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實現跨文化人才管理
當今,世界經濟正趨向國際化,全球化,各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越來越大越緊密。國際間的經濟交流日益擴大,許多企業沖出國門,在海外投資建廠,建立自己的跨國公司,中國當然也不例外。在經營中,遇到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跨文化管理問題。本文即是針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在認清人力資源跨文化管理內涵的基礎上,分析文化差異、文化沖突的表現、影響和形成原因。在剖析這些問題的前提下,進而提出人力資源跨文化管理的對策:跨文化理解和交流、進行跨文化培訓、實現「本土化」管理、培養學習型組織、、慎選員工、以寬容的態度對待文化沖突、實現文化合金等。本文最後指出,企業在實行跨文化經營時,應在熟悉和理解國際市場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制定科學的全球戰略,把握進入國際市場的文化時機,這樣企業才能出奇制勝,牢牢把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
[正文]
隨著經濟活動在全球范圍內展開,不同經濟區域之間,不同國家之間以及不同國家內部企業之間的人際交往和經濟交往越來越頻繁。尤其是跨國公司的迅猛發展,使全球經濟越來越不可分割。跨國公司在全球經營過程中,遇到的一個重要的問題是人力資源的跨文化管理問題。由於跨國公司在其經營所在地的雇員不可能全部由總公司派出,不同文化、不同制度、不同傳統之間的差異往往造成許多管理上的沖突,很好地協調和解決這些沖突就是跨文化管理的重要內容。
所謂跨文化管理,就是如何對於來源於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力資源進行整合,所關注的問題就是一個帶有文化特點的個體行為與另一種文化之間會發生的沖突,沖突的范圍和影響,沖突產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減少沖突的對策。
一、跨文化及跨文化差異對人力資源管理的挑戰。
盡管跨文化管理不是一個新生事物,但是在今天跨國經營活動中,跨文化管理仍是企業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在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中,由於企業是由兩國或多國企業合夥在東道國組成的跨地域、跨國體、跨政體、跨民族、跨文化的經濟實體,所以,文化因素對跨國公司的影響是全方位、全系統、全過程的。跨文化是不同群體之間的文化差異,它包含有雙方母國背景文化的差異、雙方公司自身的「企業文化」風格差異和員工個體文化差異三個層次的差異。這三個層次的差異與交叉構成了跨文化經營管理的主要內容。
跨文化差異,即文化差異主要是指母國和東道國的文化距離。有調查顯示,凡跨國公司大的失敗,往往是由於忽略了文化差異而造成的惡果。根據現有調查數據,1/3的海外經理未能完成任務便提前回國。事實上,這主要是由於跨國企業沒有挑選那些經過文化差異培訓的合適人選去海外任職。人們越來越多地面臨文化差異的挑戰。
文化差異對跨國公司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文化差異對決策的影響。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決策者往往根據自身的文化特點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做出價值判斷,這種情況在跨國公司管理中可能性較大。人往往是自覺不自覺地根據自己的價值標准和行為准則來判斷,並做出決策。第二種是群體中有不同文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存在,使得決策模式有所改變。
2、文化差異對人際關系的影響。文化差異對人際關系的影響多以沖突的形式表現出來,不同的文化模式決定著人們不同的溝通方式。如果溝通雙方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則往往增加交往障礙。人類學家愛得華霍爾的高低背景學說,對具有不同的溝通方式研究頗多。霍爾認為,在高背景文化中,信息的傳遞和溝通是通過體語、上下聯系、場景等進行的,這種過程導向型的溝通取決於接收者的詮釋。而在低背景文化中,大多數信息是由清晰的符號如語言,文字等進行的,信息的發送者有義務使接收者正確理解信息。一般來說,中國人比較謹慎、害羞、不善交際,不願意在公開場合暴露自己的感情,屬於過程導向型溝通的人。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則往往屬於發送導向型的人。因此在中美合資企業內部,基於此而產生的沖突屢見不鮮。
二、文化沖突
在跨國公司經營管理中,經營管理人員來自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會有不同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模式,從而導致文化沖突。
當企業進行跨文化管理時,由於是將兩種或幾種不同風格的文化進行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和改造,這就決定了跨國公司文化具有雙重特性,即獨特性和多樣性、積極性和消極性、漸進性和逆向性。二者往往會在一個很長時期存在並發生作用,彼此之間產生文化沖突。
1、文化沖突的表現
文化沖突主要表現在價值觀方面的沖突。對經營管理者來說,主要表現為經營、風險觀念的差異和沖突;對於普通員工來說,價值觀念集中表現在對待工作的態度上。具體地說,有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人與組織的管理)、普遍主義和特殊主義(制定規則與發現例外)、贏得地位和賦予地位(成就者的認定)、平等和層級(提供成員均等的表現機會)之間的沖突,也正是因為存在這些不同的價值選擇,跨文化管理中的沖突才有可能發生。
另外文化沖突還表現在經營方式,經營思想、管理風格等方面的沖突。
2、文化沖突產生的原因
(1)價值觀念和民族優越感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價值體系,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而且他們總是人為自己民族或自己的價值觀是最優秀的,自己的文化價值體系比任何其他的文化價值體系都優越。
由於價值觀是一種意識形態的東西,民族優越感又在母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所以價值觀難以變動,而民族優越感又難以消除。這樣一來,勢必會導致文化沖突的發生。
(2)不恰當地運用管理習慣
在一個文化環境中,被證明是卓有成效的管理模式到另一個文化環境中不一定有效。由於缺乏對對方管理方式和企業文化的理解,而不恰當地堅持自己的管理模式,或由於期望過高,從而導致雙方未能建立彼此相互理解信任的協調機制。
(3)溝通誤會
由於處於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對時間、空間、風俗習慣、價值觀、友誼等的不同認識,以及其情感活動的內容、方式、格調、傾向等方面的格格不入,加上一些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方式不同,往往會加深溝通的難度或導致溝通誤會。
例如,中國文化價值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要求「天人合一」,美國文化教育則傾向於人類應該努力政府自然,以積極的態度對付自然界。由於兩種文化傳統的不同,在進行商業談判時,常會因文化的差異而導致溝通障礙。在美國人眼裡,中國人自尊又謹慎,過分強調信任和尊嚴,是最難談判的對手和最難理解和適應的人;而在中國人眼裡,美國人積極進取,不斷創新,務實,但是過於注重金錢和實利,缺乏人情,基於雙方文化價值觀念的不同,對以後的溝通和交往造成障礙。
(4)文化態度
當管理者在碰到另文化時,若能理解並正確對待這種文化及由這種文化所產生的個性特徵,那麼他就能順利解決在另一種文化中跨文化經營企業這一重大問題。因此,文化態度是決定一位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者在他文化中管理,經營是否有效的關鍵。
如果一位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者不熟悉或正視文化與管理的關系,往往會由於文化沖突而影響管理者和東道國員工之間的和諧關系,從而加大管理者和員工、社會之間的距離,影響企業內部上下級的溝通和協調,造成管理困難。
三、協調文化差異,解決文化沖突的對策
在跨文化管理中,無論何種原因造成的文化沖突,只要文化沖突存在,我們就要想辦法解決。文化本身具有不易遷移性,在短時間內很難被改變,能改變的只是對待他文化的態度,對他文化了解以及某一文化對組織的相對形象力。
在跨文化管理中,首先需要解決一些基本問題,在此基礎上,才能正確有效地實施協調和化解文化沖突的對策。
1、文化融合的基本前提
(1)確認原則。
沒有大的基本原則就不能確定文化中哪些應該揚棄,哪些應該廢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要能完成工作任務,他們之間就必須先確定一些原則。
(2)相互理解。
在確認原則後,重要的態度和意識就是互相理解。在現實中往往是強勢文化影響和同化弱勢文化。弱勢文化背景下的員工情感、意志、態度、興趣等會產生挫折感,並由此產生的一些非理性行為,對於這些事先要給予充分重視。
(3)相互尊重。
「入鄉隨俗」是文化融合的一個重要原則。本土化不論是處於強勢還是處於弱勢,在本地內依然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外來文化盡管可能是強勢文化,也不能咄咄逼人處處以自己的原則和規范行事,把自己的意識形態當作天下的真理,威逼別人接受。
中國海爾創造了「激活休克魚」的奇跡,就是在尊重本地文化的基礎上,成功地用強勢文化成改造了弱勢文化,實現了用無形資產盤活有形資產。證明了成功的文化融合可以產生巨大的經濟效應。
2、對策:
(1)跨文化理解和交流。
「跨文化理解」是跨文化經營企業存在方式,如果沒有跨文化理解,就不會有跨文化合作,更談不上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
跨文化理解包含兩層意思:
一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理解他文化,首先必須理解自己的文化,理解文化如何影響員工的行為。這種文化的自我意識,使得在跨文化交往中能夠成為識別自己文化和他文化之間存在的異同的參照系。
二是有效地跨文化交流,不僅要了解雙方所在的大背景的特點,包括語言、思維方法、世界觀、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等,還要了解各自所在文化環境中獨特的文化特色;了解環境、目的對雙方企業文化的影響;了解企業決策人的文化特徵、雙方的價值觀、對方交流的特點等。
那麼如何進行有效的文化理解?
首先,我們要在「文化移情」基礎上理解他文化。文化移情要求人們必須在某種程度上,擺脫本土化的束縛,以另一個不同文化作為參照系反觀自身的文化。
其次,為了促進跨文化理解,還要在跨文化經營中營造有利的條件和氣氛。
a) 核心技能與跨文化溝通渠道。
許多跨文化經營的成功經驗表明,能否基於文化理解統一的價值觀體系,在企業內形成一個高效率,有凝聚力的經營領導集體和企業的核心技能,決定著企業的興衰成敗。同時,還需要有意識地在該企業內部建立各種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有形的和無形的跨文化傳播組織和跨文化溝通渠道。目的是保證企業由於觀念和生活、工作的差異而造成的理解和信任障礙減少到最低,並使這種文化差異僅僅局限在董事會層次而不是經營層次。
b) 跨文化參與和跨文化融合。
跨文化經營企業的跨文化管理藉助於對跨文化差異的理解以及對跨文化參與的積極實踐,以達到跨文化的真正融合,形成具有東道國特色的經營管理模式。而在管理結構、管理職務和人事政策上完全超越國家和文化的界限,既不可能也不可取。跨文化管理真正需要的是在相互影響的各種需求之間求得浮動的平,這種平衡過程的展開就是跨文化經營企業所面臨的跨文化相互融合的過程。例如,中國惠普在中國文化和美國惠普文化的背景下,形成了獨特的公司理念:共同的長期戰略互利,相互的共同管理。從而大大提高了企業外部的適應性和內部的協調性。
總之,一個跨文化經營的企業必須通過跨文化理解、跨文化參與和融合,通過合適的跨文化管理模式來減少跨文化管理的盲目性,鞏固和加強自己的競爭地位,確保企業管理活動的正常運行。同時,企業還要建立適合本企業特點的激勵機制,來最大限度地激發來自於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的積極性,確保企業戰略目標的最終實施。
(2)管理者必須仔細考慮文化差異
大多數管理者按照本國方式思考,從而他們大多數情況下受到本國環境的引導。在全球環境中,文化觀點—特別是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應該是管理者首先關注的問題。國家之間文化的差異可以用五個雙極尺度來描述:
a)權力距離:是指在一個國家內部被認可的不平等程度。這可以從相對平等,如美國,到相對不平等,如印度尼西亞。
b)個人主義:指在一個國家內部人們傾向於作為個體而存在而是作為群體成員存在的程度。高度個人主義的國家,如美國,期望人們都「用自己的雙腳站起來」並准備好自己謀生:高度集體主義的國家如印度尼西亞,向人們灌輸對家庭和群體的尊重,家庭伴隨人的一生並且意味著忠誠和保護。
c)陽剛:指相對於更「陰柔」的特性,如對人際關系、生活質量、服務和關照的重視度來說,傳統的「陽剛」的特徵是果斷、績效、成功等。在「陽剛」的社會如日本與在「陰柔」的社會如荷蘭,婦女的角色有很大的不同。
d)不確定性迴避:指人們喜歡清晰的規則和結構,迴避不確定性狀態的程度。不確定性迴避分數較高的國家的人們如日本人,可能會被認為是僵化的;那些低分的國家和地區的人們如香港人,則被認為是靈活的。
e)孔子長期和短期定位的差異學說:長期文化如中國的文化,偏愛未來價值譬如儲蓄和堅持;反之,短期文化如美國的文化,偏重過去和現在的價值,譬如與尊重聯系在一起的那些東西。
管理人員可以用這五個雙極尺度來為每一個已經部署本企業員工的國家做出文化背景介紹,既有利於自身的管理,也能幫助下層管理者和員工做工作。
(3)慎重跨國公司員工的招聘和遴選
在招聘員工時,應當注意的問題有:
a)適應當地的勞動立法和社會傳統。
b)注意東道國的種族、民族和宗教。例如,在印度,等級制度使低社會等級的人主管高社會等級的人就變得不合時宜。在日本,年輕人主管年紀較大的人也不合適。
因此,在招聘員工時,不要與東道國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發生沖突。
在遴選駐外人員時,最重要的考慮因素是職業、國際經驗以及技術能力。同時還應該考慮個人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靈活應變能力,文化適應能力,語言和交流技能,情感的成熟和穩定,積極性和外交技巧等因素。上述各種因素在跨國公司駐外人員的挑選中,都成為重要的標准。許多跨國公司已經將其規范化、具體化,如高露潔、惠爾普等跨國公司。
(4)培訓
跨文化經營的企業應通過有效地培訓,培養目光長遠,能夠適應多種文化並具有積極的首創精神的經理人員。
跨文化培訓的主要內容有:文化認識、文化敏感性訓練、語言學習、跨文化溝通、跨文化沖突的處理以及地區環境模擬等。員工和他們的家庭可以通過書籍、講座和錄像帶了解東道國的文化、地理、社會和政治歷史、氣候等環境,也可以利用相似的文化環境進行模擬敏感性訓練。跨文化培訓包括出國前培訓、到任後培訓、歸國前培訓和歸國後培訓四個環節,缺一不可。駐外人員回國時遇到的文化沖擊所造成的危害有時不亞於出國上任時遇到的文化沖擊所帶來的危害,因此,不能忽略歸國前和歸國後的培訓。
培訓跨文化能力,要認真審視企業母文化和異域文化,找出兩者的差異,避免進行以自我文化為標準的文化評價。培訓時,要強調員工對人際關系的洞察力,員工對文化的敏感性,交際溝通和團隊管理與工作的能力。
經濟全球化下的跨文化培訓,組織的決策者要認識到不僅駐外人員需要培訓,組織內部的其他成員也需要培訓文化的敏感性。
總之,跨文化培訓不是一時一地一次性的培訓,而是一個過程。跨文化培訓有時還必須做出相應的變化,以適應新環境的需要。
(5)經營本土化
近年來,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跨國公司為保持自己的優勢,不斷探求新的管理模式。由於企業的兼並、重組,人、材、物之間的競爭越來越大越激烈,很多跨國公司開始將戰略定位於「本土化」。其實,最能適應異域文化,最能避免激烈文化沖突的跨文化管理模式就是「經營本土化」。可口可樂公司在中國設立的分支機構便是採用本土化經營的管理模式,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經營本土化的優勢在於:
a)經營本土化能避免與東道國管理人員之間因文化差異而發生的沖突。
b)由於跨文化經營的本土化,公司的品牌和經營理念不存在語言文字、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的差異,容易被東道國接受。
c)通過人員本土化,選用當地的優秀人才進行管理,有利於當地人才的成長和晉升,有利於人才流動的良性循環,最大限度地利用和開發人力資源。
d)經營本土化使得在國際營銷環境發生變化時,可以採用富有彈性的對策,靈活應對各種隨時可能產生的限制性措施。
在經營和實施經營本土化的管理模式時,在員工的當地化、物料的當地化、產品的當地化、利潤的當地化等方面必須實行切實貫徹落實,只有這樣才能使跨國公司在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中保持持久的經營優勢。
(6)培養學習型組織
學習型組織是某一組織的全體成員在共同目標的指引下注重學習,傳播和創新知識,具備高度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的組織。其特徵在於「善於不斷學習、全員學習、全過程學習」,其作用是能夠保持員工學習的能力,不斷鏟除發展道路上的障礙,不斷突破組織成長的極限,從而保持持續發展的態勢。
把企業建設成學習型團隊組織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最根本體現。只有培養學習型組織,企業才能保持不斷創新的理念,才能使企業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同樣,企業的每一個成員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與企業共同成長,並逐步加強對企業的歸屬感。
(7)以寬容和容忍的態度對待文化沖突
即使准備再充分,跨文化管理中的沖突不可避免。面對沖突,管理者需要一個平和的心態,寬容的態度和理智的處理方式。
要在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對本土文化要充分理解分析,對其優秀的部分採取學習的態度,對其落後的東西要加以屏除,既是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我們萬萬不可對本土文化抱有成見,或一概排斥。
管理者的立場要客觀中立,處理方式要盡量溫和寬容。因為文化的變革過程不是一時之事,要有耐心,才能水到渠成,否則,只會前功盡棄,事倍功半。
(8)逐步實施文化融合戰略,最終實現文化合金
文化融合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有計劃,有步驟的分階段實施,而文化融合的最終目標是實現文化合金。管理者要時刻關注文化的變化,以使企業文化真正成為兼收並蓄,集各種文化之所長的文化合金。
首先企業要根據自身的特點,確定以什麼方式進行文化整合。
(9)在人員安置策略桑採用多元中心方式
人員配置是為公司內的各個職位配置合適的雇員的原則和方法。這項工作能挑選具有某項工作要求的特定技能人員,培養和促進企業文化的發展。
在傳統的以種族為中心的人員配置,即所有主要的管理職務都由總公司所在國的公民來擔任的一種人員配置方式,限制了東道國員工的發展機會,會引起不滿降低效率,而且容易導致「文化近視」,即公司人員不理解母公司和東道國過之間的文化差異。寶潔公司就曾經在海外市場發生過幾起這樣的事件。作為對這些失誤的糾正,現在寶潔公司聘用了更多的東道國人員來擔任國外子公司的高級管理職務。
而多元中心方式,要求用東道國公民管理子公司,而由母公司所在國的公民執掌公司總部的重要職位。採用多元中心方式的一個優點就是公司的「文化近視」出現的可能性減少了,另一個優點就是節省了外派經理的費用以及降低了由此而產生的文化沖突發生的可能性。但是運用這一方式,一定要注重母公司和子公司管理者和員工之間的溝通交流,發揮總部的核心優勢,提高整體效益。
總之,從全球戰略著眼,跨文化管理體現出民族文化對組織功能的影響。跨國公司的跨文化管理,必須首先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管理方式,了解人們不同的價值觀念,不同的行為方式,不同的激勵方法,協調文化差異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雖然文化差異客觀存在的確給跨國公司進入國際市場與參與國際競爭帶來了障礙與困難,但是正是由於存在文化差異,給企業在開拓市場和觀念創新方面提供了廣泛的空間和更多的機會。因此,企業在實行跨文化經營時,應在熟悉和理解國際市場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制定科學的全球戰略,把握進入國際市場的文化時機,這樣企業才能出奇制勝,牢牢把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
② 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原理
人力資源管理的定義是什麼呢,很多人雖然了解人力資源管理這個職業,可是對什麼是人力資源管理並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三才對人力資源管理概念的介紹吧,看看究竟什麼是人力資源管理吧。
什麼是人力資源管理?三才
告訴我們,宏觀意義上的人力資源管理是指政府對社會人力資源的開發和管理過程。我們通常所說的人力資源管理涉及的是微觀的,即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是指企業內部對人的管理。
長期以來,人力資源管理一直試圖解決人事管理、人際關系和工業關系所未能解決的一個問題,即組織應該如何來管理人以使組織的績效和個人的滿意度達到最大化。人作為組織中一個有價值的資源.這種觀點已經被許多從事人事管理、人際關系和工業關系研究的學者所接受。但是.學者們都從各自研究的領域解釋人力資派管理,結果人力資源管理的定義反而變得模枷不清,難以形成一個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的定義。
那麼,究竟什麼是人力資源管理呢?人力資源管理是指為實現組織的戰略目標,組織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管理理論,通過不斷地獲得人力資源,對所獲得的人力資源進行整合、調控及開發,並給予他們報償從而有效地利用人力資源。
看完了上述三才培訓機構有關人力資源管理的概念之後,想必我們對什麼是人力資源管理有了一個全面而科學的認識了吧。如果我們有報考人力資源管理師的想法,建議我們選擇一家正規的人力資源師培訓機構去參加正規的培訓與學習,才是順利拿證的保障。
③ 人力資源管理的具體目標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人力資源管理的定義是什麼呢,很多人雖然了解人力資源管理這個職業,可是對什麼是人力資源管理並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三才對人力資源管理概念的介紹吧,看看究竟什麼是人力資源管理吧。
什麼是人力資源管理?三才
告訴我們,宏觀意義上的人力資源管理是指政府對社會人力資源的開發和管理過程。我們通常所說的人力資源管理涉及的是微觀的,即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是指企業內部對人的管理。
長期以來,人力資源管理一直試圖解決人事管理、人際關系和工業關系所未能解決的一個問題,即組織應該如何來管理人以使組織的績效和個人的滿意度達到最大化。人作為組織中一個有價值的資源.這種觀點已經被許多從事人事管理、人際關系和工業關系研究的學者所接受。但是.學者們都從各自研究的領域解釋人力資派管理,結果人力資源管理的定義反而變得模枷不清,難以形成一個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的定義。
那麼,究竟什麼是人力資源管理呢?人力資源管理是指為實現組織的戰略目標,組織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管理理論,通過不斷地獲得人力資源,對所獲得的人力資源進行整合、調控及開發,並給予他們報償從而有效地利用人力資源。
看完了上述三才培訓機構有關人力資源管理的概念之後,想必我們對什麼是人力資源管理有了一個全面而科學的認識了吧。如果我們有報考人力資源管理師的想法,建議我們選擇一家正規的人力資源師培訓機構去參加正規的培訓與學習,才是順利拿證的保障。
④ 人力資源管理是什麼
人力資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簡稱HRM) 人力資源:是指能夠推動整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具有智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能力的人們的總和。 人力資源管理是指根據企業發展戰略的要求,有計劃地對人力資源進行合理配置,通過對企業中員工的招聘、培訓、使用、考核、激勵、調整等一系列過程,調動員工的積極性,發揮員工的潛能,為企業創造價值,確保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是企業的一系列人力資源政策以及相應的管理活動。這些活動主要包括企業人力資源戰略的制定,員工的招募與選拔,培訓[1]與開發,績效管理,薪酬管理,員工流動管理,員工關系管理,員工安全與健康管理等。即:企業運用現代管理方法,對人力資源的獲取(選人)、開發(育人)、保持(留人)和利用(用人)等方面所進行的計劃、組織、指揮、控制和協調等一系列活動,最終達到實現企業發展目標的一種管理行為。
人力資源管理的五種觀點
1.綜合揭示論 2.過程揭示論 3.現象揭示論 4.目的揭示論 5.實效揭示論
人力資源管理的另外一種說法
人力資源管理,就是指運用現代化的科學方法,對與一定物力相結合的人力進行合理的培訓、組織和調配,使人力、物力經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時對人的思想、心理和行為進行恰當的誘導、控制和協調,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使人盡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實現組織目標。 根據定義,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人力資源管理,即: 1.對人力資源外在要素--量的管理。對人力資源進行量的管理,就是根據人力和物力及其變化,對人力進行恰當的培訓、組織和協調,使二者經常保持最佳比例和有機的結合,使人和物都充分發揮出最佳效應。 2.對人力資源內在要素--質的管理。主要是指採用現代化的科學方法,對人的思想、心理和行為進行有效的管理(包括對個體和群體的思想、心理和行為的協調、控制和管理),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以達到組織目標。
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定義
21世紀是全球化、市場化、信息化的世紀,是知識主宰的世紀。在新經濟條件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必然要發生相應的的變化。因此,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將構築在Internet/intranet的計算機網路平台上,形成新型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
編輯本段發展歷程
人力資源管理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問世於20世紀70年代末。人力資源管理的歷史雖然不長,但人事管理的思想卻源遠流長。從時間上看,從18世紀末開始的工業革命,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這一時期被稱為傳統的人事管理階段。從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人事管理讓位於人力資源管理。
人事管理階段
人事管理階段又可具體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科學管理階段、工業心理學階段、人際關系管理階段。 (一)科學管理階段 20世紀初,以弗里得里克?泰勒等為代表,開創了科學管理理論學派,並推動了科學管理實踐在美國的大規模推廣和開展。泰勒提出了「計件工資制」和「計時工資制」,提出了實行勞動定額管理。1911年泰勒發表了《科學管理原理》一書,這本著作奠定了科學管理理論的基礎,因而被西方管理學界稱為「科學管理之父」。 (二)工業心理學階段 以德國心理學家雨果·芒斯特伯格等為代表的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推動了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學化進程。雨果·芒斯特伯格於1913年出版的《心理學與工業效率》標志著工業心理學的誕生。 (三)人際關系管理階段 1929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梅奧率領一個研究小組到美國西屋電氣公司的霍桑工廠進行了長達九年的霍桑實驗,真正揭開了對組織中的人的行為研究的序幕。
人力資源管理階段
人力資源管理階段又可分為人力資源管理的提出和人力資源管理的發展兩個階段。 「人力資源」這一概念早在1954年就由彼德·德魯克在其著作《管理的實踐》提出並加以明確界定。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力資源管理理論不斷成熟,並在實踐中得到進一步發展,為企業所廣泛接受,並逐漸取代人事管理。進入20世紀90年代,人力資源管理理論不斷發展,也不斷成熟。人們更多的探討人力資源管理如何為企業的戰略服務,人力資源部門的角色如何向企業管理的戰略合作夥伴關系轉變。戰略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的提出和發展,標志著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新階段。
人力資源管理和人事管理的區別
人力資源管理在以前普遍稱為人事管理,繼人力資源管理之後又出現了人力資本管理的概念。有人認為把人當作資源或者資本都存在不當之處,不過,人員受雇期間人的工作能力是企業的資源,但這種資源和其它資源相比,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何道誼在《企業模式的趨勢與人員能力管理》一文中提出以人員能力管理取代人力資源管理和人力資本管理,並把人能管理分為兩大部分:一是對人能的數量和質量水平的管理,提高人員能力,包括人能的建造、保持和提升,一是對人能的使用和發揮的管理,提高人員能力的發揮水平,包括有效地使用人能、發揮人能的功效,這是以人能管理為中心的人事管理的兩大根本職能和價值。 從長遠的發展觀點來看,人力資源管理和人力資本管理概念的提及都帶有一定的局限性,難以適應企業日益發展的需要。如果換以人員管理的概念,則可以給相關的管理內容提供更大的空間,包涵更多的管理意義。解放思想,回歸自然,因地制宜,因時而異,採取相適應的方法和手段,達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管理目的,使人、財、物三者達到最佳配置,企業生產得到最佳效益。
人力資源管理變革的原因
1.對人力資源管理部門。人不僅是被管理的「客體」,更是具有思想、感情、主觀能動性的「主體」,如何制定科學、合理、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政策、制度,並為企業組織的決策提供有效信息,永遠都是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課題。 2.對一般管理者。任何管理者都不可能是一個「萬能使者」,更多的應該是扮演一個「決策、引導、協調」屬下工作的角色。他不僅僅需要有效地完成業務工作,更需要培訓下屬,開發員工潛能,建立良好的團隊組織等。 3.對一個普通員工。任何人都想掌握自己的命運,但自己適合做什麼、企業組織的目標、價值觀念是什麼、崗位職責是什麼、自己如何有效地融入組織中、結合企業組織目標如何開發自己的潛能、發揮自己的能力、如何設計自己的職業人生等,這是每個員工十分關心,而又深感困惑的問題。我們相信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會為每位員工提供有效的幫助。
編輯本段變革後的人力資源管理
(現代人力資源管理) 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包括人力資源規劃、人員招聘與配置、培訓開發與實施、績效考核與實施、薪酬福利、人事管理、職業生涯管理和員工關系管理八大大模塊引。
人力資源規劃
1、組織機構的設置 2、企業組織機構的調整與分析 3、企業人員供給需求分析 4、企業人力資源制度的制定 5、人力資源管理費用預算的編制與執行; 國際人力資源管理 1、職業生涯發展理論 2、組織內部評估 3、組織發展與變革; 4、計劃組織職業發展; 5、比較國際人力資源管理綜述 6、開發人力資源發展戰略計劃 7、工作中的績效因素 8、員工授權與監管)
招聘與配置
1、招聘需求分析, 2、工作分析和勝任能力分析, 3、招聘程序和策略、 4、招聘渠道分析與選擇, 5、招聘實施, 6、特殊政策與應變方案, 7、離職面談, 8、降低員工流失的措施
培訓和開發
1、理論學習, 2、項目評估, 3、調查與評估, 4、培訓與發展, 5、需求評估與培訓, 6、培訓建議的構成, 7、培訓、發展與員工教育, 8、培訓的設計、系統方法, 9、開發管理與企業領導;開發自己和他人, 10、項目管理:項目開發與管理慣例。
績效管理
1、績效管理准備階段, 2、實施階段, 3、考評階段, 4、總結階段, 5、應用開發階段, 6、績效管理的面談, 7、績效改進的方法, 8、行為導向型考評方法, 9、結果導向型考評方法。
薪酬福利管理
(補償、激勵和收益) 1、薪酬, 2、構建全面的薪酬體系(崗位評價與薪酬等級、薪酬調查、薪酬計劃、薪酬結構、薪酬制度的制定、薪酬制度的調整、人工成本核算), 3、福利和其它薪酬問題(福利保險管理、企業福利項目的設計、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補充醫療保險的設計) 4、評估績效和提供反饋。
員工和勞動關系
1、就業法, 2、勞動關系和社會, 3、行業關系和社會, 4、勞資談判, 5、工會化和勞資談判(安全、保安和健康、安全和健康項目 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環境 促進工作場所的安全和健康 管理執業健康和安全) 人力資源管理與競爭 1、人力資源管理與競爭優勢, 2、人力資源管理的發令以及環境, 3、人力資源規劃, 4、工作分析, 5、人員招聘 6、培訓和發展員工 7、員工績效評估 8、提高生產力方案。
人事管理
包括員工入職手續、員工信息檔案、人事檔案以及員工獎懲制度等,是人力資源的重要組成。 八、職業生涯管理 職業生涯管理是企業通過規劃員工的職業生涯,引導員工把自身發展目標與企業發展目標充分結合,有效發揮自身優勢,實現良好發展的人力資源管理措施。 良好的職業生涯管理體系可以充分發揮員工的潛能,給優秀員工一個明確而具體的職業發展引導,從人力資本增值的角度達成企業價值最大化。藉助教育測量學、現代心理學、組織行為學、管理學、職業規劃與職業發展理論等相關科學經典理論,結合中國特色的企業管理實踐和個人性格特徵,形成了比較成熟、完善的職業生涯規劃體系。
⑤ 什麼是人力資源管理
一、人力資源管理的定義
人力資源管理,就是指運用現代化的科學方法,對與一定物力相結合的人力進行合理的培訓、組織和調配,使人力、物力經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時對人的思想、心理和行為進行恰當的誘導、控制和協調,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使人盡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實現組織目標。
根據定義,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人力資源管理,即:
1.對人力資源外在要素--量的管理。對人力資源進行量的管理,就是根據人力和物力及其變化,對人力進行恰當的培訓、組織和協調,使二者經常保持最佳比例和有機的結合,使人和物都充分發揮出最佳效應。
2.對人力資源內在要素--質的管理。主要是指採用現代化的科學方法,對人的思想、心理和行為進行有效的管理(包括對個體和群體的思想、心理和行為的協調、控制和管理),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以達到組織目標。
二、現代人力資源管理與傳統人事管理的區別 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深受經濟競爭環境、技術發展環境和國家法律及政府政策的影響。它作為近20年來出現的一個嶄新的和重要的管理學領域,遠遠超出了傳統人事管理的范疇。具體說來,存在以下一些區別:
1.傳統人事管理的特點是以「事」為中心,只見「事」,不見「人」,只見某一方面,而不見人與事的整體、系統性,強調「事」的單一方面的靜態的控制和管理,其管理的形式和目的是「控制人」;而現代人力資源管理以「人」為核心,強調一種動態的、心理、意識的調節和開發,管理的根本出發點是「著眼於人」,其管理歸結於人與事的系統優化,致使企業取得最佳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2.傳統人事管理把人設為一種成本,將人當作一種「工具」,注重的是投入、使用和控制。而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把人作為一種「資源」,注重產出和開發。是「工具」,你可以隨意控制它、使用它,是「資源」,特別是把人作為一種資源,你就得小心保護它、引導它、開發它。難怪有學者提出:重視人的資源性的管理,並且認為21世紀的管理哲學是「只有真正解放了被管理者,才能最終解放管理者自己」。
3.傳統人事管理是某一職能部門單獨使用的工具,似乎與其他職能部門的關系不大,但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卻與此有著截然不同。實施人力資源管理職能的各組織中的人事部門逐漸成為決策部門的重要夥伴,從而提高了人事部門在決策中的地位。人力資源管理涉及到企業的每一個管理者,現代的管理人員應該明確:他們既是部門的業務經理,也是這個部門的人力資源經理。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主要職責在於制訂人力資源規劃、開發政策,側重於人的潛能開發和培訓,同時培訓其他職能經理或管理者,提高他們對人的管理水平和素質。所以說,企業的每一個管理者,不單完成企業的生產、銷售目標,還要培養一支為實現企業組織目標能夠打硬仗的員工隊伍。
三、人力資源管理的具體任務
源於傳統人事管理,而又超越傳統人事管理的現代人力資源管理,主要應包括哪些具體內容和工作任務呢?
人力資源管理關心的是「人的問題」, 其核心是認識人性、尊重人性,強調現代人力資源管理「以人為本」。在一個組織中,圍繞人,主要關心人本身、人與人的關系、人與工作的關系、人與環境的關系、人與組織的關系等。
目前比較公認的觀點是: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就是一個人力資源的獲取、整合、保持激勵、控制調整及開發的過程。通俗點說,現代人力資源管理主要包括求才、用才、育才、激才、留才等內容和工作任務。一般說來,現代人力資源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幾大系統:
1.人力資源的戰略規劃、決策系統;
2.人力資源的成本核算與管理系統;
3.人力資源的招聘、選拔與錄用系統;
4.人力資源的教育培訓系統;
5.人力資源的工作績效考評系統;
6.人力資源的薪酬福利管理與激勵系統;
7.人力資源的保障系統;
8.人力資源的職業發展設計系統;
9.人力資源管理的政策、法規系統;
10.人力資源管理的診斷系統。
為了科學、有效地實施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各大系統的職能,對於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人員有必要掌握三方面的知識:(1)關於人的心理、行為及其本性的一些認識;(2)心理、行為測評及其分析技術,即測什麼、怎麼測、效果如何等;(3)職務分析技術,即了解工作內容、責任者、工作崗位、工作時間、怎麼操作、為什麼做等方面的技術。這是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礎。
具體說來,現代人力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具體內容和工作任務:
1.制訂人力資源計劃
根據組織的發展戰略和經營計劃,評估組織的人力資源現狀及發展趨勢,收集和分析人力資源供給與需求方面的信息和資料,預測人力資源供給和需求的發展趨勢,制訂人力資源招聘、調配、培訓、開發及發展計劃等政策和措施。
2.人力資源成本會計工作
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應與財務等部門合作,建立人力資源會計體系,開展人力資源投入成本與產出效益的核算工作。人力資源會計工作不僅可以改進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本身,而且可以為決策部門提供准確和量化的依據。
3.崗位分析和工作設計
對組織中的各個工作和崗位進行分析,確定每一個工作和崗位對員工的具體要求,包括技術及種類、范圍和熟悉程度;學習、工作與生活經驗;身體健康狀況;工作的責任、權利與義務等方面的情況。這種具體要求必須形成書面材料,這就是工作崗位職責說明書。這種說明書不僅是招聘工作的依據,也是對員工的工作表現進行評價的標准,進行員工培訓、調配、晉升等工作的根據。
4.人力資源的招聘與選拔
根據組織內的崗位需要及工作崗位職責說明書,利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如接受推薦、刊登廣告、舉辦人才交流會、到職業介紹所登記等從組織內部或外部吸引應聘人員。並且經過資格審查,如接受教育程度、工作經歷、年齡、健康狀況等方面的審查,從應聘人員中初選出一定數量的候選人,再經過嚴格的考試,如筆試、面試、評價中心、情景模擬等方法進行篩選,確定最後錄用人選。人力資源的選拔,應遵循平等就業、雙向選擇、擇優錄用等原則。
5.僱傭管理與勞資關系
員工一旦被組織聘用,就與組織形成了一種僱傭與被僱傭的、相互依存的勞資關系,為了保護雙方的合法權益,有必要就員工的工資、福利、工作條件和環境等事宜達成一定協議,簽定勞動合同。
6.入廠教育、培訓和發展
任何應聘進入一個組織(主要指企業)的新員工,都必須接受入廠教育,這是幫助新員工了解和適應組織、接受組織文化的有效手段。入廠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組織的歷史發展狀況和未來發展規劃、職業道德和組織紀律、勞動安全衛生、社會保障和質量管理知識與要求、崗位職責、員工權益及工資福利狀況等。
為了提高廣大員工的工作能力和技能,有必要開展富有針對性的崗位技能培訓。對於管理人員,尤其是對即將晉升者有必要開展提高性的培訓和教育,目的是促使他們盡快具有在更高一級職位上工作的全面知識、熟練技能、管理技巧和應變能力。
7.工作績效考核
工作績效考核,就是對照工作崗位職責說明書和工作任務,對員工的業務能力、工作表現及工作態度等進行評價,並給予量化處理的過程。這種評價可以是自我總結式,也可以是他評式的,或者是綜合評價。考核結果是員工晉升、接受獎懲、發放工資、接受培訓等的有效依據,它有利於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檢查和改進人力資源管理工作。
8.幫助員工的職業生涯發展
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和管理人員有責任鼓勵和關心員工的個人發展,幫助其制訂個人發展計劃,並及時進行監督和考察。這樣做有利於促進組織的發展,使員工有歸屬感,進而激發其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組織效益。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在幫助員工制訂其個人發展計劃時,有必要考慮它與組織發展計劃的協調性或一致性。也只有這樣,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才能對員工實施有效的幫助和指導,促使個人發展計劃的順利實施並取得成效。
9.員工工資報酬與福利保障設計
合理、科學的工資報酬福利體系關繫到組織中員工隊伍的穩定與否。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要從員工的資歷、職級、崗位及實際表現和工作成績等方面,來為員工制訂相應的、具有吸引力的工資報酬福利標准和制度。工資報酬應隨著員工的工作職務升降、工作崗位的變換、工作表現的好壞與工作成績進行相應的調整,不能只升不降。
員工福利是社會和組織保障的一部分,是工資報酬的補充或延續。它主要包括政府規定的退休金或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節假日,並且為了保障員工的工作安全衛生,提供必要的安全培訓教育、良好的勞動工作條件等。
10.保管員工檔案
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有責任保管員工入廠時的簡歷以及入廠後關於工作主動性、工作表現、工作成績、工資報酬、職務升降、獎懲、接受培訓和教育等方面的書面記錄材料。
四、人力資源管理的意義
在人類所擁有的一切資源中,人力資源是第一寶貴的,自然成了現代管理的核心。不斷提高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水平,不僅是當前發展經濟、提高市場競爭力的需要,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一個單位長期興旺發達的重要保證,更是一個現代人充分開發自身潛能、適應社會、改造社會的重要措施。
張德教授曾在其著作中指出人力資源管理的主要意義是:
1.通過合理的管理,實現人力資源的精乾和高效,取得最大的使用價值。並且指出:人的使用價值達到最大 = 人的有效技能最大地發揮。
2.通過採取一定措施,充分調動廣大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也就是最大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調查發現:按時計酬的員工每天只需發揮自己20%-30%的能力,就足以保住個人的飯碗。但若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創造性,其潛力可發揮出80%-90%。
3.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人類社會的發展,無論是經濟的、政治的、軍事的、文化的發展,最終目的都要落實到人--一切為了人本身的發展。目前,教育和培訓在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中的地位越來越高,馬克思指出,教育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實際上,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意義可以從三個層面,即國家、組織、個人來加以理解。
目前,「科教興國」、「全面提高勞動者的素質」等國家的方針政策,實際上,談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人力資源開發管理。只有一個國家的人力資源得到了充分的開發和有效的管理,一個國家才能繁榮,一個民族才能振興。在一個組織中,只有求得有用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科學管理人才、有效開發人才等,才能促進組織目標的達成和個人價值的實現。針對個人,有個潛能開發、技能提高、適應社會、融入組織、創造價值,奉獻社會的問題,這都有賴於人力資源的管理。
我們不從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即國家和個人來談人力資源管理,而是從中觀層面,即針對企業組織來談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因此,我們更為關注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對一個企業的價值和意義。在這里,我們認為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對企業的意義,至少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對企業決策層。人、財、物、信息等,可以說是企業管理關注的主要方面,人又是最為重要的、活的、第一資源,只有管理好了「人」這一資源,才算抓住了管理的要義、綱領,綱舉才能目張。
2.對人力資源管理部門。人不僅是被管理的「客體」,更是具有思想、感情、主觀能動性的「主體」,如何制定科學、合理、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政策、制度,並為企業組織的決策提供有效信息,永遠都是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課題。
3.對一般管理者。任何管理者都不可能是一個「萬能使者」,更多的應該是扮演一個「決策、引導、協調」屬下工作的角色。他不僅僅需要有效地完成業務工作,更需要培訓下屬,開發員工潛能,建立良好的團隊組織等。
4.對一個普通員工。任何人都想掌握自己的命運,但自己適合做什麼、企業組織的目標、價值觀念是什麼、崗位職責是什麼、自己如何有效地融入組織中、結合企業組織目標如何開發自己的潛能、發揮自己的能力、如何設計自己的職業人生等,這是每個員工十分關心,而又深感困惑的問題。我們相信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會為每位員工提供有效的幫助。
⑥ 什麼是人力資源管理的概念
人力資源管理的定義是什麼呢,很多人雖然了解人力資源管理這個職業,可是對什麼是人力資源管理並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三才對人力資源管理概念的介紹吧,看看究竟什麼是人力資源管理吧。
什麼是人力資源管理?三才
告訴我們,宏觀意義上的人力資源管理是指政府對社會人力資源的開發和管理過程。我們通常所說的人力資源管理涉及的是微觀的,即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是指企業內部對人的管理。
長期以來,人力資源管理一直試圖解決人事管理、人際關系和工業關系所未能解決的一個問題,即組織應該如何來管理人以使組織的績效和個人的滿意度達到最大化。人作為組織中一個有價值的資源.這種觀點已經被許多從事人事管理、人際關系和工業關系研究的學者所接受。但是.學者們都從各自研究的領域解釋人力資派管理,結果人力資源管理的定義反而變得模枷不清,難以形成一個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的定義。
那麼,究竟什麼是人力資源管理呢?人力資源管理是指為實現組織的戰略目標,組織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管理理論,通過不斷地獲得人力資源,對所獲得的人力資源進行整合、調控及開發,並給予他們報償從而有效地利用人力資源。
看完了上述三才培訓機構有關人力資源管理的概念之後,想必我們對什麼是人力資源管理有了一個全面而科學的認識了吧。如果我們有報考人力資源管理師的想法,建議我們選擇一家正規的人力資源師培訓機構去參加正規的培訓與學習,才是順利拿證的保障。
⑦ 人力資源管理的主要內容
人力資源管理的主要內容有:
一、是企業中哪些要素參與了價值的創造,這涉及到人力資源管理中價值分析問題。過去農業經濟社會是勞動力和土地,現代經濟社會是企業家、知識、資本和勞動。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是人力資源價值鏈管理的基礎
二、是企業中這些要素創造了多少價值,這涉及到人力資源管理中價值評價的問題。採用什麼樣的價值評價標准和怎樣進行價值評價是人力資源管理中一個最困難的問題。
三、是如何進行價值分配,包括分配的方式、分配的標准等。
(7)人力資源管理是如何實現跨文化傳播與應用的擴展閱讀:
人際資源管理的重要性:
一.根據人才的專業和特長來決定人才的配置,要使人才能夠發揮自己的專長和特點,更好的為企業服務。
二.營造一個輕松愉快,和諧的工作氛圍,使員工的相處融洽,共同為企業的發展努力。
三.充分調動員工的工作熱情,將自己復雜的工作完成的更好,將自己的潛力最大限度的發揮。
四.加強對於員工各方面素質的培訓,既包括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提升,還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
五.人力資源管理能夠提高員工的工作績效。
六.有效地利用與企業發展戰略相適應的管理和專業技術人才,最大限度地發掘他們的才能,可以推動企業戰略的實施,促進企業的飛躍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人力資源管理
⑧ 人力資源管理指的是什麼
戰略性人力資源管理:指組織為達到戰略目標,系統地對人力資源各種部署和活動進行計劃和管理的模式,是組織戰略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
職能性人力資源管理也就是傳統人事管理:指為完成組織任務,對組織中涉及人與事的關系進行專門化管理,使人與事達到良好的匹配。
區別:
一、戰略人力資源管理以「人」為核心,視人為『資本』,強調一種動態的、心理的調節和開發,屬「服務中心」,管理出發點是「著眼於人」,達到人與事的系統優化、使企業取得最佳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之目的。傳統人事管理以「事」為中心,將人視為一種成本,把人當作一種「工具」。強調「事」的單一方面的靜態的控制和管理,屬「權力中心」,其管理的形式和目的是「控制人」。
二、戰略人力資源管理作為企業的核心部門,是企業經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通過促進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來實現對經營戰略的貢獻;涵蓋組織建設、文化建設與系統建設各個方面,通過企業文化整合戰略、組織和系統,保證企業戰略的執行和實現、推動企業長期穩定地成長。傳統人事管理屬企業的輔助部門,對企業經營業績沒有直接貢獻,主要的工作是負責員工的考勤、檔案及合同管理等事務性工作。
三、戰略人力資源管理可以靈活地按照國家及地方人事規定、制度,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制訂符合企業需求的各種人力資源政策,從而建立起系統地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確保企業實現經營戰略目標。傳統人事管理則主要是制度的執行,即按照國家勞動人事政策和上級主管部門發布的勞動人事管理規定、制度對員工進行管理,人事部門基本上沒有制度的制定和調整權;最多隻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難以根據實際情況對管理政策和制度進行及時調整。
四、戰略人力資源管理要求人力資源管理者以企業戰略的高度,主動分析和診斷人力資源現狀,為決策者准確、及時地提供各種有價值的人力資源相關數據,協助決策者制定具體的人力資源行動計劃,支持企業戰略目標執行和實現。傳統人事管理則只能站在部門的角度,考慮人事事務等相關工作的規范性,充其量只能傳達決策者所制定的戰略目標等信息。
五、具體職能方面:
人力資源規劃:戰略人力資源管理是在根據企業發展戰略及經營計劃、評估組織的人力資源現狀、掌握和分析大量人力資源相關信息和資料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制定人力資源規劃。傳統人事管理則只能按照老闆的指令來進行相關的人事工作,根本談不上考慮人力資源規劃方面的工作。
招聘與選拔:戰略人力資源管理在面試評估時除關注應聘者與職位匹配外,更會特別關注應聘人的價值觀念是否符合企業的核心價值觀、應聘人的發展期望公司是否可以提供等因素,確保招聘的人選能長期為企業服務。傳統人事管理只能關心應聘者的條件是否職位相匹配,或者只起到用人部門負責人與應聘者之間溝通、橋梁的作用而已。
培訓與開發:戰略人力資源管理會根據企業戰略發展需要,結合員工的個人發展計劃提供系統完善的人力資源培訓開發體系,確保為企業源源不斷輸送所需各種類型人才的同時,實現企業迅猛發展與員工職業生涯發展雙贏。傳統人事管理只負責新員工接受進入企業後的組織紀律、勞動安全、質量管理等方面的培訓,很少會組織員工其他方面的培訓;限於部門局限性等原因,不可能建立起全面的人力資源培訓與開發體系。
績效管理:戰略人力資源管理會根據企業戰略需要、結合員工能力制定全面的績效管理體系,關注企業全面的績效管理,包括績效計劃、績效考核、績效評估、績效反饋與績效激勵等全過程;更加關注績效反饋與激勵,確保員工績效不斷提高的同時,從而實現企業績效的螺旋式上升。傳統人事管理只關注績效考核與懲罰,大多扮演企業警察的角色,只負責挑毛病、找漏洞,不可能形成科學的績效管理體系。
薪酬管理:戰略人力資源管理會根據國家政策、經濟環境、人才市場狀況、行業及其他企業薪酬狀況等因素,再結合本企業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薪酬管理戰略與體系,確保既能薪酬政策既能吸引優秀人才加盟,又能留住核心人才;更加註重人力資源投入成本與產出效益的核算與分析工作,從而不斷地完善企業的薪酬管理體系。傳統人事管理只能按照國家及地方政府的相關規定進行工資及社保管理,基本上沒有什麼制定和調整權;既使有也只能進行一行簡單的工資計算,且絕大部分工作是由財務部門負責,試想如此狀況又能會根據企業發展戰略制定科學的薪酬管理體系?
六、戰略人力資源管理體現企業全員參與人力資源管理的特色,因為人力資源工作要想切實有效,沒有各職能部門的執行、配合是不可能實現的。對決策層:所有的管理最終都會落實到人,只有管理好「人」的資源,才抓住了管理的精髓;對HR工作者:只有企業全員參與人力資源工作,才能真正體現自己的價值、才能上升到戰略夥伴;對直線經理:參與到企業人力資源工作,不僅能確保部門任務的順利完成,而且可以使部門員工及自己得到調動與晉升的機會與空間;對員工:更好的領會企業戰略,根據部門目標結合自己的發展計劃,科學、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與學習,實現自己的理想職業生涯規劃。傳統人事管理基本上是單兵作戰,似乎與其他職能部門的關系不大;關系比較緊密的部門是財務部門,因為工資的計算與發放、社保的繳納大多是由財務部門負責的。
七、戰略人力資源管理價值的體現是通過提升員工能力和組織績效來實現的,而提升員工能力與組織績效要結合企業戰略與人力資源戰略;因此需要重點思考如何提煉和塑造優秀的企業文化、制定個性化的員工職業生涯規劃等,特別關注對企業人力資源的深入開發。傳統人事管理價值的體現主要是在規范性及嚴格性,即是否將各項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是否看得住和控制住企業員工等;絕大部分工作還只停留在事物的表層。
八、戰略人力資源管理強調其在企業整體經營中的重要地位,側重變革管理和人本管理,屬預警式管理模式,即採取前瞻態度,防患於未然。試想如果不藉助現代化的手段怎能及時地了解到分散在全國各地甚至海內外的各種人力資源相關數據等信息?又如何能做到人力資源工作具有前瞻性?更何談防患於未然?因此藉助先進、科學的現代化管理工具搭建系統地全面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定為成為趨勢和必然。傳統人事管理側重於規范管理和事務管理,屬事後管理。幾乎所有工作都手工完成,即便採用現代化的管理工具也只能是採用僅供人事部門單獨使用的簡單人事管理系統,不可能搭建起系統的、全面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戰略人力資源管理並不是泛泛而談,它有清晰的傳導路徑:企業的整體戰略—→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確立相應的人力資源戰略—→制定合適的人力資源政策—→員工需求得到滿足—→員工滿意度提高—→生產率/服務提高—→客戶滿意和忠誠—→企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