂曲目可分為 風俗儀式性和生活性兩大類。前者由樂器組合 , 後者則多為獨奏。 2. 布依族 布依族的音樂 , 有聲樂和器樂兩大類。 (1) 歌曲 根據歌詞使用情況 , 布依族民歌可分為布依語民歌和漢語民歌兩種。 根據內容和演唱場合 , 可分為情歌、生產勞動歌和風俗歌等。 (2) 樂器 布依族的樂器有銅鼓、嗩吶、 " 勒友 " 、 " 勒浪 " 、 " 筆管 " 、姊妹簫、 對簫、牛骨胡、葫蘆琴、笛子、月琴、皮鼓、大鑼、小馬鑼、芒鑼、小鈸、小鑔、木葉等。其演奏形式有獨奏、重奏、合奏、吹打等。 3. 伺族 (1) 歌曲 伺族以錦屏為界分為南、北兩個方言區。兩個方言區的音樂風格有很大差異。 A. 北侗 北部地區的民歌有山歌、玩山歌、河邊歌、好事歌 ( 酒歌 ) 、伴嫁 歌等等。山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以對唱、互相盤歌的形式進行。玩山歌是青年男女交流思想感情、傾吐愛慕之情的歌。這種歌 曲曲調高亢遼闊、熱情奔放、音域較寬、節奏自由而富於變化。好事歌是在酒席上唱的歌 , 曲調各地不盡相同 , 總的說來 , 旋律舒暢 優美。伴嫁歌是姑娘出嫁前一個月或更長的時間里 ,同房族、同寨 子的姑娘陪伴新娘時唱的歌。此外 , 孝歌也有一定特色。 B. 南侗 南部地區保留的侗族傳統文化更為完整些 , 因而其音樂也就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這一地區的音樂大致可分為大歌、小歌、禮 俗歌和敘事歌幾種。大歌是歌隊集體演唱的歌 , 其主要旋律在低 音聲部 , 高音聲部由歌頭的加花變化而成。大歌的結構嚴謹 , 有較 為固定的曲式。大歌的種類很多 , 主要有鼓樓大歌、敘事大歌、童 聲大歌、女聲大歌、混聲大歌等。多聲部無伴奏大歌是侗族最具特 色的音樂形式 , 曾多次出國表演 ,蜚聲海外。小歌的內容主要是情 歌。這類歌曲結構短小 , 歌詞含蓄深情 , 曲子委婉纏綿 , 大都由青 年男女輕聲慢唱。小歌分有樂器伴奏和無樂器伴奏兩種。 (2) 樂器 侗族樂器主要有琵琶、牛腿琴、蘆笙、侗笛、嗩吶、二胡、鑼鼓、鑔、木葉等。演奏方式有獨奏、伴奏和重奏幾種。 4. 水族 (1) 歌曲 水族民歌主要分為雙歌、單歌、調詞、 " 詰俄呀 " 、兒歌等。雙歌 分敬酒、祝賀、敘事性雙歌和寓言性雙歌。前一類雙歌演唱時一般 是唱一首 , 和一首 , 歌首有兩句固定的起歌和聲 , 歌尾也有兩句頌 揚性的襯和。演唱開始時 , 演唱者舉杯或持筷在席上晃一晃 , 周圍 的人們就不約而同地唱起起歌和聲 , 歌的主體部分唱完時 , 眾人又 默契地唱起襯和幫腔。單歌的每首歌詞能獨立存在 , 表達一個獨 立的意思。聲腔運用上 , 分為平腔和高腔兩種。音樂節奏上 , 與其他歌種比較 , 相對自由 , 顯得一板一眼 , 是水族音樂中比較古老的形式。 (2) 樂器 水族樂器有銅鼓、皮鼓、蘆笙、嗩吶以及二胡等。 5.仡佬族 (1) 歌曲 仡佬族歌曲主要有山歌、情歌、酒歌、婚俗歌、祭祀歌和兒歌等。山歌是在山坡田野唱的歌 , 內容廣泛。歌詞多為七言四句 , 節 奏明快。情歌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歌 , 其旋律婉轉優美。酒歌是 在婚喪嫁娶和節日慶典酒席上演唱的歌 , 節奏和旋律單純古樸。 婚俗歌是在婚禮上演唱 , 節奏明快、旋律流暢。祭祀歌是在逢年過 節祭祀祖先時演唱 , 其曲調可以說是口語語音的誇張性延伸 , 朗誦 性比較強 , 無恆常節奏。仡佬族兒歌節奏活躍 , 感情質朴。 (2) 樂器 仡佬族樂器有蘆笙、嗩瑣吶、鑼鼓、泡木筒、木葉、簫、笛、月琴、二胡、四胡等。 6. 土家族 (1) 歌曲 土家族歌曲有山歌、打鬧歌、風俗歌、祭祀歌、哭嫁歌、勞動歌、 " 溜子樂 " 等。山歌內容豐富 , 感情朴實。打鬧歌也是山歌的一種 , 因演唱時用鑼鼓伴奏 , 故亦名 "薅草鑼鼓 " 。打鬧歌是在薅革時為 了減輕疲勞 , 鼓動情緒時演唱的歌。一般由兩人演唱 , 有時領歌 , 有時對唱 , 有時參加勞動的群眾也幫腔。兩個歌師緊跟在薅草隊伍後面 , 一人敲鑼 , 一人擊鼓 , 哪裡薅草落伍了 , 他們就追到哪裡 , 邊敲邊唱。有時在唱前增加一些詼諧數板 , 稱為 " 喊口號 ", 使氣氛 更加活躍。打鬧歌旋律熱情高亢、質朴自由 , 高音、長音較多 , 曲調 悠長寬廣。勞動號子和 " 溜子樂 " 是土家族音樂中具有濃厚特色的 音樂形式。勞動號子有多聲結構特點。一種是一領眾和的二聲部 結構 , 一種是加副領唱、雙領眾和的三聲部結構。後者是一種比較原始的對比式復調織體 , 是我國民間合唱中比較有特色的復調音樂。

LZ給分吧,好不容易找到的!我也是貴州人

❼ 少數民族藝術形式都有哪些

一 ) 音樂
貴州少數民族能歌善舞 , 傳統音樂舞蹈豐富多彩。貴州各民 族音樂不僅類別多 , 而且各具特色。以下是貴州省一些主要少數 民族的歌曲簡介。
1. 苗族
(1) 歌曲
苗族的歌曲可分為飛歌、遊方歌、風俗歌、敘事歌、祭祀歌等幾 種。 " 飛歌 " 是苗族音樂中頗富特色的體裁 , 多在山崗林野和田間 地頭演唱。特點是音調高昂 , 氣勢雄渾 , 節奏舒廣自由 , 旋律起伏 大。一些地區分男聲飛歌和女聲飛歌 , 並分為高腔和平腔兩種腔式。飛歌題材內容極為廣泛 , 堪稱苗族歌唱藝術的瑰寶。
(2) 樂器 苗族樂器最著名的要算蘆笙。雷山縣的排卡村和凱里市的新光村是遠近聞名的蘆笙製作專業村寨。其他有芒筒、嗩吶、大號、 直簫、竹笛、口弦、古瓢琴、二胡、四胡、木鼓、銅鼓、皮鼓、大篩鑼、大 鑼、包包鑼、大鐐、小鐐、木葉等。根據功能 , 苗族器樂曲目可分為 風俗儀式性和生活性兩大類。前者由樂器組合 , 後者則多為獨奏。
2. 布依族
布依族的音樂 , 有聲樂和器樂兩大類。
(1) 歌曲
根據歌詞使用情況 , 布依族民歌可分為布依語民歌和漢語民歌兩種。
根據內容和演唱場合 , 可分為情歌、生產勞動歌和風俗歌等。
(2) 樂器
布依族的樂器有銅鼓、嗩吶、 " 勒友 " 、 " 勒浪 " 、 " 筆管 " 、姊妹簫、 對簫、牛骨胡、葫蘆琴、笛子、月琴、皮鼓、大鑼、小馬鑼、芒鑼、小鈸、小鑔、木葉等。其演奏形式有獨奏、重奏、合奏、吹打等。
3. 伺族
(1) 歌曲 伺族以錦屏為界分為南、北兩個方言區。兩個方言區的音樂風格有很大差異。
A. 北侗
北部地區的民歌有山歌、玩山歌、河邊歌、好事歌 ( 酒歌 ) 、伴嫁 歌等等。山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以對唱、互相盤歌的形式進行。玩山歌是青年男女交流思想感情、傾吐愛慕之情的歌。這種歌 曲曲調高亢遼闊、熱情奔放、音域較寬、節奏自由而富於變化。好事歌是在酒席上唱的歌 , 曲調各地不盡相同 , 總的說來 , 旋律舒暢 優美。伴嫁歌是姑娘出嫁前一個月或更長的時間里 ,同房族、同寨 子的姑娘陪伴新娘時唱的歌。此外 , 孝歌也有一定特色。
B. 南侗
南部地區保留的侗族傳統文化更為完整些 , 因而其音樂也就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這一地區的音樂大致可分為大歌、小歌、禮 俗歌和敘事歌幾種。大歌是歌隊集體演唱的歌 , 其主要旋律在低 音聲部 , 高音聲部由歌頭的加花變化而成。大歌的結構嚴謹 , 有較 為固定的曲式。大歌的種類很多 , 主要有鼓樓大歌、敘事大歌、童 聲大歌、女聲大歌、混聲大歌等。多聲部無伴奏大歌是侗族最具特 色的音樂形式 , 曾多次出國表演 ,蜚聲海外。小歌的內容主要是情 歌。這類歌曲結構短小 , 歌詞含蓄深情 , 曲子委婉纏綿 , 大都由青 年男女輕聲慢唱。小歌分有樂器伴奏和無樂器伴奏兩種。
(2) 樂器
侗族樂器主要有琵琶、牛腿琴、蘆笙、侗笛、嗩吶、二胡、鑼鼓、鑔、木葉等。演奏方式有獨奏、伴奏和重奏幾種。
4. 水族
(1) 歌曲
水族民歌主要分為雙歌、單歌、調詞、 " 詰俄呀 " 、兒歌等。雙歌 分敬酒、祝賀、敘事性雙歌和寓言性雙歌。前一類雙歌演唱時一般 是唱一首 , 和一首 , 歌首有兩句固定的起歌和聲 , 歌尾也有兩句頌 揚性的襯和。演唱開始時 , 演唱者舉杯或持筷在席上晃一晃 , 周圍 的人們就不約而同地唱起起歌和聲 , 歌的主體部分唱完時 , 眾人又 默契地唱起襯和幫腔。單歌的每首歌詞能獨立存在 , 表達一個獨 立的意思。聲腔運用上 , 分為平腔和高腔兩種。音樂節奏上 , 與其他歌種比較 , 相對自由 , 顯得一板一眼 , 是水族音樂中比較古老的形式。
(2) 樂器
水族樂器有銅鼓、皮鼓、蘆笙、嗩吶以及二胡等。
5.仡佬族
(1) 歌曲
仡佬族歌曲主要有山歌、情歌、酒歌、婚俗歌、祭祀歌和兒歌等。山歌是在山坡田野唱的歌 , 內容廣泛。歌詞多為七言四句 , 節 奏明快。情歌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歌 , 其旋律婉轉優美。酒歌是 在婚喪嫁娶和節日慶典酒席上演唱的歌 , 節奏和旋律單純古樸。
婚俗歌是在婚禮上演唱 , 節奏明快、旋律流暢。祭祀歌是在逢年過 節祭祀祖先時演唱 , 其曲調可以說是口語語音的誇張性延伸 , 朗誦 性比較強 , 無恆常節奏。仡佬族兒歌節奏活躍 , 感情質朴。
(2) 樂器
仡佬族樂器有蘆笙、嗩瑣吶、鑼鼓、泡木筒、木葉、簫、笛、月琴、二胡、四胡等。
6. 土家族
(1) 歌曲
土家族歌曲有山歌、打鬧歌、風俗歌、祭祀歌、哭嫁歌、勞動歌、
" 溜子樂 " 等。山歌內容豐富 , 感情朴實。打鬧歌也是山歌的一種 , 因演唱時用鑼鼓伴奏 , 故亦名 "薅草鑼鼓 " 。打鬧歌是在薅革時為 了減輕疲勞 , 鼓動情緒時演唱的歌。一般由兩人演唱 , 有時領歌 , 有時對唱 , 有時參加勞動的群眾也幫腔。兩個歌師緊跟在薅草隊伍後面 , 一人敲鑼 , 一人擊鼓 , 哪裡薅草落伍了 , 他們就追到哪裡 , 邊敲邊唱。有時在唱前增加一些詼諧數板 , 稱為 " 喊口號 ", 使氣氛 更加活躍。打鬧歌旋律熱情高亢、質朴自由 , 高音、長音較多 , 曲調 悠長寬廣。勞動號子和 " 溜子樂 " 是土家族音樂中具有濃厚特色的 音樂形式。勞動號子有多聲結構特點。一種是一領眾和的二聲部 結構 , 一種是加副領唱、雙領眾和的三聲部結構。後者是一種比較原始的對比式復調織體 , 是我國民間合唱中比較有特色的復調音樂。
(2) 樂器
" 溜子樂 " 是土家族中廣為流傳的一種打擊樂。基本樂器有小鑼、大鑼、鈸、堂鼓等。傳統曲牌有上百個。土家族樂器有嗩吶、二 胡、簫、月琴、包包鼓、小鑔、鼓等等。由八人用八種樂器演奏的 " 八音 " 獨具特色。其樂曲往往也由八個小曲連綴而成。
7. 彝族
(1) 歌曲
彝族民歌有以反映青年男女愛情生活為內容的 " 曲谷 ", 用漢語演唱的歌曲 " 霎叉 "( 漢歌 ) 、婚事歌、喪事歌、敘事歌、 " 畢摩 " 歌以 及兒歌等。曲谷的演唱形式以獨唱、對唱為主 , 也有齊唱和簡單的 二聲部合唱。女聲多用假嗓 , 男聲多用真嗓。 " 霎叉 " 的歌詞主要為 漢語 , 歌詞結構和韻律特點均與貴州漢族山歌一樣。婚事歌即婚 禮上唱的歌。因演唱角色和歌曲內容的不同 , 曲調和旋律特點也 不同。喪事歌類似漢族的孝歌 , 有獨唱、對唱等形式 , 曲調簡單 , 多 屬說唱式 , 有的曲子僅為一個樂句的反復 , 情緒比較低沉。敘事歌 旋律起伏較小 , 結構簡單 , 大多為一兩個樂句的無限反復 , 只有少 部分曲子是旋律較強的多樂段結構。 " 畢摩 " 歌是宗教職業者 " 畢 摩 " 在祭祀儀式上演唱的歌 , 其旋律起伏小 , 近乎吟誦。兒歌的曲 調與大人唱的 " 曲谷 " 等相似 , 但其節奏更加明快 , 而結構短小 , 語言生動。
(2) 樂器
彝族樂器主要有嗩吶、月琴、二胡、鑼、鼓、鈸等。
8. 其他少數民族
瑤族、壯族、白族等民族也有自己獨具特色的音樂形式 , 豐富 了貴州的音樂文化寶庫。
( 二 ) 舞蹈
貴州各民族舞蹈種類很多 , 富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1. 苗族 ,
在苗族中 , 蘆笙舞是一種流行最廣最具特色的舞蹈形式 , 除銅 仁地區外 , 其餘地區均有流行。蘆笙舞多在節日中表演 , 以集體舞 為主。黔西北的蘆笙舞除集體舞外 , 也有一人或數人表演的。有的 蘆笙舞表演者能做出許多驚險的高難度動作 , 集舞蹈、雜技、體育 和音樂為一體。鼓舞也是苗族中比較流行的舞蹈 , 尤其以松桃一 帶的花鼓舞最為著名。有男子舞、女子舞、男女混合舞、單人舞、雙 人舞、四人舞、八人舞等形式。從樂器數量看 , 則有單面鼓、雙面 鼓、四面鼓等。舞姿可表現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台江反排木鼓舞 的動作熱情奔放 , 被譽為 " 東方迪斯科 " 。丹寨的 " 錦雞舞 " 也很有 特點 , 這是一種男女混合的集體舞 , 數名男青年排成數行在前面吹 蘆笙做引導 , 數十名乃至上百名青年婦女排成長蛇陣緊跟其後 , 沿 逆時針方向轉圈 , 邊轉邊舞。舞蹈以腳步動作為主 , 腰膝自然擺 動 , 雙手則垂直放鬆於裙邊 , 舞步舒緩有致在獨具特色的服飾的 襯托下 , 整個舞蹈就猶如錦雞覓食 , 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此外 , 在黔東南、黔南和黔西南的一些苗族地區 , 還流行板凳舞、銅鼓舞等。
2. 布依族
布依族的舞蹈有模擬鳥類和獸類為主要特徵的鳥獸舞 , 有在祭祀儀式上表演驅邪逐魔、祈福禳災的祭祀舞 , 還有表現生產、生 活、斗爭以及風俗等的民俗舞等等。其中 , 祭祀類的舞蹈佔有較大 比重。如《銅鼓刷把舞》、《迴旋舞》、《轉場舞》等都是在喪葬儀式上 表演的。布依族舞蹈以男女共舞為多 , 表演人數大多為偶數。舞蹈 音樂以打擊樂為主。道具在舞蹈中的普遍運用 , 構成了布依族舞蹈的顯著特徵之一。
3. 侗族
伺族舞蹈有" 多耶 "、蘆笙舞、舞龍、舞獅等。" 多耶 " 主要流行於從江、榕江和黎平等地。 舞蹈時 , 或男或女 , 或男女混合 , 圍成圓 圈 ,手牽手 , 踏著整齊的步伐邊跳邊唱 , 同時甩手為拍 , 氣氛熱烈。 蘆笙舞由舞者自己吹蘆笙伴奏 , 多為集體舞 , 人數多時可達上百人。也有的是獨吹獨舞。蘆笙舞可以模仿人們的社會生產和生活 , 模仿人和動物的動作 , 表現力很強。侗族中還有一種較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 龍喘〃。表演時 , 青年男女分成兩路縱隊 , 先由外向 里繞 , 再由里向外旋 , 盤成螺圈狀 , 猶如長龍迂迴。舞龍和舞獅多 在春節期間舉行,與其他民族的舞龍、舞獅大同小異。
4. 土家族 ' 、
土家族舞蹈最著名的是擺手舞。一般在農歷正月初三至十五開展表演活動。這是一種集體舞蹈。表演時 , 由一善舞者帶領眾舞者圍成圓圈,邊走邊舞。圓圈中央由一人負責鳴鑼擊鼓,起指揮和伴奏的作用。擺手舞可以表現生產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內容 , 舞姿矯健、粗獷、豪放。祭祀舞蹈八寶銅鈴舞也富有特色。這是土家 族宗教職業者 " 梯瑪 " 主持向祖先 " 解錢 " 儀式時表演的舞蹈。分坐 舞和立舞兩種 , 動作古樸。此外 , 土家族還流行梅山舞、跳馬舞、龍 燈舞和蚌殼舞等。
5. 彝族
彝族舞蹈有在婚禮期間表演的 " 阿妹凱 "( 姐妹歌舞 ) 、喪禮期間表演的 " 肯合貝 "( 也稱 " 鈴鐺舞 " 或 " 跳腳 "), 反映生產勞動的 " 撒蕎舞 " 、 " 栽小麥〃以及兒童舞 " 阿西里西 " 和節日舞 " 鑽龍門 " 等。同 一類的舞蹈在各地有不同節目和表演形式。例如 ," 阿妹凱〃' 就有流行於畢節、金沙、大方一帶的 " 諾奢借 "( 蟋蟀舞 ), 流行於畢節、金 沙、大方、納雍、威寧和水城等地的 " 畢叔累 "( 裹草席舞 ), 流行於威 寧、赫章一帶的 " 署谷署穀穀 "( 圍圈舞 ), 流行於盤縣、六枝一帶的 " 跳腳 " 等等。不同節目的風格也有差異。總的來說 , 彝族舞蹈的節 奏明快、粗獷剛健。
6. 仡佬族
仡佬族舞蹈有踩堂舞、酒禮舞、龍燈舞和獅舞等。踩堂舞是喪禮期間在停放靈樞的堂屋中表演。屆時 , 由 3 人或 4 人分別吹蘆 笙、搖鈴、打錢桿、舞練刀做前導 , 邊跳邊唱 , 眾人手拉手在後面魚貫而行。舞時身體微屈 , 來回跳躍 , 並且不斷變換隊型。酒禮舞在 婚禮上表演 , 表演時 , 領舞者執手帕帶領眾舞者在屋前場地上圍成圈 , 沿逆時針方向邊唱邊跳 , 氣氛熱烈。
7. 水族
水族舞蹈主要有銅鼓舞、斗角舞等。銅鼓舞主要在婚喪嫁娶和節日慶典等場合表演。這種舞蹈可以表現豐富的社會生活內 容。舞者隨著銅鼓和皮鼓的鼓點 , 或踏著剛勁的大步 , 或急速旋轉 跳躍。場面既壯觀熱烈又典雅古樸。斗角舞一般由 10 個人表演 , 其 中 5 個人吹蘆笙 ,5 個人吹共鳴的芒筒伴舞。另有 5 位頭插雉尾 , 腰拴白雞毛裙子的姑娘作舞伴隨著節奏配舞。吹奏小蘆笙者作前導領舞 , 吹中蘆笙者緊隨其後。這種舞蹈在開春至秧苗抽穗期間停歇。
8. 瑤族
瑤族舞蹈主要有猴鼓舞、打獵舞和長鼓舞等。猴鼓舞瑤語稱 久格朗 ", 在喪禮上表演。屆時 , 場中央豎一齊肩高的大木鼓 , 場 地一側懸掛幾面銅鼓。表演者模仿猴的動作不停地跳躍擊木鼓 , 同時 , 一些人輪流上場敲打銅鼓助興 , 其節奏與舞姿相合。打獵舞 瑤語稱 " 孰久 ", 也是在喪禮上表演。有打熊舞 , 打猴舞、打山羊舞、 打野豬舞等 , 表現的是打獵場面。長鼓舞是一種喜慶舞蹈 , 主要表現生產勞動和製造木鼓的場面。
9. 毛南族
毛南族中也流行猴鼓舞。
( 三 ) 戲劇
在貴州這片多民族居住的土地上 , 有許多專業藝術表演團體 , 黔劇是貴州家鄉劇 , 全省人民非常喜愛 , 黔劇《秦娘美》、《奢香夫人〉、大型歌舞劇《蔓蘿花》等曾被拍成戲曲影片 , 還有花燈劇《七妹與蛇郎》等也享譽省內外。我省各地活躍著 4000多個業余藝術表演團體。其中有蘆笙隊、嗩吶隊、歌舞隊、雜技隊、八音隊 , 還有花燈隊、地戲隊、儺堂戲班、布依戲班等。他們的節目和劇目大多自編自演 , 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 受到各族人民群眾的熱情支持 , 還得到外國朋友的歡迎。
貴州少數民族戲劇 , 有巫術色彩較濃的儺戲 , 有從漢族中移植過來的花燈戲 , 還有綜合性較強的布依戲和侗戲。
1.儺戲
貴州好幾個民族都有儺戲。儺戲大致可分為巫儺和軍儺兩大類。
(1) 巫儺
在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和仡佬族等民族中均有流行這些民族中的巫儺大致可分為以黔東、黔北一帶土家族、仡老族等民族中流行的儺壇戲、荔波布依族中流行的 " 生育儺儲 " 和威寧一帶流行的 " 撮泰吉 " 。
(2) 軍儺
軍儺流行於安順市和貴陽市一帶 , 是明代 " 調北征南 " 的明朝 軍隊帶入貴州的。開始時流行於軍隊中 , 是一種練兵習武活動。後來逐漸變成民間的帶有宗教色彩的娛樂活動 , 並傳入布依族和仡佬族等民族中。因不搭戲台 , 在平地演出 , 故也稱 " 地戲 "; 因有宗教色彩,故也稱 " 跳神 "
地戲的演出是在農歷正月進行的。其演出也有酬神的性質,但是巫的成分比巫儺大大減少 。戲的劇目多為武戲 , 表演正史故事。主要有《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隊《五虎平西》和《精忠 傳》等。演出時須帶面具。比起儺壇戲面具的猙獰和怪異來 ,地戲面具就顯得要親切和藹些。
2. 花燈戲花
燈戲是廣泛流行於漢民族中的一種戲曲藝術形式。其突出 特徵是手不離扇、帕 , 載歌載舞 , 唱與做緊密結合。明王朝 " 調北征 南 " 、 " 調北填南 " 後 , 隨著大量漢族移民的到來而逐漸傳入貴州 , 並 被一些少數民族吸收 , 經過一定的民族化改造 , 成為本民族的戲曲 藝術形式。 ;
貴州少數民族中 , 流行花燈戲的主要有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等民族 , 其中尤其以獨山布依族花燈和黔東一帶土家族花 燈最為有名。
獨山花燈與江西的 " 採茶 " 、 "弋陽腔 " 有密切的淵源關系 , 並吸 收了廣西壯族的彩調藝術。早期的獨山花燈以歌舞為主 , 劇目有 《踩新台》和《靈官掃台》等 , 後來逐漸出現了戲劇劇目 , 如《槐蔭 記》、《紅燈記》和《還魂記》等。獨山布依族花燈道白唱詞主要為漢 語 , 同時也用布依語。
" 黔東土家族花燈系明代從江南一帶傳入。在原有花燈的基礎 上 , 土家族民間藝術家們融入了本民族儺戲和擺手舞中的一些成 分 , 形成了自已的特色。黔東土家族花燈主要取材於歷史故事和 民間傳說。主要劇目有《征東》、《征西》、《紅燈記》、《八仙圖》和《關 爺點兵》等 o
3. 布依戲和侗戲
布衣戲和侗戲是貴州少數民族中流行的綜合性、娛樂性、功能性更強的戲劇藝術形式。
(1) 布依戲
布依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 發源地在貴州與廣西交界的冊亨、 興義和安龍等地 , 布依戲的產生是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廣 西壯戲的有益成分而逐漸形成的。由於各地情況的不同 , 布依戲 在各地形成了一定差異。冊亨布依戲有演有唱 , 而興義巴結和安 龍甘河的布依戲則取坐唱形式。
布依戲的劇目包括兩個方面 : 一是移植漢族劇目 , 二是根據布依族民間故事進行改編。
(2)侗戲
19 世紀初 ,侗族歌王吳文彩根據漢族戲劇 ( 主要有桂戲和花燈 ) 創立了侗戲。侗戲主要有生、旦、 凈、丑等行當 , 第一種行當一上場都先自報家門 , 唱時須面對觀眾。
侗戲班一般是一村一個 , 也有的村按族姓、鼓樓為單位建立侗戲班。侗戲班原只有男性 , 新中國建立後開始有女演員。
侗戲劇目主要取材於三個方面 : 根據漢族傳書改編 ; 根據侗族民間故事改編 ; 社會現實生活。

❽ 木葉的各地差異

苗族的黑不龍,是黔、滇、湘、桂等省、區的苗族人民喜愛的吹奏樂器,多使用桔葉、柚葉和冬青葉吹奏。靠近江河地區的苗家人,還有使用大魚鱗片吹奏的,既耐用又發音響亮。吹木葉特別受到苗族青年的青睞,它與愛情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人們常說:吹木葉可以獲得愛情,木葉聲是幸福的先聲。有一首苗族民歌這樣唱道:「一首木葉一首歌,兩首木葉翻山坡,三首木葉翻岔口,阿妹何時得見哥?」在苗族地區,每當月朗風清之際,就會從寨邊飄出娓娓動聽的木葉聲,這是青年小夥子在邀請姑娘出來「遊方」,姑娘也能根據木葉吹出的曲調,辨別出自己的情侶。所以在苗族的民歌中,有「吹木葉要趁葉子青,談戀愛要趁年紀輕」等諸如此類的詞句。在苗家,老人和女性是不吹木葉的,只有年輕的小夥子才是吹木葉的能手。直到今天,每當青年男女舉行「遊方」、「搖馬郎」、「採花山」等社交、戀愛活動時,悠揚的木葉聲此起彼伏。在雲南省屏邊苗族自治縣,苗族小夥子用黑不龍吹的獨奏曲《情調》,旋律柔美、明快,吐音純凈、清晰,滑音抒情、自然,具有苗寨獨特風格。
在廣西瑤族愛用榕樹葉、龍眼葉、橄欖葉和荔枝葉吹奏。瑤族有著古老的風俗,每年春節至春耕前,家家備宴暢飲,串寨互賀,小夥子和姑娘則吹奏木葉、翩翩起舞。在一年一度的「浪平」歌會上,到處響起悠揚委婉、優美動聽的木葉聲。
聚居在黔、桂、湘三省區的侗族人民,巴眉多用樟樹、白臘樹等質地稍硬、韌性較好的嫩葉子,發音明亮、悠揚。一般多在白天於戶外吹奏,如山上勞動、路上行走時常常吹奏自娛。除獨奏外,也常為侗歌伴奏。侗族的青年,常用木葉吹奏情歌調,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縣一帶流行的《玩山歌》,唱時就用木葉伴奏幫腔,它從「初相會」到「阿辛嘗」,中間包括「相思」、「情深」、「白話」、「分離」等歌調,是專門用以傳情達意的。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貴州省三穗縣一帶聚居的黔、湘邊境附近的侗族男女青年,都要到景色秀麗的聖德山趕山、對歌,縣文化館還組織吹木葉比賽,優勝者常常成為姑娘的意中人。
彝族的斯切是川、滇、黔等省彝族人民喜愛的樂器,一般選用萬年青葉或梧桐葉吹奏。四川省涼山彝族稱木葉為葉笛,在大涼山地區流傳的民間故事《大雁姑娘》,生動地敘述了聰明伶俐的鍋庄娃子,吹得一手好葉笛,引來了大雁姑娘結成佳侶的故事。雲南省瀘西縣的彝族青年,用斯切吹奏的《爬山調》格外動聽。貴州省彝族地區常用木葉為民歌伴奏,稱伴奏的二聲部民歌為「倒扣」,伴奏的三聲部民歌稱作「三倒扣」。
壯族的拜美,是壯家人最喜愛、流傳最廣的樂器,多選用榕樹、龍眼、荔枝、橄欖等較為柔軟、富有韌性的樹葉吹奏。聚居於桂、滇等省、區的壯族人民,常在勞動休息、趕集串寨和對歌賽會等場合中吹木葉,是生活中離不開的樂器,不論在山野林間,還是上、下工的路上,隨時都可聽到木葉吹奏的《山歌調》,正如一首山歌所唱:「太陽出來紅彤彤,扛起鋤頭去做工,今年增產多幾成,吹起木葉慶年豐。」雲南省壯鄉有首民歌這樣唱道:「壯家本愛吹木葉,祖孫一輩傳一輩,舊時一吹苦水流,如今一吹心頭醉。」壯族青年小夥子到歌墟對歌時,常用木葉向姑娘傾吐衷腸。雲南省瀘西縣的壯家小夥子,特別愛吹《山歌調》。
布依族的青年也喜歡用木葉傳情,姑娘們常在晚飯以後,穿戴整齊等待心上人的到來,有一首《浪哨歌》中這樣唱道:「堂屋點燈屋角明,屋後傳來木葉聲,木葉好比撥燈棍,晚上來撥妹的心。」在湘西土家族流傳著這樣一首情歌:「吹聲木葉唱聲歌,木葉掉下九江河,千里聽見木葉叫,萬里聽見郎唱歌。」
吹木葉在白族中流傳極為普遍,聚居於雲南省大理的白族人民,常用竹葉、柳葉、栗葉和梨葉吹奏。民間藝人技藝高超,吹奏方法多樣,其中鶴慶縣農民盲藝人張樹先,他一人常操梆笛和木葉兩件樂器吹奏,忽而笛聲嘹亮,忽而葉聲悠揚,表現了青年男女歡樂對歌的情景,樂曲有《梅花調》等。
水族人民喜愛吹葉,在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和雲南省富源縣最為流行,是青年男女社交活動和戀愛生活中的密友良伴,他們用木葉傳情、表達心聲,常吹奏的樂曲有《情調》等。
聚居於中國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滿族、蒙古族人民,更是擅長吹奏木葉。北宋李?等輯《太平御覽》(卷五八一)中有:「胡人卷蘆葉吹之以作樂也。」特別是在青年男女之間,木葉則為他們架起了一座通向幸福的鵲橋。在蒙古族,人們常兩人一起用木葉吹奏山歌,有時也用笛子為木葉伴奏。可見,木葉與各民族青年的愛情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❾ 苗族有哪些風俗習慣呀

[苗族節日]

苗族是一個富有古老文明、講究禮儀的民族,歲時節慶獨特鮮明。苗族傳統節慶按功能含義分為:⒈農事活動節慶;⒉物質交流節慶;⒊男女社交、戀愛、擇偶節慶;⒋祭祀性節慶;⒌紀念性、慶賀性節慶。按時序分,一歲分十二個月,每月都有一個以上的節慶日。動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個子日至第二個寅日)為玩年節,其中第1個子日為天歲節,苗人不出門(遠門);第1個丑日是地歲節,第1個丑日至第2個丑日(2—14日)期間,人們紛紛走親訪友、互賀新歲、男女對歌、玩龍燈、獅子等;第2個寅日(15日)為尾巴年(燒龍燈)。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個丑日為社日,亦稱龍頭節,苗人祭土地神,接龍、安龍(苗語染戎)。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個寅日為物質交流、男女社交節(漢籍稱為三月三街節)。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個未日為牛王節(漢籍稱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櫻桃會、佛生日。3月(龍月或辰月)的第一個辰日、第二個寅日分別為小端午節和大端午節,其中小端午節後來為紀念苗族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羋姓),亦稱屈原節、歌師節。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個巳日為降龍節(漢籍稱為六月六、六月場)、吃薪節(大麥熟)。5月(馬月或午月)的第1個子日是小年節(夏至日,陰旦? 冢��?個午日為七巧節(苗語稱七姊妹,即北斗七星)。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個寅日為鴨節,第2個辰日為趕秋節。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個申日為酒節(糯稻收割釀制甜酒、米酒)。8月(雞月或酉月)為祭祀節(主要進行椎牛、吃豬、跳香、還儺願、安龍等祭祖祀魂活動)。9月(狗月或戌 月)狩獵節,擇日祭梅山三神,開始狩獵。10月(豬月或亥月)卯日、午日為吃豬泡湯節(殺年豬),灶神節(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漢籍稱苗人十月過年)。

[飲食習慣]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餚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製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腌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婚喪習俗]

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飯。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做為信物互相饋贈;舉行婚禮時,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

[服飾特色]

假若盛裝的苗族姑娘匯聚在一起,那一定會變成一個美麗的銀色世界。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們挽發髻於頭頂,戴上高約2 0 公分左右,製做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 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制著二龍戲珠圖案。有的地區,銀冠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1 公尺的銀牛角,角尖系彩飄,更顯的高貴富麗。銀冠下沿,圈掛銀花帶,下垂一排小銀花墜,脖子上戴的銀項圈有好幾層,多以銀片打制花和小銀環連套而成。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後戴的是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耳環、手鐲都是銀製品。只有兩只衣袖才呈現出以火紅色為主基調的刺綉,但袖口還鑲嵌著一圈較寬的銀飾。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苗家銀飾的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實際上一條裙子上的褶有5 0 0 多個,而且層數很多,有的多達三、四十層。這些裙子從紡織布到漂染縫制,一直到最後繪圖綉花,都是姑娘們自己獨立完成,再加上親手刺綉的花腰帶,花胸兜,真是異彩紛呈,美不勝收。

苗族半數以上居住在貴州,其餘分布在湖南、雲南、廣西、四川等地。苗族人食物以大米為主,輔以包穀、小米、高粱、小麥和薯類等雜糧。苗族人最喜食糯米。副食品主要有瓜類、豆類、蔬菜以及作為佐料的辣椒、蔥、蒜等。肉類有豬、牛、羊、雞、鴨及魚類。

苗族人口味以酸、辣為主,尤其喜食辣椒。日常菜餚主要是酸辣味湯菜。酸菜味鮮可口,製作方便,可生食,也可熟食。平時吃新鮮蔬菜或瓜豆,苗家也摻些酸菜或酸湯。令人增加食慾。此外,苗家的酸湯煮魚是風味名菜,做法是將酸湯加水、食鹽煮沸,取鮮活魚去苦膽,入酸湯中煮制而成,此菜肉嫩湯鮮,清香可口,一年四季都可以做。

苗家能加工保存熏制臘肉、腌肉、腌魚、魚干、香腸等.其中腌魚是苗族的傳統佳餚。方法是將鮮魚剖開,去內臟,抹上鹽、辣椒粉,放火上方焙烤至半干,然後人壇密封.食時取出蒸熟。此魚具有骨酥,咸辣適度,清香可口的特點。

苗族人還喜歡製作豆腐、豆豉,加工豬灌腸、血豆腐等。愛吃火鍋。苗家男女都喜歡酒,大部分人家都能自己釀酒。他們自製酒秈,用土產的糯米、包穀、高粱等釀出芳香的甜酒、泡酒、燒酒、窖酒等
編輯詞條
開放分類:
民族、中華民族、少數民族、歷史文化、民族傳統

❿ 木葉是哪個民族的

木葉(日本AV女優)大和民族,このは(1991年12月2日 - )是日本的蘿莉系AV女優。隸屬Life事務所。


閱讀全文

與木葉是哪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8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