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國內賺錢

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國內賺錢

發布時間:2022-09-07 02:14:22

⑴ 普通人如何通過「中國文化」賺錢

我就跟大家講一下文化這個概念,中國人最大的優勢就在這兒,最大優勢就是文化,可惜中國現在是最沒文化的一個民族,中國人能賣文化賣得特別值錢。因為我做了特別的文化項目,北京從恭王府到最大的新疆翼龍九龍殯葬園,到這個蘇州的觀音寺項目,然後到設計的寧波的這個寶規格項目,就是做了太多文化項目,文化項目太掙錢了,但是難題難在哪兒?

就是文化,中國人是最有講究的,中國人沒有任何東西沒講講究,對呀,我原來我們家親戚在賣玉的時候就特別怕我去我一去一定出大活兒啊。玉什麼水呀,和田玉,什麼玉龍感悟什麼新疆玉龍,喀什河裡呢什麼這玉什麼看多透啊,什麼都不好使,你得給人講文化到這兒玉,對吧?

這塊玉為什麼雕成這個樣子,這個樣東西對你有什麼概念,有什麼影響,為什麼做這個?

⑵ 中國傳統文化如何走出去 學者這樣說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我們講的傳統,就是不斷地在延續發展,這才叫傳統,如果說凝固不變了,不發展了,就不叫傳統了。」樓宇烈在他的演講過程中首先提到的就是傳統和創新的統一性,他指出中國哲學最大的特點是它是一種踐行的哲學,「傳統本身是發展、創造、創新的概念,怎麼才叫創造創新呢?人們的理解也有許多的不同,我覺得中國文化的這種創造創新,是體現在踐行上的創新和創造。」樓宇烈特別提到中國文化要走出去首先要走回來,「西方近代科技的發展,給我們帶來的問題實在太多了,我覺得中國的文化在今天可以為世界為人類做出應有的貢獻。我們的文化要為世界做出貢獻,首先要運用到自己的社會中間來。文化要走出去先要走回來,我們自己把這樣一些理念和精神,能夠貫徹好,實踐好,作出成績才能提供給世界人民共同的享用這樣一個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樓宇烈進而提供了怎樣運用好中華文化、怎樣活在當下的具體方案——充分理解中國文化能讓我們保持對人類自我的認識,認識到陰陽五行、相生相剋是事物發展的內在驅動,認識到人是核心主體,人在自然法則下要制約和控制能動性,「保持人類的獨立性、主體性,不要論為物的奴隸、科技的奴隸,要充分地管好自己,不要把人的能動性任意地沒有約束地放任發展。一定要建立起生態的理念,甚至是一種科技的倫理理念,建立人類與自然的關系。」

⑶ 中國文化為什麼要走出去怎樣走出去

近些年來,「走出去」成了各行各業十分熱衷的一個關鍵詞,幾乎成了中國走向世界的問候語,乃至誓言。中國文化「走出去」更是一個不斷升溫的熱詞。政府與相關機構和企業建立了不少平台,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包括財力和人力,自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雖說一向不喜歡GDP的我,很難相信正式公布的一些統計數據,如我所從事的出版業的國際版權貿易已然實現順差,輸出版權數超過了引進數,但對「走出去」的風生水起卻能感同身受,只是對尚存的問題總也耿耿於心。我很樂意就中國文化「走出去」問題作一粗淺檢討,以求教於方家。
一、中國文化「走出去」,為什麼?
中國文化作為唯一綿延不斷達5000餘年的一種文明的載體,至少近2000年間一直參與世界各文明間的互動與對話,見證了多少文明的興盛衰亡。尤其中世紀以降,中國哲學、思想、審美方式、價值觀等對近代世界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法國比較文學大家艾田蒲兩卷本《中國之歐洲》、美國史學巨匠唐納德·拉赫窮畢生之力完成的三部九卷本《歐洲形成中的亞洲》,以大量第一手資料證明,中國文化不僅促發了西方資本主義的形成、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至啟蒙時代更成了西方崇拜的偶像,「中國幾乎成為西方文化嚮往的烏托邦」。盡管中國文化在「形成」近現代歐洲進程中的作用,理性地說,或多或少源自西方對中國文化的誤讀,我們仍可以說,沒有中華文明,便沒有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歐洲及其新生兒美國,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廣義的西方世界。中華文明的諸多元素,乃至價值觀,今天仍然活在西方文明的許多精彩章節里。
如此輝煌而綿延不絕的文明,為何到了今天卻面臨「走出去」的訴求?甚至困境。是什麼、什麼時候漸漸將中國文化排斥在了世界文化之外,而令其生息在獨異的苑囿里,以致在全球化的今天,當我們要面對世界的時候,卻發現前面還橫列著一道「走出去」的鴻溝?除了日本文化學家岡倉天心在《茶之書》中指出的中國文化遭遇的元、清兩次劫難,是否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以我的學識和心力,無法作進一步的深究。只好將我的「中國文化『走出去』,為什麼」的追問引回到膚淺一些的第二個層面:中國文化為什麼要「走出去」?
首先,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元化的世界,為了和諧相處、共謀幸福,我們需要彼此理解、相互尊重;這種理解和尊重的前提就是對其他文化的了解和熟悉。
其次,中國作為文明古國,其文化注重平衡與和諧,改革開放後的發展成就舉世矚目,已然成為全球經濟共同體重要一員。如何與其他文化的民族共生共存,不僅是中國的課題,也是世界的課題。
再次,一個屹立於世界的完整的中國形象,應該是一個經濟、文化的復合體。不能只讓世界驚嘆我們堅硬的經濟形象,文化的柔美魅力不僅可以淡化經濟形象的硬度,更可贏得親和力。
因此,竊以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終極目的,應該是中華民族與世界其他民族和諧共處,「詩意地棲居」(海德格爾語)在這個叫做地球的星球上。
二、「走出去」的近期目的與基本前提,兩個理念問題。
本想接下來羅列一些我所觀察到的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誤區,唯恐不可避免實則不必刺激一些人、誤傷人們善良的願望,便換個角度,就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近期目的和基本前提這兩個理念問題作點強調。
如果說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終極目的,是與世界其他文化和諧共處,那我們的近期目的是什麼呢?
這是個相對敏感但十分關鍵的理念問題。對此問題的回答直接關繫到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效果甚至成敗。頗具爭議的中國國家形象片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今年早春,在被稱為「世界十字路口」的紐約時報廣場,59名影視明星、科學家等所謂成功人士出演的中國國家形象片「人物篇」,滾動播出20天,對過往行人進行了8000餘次高密度視覺轟炸,令世界驚訝。這每集30秒「宣傳」了59個人物的國家形象片,因沒能傳達人物具體的正面信息,更談不上「傳播」明確的中國價值,雖耗資達450億,從接受的角度而言,可謂收效甚微。外國人說:「除了展現出中國豐富的人群和他們的成就外,我不太清楚它們想傳達什麼樣的信息……沒有彰顯出中國充滿活力的國家形象。」
更有甚者,有外國人認為,形象片聚焦有錢的精英人士,在中國崛起令世界不適應甚至恐懼的當下,是選擇錯誤,因為「中國光鮮的這一面,外國人都已經知道了」。他們說:「外國人最喜歡的,是能夠表現中國藝術、音樂、文化的人,他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關於中國生活的樂趣,很多外國人不是太了解,所以你越是強調中國政府的實力,越不能改變他們的想法。」因此,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近期目的,應該是傳遞具有親和力的中國文化形象,而不要急於凸顯強大的國家形象。
其次,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前提是什麼?
撇開文化間局部的交流不談,近代世界推動文化流動的不外乎兩個眾所周知的因素,一是以戰爭為極端手段的殖民化,一是經濟。到了全球化時代,恐怕只剩下經濟這一個推手了,所謂「文化跟著經濟走」。因此,在全球化程度越來越高的當今世界,經濟發達程度是文化「走出去」的基本前提。對此,我們應該有清醒的認識。
當前,世界各地躁動著一股中國文化熱、漢語熱,某些地區甚至出現了要找關系才能學上漢語的情況。其間雖不乏對中國文化情有獨鍾者,但大多是沖著中國這個逐漸成熟且願意和世界做生意的「大市場」的。我們始終不應忘記,眼下的中國文化熱,背後是生意訴求,是由經濟利益決定的。當然,可以期望的是,實現著經濟訴求的外國人,在與中國做生意的過程中,或之後,會真的愛上中國文化。
三、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
基於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短期和長遠目的,我們當前主要應立足於增進世界對中國文化的了解、理解和接受,擴大中國文化的親和力與影響力;同時,不應忘記經濟因素在此過程中所具有的特別重要的作用,以及我們面臨的形勢,也就是目前的中外文化交流現實。因此,我們在規劃、設計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時候,應該立足實際、立足當下,著眼長遠,分階段推進。就此提幾點建議:
第一,確立「走出去」主體。要區分政府、相關機構、企業之間的角色定位和作用,要明白哪些事情必須政府承擔,哪些政府不宜親自操作,否則會事與願違;哪些應該發動企業去做,哪些又不應由企業承擔。應該承認,中國文化「走出去」目前的實際運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大多與實施「走出去」工程的主體角色定位錯位有關。政府作用過於彰顯。政府在這個問題上,應該學學「王權不彰」;要做到,雖不處處露面,但影響力無所不在。因此,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做好切實的規劃,制定有效的政策,甚至管理法規,研究並培育出「走出去」工程與市場接軌的機制,讓企業、相關機構成為「走出去」的行為主體。
第二,整合「走出去」平台。政府現有文化「走出去」平台過於分散,單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新聞出版總署針對中國圖書版權輸出的,就有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中國文化著作翻譯出版工程等。有必要對全國支持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平台進行分類整合,以取得統籌安排、集中發力的效果,同時減少運作成本。根據我國政府需求和現實情況,對政府運作的現有平台,可保留並一定程度上參照歌德學院、塞萬提斯學院等成功經驗,改造孔子學院,使之成為中國政府總體對外文化交流和漢語推廣平台,一定程度上代表官方意志,同時引入企業參與,幫助世界改善對中國的印象,提高企業的海外形象和品牌知名度;現有圖書版權輸出支持平台,整合成「(翻)譯中國」工程。對於涉及美術、音樂等藝術的,可整合出一個平台,用一個綜合性強、知名度高的形象或名稱命名,如敦煌藝術基金會。時機成熟時,政府主導的這部分工作亦可劃歸孔子學院。
第三,改進「走出去」策略。要想中國文化「走出去」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在研究自身訴求與國外接受的前提下,改進工作策略。主要是要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一是意識形態與生活價值的關系。在推進中國文化「走出去」過程中,尤其初期,要側重中國當代生活,以便於西方接受的方式展現中國人生活方式所反映出的價值和習慣,淡化意識形態訴求,這並不是迎合西方,而是見客做菜。
二是傳統和當代的關系。5000年的中華文明裡,承載著大量對外國人來說具有吸引力的傳統價值和審美元素。這些元素成了中國的符號。對其中一些具有文化基因意義的符號,要利用好,不斷向世界多方位、立體而直觀地介紹和強化,在認知的基礎上形成認可、認同,然後不斷引入當代元素。換言之,就是以傳統文化吸引外國人,再以當代文化滲透之,讓外國人不知不覺中消除對當代中國的抵觸,認同當代中國。
三是「說」與「做」的關系。中國文化「走出去」,不僅要做好向世界介紹的「說」,還要與倡導中國人在海外要有良好的言行舉止,甚至與反腐敗教育結合起來。在國外工作、學習、出差、旅遊、度假的中國人,是外國人接觸到的中國文化最真切、最鮮活的載體,他們的「做」具有更強的說服力。「做」的另一個層面,就是要大力實施環境整治工程,切實強化「中國製造」的誠信,恢復中國文化「天人合一」「誠信為本」的魅力。
四是「我」與「他」的關系。中國文化「走出去」,當然要以我為主,但絕不可忽視作為「他者」的外國人的作用。以《大趨勢》聞名於世的未來學家奈斯比特,應邀寫作了《中國大趨勢》,向世界解釋中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們應該邀請這樣一些對中國、中國文化懷有同情,有一定號召力的國際學者、作家,來中國居住、考察、研究,來寫中國,表現中國。他們說的,西方更容易接受。我在TED網上看過一個題為《理解中國的崛起》的講座,主講人是英國作家、《當中國統治世界:西方世界的終結與新全球秩序的誕生》的作者馬丁·雅克。雅克在講座里告誡西方人不要用西方的眼睛看中國,要接受中國和平崛起的現實。記得他提供了三個「理解」點:中國不是民族—國家,而是文明—國家;中國的種族觀念,完全不同於西方;中國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完全不同於西方。這些講道理式的娓娓開導,西方人聽得進。這是我們重要的資源,應引起高度的關注。
第四,重視流行文化的作用。流行文化具有最廣泛的受眾,一些好的中國文化符號和元素,如能與流行文化藝術地結合,將會很好地促進中國文化「走出去」。美國在這方面樹立了榜樣,我們應該就此進行專門研究。
第五,要發揮中國飲食,尤其是遍布世界各地的中餐館的作用,要像美國在全球大力推行「麥當勞」那樣,重視中餐館建設。

⑷ 中國如何走出去

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是我國在新一輪對外開放中的一項重要戰略決策。我國要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就必須順應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在繼續推進「引進來」戰略的同時,實施「走出去」戰略,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更好地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走出去」戰略的主體是企業,既包括國有企業,也包括民營企業,同時還包括混合所有制企業。這些企業內在的追求利潤的動機和外部不斷增強的競爭壓力,使得它們有參與國際跨國經營的動力和積極性。因而,「走出去」應當首先提高國際競爭力。
中國企業在走向國際化時,必須結合自身實際,從管理、技術、融資模式上有所創新,步步為營,吸收國內外先進的技術與管理經驗,注重企業文化的形成。第一,初期考慮在小規模市場中實施並購,待積累一定和相當的並購能力之後再進入較大規模的市場。第二,優先從合作夥伴中選擇並購對象。如果沒有合作夥伴就不要急於並購。第一步必須要做好內向國際化,與外國企業合作在國內市場上競爭。當合作夥伴較多時,收購機會出現的概率就大。第三,優先以獲取技術為收購目的,選擇規模實力相對較小、存在盈利狀況的業務為收購標的物。如果收購資產能達到目的就不必採取股權收購方式。第四,有效利用國際化專業團隊的能力,尤其是公共關系公司。還可考慮聯合其他機構,共同完成並購交易。第五,並購是一種必須親身歷練才能獲得的能力,穩定的核心人物是關鍵。這個人選必須在並購初期就確定並且全程主持、參與交易過程和交易後的經營管理。第六,要調動目標公司原高管人員的積極性(如升職為董事)。不要一味追求「主人」的感覺,把未經全球市場檢驗的中國企業「真經」傳至各地。

時事評論背景: 倫敦奧運會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一場盛大的運動盛會,更讓人們看到了多元文化的交流與碰撞。隨著時代發展,文化的交融滲透不可避免,如何在當今紛繁的形勢下保持中國文化先進性, 使世界關注和認可來自中國的聲音與態度,是亟需我們思考並實踐的問題。就目前來看,中國文化的走出去是水到渠成的,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生根發芽,中國的演出團體走遍全球,那都不是當年梅蘭芳跑美國演幾場京劇能比的,說到底還是國力問題。國家能力提高是中國文化走出去在根子上的底氣。
時事評論觀點: 美國學者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在中國廣為人知。他認為在冷戰之後,圍繞國際秩序的斗爭將告別意識形態對抗,而以文明沖突的形式展開,其中,中國文明可能將對目前在全球占統治地位的西方文明構成嚴峻挑戰。 對東西方文明「沖突」的觀點,中國人並不陌生。只不過,從「開眼看世界」到「西學東漸」,近代以來西方文化對中國的沖擊,背後並非文明交流與交往中的「玫瑰帶刺」,卻恰恰是與軍事擴張、霸權崛起和資源掠奪如影隨形而來的「槍炮帶血」。 軍事侵略與文化沖擊,讓近代中國人的內心經歷了一場煉獄。我們看陳寅恪1927年紀念王國維的長詩序,王為什麼自殺?因為他在其所寄命的中國文化衰落之際,太感痛苦,只能自殺「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
那麼,中國文化何以衰落?
陳寅恪說,由於所依託的有形社會制度特別是經濟制度在外族侵迫下,已到「劫盡變窮」地步,文化可說是無所憑奇,只能面對「銷沉淪喪」的命運。 不難理解,在那種當口,中國知識界有「新文化運動」的沖動。魯迅有個說法叫「拿來主義」,要吸收外來優秀文化,改造中國文化。這種主張,迄今仍有積極意義。但是後世一些不肖子孫把「拿來」講成了「投奔」,完全不要中華民族主體性,「人窮志短」得太過分了,亨廷頓分析文明沖突,他們主張文明投降,黃色文明要不得,准備一瀉千里奔流到藍色文明,更極端的則怨恨殖民帝國心慈手軟水平低,真的還想讓他們「殖民三百年」
當然,這些也是老黃歷了,現在持此觀點的中國人縱有,也微乎其微。說到底,世易時移,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位置變了,中國人的底氣足了。
如今說「中國文化走出去」,是點水到渠成的。通過新中國60多年的奮斗、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尤其近10年來的努力,中國國家能力不容置疑。有一支強大的人民軍隊,在需要保家衛國的時候敢於亮劍、能夠亮劍;經濟高速增長,總量排到世界第二;政局穩定,民主法治在改革中不斷推進,幾次大事難事考驗了中央政府的危機處理能力和社會動員能力;在國際上,有自己的聲音、自己的主張,在開放中堅持獨立自主,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生根發芽,中國的演出團體走遍全球,那都不是當年梅蘭芳跑美國演幾場京劇能比的,說到底還是國力問題。國家能力提高是中國文化走出去在根子上的底氣。
世情國情的變化,反過來促使中國人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 翻一翻家底,發現原來傳統中的好東西如此豐饒如此淵深,原來近代以來創業史里前輩們的精神世界如此豐富如此強大,原來我們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如此謙虛如此包容,而這些都已經構成了我們今天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這就是文化自覺。 對已經接觸、對話、學習了上百年的西方文化,不再仰視,而是平視,視角變得平等,心態變得平和,不僅心平氣和地「拿進來」,而且精神抖擻地「走出去」,這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覺和自信是文化走出去在骨子裡的底氣。 和「文明沖突論」在後冷戰時代「找敵人」的潛台詞不同,中國文化走出去是傳遞希望,希望世界了解中國,希望不同文化之間的人能夠交朋友。

⑸ 中國的文化輸出有哪些是如何輸出的

中國的文化輸出有哪些?是如何輸出的?

一、移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世界各國的唐人街。新舊移民和諧相處,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織在一起。由於唐人街就處在當地,所以是展現中國文化的一個最大、最直接的窗口。

八、哲學思想和文學影視作品。比如中國古代先賢老子的《道德經》、孔子的《論語》以及孫武的《孫子兵法》等等。在深刻影響了東亞各國的同時,近年來也迅速向歐美等西方國家擴展,中華優秀文化思想的光輝越來越燦爛。近些年,隨著中國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一批優秀的文學和影視作品也走出了國門,向世界各國展現了中國文明的厚重底蘊。除了古代的經典名著,現代的文學和影視作品也紛紛走出國門。比如文學方面有莫言的作品,影視作品有卧虎藏龍等。更早一些的還有李小龍的武打影視作品更是風靡了全世界。

總之,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中華文明將越來越快速的向外傳播,漢語也將得到越來越多人的使用,和諧社會終將推行於全世界。

⑹ 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

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意義
增強國際話語權,提升國家的國際形象。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尤其是以經濟為代表的硬實力的不斷提升,中國逐漸走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成為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但從國家的整體發展和戰略角度來說,文化軟實力的強弱也影響著國家的綜合實力。而文化「走出去」成為展示國家形象的重要途徑,也直接關繫到我國在國際交流中的話語權和國家意識形態建設。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部分西方國家一方面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與中國進行經濟、文化等多角度的合作,維持共贏的局面,但另一方面又擔心中國的崛起會對自身的利益、地位造成威脅,於是採用文化滲透、價值觀輸出等方式沖擊中國的文化市場,並且在國際社會宣揚一些對中國不利的言論,比如「中國威脅論」「文明沖突論」等,煽動國際社會情緒,破壞中國的文化建設和詆毀中國的國家形象,不利於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和和諧國際關系的構建。實施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可以進一步加強世界對中國的了解和認識,同時增強國家的話語權建設,提升國家的國際形象。
增強綜合國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吸引力。在中國經濟硬實力逐漸強大的背景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有利於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具體來說,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和深入,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如果說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與世界交流、合作的實力是「中國製造」,那麼隨著自身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優化,在未來與世界各國進行深入合作的可能是「中國金融」、「中國企業」以及「中國倡議」等。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逐步開展,越來越多的國家積極響應,不斷深化與中國的合作,值此契機,中華文化也可以實現對外的傳播。通過發掘中華優秀文化,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吸引力。
闡釋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中國文化「走出去」,能夠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世界各國的文化實現交流、碰撞,增進世界對中國歷史文化的了解,從而有利於求同存異、增進共識。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解西方敵對勢力給中國造成的不良影響,重塑國家整體形象。實施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有利於更好地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國的文化內涵。
中國文化「走出去」,要堅持軟實力與硬實力共同發力,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對外傳播
硬實力與軟實力是我國不斷發展進步的兩大重要因素,只有使其協調發展,才能共同增進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促進國家的社會建設。近年來,我國對軟實力越來越重視,多次在政策文件中提出「發展硬實力的同時需兼顧軟實力」,這些政策措施對於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從兩者的屬性來說,軟實力不同於硬實力,其本身是一種無形的力量,通過文化因素,可以影響、改變人們的行為,並且對社會各個領域產生深刻的影響。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可以為硬實力的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和價值遵循。雖然文化具有強大的力量,但它的發展並不是孤立的,在文化傳播過程中依然需要依託於經濟硬實力。軟實力與硬實力協調發展,不僅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發展規律,也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強大支撐。同時,軟實力的發展也可以帶動硬實力的發展,推動國家硬實力「走出去」。中國處於發展中國家的行列,硬實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在未來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實現軟實力和硬實力的充分結合、協同共進,從而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中國文化在傳播過程中,最重要的靈魂部分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外傳播中華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該成為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要唱響核心價值觀的主旋律,著重展示我國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涵、文化淵源。通過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獲得世界其他國家的認可,進而增進國際間的交流互動。通過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使西方國家的「中國威脅論」等相關言論不攻自破,從而樹立負責任大國的良好形象,也可以增強中國的話語權建設。

⑺ 在一帶一路中,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

「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是中國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強化與周邊國家經濟、貿易和文化合作的客觀需要,是影響和優化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秩序和格局的一個大手筆。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是「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內容,有必要「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相關問題作出思考。
a
「一帶一路」戰略對文化發展的意義和作用
在我國政府發布的「一帶一路」建設願景和行動文件中,特別強調倡導文明寬容,尊重各國發展道路和模式的選擇,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求同存異、兼容並蓄、和平共處、共生共榮。可以說「一帶一路」既是經濟戰略,也是文化戰略,這一戰略的實施對於中華文化的繁盛崛起、自信自強和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一帶一路」是經濟貿易與文化發展的雙核戰略。無論是「絲綢之路經濟帶」,還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都蘊含著以經濟合作為基礎,以人文交流為支撐,以開放包容為理念的重要內容。各國間的關系發展既需要經貿合作的「硬」支撐,也離不開文化交流的「軟」助力。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帶一路」不僅是我國當前對外開放的經濟戰略和外交運籌,更是實現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文化戰略。通過實施這一戰略,以進一步深化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貿易往來,促進區域合作,實現長遠發展,使沿線各國都可以吸收、融匯外來文化的合理內容,促進不同文明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一帶一路」為文化產業開拓市場提供了歷史機遇。文化消費需要廣闊的市場,消費主體越廣泛,文化的傳播就越廣泛,文化的影響力就越大,文化產業的市場空間也就越大。「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使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各國、各地區、各民族人民交流更為密切,為各種優秀文化及和諧發展、和平共處理念的傳播提供了途徑,同時也為文化消費、文化產業跨越國界開辟了道路。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需要發揮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優勢,同時也要求文化產業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分工和轉型升級,進入全球文化產業價值鏈的更高層次。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產業作為文化與經濟雙核戰略結合的重要載體,在實施「一帶一路」和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中將發揮出突出的作用。
「一帶一路」為各國文化融合創新疏通了渠道。不同的經濟發展程度和社會政治背景,使得各國、各地區的文化具有豐富多彩的特色,多樣化、多元性意味著差異和矛盾,這種差異和矛盾在帶來更大變數的同時,也帶來更大的文化發展空間,因為文化發展的動力機制正是文化交流、碰撞、融合、創新。在幾千年的歷史演變中,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外交流中凸顯著民族個性的同時,也受到域外文化的影響,正是在這種撞擊與交匯中實現著自身的生長和創新。「一帶一路」戰略對於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意義也在於此。因此,「一帶一路」建設的著眼點是各相關國及背後多元文明的群體性復興,是建立在文明融合而非文明沖突的立場上,是以文化的交流交融為經濟建設搭橋鋪路並提供價值引領和支撐。這就要求各相關國家必須加大文化的對外開放水平,通過文化的傳承、交流和創新,使古老文明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活力,這種交融也將為區域經濟一體化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與社會基礎。
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推動文化走出去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中推動文化走出去既是一種宏觀的戰略布局,又是一種實踐推動,需要作出頂層設計和一系列的戰略規劃,以下幾個問題必須予以關注。
改變單向傳播的傳統方式,形成雙向互動的合作格局。在當今國際形勢下,文化走出去已經不再是單向從內向外的過程,那種一廂情願地靠強勢推廣和單向宣傳的傳播方式,往往欲速而不達,影響文化走出去成效,甚至影響到國家間的政治倫理互信。文化是互動的,要打破簡單強調以我為主的單向傳播方式,即便是一方的文化走出去,也需要在共同交往、理解尊重和互利共贏的基礎上進行。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帶一路」戰略並非簡單地復制古絲綢之路線路,而是要注重依靠區域主體自身的文化特點、發展特徵、資源與制度稟賦的優勢以形成發展合力;不是通過一套無差異或標准化的市場准入、經營模式、管理程序來挖掘各自的競爭力,而是承襲其商貿往來與文化交流功能,實踐一種「合作導向的一體化」,推動文化、經濟等各種資源要素在更廣闊的范圍內進行配置和結構優化。
改變單純外宣的非市場方式,形成貿易共享的經濟形態。當前,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與科技日益緊密結合,文化日益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和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特別是文化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文化流動的基本形式,文化產品和服務已經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中國在全球產業競爭格局中,文化創新的「量」與「質」都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據統計,國際文化市場構成為美國43%、歐盟34%、日本10%,而中國則不足4%。要想推動中華文化真正地走向世界,經濟貿易是比單純的外宣途徑更為有利的渠道。
我們有一些文化項目在少數西方國家遭遇抹黑和抵制,不可否認是有人出於政治目的,但同時也應該看到我們自己缺乏「產品競爭意識」。商品生產和消費按照國際市場規則參與競爭,附加文化價值觀念的推廣,不僅會形成共贏的局面,還會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去年,國務院先後出台《關於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和《關於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兩份文件。今年,文化部、財政部正在共同研究編制《絲綢之路文化產業戰略規劃》,目的就是要建立和完善文化產業國際國內合作機制,促進各國、各地區文化產業優勢互補、協同發展,以文化及相關產業的發展來提高我國對外文化貿易發展質量,通過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以經濟貿易的方式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改變主體單一的參與方式,形成活躍豐富的交流層次。在推動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以往政府並沒有充分利用和整合民間的跨國企業、智庫和國際公關公司、非政府組織等公共外交資源。中國民間組織和公民個人對於文化走出去的參與無論從意識還是從行動上都遠遠不夠,而通過文化貿易和國際傳媒渠道走出去更是剛剛起步,傳統的政府主導的文化交流渠道在文化全球化下顯得過於單一,其效果也值得進一步探討。同時,作為企業本身,在對外貿易中所帶去的產品文化、企業文化、價值文化也遠遠不夠,在快速推進「走出去」過程中過於粗放,在一些國家留下負面印象。
因此,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要合理界定和發揮政府、企業以及智庫、行業協會、對外貿易協會等非官方組織的作用。要樹立文化企業貿易投資合作主體的地位,引導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參與,強化企業文化責任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同時,大力培育發展包括智庫、行業協會在內的社會組織,通過商品、服務、媒介、教育等文化走出去的不同載體,形成政府支持鼓勵、文化企業為主體、各種團體組織共同參與的局面。
c
關於推動文化走出去戰略舉措的思考
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既需要有宏觀層面的深層思考,還需要作出實踐和操作層面的合理運作和科學安排。
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資源。只有全面而准確地表現深厚的傳統文化資源和豐碩的當代文化創新成果,才能更好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為人類文明做出中國獨特的貢獻。一是要研究沿線各國風土人情、民族習慣、文化淵源、審美趣味和時尚潮流。充分考慮各種文化背景下的消費習慣和風俗因素,研究國外不同受眾群體的文化傳統、價值取向和接受心理,找到他們的關注點和興趣點,有針對性地開展適銷對路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形成文化名牌,使中華文化不但能「走出去」,而且能「走進去」,最大限度減少「文化折扣」現象。二是要發揮各國的比較優勢。充分挖掘「一帶一路」的歷史文化遺產,引導和動員民間力量開展豐富多樣的文化交流活動,支持沿線有關國家聯合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在堅持其獨特價值觀和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實現內容和載體的創新,發揮各國在文化資源、製造、資本、人力等多方面的比較優勢,將各自的潛在優勢轉化為實際發展成果,實現互利共贏、共同進步。
增強文化企業的競爭能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市場主體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關鍵環節。一是推動文化企業做好「走出去」的心理准備。必須事先熟悉國際商務的各種通行慣例和規則,對沿線國家或地區的政局狀況、法律規章、風俗人情等充分了解,同時,為提高屬地化水平,有必要盡可能多地了解當地的社會風氣、人際關系、環境意識等特點特色,善於運用國際語言融入和開拓國際市場。二是提升產業層次、產品質量、科技含量、供應鏈管理和品牌打造能力。文化企業必須適應當前在國際價值鏈中位置的上升勢頭,順勢而為地提高各方面的能力與層次,並最終形成綜合性的優勢。三是推進文化產業結構調整。積極培育新的文化業態,培育一批外向型骨幹文化企業和大型文化中介機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大力打造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品牌,增強走出去的文化競爭力。
突出資本帶動的整合優勢。資本走出去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但目前文化類對外投資佔比還很小,資本要素在文化貿易領域還沒有形成規模。一是要形成以資本走出去帶動優質文化產業和文化產品走出去的思維,鼓勵文化企業創新投資方式,加強文化出口平台和渠道建設,走出去開展並購投資、聯合投資,擴大境外優質文化資產規模,為文化產品和產業走出去奠定基礎。二是探索設立對外文化產業基金,加強「一帶一路」在文化領域的金融合作。人民幣跨境結算、規劃區域金融中心、籌建亞投行、設立絲路基金等工作的推進,為「一帶一路」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活力,在此基礎上有必要探索設立對外文化藝術產業基金,圍繞重點文化產業和重點項目,推動文化資源有效配置、生產要素合理流動、文化市場深度融合,形成絲綢之路文化產業發展金融布局。
注重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當今社會是技術統治時代,很多文化變革、文化創新往往是技術發展和突破所帶來的。創客、「互聯網+」、工業4.0等體現了經濟未來發展的趨勢,也代表著「一帶一路」的建設方向。加強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提高文化的傳播力、表現力,能夠使文化產品更有力地影響世界、造福人類。一是要推動有關科技領域先進、共性、關鍵技術成果向文化領域的轉化應用,創新文化產品及服務模式,提升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二是運用互聯網思維帶動文化與科技融合。互聯網改變了社會生活,也逐漸改變傳統的商業模式。在推動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發展中,要堅持平台為王和內容為王並舉,不斷推動基於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創新,推動專業垂直、o2o模式、股權眾籌以及在線參與等新興模式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主流。
發揮貿易平台的帶動作用。建設「一帶一路」,推動文化走出去要推進各種國際化、外向型經濟文化交流平台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一是繼續辦好文博會。在中宣部和相關國家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深圳文博會自2004年創辦以來,已成功舉辦11屆,累計總成交額超過1.3萬億人民幣,其中出口額累計超過1100億元。要繼續推進文博會的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建設,擴大文博會的品牌效應,優化集中展示、交易和信息平台的功能,為促進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和促進「一帶一路」建設發揮新的積極作用。二是推進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建設。發揮北京、上海、深圳三個國家級對外文化貿易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從不同層面吸納集聚文化貿易資源,創新體制機制,提供全產業鏈服務,使之成為功能完善的對外文化貿易服務鏈和國際文化貿易政策創新試驗區,成為文化企業邁入國際市場的助推器。(作者系深圳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研究員)

⑻ 運用文化生活知識,對我國文化如何走出去,提出建議

1、打造內容品牌

在世界范圍內極具知名度的、大家耳熟能詳的奧斯卡、格萊美、迪士尼等美國文化品牌影響力覆蓋全球。美國不僅是一個經濟強國,也是一個文化強國,美國的文化產業佔GDP的24%,美國文化的GDP產值佔了全球的四分之一。

我國要想讓文化走出去,也應該打造屬於自己的品牌文化,獨具特色和傳播價值的內容品牌。

2、國家支持要落到實處

當今的中國文化企業規模普遍都偏小,上百億美元量級的少之甚少,因此,中國的文化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與大財團競爭和對抗就存在論難。因此需要國家的資金支持。正如法國電影之所以在國際數一數二那是因為國家對法國本土電影的保護和出資支持,還有一些優惠的稅收政策。

3、打造文化龍頭企業

美國電影有超過三千家的企業,真正有全球競爭力的卻只有六家。但是這六家每年產生和輻射的經濟效益不容小覷。我國也應該培養一批龍頭企業,起到帶頭示範作用,和在國際舞台上能夠佔領潮流具備話語權的企業巨頭。如此一來,中國文化在走出去的道路上將會減少很多阻礙。



(8)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國內賺錢擴展閱讀:

文化走出去意義:

當今這個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信息交互與文化多元化的時代,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擁有話語權,建構良性互通的話語權都離不開文化的支撐。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現實意義,實際的成效,以及面臨的困境和瓶頸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文化的建樹是一個需要積累、沉澱,逐步發展的過程、中華文化走出去也需要循序漸進,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⑼ 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 人民日報社

人民日報新論:中華文化如何更好「走出去」
2015年01月22日05:3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周 虹
中華文化能否跨越障礙邁出去,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能否將自己的優秀文化產品賣出去。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持續增強和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近年來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有了長足進步,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
在文化對外傳播的現場,往往會有這樣的尷尬:「走出去」因語言和文化障礙停留在表面,深度介紹中國歷史、正面展現中國現狀的產品少之又少;以外國人為受眾目標的文化活動,參加者大多是為捧場而來的「熟面孔」,對外文化交流演變成自娛自樂;認為文化就是文藝,國外演出接二連三都是文藝團體,給外國人造成中華文化就是唱歌跳舞的印象;習慣性地依賴政府主導、財政埋單,片面追求規模、速度和轟動效應,因過多的公款投入和過濃的政府色彩反而招致疑慮和反感。

上述問題有其歷史和現實根由。鴉片戰爭以來,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急切盼望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當我們今天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這個目標,自然會產生急於得到別人承認的心理。當此之時,一定要從歷史角度和國際視野探尋新的思路,從古今中外文化交流的成功實踐中汲取經驗和營養,擯棄不由自主的急躁和沖動。
首先,要順其自然。文化傳播是一個自然而然、循序漸進的過程,古今中外的歷史表明,國家的興盛和文化對外影響力的提高一向相伴相隨。中國歷史上的「萬邦來朝」,並不是刻意追求的結果,而是國家和社會良性發展的必然。因此,只要我們保持住發展勢頭,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度和影響力必將有質的飛躍。
其次,要依託經貿。文化的傳播歷來都不是孤立的社會行為,而是附著於商業往來等其他載體而進行。伴隨著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駝隊、海上通道上的商船,包括世界三大宗教在內的諸多外來文化先後傳入中國,而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造紙、印刷等技術也隨著絲綢、瓷器、茶葉一起傳播到世界。而如今的德國「賓士」和「寶馬」、美國大片和「蘋果」,在賺取商業利潤的同時,還將嚴謹務實的「德國印象」和探險求新的「美國價值」傳至世界各地。
上述事例告訴我們,中華文化要走出去,靠送人免費閱讀、請人免費觀賞的辦法,不僅收效甚微,也無法長久持續。中國必須創造出更多世人喜愛的優質產品,在產品中蘊藏文化,在商業中傳遞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華文化能否跨越障礙邁出去,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能否將自己的優秀文化產品賣出去。
第三,要立足民間。中華文化的根和魂都深植於廣大人民群眾之中,離開了民間的廣泛參與,文化對外傳播不僅失去了意義,而且也會失去內在動力。減少政府參與、淡化官方色彩,是當今國際文化交流領域的總體趨勢,也是為減少別國誤解和疑慮而採取的普遍做法。政府部門應進一步轉變職能,重點從體制和機制上解除制約文化發展的枷鎖和藩籬,充分挖掘中國民間及海外華僑華人的潛力,讓民間力量和人才在國際競爭中充分釋放能量。
第四,要體現尊重。世界各國人民培育和創造了各自獨特的傳統和文化,共同構成當今世界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中華文化必須展現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氣魄和風范,尊重各個國家和民族的傳統和文化,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並舉,避免造成中華文化單向強勢輸出的印象。謙遜是許多外國朋友高度贊賞的中華傳統美德,在國力增長的背景下,我們要特別警惕剛拋棄自卑又滋生自大的傾向,讓中華文化更具親和力和感召力,使中華文化在海外走得順暢、走得長遠。
(作者為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文化司副司長)
《 人民日報 》( 2015年01月22日 05 版)

⑽ 對外文化貿易專家委員會:中國文化產品如何走出去

充滿創意的聘書的頒發,標志著對外文化貿易專家委員會的正式成立。同日召開的對外文化貿易工作座談會以及「文化部外聯局2012年度文化產品與服務走出去申報項目」評審活動,也為推動對外文化貿易理論研究和實踐的同步發展、打造中國對外文化貿易「智庫」實實在在地開了一個好頭。 這條資訊發生在
一支強有力的專家隊伍 正如侯湘華所說,開展對外文化貿易工作,推動我國文化企業和文化產品走向國際市場,既關繫到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外貿的轉型,將文化產業打造為國民經濟支柱型產業,也關繫到建立可持續性的文化交流與文化傳播機制,關繫到提升軟實力、擴大國際影響力的國家戰略。「為推動對外文化貿易工作,落實中央對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指示精神,文化部明確提出對外文化交流與文化貿易並重的工作原則,並於2010年頒布了《文化部關於促進中國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總體規劃》。」 作為一個新興工作領域,對外文化貿易工作特別需要專家學者的先期理論探索和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同時,隨著決策科學化進程,建立一支強有力的專家隊伍作為政府開展對外文化貿易工作的智力支持也成為必須。文化部外聯局對外文化貿易專家委員會的成立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據文化部外聯局局長助理趙海生介紹,專家委員會以政策咨詢、理論研究、項目評審、人才培訓、案例分析等為主要職能,具體工作包括為對外文化貿易政策制定提供咨詢;為《中國對外文化貿易年度報告》提供專題研究文章和意見評估;為文化產品與服務走出去扶持項目提供項目評審;為文化產業國際復合型人才培養提供培訓;為《中國文化產品「走出去」重點案例匯編》提供案例分析;承擔對外文化貿易專項調研課題等。 「首批委員會成員涵蓋了文化產業、對外文化貿易、對外文化傳播、政府行政管理等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均為近年來在對外文化貿易專題研究上比較活躍並有所建樹的專家學者。委員會成立後,將結合我國對外文化貿易規劃及項目需求,不定期召開專題研討會、項目評審會、培訓活動等,進一步推動『政策引導、信息服務、平台搭建、資金扶持、人才培訓』相關工作,以及對外文化貿易政、產、學、研相結合工作體系的建立。」文化部外聯局貿易處處長鄭文說。一個暢所欲言的討論機制 作為專家委員會成立後的第一次會議,當日的對外文化貿易工作座談會上,與會專家暢所欲言,紛紛將自己數年來的研究成果和思索與大家分享,在對外文化貿易領域的真知灼見層出不窮。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提出了文化貿易的三個發展階段概念,包括文化貿易的重商主義階段、文化的自由貿易階段、文化的共同體階段。他認為,中國未來很有可能成為全球文化交易的中心,我們要把眼光放遠一點,將全球普遍認可的價值和中國傳統價值相結合、將國內市場和國外潛在市場相融合,推動國際藝術產業集聚。中央財經大學文化創意研究院執行院長魏鵬舉也表示,諸如文化保稅區的設立有助於推動本國文化產品進入國際市場,他認為國際文化經濟特區、中華自由貿易區等有利於國外人才和資本的進入,促使國際性經濟效益在國內發生。此外,「紐約藝術聯盟每兩年做一個藝術行業對外貿貢獻的調查,我們的戰略任務也要明確,要有適合我們角色的宏觀設計。我們的目標是實現對中國內容生產和銷售的扶持,不要拘泥於主體」. 不少專家都認為,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可能會有更好的效果。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李嘉珊說:「文化如水,真正要滋潤下來,效果最好的可能還得是『中小微'.」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副院長李小牧也建議增加抓手,做一些符合國際慣例和市場規則的東西,推動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走出去。同時,二人都強調加強調研的重要性。「海外文化市場急需做深度調研和富於時效性的調研,了解各地民眾對產品的接受度和深度需求。」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周慶安還建議注意地區平衡,要「有意識鼓勵增加對東南亞、中東、拉美、非洲地區的關注」.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花建表示,國務院先後批准了30多個區域發展規劃,突出區域經濟合作原則劃分,勾畫出新一輪區域發展大格局。對外文化貿易要順應這個潮流,考慮中國文化的地緣做出戰略規劃,構建東中西部文化外貿發展大格局。「中國浙江中西部地區的橫店憑借影視基地,參與國際影視製作,實現出口不出國,這種形式值得借鑒。」同時,他認為要從科技研發、企業培育、政策扶持、進出口機制等方面多管齊下,逐步改善對外文化貿易機制。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向勇也表示應圍繞國家戰略配套文化貿易的扶持政策。「要以形成國際競爭優勢為主要目標,不管是參加展會還是推出產品,要形成產業價值鏈的優勢,彌補企業在國際價值鏈中的薄弱環節。」他還建議把學術機構所做的一些涉及對外貿易的研究成果進行對外展示和交流,充分利用。一場有引導意義的評選 近期,文化部制定了《文化部外聯局2012年度文化產品與服務走出去項目申報、評審及扶持辦法》。當天的會議上,專家們從文化價值體現、影響力、創新性、商業性、國際市場開發和營銷潛力等多個細化標准綜合考慮、打分,對包括演藝、藝術品、動漫及游戲、影視產品等在內的一些2012年度文化產品與服務走出去申報項目進行了細致、嚴格的評選。 這一項目評審旨在根據「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原則,從政策層面進一步加強政府對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的引導作用,鼓勵企業更好地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加快創新發展,提升國際化經營水平;並通過對中小及民營企業的引導,鼓勵民營資本進入文化領域,從而推動我國文化產品與服務通過更廣泛的渠道、以更加活躍和可持續發展的方式走出去。對此,專家們普遍表示高度認可,並為其進一步完善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建議。中國科學院戰略問題咨詢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城雄認為項目評選這種形式表明了政府的態度。

閱讀全文

與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國內賺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8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0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