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中國傳統文化建設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建設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9-07 00:58:26

⑴ 中國傳統文化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中國傳統文化是反映中華文明演進與融合的民族特徵和特點的一種民族文化。它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的總體代表。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及其先民在中國領土上的創造,是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的繼承和發展,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而言之,它是不同文化形式所表達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和精神的總稱。

(1)中國傳統文化建設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應首先包括思想、文字和語言,然後是禮樂、射擊、朝廷、書號六大藝術,再是書法、音樂、武術、曲藝、象棋、節慶和生活繁榮產生的民俗。傳統文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融入了我們的生活。

中國傳統文化是先秦時期,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對人、對社會的理解和對社會行為規范的追求——「仁、義、禮、智、信」。儒家學者強調「禮」,追求「禮」,即確立人類社會的共同價值,調整和約束人們的社會行為。

「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禮樂制度、法律條文等。古「文」字是指紋理、花紋之意。後來發展為包括美好的言語、思想、行為、待人、處世等表之於外的都稱為「文」。文明一詞就是「文」的延續。「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

⑵ 中國四大傳統文化是什麼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

1、春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一年之歲首,傳統上的農歷新年。春節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歲首、新歲,口頭上又稱度歲、過年。

2、清明節,又稱踏青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3、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4、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弘揚傳統文化的意義:

1、優秀的民族文化既是民族振興的精神動力,又是建設先進文化的重要基礎。在經濟全球化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並結合時代特點加以創新,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進程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輝煌燦爛、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

2、傳統文化講究崇尚倫理、注重人文理性、強調和諧觀念、倡導憂患意識等等,學習和研究這些中國傳統文化,進而繼承、弘揚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在指導下,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加強對國民全面素質教育的培養,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3、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建設,就是一個民族靈魂的建設、精神世界的建設。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所宣揚的忠孝仁愛、禮義廉恥、慎言敏行、嚴於律己、改過遷善等道德規范。

幾千年來就鑄就了中國人民的精神靈魂,形成中華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諧、謙和好禮、誠信克己、與人為善、勤儉廉正、刻苦耐勞和精忠愛國的優良素質。

⑶ 什麼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成為偉大的民族、始終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之所以歷經磨難而愈挫愈勇、奮發奮起,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自身發展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和豐厚文化滋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其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與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相契合,需要在創新表達形式上下功夫,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廣開來、傳承下去。

一方面,讓表達形式和傳播渠道跟上時代發展。適應群眾的文化需求、審美情趣、生活習慣,通過文學、美術、音樂、電影等各種形式,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吸引群眾、感染群眾,讓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另一方面,增強人民群眾的參與感、認同感、獲得感,營造有利於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社會氛圍。.

以上內容參考 人民網-人民日報: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⑷ 中國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建設有什麼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的積極影響
1、「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為考慮一切的根本,企業的管理者要在企業中建立一種「以人為中心」的文化氛圍,其含義包含三點:第一,「企業即人」。企業是由人組成的集合體,因此應以人為中心,把人的因素放在中心地位,時刻把調動人的積極性放在主導地位。第二,「企業為人」。辦企業是為了滿足人、滿足社會的需要,並提高員工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企業為人」與「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是對立統一的關系,當兩者發生沖突時應舍棄後者而取前者。第三,「企業靠人」。企業文化建設的主體是全體員工,必須依靠全體員工的智慧和力量,實行全員參與,以調動每位員工的積極性,促進最終目標的實現。
2、「剛健進取」的民族精神。早在古老的《周易》中,就對剛健有為、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精神作出了經典性的表述,「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成為中華文化精神的重要內涵,成為中國民族精神的象徵,鼓勵企業的全體員工愈在挫折厄運面前,愈要有抗爭的勇氣和力量,愈要有堅韌的探索和持久的忍耐。
3、「和諧合作」的思想方法。注重和諧與合作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基本精神,孟子在國家事務管理方面提出上下和諧的思想,闡述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著名命題。對於現代企業而言,建立一種「和合」的文化氛圍,對它的各項發展都有重大的意義。鄧榮霖等(2006)在研究中國情境下不同的文化類型、組織結構對企業的經營績效產生的不同影響時,設想中國企業的員工會更加適應那些強調和諧人際關系和集體目標的組織文化,從而將具有這兩方面特徵的組織文化作為研究的重點。
4、「崇德重義」的企業倫理。我國的傳統文化中高度推崇道德和道義在人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周易》中「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是這個意思。體現在企業倫理上就是「價實」、「貨真」、「量足」、「守義」,這既是企業的倫理道德觀念,也是企業的行為准則~

⑸ 怎樣建設中國傳統文化,使其文化影響力得到更大的提升

弘揚傳統文化提升國家軟實力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標志,也就是說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水平直接代表著我國在世界中的國際地位。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在面對我國經濟實力的快速增強、文化需求的快速增長、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的今天,提升文化軟實力成為了國家發展中的重中之重。
文化軟實力包括意識形態、價值觀、影響力、道德准則、文化感召力等無形的內容。它可分為內力和外力,二者相互聯系,互為補充。其中,內力又分為凝聚力和創新力:凝聚力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區別於其他地區的重要標志;創新力體現為適應社會發展的創造性能力。從外力角度而言,文化軟實力需藉助一定的媒介傳播到其他地區,形成影響力;在擴大影響力的同時,還要形成吸引力,吸引資金和技術來投資,形成產業優勢。只有這樣「四力合一」,才能形成真正的軟實力。
關於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可算是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結晶,集中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特質和風貌。首先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傳統文化更為顯著,例如:諸子百家、四大發明、琴棋書畫、漢字、詩詞和中醫等等。同時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國際化,對韓國、日本、東南亞等國家產生深遠的影響。中國的四大發明先後傳到西方後,對促進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世界范圍內都對中國文化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其次是中國的文化外交歷史源遠流長。中國古代就開始提倡「文化天下」的文化外交思想,到我國成立後,從「和平共處」、「和平與發展」、「和而不同」到「和諧世界」,中國的「和合」文化影響深遠,都是中國文化的精華。最後是獨特的文化產業模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市場在「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方針指引下,不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發展模式,還注重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使文化建設成為特色社會主義體系中的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如今,文化軟實力在國家發展中占據重要的位置,在面對國際競爭和國內出現的種種弊端情況下,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已經刻不容緩,只有發展文化軟實力才會佔領有利地位。因此,為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一) 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1、提升文化的凝聚力。我國是人口大國,我們要擁有統一的指導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強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規范,這也就是現如今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只有被人民群眾掌握才會凝聚成社會共識,表現出文化發展最主要的民族凝聚力,所以我們必須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核心任務。
2、提升文化的吸引力。為了提升文化軟實力還有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展示出該國家或是該民族特色的文化吸引力。這是因為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傳統文化可以通過依附在語言和其他載體上,逐漸凝固和演化成一個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通過這種文化環境引導她的國民的行為,達到協調整合社會的作用,並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3、提升文化的普及力。也就是加強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教育,讓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揚廣大。我們要開展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充分利用大眾傳媒,有意識地引導廣大民眾喜愛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最終使其成為民族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價值觀念,沉澱在每一個中國人民的心靈深處。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我們要有意識的加強傳統文化在學生中的學習力度,在教學中增加對傳統文化的學習,開展具有濃厚傳統文化色彩的活動,使他們自覺願意接受和欣賞。
(二) 振興中國文化產業
就目前形勢來看,文化競爭已經成為國際競爭的主要特徵,我們要找准我國文化的發展方向,滿足人民對文化的要求,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因此,我國要大力發展我國文化產業。首先我們要制定科學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制定文化產業的管理辦法,盡量減少政策辦法中不足的地方。其次是深化和完善文化產業的政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體系,找到一條適合中國文化自己的道路。最後就是加大國家對文化產業的扶持。設立規范化的文化產業組織,政府積極引導文化產業發展,加強對文化產業的重視和支持。 (三) 加強文化傳播和交流
關於文化傳播和交流,首先可以想到的就是文化外交,在國際交往中,文化往往能夠起到政治和經濟難以達到的作用。所以文化外交在國際中成為一個熱點話題。我們要制定科學、合理的對外傳播策略,擴大其在國際傳播中的份額,使其他國家能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文化,進而了解中國;促進漢語的標准化和規范化,提高世界對漢語以及中國文化的認同,形成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全力打造中國品牌的文化,創造出一批原創性比較強的文化產品,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
大力弘揚和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緊迫任務。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是國家文化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作為每一個中國人,我們要努力發揮自身的文化優勢,重視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

⑹ 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中國傳統文化是反映中華文明演進與融合的民族特徵和特點的一種民族文化。它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的總體代表。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及其先民在中國領土上的創造,是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的繼承和發展,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而言之,它是不同文化形式所表達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和精神的總稱。

(6)中國傳統文化建設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應首先包括思想、文字和語言,然後是禮樂、射擊、朝廷、書號六大藝術,再是書法、音樂、武術、曲藝、象棋、節慶和生活繁榮產生的民俗。傳統文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融入了我們的生活。

中國傳統文化是先秦時期,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對人、對社會的理解和對社會行為規范的追求——「仁、義、禮、智、信」。儒家學者強調「禮」,追求「禮」,即確立人類社會的共同價值,調整和約束人們的社會行為。

「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禮樂制度、法律條文等。古「文」字是指紋理、花紋之意。後來發展為包括美好的言語、思想、行為、待人、處世等表之於外的都稱為「文」。

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包含哪些主要內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以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當代中國的先進文化是充分體現時代精神的文化.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包含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兩個大的方面.
(1)思想道德建設.思想道德建設解決的是整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問題,集中體現著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性質和方向.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整個過程中,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是:堅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建設,引導人們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思想道德建設又分為理想建設和道德建設兩個方面.理想,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具有實現可能性的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是人們政治立場和人生觀,世界觀在奮斗目標上的表現.理想建設是思想道德建設的核心內容;道德,是用以調節人與人之間包括個人與集體,社會之間關系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的總和.道德建設是思想道德建設的主體內容.
(2)教育科學文化建設.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學要解決的問題是,為整個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其主要內容包括教育,科學,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視,衛生,體育,圖書館,博物館等各項文化衛生事業和人民群眾知識水平的提高,還包括健康,愉快,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群眾性娛樂活動.發展教育和科學是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

⑻ 我國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和主要途徑是什麼

我國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主要途徑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和諧文化、弘揚中華文化、推進文化創新。

建設文化強國必須堅持傳承與創新的統一,既要注重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傳承,建設其傳承體系,弘揚其思想精髓;又要在尊重命意傳統和歷史語境的前提下,以一種當代視野、前沿方法、世界眼光、未來關懷和問題意識來理解和把握傳統文化。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這些要求內在地蘊涵了快速發展與社會效益相統一的辯證法,主張要把文化發展和文化效益有機地結合起來。

(8)中國傳統文化建設是什麼擴展閱讀:

21世紀,中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階段。在新階段,隨著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的不斷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又有了新的發展,這就是堅持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這一重要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⑼ 怎樣建設中國傳統文化使其文化影響力得到更大的提升

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1、提升文化的凝聚力。我國是人口大國,我們要擁有統一的指導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強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規范,這也就是現如今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只有被人民群眾掌握才會凝聚成社會共識,表現出文化發展最主要的民族凝聚力,所以我們必須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核心任務。
2、提升文化的吸引力。為了提升文化軟實力還有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展示出該國家或是該民族特色的文化吸引力。這是因為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傳統文化可以通過依附在語言和其他載體上,逐漸凝固和演化成一個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通過這種文化環境引導她的國民的行為,達到協調整合社會的作用,並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3、提升文化的普及力。也就是加強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教育,讓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揚廣大。我們要開展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充分利用大眾傳媒,有意識地引導廣大民眾喜愛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最終使其成為民族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價值觀念,沉澱在每一個中國人民的心靈深處。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我們要有意識的加強傳統文化在學生中的學習力度,在教學中增加對傳統文化的學習,開展具有濃厚傳統文化色彩的活動,使他們自覺願意接受和欣賞。
(二) 振興中國文化產業
就目前形勢來看,文化競爭已經成為國際競爭的主要特徵,我們要找准我國文化的發展方向,滿足人民對文化的要求,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因此,我國要大力發展我國文化產業。首先我們要制定科學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制定文化產業的管理辦法,盡量減少政策辦法中不足的地方。其次是深化和完善文化產業的政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體系,找到一條適合中國文化自己的道路。最後就是加大國家對文化產業的扶持。設立規范化的文化產業組織,政府積極引導文化產業發展,加強對文化產業的重視和支持。 (三) 加強文化傳播和交流
關於文化傳播和交流,首先可以想到的就是文化外交,在國際交往中,文化往往能夠起到政治和經濟難以達到的作用。所以文化外交在國際中成為一個熱點話題。我們要制定科學、合理的對外傳播策略,擴大其在國際傳播中的份額,使其他國家能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文化,進而了解中國;促進漢語的標准化和規范化,提高世界對漢語以及中國文化的認同,形成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全力打造中國品牌的文化,創造出一批原創性比較強的文化產品,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
大力弘揚和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緊迫任務。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是國家文化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作為每一個中國人,我們要努力發揮自身的文化優勢,重視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

⑽ 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指在五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就深深熔鑄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之中。

中國傳統文化的八大精髓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中華文化蘊涵著優秀的傳統,主要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國家民族立場上的統一意識。在我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國內諸民族經歷了戰和更替、聚散分合、遷徙融匯,卻始終不曾割斷共同的文化傳統,文明認同始終如一。而能夠達到這一境界,其根本因素就是國家統一的理念滲透於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成為人們一致的價值取向與理想追求。

第二,為政治國理念上的民本要求。民本思想萌生於西周初年,當時的統治者在政治思想領域提出了「敬德保民」的命題。春秋時期,「重民輕神」、「恤民為德」成為較為普遍的思潮。儒家繼承這些寶貴的思想資源,形成了「以民為本」的政治主張。秦漢以降,「重民愛民」成為歷代王朝宣稱的基本政治原則之一。這對於緩和社會矛盾、維系社會相對穩定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三,社會秩序建設上的和諧意願。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命題,儒、墨、道、法、兵等主要思想學派對和諧思想都有深刻闡發。比如,儒家提倡「中和」,強調「禮之用,和為貴」,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道家追求人與自然相和諧,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動,因勢利導,合乎自然,海涵寬容,從而建立起自然和諧的治國秩序;墨家倡導「兼相愛,交相利」,主張實現個體與社會的有序一體、道德與功利的和諧一致。

第四,倫理關系處理上的仁義主張。仁義是中國古代處理人際關系、治理國家的基本理念,並以此為核心形成了一整套的倫理價值觀念。這些觀念可以用「仁、義、禮、智、信」五個字來概括。以此為基礎,確立了一系列解決和處理各種復雜社會關系、滿足封建社會倫理基本需求、完成個人人格健全的道德規范。

第五,事業追求態度上的自強精神。早在《周易》中,就有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種事業追求上的奮斗精神。孔子主張「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孟子提倡捨生取義,推崇大丈夫精神,這些都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普遍心理認同。正是這種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塑造了無數志士仁人的高尚人格,磨礪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自強精神。

第六,解決矛盾方式上的中庸選擇。「中庸」就是合宜的分寸、合宜的「度」,恰到好處,收放恰宜。孔子提出「中庸」的概念。在孔子看來,凡事都必須做到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不走極端。孔子把這種「中庸」之德定位為極高的道德境界與政治智慧,以之為人們處世接物的高明藝術。

第七,個人理想追求上的「修齊治平」。《禮記·大學》:「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修身,修身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儒家認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當以修身為本。正心誠意的修養,個人道德的完善,是治家、治國、穩固天下的根本。這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理想,影響了中國一代代的志士仁人,它也是古代讀書人為之奮斗一生的理想追求。

第八,社會理想上追求「小康大同」。小康,最早源出《詩經》:「民亦勞止,汔可小康。」而作為一種社會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漢《禮記·禮運》中得到系統闡述,成為僅次於「大同」的理想社會模式。它相對於「大道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是「大道既隱,天下為家」的理想社會的初級階段。「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對理想社會的描述和追求。

閱讀全文

與中國傳統文化建設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8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0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