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文化是什麼
[編輯本段]
北洋軍閥統治前期,在中國滿布陰霾的天空中,響起一聲春雷,爆發了一場崇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猛烈抨擊幾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啟蒙運動——新文化運動。
這一時期,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敗後,列強支持袁世凱稱帝,加緊侵略中國,中國先進分子為改變這種局面尋找新的出路;經濟方面,中國資本主義在一戰期間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發展資本主義;思想文化方面,隨著新式學堂的建立和留學風氣日盛,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被介紹到中國,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凱的尊孔復古的逆流為民主知識分子所不容(直接原因)。因此,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經歷長期的物質、思想准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
袁世凱《大總統祭聖告令》
本大總統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為政體雖取革新,而禮俗要當保守環球各國,各有所以立國之精神,秉諸先民,蒸為特性。中國服循聖道,自齊家、治國、平天下,無不本於修身。
——《中國近代史資料選編》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編輯本段]
陳獨秀早年留學日本,曾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及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斗爭。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發表抨擊尊孔復古的文章。他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民主和科學的口號,向封建主義及其意識形態發動了進攻。人權就是民主,陳獨秀提出了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經濟民主、社會民主和倫理民主的主張,號召人們拿起民主這個武器和舊的意識形態進行斗爭。關於科學,陳獨秀認為,不論什麼事物,如果經科學和理性判定為不合於現今社會的,即令它是祖宗所遺留的,聖賢所深愛的,政府所提倡的,都一文不值。號召人們堅持科學的精神,成為自然界的統治者和主人。陳獨秀還向青年提出六項希望,即「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像的」。他期望培養出一代「意志頑狠,善於不屈,體魄強健,力抗自然,信賴本能,不依他人為活,順性率真,不飾偽自文」的新國民。陳獨秀舉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新文化運動的序幕。
《新青年》和北大成為宣傳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蔡元培是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他在學術上實行「兼容並包、百家爭鳴」的方針。他在擔任北大校長期間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倡學術研究,展開百家爭鳴,不拘一格選人才,對中外教員一視同仁等。他聘請新文化的倡導者陳獨秀擔任文科學長,李大釗擔任圖書館主任。還有胡適、劉半農、錢玄同、周作人、魯迅以及一批留學回來的自然科學家都先後到北大任教。但同時,北大也有一批以劉師培、辜鴻銘為代表的所謂舊派教授。通過改革,使北大成為當時全國思想活躍、學術興盛的最高學府,培養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
胡適從美國留學回國後任北大教授,後任文學院院長。他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運動,是文學革命和初期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代表人物。
魯迅早年留學日本,1918年初參加《新青年》的編輯工作,毛澤東稱贊他是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學家。
「德先生和賽先生」
「德先生」指的是「Democracy」(民主),「賽先生」指的是「Science」(科學)。
新文化運動中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的樹立,使中國許多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還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論廣泛傳播的大好機遇。教材關於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四個提倡、四個反對的闡述,真正體現出了新文化運動的「新」之所在。
民主和科學的口號
[編輯本段]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學」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資產階級宣揚民主,反對封建專制,把斗爭矛頭直指封建專制的理論支柱儒家思想;宣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和愚昧。這一口號反映了中國社會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但這一口號仍屬於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性質,有它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群眾運動相結合,不能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看待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從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
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
[編輯本段]
新文化運動是沿著兩條戰線展開的,一條是思想戰線,一條是文學戰線。兩條戰線交織進行,因而它既是一場思想革命,又是一場文學革命。作為思想革命,它倡導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作為文學革命,它倡導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前期的新文化運動實質是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的斗爭。後期極力宣傳馬克思主義。
新文化運動的進步性
[編輯本段]
民主和科學思想的弘揚,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並且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使人們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後期傳播的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所接受,成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對五四運動的爆發起到了宣傳動員作用,也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
新文化運動的局限性
[編輯本段]
新文化運動是由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發動的。它有偉大的功勞,也有嚴重的缺點。運動的倡導者忽視人民群眾,沒有把新文化運動同廣大群眾相結合,使文化運動局限在知識分子的圈子裡。他們還迴避當時對軍閥政府的實際斗爭,也沒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務。以當時的文學革命而論,雖然提出建設「國民文學」,但當時的文學活動也只限於一部分知識分子中,還沒有可能普及到工農群眾中去。對中國古典文學的一味批判具有片面性。
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編輯本段]
(1)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新文化運動前,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傳各自的政治觀點時,都沒有徹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經過新文化運動,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批判,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洗禮。這就為新思潮的傳播開辟了道路,也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的發展。
(3)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准備。新文化運動啟發了民眾的民主主義覺悟,對五四愛國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
(4)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這是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能夠使語言和文字更緊密地統一起來,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從而有利於文化的普及與繁榮。
不過,新文化運動中的先進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緒,對東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著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偏向,這種看法一直影響到後來。其實無論是東方或西方,都應該互相地取長補短,這樣才能共同進步.。
新文化運動的論述
五四前的新文化運動是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文化運動,五四以後的新文化運動是新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好像得名自孫文(中山),其思想主導是胡適,他的《文學改良芻議》首倡白話文,將文言文稱作半死文字,白話文才代表了社會前進方向,並創作了一系列作品匯編為《嘗試集》,此外,胡適在對舊文化的批評中也發表了很多影響一代青年的文章,當時他以26歲(大概,我記不清了)的年齡即暴得大名,被譽為「青年導師」(毛澤東當時深受胡適影響,其創導的《湘江評論》每期都要送胡)。在倡導科學和民主的同時,他和當時的很多文人受易卜生的影響,針對當時中國國情,提出了健全的個人主義——個人的自我拯救;婦女解放——救出他人;打破家庭孝道——救救孩子;和社會自由——人人平等的奮斗途徑。當時的很多文人也都基本上是按照這4個途徑開展文學創作的,我們比較熟悉的魯迅的很多小說都扣住了這4項內容。新文化運動後期,鑒於當時空談各類舶來主義的多,研究實際問題的少,胡適發表了《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的文章(眼見為實,當時毛澤東為響應還准備成立問題研究會,所定章程曾交胡修改),以此為標志,以胡適、傅斯年等人為代表的大批學者逐漸轉向自由主義,而以陳獨秀、李大釗等激進人士則轉化為革命派,信奉了共產主義。新文化運動在大陸的影響一直及於1949年左右,其主要成果有三:在文化氛圍上,打破了封建舊文化的統治地位,以改良過的歐美新文化替代了舊文化,進一步啟迪了民智,溝通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國對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個層次;在思想上,進一步打擊了封建專制思想,傳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國現代文人自由主義思想,並使自由主義和三民主義、共產主義並列為現代中國三大思潮,其在高級知識分子中更是主導;在政治上,為中華民族培養了一大批關心國事、圖存圖強的現代人才,同時也形成了以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為主體的「第三條道路」政治勢力,對鉗制當政者專制沖動,推動中國政治民主做出了重大貢獻。
2. 新文化與舊文化各指什麼
新文化,是一種能跟上社會發展、能對社會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和推動作用的新思想、新道德的精神、品質的表現。
舊文化,是一種舊的思想體系阻礙社會發展、阻礙新思想的建立的舊思想、舊習貫勢力的表現。
在當今經過經濟改革以後,經濟基礎發生了變革,在原來經濟基礎上的上層建築,就不適應改革後的經濟基礎。這是一種必然趨勢。也就是說,原來的舊的思想、舊的道德觀念,不適應改革後的經濟關系。新的經濟關系必然的產生一種新的思想、新的道德觀念。兩種思想在這個時侯,必然的產生激烈的思想斗爭。新文化就是代表新的經濟關系所表現新的思想新的道德觀念。新文化不去表現新的經濟關系的新思想、新道德觀念,那算什麼新文化?這是中國新文化的基本大方向!
3. 新時代的文化有哪些
新時代文化就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著力點是秉承中國的文化價值理念,堅持中國的文化立場,立足於當代中國的文化發展現狀,思考和解決當代中國人關心的文化問題,提出中國的文化方案。
新時代文化建設的三個堅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放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新時代文化的特徵: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之所以先進,就在於它體現了生產力發展新要求,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符合人類社會發展方向,代表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
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
4. 新文化運動的「新」是指什麼
新文化運動之所以新,首先在於其指導思想新
在中國大地上,李大釗第一次舉起社會主義的大旗.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宣傳成為思潮的主流,為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所接受,成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新的指導思想.
其次,新文化運動之所以新,在於其內容新.、
新文化運動的領袖們要建立近代社會深層次的政治文化,即近代民主生活背後的價值觀念體系.以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人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以《新青年》為陣地,明確提出「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把斗爭的鋒芒指向維護封建制度的孔教,新文化運動向前邁了一大步.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為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可見,新文化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啟蒙運動,也是近代中國民主思想發展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第三,新文化運動之所以新,在於其形式的新.
新文化運動不僅是一場思想革命,還是一場文學革命.
第四,新文化運動之所以新,在於其產生的歷史作用.
新文化運動猛烈地抨擊了具有二千年歷史的封建專制的理論基石——以儒家為代表的舊道德、舊文化,使人們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在新文化運動中,中國知識分子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洗禮,啟發了民眾的覺悟,這對五四愛國運動起宣傳動員作用.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了先進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中國、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這是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
總之,新文化運動以「民主」、「科學」為旗號,以儒家傳統道德為其矛頭所向,以新文學為其進行思想解放斗爭的工具,深入的批判了封建正統思想,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勝利開辟了新的天地.
5. 3、新文化運動的「新」體現在哪些方面
新文化運動的「新」之所在。即:
一、提倡民主,反對專制。
二、提倡科學,反對迷信。
三、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四、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6. 新文化運動中的「新文化」指的是什麼
新文化運動是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前後由胡適、陳獨秀、魯迅、錢玄同、李大釗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原名《青年雜志》)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舊稱「德先生」與「賽先生」)。這次運動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關於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四個提倡、四個反對的闡述,真正體現出了新文化運動的「新」之所在。即:
一、提倡民主,反對專制。
二、提倡科學,反對迷信。
三、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四、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7. 當今時代文化發展新趨勢是什麼
北京大學中國文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孫熙國 問: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要准確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准確把握當今時代文化發展新趨勢,准確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請問,當今時代文化發展的新趨勢是什麼? ――上海吳中路 談亮 答: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文化。一般認為,廣義文化是人類在認識和改造世界過程中創造的一切成果的總和,既包括物質文明成果,也包括精神文明成果。但這是就文化的載體或存在形態而言的。如果就文化的內容來說,文化的本質是思想,而並非其載體。不可否認,人類的思想會實現對象化,對象化在器物中便成為器物文化,對象化在人們的行為中便體現為行為文化,對象化在制度中就體現為制度文化。但是,必須看到,器物、行為、制度等只是文化的載體,它們本身不是文化,載體中的思想內容才是真正的文化。要准確把握當今時代文化發展新趨勢,需要明確,其中的文化核心是指思想意義上的文化,而不是器物、行為和制度意義上的文化。 就思想層面的文化來說,當今我國文化發展主要面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文化發展同經濟社會發展不完全適應,二是文化發展同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完全適應。這兩個不適應具體表現為以下8個方面的矛盾和問題:一是文化建設在推動全民族文明素質提高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一些地方和單位對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的認識還不夠;二是文化建設在引領社會思潮和社會風尚構建思想道德方面的作用需要進一步加強;三是輿論引導能力需要不斷提高,網路建設和管理亟待加強和改進;四是文化產品需要更加豐富,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引導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大;五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夠健全,城鄉、區域文化發展還存在不平衡;六是文化產業規模不大、結構不合理,文化體制需要改革;七是文化「走出去」的能力還較為薄弱,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需要加強;八是文化人才隊伍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 應當看到,上面的「兩個不適應」是一種動態不平衡,只有存在不適應、不平衡才會形成文化發展的更大張力。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上述矛盾和問題構成了把握當今時代文化發展新趨勢的基本依據,基於對上述矛盾和問題的認識,當代中國文化發展新趨勢可以初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當今時代文化在個人和民族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另一個民族的標志。用什麼證明我們是人?用什麼證明我們是中國人?沒有別的,只能是我們的文化。文化是人與動物的區別所在,也是人與人的區別所在。孟子認為,「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就在於人所特有的「仁、義、禮、智」等社會屬性。他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南宋哲學家朱熹承襲了孟子的說法,朱熹說:「仁者,人之所以為人之理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美國人類學家懷特也指出:「對人類的真正研究將被證明不是關於人的研究,而是關於文化的研究。」人和動物的不同,就在於人是一種文化動物,是一種創造文化的動物。人類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心態追求等精神深層面的內容(也就是文化)對象化在自己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中,因此,無論是在活動的過程中,還是在活動的結果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人類創造的思想和文化。 第二,當今時代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和相互影響,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趨凸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要求日趨緊迫。 我國正在進行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包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內容在內的一個有機整體的建設。離開了其中任何一個方面,我們的建設都不會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正如十七屆六中全會所指出的,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看到,文化建設和文化發展,關繫到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關繫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繫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實現。 經濟和政治決定一個社會的文化,但文化對經濟和政治又具有反作用。一定形態的經濟和政治首先決定著文化的形態;然後,一定形態的文化才會影響和作用於經濟和政治。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首先應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和政治的反映,同時,它又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和政治有巨大的促進作用。當代中國已經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以及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在這樣的關鍵時期和攻堅時期,沒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發揮,我們就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一個民族如果只是關注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一個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文化的繁榮昌盛,同時一個有思想和文化的民族,才能在國際舞台上展現綜合競爭力,才是真正有美好未來的民族。在當今時代,誰佔領了文化制高點,誰就掌握了未來。我們必須既要立足腳下,又要仰望天空,為世界貢獻中華民族的思想和文化。要把握時代主題,認清時代任務,緊跟時代潮流,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擴大對外文化交流,參與世界文明對話,促進文化相互借鑒,增強國際話語權,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提高中華文化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第三,當代文化的發展呈多元化趨勢,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新媒體和新傳播方式迅猛發展,倡導主流價值的難度不斷增加,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與此相應,文化的發展則呈現出多元化和多樣化的趨勢。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們要想維護本國的文化安全,就必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文化的本質是思想,而思想總是同一定的價值取向聯系在一起的。不管是哪一個共同體生產出來的文化,從根本上說,都是維護其共同體利益的。我們必須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覺,確立文化主體意識,形成我們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一個國家和民族,如果喪失了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主,總是跟著別人後面跑,那是十分危險的,其文化安全也不可能有保障。同時,一種文化只有真正強大起來了,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自覺和自信。 在世界思想交鋒交融更加頻繁的背景下,在諸如微博等新媒體和新傳播方式迅猛發展的背景下,我們必須以自身文化的強大來實現和維護文化安全。而文化自強並不容易。我們的祖先曾經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這些文化中的優秀傳統和合理內容,對於今天的文化發展和文化建設是十分寶貴的資源和財富。但在與其他世界文化強國相比較時,不能總是依靠老祖宗來實現我們的文化自覺和自信,而要依靠我們能夠給世界貢獻出什麼樣的文化。要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建設和發展當代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