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十年文化改革主要內容是什麼
法律分析:以發展為主題,以改革為動力,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形成科學有效的宏觀文化管理體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產和服務的微觀運行機制、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和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要形成完善的文化創新體系,形成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開放格局。
法律依據:《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乾重要問題的決議》
一、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一項重大戰略任務;
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
三、努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
四、積極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
五、深入持久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六、切實增強精神文明建設的投入;
七、加強和改善黨對精神文明建設的領導。
㈡ 文革時期是那一年開始到哪一年結束
文革時期從1966年5月開始,1976年10月結束。
基本介紹:
文革一般指文化大革命,全稱「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指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在中國由毛澤東錯誤發動和領導、被林彪和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利用、給中華民族帶來嚴重災難的政治運動。1966年,正當國民經濟的調整基本完成,國家開始執行第三個五年計劃的時候,意識形態領域的批判運動逐漸發展成矛頭指向黨的領導層的政治運動。一場長達十年、給黨和人民造成嚴重災難的「文化大革命」爆發了。
㈢ 文化大革命何時開始
一九六三年進行的以戲劇改革為主要標志的文藝革命是「文化大革命」的開端。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陳伯達在「首都文藝界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大會」上說:「黨的八屆十中全會以來的文藝革命,成為我國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真正的開端。」 【參見《人民日報》1966年12月4日。】
㈣ 文化大改革命時間是那十年
文化大改革命時間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
1966年,正當我國基本完成調整經濟的任務,開始執行發展國民經濟第三個五年計劃的時候,「文化大革命」發生了。
「文化大革命」是由毛澤東同志發動和領導的。他發動這場「大革命」的出發點是防止資本主義復辟、維護黨的純潔性和尋求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但他當時對黨和國家的政治狀況的錯誤估計,已經發展到非常嚴重的程度。
「文化大革命」歷經從發動到1969年4月中共九大、從九大到1973年8月中共十大、從十大到1976年10月結束這樣三個階段。中共九大加強了林彪、江青、康生等人在中央的地位,使「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理論和實踐合法化。
1971年9月林彪事件的發生,客觀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論和實踐的失敗,但中共十大仍然繼續九大的「左」傾錯誤,並且使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勢力進一步得到加強。
1976年9月毛澤東逝世後,江青、張春橋、姚文元、王洪文加緊奪取黨和國家最高領導權的陰謀活動。同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執行黨和人民的意志,一舉粉碎「四人幫」,從而終止了「文化大革命」這場災難。
實踐證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黨和人民同「左」傾錯誤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斗爭雖然艱難曲折。
但一直都沒有停止過。在這十年中,我國國民經濟仍然取得了進展,對外工作也打開了新的局面。但是,如果沒有「文化大革命」,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會取得大得多的成就。
㈤ 中國文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中國文化的發展歷程 一、中國文學思想的發源——泛文學時代(春秋戰國) 1、代表人物:孔子(儒)、老子(道)、墨子(墨)、韓非子(法) 2、主要特點:多元性、原創性、綜合性,哲學與文學並重。 二、從廣義向狹義文學的過渡——經學時代(兩漢) 獨尚儒家,罷拙其它,以儒家經典為唯一範本,只對經典進行闡釋,皇帝掌握闡釋權,不作發展,為統治者服務。董仲舒倡議,漢武帝施行。 三、中國文學思想的獨立和成型——文學的審美自覺時代(魏晉南北朝) 1、代表人物:曹丕、陸機、劉勰、鍾嶸等。 2、主要特點:玄學創立。去經學之繁瑣,重抽象之思辯。 四、中國文學思想的繁盛——文化和文學的高峰(隋唐宋) 1、代表人物:韓愈、柳宗元、杜甫、蘇軾、程顥、程頤、朱熹等。 2、主要特點:詩詞散文的鼎盛,宋理學創立。 五、中國古代文學思想的轉折——文體大變革(元、明、清前中期) 1、代表人物:關漢卿、袁宏道、金聖嘆、王陽明、曹雪芹等。 2、主要特點:轉折點,文體大變,敘事、戲劇、白話的興起,從上層文學到大眾文學。明心學創立。四大名著誕生。 六、中國古代文學思想的新潮——思想轉型(晚清至五四) 1、代表人物:梁啟超、王國維、魯訊、胡適等。 2、主要特點:新文化的啟蒙。 七、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端——新文化運動(五四至1949) 1、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 2、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的結合,現代文化的開端。 八、中國現代文學的的一統——毛澤東思想(1949-1978) 1、代表人物:毛澤東。 2、主要特點:在對中國傳統文化和馬列主義思想的批判性繼承中,創造出符合中國國情的毛澤東思想理論體系。不但指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也指導建國初期的國家建設。 九、中國現代文學的復興——自由、實用文學時代(1978- ) 1、代表人物:鄧小平 2、主要特點:中國文化在經濟大發展的基礎上開始復興。指導思想是:小平同志繼承並發展了毛澤東思想,使之更符中國現在的國情,發展才是硬道理。
㈥ 10年制教育哪年為止
還早著呢?下面把莫言在今年政協的建言復制如下:
南方日報訊 (特派記者/周豫 記者/房珊珊)4日,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文化藝術界別小組討論會在京舉行。全國政協委員、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對中小學學制改革建言,基於我國目前基礎教育占整個受教育時間比重過大,應取消小升初和初升高兩次統考,實行「十年一貫制」,讓每個孩子享受十年義務教育,實現快樂學習。
莫言談到,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中小學學制基本上保持了「633」模式,即小學6年,初中高中各3年。當前教育改革較多局限於課程、教材的改革,較少觸及學制問題。
「633」學制割裂了少年兒童成長發展的過程,也增加了學段之間銜接的成本,各種擇校、學區房等社會問題也由此產生。」莫言認為,培養年限的延長也影響個人成才後對社會做貢獻的年限以及個人生活幸福指數。
對於小升初和中考帶來的應試壓力,莫言坦言,中小學生在長期復習和模擬考試中,厭學情況愈發嚴重,更增加學生家長的心理壓力。為此,莫言建議十年內每年只舉行兩次期末考試,根據升學考試成績和平時學習成績實行分流,一部分升入大學,一部分進入學制兩年的職業教育,在國家經濟允許的情況下,也應該考慮學費。
當然,莫言提到,一些地方小升初取消後由此也帶來較多問題。「學制改革問題是非常復雜的,雖然不可能短時間內一步到位,但它肯定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個關鍵問題,需要大家重視。」
莫言這番觀點拋出後,成為不少網友熱議的焦點。贊成的網友主要從縮短學制的優點出發。網友「紅妮兒麻麻」認為年輕人提前為社會創造財富,比延遲退休更有效率。而另一位網友「戈爾巴」則認為這有助於減輕家庭在教育上的過度所帶來的負擔。對於學生學習途徑和方式越來越多元,縮短教育年限是大勢所趨。
但也有不少網友認為「出發點是好,但存在現實困難」。網友「熊呼呼」和「冬眠的LAZY」擔心無法更換學校同樣會帶來學位房問題,以及學生無法有選擇更換學校的機會。網友「fhm」則表示:「如果將小學、初中和高中學校打通,意味著要投入更多的教育經費和更多更高學歷的師資力量,需要財政統籌,遠不是一筆輕松賬。」
㈦ 文化大革命是哪一年
文化大革命是一九六六年開始,一九七六年結束,歷經十年。
㈧ 十年激盪,十年變遷 是從哪開始的十年
Levi'S 的神話王國由美國的三藩市開始,把原本用來制帳幕的粗糙帆布,為當時的礦工製造了第一條 Levi'S 牛仔褲,一種質地堅韌耐用的工作服,因十分切合工人的需要而迅速受到歡迎,由此引發了一連串的演變。牛仔褲最初是以咖啡色為主,後來改成藍色的斜紋布料丹寧布(Denim),成為人們現在熟悉的牛仔褲。 五百年前,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當時用的帆,是一種堅韌、實用的粗糙布料做成。這種布料原產於法國一個小鎮NIMES,因此以法文取名 "Serge De Nimes",而後被簡稱為DENIM。 而三百六十年後,一位猶太商人Levi Strausss把一種織料粗糙的帆布引入美國,因而締造了牛仔褲歷史性的一頁,同時亦建立了一個牛仔文化的神話王國。 牛仔布的顏色從硫化、靛藍發展到淺藍、黑色、白色、彩色等。 牛仔布以全棉為主,也發展採用多種原料結構,有棉、毛、絲、麻天然纖維混紡,也有與化纖混紡,以及用彈力紗、緊捻紗、花式紗等作原料。現在用的比較多的為全棉、棉滌氨、棉氨混紡,氨綸絲的含量越高彈力越大。紗支有7*7、7*6、7*8、10*7等多種規格,組織結構一般為斜紋(2/1、3/1、1/3)、破斜紋,徑向緊度大於緯向, 牛仔布後整理的工序很多,這是開發牛仔布系列品種的重要一環。其中主要有:酵素、石磨、噴沙、貓須、硅油、漂色、套色、雪花洗。石磨整理,利用特殊浮石與牛仔服裝進行不規則摩擦,產生洗舊效果,使牛仔服雖新如舊,卻又干凈如新; 酵素洗主要是利用生物原理分解牛仔布上的漿料,使染料剝落,面料變得柔軟,色澤鮮艷,同時也有一定的洗舊效果;噴沙從原料上分為兩種:一種是金剛砂,一種為高錳酸鉀,兩者都是利用高壓將金剛砂或高錳酸鉀噴到衣服上,使所噴位置變淺已達到一種人為的磨舊效果,一般在大腿前後側;貓須顧名思義是貓咪的胡須,貓須洗水的演變是人體穿著時,在關節伸曲部位產生的一種自然摩舊像貓須似的效果,隨著懷舊風的盛行,這種工藝越來越多的利用在股腋、臂腕、膝腕等處;硅油是一種上好的軟化劑,它一般配合其他工藝一起使用;漂洗出來的牛仔服發白,一般在春夏款式中利用的比較多;套色是指對牛仔服進行染色,彌補牛仔服顏色單一的缺陷;雪花整理,利用不同的工藝流程和酸性腐蝕劑使布面產生不規則退色,製造一種浪漫格調,有大理石的外觀或呈現不規則的雪花白。 .
㈨ 文化打革命是從哪一年開始那一年結束
67年開始,到1977年結束
㈩ 中國的文化是什麼時候從長黃河領域,轉向長江流域的
19世紀
新文化運動開始了,推動這次文化重心轉移的先驅人物,絕大多數是長江文化圈內的知識精英,如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人。繼新文化運動之後,為建立新的社會制度而前仆後繼的政治家,也大多數來自於長江文化圈中。在短短的數十年時間里,觀念的轉變已經落實到了政治制度、經濟方式的轉變。華夏民族終於在文化重心的轉移中開始復興。
中國文化重心轉向長江文化,意味著長期居於主流地位的黃河文化將處於從屬地位,但並不意味者黃河文化的消失。過去兩千多年的歷史證明,「相濡以沫」的文化理念在融通人際情感,化解社會矛盾,保持社會穩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國的封建社會能夠綿延兩千多年,「相濡以沫」這一文化理念功不可沒。
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中國文化重心已經發生轉移,我們歡呼這一次文化重心的轉移,我們對此的認識和實踐要從自發進入到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