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滁州市屬於哪個文化圈

滁州市屬於哪個文化圈

發布時間:2022-08-31 01:18:00

㈠ 滁州有哪些特色!!!

滁州
地理位置,行政區劃,面積人口,自然環境

滁州市位於安徽省東部,長江三角洲西部邊緣,習慣稱皖東。地理坐標為北緯31°51′一33°13′、東經117°09′一119°13′。行政區域總面積1.33萬平方千米。市境自東南向北分別與江蘇省南京市、揚州市、淮安市毗鄰。

滁州市臨江近海,承東接西,區位優越,交通便捷。京滬鐵路,合寧高速公路,蚌寧高速公路穿越市境,待建中的京滬高速鐵路,寧西鐵路將在市境內通過,滁河航運直達長江。市區距南京市直線距離約50千米,屬於南京都市圈內夥伴城市,一小時車程可達南京祿口機場。

滁州市轄琅琊區、南譙區,天長市、明光市和全椒、來安、定遠、鳳陽4縣,總面積1.33萬平方千米。下設78個鄉、86個鎮、14個街道辦事處,233個居委會和2234個村民委員會。2003年未全市人口432.9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00萬,人口出生率為9.96‰,死亡率為4.96‰,自然增長率為5‰。

滁州市地處江淮之間丘陵地帶,為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溫暖濕潤,氣候特徵可概括為:冬季寒冷少雨,春季冷暖多變,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晴朗氣爽。全市年平均氣溫15.4℃,年平均最高氣溫20.1℃,年平均最低氣溫11.4℃,年平均降水量1035.5毫米。梅雨期長23天。年日照總時數2073.4小時。初霜為11月4日,終霜為3月30日,年無霜期210天。滁州市域跨長江、淮河兩大流域,全市地貌大致可分為丘陵區、崗地區和平原區三大類型,地勢西高東低,全市最高峰為南譙區境內的北將軍嶺,海拔399.2米,圍繞丘陵分布的平台和波狀起伏地帶,構成崗地區,滁河、淮河沿岸和女山湖、高郵湖的濱湖地帶是主要的平原區。

歷史沿革

滁州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

早在遠古時期,先民們就在這片土地上生息勞作。考古發現了多處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址。夏、商、周時期,這里分布著一些部落方國,有鍾離國、椒國等,沿淮「淮夷」部族經過長期開發和征戰,逐步融入華夏文明。

春秋戰國諸侯爭霸,攻戰頻繁,這里曾為吳國、楚國分據,所謂「吳頭楚尾」。秦統一中國又亡於暴政,接著楚漢相爭,江淮一帶至今仍流傳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和「霸王別姬」一路悲歌的故事。

三國鼎立時期,滁州成為魏吳交兵的戰場司馬睿曾在滁州西南摩陀嶺避難,琅琊山因此而得名。

經歷了兩晉南北朝三百年的爭戰,到隋唐時期,滁州的建置和城池基本成形。隋開皇9年(公元589年)始稱滁州。唐代名宦李幼卿、韋應物、李紳、李德裕等先後任過滁州刺史,留下了一系列文物、古跡,詩詞和史話。

北宋歐陽修貶任滁州,寫下了流芳千古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記》和《豐樂亭記》,描述滁州山水之美和民風之淳,蘇軾又將「兩記」寫成了碑貼,由此,滁州和琅琊山名揚四海,聲播古今。南宋時期,江淮一帶成為宋金對峙的前沿,抗金名將、豪放派詞人辛棄疾出守滁州,安定民生,簡賦舒征,收容流亡,修整街市,發展生產,整軍抵禦金兵,滁州面貌為之一新。宋代文化和經濟的發展對滁州歷史產生了重要影響。

元朝後期,鳳陽縣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的朱元璋起兵反元,經過十幾年南征北戰,推翻了元朝統治,建立了明王朝。鳳陽府曾一度營造明代開國皇帝的都城,滁州曾直隸於京師。如今鳳陽皇城遺址和皇陵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代滁州產生了許多學有功名的人物,如天長狀元戴蘭芬,卓有成就的女學者王貞儀,全椒「一門三鼎甲、四代六尚書」的吳氏宗族等,在滁州歷史上閃耀著人文精神的光芒。全椒人吳敬梓於貧病交加中寫出了舉世聞名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300多年來,這本名著以各種文本傳播世界。

晚清,太平天國運動後期,江北皖東一線成為太平軍與清王朝軍隊反復爭奪的重要戰場,1858年爆發了有名的烏衣之戰。

在近代反帝反封建的斗爭中,滁州經歷了辛亥革命的震撼,五四運動的啟蒙,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皖東抗日根據地寫下了不朽的史篇,劉少奇、陳毅、張雲逸、羅炳輝等老一輩革命家曾轉戰於此。1949年1月,皖東全境解放,成立滁縣行政專員公署,下轄9縣。

建國後的滁州經歷了幾十年曲折發展的歷程,1979年鳳陽小崗村農民以石破天驚的大包干創舉,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

1992年12月,國務院批准滁州設立省轄地級市。今日滁州,正在加快工業化、城鎮化的步伐,一座新興的工貿旅遊城市,屹立在長江北岸。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全市已探明礦產有52種,發現各類礦床、礦點近2000個。非金屬礦產是本市礦產資源的優勢,其中石英岩、鑄型用砂、凹凸捧粘土礦以儲量大、品質優聞名全國,岩鹽、石膏、鈣芒硝、石油是安徽省內唯一的非金屬礦產。主要金屬礦產有銅、鈾、鐵、金等。

水資源:全市多年平均地表水逕流量約27.8億立方米,人均佔有量為716立方米,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庫1000多座,總蓄水量23.08億立方米。可利用長江、淮河等外水條件較好。地下水資源欠豐。

土地資源:全市有可耕地54.4萬公頃,有林地19萬公頃,其他用地30萬公頃,難用地17.5萬公頃,水域12.3萬公頃。

動植物資源:全市有鳥類15目41科171種,爬行動物11種,兩棲動物9種,獸類動物14種,;有雲灌木樹種85科187屬414種,類屬17種,中葯材約900多種。全市珍稀樹種有琅琊榆、醉翁榆、滁州水竹、珠龍油桐等。

滁州市旅遊資源豐富,自然、人文景觀具佳。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級自然保護區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有名山、名亭、古關、古寺、歷史文化遺址等自然人文景觀100多處。其中琅琊山、醉翁亭、鳳陽明皇陵、皇甫山國家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等景觀馳名中外。

科教文衛

近年來我市以火炬計劃為先導,大力推進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在火炬項目的示範、引導和推動下,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速度加快,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003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實現技工貿總收入26.6億元,實現利稅1.97億元,出口創匯888萬美元,初步形成了以新材料、高效節能、電子信息、生物醫葯等行業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建市以來,在各級領導的關心和重視下,我市教育系統廣大幹部職工全面貫徹教育方針,艱苦創業、努力奮斗,教育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截至2003年12月,我市共有高校3所,各級各類中等教育及以下學校2061所。其中,中等專業學校2所,中等師范學校1所,普通中學296所(高中62所),職業中學19所,小學1516所,幼兒園215所,特殊教育學校4所。全市各類學校(不含高校)在校學生數為84.91萬人,其中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69.67萬人(小學43.22萬人,初中26.45萬人),普通高中在校生為6.21萬人,職業高中在校生為1.42萬人。全市(不含高校)共有教職工3.59萬人,其中專任教師3.28萬人。

目前由市教育局直管的公辦學校有19所,其中高校1所(滁州電大),中等師范學校1所(鳳陽師范),普通中學9所(高中、完中共4所,初中5所),小學10所,幼兒園13所,職業高中1所(國家級重點職高)。市政府直管高校1所(滁州職業技術學院),省市共建高校1所(滁州學院)及安徽科技學院。

滁州市文化事業在「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和「百花齊放、百家爭嗚」的方針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有了長足的發展。據2003年統計表明,全市文化(包括各縣、市、區)系統在職從業人員有1089人,文化機構215個,其中圖書館、文化館各7個,文物業機構有11個,專業藝術團體5個,藝術學校1個,基層文化站166個。市直文化系統二級機構十三個,在職從業人員300人。

按照全市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總體規劃和「以農村為重點,預防為主,中西醫並重,並依靠科技與教育、動員全社會參與、為人民健康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新時期衛生工作方針,不斷強化全市衛生工作的宏觀管理和業務指導,重點加強政策法規、綜合規劃、執法監督和信息服務等工作。全市各級各類衛生機構331個,其中,醫療機構37個,衛生院261所,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17個(含中醫院6個)。共有8000餘張床位,執業醫師近3000人,注冊護士2000餘人。二級綜合醫院8個,三甲醫院1個。

行政區劃

滁州市轄2個市轄區、2個縣級市、4個縣。

滁州市 面積13398平方千米,人口434萬人(2003年)。
琅琊區 面積 126平方千米,人口24萬。郵政編碼239000。
南譙區 面積1273平方千米,人口27萬。郵政編碼239000。
明光市 面積2335平方千米,人口64萬。郵政編碼239400。市人民政府駐城西街道。
天長市 面積1770平方千米,人口62萬。郵政編碼239300。市人民政府駐天長街道。
來安縣 面積1481平方千米,人口49萬。郵政編碼239200。縣人民政府駐新安鎮。
全椒縣 面積1572平方千米,人口45萬。郵政編碼239500。縣人民政府駐襄河鎮。
定遠縣 面積2891平方千米,人口91萬。郵政編碼233200。縣人民政府駐定城鎮。
鳳陽縣 面積1920平方千米,人口72萬。郵政編碼233100。縣人民政府駐府城鎮。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5)》,人口截至2003年底。 *

㈡ 滁州屬於哪個省

滁州屬於安徽省。

滁州,簡稱「滁」,安徽省轄地級市,長江三角洲中心區27城之一,國家級皖江示範區的北翼城市,江淮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長江北岸新型產業發展基地,非金屬礦產資源開發基地,安徽省首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長三角地區旅遊觀光休閑度假基地,也是連接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的重要中心城市。

滁州地處安徽省東部,長江下游北岸,蘇皖交界地區,通稱「皖東」,東臨南京,西接合肥,市域跨長江、淮河兩大流域,自古有「金陵鎖鑰、江淮保障」之稱。截至2019年,全市總面積1339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14.7萬人。下轄2個區、4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

(2)滁州市屬於哪個文化圈擴展閱讀

2019年,滁州市全年實現生產總值(GDP)2909.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9.7%,高於安徽省2.2個百分點,增速居全省第1位。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9.4億元,增長3.6%;第二產業增加值1427.6億元,增長11.7%;第三產業增加值1232.1億元,增長8.4%。

2019年,滁州市全年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4.7%。其中,500萬元以上項目投資比上年增長19.9%;按產業分,第一產業投資下降44.3%;第二產業投資增長26.5%;房地產業投資增長12.6%;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下降12.4%;教育投資下降13%。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滁州

㈢ 皖江的滁州市

滁州市,是古都金陵的江北屏障,號稱「開天首郡,金陵鎖鑰」。滁州市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層城市,「皖江城市帶」北翼城市,是一座以家電設計製造及硅能技術研發為特色產業的新興工業貿易城市。
滁州稻香魚肥、物產富饒,素有「魚米之鄉」、「水產之鄉」的美譽,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優質棉、瘦肉型豬、淡水產品生產基地和蔬菜生產加工出口基地。定遠縣被國家列為國家瘦肉型豬基地,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天長市被譽為「中國百合之鄉」。市域內絹雲母、岩鹽、石膏、芒硝等非金屬礦產資源儲量居華東之冠,品質優良。滁州是國家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糧食總產量佔全省1/8,糧食商品量佔全省1/4。 琅琊山,4A,國家森林公園,自古有「皖東第一名勝」之贊譽,成為歷代達官顯宦、文人名士旅遊雅聚之地,是我國二十四座文化名山之一。
皇甫山國家森林公園,海拔399.2米,景區總面積53273畝,森林覆蓋率96%,1992年國家林業部批准為皇甫山國家森林公園。其性質為皖東地區生態良好,自然景觀具備的風景區之一。
醉翁亭,「中國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跡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歐陽修寫的傳世之作《醉翁亭記》寫的就是此亭。
鳳陽縣小崗村,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有「中國十大名村、安徽省歷史文化名村」等美譽。

㈣ 滁州是南方 還是北方啊滁州是南方 還是北方啊

安徽省滁州市,屬於南方地區。

一、滁州:

安徽省轄地級市,地處長江下游北岸,長江三角洲西端,安徽省東部,蘇皖交匯地區。

位置境域:

地理區域為北緯31°51′一33°13′、東經117°09′一119°13′之間。

二、南方地區:

南方地區是指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南部,當今中國四大地理區劃之一,主要是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的地區。

行政區劃概念的南方地區的范圍大致包括東南、中南和西南地區。包括江蘇、安徽、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慶、雲南、貴州、西藏、廣西、廣東、海南、台灣、香港、澳門。

(4)滁州市屬於哪個文化圈擴展閱讀

安徽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合肥,位於中國華東。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12月31日,安徽省共有16個省轄市(地級市),分別為:

合肥、蕪湖、蚌埠、淮南 、馬鞍山、淮北、銅陵、安慶、黃山、阜陽、宿州、滁州 、六安、宣城、池州、亳州。

位置境域:

地理位置東經114°54′-119°37′,北緯29°41′-34°38′。地處長江、淮河中下游,長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東、沿江通海,東連江蘇、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鄰江西,北靠山東,東西寬450千米,南北長570千米,轄境面積14.01萬平方千米。

㈤ 皖南和皖北,皖南到底包括哪幾個城市

皖南,位於安徽省南部,北與沿江平原相連,東南與江蘇、浙江交界,西南與江西為鄰,包括銅陵、蕪湖、馬鞍山等市的部分地區和池州、宣城、黃山全域,總面積3.12萬平方千米。安慶並不在皖南管轄區域內。

皖南地勢以皖南山區和皖南沿江平原組成,有九華山、黃山2個山系縱橫其間。皖南地名起源於唐代江南道,雛形於宋代江南東路,成型於元代江東建康道與清代皖南道,定型於民國皖南行政署。皖南代表的文化是徽州文化,是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截至2017年底,皖南包括共計15個區,16個縣,1個縣級市。常住人口889.09萬。2017年,皖南地區生產總值8216.68億元,第一產業總值525.03億元,第二產業4334.01億元,第三產業3357.63億元。

(5)滁州市屬於哪個文化圈擴展閱讀:

皖南包含的區域:

1、池州,簡稱「池」,別名「秋浦」,安徽省地級市。是長江南岸重要的濱江港口城市,長三角城市群成員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國家森林城市,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華山所在地。

池州市位於安徽省南部,北與安慶市隔江相望,南接黃山市,西南與江西省九江市為鄰,東和東北分別與蕪湖市、銅陵市、宣城市接壤。截至2016年末,轄貴池區、東至縣、石台縣和青陽縣,總面積82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4.3萬人。

2、宣城,簡稱宣,古稱宛陵、宣州,地處安徽省東南部,東臨浙江省杭州、湖州兩市,南倚黃山,西和西北與池州市、蕪湖市毗鄰,北和東北與本省馬鞍山及江蘇省南京、常州、無錫接壤,處在滬寧杭大三角的西部腰線上,是南京都市圈成員城市,。

宣城地處江南,自古便有「南宣北合」一說。自西漢設郡以來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宣城自西漢時起就一直是江東大郡,晉永嘉年間,首開文化昌盛之風,歷經六朝。

3、銅陵,安徽省地級市,位於安徽省中南部、長江下游,北接合肥,南連池州,東鄰蕪湖,西臨安慶,介於北緯30°45′—31°09′、東經117°35′—118°09′之間,總面積3008平方千米。

銅陵因銅得名、以銅而興,素有「中國古銅都,當代銅基地」之稱。采冶銅的歷史始於商周,盛於漢唐,延綿3500餘年。新中國第一爐銅水、第一塊銅錠出自銅陵。第一個銅工業基地建於銅陵,第一支銅業股票發自銅陵。

4、黃山,簡稱徽或黃,安徽省地級市,古稱新安、歙州、徽州,地處皖浙贛三省交界處,被稱為「三省通衢」 ,西南與江西省景德鎮市、婺源縣交界,東南與浙江省開化、淳安、臨安縣為鄰,東北與安徽省宣城市的績溪、旌德、涇縣接壤,西北與池州市的石台、青陽、東至縣毗鄰。

黃山市總面積9807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末,下轄3個市轄區、4個縣,常住總人口137.37萬人。2015年,該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30.9億元,比2014年增長6.1%。

5、馬鞍山,簡稱「馬」,是安徽省地級市,位於安徽東部、蘇皖交匯地區,是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核心層城市、長三角城市群成員城市、長江經濟帶沿線城市、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門戶城市;轄3區3縣,總面積4049平方公里。2018年,常住人口233.7萬人。

馬鞍山橫跨長江、接壤南京,自古就有「金陵屏障、建康鎖鑰」之稱。先後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建設試點城市、全國科技興市試點城市、皖南國際旅遊文化示範區、首批國家信息消費示範城市、中國詩歌之城等殊榮。

6、蕪湖,簡稱「蕪」,別稱江城,安徽省地級市、安徽省雙核城市、長三角大城市、華東地區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安徽創客之城,南京都市圈成員城市,合肥都市圈城市,G60科創走廊中心城市。

蕪湖地處長三角西南部,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是華東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全國綜合交通樞紐。蕪湖市下轄4個市轄區、4個縣,總面積6026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底,全市常住人口369.6萬人。

蕪湖自古享有「江東名邑」、「吳楚名區」之美譽。蕪湖明代中後期是著名的漿染業中心,近代為「江南四大米市」之首。蕪湖港是長江水運第五大港、安徽省最大的貨運、外貿、集裝箱中轉港,國家一類口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皖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池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宣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銅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鞍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蕪湖

㈥ 安徽省有多少個地級市

共有17地級市,44市轄區,5縣級市,56縣,省會合肥市。

  1. 合肥市,下轄長豐縣、肥東縣、肥西縣和瑤海區、廬陽區、蜀山區、包河區

  2. 亳州市,下轄渦陽縣、蒙城縣、利辛縣和譙城區

  3. 淮北市,下轄相山區、杜集區、烈山區和濉溪縣

  4. 宿州市,下轄碭山縣、蕭縣、靈璧縣、泗縣和墉橋區

  5. 阜陽市,下轄界首市、太和縣、臨泉縣、阜南縣、潁上縣及潁州區、潁東區、潁泉區三區

  6. 蚌埠市,下轄懷遠縣、固鎮縣、五河縣和龍子湖區、蚌山區、禹會區、淮上區四區

  7. 淮南市,下轄田家庵區、大通區、謝家集區、八公山區、潘集區五區和鳳台縣以及毛集綜合實驗區

  8. 滁州市,下轄琅琊區、南譙區、天長市、明光市、鳳陽縣、全椒縣、來安縣、定遠縣

  9. 六安市,下轄舒城縣、霍山縣、金寨縣、霍邱縣、壽縣及六安經濟技術開發區、葉集試驗區和金安區、裕安區兩區

  10. 巢湖市,下轄無為縣、廬江縣、和縣、含山縣和居巢區

  11. 蕪湖市,下轄蕪湖縣、繁昌縣、南陵縣和弋江區、三山區、鏡湖區、鳩江區四區

  12. 馬鞍山市,下轄當塗縣、花山區、雨山區、金家莊區

  13. 安慶市,下轄桐城市、懷寧縣、樅陽縣、潛山縣、太湖縣、宿松縣、望江縣、岳西縣和迎江區、大觀區、宜秀區三個區

  14. 池州市,下轄貴池區、東至縣、石台縣、青陽縣和九華山風景區

  15. 銅陵市,下轄銅陵縣、銅官山區、獅子山區、郊區

  16. 宣城市,下轄寧國市、郎溪縣、廣德縣、涇縣、績溪縣、旌德縣和宣州區

  17. 黃山市,下轄屯溪區、黃山區、徽州區、歙縣、休寧縣、祁門縣、黟縣和黃山風景區

(6)滁州市屬於哪個文化圈擴展閱讀:

安徽,簡稱「皖」,省會合肥,位於中國大陸東部,屬於華東地區,介於東經114°54′-119°37′,北緯29°41′-34°38′之間,公元1667年因江南省東西分置而建省。安徽得名於「安慶府」與「徽州府」之首字。

安徽襟江帶淮,沿江通海,經濟繁榮,教育發達。下轄宿州、淮北、亳州、阜陽、蚌埠、淮南、滁州、六安、馬鞍山、安慶、蕪湖、銅陵、宣城、池州、黃山等16個地級市。地跨長江、淮河南北,新安江穿行而過,與江蘇、浙江、湖北、江西、山東、河南接壤,東西寬約450公里,南北長約570公里,轄境面積14.01萬平方千米,佔全國的1.45%。地形地貌由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區組成,境內湖泊星羅棋布,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魚米之鄉。

安徽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擁有淮河文化、廬州文化、皖江文化、徽文化四大文化圈。安徽與江蘇、上海、浙江共同構成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為國際6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2014年,獲得中國最幸福的省份榮譽,被列入中國首個新型城鎮化試點省份。2015年,安徽省正式邁入中等偏上收入的快速發展階段。

㈦ 安徽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冊的作業

《安徽地域文化》作業1

一、填空(每小題1分,共20分。)

1、康熙六年七月十二日(1667年8月30日),康熙批准了由吏部匯奏並經御前會議討論通過的全國性地方行政區劃和官制政革意見,其中,江南省正式分為 江蘇 、 安徽 兩省,改左布政使為安徽布政使,使安徽省三司健全,因此,康熙六年(1667)一般認為是安徽建省標志。
2、安徽建省大致經歷了元末明初的行政區域統一;順治十八年(1661年)左、右布政使劃片分治;康熙四年(1665年)調整左、右布政使轄區,使蘇、皖兩省分省分治奠定基礎,確定疆界;康熙六年七月甲寅,正式批准建省;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己亥,正式將省會定於 安慶 。因此,一般把公元1667年8月30日作為安徽省誕生紀念日。
3、解放戰爭後期,安徽境內的淮河南北、江淮地區先後解放,初建皖西、江淮、豫皖蘇邊區3個行政公署,下設專區,再下為縣、市。1949年4月,撤銷上述3個行政公署,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5月,隨著江南地區全部解放並普遍建政,成立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兩個行署行使省的權力,但比省的規格要小。行署下轄直轄市、專區,再下為縣及專轄市。1952年4月,撤銷皖南、皖北2個人民行政公署,合並成立 安徽 省。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徽省。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省會駐 合肥 。
4、地域文化就是一定地域內歷史形成並被人們所感知和認同的各種文化現象。地域文化具有 歷史性 、地域性和 獨特性 的特點。
5、安徽文化在其長期的發展中,由於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的不同,在安徽大地上形成了三個各具特點的區域文化,即 淮河文化 、 皖江文化 、 徽州文化 ,它們共同構成了安徽文化。
6、安徽文化具有 延續性 、兼容性、 多樣性 、不平衡性、 開拓創新性 的基本特點。
7、道家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學派之一,春秋末年的 老子 初步創立了道家思想體系,戰國中期的 莊子 是先秦道家學術的集大成者。老子的思想集中體現在所著的《 老子 》一書中。《老子》共五千多字,故也稱五千言,被後來的道教奉為經典,老子本人亦被尊為教祖。
8、新文化運動的內容集中表現為提倡新文化,顛覆舊文化。具體內容則可概括為四個方面:提倡 民主 ,反對專制、獨裁;提倡 科學 ,反對愚昧、迷信;提倡 新道德 ,反對舊道德;提倡 新文學 ,反對舊文學。

二、名詞解釋(每小題5分,共20分。)

淮河文化圈:淮河文化圈一般指由淮河沿岸及淮北地區構成的區域文化帶。由於淮河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各種不同文化在此碰撞、交流,淮河文化作為融合中原文化、吳楚文化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區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過渡性的特點。

《道德經》:《道德經》亦稱《老子》。老子的思想集中體現在所著的《老子》一書中。《老子》共五千多字,故也稱五千言,被後來的道教奉為經典,老子本人亦被尊為教祖。其基本范疇是「道」與「德」,相比較起來,「道」最為基本。

新安理學:朱熹作為理學思想的集大成者,其理學體系被後世稱為「朱子學」。朱熹門生弟子眾多,遍及閩中等南方地區,他們同尊朱熹並形成眾多的流派,其中徽州的朱門弟子以朱熹嫡傳自譽,在發明、詮釋朱子學方面獨樹一幟,被稱為新安理學。新安理學形成於南宋,在元代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並於明初達到鼎盛。新安理學一以貫之的學說宗旨、一脈相承的理學家群和鮮明的學派特徵,對12世紀以後的中國哲學史和學術思想史的發展演變,以及徽州及周邊地區的社會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是指20世紀初(1915-1923年),一批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針對內憂外患的時局發起的以反對封建文化為主要內容,旨在打破封建主義的束縛,實現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思想解放運動。「德先生和賽先生」是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新文化運動的內容集中表現為提倡新文化,顛覆舊文化。

三、簡答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1、安徽的三大文化圈是什麼?各有哪些特點?
安徽文化在其長期的發展中,由於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的不同,在安徽大地上形成了三個各具特點的區域文化,即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它們共同構成了安徽文化。
淮河文化圈一般指由淮河沿岸及淮北地區構成的區域文化帶。淮河文化圈的形成得益於得天獨厚的地理和人文環境條件,有其深厚的底蘊和豐富的內涵。由於淮河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各種不同文化在此碰撞、交流,淮河文化作為融合中原文化、吳楚文化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區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過渡性的特點。
皖江文化圈一般是指從遠古到現在皖江地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其范圍大體接近於現在的皖江經濟區域,即安慶、蕪湖、馬鞍山、銅陵、池州、巢湖、宣城市(除績溪縣)和滁州市東部。皖江文化圈基本特點(1)古皖文化源遠流長(2)皖江文化內容豐富,底蘊深厚,異彩紛呈 (3)皖江文化具有水文化的特點 (4)開放創新意識濃。
徽州文化是指原徽州府屬下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和婺源(今屬江西省)等六縣所出現的既有獨特性又有典型性的各種文化現象。徽州文化是安徽地域文化中最成熟、最具有代表性、最典型的地域文化。徽州文化主要特點是(1)徽州文化內涵豐富,具有豐富性、輝煌性、典型性(2)徽州文化是一種典型的儒學文化。

2、老子哲學中「道」的內涵包括哪些方面?
作為老子哲學體系核心的「道」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道是真實存在的,道是物,卻是渾然一體之物。「其中有物」、「其中有精」,盡管它的存在是恍惚的,但卻是真實可信的。
第二,道是萬物的根本。在老子看來,整個世界萬事萬物都是從「道」派生出來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所言「道生一」,既有指萬物形成之前的狀態,也表示道成為萬物得以統一的原則,有了這樣的狀態和原則,分化為天、地,並通過陰陽變化產生和氣,陰、陽、和三氣化合再產生出萬物來。
第三,道是萬物運動的規律。萬物的生長衰亡,皆由道支配,盡管道作為規律並非有意識、有目的的主宰,但萬物的存在和發展又莫不遵循一定的規律和法則,這就是「道恆無為而無不為」。

3、如何正確看待莊子的人生哲學?
莊子的人生哲學是對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實踐方法的思考,它立足個人生存的困境並試圖超脫出來,這是莊子思想的核心部分。
莊子認為,人之所以不自由,一方面是受到外界物質條件的束縛,另一方面則是由於自身肉體的限制,用莊子的話來說,就是「有待」和「有己」。真正的自由是一切條件都不需要依靠,一切限制都沒有,在無窮的天地之間自由地行動,即「無待」,同樣,也要擺脫自己的肉體和精神的限制和束縛,以達到「無己」。 莊子在對生命短暫的慨嘆中蘊涵著對現世生活、生命的積極肯定,並強烈希望從這種人生的根本困境中超脫出來。莊子的人生理想,是追求無待、無累、無患的絕對的精神自由,其最基本的人生實踐就是個人的修養。莊子認為恬淡無欲的精神修養,是形成安寧、恬靜的精神境界的基礎,一個恬淡去欲的人,在社會生活中必能與世無爭,超脫形體和功利的束縛。與莊子的人生理想相對應,其人生實踐一方面表現為自我的精神修養,另一方面則表現為他對於世俗生活的態度——超世、遁世和順世。
莊子生活在戰國中期,這是一個沉淪的時代,莊子深刻理解並憐憫時代的痛苦,因此,如何從憐憫世人的苦難與罪惡的精神重壓下求得解脫,就成為他的思想的核心內容。莊子取法老子的「道」和「無為」,強調個體生命對痛苦的解脫,但由於在現實中無法實現,所以只能作精神上的無為和逍遙,在虛靜的心靈世界幻想與自然冥合為一,獲得精神自由。

4、為什麼朱熹被看作理學的集大成者?
朱熹作為二程的嫡傳弟子,繼承程顥、程頤的天理論思想,同時吸收了周敦頤關於太極的學說和張載關於氣的理論,朱熹將這三者糅合在一起,並綜合北宋理學諸家學說,建立起龐大的哲學體系,將傳統儒學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哲理化高度,成為理學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前人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個以「理」為最高哲學范疇的哲學體系,這個體系包括理氣論、心性論、格物致知說和知行並進說等各方面內容。

四、考察論析題(每小題20分,共40分。)

1、當今時代,如何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安徽傳統文化
一、進一步挖掘安徽傳統文化資源
文化的傳承和延續是建設安徽文化的基礎和依託。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組成部分的安徽文化,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演變,經過了歷代文化的選擇與組合,有著非常深厚的沉澱與累積。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的安徽文化史上,不但涌現了象老子、莊子、桓譚、朱熹、戴震這樣的大思想家,象管仲、曹操、包拯、朱元璋、李鴻章這樣的大政治家,象「三曹」、稽康、梅堯臣、張孝祥、方苞、吳敬梓這樣的大文學家,而且也涌現了象華佗、王藩、方以智、梅文鼎等為科學技術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著名人物,以及許多在經濟開發中作出卓越成績的歷史人物,也不乏在政治經濟領域進行改革和探索的傑出人物。他們的思想、理論、科技文化成果,構成了安徽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他們就象一座座豐饒的礦藏一樣,只有對之進行深入的挖掘和篩選,才能繼承和發揚他。
二、弘揚和發展安徽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克服消極不利因素
與整個中華傳統文化一樣,安徽文化對現代社會經濟發展同樣具有積極性與消極性兩方面的不同影響。如安徽文化傳統中的重教興學的風尚,安徽文化中的兼容並包的精神,安徽文化中開拓創新的精神,徽商的講求信義和道義的儒商精神,這些對促進安徽經濟的發展都有著明顯的積極作用,是值得我們在文化建設中大力弘揚和光大的。而安徽傳統文化中重人文輕科學、重功名輕經濟、重經驗輕理性以及道家文化中的消極出世思想等一些觀念和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安徽經濟社會的發展,是我們要努力克服和消除的。
三、借鑒吸收外來文化發展新文化
學習借鑒外來文化是每個文化體系得以發展的重要條件。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文化交流日益廣泛的當今世界,更需要不斷學習、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切優秀成果,來充實發展自己,才能使自己獲得繁榮與進步。安徽文化有著借鑒、吸收外來文化並融會貫通加以發展的優良傳統,道家文化、朱子理學都是在借鑒吸收基礎上產生的,安徽文化的現代化,僅靠自身的積極因素是難以達到目標的,必須藉助於對外開放與交流,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並結合自己的實際加以創新、發展,建設新的安徽文化。
四、努力構建安徽文化的時代精神
安徽文化在歷史的發展中形成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三個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它們為安徽文化建設提供了極為充裕的條件和基礎。但由於三個區域文化各具特色和不同內涵,因而使得安徽文化內在的凝聚力和合力顯得不足,難以形成統一的安徽文化精神和安徽文化形象。文化是一種表面的現象,隱藏在文化背後的文化精神、民族精神才是文化實質性的內涵。對於地處內陸而又包含三個區域文化的安徽來說,構建統一的當代安徽文化精神,是非常迫切與必需的。正是意識到這一點,安徽的決策者和領導者曾提出了以拼搏精神、進取精神、自強精神、團結精神、開放精神和奉獻精神為內涵的「黃山松」精神作為安徽的文化精神。以黃山松作為安徽文化精神的形象標志,可以使人們感受到這個文化精神的地域和歷史的鮮明與特色,也顯示了它的壯麗與豪邁,這對於樹立安徽的整體文化形象,增強安徽經濟建設與社會進步的動力,都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五、充分發揮文化對經濟的激活功能,利用文化發展區域經濟
政治經濟的文化性與文化的經濟性,已成為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徵。一種文化可以在多種層面上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動力和活力,文化激活經濟的功能日益為人們所重視。一個區域的競爭力如何,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區域的文化資源,文化氛圍,文化發展水平。現代區域經濟和現代區域文化的互相滲透,呈現經濟、文化一體化趨勢。近年來,我國不少地方提出了「文化興省」、「文化興市」的口號。我省作為文化大省,完全可以利用自己豐富的、有特色的文化資源來激活帶動經濟發展,如各地可通過定期舉辦各種文化節、文化展來招商引資、吸引人才,如淮南的「中國豆腐文化節」、銅陵的「青銅文化節」就起到了很好的「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作用。另外,各地企業應有意識地將本地特色文化融入產品設計和企業文化建設中。如此則文化服務了經濟,且在服務經濟的同時提升了文化的知名度,發展了特色文化。
六、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現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轉變
文化產業是第三產業中的一個重要產業。隨著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文明程度的提高,文化產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重要。黨的十六大報告強調要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安徽是文化資源大省,較大的文化影響力、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各具特色和魅力的文化資源,是我省發展文化產業、建設文化強省的優勢。但由於歷史、經濟等各方面的原因,安徽在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上還有明顯欠缺。很多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或因保護不力,或因宣傳不夠,或因開發利用不到位,遠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功能和效應,在全國的知名度還沒有真正打響,還缺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和知名品牌。安徽文化的產業化發展還比較落後,離文化強省目標還有較大差距。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好徽字牌,唱響黃梅戲,建設文化強省」的文化發展戰略,為安徽文化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指明了方向,因此我們要依託傳統文化資源,挖掘、弘揚我省文化資源的精華,加快安徽地域特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打造優秀的地域特色文化品牌,把我省的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產業優勢,使我省文化產品走向全國、走向世界,讓安徽文化為安徽經濟的發展發揮積極的作用,也使安徽文化在服務經濟的同時取得新的成就。

2、實地參觀並考察一些歷史名勝、古跡或紀念館、博物館,並結合實際談談安徽文化的基本特點。
一、安徽文化具有延續性
所謂延續性,是指安徽文化歷史悠久,自進入文明社會以後就處於不斷發展、不斷完善過程中,其間從未中斷過。安徽具有豐富的史前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安徽文化在夏商時期開始萌芽,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在秦漢大一統的文化局面下,安徽文化繼續發展,在學術思想、文學方面成就尤為突出,涌現了一大批傑出人物。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漢文化和山越文化在安徽地區發生碰撞、融合,安徽文化在繼承先秦文化傳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在哲學、教育、文學、藝術、科技等領域都有重大貢獻。隋唐五代時期,由於安徽遠離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因此這一時期的安徽文化雖沒有什麼傑出成就,但也沒有中斷。宋元時期,安徽文化在第三次南北文化碰撞交流中,發展到了精緻和成熟階段,新安理學是這一階段的標志。明清時期,安徽文化在前期相續發展基礎上進入了繁榮和鼎盛時期,在文化的諸多方面取得了傑出成就,涌現了一大批大家,特別是桐城派和徽州文化的全面繁榮,標志著安徽文化的鼎盛,取得了一系列總結性和開創性的成果,對全國文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清末民初時期,中國社會和文化都處於新舊交替時期,安徽文化也具有著鮮明的新舊交替的時代特徵,一方面是傳統的血脈仍在延續,另一方面是新文化因子開始生成,在古今、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中,產生了許多文化名人和傑出大家,如胡適、陳獨秀、陶行知等。縱觀安徽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安徽文化發展是環環相扣,階段相接,從而形成了一條從未中斷的文化鏈。
二、安徽文化具有兼容性
安徽文化的兼容性一方面表現在安徽文化對南北文化的兼容吸收上,如老莊的道家學派就既體現了北方文化的影響,又有南方楚辭文化的影響。兼容性的另一方面表現在,安徽的學人注意吸收其他學派學者的成果,如作為道家學派集大成的著作《淮南子》,就是在發揮先秦道家思想基礎上,同時兼采儒、墨、名、法各家之長而成。朱熹是新安理學的祖師,作為理學的集大成者,其嚴密完整的理學體系則是在融通北宋程顥、程頤、張載、周敦頤諸儒以及道、釋學說基礎上形成的。安徽文化的兼容性還表現在安徽歷史上的很多學者,在學術上的成就,既是專精,同時又精通諸多方面學問。如方以智既是哲學家,而其對天文、禮樂、律數、書畫、文字、琴劍等又無不通曉,其所著《物理小識》是一部網路全書式的著作。再如皖派經學的代表人物戴震也精通多種學問,既是哲學家又是考據學家,他對訓詁、算數、天文、地理、制度、名物、音律等無不精通,足見其學問之廣博。
三、安徽文化發展具有多樣性
淮河、長江從安徽北部和東南部流過,自然地將安徽分為北部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區三塊,淮河沿岸及以北地區是平原旱作農業地區,其文化上長期受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的直接影響,其經濟結構、生活習俗、民情風尚等都包含了較多的北方文化因素。江淮之間是我國旱地農業區和水田農業區的過渡地帶,在經濟結構上與淮北地區有較大差異,而該地區在歷史上一直是北方文化與南方文化碰撞與交融的主要地帶,因此文化風貌兼有南北特徵。而沿江平原與皖南山區是典型的水田農業區,有悠久的水稻種植歷史,其文化風貌也更多地包含了南方文化的因素。特殊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為安徽文化的多樣性提供了條件,安徽文化也在這種區域差異性基礎上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了三個較為成熟的、具有豐富內涵和個性特徵的區域文化,即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三個區域文化圈。
四、安徽文化發展具有不平衡性
安徽文化的發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區域卻表現出不平衡性。春秋戰國時期,安徽文化開始在淮河流域地區形成,但在以後的數千年歷史中,安徽文化幾度興衰,差不多呈波浪式發展。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安徽文化在繼承先秦安徽文化傳統的基礎上獲得進一步發展,然而在隋唐五代的近400年間,雖然安徽地區也不乏傑出人才與成就,但較之前代與周邊地區卻顯得較為冷清,直至北宋王朝建立以後,安徽文化才開始掃除隋唐時期寂寞冷清的局面。兩宋時期,安徽雖然烽火不斷,但由於北方中原文化的南下交流,安徽在學術文化方面卻取得了突出成就。公元1275年,安徽全境落入元軍之手,在此後的100多年裡,安徽文化基本是處於停滯甚至倒退狀態,直至明中葉以後,安徽文化才迎來又一個黃金時期,產生了桐城派以及徽州文化的全面繁榮。安徽文化進入鼎盛時期。
安徽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性還表現在安徽文化的區域發展不平衡,並在時間和區域上由淮河流域逐步向皖南傾斜、發展。從春秋戰國到西晉滅亡,安徽文化的發展主要局限於淮河流域,這一時期頗有建樹的安徽學者差不多都出生或生活在這些地區。東晉南渡以後,隨著中原世家大族的南遷,我國文化中心也開始向南轉移到長江流域,安徽的文化格局也開始發生變化。兩淮地區由於北方少數民族的侵入及戰爭的破壞,其在安徽文化中的重心地位也開始喪失,此時長江沿線地區開始登上文化學術舞台,產生了如張籍、杜荀鶴、張孝祥、李公麟等一大批傑出的學者。金元時期,兩淮地區淪入金、元鐵蹄統治之下140多年,兩淮文化再次受到毀滅性的破壞,而此時的皖南地區,由於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南移,加之這一地區遠離戰亂,因而文化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尤其是徽州地區異軍突起,從事實上確立了其在安徽文化的中心地位。明中葉以後,皖江地區和徽州地區更是人才輩出,以桐城派為代表的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雙峰聳峙,安徽文化迎來了他輝煌燦爛的巔峰。因此我們可以說,淮河文化是中古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是封建社會後期的文化。
五、安徽文化具有開拓創新性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部安徽文化史,就是一部不斷創新的歷史。春秋時期的管仲,輔佐齊桓公施行改革,他的民為邦本、通商惠賈、發展經濟等思想和做法,奠定了山東齊文化注重經濟之特色的底蘊。老、庄創立道家學說,而集道家學說之大成的《淮南子》,則以道家的自然天道觀為核心,集法家的進步歷史觀,儒家的仁政學說,陰陽家的陰陽學說為一體,構建了一套黃老道家學說與實踐相結合的治國理論。它的內容包羅萬象,思想則取諸家之長,棄各家之短,是創新的一個典範。「三曹」也是變革和創新的典型。在曹操父子努力下,開創了「梗慨而多氣」的建安文學新時代。朱熹是宋代理學集大成者,也是安徽學說善於創新的典範。他在繼承儒學傳統基礎上,吸收佛、道合理成分,克服儒學世界觀、方法論的短處,構造出內容精深、結構精緻的新儒學體系。朱熹和理學的兼容並包、自我批判、不斷創新的傳統,深刻地影響了宋元明清的文化發展,也深刻影響了中國近代、現代的文化變革。除了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創新之外,安徽人在其他許多方面也都有創新,如徽派建築、蕪湖鐵畫、文房四寶、安徽戲劇等諸方面都體現了安徽人的智慧和創新精神,為中國文化做出了積極貢獻。也正是由於創新,才使得安徽文化具有強大的內在生命力,才使得安徽文化得以延續發展並不斷創造輝煌。

㈧ 滁州市屬於幾線城市

截至2019年7月26日,滁州市屬於四線城市。

滁州,簡稱滁,古稱塗中、清流、新昌。是安徽省省轄市,是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核心圈層城市、長三角城市群成員城市,南京市江北門戶,國家級皖江示範區北翼城市,皖東區域中心城市,江淮地區重要的樞紐城市。

(8)滁州市屬於哪個文化圈擴展閱讀:

2018年,全年實現生產總值(GDP)1801.7億元,比上年增長9.1%,高於全省1.1個百分點,總量居全省第5位,增速居全省第3位。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0.7億元,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930.1億元,增長10.9%;第三產業增加值650.9億元,增長9.1%。三次產業結構為12.3:51.6:36.1,其中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45.0%。人均GDP達43999元(摺合6649美元),比上年增加4400元。

規模以上工業中,36個工業行業大類中的33個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食品製造業增長39.9%,化學纖維製造業增長33.0%,汽車製造業增長21.6%,儀器儀表製造業增長20.0%,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9.4%,

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長17.2%,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製造業增長14.4%,有色金屬礦采選業增長12.9%,金屬製品業增長12%,煙草製品業增長10.4%,紡織業增長9.4%,酒、飲料和精緻茶製造業增長8.9%。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四線城市名單

網路-滁州市

㈨ 滁州位於江淮之間

滁州市位於安徽省東部,長江三角洲西部邊緣,習慣稱皖東.地理坐標為北緯31°51′一33°13′、東經117°09′一119°13′.行政區域總面積1.33萬平方千米.市境自東南向北分別與江蘇省南京市、揚州市、淮安市毗鄰.
滁州市臨江近海,承東接西,區位優越,交通便捷.京滬鐵路,合寧高速公路,蚌寧高速公路穿越市境,待建中的京滬高速鐵路,寧西鐵路將在市境內通過,滁河航運直達長江.市區距南京市直線距離約50千米,屬於南京都市圈內夥伴城市,一小時車程可達南京祿口機場.
滁州市轄琅琊,南譙兩區,明光市(縣級)天長市(縣級),定遠,來安,鳳陽,全椒4縣,總面積1.33萬平方千米.下設78個鄉、86個鎮、14個街道辦事處,233個居委會和2234個村民委員會.2003年未全市人口432.9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00萬,人口出生率為9.96‰,死亡率為4.96‰,自然增長率為5‰.
滁州市地處江淮之間丘陵地帶,為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溫暖濕潤,氣候特徵可概括為:冬季寒冷少雨,春季冷暖多變,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晴朗氣爽.全市年平均氣溫15.4℃,年平均最高氣溫20.1℃,年平均最低氣溫11.4℃,年平均降水量1035.5毫米.梅雨期長23天.年日照總時數2073.4小時.初霜為11月4日,終霜為3月30日,年無霜期210天.滁州市域跨長江、淮河兩大流域,全市地貌大致可分為丘陵區、崗地區和平原區三大類型,地勢西高東低,全市最高峰為南譙區境內的北將軍嶺,海拔399.2米,圍繞丘陵分布的平台和波狀起伏地帶,構成崗地區,滁河、淮河沿岸和女山湖、高郵湖的濱湖地帶是主要的平原區.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滁州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
早在遠古時期,先民們就在這片土地上生息勞作.考古發現了多處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址.夏、商、周時期,這里分布著一些部落方國,有鍾離國、椒國等,沿淮「淮夷」部族經過長期開發和征戰,逐步融入華夏文明.
春秋戰國諸侯爭霸,攻戰頻繁,這里曾為吳國、楚國分據,所謂「吳頭楚尾」.秦統一中國又亡於暴政,接著楚漢相爭,江淮一帶至今仍流傳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和「霸王別姬」一路悲歌的故事.
三國鼎立時期,滁州成為魏吳交兵的戰場司馬睿曾在滁州西南摩陀嶺避難,琅琊山因此而得名.
經歷了兩晉南北朝三百年的爭戰,到隋唐時期,滁州的建置和城池基本成形.隋開皇9年(公元589年)始稱滁州.唐代名宦李幼卿、韋應物、李紳、李德裕等先後任過滁州刺史,留下了一系列文物、古跡,詩詞和史話.
北宋歐陽修貶任滁州,寫下了流芳千古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記》和《豐樂亭記》,描述滁州山水之美和民風之淳,蘇軾又將「兩記」寫成了碑貼,由此,滁州和琅琊山名揚四海,聲播古今.南宋時期,江淮一帶成為宋金對峙的前沿,抗金名將、豪放派詞人辛棄疾出守滁州,安定民生,簡賦舒征,收容流亡,修整街市,發展生產,整軍抵禦金兵,滁州面貌為之一新.宋代文化和經濟的發展對滁州歷史產生了重要影響.
元朝後期,鳳陽縣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的朱元璋起兵反元,經過十幾年南征北戰,推翻了元朝統治,建立了明王朝.鳳陽府曾一度營造明代開國皇帝的都城,滁州曾直隸於京師.如今鳳陽皇城遺址和皇陵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代滁州產生了許多學有功名的人物,如天長縣因為名字好二由第九點為第一,並獻甘露餅巴結皇帝的「狀元」戴蘭芬,卓有成就的女學者王貞儀,全椒「一門三鼎甲、四代六尚書」的吳氏宗族等,在滁州歷史上閃耀著人文精神的光芒.全椒人吳敬梓於貧病交加中寫出了舉世聞名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300多年來,這本名著以各種文本傳播世界.
晚清,太平天國運動後期,江北皖東一線成為太平軍與清王朝軍隊反復爭奪的重要戰場,1858年爆發了有名的烏衣之戰.
在近代反帝反封建的斗爭中,滁州經歷了辛亥革命的震撼,五四運動的啟蒙,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皖東抗日根據地寫下了不朽的史篇,劉少奇、陳毅、張雲逸、羅炳輝等老一輩革命家曾轉戰於此.1949年1月,皖東全境解放,成立滁縣行政專員公署,下轄9縣.
建國後的滁州經歷了幾十年曲折發展的歷程,1979年鳳陽小崗村農民以石破天驚的大包干創舉,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
1992年12月,國務院批准滁州設立省轄地級市.今日滁州,正在加快工業化、城鎮化的步伐,一座新興的工貿旅遊城市,屹立在長江北岸.
自然資源
[編輯本段]
礦產資源:全市已探明礦產有52種,發現各類礦床、礦點近2000個.非金屬礦產是本市礦產資源的優勢,其中石英岩、鑄型用砂、凹凸捧粘土礦以儲量大、品質優聞名全國,岩鹽、石膏、鈣芒硝、石油是安徽省內唯一的非金屬礦產.主要金屬礦產有銅、鈾、鐵、金等.
水資源:全市多年平均地表水逕流量約27.8億立方米,人均佔有量為716立方米,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庫1000多座,總蓄水量23.08億立方米.可利用長江、淮河等外水條件較好.地下水資源欠豐.
土地資源:全市有可耕地54.4萬公頃,有林地19萬公頃,其他用地30萬公頃,難用地17.5萬公頃,水域12.3萬公頃.
動植物資源:全市有鳥類15目41科171種,爬行動物11種,兩棲動物9種,獸類動物14種,;有雲灌木樹種85科187屬414種,類屬17種,中葯材約900多種.全市珍稀樹種有琅琊榆、醉翁榆、滁州水竹、珠龍油桐等.
滁州市旅遊資源豐富,自然、人文景觀具佳.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級自然保護區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有名山、名亭、古關、古寺、歷史文化遺址等自然人文景觀100多處.其中琅琊山、醉翁亭、鳳陽明皇陵、白鷺島風景區、皇甫山國家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等景觀馳名中外.

㈩ 滁州市屬於哪個省哪個市

滁州市屬於安徽省轄地級市。

簡介:

地處長江下游北岸,長江三角洲西端,安徽省東部,蘇皖交匯地區;南據長江,東控京杭大運河,長江一級支流滁河及清流河貫通境內,是為江東之門戶,介於北緯31°51′一33°13′、東經117°09′一119°13′之間;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市土地總面積1.35萬平方公里,轄2市4縣2區,籍人口454.1萬

歷史:

民國元年(1912年),安徽省廢道、府、州、廳,各府州縣直屬省府,滁州改為滁縣,直屬安徽省。民國3-7年,北洋政府實行省、道、縣三級行政體制,市境各縣均屬安徽省淮泗道,民國21年,析盱眙、滁縣、定遠、來安等縣地置嘉山縣。同年安徽省劃分為10個行政專員督察區,其中鳳陽、定遠屬第四專區,其餘各縣屬第五專區(專署駐滁縣)。

轄區:

滁州市設2區(南譙區、琅琊區),管轄4縣(全椒縣、來安縣、定遠縣、鳳陽縣),代管2縣級市(天長市、明光市),並賦予滁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蘇滁現代產業園市級行政管理許可權。

閱讀全文

與滁州市屬於哪個文化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12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60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8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1001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3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53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2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15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703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6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5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62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7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