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怎麼看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

怎麼看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

發布時間:2022-08-30 15:16:23

①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1)怎麼看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舉例:

1、時節季令:一年四季,一季三個月,常用孟、仲、季來稱呼。如:孟春、仲春、季春。

2、中國戲劇:京劇、越劇、秦腔、潮劇、崑曲、湘劇、豫劇、曲劇 、徽劇、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梨園戲、歌仔戲、廬劇等。

3、傳統文學:主要是指詩詞曲賦。《詩經》、《楚辭》、;先秦詩歌、漢賦、漢樂府、民歌〔南北朝時期〕、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如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4、民間工藝:潮綉、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面人、麵塑、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千層底等

② 中華傳統文化有哪些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點:簡單來說就是國家本位、宗法意識、等級觀念、禮治主義。

中國古代哲學體系,其核心就是倫理道德學說,其宇宙本體是倫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實體,其哲學理性是道德化的實踐理性。

中國文化十分強調「懲惡揚善」和教化作用。如中國古代文學歷來就強調「文以載道」,十分重視文學的教化作用,提倡美與善相結合。

中國古代文化特別重視宣傳「忠」、「孝」觀念。宗法專制的中國古代社會把天下(國家)視為一個大家庭,封建國家的政體就是按照父權家長制的模式建立起來的,君主是全國的「嚴父」。

拓展資料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有:民族性、農耕性、連續性、傳承性、顯著的倫理型特徵、獨特的價值觀與價值取向。

中國人很早就對文化類型有所認識,古代人已將中原地區的華夏農耕文化與周邊四夷的游牧文化或漁獵文化加以比較。

③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特徵有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不同的文化形態來表示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3)怎麼看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擴展閱讀:

在中國,「文化」一詞,古已有之。「文」的本義,系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有文飾、文章之義。《說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文。」其引申為包括語言文字在內的各種象徵符號,以及文物典章、禮儀制度等等。「化」本義為變易、生成、造化,所謂「萬物化生」,其引申義則為改造、教化、培育等。」

中國古代的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屬於精神文明範疇,往往與「武力」、「武功」、「野蠻」相對應,它本身包含著一種正面的理想主義色彩,體現了治國方略中「陰」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內容,又有倫理意義。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將此詞作為一個動詞在使用,是一種治理社會的方法和主張,它既與武力征服相對立,但又與之相聯系,相輔相成,所謂「先禮後兵」,文治武功。有些還包括小吃,風俗等傳統文化。

④ 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中國 傳統 文化 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志。當然傳統文化也有一些基本的特徵。下面是由我分享的傳統文化的特徵,希望對你有用。

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國歷史上以個體農業經濟為基礎,以宗法家庭為背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社會文化體系。她是我們的祖先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曾長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她所蘊含的 思維方式 、價值觀念、行為准則。她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她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為我們開創新文化提供歷史的根據和現實的基礎。

中國傳統文化的最主要特徵是其支配地位長期被儒家倫理文化的價值取向占據著。上至華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會,上下五千年,儒家倫理文化一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除此以外,我們還能從以下幾方面特徵加以認識: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是封閉的生態環境條件下,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的產物。是以漢族為主體,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創造的,這一特定區域特定人類圈的社會精神形態,具有強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是歷時五千年形成的一個完整而龐大的體系,從哲學思想、思維方式到心理傾向,滲透進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豐富,具有內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為文化傳統,世世代代傳播延續下去,還將繼續傳承下去,無論是自然傳承,還是選擇傳承,隨著時間的推移,從不停止。 教育 的傳承屬於選擇傳承,即把優秀部分傳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傳承性。

第四,傳統文化屬於舊的時代,受著時代的局限,總是一分為二的,其中精華與糟粕並存,養料與毒素同在。對教育有正面的積極的影響,也有負面的消極的效應,具有影響的雙重性。
傳統文化的基本特點
一、典型的倫理型特徵

中國古代社會長達數千年,其社會結構模式是一個以血緣關系為主體的宗法專制社會。中國文化特別重視倫理道德,在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各種文化表現形態中,傳統倫理思想處於中心地位,起著支配作用。

第一,強調知行統一,知識與道德統一

中國古代哲學體系,其核心就是倫理道德學說,其宇宙本體是倫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實體,其哲學理性是道德化的實踐理性。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他看來,人倫效法自然。他把自然人格化了,倫理化了,人的價值以倫理原則為尺度。從認識論上看,中國傳統哲學強調知行統一,認識與道德統一,認識的目的是在於覺悟,在於行德。《白虎通義》稱:「學之為言覺也,以覺悟所不知也。」所謂覺悟,就是打開心靈的混沌,煥發德行的潛力。以德行覺悟為認識的主要目標,既是中國文化倫理型性格的表現,又助長了它的倫理化走向。因此,中國文化認識外在客觀事物,即使是自然界,也把它與人倫道德攪在一起,而不把它當作獨立的認識對象。如果說西方文化是「智性文化」,那麼中國文化可以稱作「德性文化」。在這種「求善」的德性文化模式制約下,中國的「治道」要津不在「法」冶,而在「人」治,而「人」治又特別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以身訓人是之謂教,以身率人是之謂化」,尊者、長者尤其要講究以表率服人。所謂「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這一思想的通俗化、大眾化的表達,則是「上樑不正下樑歪」。人治先於法治,身教重於言教,這是中國文化的傳統。

第二,以懲惡揚善為宗旨,強調教化作用

中國文化十分強調「懲惡揚善」和教化作用。如中國古代文學歷來就強調「文以載道」,十分重視文學的教化作用,提倡美與善相結合。宋代理學家周敦頤說;「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用),徒錦也,況虛車乎?」(《通書•文辭》,《周元公集》),並不承認文學在傳播政治倫理學說外,還自有獨立的價值。唐代詩人杜甫也說:「 文章 一小技,於道未為尊」(《貽華陽柳少府詩》),因文章主要是載道的而不敢以文章寫得好而自尊自傲。在繪畫藝術中,畫家著力表現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山川日月、天地萬物,不是為了表現它們自身的美,而是因為從它們的生命節律和形式可以聯想到人類社會的運行節律和形式,體悟到倫理道德和思想感情。正如墨竹畫家文灝說:「竹如我,我如竹。」他之所以醉心於繪畫「心虛異眾草,節勁逾萬木」的竹子,就是要用竹來頌揚謙遜的品格。堅貞的氣節,藉以砥勵自己的品格。寫物是為了寫人,以頌揚人倫道德、節操。在中國的文學與藝術中,自然都成了有性格、有感情的,「一切景語皆情語」,情景交融的作品方為上乘之作。中國的文學與藝術浸透了人倫道德的觀念,成為勸善的工具,教化的載體。就是史學,也不以存史為主要目的,而以「寓褒貶,別善惡」為宗旨。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說,孔子作《春秋》,是「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寫歷史是服從和服務於倫理的需要。中國古代教育也是把倫理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把學習文化知識放在第二位。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成為有道德的「君子」。孔子說:「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孟子也明確指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明人倫」,「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總之,中國古代文化,無論文學藝術,還是史學、教育都以「懲惡揚善」的教化為目的,滲透了倫理道德觀念。

第三,強調「忠、孝」,充滿人文精神

中國古代文化特別重視宣傳「忠」、「孝」觀念。宗法專制的中國古代社會把天下(國家)視為一個大家庭,封建國家的政體就是按照父權家長制的模式建立起來的,君主是全國的「嚴父」。誠如黑格爾所說:「中國純粹建築在這樣一種道德的結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中國百姓把自己看作是屬於他們家庭的,而同時又是國家的兒女。」所以,中國封建統治階級提倡「以孝治天下」。他們認為:「其為人孝梯,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論語•學而》)在他們看來,在家孝順父母,出外就能忠於君王,就不會犯上作亂,天下也就太平了。中國古代政治從來就沒有完善而獨立的法律制度,而是以德代政,以道德說教來代替法制制度的實施。此外,中國古代文化充滿人文精神,具有非宗教性品格。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事、人倫擺在首要地位,而不是宗教。孔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不語怪、力、亂、神」。由於中國文化充滿人文精神,重人倫,講究「忠」、「孝」、「仁」、「義」,所以,造就了歷史上眾多的捨生取義、精忠報國的志士仁人。由於中國文化的強烈的人文精神,才有中華民族巨大的凝聚力,才有數千年輝煌昌盛的文明。但是以孝親、忠君為核心的封建倫理意識,也是殘害人民的精神枷鎖。「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封建糟粕,也嚴重地阻礙了歷史車輪的前進。

二、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不但有四大文明古國,也曾經出現過許多優秀的文化體系。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在近6000年的人類歷史上,出現過26個文明形態,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國的文化體系是長期延續發展而從未中斷過的文化。這種強大的生命力構成中國文化一個重要特徵。

中國文化的強大生命力表現在很多方面,但最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表現出無與倫比的生命延續力。就世界范圍而論,中國古代文化雖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卻不是最早的。但在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文明與文化中,唯有中國傳統文化表現出有最頑強的生命延續力。這種無與倫比的生命延續力,使得中國傳統文化成為世界上唯一綿延不絕發展至今的一種文化類型。

在人類歷史上,多次出現過因為民族入侵而導致文化中絕的悲劇,如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因亞歷山大大帝國佔領而希臘化、愷撒佔領而羅馬化、阿拉伯人移入而伊斯蘭化,希臘羅馬文化因日耳曼蠻族入侵而中絕並沉睡千年。但是在中國,此類情形從未發生。文化學界將七個古代文化——埃及文化、蘇美爾文化、密諾斯文化、瑪雅文化、哈拉巴文化、中國文化——稱為人類原生形態的「母文化」。而在它們之中,持續至今而未曾中輟,表現出無與倫比的延續力。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古代文化雖未受到遠自歐洲、西亞、南亞而來的威脅,但也屢屢遭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軍事沖擊,如春秋以前的「南夷」與「北狄」入侵,十六國時期的「五胡亂華」,宋元時期契丹、女真、蒙古人接連南下,直至明末滿族入關。這些勇猛剽悍的游牧民族雖然在軍事上大占上風,甚至多次建立起強有力的統治政權,但在文化方面,卻總是自覺不自覺地被以華夏農耕文化為代表的先進的中原文化所同化。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或半農半牧民族在與先進的中原文化的接觸過程中,幾乎都發生了由氏族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或飛躍。軍事征服的結果,不是被征服者的文化毀滅與中斷,而是征服者的文化皈依和進步。而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又多方面地吸收了新鮮養料,如游牧民族的騎射技術,邊疆地區的物產、技藝等,從而增添了新的生命活力。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中國傳統文化猶如萬里長江,是由無數高山上的涓涓細流,匯合成奔騰的大河,一直向前發展,從不中斷,直到匯入大海。所以,中國傳統文化在發展中既是一脈相承的,又匯入綜合了我國各民族的智慧,形成了獨特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文化體系,成為人類文化史上的偉大奇觀。

第二,表現出非凡的包容會通精神。中國傳統文化在自己的發展歷程中,從不抱殘守缺,固步自封,而總是能以非凡的包容和會通精神來豐富和完善自己。中國傳統文化的這一精神首先表現在對諸家學說採取兼容並蓄的學術主張。中國古代思想家雖各有所尊,但又提倡「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並把這當-想像 作文 化發展的理想境界。所以,春秋戰國時雖百家爭鳴,互相駁難,但也互相吸收。如呂不韋就主張統攬百家,這一思想集中體現在他主持編撰的《呂氏春秋》上。而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釋(佛)、道三者得以長期並存,更是典型地反映了這一包容會通精神。所以,在中國古代,儒、釋(佛)道三者的神可以並祀於一堂,在《西遊記》、《紅樓夢》等古典小說中更是可以見到三者合一的許多具體描寫。唐太宗在《大秦景教碑》序文里,甚至表達了任何宗教都可以融合在一起的思想。事實上,古代中國除了儒、道、佛三家並存外,甚至還以寬厚的心態接受了____、伊斯蘭教等其他宗教。

正是這種包容會通精神,使得中國文化具有了非凡的融合力。在中國文化發展過程中,這種融合力使得中國文化在漢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善於有機地吸收中國境內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如楚文化、吳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形成具有豐富內涵的中華文化。中華各民族文化,例如歷史上的匈奴、鮮卑、羯、羝、羌、契丹、遼、金等民族的文化,都融匯於中國文化的血脈之中。沒有這種融合,也就沒有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在20世紀70年代初,曾與日本學者池田大作有過一次著名的對話,在這次對話中,他指出:「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上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 經驗 。」(湯因比:《歷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三、突出的地域性和多樣性

第一,中國文化因地理環境多樣性而呈現豐富的多樣性。

中國作為一個幅員遼闊的泱泱大國,早在兩干多年前,其版圖便「東漸於海,西被幹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中國各地的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政治水準也參差不齊。因此,中國文化自其發生期,即因環境的多樣性而呈現豐富的多元狀態,到晚周,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已大體成形:從大的文化類型來分有在濕潤的東部發展起來的農耕文與在乾燥的西部發展起來的游牧文化;從不同地域細分:東臨滄海有齊魯文化;「四塞之地」有秦文化;地居中原有晉文化;荊楚大地有楚文化;而同在長江流域而分處上游、中游、下游分別有巴蜀文化、楚文化與吳越文化;這些文化因地域不同而各有特色。

在中國文化史上,由於人文地理之異,以至於文化思潮也龐雜多歧:在一定歷史時期,不僅各地區學術研究有自己傳統的研究領域,反映出文化思潮的連續性和地區間的相對獨立性,而且在同一領域中,由於地區間的差別而形成不同的派別。如清代江蘇、安徽學者皆以治經為主,浙江學者擅長治史。在宋代文壇上,形成以黃庭堅為首的江西詩派,以徐照、徐鞏、趙師秀、翁卷為代表的永嘉派;明末形成以李東陽為首的茶陵派,以袁宏道、袁宗都、袁中道為代表的公安派,以鍾惺、譚元春為首的竟陵派;清代則有以朱彝尊為首的浙西詞派,以方苞、劉大柵、姚和為首的桐城派,以渾敬為首的陽湖派,以張惠言為首的吳派。這些派別均因地域得名,反映了地域性的文化分野。

第二,中國文化由於在地理位置特殊的半封閉環境中孕育和發展,而具有獨立的自成體系的人文內涵

中華民族生息在東亞大陸上,東面是茫茫大海,西北面是一望無際的廣大沙漠,西南面是高聳入雲的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其地形特點是西高東低,形如一把巨大的躺椅,背靠歐亞大陸腹地,面對遼闊的太平洋。這樣的地理環境決定了中國文化是一種大陸文化,它產生於一個半封閉的大陸環境中。因此,中國文化遵循著一條獨立的自成體系的發展道路,與其他古代文明古國大不相同。中國古代文化的獨特性與悠久性達到了驚人的統一,這是世界文化史上絕無僅有的珍貴現象。由於中國地理位置處於半封閉的大陸環境,中國文化的發生期,大體是在與東亞文明圈以外諸文化相隔離的情況下獨自完成的。它有著鮮明的獨特性和自主性,與東地中海文化和南亞文化大相徑庭。以文字為例,中國自殷商通用至今的表意方塊字,與發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後來流行於世界大多數地區的拼音文字,其淵源和特性都迥然相異,成為世界文化史上獨成一統的特例。從文學藝術上看,中國文學藝術自成一體。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與古印度的《黎俱吠陀》,以色列地區的《希伯萊詩》,古希臘的《伊里亞特》和《奧德賽》處於同一時代,但《詩經》中的《國風》和《大雅》既不同於《黎俱吠陀》、《伊里亞特》那種近於小說、戲劇的敘事詩和史詩,也不同於《希伯萊詩》那種歌唱人生與宗教的抒情詩,而是一種以世俗生活為題材,敘事與抒情相結合的詩。從哲學上看,中國哲學也有一整套獨特的范疇體系。如先秦兩漢提出的陰與陽、天與人、名與實、常與變,矛盾觀中的一與二,人性論中的善與惡。魏晉時期玄家綜合儒道兩家,提出有與無、體與用、本與末、一與多、言與意、動與靜、自然與名教等等,與歐洲哲學從亞里斯多德到康德、黑格爾創立的范疇體系(如實體、數量、性質、關系、地點、時間、姿態、狀況、活動等)在立論的角度和側重點上均大異其趣。
傳統文化的主要種類
中華傳統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 武術 、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 國畫 、書法、 對聯 、燈謎、射覆、酒令、 歇後語 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 春節 (農歷新年)、正月十五 元宵節 、四月五日 清明 節、 清明節 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 端午節 、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 中秋節 、臘月三十 除夕 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至如今,古今中外的學者們尚不能得出定論,除了多維視野的原因外,還有語言學角度的客觀歧義。廣義上講,文化是人類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總和。

首先,從時間角度上講,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現代文化。

其次,從空間角度講,有東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陸文化。

其三,從社會層面上講,有貴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間文化,主流文化,邊緣文化(姜義華先生分之為規范性文化,非規范性文化,半規范性文化。這種分法比較新穎,所以著重介紹一下。所謂的規范性文化,姜先生認為是以儒家經典為經,以歷代官修史志為緯,在長期流遷演化中廣泛吸收了道,法,陰陽,縱橫,玄,外來文化等諸家學說而形成的經史文化,是中國小農社會的具有最高權威的規范性文化。與此相應的,則是普遍存在於一般民眾中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人與人的種種關系,風俗,習慣,信仰,追求,日常心理,潛在意識及形形色色的成文或不成文制度中的非規范性文化。除去這兩種文化之外,還有介於兩者之間的半規范性文化,指雅俗程度不一的大量文學藝術作品,對經史文化呈半游離狀態的各種文化教育,宗教娛樂活動,比如《水滸傳》《三國演義》《隋唐演義》《西遊記》等俗文化代表作。當然了,我覺得姜先生的分法似乎只針對中國傳統文化才有效)。

其四,從社會功用上,分為名號文化、禮儀文化,制度文化,服飾文化,校園文化, 企業文化 。

其五,從文化的內在邏輯層次上,又可分為物態文化,心態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四個層次。

其六,從經濟形態方面, 又有牧獵文化,漁鹽文化,農業文化,工業文化,商業文化之分。還有人在其中搞著色,黃色文化,藍色文化什麼的。

除此之外,還有分得更俏皮的,比如張遠山先生在他的《上下五千年》的文化 隨筆 中,把文化分為頭腦文化,胸膛文化,腹部文化與下半身文化。下半身又被他分為兩段,為胯部文化與胯部以下文化。他說,以唐中葉(安史之亂)為界,此前是中國文化上半身,此後是中國文化下半身。細分的話,從堯到周,即公元前3千年到公元前552年孔誕生,約2500年,是中國文化史前時期,尚沒有頭腦。孔子誕生前後,春秋戰國,中國進入了頭腦文化時代。秦始皇在一統,集權加專制,胸脯拍得啪啪響,中國進入了胸膛時代。漢朝拍得更響了,拍得匈奴大兵都哆嗦。霍去病墓關的石豬石馬,一看就知道是最沒頭腦的人刻的。最有頭腦的司馬遷,卻被最沒頭腦的武帝閹了下半身。也是這個沒頭腦的漢武帝,宣布獨尊儒術,導致中國兩千年的知識分子大都成了無腦人。總之,張先生這么分,分得很俏皮,之所以給大家啰嗦這么多,無非是想給大家一點啟示,同學們如果有興趣,不妨獨創個分法來。

猜你喜歡:

1. 2017屆高三歷史第一次聯考試卷及參考答案

2. 2017年高考歷史試題解析

3.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特點有哪些

4. 高二政治《我們的中華文化》測試題及答案

5. 中華武術的傳統文化特徵有哪些

⑤ 中華傳統文化,你認為有哪些特點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特性

中國傳統文化豐富多樣居中心地位的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以揚善抑惡、以真善美相統一,以文化教化為目的的倫理政治型文化。它是一種德智統一、以德攝政的文化,是帶有一種民族的、獨特的、重倫理價值取向的特色。

中國傳統文化可概括為「以中華民族為創作主體,於清晚期以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具有鮮明特點和穩定結構的、世代傳承並影響整個社會歷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體系」。

⑥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點

1、中國傳統文化豐富多樣

居中心地位的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以揚善抑惡、以真善美相統一,以文化教化為目的的倫理政治型文化。它是一種德智統一、以德攝政的文化,是帶有一種民族的、獨特的、重倫理價值取向的特色。

中國傳統倫理政治思想,不僅決定了中國古代人的文化人格,而且決定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族特徵。

2、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發展創新性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中華文明是唯一延續時間最長、未曾中斷的文化系統。中華民族自夏代進入文明社會,歷經各朝代,傳統文化代代相傳,經久不衰,這都展現了它所具有的頑強生命力和應變能力,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

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在漫長而曲折的過程中頑強的傳承下來,而且經歷了無數個後人繼承前人又發展前人,虛心學習前人又豐富前人,依據時代需求又超越前人,這樣一個周而復始、連續不斷的接力運動,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得到充實、豐富、發展和創新。

3、具有較強的融合性和凝聚性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多元化的。傳統中國社會,儒、道、佛等多種派系並存,這就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匯集百川優勢、兼容八方智慧的顯著特點。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民族在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上存在很大的差異。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幾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中國文化歷經艱辛,在數千年的發展中經歷了多民族、各地域文化的融合發展,以漢民族文化為主體、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逐漸融合其他少數民族文化和周圍地域文化、形成了同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的發展態勢。

(6)怎麼看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

中國傳統文化作為概念,不僅是指「文化」,更是強調「文化」與「傳統」的結合。

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指人區別於動物,人類社會區別於自然界的本質特徵,是人類生活的總和,包括精神生活、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等極其廣泛的方面。

狹義的「文化」,則是排除了人類社會歷史生活中有關物質創造活動及其成果的部分,即只包括精神創造及其成果,是意識、觀念、心態和習俗的總和。

我們通常利用和研究的文化,主要指狹義的文化。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和創造的文化。所以,這里我們要突出中國文化的傳統性。

「傳統」是指世代傳承的具有自身特點的社會歷史因素,是歷史延傳下來的思想文化、制度規范、風俗習慣、宗教藝術乃至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的總和,具有時間上的歷史性、延續性以及空間上的拓展性和權威性的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可概括為「以中華民族為創作主體,於清晚期以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具有鮮明特點和穩定結構的、世代傳承並影響整個社會歷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體系」。

⑦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有哪些如何理解請簡要談談。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指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悠久,且從未中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博大精深是指中國傳統文化涉及面非常的廣,天文地理術數醫葯詩詞歌賦農商,應有盡有。

⑧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
中國傳統文化的最主要特徵是其支配地位長期被儒家倫理文化的價值取向占據著。上至華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會,上下五千年,儒家倫理文化一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是封閉的生態環境條件下,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的產物。是以漢族為主體,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創造的,這一特定區域特定人類圈的社會精神形態,具有強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是歷時五千年形成的一個完整而龐大的體系,從哲學思想、思維方式到心理傾向,滲透進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豐富,具有內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為文化傳統,世世代代傳播延續下去,還將繼續傳承下去,無論是自然傳承,還是選擇傳承,隨著時間的推移,從不停止。教育的傳承屬於選擇傳承,即把優秀部分傳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傳承性。
第四,傳統文化屬於舊的時代,受著時代的局限,總是一分為二的,其中精華與糟粕並存,養料與毒素同在。對教育有正面的積極的影響,也有負面的消極的效應,具有影響的雙重性。

⑨ 簡述中國傳統文化的類型和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類型:

1、傳統文學

主要是指詩、詞、曲、賦、小說,如《詩經》、《楚辭》;先秦詩歌、漢賦、漢樂府、民歌〔南北朝時期〕、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2、傳統節日

中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漢民族傳統節日近50個。如下是15個主要節日:春節、上元節(元宵節)、花朝節(百花生日)、上巳節(三月三)、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盂蘭盆(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臘八節、祭灶日(小年)、除夕。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3、中國戲劇

京劇、越劇、秦腔、潮劇、崑曲、湘劇、豫劇、曲劇 、徽劇、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梨園戲、歌仔戲、廬劇等。

4、語言文字

漢語是我國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現代漢語有標准語〔普通話〕和方言之分。漢語方言通常分為十大方言:官話方言、晉方言、吳方言、徽方言、閩方言、粵方言、客家方言、贛方言、湘方言和平話土話。

5、傳統音樂

傳統音樂是中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並不在於創作時音的先後,而是在於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徵。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漁舟唱晚》雖是近代音樂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屬中華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傳統音樂。

(9)怎麼看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舉例:

1、時節季令:一年四季,一季三個月,常用孟、仲、季來稱呼。如:孟春、仲春、季春。

2、中國戲劇:京劇、越劇、秦腔、潮劇、崑曲、湘劇、豫劇、曲劇 、徽劇、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梨園戲、歌仔戲、廬劇等。

3、傳統文學:主要是指詩詞曲賦。《詩經》、《楚辭》、;先秦詩歌、漢賦、漢樂府、民歌〔南北朝時期〕、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如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4、民間工藝:潮綉、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面人、麵塑、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千層底等

⑩ 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特徵是 什麼

一,文化本身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因此,中國文化傳統文化發展幾千年來,既具有地域特徵和民族特徵,又具有時代特徵。
在歷史性意義上,中國文化既包括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傳統發生劇烈演變的近代文化與現代文化。
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識形態領域占據著正統地位,對中國文化發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接著就是道家思想,佛家思想。
二,三大基本文化特徵。
1.儒家創始人為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今山東曲阜)。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禮」。所謂的「禮」只是綱常名教化的政治、社會秩序。
2.什麼是道家?所謂道家,最初見於漢代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司馬說:「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瞻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知變,因變,應變」可謂道家之特長。
3.佛教於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在中國的歷史條件下,開始生根、發展,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上層建築的一部分。佛教是一種倫理道德色彩相當濃厚的宗教。佛教以人生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脫作為自己的最高理想,為了實現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惡從善的理論學說和倫理道德准則,形成了有關宗教倫理道德的思想體系。
三,總結。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
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凝聚之學,中國傳統文化是內部凝聚力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系。
二是兼容之學,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盡管在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受到限制,還是以開放的姿態實現了對外來佛學的兼容。
三是經世致用之學,文化的本質特徵是促進自然、社會的人文之化,中國傳統文化突出儒家經世致用的學風,它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腳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經世致用是文化科學的基本精神。

閱讀全文

與怎麼看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12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60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8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1001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3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53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2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15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703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6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5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62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7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