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文化改革政策是什麼中國是怎麼進行文化改革
文化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遵循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全面推進體制機制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文化體制改革的原則要求是: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確保國家文化安全;堅持勇於實踐、大膽創新,樹立新的文化發展觀;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堅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堅持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循序漸進、逐步推開。
文化體制改革的目標任務是:以發展為主題,以改革為動力,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形成科學有效的宏觀文化管理體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產和服務的微觀運行機制、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和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要形成完善的文化創新體系,形成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開放格局。
⑵ 什麼是文化體制改革
教育收費形式變化就是文化體制改革。
⑶ 什麼是文化體制改革
文化體制改革簡介
文化是一種生產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越來越重要。因此,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重任。要完成這一重任,改革文化體制是題中應有之義。
文化體制改革的首要價值,是實踐、豐富、深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理論體系。通過改革開放以來的文化建設實踐,我們逐漸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政策,這就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以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在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培育「四有」公民,大力發展先進文化,去粗取精,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文化體制改革的進行,正是對這些思想的積極實踐,同時也是對這些思想的進一步豐富和深化。
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價值之一,是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文化學理論。我國多年來的文化建設,固然成果豐碩,但就文化學意義上的建樹而言,並不理想。政府主管部門一度重視的是文化的政治功能,或者經濟效益(所謂「文化搭台,經濟唱戲」便是其典型思路)。已經出版的馬克思主義文化學論著,往往重視的是文化的起源和性質、文化的發展、文化的分類、文化的動力等等,而輕視甚至忽視了文化管理、文化環境、文化主體、文化秩序、文化市場、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區分等問題。從我國馬克思主義文化學理論建設的角度看,文化體制改革所面對並要解決的問題,正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學理論的豐富。
文化體制改革的又一理論價值,是深化了人們對於文化生產力的認識。文化是生產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從黨的十五大以來的明確認識,而這兩年文化體制改革的試點,深化了人們的認識。區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經營性文化單位和公益性文化單位,意識形態屬性較強的文化單位和意識形態屬性不強的文化單位,從而按照不同需求發展文化,是文化體制改革帶給人們的明晰認識。同時,也是對過去很長時期把文化簡單地等同於意識形態的認識的一種超越,一種進步。
⑷ 文化體制改革有哪些主要內容
文化體制改革的具體內容最核心的內容是文化體制改革(核心是產權制度),它有幾個重要方面:所有制格局、文化市場開放、重塑文化市場主體、優化文化資源配置、行政職能分開
文化體制改革的目標任務是:以發展為主題,以改革為動力,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形成科學有效的宏觀文化管理體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產和服務的微觀運行機制、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和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要形成完善的文化創新體系,形成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開放格局。
⑸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什麼意思
就是將文化體質改革進行到底~
⑹ 什麼是文化改革
1)2010年5月,為期4天的第六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再次超額完成任務,總成交額達1088.56億元,比上屆增加207.87億元,同比增長23.6%;文化產品出口交易額114.06億元,比上屆增長30.12%。文博會也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深圳文博會的紅火,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文化體制改革正向縱深發展,各地區各部門按照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的要求,努力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
(2)黨的十六大第一次將公益性的文化事業和經營性的文化產業區分開來,並強調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做到兩手抓、兩加強,這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國轉企改制的國有文藝院團總數達228家,僅2010年新增數即達106家,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實現重大突破,演藝領域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一批區域性龍頭演藝企業逐漸形成。
目前,全國30個省級國有新華書店系統已全面完成轉制。截至2009年7月,全國580家圖書出版社中,有308家已完成或完善轉制工作。全國已有上千種經營性報刊完成轉制。據悉,到2011年年底前,所有非時政類報刊將基本完成轉制任務。
(3)2009年,天津、內蒙古、寧夏等16家國有電影製片廠完成轉制改革,成立了符合現代企業發展的集團化、股份制有限公司,與已經成立的中影、上影、長影、西影、峨影、珠影等集團公司形成了中國國有電影製片企業的集團軍。
(4)中央芭蕾舞團實行全員聘任制、年薪制,對貢獻突出、能力優秀的人員給予不同級別的「優秀表現獎勵」「長期服務獎勵」,極大地增強了院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上
海交響樂團探索實行理事會制、面向全球招聘人才、建立藝術總監聘用制等,為更好地利用社會資源、面向市場提供了制度保障。
(5)我國國情中有一種介乎於公益性文化單位和經營性文化單位之間的特殊情況。這主要指體現民族特色和國家水準的藝術院團,包括國家直屬院團和崑曲、京劇等重點保護的劇種,以及交響樂、芭蕾舞等需要逐步培育市場的高雅藝術。對於這種藝術院團,應該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6)作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文化產業已成為一些發達國家的支柱產業。文化產業既能與當代高新技術密切結合,也對「增量」資金需求巨大、需要進行規模經營,從而迅速實現規模擴張和高速發展。在這一形勢下,現代文化產業需要也易於採取股份制的組織形式。因此,文化界專家認為,轉企改制的下一步,將是進行股份制改造。
安徽新華發行(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的核心企業——安徽新華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今年1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掛牌交易,成為全國發行業主板首發上市第一股。皖新傳媒此次發行股票1.1億股,募集資金近13億元。上市首日,公司市值突破160億元,一躍成為公司市值全國第二的文化企業。
作為安徽省最大的文化企業,也是我國中部地區最大的出版物發行企業,皖新傳媒前身——安徽新華發行集團有限公司於2006年底在全國文化企業中率先提出股份制改造、三項制度改革、整體改制上市「三步並作一步走」戰略。
「成功上市並不意味著終點,而只是發展的新起點。」安徽新華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倪志敏躊躇滿志。
(7)深圳在文化體制改革方面就有著自己的優勢和特色:把現代文化產業看作一種復合型的新興產業,將科技、創意、商業模式等交融整合為一體,創新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發揮高科技實力強大、金融業發達、旅遊業興旺的優勢,做大做強文化產業。
高新技術,為深圳文化產業插上翅膀。在高科技土壤上孕育而出的「文化+科技」,成為深圳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特色和基本路徑,提高了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和文化產品的附加價值,讓文化以更快的速度、更新的內容、更活的形式、更廣的受眾得以傳播,搶占經濟制高點。騰訊、華強等一批以高新技術為依託、以數字內容為主體、自主知識產權為核心的高成長型文化科技型企業迅速崛起,在金融海嘯中逆風飛揚。
與此同時,「文化+旅遊」日益蓬勃,「文化+金融」優勢凸顯,擁有極強競爭優勢和抗風險能力的深圳文化企業,成為我國參與國際文化競爭的市場先鋒。
「深圳市的『科技文化』,在全國文化體制改革中頗具特點。」中宣部改革辦主任張曉虎說,新型的文化建設和文化創新離不開科技的支撐,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極大提高了深圳高端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同時,高科技產業也需要創新文化引領,經濟繁榮要有文化支撐,社會發展更要靠文化進步。「文化與科技的完美結合,成就了深圳文化產業的輝煌,其經驗和道路值得推廣、借鑒。」
【核心觀點】
(1)文化系統內部,應該積極推動演藝領域所有制結構調整,積極扶持民營院團發展,民營院團成為基層演出市場重要力量。同時,中宜教育戴老師認為,文化體制改革不能「一刀切」,針對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和經營性文化單位,必須「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循序漸進、逐步推開」,採取不同的改革路徑。不僅「經營性文化單位」要改革,其他的「公益性文化單位」,雖然不搞創收,也要轉換內部機制,通過勞動人事制度、收入分配製度等改革,提高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
(2)當前,我國文化改革發展存在的一些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歸根到底就是沒有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加以解決。傳統文化體制對文化發展的制約和影響日益凸顯,活力不強、動力不足成為文化發展的主要問題,不樹立新的文化發展理念、不破除體制機制弊端,我國文化發展就會失去生機活力。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不堅持以人為本,不從群眾需要出發,文化產品就會出現「政府是投資主體、領導是基本觀眾、評獎是主要目的、倉庫是最終歸宿」的現象。因此,中宜教育戴斌老師認為在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進程中,應該把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科學發展作為主題,把加快文化體制機制的創新作為重點,把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3)長期以來,制約文化發展的體制弊端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的性質相混淆,事業的職能和企業的功能相混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就是要著力解決這個體制弊端,一方面通過政府主導、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方面通過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壯大實力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在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進程中,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是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兩個輪子,始終堅持雙輪驅動,兩翼齊飛,就能夠既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又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多樣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實現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
(4)從國際來看,文化已經成為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越來越多的國家把提高文化軟實力作為重要發展戰略。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戴斌老師認為,未來圍繞綜合國力的全方位競爭將更趨激烈,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將更加明顯,國際思想文化領域斗爭將更加尖銳復雜。與此同時,文化產業日益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日益成為各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日益成為國際經濟競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陣地。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具有更廣闊的國際視野和更加強烈的改革發展意識,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大力培育文化這一朝陽產業,著力文化建設,在現代信息化條件下搶占文化傳播的主導權;振興文化產業,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爭取未來競爭的主動權,努力提高文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切實維護我國的文化安全,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5)人類社會的每一次變革,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進步,無不鐫刻著文化發展的烙印。作為經濟體制改革之後又一次涉及全局的深刻變革,文化體制改革事關重大。我們一定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進改革,不斷開創社會主義文化百花盛開、蓬勃發展的新局面。
⑺ 什麼是文化體制
文化體制改革的首要價值,是實踐、豐富、深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理論體系。通過改革開放以來的文化建設實踐,我們逐漸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政策,這就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以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在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培育「四有」公民,大力發展先進文化,去粗取精,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文化體制改革的進行,正是對這些思想的積極實踐,同時也是對這些思想的進一步豐富和深化。
⑻ 什麼是文化體制(就是文化體制的定義)
這是一個相對拙劣的簡稱,實際上應是指文化單位,或文化系統,或文化部門,或文化機構的運行體制。也就是按照事業單位還是按照企業單位來運行的問題。現在所謂文化體制改革,就是指將原來按照事業單位運行改為按照企業單位運行,但是又不能完全按照企業對待。
⑼ 六中全會文化體制改革究竟是什麼意思改得究竟是哪方面的東西很郁悶,我怎麼理解不了啊高人給解析下!
解讀六中全會精神:從「文化搭台」到「為文化搭台」。其實就是說從台前轉到幕後的一種方針政策。比方說,原來,我是一個搞文化的,具體說吧,我原來是某某作家,現在有這個精神後,我要從作家轉變為為作家服務的人的,做編輯,校對之類的工作。這樣說能明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