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中西數字文化有哪些差異

中西數字文化有哪些差異

發布時間:2022-04-12 18:05:25

① 請簡要敘述在古代中西數學文化的差異,並談談你認為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

經濟政治決定文化,所以說古代中西方數學文化的差異主要是由於古代中西方的經濟政治發展狀況不同社會存在不同。

② 中西方文化差異具體有什麼

飲食觀念
歐洲人都說世界上有三大美食,每一個版本里都有中國和法國的,只有關於第三家卻說法不一,有說是義大利的,也有說是土耳其、突尼西亞或摩洛哥等國的。盡管相持不下,但大家都有個共識,飲食常能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和文化思維等方面的差異。
一次在中餐館舉行宴會,飯店菜上得很慢,不知不覺中過去了近兩個小時,但菜似乎才上了一半。臨座的一位女士是第一次參加中餐宴會,忍不住問我,你們中國人請客都上這么多菜嗎?我說,在中國還要多,通常是10道以上。她很驚訝,連說中國的宴會實在太豐富了,難怪中國的美食很有名。但過了一會兒,她又問我,有個現象很奇怪:中國人吃飯每次都上那麼多菜,可為什麼都長得那麼瘦。而法國入每次菜很少,但為什麼都比中國人胖呢?
我一時語塞,但又覺得她問得多少有點道理,因為那天同桌的幾個中國人都顯得比較瘦弱,而幾個法國人個個人高馬大。想了想,和她講了自己的一點想法:中國是個好客的民族,只有上了一桌子菜才覺得沒怠慢客人。另外中國人有時候更注重形式,所以在中國的烹調里,菜的樣式千變萬化,具體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講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歐洲人似乎更實際一些,在菜的花色變化上下的工夫顯然不如中國,但講究的是其營養的搭配和保護。這是中、法飲食觀念的重要差異,多少也反映出了中法文化性格的不同。

對色彩的認識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顏色,一個國家和民族也一樣,對不同顏色的喜好從整體上可以反映出一個民族或者國家的審美情趣與好惡傾向。
有一次碰到歐盟委員會的一對教授夫婦,談起上海APEC會議上各國領導人穿的中國民族服裝,他們都說非常好看,但有一點不太明白,為什麼亞洲領導人大多穿紅色,而西方領導人則多選擇了藍色。我說顏色都是領導人自己選定的。大概亞洲國家有著相同的文化背景,紅色在中國文化里,也可能在整個亞洲文化中都代表著幸運、財富和吉祥如意,所以亞洲領導人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紅色。我反問他們,藍色在西方文化里代表什麼?他們說西方人認為,藍色代表冷靜和沉著。
想了想,我又補充說東西方文化差異實在是太大了,比如說龍在中國是民族的象徵,而在比利時的蒙斯市則有一個打龍節,龍被視作惡魔,被傳說中的保護神聖·米歇爾殺掉了,因此特意搞打龍節來慶賀除災弊感謝米歇爾。教授夫婦也非常認同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巨大,並認可文化需要交流。
思維方式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還表現在諸多方面,但簡單加以概括其實並不復雜:反映到思維方式上是抽象和具象的差別,反映到生活態度上則似乎可以理解為西方人更加實用,而中國人則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比如把法語單詞和中文文字加以比較,這一點就很明顯。中國文字造詞多注重形象,而法文里更多地注重考慮的是實用價值。像中文裡的名片,法文里直譯就是訪問用的卡片,而航空母艦在法文里叫載飛機的軍艦等等,都是從實際用途出發來造詞的。而像壓照片用的玻璃板,我們也是從其使用價值角度來造的詞,但法國人就更加直觀了,直譯就是「放在照片上面的」。
反映到繪畫上更是如此。大家都知道中國畫的大開大闔、潑墨寫意和歐洲油畫講究的人體比例和光學原理等完全是屬於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技術范疇,似乎很難有共同語言。歐洲人有時不太能夠理解我們過於抽象的藝術表現手法,我們有時也會認為歐洲人的藝術技巧過於寫實本分,缺乏靈氣。看多了歐洲繪畫史上被奉為經典的宗教題材畫作,中國人有時在感嘆其技法寫實細膩的同時,也會感慨歐洲大師們想像力的貧乏:為了說明天使在飛,就非得給那些可愛的小精靈們加上一雙翅膀。而我們的祖先不也畫了幾千年了嗎,在那些美麗的仙女旁邊加上幾朵白雲,她們不就飛起來了嗎?多有意境,多有想像空間啊。
這就是文化的差異。但是,差異帶來的並不總是分歧,它恰恰給文化藝術大師們留下了廣闊的創作空間,如能從中找到一個准確的結合點,那不僅會給兩個民族,而且也會給整個世界帶來一種更具包涵意義的和諧與美麗,比如趙無極的畫作就體現出了文化交融的無盡魅力。

③ 求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有特點的。。。

中國人重「內」,西方人崇「外」。

中國人通過節慶活動企盼豐收、享受喜悅,而西方人則更偏向藉此發泄個人情緒、張揚個體人格。

思維模式,西方重唯理、思辯細節分析;中方重經驗、直覺整體綜合。

隱私方面,中國人的隱私觀念比較薄弱,認為個人要歸屬於集體,在一起講究團結友愛,互相關心,故而中國人往往很願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對方也願意坦誠相告。而西方人則非常注重個人隱私,講究個人空間,不願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願意讓別人干預。例如:中國人第一次見面往往會詢問對方的年齡,婚姻狀況,兒女,職業,甚至收入,在中國人的眼裡這是一種禮貌,但在西方人眼裡則認為這些問題侵犯了他們的隱私。

時間觀,西方人的時間觀和金錢觀是聯系在一起的,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它們非常珍惜時間,在生活中往往對時間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計劃,並養成了按時赴約的好習慣。而中國人則屬於多向時間習慣的國家,在時間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一般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嚴格的按照計劃進行。

客套語,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把這看作一種美德,這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象。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 you」表示接受。由於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於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時,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不誠實。

餐飲習俗,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在交際場合和酒席上,熱情的中國人常常互相敬煙敬酒。中國人宴客,即使美味佳餚擺滿一桌,主人也總習慣講幾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話。主人有時會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夾菜,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國家,人們講求尊重個人權益和個人隱私,所以他們不會做強人所難的事。吃飯的時候,絕不會硬往你碗里夾菜,自己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他們也不會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喝酒,不會非要你喝醉了為止。

行為規范,比如中國人輕拍小孩子的頭部表示一種友好,而在西方國家,這是一種極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會對此非常憤怒。

風俗習慣,中國人對龍有著至高無上的尊重,認為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象徵。西方有一個「打龍節」,龍被視為惡。中國人將紅色視為「喜慶」「吉祥」的象徵,而白、黑兩種顏色為「不吉利」的顏色。因此在重大節日或者婚禮上會穿紅裝、掛紅燈籠、貼紅「喜」字。而在喪禮中,人們都會穿黑或白顏色的衣服,代表對已經過世人的哀悼。但西方人則非常喜歡白和黑這兩種顏色。外國新娘則穿白色,表聖潔,參加晚會時中國女性一般穿黃色或紫色的衣服,表高貴,而外國女性則穿黑色的衣服,表典雅。(隨著西方文化的影響不斷深入,中國人的一些觀念也在悄悄發生轉變會穿白色婚紗)

飲食文化,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講究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中國則是一種美性的飲食觀念,中國人對飲食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即使用人們通常所說的「色、香、味、形、器」來把這種「境界」具體化,也難以涵蓋全部。

宗教信仰,中國以儒學為核心,以佛教為宗教的文化體系和西方以基督教為核心的文化體系帶來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國傳統文化則認為雙數是吉利的數字「666」在中國是吉祥數卻是魔鬼復活的日子。
這個應該夠特點了

④ 中西方對數文化的認識與理解有何異同

中西方在稱呼模式上存在著根本的差異,這可以從中西文化對人的本質的不同界定和中西方語言交際對文化語境的不同依賴程度中找到其文化根源.本文將從權勢關系與同等關系,等級、官本位思想與平等思想的差異以及大家庭觀與核心家庭觀的差異這三個具體方面分析它們各自中西方稱呼使用的影響.
文化是一個很難定義的概念。據統計,目前關於文化的定義有200多種。但無論文化的定義多麼復雜,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這是因為他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他們的思維活動、情感標准、道德准則大致相同。人們的生活習慣、情感思維以及追求愛好,也往往不相上下。
中西方人格觀念的差異造成中西方兩種自成系統的文化傳統,從而產生差異。中國文化傳統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人與客體對象的融合,從而達到無我無對象的水平;西方文化傳統是通過對自然的觀察分析,達到控制自然的目的,為我所用。要達到中國文化所尊崇的至高境界,其負載形式通常都是比較柔和的「琴棋書畫」等「高雅」技術。而排斥經世致用的改造自然的科學技術。

2、 思想文化所帶來的差異。中國一直受儒家思想所左右,它對於中國從古到今的影響都是極其深刻而廣泛的,儒家宣傳「萬般皆下品思想,唯有讀書高」,但它所宣揚的書是四書五經,那些愛搞發明創造的人被稱做是奇技淫巧,並被歸類到地位低下的工匠行列中去。中國有許多古話,什麼「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學而優則仕」等等,所以有聰明才學的人都不以科技方面有所長為榮,那些不鑽研做官技術而鑽研科技技術的人永遠不會得到榮譽,也進入不了上流社會。那些有文化的人無不沉迷於士大夫階層所講求的風流文雅,把時間花在風花雪月,吹拉彈唱,彈琴下棋,飲酒賦詩上。他們追求的是儒家所謂自己高尚的精神境界,才不會想到如何用自己的學問去幫助泥腿子們生產勞動。政府也對技術改進和發明沒有任何的推動作用,不在這些方面有所鼓勵。在西方卻不太一樣,基督教講究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誰能創造財富,並施捨幫助窮人,誰就能進入天堂。基督徒是「一批指甲上沾著污垢的知識分子」,這種勞動與知識的結合、以及沒有權威、人人平等的精神是科學發展的重要因素。自從漢武帝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中國就再也沒出過什麼大思想家,中國歷史上的大思想家都出現在先秦時代,到了明清就更無足取,以後的中國學者,最擅長的是就前人的經典做文章,從書本到書本。這就說明了獨尊儒術政策的實施,對於人們思想的控制到了何種地步,而需要創新精神、挑戰精神的科學就更加被深深地扼死了。

3、 宗教文化所帶來的差異西方社會在中世紀宗教獨尊獨統太深,反抗的力量就大,許多有識之士要研究科學以破除神學的迷信。比如培根,他就尖銳地抨擊經院哲學蔑視自然、扼殺自然科學真理的情形,所以他提出的新理論是主張要以自然科學為基礎,他後來成為西方哲學和科學史上一位劃時代的人物。他積極思考,為了給科學爭取一塊存在和發展的空間,提出了「二重真理說」,也就是科學與宗教互不幹擾的學說。他提出了科學的復興的論點,指出科學發展對社會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還有笛卡爾,他主張提出理性主義反對經院哲學的信仰主義,提介以具體的科學研究反對經院哲學和形式主義,為了對經院哲學進行批判和清算,他主張人們在認識之前,要用「理性」對過去接受的思想進行審查,這種精神墊定了西方科學精神的基石。希臘的觀念以一個永恆的第一動因或外在的造物主為特點,所以希臘自然科學的動力就是去發現造物主設下的宇宙秩序的規律。而西方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宗教統治也合乎這樣的觀點,許多文藝復興時的科學家一開始都是神學家,他們甚至是為了在天空中找尋上帝而去研究星空的,但最後他們通過自已的研究卻證明了上帝的不存在,於是反抗的力量就更大的。而中國的學者沒有這種要破除迷信神學的動力,因為自古宗教在中國就沒有完全占據過統治地位,同時,由於中國一向豐衣足食,人們的崇神思想沒有那麼重,當然同時,改革社會生產力的動力也沒那麼大,而農業在當時的情況下也不太需要太多的科技幫助就已可以達到不錯的收獲,這一切都造成了中國後期的科技進展緩慢的結果。西方宗教獨尊的黑暗還影響到教育的改革,14世紀,當文藝復興開始時,青年們都聚集到可以解釋古典名著的學者周圍,這些學者通過開辦學校以及對教學內容的改革,來與原來的宗教教育對抗,這就開了西方新式教育的先河,西方在文藝復興後,自然科學教育成為正規教育一部分。而中國沒有這種要破除黑暗的宗教統治的情形,學者們都沿著老路在走,只教儒學,所以沒有新式教育的出現。西方的宗教是一個擴張的宗教,他們的傳教士到全世界去,要把他們的宗教強加給全世界的人民,而中國從來沒有這種傳統。我們的道教是土生土長的宗教,什麼時候見到道士們跑遍全世界把自已的宗教觀點硬性貫輸給人家?西方的宗教擴張甚至用軍隊來擴張,不接受他們的宗教的就殺光,中國的宗教可曾做過這樣的事?道士們都是住在深山中,有人上門肯求加入還要左挑右剔,輕易不肯接受。同時,這些搞宗教擴張的傳教士們卻在加強勾通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當年馬可波羅的往來就是受教庭之託,而1698年法國的海神號第一次往來與法中之間,也是由神父們向路易十四送上了康熙帝的禮物,包括法國人從來沒有見過的絢麗多彩的綢緞、瓷器、茶葉。當時的法國人從來沒有見過這些,茶被他們稱為神奇的葉子,認為它可以包治百病,並很快在歐州掀起了飲茶的熱潮。科學是交流的產物,在許多情況下科學發明和發現都是靠觸類旁通的方法產生,所以西方的這種宗教擴張也起到了一些它原來沒有想到的作用。
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和相應的創造才能的總和。文化包括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物質文化是指文化中看得見、摸得著的那部分,因此也稱之為硬文化。相對來說,精神文化就是軟文化,而軟文化則是文化的深層結構。不同的民族有著自己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質、思維方式、價值尺度、道德規范和情感趣向。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正在於此——即作為文化的深層結構的軟文化的差異。本文試從三個方面對中西文化的差異加以論述,權當引玉之磚。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差異
有一則趣談:一所國際公寓鬧火災,裡面住有猶太人、法國人、美國人和中國人。猶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險箱,法國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國人則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國人則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這一趣談反映了一個事實:不同的民族有著自己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質、思維方式、價值尺度、道德規范和情感趣向。
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和相應的創造才能的總和。文化包括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物質文化是指文化中看得見、摸得著的那部分,因此也稱之為硬文化。相對來說,精神文化就是軟文化,而軟文化則是文化的深層結構。中西方硬文化的差異一目瞭然,但處於深層結構的軟文化的差異則須進一步辯證分析。中西方軟文化的不同決定硬文化的差異,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正在於此——即作為文化的深層結構的軟文化的差異。

由於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生存環境,宗教信仰等等不同,導致了中西方語文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從而出現了中學階段英語學習的多種困擾因素。為克服由於中西方文化差異帶來的交際障礙,中學英語旅教者必須加強語文教學中的文化教育。

關鍵詞:文化差異 文化教育

語文是社會的產物,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結晶。它凝聚著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社會意識,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各方面人類社會所有的特徵。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傳統,使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准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當的文化差異。語文是文化的載體,詞彙是文化信息的濃縮,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著文化的發展和變化,同時也直接反映著文化的差異。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的過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據著根深蒂固的弦統治地位,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極其深刻而久遠的影響。中國人向來以自我貶仰的思想作為處世經典,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為行為的基本准則。「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處世要以儒家仁、義、禮、智、信的思想道德觀念作為每個人的行為指南,接人待物,舉止言談要考慮溫、良、恭、儉、讓,以謙虛為榮,以虛心為本,反對過分地顯露自己表現自我。因此,中國文化體現出群體性的文化特徵,這種群體性的文化特徵是不允許把個人價值凌駕於群體利益之上的。

西方國家價值觀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即以崇尚個人為中心,宣揚個人主義至上,竭力發展自己表現自我。「謙虛」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價值是忽略不計的。生活中人們崇拜的是「強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強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無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體現出個體文化特徵,這種個體性文化特徵崇尚個人價值凌駕於群體利益之上。

正因為如此,中西兩種文化在對某些單詞所帶有褒貶色彩上有差異。如:ambition一詞,本身具有褒貶兩種含義。中國人用其貶義,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則取其褒義,表示「雄心壯志」。Aggressive一詞,中國人常用來形容某人「挑釁」「好鬥」,而美國人則用來形容某人「進取上進,有開拓精神」。

我國的群體性文化,非常重視家庭親友關系,把它視為組成社會的細胞;而在西方國家,崇尚獨立自主自強自立。中國人重視傳統的君臣,父子,論資排輩,等級森嚴,而在英美國家,長輩與晚輩間地位平等,不計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處。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歷來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團圓」,自古就有「父母在,不遠游」的良言古訓;而在英美國家,18歲的子女仍住在家裡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他們必須依靠自己的雙手去獨立生活。同樣,年齡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會拖累子女,他們往往要住進老人院,由社會關照。

文化的不同帶來價值觀念的在不相同。如lod一詞,中國人歷來就有「尊老敬老」的傳統。「老」在中文裡表達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爺爺,老先生等。「老張」,「老王」,透著尊敬和親熱,「張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中國人往往以年齡大為榮。和別人談話時,年齡越大,資格越老,也就越會得到別人的尊敬。「姜還是老的辣」。在我們看來,長者不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徵。然而,西方國家極少有人願意倚老賣老而自稱」old」。在他們看來,「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詞,是和「不合潮流」「老而無用」的含義連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歡別人說自己老,更不會倚老賣老。在西方文化中,他們把年齡作為個人極為重要的隱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諱別人問自己的年齡。即使願意談論自己的年齡,也要別人猜測其年齡,而此時,他們的真正目的的期望別人恭維他們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小,是多麼年輕。又如,英美人忌諱莫深的fat一詞,見人說fat會令人沮喪不快而且反感。說到fatmeat(肥肉)多半會被認為是毫無價值的該扔掉的廢物。而中國人見了小孩子說「胖嘟嘟」「胖乎乎」,表示對孩子的喜愛,對成年男子說fat有「發福」之義,對成年女子講fat有「豐滿」之義,都有贊美恭維之意。日常生活工作中,也經常聽到人們說某種東西是塊「肥肉」或某差使是個「肥缺」的話語,言下之意是不可多得的東西或是求之不得的位置。中國人不但不討厭fat,而且對其贊美有加。

同樣的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影,看法大相徑庭。中國人蔑視狗,因而有「走狗」「狗腿子」「狗東西」「賴皮狗」「狗急跳牆」「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等說法。而在西方國家,人們則欣賞狗的勇敢和忠誠,對狗的贊譽也屢見不鮮,並把人比作狗。如aluckdog(幸運兒),love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形容人「病得厲害」用sickas a dog.。「累極了」是dog—tired.與此相反,中國人十分喜愛貓,用「饞貓」比喻人貪嘴,常有親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貓」被用來比喻「包藏禍心的女人」。

⑤ 中西方數字文化差異

依據語言學家的研究,數學語言的結構,幾乎是普遍一致的。無論什麼地方,人的十根手指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我們的十根手指毫無疑義地影響了我們數制基底的「選擇」。除了十進制外,還有其他兩種相當的基底,它們的特徵相當地表明了我們計數方法的擬人化性質,這就是五進制和二十進制。五進制起源於慣用一隻手計數的民族,二十進制則起源於計數時手指腳趾並用的原始部族。
參考資料:http://www.wen.com/Training/1000,14724.html

⑥ 中西文化在數字上的差異

西方使用阿拉伯數字,例如:1,2,3.。。。羅馬數字:Ⅰ,Ⅱ,Ⅲ,使用方便,但也具有一定缺陷,即容易篡改,而中文繁體字的數字寫法則彌補則這一缺憾,例如:壹,貳,叄。。。中文也有簡寫,一。二,三。。。現在銀行就是採用中文繁體字和阿拉伯數字的計數方式,保證數額的准確性

⑦ <中西方數字文化差異> 翻譯成英文 專業人士請進!

中文:中西方數字文化差異 英文: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Digital

⑧ 中西古代數學的異同

中國古代數學的構造性、機械化的演算法體系完全有別於以古希臘為代表的西方數學的邏輯風格和演繹體系。為什麼會出現這兩種不同風格的數學體系、數學思想?難道是民族智力差異所造成的?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數學文化史的研究表明,在人類文化發展過程中,每一種文化系統都有其特定的數學發展和構造模式,數學既是在某個文化系統中發生發展的必然產物,又是文化系統中一種文化的特定的表現形式,不同的文化傳統會形成不同形式的數學與科學技術的結構形式。因此可以說,中西文化傳統的差異造成了中西古代數學思想以及數學結構形式的差異。換句話說,文化傳統往往規定了數學發展的必然取向。
一、從中西古代數學文化史的比較意義上分析,形成中西古代數學的兩種傾向:邏輯演繹傾向和機械化演算法傾向,其作用與構造差異主要是由文化系統賦予的文化層次及其價值取向的差異造成的,這兩種傾向的對立統一就構成了數學自身內在的矛盾運動和發展動力。

數學文化史的研究表明,人類古代數學作為文化系統中一個操作運演的子系統,從一開始就具有雙重功能(或稱為雙重特性),即數量性的功能和神秘性的功能(註:王憲昌,《數學與人類文明》,延安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58-70頁。)。而不同民族文化中的數字或數學都在特定的文化氛圍中有某些神秘性,而且不同民族文化中的數學神秘性發展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

在古希臘文化的發展中,原始數學始終沿著神秘性和數量性的雙重功能統一性繼承的軌道向前發展。古希臘數學與神秘性的結合,使得他們從宗教、哲學的層次追求數學的絕對性以及解釋世界的普遍性地位,這正是古希臘數學完全脫離實際問題,追求邏輯演繹的嚴謹性的文化背景。

古希臘人在從蒙昧走向文明的過程中,於公元前8世紀丟掉他們的象形文字而採用腓尼基的拼音字母時,就吸收了埃及與巴比倫的數學成果,這時的古希臘數學,實際上是古希臘原始數學神秘主義與埃及、巴比倫的數學的結合體,這種結合創造了數學體系、數學運演與數學方法的廣泛的神秘解釋作用。這種文化傳統正是古希臘數學具有強烈的神秘作用以及後來具有宗教、哲學特徵的根本原因。畢達哥拉斯學派就已將數學著上宗教色彩,其「萬物皆數」和追求「數的和諧」觀念把數學的這兩種功能牢牢地結合在一起,並使之運演操作,共同發展。到了古希臘最有影響的大哲學家柏拉圖的唯心主義哲學,把數學的神秘性及數量性意義演化為一種哲學意義的數學理性,直到亞里士多德認為「數就是宇宙萬有之物質」(註: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中譯本,商務印書館,1984年,1986a。),古希臘藉助於數學解釋一切的文化傳統使數學成為具有文化意義的理性基礎。古希臘與西方的天文、醫學、邏輯、音樂、美術、宗教、哲學中,數學都在發揮著理性的解釋作用,並隨著西方文化的發展而不斷得以繼承和強化。基督教神學逐漸吸收了古希臘用數學解釋世界的文化傳統,在托馬斯·阿奎那(1225-1274)的努力下,把以數學為理性模式的自然科學以及由數學而產生的各觀念都與神學結合起來,使得數學成為當時自然知識和神學相結合的這座大廈的基石(註:丹皮爾,《科學史》,商務印書館,1975年第13頁。)。文藝復興時期對古希臘數學理性的歸復使歐洲人知道了自然界是按照數學方式設計的,數學被認為是唯一的真理體系。「這個理論鼓舞了十六、十七甚至一些十八世紀的數學家的工作。尋找大自然的數學規律是一項虔誠的工作,是為了研究上帝的本性和做法以及上帝安排宇宙的方案」(註:M.克萊因,《古今數學思想》,中譯本,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年第252頁。)。直到今天,西方著名科學哲學家波普爾還認為《幾何原本》是一種對當時宇宙理論、物理理論給出「一切物理解釋和論述的基本工具」(註:波普爾,《猜想與反駁》,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第123頁。)。英國哲學家兼數學家羅素認為在西方文化中「數學是我們信仰永恆的與嚴格的真理的根源。」(註:羅素,《西方哲學史》(上),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64頁。)他進一步總結指出:「數學與神學的結合開始於畢達哥拉斯,它代表了希臘、中世紀的以至直迄康德為止的近代的宗教哲學的特徵。」(註:羅素,《西方哲學史》(上),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64頁。)

因此,從數學文化史的意義上分析,發端於古希臘的西方數學不僅僅是一個數學意義的運演操作系統,更主要的是它作為一種文化系統中起主導作用的理性解釋系統,或者稱之為一種理性構造的規范模式。在西方文化中,西方數學解釋宇宙的變化,引導理性的發展,參與物質世界的表述,任何學科的構建都必須按照文化理性的要求模仿和運用數學的模式。用數學解釋一切是西方數學在與其適應的文化獲取的價值觀念。

在中國文化發展中,我國古代數學籌算操作的機械化運演形成的計算體系來源於作為原始數學的竹棍操作運演在歷史進程中的演化。

中國古代是藉助於竹棍為特定物進行數字、數學操作運演的民族。中國古代數學具有外算與內算的雙重功能,即「算數萬物」的算術性功能和神秘主義的解釋性功能(註:俞曉群,「論中國古代數學的雙重意義」,載《自然辯證法通訊》,1992年第4期。)。竹棍既是中國原始計數物又是某些神秘性的表示物。例如中國原始巫術中的蓍草就是運用竹棍或類似竹棍的排演操作來表現某種神秘性的。《周易》中的揲蓍之法就是一種有代表性的原始數學的操作運演,只不過它表現的是神秘性的解釋形式。與古希臘以一種理性表現自己的解釋力量,以脫離具體事例而表現自己的數量解釋意義不同,中國原始數學從一開始就把自己的神秘性、數量性特徵蘊含在由竹棍的排演形式之中,是一種由以神秘性為主要特徵的竹棍占卜的《周易》竹棍排演體系,逐步演化為以數量性特徵為主而形成的籌算的運演體系,依靠編造某類具體實際生產、生活中的例子來表現自己的數量運演作用。中國原始竹棍排演的這種轉變,使籌算失去了神秘性的主體地位,從而也失去了可能作為宗教與哲學的思維性的研究方向,因而籌算不可能具備西方數學那種用數學理性解釋一切的價值取向,而在中國文化的特定氛圍中,籌算主要是作為純數量意義的運演而成為適應這種文化意義的一種技藝,並發展成為一種計算運演發達的技術。從文化系統角度來看,籌算是一種用數量變化意義來解釋實際問題的操作運演的應用子系統。籌算一般不直接參與理性的描述,可以說,在中國文化中,它長於對「形而下」的問題作分門別類的數量的解釋,為解決問題而制定各種演算法,並常常將「理」寓於「法」中,算理結合、寓理於算的特徵賦予籌算解釋「形而上」問題的文化功能。因此,數學的價值觀念是通過發展技藝實用,而非理性思辨。劉徽在《九章》注的序中把籌算處於《周易》解釋意義之下的技藝應用地位說得十分清楚:「昔者包犧氏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九九之術以合六爻之變。」中國文化中,籌算的價值取向就是作為「六爻之變」意義基礎上的應用技藝,並以快速、准確、簡潔解決具體問題來發展自己的操作運演。

因此,中國古代數學不僅未形成以宗教、哲學的層次思辨自己的方法、結構形式,而是形成了專司具體數學問題的特徵。中國古代數學在文化傳統中的價值取向就是在籌算運演機械重復的條件下盡力構造簡明的運演方法,准確迅速地解決實踐提出的具體問題。

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念以及籌算的技藝型價值取向,決定了中國古代數學的發展和構造模式,這種籌算數學的價值取向保證了中國古代數學機械化特色的發展方向,注重數學實際應用的層次不斷發展,機械化的計算技術和水平不斷提高。中國古人藉助於算籌這一特殊工具,將各種實際問題分門別類,進行有效的布列和推演,在比率演算法、「方程」術、開方術、割圓術、大衍求一術、天元術、四元術、垛積招差術等等方面都取得輝煌成果,在宋元時期數學達到高潮。元代以後發展的珠算制是籌算制的發展改革和繼續,可以說,中國傳統數學在數量關繫上是以算籌制為主線貫穿一起,以提高機械化的計算技術來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的。同時,文化價值觀的傳統特點也造就了一批傳播和發展作為技藝數學的群體,這是促進數學機械化發展的人才優勢,尤其是在相對穩定的文化環境中,其傳統價值觀念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文化價值系統發展的階段分析,我國的籌算體系和模式在宋元時期達到數學的高峰在很大程度上是演算法機械化達到最高水平。賈憲三角和增乘開方法是對《九章》以來開方程序的重大提高和創造,秦九韶的正負開方術又把增乘開方法發展到十分完備的境地,其大衍求一術也是在歷代對「上元積年」推算基礎上將「物不知數」問題解法發展到最一般的機械化程序。李冶的天元術更是對列方程演算法的重大改進和突破,同時也是幾何代數化思想的完美體現。從天元術到四元術,是解一般高次方程向多元高次方程組發展的必然結果和要求。因此,我國在宋元時期演算法機械化達到空前的高水平,是與傳統數學文化價值觀的要求相一致的,是我國籌算文化排列模式和變換技術長期積累後的自然發展,它是我國籌算體系下的數學計算以快速、准確、簡潔解決一類具體問題而發展自己的操作運演的必然趨勢和結果。
當然,中國古代數學並非沒有理性研究和創造。中國古代數學的籌算體系和機械化特色,決定了它不可能形成如同歐幾里德《幾何原本》那樣完整的演繹邏輯系統,而由於籌算本身的直覺啟示、模型構造性特點以及特殊的運演排列的結構和形式,決定了中國古代數學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的抽象模型化方法、化歸方法,概括出一般原理、原則用以解決一大類問題的歸納和演繹方法相結合的有機統一,決定了中算的「寓理於算」、算理結合的主要特色。由於中算的「寓理於算」常常是將「理」寓於「法」中,許多中算演算法如更相減損術、變分術、盈不足術、割圓術、方程術、大衍求一術等等,演算法步驟精細,一步一步推導十分明確,有「不證自明」的效用,而對幾何問題同樣是採取幾何代數化的形數結合,「寓理於算」。開平方、開立方和解高次方程的方法,都由幾何模型導出,從圖驗法到宋元算家的演段法,其本質相同,但更測重於闡明演算法的合理性而不是闡明幾何關系。

二、評判中國古代數學時不應當依據西方數學的評價模式和價值標准
由上文對中西古代數學文化史的比較意義上分析,中西古代數學的作用與構造差異主要是由文化系統賦予它的文化層次及其價值取向的差異造成的,可以說,西方數學著作的構造模式及其理性作用是不會在中國文化中出現的,因此,在古今數千年的數學發展中,形成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中西數學的兩種傾向:邏輯演繹傾向和機械化演算法傾向都是歷史文化中的必然。以古希臘歐幾里德《幾何原本》為代表的邏輯演繹傾向和以《九章算術》為代表的機械化演算法傾向交互作用,「輪流執政」,共同以各自的構造模式、思維方式、運演規律及結構特徵對世界數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從數學文化史的角度來說,中國技藝應用型的操作運演系統蘊育了中國古代數學演算法機械化的成功。中國數學以區別於西方數學的獨特風格和特點,在中世紀世界數學史、文明史上,燦爛的古希臘數學衰落之後,曾一度占據了世界數學研究的重心,直到14世紀初。中國傳統數學的輝煌成就標志著籌算體系下的機械化演算法的巨大成功,而元中期珠算盤和珠算術的應用和發展是我國機械化演算法體系的繼續,它是對算籌計算工具的重大改進和發展,是對計算技術改革的歷史必然。珠算的普及應用,大大提高了計算速度和效率,簡化了機械化的操作程序和繁瑣步驟,適應了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對數學中大量繁雜計算的實際需要,因此,算盤和珠算術的出現和普遍應用及其發展,同樣既是中國傳統數學的獨特創造的偉大發明,同時又是對世界科技和文明的重大貢獻。

然而,在對待中國傳統數學和西方數學對世界科技和文明所作出的貢獻這個問題上,長期以來,人們使用的數學評判標准多數卻是在西方數學中形成的西方中心論。這種中心論者認為當代數學的巨大成就是沿著自古希臘人以來所走過的唯一一條王者之路而發展來的。沒有達到嚴格演繹的知識不能算為科學,只有西方數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是近代科學發展的關鍵性的必要條件。

西方中心論的評判標準的理論基礎是西方數學哲學,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西方數學的模式思維方式和價值標准,作為評價世界上不同國家和地區數學(包括中國的傳統數學乃至東方數學)與科學的唯一標准。從數學文化史的研究表明,在對待中國古代數學與其他自然科學的基礎上,這種判斷和比較不是在對中國古代數學理性思辨的基礎上形成的,忽略了中國竹棍式數學演化流變的文化特徵與西方數學的文化差異,這種中西古代數學的簡單化的直接比較,會把人們至少在兩個問題上引入誤區:

其一,運用西方數學價值觀來評判中國古代數學,混淆了中西古代數學的文化層次差異和價值取向的差異,這就變相否定了中國古代文明創造籌算的過程及其結構形式的文化意義,從而否定了中國古代作為籌算體系下的演算法機械化的數學及其成就。

從西方數學的模式來論斷籌算在人類文明和近代科學發展中的作用,至少存在如下三個方面的理論困難:
首先,一些受西方中心論或其變種影響的學者,在不顧起碼的編年史,及一種數學內容在不同文化傳統下的不同表現形態而製造出各種中學西源說的神話,以試圖將中國排除在世界數學發展主流之外的同時,認為只有達到嚴格演繹的知識才能算為科學,照此而言,今天的物理學和化學就算不得科學,這當然是不合理的。其實,就是具有西方數學價值觀念的李約瑟博士,也對西方數學模式的價值觀心有疑慮,在比較中西古代數學時,李約瑟明確表示:「科學史家現在已開始懷疑,希臘的科學和數學偏愛抽象、演繹和純理論,而忽視具體、經驗和應用,這是不是一種進步。」(註: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三卷),科學出版社,1978年第93頁。)

其次,認為西方數學在文化系統中的作用(文化層次及價值取向)是通向當代數學的唯一一條王者發展之路這一假設,並沒有經過檢驗和證明,以此評判算籌的作用,是在沒有充分認識到算籌和籌算的文化意義的前提下的一種輕率的以至於武斷的結論,其實質是徹底否定算籌和算籌體系下的整個中國古代數學,這種簡單意義上的比較研究方法當然缺乏人類學意義上的客觀性和公允性。事實上,作為人類數學的發展道路之一,中國古代數學思想在數學的歷史以及在現代的數學思想中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中國古代數學不僅同古希臘數學一樣代表了不同文化傳統的數學形式,而且也是人類數學的一種不可缺少的思想方法,是數學家遵循的重要數學思維形式。因為從根本上說,籌算是一種計算形式的數學,在計算性數學的意義上,計算和邏輯證明是人類數學的兩大特徵,盡管邏輯證明在西方數學中佔主導地位,但從西方數學發展史上可以看出計算所扮演的角色及其發揮的重要作用。笛卡爾的解析幾何學就是計算運用所獲得的巨大成功,在數學史上具有里程碑式作用的微積分,也是對無窮小量計算的結果。至於現代計算數學、計算機數學的發展則更可以說明在數學發展史的作用了。因此,我們認為計算體系的數學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數學思想方法對整個人類數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再次,從數學文化的功能來分析,籌算運演與演繹證明追求的目標有明顯的差異。籌算不用思辨自己的方法的絕對性以及宗教、哲學意義的解釋性,籌算只關心對確定問題的解答,只追求在解決實踐問題時的快速、准確、無誤和簡明,它把自身的特點和優勢發揮到最大限度。認為只有西方數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是近代科學發展的關鍵性的必要條件,實際上是在沒有思辨籌算文化意義的前提下,把中國籌算根本不存在的文化功能作為一種抑制近代科學發展的因素,由此必然會導出這樣一個結論:中國古代文明創造的並不斷發展的籌算基礎上的演算法機械化的數學,從一開始就是一種帶有嚴重缺陷的體系,是天生的「畸形兒」,從而中國文明創造籌算的意義以及籌算對中國文明的作用都被淡化乃至變相否定了。
其二,以西方數學的理性功能評判籌算,把籌算在中國文化中的理性作用否定了。

數學文化史的研究表明:籌算是由竹棍運演的原始數學發展而來的,算籌的前身很可能是古代卜筮用的蓍草,後來改為竹製的小棍,稱為策(註:劉鈍,《大哉言數》,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7頁。)。中國文化對籌算的選擇同古希臘文化對數學的選擇是相同的,都是表現了文明進程中對原始數學的神秘性功能和數量性功能的一種崇拜性的文化心理,這是兩種文化在選擇神秘性作為解釋形式時具有的內在一致性。但是,作為差異,古希臘的文化氛圍使它們強化了對數學理性的一貫的連續的整體性信仰,並發展成為用數學理性解釋一切的價值取向;而中國的文化氛圍使其強化了由對原始數學竹棍排演形式本身的神秘性信仰(《周易》64卦的運演形式)向籌算位置模式的轉化,並最終使籌算以內蘊性的方式表達數學理性,算理結合,寓理於算,不證自明的特性賦予籌算解釋和說明「形而上」問題的文化功能。中國古人產生以方向、位置模式表示不同的數學意義這種十分獨特的數學思想方法,發展到籌算通過籌式表達,可以起到形式化數學語言的作用,用於間接說明演算法的合理性。同時由於籌算位置思維側重於形象思維,中國位置化的籌算模式具有直覺思維啟示的功效,更容易發揮其直觀、形象、簡潔、方便的優點,這本身又是與中國古算機械化講求效率、注重結果、推崇演算法的簡潔、直接和統一和諧一致的。

從人類文明進展選擇理性方式作為解釋形式的意義上分析,一種古代文明選擇數學的數字、幾何圖形的解釋方式還是選擇數字運演形式本身的解釋方式,實際上並不存在優劣、高下之分,它只是表現了人類不同文明進程的差異而已。西方數學理性解釋的形式,不僅否認了籌算作為導源於《易經》的數學運演操作意義,而且也否認了中國文明的在選擇和運用這種理性解釋系統時的文化創造意義,更為重要的是,否認了《周易》和籌算在中國古代文明中的意義就使中國文明成為一種缺乏理性背景的從一開始就註定是永遠落後的一種人類文明。應當特別指出的是,如此評價兩種古代文明中同類學科的意義,就會產生N.席文批評的那種結果,即世界科學史成了歐洲的成功史和非歐文明的失敗史,即使非歐文明在歷史上有過成就,但在科學近代化帶來復興之前,也只不過是暫時的並且帶有內在缺陷的成就(註:N.席文,《為什麼中國沒有發生科學革命》,載《科學與哲學》,1984年第1期。)。

總之,中西古代數學在其民族文化中價值觀念的差異,是我們數學史研究中應當十分注意的問題。在人類文化史中,人們可以發現每一種文化系統都有其特定的數學發展和構造模式,對人類古代數學的比較,應從不同文化系統的數學模式中,提煉出人類古代數學的共有規律,並以此為價值尺度來客觀、公正地評價。中國古代數學是在中國文化中產生發展的,它不會也不可能按照西方數學的模式來發展,因此我們評判中國古代數學時就不應當照搬西方數學的評價。

在中西文化的差異中,我們深刻地體會到,西方數學的模式不會也不可能是人類數學的唯一發展模式,西方數學的價值標准不應該實際上也不可能成為人類古代數學唯一的評價標准。這正如像N.席文提問的那樣:「為什麼評判非歐文明史總是以其是否或接近於歐洲早期科學或近代科學的某些方面為試金石,為什麼早期歐洲科學無需檢驗呢?」(註:N.席文,《為什麼中國沒有發生科學革命》,載《科學與哲學》,1984年第1期。)

⑨ 中西文化在數字方面的差異,有那些體現在現代生活中的 在的話請回我,感謝萬分

中國文化在精神境界上很高,而西方文化是從物質的基礎上發展,在數字的使用方面就能看出差別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中國人使用數字的極度概括。中國人說數字很少過十,一般都是至於九,「九」為老陽,數之極也,老陽則變。舉個簡單的例子,前幾天溫總理在新聞發布會上引經據典,說了一句「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當時的同聲傳譯是這樣翻譯的,中文意思直譯過來是「就算死一千次也值得」,假如你翻譯成「死九次也值得」,那老外就聽不懂了,怎麼死九次就行了?其實這句話的「九死」是虛指,代表無數次,可惜西方人肯定不懂,他們只知道從實際出發,死上幾千次才是「很多」。
差異很多,說不過來,這些當做是拋磚引玉吧,祝你論文成功。

⑩ 相關《Comparison on the Numerical Culture in the Western World and Eastern World》的論文資料

淺談中西數字文化020602班 劉掌珠 摘要: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數字文化,數字蘊含的文化信息鮮明地體現了該民族文化的內涵與特色。本文將探討其在漢、英兩種語言中所體現出的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內涵和民族文化習俗、宗教信仰、審美觀等文化差異。文章對不同象徵意義的數字文化根源進行了研究,這有助於人們了解數字文化差異,消除文化沖突,從而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關鍵詞: 數字;文化;禁忌 On Numeral Culture in Eastern and Western Countries Abstract: All nations have their own numeral culture. Cultural information of numerals reflects national connot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such as different cultural customs. Studying 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of their cultural sources in the two languages helps to know cultural differences,eliminate cultural conflict and improve people』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numeral; culture; taboo 淺談中西數字文化 一、引言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都是植根於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著特定的文化內容。中西方民族衍變歷史、生態環境、宗教信仰、民族風俗、審美情趣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文化的差異,導致人們對同一組數字賦予不同的情感和意義,產生不同的聯想。本文從中西方對數字不同的傳統觀念,探討中西方數字文化的差異,以求在對外交往中減少誤會與磨擦,達到交際的目的。二、數字的概念數是人類思維發展到一定階段,為適應社會生產活動的需要,在符號的幫助下產生的。數字除了表示事物的數量或次序外,還廣泛應用於成語或片語中,作為誇張或比喻的修辭手段,使語言凝煉、生動、生輝添色,達到言簡意賅,渲染氣氛的效果。在科學的數字世界中,它的功能是計算,毫釐分明,精確嚴謹,這指的是實數;而在人類心靈的語言世界裡,它的功能是表義,許多數字經過泛化,抒情達意,增強語勢,這就是所謂是虛數。從古到今,人們都有認為數字是美的基本元素。正如普洛克拉斯說:「哪裡有數,哪裡就有美。」的確,數字是傳播美學的使者,同時由於受到中西方的文化傳統、宗教信仰、語言崇拜、地理環境等方面的影響,數字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它們存在著差異,同時也存在著共性,有著共同的規律。三、中國的數字文化數字在當今社會完全起到了主導性的地位。沒有數字,就沒有我們目前的發展,因為它在我們的生活中是規律和制度的根本;沒有數字就沒有時間的概念;沒有數字就沒有貿易的發展;沒有數字就沒有法律;沒有貨幣;沒有二進位代碼;也就意味著沒有數據革命;相對的自然也就沒有了網路……當然數字除了對人類的生活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同時對人類的哲學,文化這種精神上的文明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其中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可見一斑。1、數字在中國文化交流中代表的意義漢語中有大量的以數字為詞素的詞語,它們形象、生動、傳神,具有突出的意象性表意功能,但是譯成英語就變成了虛幻、抽象的概念性詞語。這說明數字在英漢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性質、意義和作用。我們只要讀讀中國古代文獻,不難知道諸如「五行八卦」 、「兩儀生四象」、「陰陽六爻」、「人道六制」、「七夕」、「七日來復」、「八方維綱」、「九陽」、「九州」、「十干」、「十惡」、「十二地支」、「十二生肖」、「三十六計」、「七十二行」等這些含有神秘色彩的數字。不難解釋身為文明古都的中國,對數字的使用都有著一定的文化內涵。在我國語言文學中,數字「零」是最矛盾的一個數字,充滿虛無,而又容括萬物,從零開始,而後歸於零;數字「一」則代表首位的意思,如一馬當先、一步登天等;數字「二」則表示美滿的意義, 也有另外一個說法, 二是雙, 如智勇雙全、 雙喜臨門等; 「三」是多的意思,「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四」是四方的意思,也是平穩的象徵,如四平八穩、西面八方。「五」卻代表神秘而又抽象的數字,五行陣,五光十色,五花八門;六是順利的意思,如六六大順、六畜興旺等;「七」表示復雜和凌亂,如七竅生煙;「八」是吉祥如意的意思,因為「八」與「發」諧音;至於「九」則是數字中最至高無上的,因為「九」與「久」諧音,由此演化出「神聖」之意,受到歷代帝王的青睞,他們常借用「九」字來象徵他們的統治地久天長,萬世不變;「十」被稱為數字界完美的化身,用一個很貼切的詞來歸納——「十全十美」。2、數字在中國佛教中起到的影響中國雖然不是創始佛教的鼻祖,但是它卻是信仰佛教人數最多的國家,因此中國也是佛教淵源深久的國家之一。在中國的佛教,1-9都是好數字;真法界,二足尊,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七佛八菩薩,九品往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與「七」,在佛界「一」是被認為是超越語言、心得、時空,無任何跡象可循數字,這表示了佛界追崇崇高而絕蹤跡的脫俗境界,同時人們很尊崇數字「七」。據說,佛教始祖釋迦牟尼面壁七天而成了正果。佛教認為,萬事由地、水、火、風、空、識、根七種本原生成;佛寺由七種廳堂組成;人死後要祭奠七七四十九天等等。四、西方的數字文化 西方文字發展不像漢字那樣較為直接單一,它是多個民族合力開發的文字產物,而且文字模式的形成直接受到語言本身的引導。語言和文字就是唯一的表達方式,也是思維受到語言本身工具,所以數字也就直接受到其的影響。1、數字在西方文化交流中代表的意義西方文化中「一」是象徵唯一的源頭,《聖經》里就有這樣的描述:「Mark 12:32.And the scribe said unto him well,master thou hast said the truth: for there is one god,and there is none other but he」。「二」是象徵同伴,見證人;「三」是象徵神聖的,屬神的;「四」是象徵肉眼看得見的受造物,地的四個方向,或屬地的;「五」是象徵人的五官,人的數目; 「六」與「三又一半」是象徵不完全,不能達到目的;「七」是象徵完全,屬零的整數,他們認為上帝用七天時間完成了創造世間萬物的壯舉,聖瑪麗亞有七喜、七悲,主禱文分為七個部分等等。西方宗教和文化常用數字「七」來規范人的道德行為或歸納人文景物、社會團體、宗教儀式等;而「十」是象徵完整,統一。2、數字在西方基督教中起到的影響西方人與東方人一樣,對特定數字的福禍吉凶有著自己的認定,而這種認定主要源於宗教。最具代表性的要數「666」和「7」了。「666」一直被基督教稱為「魔鬼數字」,因為在《聖經》中,惡魔撒旦的代表符號便是「666」,所以在基督教中6代表了渾沌不堪。「7」在基督教裡面有點矛盾,上帝七天創世界,用了七天造了亞當,有取亞當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個的火龍頭同時共有七個墮落天使被稱為撒旦,所以基督教用撒旦的七個惡魔的形象來代表其中罪惡。在《神曲》煉獄篇中因為人的愛的對象錯誤而昌盛的7種罪過:驕傲、嫉妒、憤怒、貪財、貪食、貪色。還有在天堂篇的7各燭台,代表7個教會,7盞燈代表上帝的7靈,以及7種恩惠,是相對於7種罪過的:智慧,聰明,謀略,能力,知識,虔誠,敬畏上帝。
五、數字在中西文化中的差異數的思想在中西文化中都極為重要。對於數的起源,列維·布留爾在《原始思維》中曾有精彩闡述,大意說數的思想是思維對具體的物進行抽象的結果。數字在畢達哥拉斯學派中,作為本體的地位出現,使數的思想在西方思想史中的地位得到確立;而在中國數圖形卦的形成以及《周易》的陰陽爻到六十四卦的生成,也是數的思想高度抽象化的明證。在不同文化中,數字不僅僅表達記數概念,而且反映使用數字的民族的思維方式、社會心理,代表該民族對自然界、對人類歷史、對事物之間的數量關系的一種概念和認識。在中西方語言中,模式數字的應用豐富多彩,並具有各自的文化起因,了解研究數字文化在跨文化交際學中具有一定的意義。1、數字的表示含義中國數字文化三五之道,有三就應該有五。《易系辭》中說:「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地之數各有五,五數相配,以合成金、木、水、火、土。」意思是說,三才(天地人)和五行(金木水火土)的數字變化的規律,一切事物都脫離不了三五之道。但「五」常與「三」結合而用,如,三皇五帝、三令五申、三五成群、三綱五常、三下五除二、三年五載等。中國古詩詞中這種三五連用也很常見,如,「三五二八時,千里與君同」(鮑照)。所以,「五」在中國文化中有著很深的哲學思想。在西方文化中,人們認為星期五是個不吉利的日子,一種說法是,星期五是耶穌受難日,所以主凶。數字「四」在中國由於諧音「死」,而被視為一個不吉利的數字。電話號碼、車牌號碼尾數有四的就不受歡迎。人們尤其要避開「14」(諧音「要死」),「54」(諧音「我死」)。而在西方國家,人們基本沒有關於四字的忌諱。有的民族反而對「四」極為崇拜,認為「四」是公平、正義、力量的象徵。由於世界三大教派尊崇數字「七」,所以,人們發現它被廣泛用來表述各種事物,人有七情、面有七竅;彩虹有七色;音樂有七個音符;西方童話中有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等等說法。這些足以說明,數字「七」在中西方文化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2、數字的禁忌由於人們所處的地理環境、物理環境的不同,有著宗教和風俗習慣的差異,人們賦予數字不同的文化內涵,也逐漸形成對某一些數字的喜愛和崇拜,而對另一些數字則產生討厭和害怕,所以數字蘊涵著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在中國,(1)數字1:結婚、喜事忌包單數。結婚的禮金不可以單,一定要雙,例如2600元、3200元等等。(2)數字2:病人、喪事忌包雙數。喪事包得禮金稱之為白包,白包忌包雙數,只能包奇數,例如1001元、2001元等等,不過白包通常量目不要包太多;探望病人通常很少送禮金,大部分是送花、水果等等,如果真的要送錢的話,基本上也是不能雙數。(3)數字3:喜事。數字3跟中國字「散」是諧音,因此結婚喜宴絕對不能包單數或是例如3300元、2300元等等尾數3的禮金。(4)數字4:車號、門牌、樓層。數字4跟中國字死很相近,因此住的樓層例如4樓、14樓等等,以及車牌號碼的最後一個字忌諱有4這個數字。(5)數字9:逢九忌做壽、結婚。參加壽宴包禮金時通常要十,例如10張100元叫做十百,或者是10張1000元叫做十千,或者送禮時,禮物種類要送有關於十的,例如十項禮物,壽宴的菜色也是要准備十道菜,另外年齡逢9不做壽,要不然就直接加一歲,例如59歲就加成60歲,79歲就加成80歲等等;另外中國人習俗年齡逢9也不能結婚,如果真的要結婚可以擇吉日成婚。西方人極端厭惡「13」這個數字,在任何場合都盡量避開它,如高樓的12層之上便是14層樓,宴會廳的餐桌14號緊接著12號等。有些人甚至對每個月的13日這一天也感到惴惴不安。這是因為西方人認為「13」是個不幸的、凶險的數字。原因來自義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創作的《最後的晚餐》,基督耶穌和弟子們一起吃飯,參加晚餐的第13個人是猶大。猶大為了貪圖30枚銀幣,將耶穌出賣給猶太教當權者,並為捉拿耶穌的人帶路,使耶穌於13號星期五被釘在十字架上。西方人憎恨猶大,也把「13」這個數字當作不幸的象徵。六、結束語數字文化看起來似乎是人們司空見慣的瑣事,但它卻無時無刻不在規范人們的行為。這是因為中西方民族衍變的歷史、生態環境、宗教信仰、民族風俗、審美情趣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它是隨著人類文明的產生和發展而演變的,是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識而總結出來的。可以這樣說,人類的文明始於創造文字,文字的創造始於數字,而且文化的差異,導致人們對同一組數字賦予不同的情感和意義,產生不同的聯想。本文從中西方對數字不同的傳統觀念,探討了中西方數字文化的差異。了解中西方數字文化的異同,有助於我們在對外交流中相互尊重,減少誤會與磨擦,從而達到交際或溝通的目的

閱讀全文

與中西數字文化有哪些差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