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要保護古老民族文化
首先,要不要保護古老的民族文化呢?我認為是有必要的。
以下是我的看法:
一、傳統文化是民族的標志與精神;
二、古老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多年來的文化結晶,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當代人從未完全掌握古老的民族文化的精髓,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與發揚;
四、保護古老的民族文化,有利於今人與後人對文化的傳承;
五、順其自然地讓它們被歷史淘汰,這其實是不錯的;事實上,我們在保護它們,就是在創造歷史。
另外,官方肯定會說「為了弘揚傳統文化,加強思想文化建設」,所以制定一系列保護古老文化的條例,但是從未完全阻止拆遷隊的戰斧。而古老的民族文化自身呢,現在的情況基本上是在人為破壞與人為保護的夾縫中勉強生存;如果以這個態勢發展下去,古老的民族文化必將消失殆盡,並且人為的影響絕對的大於其自身的發展帶來的影響。所以,現在關鍵的任務不是討論要不要保護古老的民族文化,而是要盡快制定出保護古老文化的切實的方案與制度。
② 保護傳統文化的意義
在全球化浪潮中,保護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對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世界上任何民族,如果拋棄民族文化傳統,沒有任何特色,就會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失去地位,同時也在國際政治中失去影響力。
不過,保護傳統文化,並不是原封不動地予以繼承和保留。保守與創新相輔相成,創新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守。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如果不加以創新和變革,也就沒有生命力,也就無法與當代社會相適應。
創新的目的是使傳統文化恢復活力,創造性地使之轉為現代型,使之成為與當代社會相適應的高一級文明,並使之生生不息,世代綿延。
(2)為什麼要保護民族文化擴展閱讀:
如何保護傳統文化:
1、保持特色不斷創新,要「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對優秀傳統文化如何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我們必須關注的重大現實問題。
2、把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校立德樹人的實踐中,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主要在於入心入腦,要內化為我們每個人的日常言行,而不是流於形式。這要求我們從基礎教育抓起,發揮第一課堂主渠道作用,在教學、研究體系中堅守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脈。
3、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夢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融社會主義的價值特性與中華民族的文化特性於一體。
參考資料:人民網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③ 人類為什麼要保護文化遺產
1、我國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
2、保護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及社會穩定的重要文化基礎,也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
3、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3)為什麼要保護民族文化擴展閱讀:
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網站了解到,文化部部長雒樹剛近日在接受記者時強調,做好文化遺產工作核心是圍繞四個字:保護、利用。
他分別從文物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兩個方面介紹了相關情況。
在文物保護方面,首先是建立和落實好中央文化文物部門以及省市縣四級文物保護責任制,同時按照「誰主管誰負責,誰擁有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落實了76.7萬處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責任主體。
保護文物失職必追責。如2017年北京針對明十三陵文物丟失案,追究了17名相關責任人責任,包括6名局級幹部。2016年,河北針對清東陵被盜和違法建設案,處理了12名責任人。2017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發生6起火災事故,處理了23名相關負責人。
除了保護,也要嚴厲打擊文物犯罪。近幾年,成功打掉了一批長期猖獗、影響惡劣的文物犯罪團伙,起到了很大的震懾作用。特別是去年公安部門兩次發出A級通緝令,公開通緝20名重大文物犯罪在逃人員。這些措施有效遏制了文物盜竊和非法販賣活動。
最後,要把文物保護納入法治軌道。按照文物法規定,各地進行基本建設工程前必須先進行考古勘探調查,之後才能開工建設,有效保護了地下文物。
雒樹剛指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主要體現「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精神。首先是進行搶救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靠人來傳承的,現在有一批非遺傳承人歲數比較大,我們抓緊搶救性保護,把這些老工匠、老藝人的工藝傳承下來,同時培養年輕的傳承人。二是實行生產性保護,特別是把傳統工藝和群眾生產生活緊密結合,和精準扶貧結合起來。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於民間、死於廟堂」,只有和群眾生產生活結合起來,才有強大的生命力。
「在保護好的基礎上,利用好文化遺產,才能發揮好文化遺產的作用,才能讓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雒樹剛強調。
利用好文化遺產,首先是讓人民群眾「無障礙」「零門檻」接觸文化。
雒樹剛介紹,現在除了遺址性文物保護單位以外,已有4246家博物館實行免費開放,免費開放數量還將繼續擴大。現在群眾到博物館的參觀熱情越來越高漲,去博物館參觀的人次從2014年的7億多人次增長到2016年的9億多人次。一批精彩展覽受到群眾熱捧,如故宮的「石渠寶笈特展」和「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等。今後要推出更多精品展覽,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傳統戲劇普及工作正在進行,相關部委聯合實施了「戲曲進校園」「戲曲進鄉村」兩個工程,爭取實現「一人一場戲」「一村一場戲」的目標。
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上也做了大量工作。如電視節目《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舌尖上的中國》等受到觀眾喜愛。
「文化文物部門要繼續落實好責任,文化遺產工作就是要保護好、活起來,造福社會、造福人民。」雒樹剛強調
④ 為什麼要保護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以信仰而產生的文化,民俗文化增強了民族的認同,強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體遵從反復演示,不斷實行,塑造更和諧的社會
⑤ 我們為什麼要保護文化遺產
我記得我在三體中看到的一句話,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一個國家的文明,對於我們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使我們一些精神的根本來源,讓我們感受到那些至真至善,和那些歷史的遺跡,透過歷史的眼眸,我們可以感受國家和社會在那一段時間的經歷,和我們該如何行動。文化遺產是我們先人的智慧結晶,更是我們當今可以學習的東西,而且這是象徵著我國國家綜合實力,代表著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因此我們必須要保護文化遺產,並且還要將它繼續發揚下去。
保護文化遺產是我們對文明的敬重,是我們自身發展的有利手段。現在的很多問題可以從孔子那裡得到解決,那些文化遺產不僅可以教育後人,也可以給後人以啟迪智慧。歷史浩如煙海,一些文化遺產可以讓我們更加直觀的接觸,讓我們能夠有一個了解,更好地敬重自然,敬重每一位曾經付出過努力的人們。提升國家地位,保護文化遺產在全世界的范圍內宣傳中國文化,文化遺產是可以建的,實在物體可以實實在在的讓我們去感觸那段已經不可接觸的歷史,感受中華民族強有力的生命力和尊嚴。
⑥ 保護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認識
保護民族文化產權的重要性
1.處理跨境民族文化的戰略需要。目前跨境民族文化面臨著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那就是,同源同根、長期相互交流的跨境民族往往擁有相同的文化,如果相鄰兩國中的一方搶先對雙方共有的文化標志進行產權登記注冊,則邊境地帶共同的民族文化變成了其中一方的「專利」、據為己有,另一方將喪失其民族文化品牌,從「正宗」淪為對方獨有品牌的一個旁支、一個附屬市場、一個銷售「分部」或「分公司」。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問題十分嚴重、嚴峻。由於經濟利益的驅動,各國、各方的利益往往並不一致,民族文化的跨境性與民族國家利益的保護性、競爭性,時常相互矛盾,因此,必須要有戰略的、全局的眼光看待民族文化的保護,正確處理具有相同文化內涵卻跨境分屬不同國家的民族文化,從政府宏觀管理的戰略高度,應對其標志性的文化符號進行保護、弘揚,逐步形成具有本國特色的文化專利。這方面正反例子、經驗教訓很多。 中葯的歸屬問題是一個典型:中國與日本之間的「中葯」與「漢方葯」之爭,體現出日本的一種文化產權搶占戰略;部分外國、外地廠商趁我國中醫葯、民族醫葯知識產權保護之不足,大量購買中國傳統葯方和療法,分析其成分後,申請專利,反客為主,向我國這個中葯的原創地出口「洋中葯」,使知識產權原創者損失慘重;最近中國與韓國掀起的「端午節」歸屬權之爭,韓國將「端午節」列入其國家遺產名錄,把「端午節」視為韓國文化遺產;中越之間的銅鼓發源地及銅鼓文化之爭等等,都是典型。在國內,如廣西雲南等地對「壯族綉球」等品牌的歸屬,以及各民族對「扁擔舞」、「竹竿舞」等民俗歸屬的重復認領等等,也都是典型。這類相鄰地區搶占同一種民族文化資源的經驗教訓,真是不勝枚舉,必須引起慎重、周密的戰略思考。試想,如果中國、越南或第三國對中越邊境的民族特色資源,如衣飾、食品、住宅、節慶等等,以及八角、樹種、禽畜等農產品,或手工藝品等,率先注冊,其經濟、社會的後果將如何?當然,搶占文化資源的各方利益不是「有你沒我」的「零和」結局,相同的文化品牌,經濟利益上仍可以共享,但是,民族文化的特徵卻可能因對方的搶先注冊而受限制。
邊境歷來是各國保護本國知識產權的前沿,各國間簽署的知識產權保護協議,是邊境海關執法的依據。同理,邊境也應該是文化產權保護的前沿。跨境民族的文化知識產權問題,是國家之間、地區之間、民族之間知識產權問題的一個縮影,各國、各地、各民族在經濟交往中,要保護自己的利益,必然要保持自身的貿易比較優勢,必然要樹立自己獨有的資源。從這個意義上講,少數民族創造的文化當然也是一種需要保護的產權與貿易資源。
2.適應經濟全球化形勢的迫切需要。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形勢,當前我國正在遵循世界貿易組織(WTO)《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的法律依據,實行知識產權戰略,保護和壯大民族產業與專利技術。但目前對數量巨大、蘊藏豐富、歷史遺存的民族民間文化,除了極少數注冊、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以及像對中醫葯之類利益重大的文化遺產開展知識產權保護之外,許多民族民間文化並沒有被視為「知識產權」,即便是各地採取的「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立法保護形式,由於民族民間文化的產權、所有權權利主體難以確認,即這些傳統文化似乎是國家所有,又是民族、地方所有,還可能是個人所有。因此,產權保護的操作難度大,全社會保護民族文化知識產權的意識仍然淡薄,這必然會使一些民族處於被動,無法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3.發展民族文化產業的現實需要。一方面,發展民族文化產業先要求確立文化產權。有了文化產權才談得上形成文化品牌、開發文化產業,否則,缺乏法律保護,終究會被當作「盜版」受到排擠、歧視、取締。另一方面,有了文化產權,還需要與經濟產業結合,善於在創新中發展,走上產業化,從而得以保護自己的文化。過去的教訓是,一些民族為了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文化產權與經濟利益,數百年來以「祖傳秘方」的方式,「傳單不傳雙」,一代傳一人,秘密地保存、傳承有本地特色的民族技藝。由於擔心秘方外傳,不敢批量生產,發展到現在往往流失,偶爾也有成為「孤本」、「獨家」。在現代法治社會、產業時代,這種自我的、非產業的保護方式,因其不具備法律效力與產業化規模生產能力,最終也將被取代。
自從中國加入WTO、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以來,市場、產業的專利競爭日趨激烈,越來越多散落民間的「秘方」、「孤本」、「絕技」正積極向國家申請專利,以尋求法律的保護。但是,各民族對本民族文化還沒有廣泛積極地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文化產權戰略。所以,要從戰略高度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專利競爭,既要在時間上加快專利申報、審查速度,也要擴大民族文化專利申報范圍,並鼓勵民族企業到國際上注冊專利。
總之,現今我國社會各界對民族文化產權仍然理解不足,以為這種產權可以自然而然獲得認可,其實缺乏法律依據。由於不少文化資源為各民族所共有,因此所有權、文化產權更是模糊不清。這種想當然的產權觀念與全球發展大勢相悖。在「公民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2004年寫入憲法後的今天,「民族文化產權不受侵犯」也應該成為有法可依的規范。而且,既然現在根據民族歌謠等改編、創新出來的民歌可以注冊、申請版權,為什麼作為這種文化產品源頭的民族民間文化不能申請產權呢?
⑦ 為什麼要保護民族文化
我們不但要保護民族文化,而且要將它發揚光大。民族文化是我們的圖騰,也是我們的根,是滋養我們的精神財富,是留給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民族的,才是永久的。如果今天我們不保護民族文化,也許過不了多少年,我們不知道我們的圖騰是什麼,我們的根在哪裡。我們有哪些優良的傳統和輝煌的文明。也許過不了多少年,我們聽不到京劇,看不到國畫,懂不了古文,背不了古詩詞,說不了相聲,耍不了雜技,聞不到墨香。
⑧ 為什麼要重視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文化
在今天漢文化相對強勢的情況下,少數民族文化變得岌岌可危。如果不加以保護的話,會變得與漢族無異了。這樣就失去了一個民族存在的意義。文化需要豐富多彩,多元。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還要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使其不斷傳承下去。
⑨ 為什麼要保護傳統節日和民俗文化
保護和傳承我國傳統的民族文化,讓它形成更加完整的、完備的、良好的、更利於傳承的民間的傳統。民使得間文化弘揚的更廣泛。 只有傳統的才是民族的,只有民族的才是我們自己的,是我們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只有民族傳統文化才是使我們真正區別於其他地區和民族的特徵及標志。
二這些民族文化一個很重要的載體就是民族節日。
所以我們需要保護民族節日。
希望我的回答讓你滿意有什麼還沒明白的地方隨時繼續提問。點個採納唄,謝謝親了。
因為這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象徵,一個民族文化歷史的鑒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