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姚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傳承人

姚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傳承人

發布時間:2022-09-07 07:10:52

『壹』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519 Ⅰ-32八達嶺長城傳說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20 Ⅰ-33永定河傳說
521 Ⅰ-34楊家將傳說
522 Ⅰ-35 堯的傳說
523 Ⅰ-36牛郎織女傳說
524 Ⅰ-37西湖傳說
525 Ⅰ-38劉伯溫傳說
526 Ⅰ-39黃初平(黃大仙)傳說
527 Ⅰ-40 觀音傳說
528 Ⅰ-41徐福東渡傳說
529 Ⅰ-42陶朱公傳說
530 Ⅰ-43 麒麟傳說
531 Ⅰ-44魯班傳說
532 Ⅰ-45 八仙傳說
533 Ⅰ-46禿尾巴老李的傳說
534 Ⅰ-47屈原傳說
535 Ⅰ-48王昭君傳說
536 Ⅰ-49炎帝神農傳說
537 Ⅰ-50木蘭傳說
538 Ⅰ-51巴拉根倉的故事
539 Ⅰ-52北票民間故事
540 Ⅰ-53 滿族民間故事
541 Ⅰ-54徐文長故事
542 Ⅰ-55嶗山民間故事
543 Ⅰ-56 都鎮灣故事
544 Ⅰ-57盤古神話
545 Ⅰ-58 邵原神話群
546 Ⅰ-59 嘎達梅林
547 Ⅰ-60科爾沁潮爾史詩
548 Ⅰ-61仰阿莎
549 Ⅰ-62 布依族盤歌
550 Ⅰ-63 梅葛
551 Ⅰ-64 查姆
552 Ⅰ-65 達古達楞格萊標
553 Ⅰ-66 哈尼哈吧
554 Ⅰ-67 召樹屯與喃木諾娜
555 Ⅰ-68 米拉尕黑
556 Ⅰ-69康巴拉伊
557 Ⅰ-70 汗青格勒
558 Ⅰ-71 維吾爾族達斯坦
559 Ⅰ-72 哈薩克族達斯坦
560 Ⅰ-73珠郎娘美
561 Ⅰ-74司崗里
562 Ⅰ-75彝族克智
563 Ⅰ-76 苗族賈理
564 Ⅰ-77藏族婚宴十八說
565 Ⅰ-78 童謠
566 Ⅰ-79 桐城歌
567 Ⅰ-80 土家族梯瑪歌
568 Ⅰ-81 雷州歌
569 Ⅰ-82 壯族嘹歌
570 Ⅰ-83 柯爾克孜約隆
571 Ⅰ-84 笑話

傳統音樂
(民間音樂,共計67項)
572 Ⅱ-73陝北民歌
573 Ⅱ-74昌黎民歌
574 Ⅱ-75高郵民歌
575 Ⅱ-76五河民歌
576 Ⅱ-77大別山民歌
577 Ⅱ-78徽州民歌
578 Ⅱ-79信陽民歌
579 Ⅱ-80西坪民歌
580 Ⅱ-81馬山民歌
581 Ⅱ-82潛江民歌
582 Ⅱ-83呂家河民歌
583 Ⅱ-84秀山民歌
584 Ⅱ-85酉陽民歌
585 Ⅱ-86鎮巴民歌
586 Ⅱ-87 嘉善田歌
587 Ⅱ-88南坪曲子
588 Ⅱ-89茶山號子
589 Ⅱ-90 啰啰咚
590 Ⅱ-91 爬山調
591 Ⅱ-92 漫瀚調
592 Ⅱ-93惠東漁歌
593 Ⅱ-94海門山歌
594 Ⅱ-95 新化山歌
595 Ⅱ-96姚安壩子腔
596 Ⅱ-97 海洋號子
597 Ⅱ-98 江河號子
598 Ⅱ-99 碼頭號子
599 Ⅱ-100 森林號子
600 Ⅱ-101搬運號子
601 Ⅱ-102 製作號子
602 Ⅱ-103魯南五大調
6000 Ⅱ-104老河口絲弦
604 Ⅱ-105蒙古族民歌
605 Ⅱ-106鄂溫克族民歌
606 Ⅱ-107鄂倫春族民歌
607 Ⅱ-108達斡爾族民歌
608 Ⅱ-109 苗族民歌
609 Ⅱ-110 瑤族民歌
610 Ⅱ-111 黎族民歌
611 Ⅱ-112 布依族民歌
612 Ⅱ-113 彝族民歌
613 Ⅱ-114 布朗族民歌
614 Ⅱ-115 藏族民歌
615 Ⅱ-116維吾爾族民歌
616 Ⅱ-117 烏孜別克族埃希來、葉來
617 Ⅱ-118 回族宴席曲
618 Ⅱ-119琵琶藝術
619 Ⅱ-120 古箏藝術
620 Ⅱ-121 笙管樂
621 Ⅱ-122津門法鼓
622 Ⅱ-123 鑼鼓藝術
623 Ⅱ-124 朝鮮族洞簫音樂
624 Ⅱ-125 土家族咚咚喹
625 Ⅱ-126哈薩克六十二闊恩爾
626 Ⅱ-127 維吾爾族鼓吹樂
627 Ⅱ-128 洞經音樂
628 Ⅱ-129 蘆笙音樂
629 Ⅱ-130 布依族勒尤
630 Ⅱ-131 藏族扎木聶彈唱
631 Ⅱ-132 哈薩克族冬布拉藝術
632 Ⅱ-133 柯爾克孜族庫姆孜藝術
633 Ⅱ-134 蒙古族綽爾
634 Ⅱ-135 黎族竹木器樂
635 Ⅱ-136口弦音樂
636 Ⅱ-137 吟誦調
637 Ⅱ-138 佛教音樂
638 Ⅱ-139 道教音樂

傳統舞蹈
(民間舞蹈,共計55項)
639 Ⅲ-42 鼓舞
640 Ⅲ-43 麒麟舞
641 Ⅲ-44 竹馬
642 Ⅲ-45 燈舞
643 Ⅲ-46滄州落子
644 Ⅲ-47 十八蝴蝶
645 Ⅲ-48火老虎
646 Ⅲ-49 商羊舞
647 Ⅲ-50 跑帷子
648 Ⅲ-51 官會響鑼
649 Ⅲ-52 肉連響
650 Ⅲ-53 禾樓舞
651 Ⅲ-54 蜈蚣舞
652 Ⅲ-55 翻山鉸子
653 Ⅲ-56靖邊跑驢
654 Ⅲ-57 查瑪內
655 Ⅲ-58 朝鮮族鶴舞
656 Ⅲ-59朝鮮族長鼓舞
657 Ⅲ-60 瑤族長鼓舞
658 Ⅲ-61 傣族象腳鼓舞
659 Ⅲ-62 羌族羊皮鼓舞
660 Ⅲ-63 毛南族打猴鼓舞
661 Ⅲ-64 瑤族猴鼓舞
662 Ⅲ-65高山族拉手舞
663 Ⅲ-66得榮學羌
664 Ⅲ-67 甲搓
665 Ⅲ-68 博巴森根
666 Ⅲ-69 彝族鈴鐺舞
667 Ⅲ-70 彝族打歌
668 Ⅲ-71彝族跳菜
669 Ⅲ-72 彝族老虎笙
670 Ⅲ-73 彝族左腳舞
671 Ⅲ-74 樂作舞
672 Ⅲ-75 彝族三弦舞
673 Ⅲ-76 納西族熱美蹉
674 Ⅲ-77 布朗族蜂桶鼓舞
675 Ⅲ-78 普米族搓蹉
676 Ⅲ-79拉祜族蘆笙舞
677 Ⅲ-80 宣舞
678 Ⅲ-81拉薩囊瑪
679 Ⅲ-82 堆諧
680 Ⅲ-83 諧欽
681 Ⅲ-84 阿諧
682 Ⅲ-85 嘎爾
683 Ⅲ-86芒康三弦舞
684 Ⅲ-87定日洛諧
685 Ⅲ-88 旦嘎甲諧
686 Ⅲ-89 廓孜
687 Ⅲ-90 多地舞
688 Ⅲ-91 巴郎鼓舞
689 Ⅲ-92 藏族螭鼓舞
690 Ⅲ-93 則柔
691 Ⅲ-94 蒙古族薩吾爾登
692 Ⅲ-95 錫伯族貝倫舞
693 Ⅲ-96 維吾爾族賽乃姆

傳統戲劇
(共計46項)
694 Ⅳ-93 老調
695 Ⅳ-94 四股弦
696 Ⅳ-95 賽戲
697 Ⅳ-96永年西調
698 Ⅳ-97 墜子戲
699 Ⅳ-98 上黨落子
700 Ⅳ-99 眉戶
701 Ⅳ-100海城喇叭戲
702 Ⅳ-101 黃龍戲
703 Ⅳ-102 淮劇
704 Ⅳ-103 錫劇
705 Ⅳ-104 淮海戲
706 Ⅳ-105童子戲
707 Ⅳ-106 甌劇
708 Ⅳ-107 甬劇
709 Ⅳ-108 姚劇
710 Ⅳ-109 紹劇
711 Ⅳ-110 婺劇
712 Ⅳ-111文南詞
713 Ⅳ-112 花鼓戲
714 Ⅳ-113 二夾弦
715 Ⅳ-114 打城戲
716 Ⅳ-115 屏南平講戲
717 Ⅳ-116 呂劇
718 Ⅳ-117 柳腔
719 Ⅳ-118 山東梆子
720 Ⅳ-119萊蕪梆子
721 Ⅳ-120 棗梆
722 Ⅳ-121徐州梆子
723 Ⅳ-122同州梆子
724 Ⅳ-123 羅卷戲
725 Ⅳ-124 二股弦
726 Ⅳ-125 南劇
727 Ⅳ-126 提琴戲
728 Ⅳ-127 湘劇
729 Ⅳ-128 祁劇
730 Ⅳ-129廣東漢劇
731 Ⅳ-130 瓊劇
732 Ⅳ-131 黔劇
733 Ⅳ-132 滇劇
734 Ⅳ-133合陽跳戲
735 Ⅳ-134武都高山戲
736 Ⅳ-135 佤族清戲
737 Ⅳ-136 彝劇
738 Ⅳ-137 白劇
739 Ⅳ-138 邕劇

曲藝
(共計50項)
740 Ⅴ-47 相聲
741 Ⅴ-48 京韻大鼓
742 Ⅴ-49 單弦牌子曲(含岔曲)
743 Ⅴ-50揚州彈詞
744 Ⅴ-51長沙彈詞
745 Ⅴ-52杭州評詞
746 Ⅴ-53杭州評話
747 Ⅴ-54紹興詞調
748 Ⅴ-55臨海詞調
749 Ⅴ-56四明南詞
750 Ⅴ-57北京評書
751 Ⅴ-58湖北評書
752 Ⅴ-59 浦東說書
753 Ⅴ-60 講古
754 Ⅴ-61 湖北大鼓
755 Ⅴ-62襄垣鼓書
756 Ⅴ-63萍鄉春鑼
757 Ⅴ-64 三弦書
758 Ⅴ-65鶯歌柳書
759 Ⅴ-66平湖鈸子書
760 Ⅴ-67寧波走書
761 Ⅴ-68 獨腳戲
762 Ⅴ-69 大調曲子
763 Ⅴ-70湖北小曲
764 Ⅴ-71 南曲
765 Ⅴ-72秦安小曲
766 Ⅴ-73徐州琴書
767 Ⅴ-74恩施揚琴
768 Ⅴ-75四川揚琴
769 Ⅴ-76四川竹琴
770 Ⅴ-77四川清音
771 Ⅴ-78金華道情
772 Ⅴ-79陝北道情
773 Ⅴ-80 朝鮮族三老人
774 Ⅴ-81南京白局
775 Ⅴ-82 武林調
776 Ⅴ-83 紹興宣卷
777 Ⅴ-84溫州蓮花
778 Ⅴ-85山東落子
779 Ⅴ-86 說鼓子
780 Ⅴ-87廣西文場
781 Ⅴ-88 車燈
782 Ⅴ-89 眉戶曲子
783 Ⅴ-90 韓城秧歌
784 Ⅴ-91 金錢板
785 Ⅴ-92青海平弦
786 Ⅴ-93 青海越弦
787 Ⅴ-94 青海下弦
788 Ⅴ-95 好來寶
789 Ⅴ-96 哈薩克族鐵爾麥

體育與雜技
(雜技與競技,共計38項)
790 Ⅵ-18 圍棋
791 Ⅵ-19 象棋
792 Ⅵ-20 蒙古族象棋
793 Ⅵ-21 天橋摔跤
794 Ⅵ-22沙力搏爾式摔跤
795 Ⅵ-23峨眉武術
796 Ⅵ-24 紅拳
797 Ⅵ-25八卦掌
798 Ⅵ-26形意拳
799 Ⅵ-27鷹爪翻子拳
800 Ⅵ-28八極拳
801 Ⅵ-29心意拳
802 Ⅵ-30心意六合拳
803 Ⅵ-31 五祖拳
804 Ⅵ-32 查拳
805 Ⅵ-33螳螂拳
806 Ⅵ-34 萇家拳
807 Ⅵ-35 岳家拳
808 Ⅵ-36蔡李佛拳
809 Ⅵ-37 馬球
810 Ⅵ-38 滿族珍珠球
811 Ⅵ-39 滿族二貴摔跤
812 Ⅵ-40鄂溫克搶樞
813 Ⅵ-41撓羊賽
814 Ⅵ-42 傳統箭術
815 Ⅵ-43 賽馬會
816 Ⅵ-44 叼羊
817 Ⅵ-45 土族輪子秋
818 Ⅵ-46 左各庄桿會
819 Ⅵ-47 戲法
820 Ⅵ-48建湖雜技
821 Ⅵ-49東北庄雜技
822 Ⅵ-50寧津雜技
823 Ⅵ-51 馬戲
824 Ⅵ-52 風火流星
825 Ⅵ-53 翻九樓
826 Ⅵ-54 調吊
827 Ⅵ-55 蘇橋飛叉會

傳統美術
(民間美術,共計45項)
828 Ⅶ-52 面人
829 Ⅶ-53 面花
830 Ⅶ-54 草編
831 Ⅶ-55 柳編
832 Ⅶ-56 石雕
833 Ⅶ-57 玉雕
834 Ⅶ-58 木雕
835 Ⅶ-59 核雕
836 Ⅶ-60 椰雕
837 Ⅶ-61 葫蘆雕刻
838 Ⅶ-62 錫雕
839 Ⅶ-63 漢字書法
840 Ⅶ-64 藏文書法
841 Ⅶ-65 木版年畫
842 Ⅶ-66 彩扎
843 Ⅶ-67 龍檔
844 Ⅶ-68 常州梳篦
845 Ⅶ-69 麥稈剪貼
846 Ⅶ-70 北京絹花
847 Ⅶ-71 堆錦
848 Ⅶ-72湟中堆綉
849 Ⅶ-73 甌綉
850 Ⅶ-74 汴綉
851 Ⅶ-75 漢綉
852 Ⅶ-76 羌族刺綉
853 Ⅶ-77 民間綉活 (高平綉活、麻柳刺綉、西秦刺綉、澄城刺綉、紅安綉活、陽新布貼)
854 Ⅶ-78 彝族(撒尼)刺綉
855 Ⅶ-79 維吾爾族刺綉
856 Ⅶ-80 滿族刺綉
857 Ⅶ-81 蒙古族刺綉
858 Ⅶ-82 柯爾克孜族刺綉
859 Ⅶ-83 哈薩克氈綉和布綉
860 Ⅶ-84 料器
861 Ⅶ-85 甌塑
862 Ⅶ-86 磚塑
863 Ⅶ-87 灰塑
864 Ⅶ-88 糖塑
865 Ⅶ-89 瓷板畫
866 Ⅶ-90 軟木畫
867 Ⅶ-91 鑲嵌
868 Ⅶ-92新會葵藝
869 Ⅶ-93 傳統插花
870 Ⅶ-94 盆景技藝
871 Ⅶ-95 布老虎
872 Ⅶ-96 建築彩繪

傳統技藝
(傳統手工技藝,共計97項)
873 Ⅷ-90 琉璃燒制技藝
874 Ⅷ-91臨清貢磚燒制技藝
875Ⅷ-92定瓷燒制技藝
876 Ⅷ-93 鈞瓷燒制技藝
877 Ⅷ-94 唐三彩燒制技藝
878 Ⅷ-95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
879 Ⅷ-96 楓溪瓷燒制技藝
880 Ⅷ-97 廣彩瓷燒制技藝
881 Ⅷ-98 陶器燒制技藝
882 Ⅷ-99 蠶絲織造技藝
883 Ⅷ-100 傳統棉紡織技藝
884 Ⅷ-101 毛紡織及擀制技藝
885 Ⅷ-102 夏布織造技藝
886 Ⅷ-103魯錦織造技藝
887 Ⅷ-104 侗錦織造技藝
888 Ⅷ-105 苗族織錦技藝
889 Ⅷ-106 傣族織錦技藝
890 Ⅷ-107 香雲紗染整技藝
891 Ⅷ-108 楓香印染技藝
892 Ⅷ-109 新疆維吾爾族艾德萊斯綢織染技藝
893 Ⅷ-110 地毯織造技藝
894 Ⅷ-111 灘羊皮鞣製工藝
895 Ⅷ-112 鄂倫春族狍皮製作技藝
896 Ⅷ-113盛錫福皮帽製作技藝
897 Ⅷ-114 維吾爾族卡拉庫爾胎
898 Ⅷ-115 內聯升千層底布鞋製作技藝
899 Ⅷ-116 黃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煉技藝
900 Ⅷ-117 金銀細工製作技藝
901 Ⅷ-118 斑銅製作技藝
902 Ⅷ-119 銅雕技藝
903 Ⅷ-120 藏族金屬鍛造技藝
904 Ⅷ-121成都銀花絲製作技藝
905 Ⅷ-122 維吾爾族傳統小刀製作技藝
906 Ⅷ-123蒙古族馬具製作技藝
907 Ⅷ-124 民族樂器製作技藝
908 Ⅷ-125花絲鑲嵌製作技藝
909 Ⅷ-126 金漆鑲嵌髹飾技藝
910 Ⅷ-127 漆器髹飾技藝
911 Ⅷ-128 彝族漆器髹飾技藝
912 Ⅷ-129紙箋加工技藝
913 Ⅷ-130 宣筆製作技藝
914 Ⅷ-131 楮皮紙製作技藝
915 Ⅷ-132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
916 Ⅷ-133 硯台製作技藝
917 Ⅷ-134印泥製作技藝
918 Ⅷ-135 木活字印刷技術
919 Ⅷ-136 裝裱修復技藝
920 Ⅷ-137 傳統木船製造技藝
921 Ⅷ-138 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
922 Ⅷ-139 龍舟製作技藝
923 Ⅷ-140 傘製作技藝
924 Ⅷ-141 藏香製作技藝
925 Ⅷ-142 貝葉經製作技藝
926 Ⅷ-143 土鹼燒制技藝
927 Ⅷ-144 蒸餾酒傳統釀造技藝
928 Ⅷ-145釀造酒傳統釀造技藝
929 Ⅷ-146 配製酒傳統釀造技藝
930 Ⅷ-147 花茶製作技藝
931 Ⅷ-148 綠茶製作技藝
932 Ⅷ-149 紅茶製作技藝
933 Ⅷ-150 烏龍茶製作技藝
934 Ⅷ-151 普洱茶製作技藝
935 Ⅷ-152 黑茶製作技藝
936 Ⅷ-153 曬鹽技藝
937 Ⅷ-154 醬油釀造技藝
938 Ⅷ-155 豆瓣傳統製作技藝
939 Ⅷ-156 豆豉釀制技藝
940 Ⅷ-157 腐乳釀造技藝
941 Ⅷ-158 醬菜製作技藝
942 Ⅷ-159 榨菜傳統製作技藝
943 Ⅷ-160 傳統麵食製作技藝
944 Ⅷ-161 茶點製作技藝
945 Ⅷ-162周村燒餅製作技藝
946 Ⅷ-163 月餅傳統製作技藝
947 Ⅷ-164 素食製作技藝
948 Ⅷ-165 同盛祥牛羊肉泡饃製作技藝
949 Ⅷ-166 火腿製作技藝
950 Ⅷ-167 烤鴨技藝
951 Ⅷ-168 牛羊肉烹制技藝
952 Ⅷ-169天福號醬肘子製作技藝
953 Ⅷ-170 六味齋醬肉傳統製作技藝
954 Ⅷ-171 都一處燒麥製作技藝
955 Ⅷ-172聚春園佛跳牆製作技藝
956 Ⅷ-173 真不同洛陽水席製作技藝
957 Ⅷ-174 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
958 Ⅷ-175 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
959 Ⅷ-176 石橋營造技藝
960 Ⅷ-177 婺州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961 Ⅷ-178 徽派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962 Ⅷ-179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963 Ⅷ-180 窯洞營造技藝
964 Ⅷ-181 蒙古包營造技藝
965 Ⅷ-182 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
966 Ⅷ-183 哈薩克族氈房營造技藝
967 Ⅷ-184 俄羅斯族民居營造技藝
968 Ⅷ-185 撒拉族籬笆樓營造技藝
969 Ⅷ-186藏族碉樓營造技藝
傳統醫葯
(共計8項)
970 Ⅸ-10 中醫養生
971 Ⅸ-11 傳統中醫葯文化
972 Ⅸ-12 蒙醫葯
973 Ⅸ-13 畲族醫葯
974 Ⅸ-14 瑤族醫葯
975 Ⅸ-15 苗醫葯
976 Ⅸ-16 侗醫葯
977 Ⅸ-17 回族醫葯

民俗
(共計51項)
978 Ⅹ-71 元宵節
979 Ⅹ-72 漁民開洋、謝洋節
980 Ⅹ-73 畲族三月三
981 Ⅹ-74賓陽炮龍節
982 Ⅹ-75 苗族獨木龍舟節
983 Ⅹ-76 苗族跳花節
84 Ⅹ-77 苗族四月八姑娘節
985 Ⅹ-78 德昂族澆花節
986 Ⅹ-79江孜達瑪節
987 Ⅹ-80 塔塔爾族撒班節
988 Ⅹ-81 燈會
989 Ⅹ-82 羌年
990 Ⅹ-83苗年
991 Ⅹ-84 廟會
992 Ⅹ-85保生大帝信俗
993 Ⅹ-86青海湖祭海
994 Ⅹ-87 抬閣
995 Ⅹ-88 打鐵花
996 Ⅹ-89 朝鮮族花甲禮
997 Ⅹ-90 祭祖習俗
998 Ⅹ-91 鄂溫克馴鹿習俗
999 Ⅹ-92 蒙古族養駝習俗
1000 Ⅹ-93長白山采參習俗
1001 Ⅹ-94查干淖爾冬捕習俗
1002 Ⅹ-95 蠶桑習俗
1003 Ⅹ-96洪洞走親習俗
1004 Ⅹ-97 蟳埔女習俗
1005 Ⅹ-98漢族傳統婚俗
1006 Ⅹ-99朝鮮族傳統婚禮
1007 Ⅹ-100 塔吉克族婚俗
1008 Ⅹ-101 水鄉社戲
1009 Ⅹ-102界首書會
1010 Ⅹ-103洛陽牡丹花會
1011 Ⅹ-104三匯彩亭會
1012 Ⅹ-105石寶山歌會
1013 Ⅹ-106大理三月街
1014 Ⅹ-107 茶藝
1015 Ⅹ-108蒙古族服飾
1016 Ⅹ-109朝鮮族服飾
1017 Ⅹ-110 畲族服飾
1018 Ⅹ-111 黎族服飾
1019 Ⅹ-112 珞巴族服飾
1020 Ⅹ-113 藏族服飾
1021 Ⅹ-114 裕固族服飾
1022 Ⅹ-115 土族服飾
1023 Ⅹ-116 撒拉族服飾
1024 Ⅹ-117維吾爾族服飾
1025 Ⅹ-118哈薩克族服飾
1026 Ⅹ-119 珠算
1027 Ⅹ-120南海航道更路經
1028 Ⅹ-121 藏族天文歷算
1029Ⅹ-122浦江迎會

『貳』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共計53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519 Ⅰ-32八達嶺長城傳說
520 Ⅰ-33永定河傳說
521 Ⅰ-34楊家將傳說
522 Ⅰ-35 堯的傳說
523 Ⅰ-36牛郎織女傳說
524 Ⅰ-37西湖傳說
525 Ⅰ-38劉伯溫傳說
526 Ⅰ-39黃初平(黃大仙)傳說
527 Ⅰ-40 觀音傳說
528 Ⅰ-41徐福東渡傳說
529 Ⅰ-42陶朱公傳說
530 Ⅰ-43 麒麟傳說
531 Ⅰ-44魯班傳說
532 Ⅰ-45 八仙傳說
533 Ⅰ-46禿尾巴老李的傳說
534 Ⅰ-47屈原傳說
535 Ⅰ-48王昭君傳說
536 Ⅰ-49炎帝神農傳說
537 Ⅰ-50木蘭傳說
538 Ⅰ-51巴拉根倉的故事
539 Ⅰ-52北票民間故事
540 Ⅰ-53 滿族民間故事
541 Ⅰ-54徐文長故事
542 Ⅰ-55嶗山民間故事
543 Ⅰ-56 都鎮灣故事
544 Ⅰ-57盤古神話
545 Ⅰ-58 邵原神話群
546 Ⅰ-59 嘎達梅林
547 Ⅰ-60科爾沁潮爾史詩
548 Ⅰ-61仰阿莎
549 Ⅰ-62 布依族盤歌
550 Ⅰ-63 梅葛
551 Ⅰ-64 查姆
552 Ⅰ-65 達古達楞格萊標
553 Ⅰ-66 哈尼哈吧
554 Ⅰ-67 召樹屯與喃木諾娜
555 Ⅰ-68 米拉尕黑
556 Ⅰ-69康巴拉伊
557 Ⅰ-70 汗青格勒
558 Ⅰ-71 維吾爾族達斯坦
559 Ⅰ-72 哈薩克族達斯坦
560 Ⅰ-73珠郎娘美
561 Ⅰ-74司崗里
562 Ⅰ-75彝族克智
563 Ⅰ-76 苗族賈理
564 Ⅰ-77藏族婚宴十八說
565 Ⅰ-78 童謠
566 Ⅰ-79 桐城歌
567 Ⅰ-80 土家族梯瑪歌
568 Ⅰ-81 雷州歌
569 Ⅰ-82 壯族嘹歌
570 Ⅰ-83 柯爾克孜約隆
571 Ⅰ-84 笑話 (民間音樂,共計67項)
572 Ⅱ-73陝北民歌
573 Ⅱ-74昌黎民歌
574 Ⅱ-75高郵民歌
575 Ⅱ-76五河民歌
576 Ⅱ-77大別山民歌
577 Ⅱ-78徽州民歌
578 Ⅱ-79信陽民歌
579 Ⅱ-80西坪民歌
580 Ⅱ-81馬山民歌
581 Ⅱ-82潛江民歌
582 Ⅱ-83呂家河民歌
583 Ⅱ-84秀山民歌
584 Ⅱ-85酉陽民歌
585 Ⅱ-86鎮巴民歌
586 Ⅱ-87 嘉善田歌
587 Ⅱ-88南坪曲子
588 Ⅱ-89茶山號子
589 Ⅱ-90 啰啰咚
590 Ⅱ-91 爬山調
591 Ⅱ-92 漫瀚調
592 Ⅱ-93惠東漁歌
593 Ⅱ-94海門山歌
594 Ⅱ-95 新化山歌
595 Ⅱ-96姚安壩子腔
596 Ⅱ-97 海洋號子
597 Ⅱ-98 江河號子
598 Ⅱ-99 碼頭號子
599 Ⅱ-100 森林號子
600 Ⅱ-101搬運號子
601 Ⅱ-102 製作號子
602 Ⅱ-103魯南五大調
6000 Ⅱ-104老河口絲弦
604 Ⅱ-105蒙古族民歌
605 Ⅱ-106鄂溫克族民歌
606 Ⅱ-107鄂倫春族民歌
607 Ⅱ-108達斡爾族民歌
608 Ⅱ-109 苗族民歌
609 Ⅱ-110 瑤族民歌
610 Ⅱ-111 黎族民歌
611 Ⅱ-112 布依族民歌
612 Ⅱ-113 彝族民歌
613 Ⅱ-114 布朗族民歌
614 Ⅱ-115 藏族民歌
615 Ⅱ-116維吾爾族民歌
616 Ⅱ-117 烏孜別克族埃希來、葉來
617 Ⅱ-118 回族宴席曲
618 Ⅱ-119琵琶藝術
619 Ⅱ-120 古箏藝術
620 Ⅱ-121 笙管樂
621 Ⅱ-122津門法鼓
622 Ⅱ-123 鑼鼓藝術
623 Ⅱ-124 朝鮮族洞簫音樂
624 Ⅱ-125 土家族咚咚喹
625 Ⅱ-126哈薩克六十二闊恩爾
626 Ⅱ-127 維吾爾族鼓吹樂
627 Ⅱ-128 洞經音樂
628 Ⅱ-129 蘆笙音樂
629 Ⅱ-130 布依族勒尤
630 Ⅱ-131 藏族扎木聶彈唱
631 Ⅱ-132 哈薩克族冬布拉藝術
632 Ⅱ-133 柯爾克孜族庫姆孜藝術
633 Ⅱ-134 蒙古族綽爾
634 Ⅱ-135 黎族竹木器樂
635 Ⅱ-136口弦音樂
636 Ⅱ-137 吟誦調
637 Ⅱ-138 佛教音樂
638 Ⅱ-139 道教音樂 (民間舞蹈,共計55項)
639 Ⅲ-42 鼓舞
640 Ⅲ-43 麒麟舞
641 Ⅲ-44 竹馬
642 Ⅲ-45 燈舞
643 Ⅲ-46滄州落子
644 Ⅲ-47 十八蝴蝶
645 Ⅲ-48火老虎
646 Ⅲ-49 商羊舞
647 Ⅲ-50 跑帷子
648 Ⅲ-51 官會響鑼
649 Ⅲ-52 肉連響
650 Ⅲ-53 禾樓舞
651 Ⅲ-54 蜈蚣舞
652 Ⅲ-55 翻山鉸子
653 Ⅲ-56靖邊跑驢
654 Ⅲ-57 查瑪內
655 Ⅲ-58 朝鮮族鶴舞
656 Ⅲ-59朝鮮族長鼓舞
657 Ⅲ-60 瑤族長鼓舞
658 Ⅲ-61 傣族象腳鼓舞
659 Ⅲ-62 羌族羊皮鼓舞
660 Ⅲ-63 毛南族打猴鼓舞
661 Ⅲ-64 瑤族猴鼓舞
662 Ⅲ-65高山族拉手舞
663 Ⅲ-66得榮學羌
664 Ⅲ-67 甲搓
665 Ⅲ-68 博巴森根
666 Ⅲ-69 彝族鈴鐺舞
667 Ⅲ-70 彝族打歌
668 Ⅲ-71彝族跳菜
669 Ⅲ-72 彝族老虎笙
670 Ⅲ-73 彝族左腳舞
671 Ⅲ-74 樂作舞
672 Ⅲ-75 彝族三弦舞
673 Ⅲ-76 納西族熱美蹉
674 Ⅲ-77 布朗族蜂桶鼓舞
675 Ⅲ-78 普米族搓蹉
676 Ⅲ-79拉祜族蘆笙舞
677 Ⅲ-80 宣舞
678 Ⅲ-81拉薩囊瑪
679 Ⅲ-82 堆諧
680 Ⅲ-83 諧欽
681 Ⅲ-84 阿諧
682 Ⅲ-85 嘎爾
683 Ⅲ-86芒康三弦舞
684 Ⅲ-87定日洛諧
685 Ⅲ-88 旦嘎甲諧
686 Ⅲ-89 廓孜
687 Ⅲ-90 多地舞
688 Ⅲ-91 巴郎鼓舞
689 Ⅲ-92 藏族螭鼓舞
690 Ⅲ-93 則柔
691 Ⅲ-94 蒙古族薩吾爾登
692 Ⅲ-95 錫伯族貝倫舞
693 Ⅲ-96 維吾爾族賽乃姆 (共計46項)
694 Ⅳ-93 老調
695 Ⅳ-94 四股弦
696 Ⅳ-95 賽戲
697 Ⅳ-96永年西調
698 Ⅳ-97 墜子戲
699 Ⅳ-98 上黨落子
700 Ⅳ-99 眉戶
701 Ⅳ-100海城喇叭戲
702 Ⅳ-101 黃龍戲
703 Ⅳ-102 淮劇
704 Ⅳ-103 錫劇
705 Ⅳ-104 淮海戲
706 Ⅳ-105童子戲
707 Ⅳ-106 甌劇
708 Ⅳ-107 甬劇
709 Ⅳ-108 姚劇
710 Ⅳ-109 紹劇
711 Ⅳ-110 婺劇
712 Ⅳ-111文南詞
713 Ⅳ-112 花鼓戲
714 Ⅳ-113 二夾弦
715 Ⅳ-114 打城戲
716 Ⅳ-115 屏南平講戲
717 Ⅳ-116 呂劇
718 Ⅳ-117 柳腔
719 Ⅳ-118 山東梆子
720 Ⅳ-119萊蕪梆子
721 Ⅳ-120 棗梆
722 Ⅳ-121徐州梆子
723 Ⅳ-122同州梆子
724 Ⅳ-123 羅卷戲
725 Ⅳ-124 二股弦
726 Ⅳ-125 南劇
727 Ⅳ-126 提琴戲
728 Ⅳ-127 湘劇
729 Ⅳ-128 祁劇
730 Ⅳ-129廣東漢劇
731 Ⅳ-130 瓊劇
732 Ⅳ-131 黔劇
733 Ⅳ-132 滇劇
734 Ⅳ-133合陽跳戲
735 Ⅳ-134武都高山戲
736 Ⅳ-135 佤族清戲
737 Ⅳ-136 彝劇
738 Ⅳ-137 白劇
739 Ⅳ-138 邕劇 (共計50項)
740 Ⅴ-47 相聲
741 Ⅴ-48 京韻大鼓
742 Ⅴ-49 單弦牌子曲(含岔曲)
743 Ⅴ-50揚州彈詞
744 Ⅴ-51長沙彈詞
745 Ⅴ-52杭州評詞
746 Ⅴ-53杭州評話
747 Ⅴ-54紹興詞調
748 Ⅴ-55臨海詞調
749 Ⅴ-56四明南詞
750 Ⅴ-57北京評書
751 Ⅴ-58湖北評書
752 Ⅴ-59 浦東說書
753 Ⅴ-60 講古
754 Ⅴ-61 湖北大鼓
755 Ⅴ-62襄垣鼓書
756 Ⅴ-63萍鄉春鑼
757 Ⅴ-64 三弦書
758 Ⅴ-65鶯歌柳書
759 Ⅴ-66平湖鈸子書
760 Ⅴ-67寧波走書
761 Ⅴ-68 獨腳戲
762 Ⅴ-69 大調曲子
763 Ⅴ-70湖北小曲
764 Ⅴ-71 南曲
765 Ⅴ-72秦安小曲
766 Ⅴ-73徐州琴書
767 Ⅴ-74恩施揚琴
768 Ⅴ-75四川揚琴
769 Ⅴ-76四川竹琴
770 Ⅴ-77四川清音
771 Ⅴ-78金華道情
772 Ⅴ-79陝北道情
773 Ⅴ-80 朝鮮族三老人
774 Ⅴ-81南京白局
775 Ⅴ-82 武林調
776 Ⅴ-83 紹興宣卷
777 Ⅴ-84溫州蓮花
778 Ⅴ-85山東落子
779 Ⅴ-86 說鼓子
780 Ⅴ-87廣西文場
781 Ⅴ-88 車燈
782 Ⅴ-89 眉戶曲子
783 Ⅴ-90 韓城秧歌
784 Ⅴ-91 金錢板
785 Ⅴ-92青海平弦
786 Ⅴ-93 青海越弦
787 Ⅴ-94 青海下弦
788 Ⅴ-95 好來寶
789 Ⅴ-96 哈薩克族鐵爾麥 (雜技與競技,共計38項)
790 Ⅵ-18 圍棋
791 Ⅵ-19 象棋
792 Ⅵ-20 蒙古族象棋
793 Ⅵ-21 天橋摔跤
794 Ⅵ-22沙力搏爾式摔跤
795 Ⅵ-23峨眉武術
796 Ⅵ-24 紅拳
797 Ⅵ-25八卦掌
798 Ⅵ-26形意拳
799 Ⅵ-27鷹爪翻子拳
800 Ⅵ-28八極拳
801 Ⅵ-29心意拳
802 Ⅵ-30心意六合拳
803 Ⅵ-31 五祖拳
804 Ⅵ-32 查拳
805 Ⅵ-33螳螂拳
806 Ⅵ-34 萇家拳
807 Ⅵ-35 岳家拳
808 Ⅵ-36蔡李佛拳
809 Ⅵ-37 馬球
810 Ⅵ-38 滿族珍珠球
811 Ⅵ-39 滿族二貴摔跤
812 Ⅵ-40鄂溫克搶樞
813 Ⅵ-41撓羊賽
814 Ⅵ-42 傳統箭術
815 Ⅵ-43 賽馬會
816 Ⅵ-44 叼羊
817 Ⅵ-45 土族輪子秋
818 Ⅵ-46 左各庄桿會
819 Ⅵ-47 戲法
820 Ⅵ-48建湖雜技
821 Ⅵ-49東北庄雜技
822 Ⅵ-50寧津雜技
823 Ⅵ-51 馬戲
824 Ⅵ-52 風火流星
825 Ⅵ-53 翻九樓
826 Ⅵ-54 調吊
827 Ⅵ-55 蘇橋飛叉會 (民間美術,共計45項)
828 Ⅶ-52 面人
829 Ⅶ-53 面花
830 Ⅶ-54 草編
831 Ⅶ-55 柳編
832 Ⅶ-56 石雕
833 Ⅶ-57 玉雕
834 Ⅶ-58 木雕
835 Ⅶ-59 核雕
836 Ⅶ-60 椰雕
837 Ⅶ-61 葫蘆雕刻
838 Ⅶ-62 錫雕
839 Ⅶ-63 漢字書法
840 Ⅶ-64 藏文書法
841 Ⅶ-65 木版年畫
842 Ⅶ-66 彩扎
843 Ⅶ-67 龍檔
844 Ⅶ-68 常州梳篦
845 Ⅶ-69 麥稈剪貼
846 Ⅶ-70 北京絹花
847 Ⅶ-71 堆錦
848 Ⅶ-72湟中堆綉
849 Ⅶ-73 甌綉
850 Ⅶ-74 汴綉
851 Ⅶ-75 漢綉
852 Ⅶ-76 羌族刺綉
853 Ⅶ-77 民間綉活 (高平綉活、麻柳刺綉、西秦刺綉、澄城刺綉、紅安綉活、陽新布貼)
854 Ⅶ-78 彝族(撒尼)刺綉
855 Ⅶ-79 維吾爾族刺綉
856 Ⅶ-80 滿族刺綉
857 Ⅶ-81 蒙古族刺綉
858 Ⅶ-82 柯爾克孜族刺綉
859 Ⅶ-83 哈薩克氈綉和布綉
860 Ⅶ-84 料器
861 Ⅶ-85 甌塑
862 Ⅶ-86 磚塑
863 Ⅶ-87 灰塑
864 Ⅶ-88 糖塑
865 Ⅶ-89 瓷板畫
866 Ⅶ-90 軟木畫
867 Ⅶ-91 鑲嵌
868 Ⅶ-92新會葵藝
869 Ⅶ-93 傳統插花
870 Ⅶ-94 盆景技藝
871 Ⅶ-95 布老虎
872 Ⅶ-96 建築彩繪 (傳統手工技藝,共計97項)
873 Ⅷ-90 琉璃燒制技藝
874 Ⅷ-91臨清貢磚燒制技藝
875Ⅷ-92定瓷燒制技藝
876 Ⅷ-93 鈞瓷燒制技藝
877 Ⅷ-94 唐三彩燒制技藝
878 Ⅷ-95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
879 Ⅷ-96 楓溪瓷燒制技藝
880 Ⅷ-97 廣彩瓷燒制技藝
881 Ⅷ-98 陶器燒制技藝
882 Ⅷ-99 蠶絲織造技藝
883 Ⅷ-100 傳統棉紡織技藝
884 Ⅷ-101 毛紡織及擀制技藝
885 Ⅷ-102 夏布織造技藝
886 Ⅷ-103魯錦織造技藝
887 Ⅷ-104 侗錦織造技藝
888 Ⅷ-105 苗族織錦技藝
889 Ⅷ-106 傣族織錦技藝
890 Ⅷ-107 香雲紗染整技藝
891 Ⅷ-108 楓香印染技藝
892 Ⅷ-109 新疆維吾爾族艾德萊斯綢織染技藝
893 Ⅷ-110 地毯織造技藝
894 Ⅷ-111 灘羊皮鞣製工藝
895 Ⅷ-112 鄂倫春族狍皮製作技藝
896 Ⅷ-113盛錫福皮帽製作技藝
897 Ⅷ-114 維吾爾族卡拉庫爾胎
898 Ⅷ-115 內聯升千層底布鞋製作技藝
899 Ⅷ-116 黃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煉技藝
900 Ⅷ-117 金銀細工製作技藝
901 Ⅷ-118 斑銅製作技藝
902 Ⅷ-119 銅雕技藝
903 Ⅷ-120 藏族金屬鍛造技藝
904 Ⅷ-121成都銀花絲製作技藝
905 Ⅷ-122 維吾爾族傳統小刀製作技藝
906 Ⅷ-123蒙古族馬具製作技藝
907 Ⅷ-124 民族樂器製作技藝
908 Ⅷ-125花絲鑲嵌製作技藝
909 Ⅷ-126 金漆鑲嵌髹飾技藝
910 Ⅷ-127 漆器髹飾技藝
911 Ⅷ-128 彝族漆器髹飾技藝
912 Ⅷ-129紙箋加工技藝
913 Ⅷ-130 宣筆製作技藝
914 Ⅷ-131 楮皮紙製作技藝
915 Ⅷ-132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
916 Ⅷ-133 硯台製作技藝
917 Ⅷ-134印泥製作技藝
918 Ⅷ-135 木活字印刷技術
919 Ⅷ-136 裝裱修復技藝
920 Ⅷ-137 傳統木船製造技藝
921 Ⅷ-138 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
922 Ⅷ-139 龍舟製作技藝
923 Ⅷ-140 傘製作技藝
924 Ⅷ-141 藏香製作技藝
925 Ⅷ-142 貝葉經製作技藝
926 Ⅷ-143 土鹼燒制技藝
927 Ⅷ-144 蒸餾酒傳統釀造技藝
928 Ⅷ-145釀造酒傳統釀造技藝
929 Ⅷ-146 配製酒傳統釀造技藝
930 Ⅷ-147 花茶製作技藝
931 Ⅷ-148 綠茶製作技藝
932 Ⅷ-149 紅茶製作技藝
933 Ⅷ-150 烏龍茶製作技藝
934 Ⅷ-151 普洱茶製作技藝
935 Ⅷ-152 黑茶製作技藝
936 Ⅷ-153 曬鹽技藝
937 Ⅷ-154 醬油釀造技藝
938 Ⅷ-155 豆瓣傳統製作技藝
939 Ⅷ-156 豆豉釀制技藝
940 Ⅷ-157 腐乳釀造技藝
941 Ⅷ-158 醬菜製作技藝
942 Ⅷ-159 榨菜傳統製作技藝
943 Ⅷ-160 傳統麵食製作技藝
944 Ⅷ-161 茶點製作技藝
945 Ⅷ-162周村燒餅製作技藝
946 Ⅷ-163 月餅傳統製作技藝
947 Ⅷ-164 素食製作技藝
948 Ⅷ-165 同盛祥牛羊肉泡饃製作技藝
949 Ⅷ-166 火腿製作技藝
950 Ⅷ-167 烤鴨技藝
951 Ⅷ-168 牛羊肉烹制技藝
952 Ⅷ-169天福號醬肘子製作技藝
953 Ⅷ-170 六味齋醬肉傳統製作技藝
954 Ⅷ-171 都一處燒麥製作技藝
955 Ⅷ-172聚春園佛跳牆製作技藝
956 Ⅷ-173 真不同洛陽水席製作技藝
957 Ⅷ-174 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
958 Ⅷ-175 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
959 Ⅷ-176 石橋營造技藝
960 Ⅷ-177 婺州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961 Ⅷ-178 徽派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962 Ⅷ-179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963 Ⅷ-180 窯洞營造技藝
964 Ⅷ-181 蒙古包營造技藝
965 Ⅷ-182 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
966 Ⅷ-183 哈薩克族氈房營造技藝
967 Ⅷ-184 俄羅斯族民居營造技藝
968 Ⅷ-185 撒拉族籬笆樓營造技藝
969 Ⅷ-186藏族碉樓營造技藝 (共計8項)
970 Ⅸ-10 中醫養生
971 Ⅸ-11 傳統中醫葯文化
972 Ⅸ-12 蒙醫葯
973 Ⅸ-13 畲族醫葯
974 Ⅸ-14 瑤族醫葯
975 Ⅸ-15 苗醫葯
976 Ⅸ-16 侗醫葯
977 Ⅸ-17 回族醫葯 (共計51項)
978 Ⅹ-71 元宵節
979 Ⅹ-72 漁民開洋、謝洋節
980 Ⅹ-73 畲族三月三
981 Ⅹ-74賓陽炮龍節
982 Ⅹ-75 苗族獨木龍舟節
983 Ⅹ-76 苗族跳花節
84 Ⅹ-77 苗族四月八姑娘節
985 Ⅹ-78 德昂族澆花節
986 Ⅹ-79江孜達瑪節
987 Ⅹ-80 塔塔爾族撒班節
988 Ⅹ-81 燈會
989 Ⅹ-82 羌年
990 Ⅹ-83苗年
991 Ⅹ-84 廟會
992 Ⅹ-85保生大帝信俗
993 Ⅹ-86青海湖祭海
994 Ⅹ-87 抬閣
995 Ⅹ-88 打鐵花
996 Ⅹ-89 朝鮮族花甲禮
997 Ⅹ-90 祭祖習俗
998 Ⅹ-91 鄂溫克馴鹿習俗
999 Ⅹ-92 蒙古族養駝習俗
1000 Ⅹ-93長白山采參習俗
1001 Ⅹ-94查干淖爾冬捕習俗
1002 Ⅹ-95 蠶桑習俗
1003 Ⅹ-96洪洞走親習俗
1004 Ⅹ-97 蟳埔女習俗
1005 Ⅹ-98漢族傳統婚俗
1006 Ⅹ-99朝鮮族傳統婚禮
1007 Ⅹ-100 塔吉克族婚俗
1008 Ⅹ-101 水鄉社戲
1009 Ⅹ-102界首書會
1010 Ⅹ-103洛陽牡丹花會
1011 Ⅹ-104三匯彩亭會
1012 Ⅹ-105石寶山歌會
1013 Ⅹ-106大理三月街
1014 Ⅹ-107 茶藝
1015 Ⅹ-108蒙古族服飾
1016 Ⅹ-109朝鮮族服飾
1017 Ⅹ-110 畲族服飾
1018 Ⅹ-111 黎族服飾
1019 Ⅹ-112 珞巴族服飾
1020 Ⅹ-113 藏族服飾
1021 Ⅹ-114 裕固族服飾
1022 Ⅹ-115 土族服飾
1023 Ⅹ-116 撒拉族服飾
1024 Ⅹ-117維吾爾族服飾
1025 Ⅹ-118哈薩克族服飾
1026 Ⅹ-119 珠算
1027 Ⅹ-120南海航道更路經
1028 Ⅹ-121 藏族天文歷算
1029Ⅹ-122浦江迎會

『叄』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有哪些

馮驥才、夏菊花、蔡正仁、連麗如、甘而可、田青、王秀英、季海波、姚惠芬、楊昌芹等10人被評為2018「中國非遺年度人物」。2019年1月13日,2018「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結果在北京揭曉。2019年12月29日,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結果在北京揭曉。

「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活動旨在盤點過去一年中為非遺保護傳承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標志性人物,梳理一年中非遺領域的重大事件,記錄非遺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哪些?

凡具有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均在普查和保護之列。

主要包括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美術、戲曲、曲藝、雜技、民間手工技藝、生產商貿習俗(包括農業、林業、漁業、畜牧業、商貿、副業等)、消費習俗、人生禮俗、歲時節令、民間信仰、民間知識、傳統體育與競技和傳統醫葯等類別。

『肆』 已被收錄「非遺」傳承人的相聲演員有誰

截止目前,共有三位相聲演員相聲演員被選擇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一、2009年常寶霆

常寶霆藝名三蘑菇,是中國常派相聲的嫡系傳人,常寶霆先生九歲開始登台,十五歲即開始挑梁從藝,2009被非選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也是中國第一個被選定為非遺傳承人的相聲演員,很遺憾在2015年1月4日在天津老先生因心力衰竭永遠的離開了我們。

常寶霆先生上世紀三十年代在北京天橋廟會演出,後來了有收音機,大家開始在收音機前聽常寶霆的相聲,常寶霆的代表作《錦綉歌城》就是這一時期的經典作品,其它代表作品還有《影迷離婚記》、《汾河灣》、學電台等。如果相聲也有品牌的話,那常氏相聲就是相聲界的名牌,我們買東西的時候這家的東西好,我們可以閉眼買,買不錯,那常寶霆的先生你就可以順序播放,個個都屬精品。

在馬三立先生下鄉的這幾年,馬三立為馬志明開了相聲大學一對一教學,馬三立將畢生本領盡傳於馬志明,馬志明入選非遺傳承人,不僅僅是對馬志明一個人的肯定也是對馬三立先生的肯定。馬志明先生的兒子同樣也是一名相聲演員,幾代人傳承不斷,正合乎非遺傳承人的特徵,入選也是情理之中的。

『伍』 《檔案》節目是不是有三個主持人,分別叫什麼名字

是三個,分別是姜波、劉家楨、石涼。

1、姜波

姜波,老北京旗人民俗美食家,國家級點心技師·營養師。師承13位國寶級大師,國寶級烹飪大師劉俊卿老先生入室親傳弟子,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蜜供姜第五代傳人,北京市東城區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曾任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建福宮餐飲市場出品總監。服務行業里贊譽為「京城飲食民俗第一人」、「北京城裡的活化石」。2010年12月至今,北京電視台BTV《檔案》主持人。

2、劉家楨

1957年7月生,上海人,著名配音演員,上海廣播電視台紀實頻道節目主持人,國家一級演員。曾為幾千部(集)譯製片及中外影視作品配音並擔任主要或重要角色,用聲音塑造了一系列性格迥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1993年2月起擔任上海電視台《紀錄片編輯室》欄目主持人,目前主持的欄目有《傳奇》、《檔案》、《光影留聲》等;曾在電視連續劇《黑冰》等20多部電影、電視劇中扮演重要角色。

3、石涼

石涼,出生於四川省瀘州市,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內地男演員、主持人1978年考入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國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後次年,他又考入國際關系學院成為法國語言文學系的研究生,畢業時用法語寫了一篇法學論文,獲得法語碩士學位 。

大學畢業後轉學商貿法,獲國際商業管理碩士學位,之後在法國從事金融職業,利用業余時間念完了法美電影戲劇學校表演專業的培訓課程,並在法國開始了演員之路,2009年2月,主持北京電視台的紀實欄目《檔案》。

(5)姚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傳承人擴展閱讀:

石涼演藝經歷——

1995年,在法國導演布瓦雷執導的電影《守護神》中飾演「黑幫老大」,這是石涼演的第一部戲,和他演對手戲的男主角是法國演員德帕迪約

2000年,回國後領銜主演陳勝利執導,以反腐倡廉為主旋律的電視劇《當關》,劇中飾演市紀委幹部王玉陽一角,是位一身正氣的好乾部形象

2005年,在張多福執導的古裝輕喜劇《縣令黃馬褂》中飾演愛賢如渴的揚州縣令馮記德。同年在何炅主演的古裝歷史顛覆劇《正德演義》中飾演明孝宗朱祐樘

2009年2月,主持北京電視台的紀實欄目《檔案》。同年在穆德遠執導的諜戰懸疑劇《密戰》中飾演十九院總工程師周旭 。

2019年參演災難動作電影《天火危情》,飾演姜教授。同年參演滕華濤導演的科幻電影《上海堡壘》,飾演邵一雲。

『陸』 第二批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什麼

2009年,雲南省公布了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彌渡民歌等124項被列入《雲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佤族神話史詩《司崗里》等9個項目被列入《雲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具體項目如下:

雲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序號 類別 項目名稱 民 族 屬地 責任單位
1 瀕危民族語言文字 金平傣文 傣族 金平縣 金平縣文化館
2 民間文學 敘事長詩《洛奇洛耶與扎斯扎依》 哈尼族 墨江縣 墨江縣文化館
3 坡芽情歌 壯族 富寧縣 富寧縣文化館
4 創世史詩《目瑙齋瓦》 景頗族 德宏州 德宏州文化館
5 創世史詩《阿細先基》 彝族 彌勒縣 彌勒縣文化館
6 傳統音樂 宣撫司禮儀樂舞 傣族 孟連縣 孟連縣文化館
7 劍川白曲 白族 劍川縣 劍川縣文化館
8 彌渡民歌 漢族 彌渡縣 彌渡縣文化館
9 民歌開益 白族 蘭坪縣 蘭坪縣文化館
10 彝族沙莜腔 彝族 建水縣 建水縣文化館
11 彝族民歌 彝族 石屏縣 石屏縣文化館
元陽縣 元陽縣文化館
12 傳統舞蹈 蘆笙舞 苗族 大關縣 大關縣文化館
13 藏族弦子舞 藏族 德欽縣 卡瓦格博文化社
14 弄婭歪 壯族 廣南縣 廣南縣文化館
15 棒棒燈 壯族 硯山縣 硯山縣文化館
16 彝族弦子舞 彝族 硯山縣 硯山縣文化館
17 水鼓舞 德昂族 瑞麗市 瑞麗市文化館
18 擦大鈸 彝族 隆陽區 隆陽區文化館
19 大刀舞 彝族 祿豐縣 祿豐縣文化館
20 霸王鞭 白族 劍川縣 劍川縣文化館
21 十二獸舞 彝族 楚雄市 楚雄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22 跳三樁 苗族 易門縣 易門縣文化館
23 鋩鼓舞 哈尼族 建水縣 建水縣文化館
24 跳鼓舞 彝族 綠春縣 綠春縣文化館
25 傳統戲劇 殺戲 漢族 景東縣 景東縣文化館
鎮沅縣 鎮沅縣文化館
26 傳統曲藝 騰沖揚琴 漢族 騰沖縣 騰沖縣文化館
27 蓮花落 漢族 姚安縣 姚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28 昭通唱書 漢族 昭陽區 昭陽區文化館
29 傳統體育與游藝 打陀螺 傣族 景谷縣 景谷縣文化館
佤族 雙江縣 雙江縣文化館
彝族 雙柏縣 雙柏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30 吹槍 苗族 麻栗坡縣 麻栗坡縣文化館
31 嘟噠噠 傈僳族 龍陵縣 龍陵縣文化館
32 彝族摔跤 彝族 元謀縣 楚雄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元謀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彝族 石林縣 石林縣文化館
33 傳統禮儀與節慶 彝族服飾 彝族 武定縣 武定縣文化館
峨山縣 峨山縣文化館
34 哈尼族服飾 哈尼族 紅河縣 紅河縣文化館
西雙版納州 西雙版納州文化館
35 傈僳族服飾 傈僳族 龍陵縣 龍陵縣文化館
36 布朗族服飾 布朗族 施甸縣 施甸縣文化館
37 拉祜族服飾 拉祜族 瀾滄縣 瀾滄縣文化館
38 德昂族服飾 德昂族 鎮康縣 鎮康縣文化館
39 藏族服飾 藏族 香格里拉縣 香格里拉縣文化館
40 傣族服飾 傣族 新平縣 新平縣文化館
41 納西族服飾 納西族 古城區 古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中心
42 女子太陽節 壯族 西疇縣 西疇縣文化館
43 隴端節 壯族 富寧縣 富寧縣文化館
44 跳宮節 彝族 富寧縣 富寧縣文化館
45 阿露窩羅節 阿昌族 梁河縣 梁河縣文化館
46 賽裝節 彝族 永仁縣 永仁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47 插花節 彝族 大姚縣 大姚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48 耳子歌 白族 雲龍縣 雲龍縣文化館
49 高台社火 漢族 巍山縣 巍山縣文化館
50 二月八節 彝族 巍山縣 巍山縣文化館
51 啞巴節 彝族 祥雲縣 祥雲縣文化館
52 特懋克節 基諾族 西雙版納州 西雙版納州文化館
53 闊時節 傈僳族 瀘水縣 瀘水縣文化館
54 澡塘歌會 傈僳族 瀘水縣 瀘水縣文化館
55 高台藝術 漢族 通海縣 通海縣文化館
56 祭寨神林 哈尼族 元陽縣 元陽縣文化館
57 三多節 納西族 玉龍縣 玉龍縣文化館
58 傳統美術 甲馬畫 漢族 隆陽區 隆陽區文化館
59 傣族壁畫 傣族 勐海縣 勐海縣文化館
60 晉城聖賢畫 漢族 晉寧縣 晉寧縣文化館
61 傳統手工技藝 白族布扎 白族 劍川縣 劍川縣文化館
62 拉祜族竹編技藝 拉祜族 瀾滄縣 瀾滄縣文化館
63 佤族木雕製作技藝 佤族 滄源縣 滄源縣文化館
64 傣族象腳鼓製作技藝 傣族 臨翔區 臨翔區文管所
65 布朗族傳統紡織技藝 布朗族 雙江縣 雙江縣文化館
66 藏族傳統金屬鑄造工藝 藏族 迪慶州 迪慶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67 納西族傳統紡麻技藝 納西族 香格里拉縣 香格里拉縣文化館
68 銅器製作技藝 漢族 羅平縣 羅平縣文化館
漢族 江川縣 江川縣文化館
69 傳統手工技藝 火草紡織技藝 彝族 馬龍縣 馬龍縣文化館
壯族 丘北縣 丘北縣文化館
彝族 永勝縣 永勝縣文化館
70 壯族刺綉技藝 壯族 文山州 文山州文化館
71 苗族蠟染技藝 苗族 文山縣 文山縣文化館
72 壯族銀器製作技藝 壯族 廣南縣 廣南縣文化館
73 傣族銀器製作技藝 傣族 潞西縣 潞西縣文化館
74 瑤族藍靛製作技藝 瑤族 丘北縣 丘北縣文化館
75 景頗族織錦技藝 景頗族 德宏州 德宏州文化館
76 紙傘製作技藝 漢族 龍陵縣 龍陵縣文化館
77 苴卻硯製作技藝 漢族 永仁縣 永仁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78 大理石製作技藝 白族 大理市 大理市大理文化館
79 白族刺綉技藝 白族 大理市 大理市大理文化館
80 下關沱茶製作技藝 白族 大理市 雲南下關沱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81 劍川木雕技藝 白族 劍川縣 劍川縣文化館
82 傣族高升製作技藝 傣族 西雙版納州 西雙版納州文化館
83 竹樂器製作技藝 漢族 玉溪市 玉溪市文化管理服務中心
84 錫器製作技藝 漢族 個舊市 紅河州和升實業有限公司
個舊市斑錫工藝美術公司
85 雲子(圍棋)製作技藝 漢族 官渡區 官渡區文化館
86 羊毛花氈印染技藝 漢族 祿勸縣 祿勸縣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87 漢族刺綉技藝 漢族 嵩明縣 嵩明縣文化館
88 琺琅銀器製作技藝 漢族 永勝縣 永勝縣文化館
89 傳統知識與實踐 洱海魚鷹馴養捕魚 白族 大理市 大理市文化館
90 宣威火腿 漢族 宣威市 宣威市文化館
91 過橋米線 漢族 蒙自縣 蒙自縣文化館
92 宜良燒鴨 漢族 宜良縣 宜良縣文化館
93 傳統醫葯 傣族醫葯 傣族 西雙版納州 州民族醫葯研究所(州傣醫院)
德宏州 州民族醫葯研究所
94 彝族醫葯 彝族 楚雄州 雲南省彝族醫葯研究所
95 藏族醫葯 藏族 香格里拉縣 迪慶藏族自治州藏醫院
96 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芒島傣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傣族 景谷縣 景谷縣文化館
97 勐外傣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傣族 孟連縣 孟連縣文化館
98 滾乃傣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傣族 耿馬縣 耿馬縣文化館
99 丁來佤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佤族 滄源縣 滄源縣文化館
100 大南直布朗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布朗族 雙江縣 雙江縣文化館
101 灣子苗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苗族 威信縣 威信縣文化館
102 尼汝藏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藏族 香格里拉縣 迪慶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103 城寨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彝族 麻栗坡縣 麻栗坡縣文化館
104 馬灑壯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壯族 馬關縣 馬關縣文化館
105 么所壯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壯族 西疇縣 西疇縣文化館
106 蠻旦寨阿昌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阿昌族 龍陵縣 龍陵縣文化館
107 水城村傈僳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傈僳族 騰沖縣 騰沖縣文化館
108 大麥地鎮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彝族 雙柏縣 雙柏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109 環州鄉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彝族 武定縣 武定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110 嘰啦村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彝族 祿豐縣 祿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111 岔河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彝族 南華縣 南華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112 左門鄉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彝族 姚安縣 姚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113 以口誇村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彝族 楚雄市 楚雄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114 涼山鄉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彝族 元謀縣 元謀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115 鳳羽鎮白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白族 洱源縣 洱源縣文化館
116 沙溪鎮白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白族 劍川縣 劍川縣文化館
117 諾鄧村白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白族 雲龍縣 雲龍縣文化館
118 五星村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彝族 鶴慶縣 鶴慶縣文化館
119 青雲彝族文化傳統文化保護區 彝族 巍山縣 巍山縣文化館
120 章朗布朗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布朗族 勐海縣 勐海縣文化館
121 碑格鄉彝族(朴拉人)傳統文化保護區 彝族 開遠市 開遠市文化館
122 哨沖鎮彝族(花腰)傳統文化保護區 彝族 石屏縣 石屏縣文化館
123 橋頭村布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布依族 河口縣 河口縣文體局
124 月湖村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彝族 石林縣 石林縣文化館

『柒』 文化傳人有哪些人

文化傳承人,也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人。涉及民間文學、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葯等5大類134個項目。

傳承人主要現身於口頭文學、表演藝術、手工技藝、民間知識等領域。對傑出傳承人的調查和認定,傳承人的權益和管理,是21世紀初正在進行的

解振輝作品《慈母手中線》

獨一無二或至少是非常特別地代表了一種文化傳統或是一種現存或已經滅絕的文明;

突出地代表了某一類建築或技術的,並且展示了人類歷史上的某一段或幾段非常重要的時期;

突出地代表了一種或幾種文化中人類傳統的居住方式、利用土地或海洋的方式,或是代表了人類與環境的互動關系,尤其是當這種關系在不可逆的變化下顯得非常脆弱的時候; 直接或明確地同某些具有突出的、普世的價值的事件、現實的傳統、思想、信仰、文化作品或文藝作品相聯系(委員會認為這條標准需要和其它標准和好地結合起來判別);自然標准: 具有特殊的自然美或美學重要性的極致的自然現象或地區; 突出地代表了地球歷史上的主要階段,包括生物記錄、導致地形變化的正在進行的地質過程或是重要的地質或地形的特徵; 突出地代表了在陸地、淡水、沿海和海洋生態系統和動植物群落的演化和發展中的重要的、正在進行的生態和生物過程; 包含對在原址上保護生物多樣性最重要的自然棲息地,包括那些從科學或保護的角度來看具有普世價值的受威脅的物種。

『捌』 中國江西省景德鎮第四批非物資遺產傳承人名單

一共有六位傳承人,他們分別是:
蘭國華、黃雲鵬、李文躍、鄧希平、朱丹忱、傅長敏。

景德鎮市共有6個項目入選,這6個項目分別為浮梁珍珠燈、浮梁青獅白象燈、 景德鎮陶瓷裝飾技藝(陶瓷書法、古彩瓷藝、玲瓏瓷藝、鬥彩瓷藝、薄胎瓷藝)景德鎮青白瓷製作技藝、 浮梁青花珠明料煅燒技藝 、樂平市板龍燈。

從2008年起,為弘揚江西優秀傳統文化,江西省先後開展了三次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與評選工作,在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評選中,樂平古戲台建築工藝、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傳統瓷窯作坊營造技藝 、瓷業習俗、昌江區荷塘鄉手工竹編工藝、浮梁嚴台村功夫紅茶製作技藝等傳統手工技藝、民間文學、民間美術、傳統民俗等共計15項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至此,景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達到21項,名列全省前茅。

『玖』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誰

1、雕漆大師:文乾剛

文乾剛,男,1941年10月22日出生,漢族,北京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雕漆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北京工藝美術大師評估委員會委員。北京工藝美術質量標准委員會委員。北京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大師專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2002年,退休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2、傳承項目曹氏風箏工藝:孔令民

孔令民,男,曹氏風箏第二代傳人。出身世家,爺爺是清政府陝甘督辦,父親熟讀四書五經,而他中學沒畢業就挑起家庭的經濟重擔。偶然的機 遇,他的父親抄寫了曹雪芹風箏圖譜《南鷂北鳶考工志》,但是手稿在文革期間被毀於一旦。

2017年12月28日,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

3、傳承項目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楊福喜

楊福喜,男,1958年7月24日出生,滿族,北京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楊瑞林接管「聚元號」後,增加了如:弩弓、彈弓、彈弩、袖箭、匣箭、箭槍等新品種,使「聚元號」增色不少。他還採取先進的經營方法,吸引了大量外國商人購買弓箭。「聚元號」的弓箭從此遠銷海外,並於民國初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獎。楊瑞林一家人的勵精圖治,使得「聚元號」的生意逐年興隆,成為解放後碩果僅存的幾家弓箭作坊之一。

4、傳承項目宜興紫砂藝術:汪寅仙

汪寅仙(1943.6.16-2018.2.28),女,漢族,出生於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5、傳承項目永豐農民畫:解振輝

解振輝,江西吉安人,1962年出生,著名的民間藝術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吉安美術家協會會員、永豐農民畫研究會副會長、吉安索藝農民畫傳媒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中國民間精品藝術《永豐農民畫》的傳承及主要傳播者。作品曾在省市乃至全國農民畫展覽中屢獲大獎,並且多次接受中央、省、市、縣電視台以及相關媒體的專題采訪。

閱讀全文

與姚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傳承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8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0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