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麗人行是哪個中國傳統文化

麗人行是哪個中國傳統文化

發布時間:2022-09-07 09:40:13

1. 三月的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

山東博物館開展首屆「山東華服日」系列活動。
《左傳》有雲:「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大地自古有崇尚華服之美的文化傳統。記者了解到,今年農歷三月初三是第四屆中國華服日,也是由山東博物館倡導發起的首屆「山東華服日」。從華服愛好者自發組織民間聯動到現今博物館里的「華服熱」,華服活動愈演愈熱。
博物館成華服新舞台
4月14日,記者走進山東博物館舉辦的「麗人行——中國古代女性生活圖卷」專題講座,發現近20個穿著華服的觀眾。進場前,他們輕聲細語地交談、加微信,或擺出動人身姿與喜歡的文物合影留念,現場雲鬢衣香,好不熱鬧。來到講座大廳,「華服迷」認真聽專家講述華服背後的文化蘊意,了解華服文化盛行的前因後果。
身著明圓領、藩王袍的「醉酒笑紅唇」和齊腰襦裙的「霓裳」(均為化名)表示:「我們夫妻倆都很喜歡華服,因此參加了不少華服『同袍群』和相關活動。這次麗人行講座的信息就是在群里看到的。作為華服的業余研究者,我們特意來學習一下。」
華服,別稱漢服,又稱漢衣冠、漢裝。相傳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朝,後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服飾文化是華夏文明的具象載體,而中國的服飾文化源遠流長,更是蘊含了中國人的禮制觀念、倫理習俗和審美情趣等文化內涵。「霓裳」認為,「華服熱」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種表現。
實際上,早在上世紀90年代,山東博物館便開始策劃舉辦以古代服飾為主題的相關展覽,分別於2012年推出「斯文在茲——孔府舊藏服飾特展」,2013年推出「大羽華裳——明清服飾特展」,將大部分孔府舊藏明代服飾公之於眾,讓觀眾切身體驗中華傳統服飾之美與其文化內涵。直到2020年,掀起了一波「華服熱」。
2020年9月,「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在山東博物館開展。展覽共展出孔府舊藏明代服飾文物及其他輔助展品80餘件。據策展團隊介紹,展覽以核心文物為主,注重營造空間的層次感與沉浸感。圍繞重點展品,運用多種手段進行全方位闡釋,在空間中把視覺的藝術審美效果和邏輯敘事完美融合,通過設計語言的隱喻,讓明代服飾回歸歷史語境。從「文物展」到「文化展」,給觀眾帶來了一場展現明朝服飾端莊儀態與宏美氣度的視覺盛宴,是這場展覽的一大特點。
與七八年前相比,山東博物館典藏部副主任庄英博明顯感受到,觀眾漢服著裝的變化,她回憶,以前逛展,很多觀眾上身穿一件漢服,但下面搭配牛仔褲和旅遊鞋,如今人們開始重視穿一整套漢服以及頭飾、妝容等搭配。「有一個上海來的小姑娘,為了來看『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專門趕工定製了一件明制漢服,她手拿扇子,穿梭在博物館中,非常賞心悅目。」
博物館這波「華服熱」,不止是文物本身和華服愛好者參與,還吸引了眾多社會資源。比如,展陳設計團隊與獨立服裝設計師合作,從明代服飾中提取元素融入到現代設計,製作出更符合當今審美的創新時裝。文創產品「大明襟風」,自明代服飾提煉出的麒麟、蟒、飛魚、鬥牛四種寓意富貴吉祥的精美紋飾,化身精巧可愛的「冰箱貼+杯墊」二合一功能的紀念品。「實現服飾與文化的美學新連接,讓文物真正『活』了起來,把文化真正用了起來。」山東博物館產業發展部副主任孫若晨說。
目前,為了延續展覽的效果,山東博物館採取宣傳教育不停、系列活動不停、文創產品不停的「三不停」措施,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作了很好的示範。
赤羅衣裳
多元因素促成「華服熱」
實際上,博物館「華服熱」現象的出現並非偶然。
為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我國將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定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並於2011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2017年,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要求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產品。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和「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要求。博物館「華服熱」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隨著國家政策引導和社會各界的宣傳推廣,人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關注也日漸興盛,古代服飾作為其中耀眼的一部分,也引起了很多人的熱愛。如今,漢服社團不斷增加,民間組織日益豐盛,越來越多的華服愛好者開始從淺層的喜歡轉入到深層的研究。
「我們會每周組織一次活動,參與者遍布泉城,大家因為相同的愛好匯聚在一起,不僅參加華服日、花朝節等大型活動,也會參與文化知識類等講座,這對增強文化自信、了解傳統文化非常有幫助。」前來參加「麗人行——中國古代女性生活圖卷」講座的田洪旭說。作為濟南雲梓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濟南高校漢服聯盟的組織者之一,田洪旭身穿明制道袍、搭護和襯袍,頭戴大帽,不斷與前來參加活動的觀眾溝通,對華服的喜愛之情溢於言表。
講座嘉賓、浙江省博物館副館長蔡琴說:「我非常敬佩服飾愛好者們,因為對傳統文化的愛好,他們主動探索、查閱資料,而這也會讓大家在參展時有豐富的參觀體驗。」
采訪中,記者發現,「漢服熱」的出現也催生了較多的漢服生產企業。但是,由於對古代服飾的形制、工藝等缺少專業化的知識,市場上出現了種類質量參差不齊的「漢服」,而真正熱愛傳統服飾的人也希望有專業機構來指導,並擁有真正接觸更多服飾知識的機會。
2012年「斯文在茲——孔府舊藏服飾特展」展覽展出後,隨之出現了幾件網紅文物,「白色暗花紗綉花鳥紋裙」便是其中之一,它被稱為明制少女心中的「白月光」和「夢中情裙」。記者了解到,該文物火爆之後,有許多商家根據圖片進行模糊仿製,製作出各種各樣的仿製品。2020年「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展覽的消息一宣布,便有很多網友呼籲,希望山東博物館推出官方「花鳥裙」。針對這一現象,山東博物館利用本館魯綉資源,對其進行復仿製,用時33天完成手工綉制,對原物實現了由內而外自表及里的精準復原。
身著帶有復原文物圖案服飾的劉玉彬,來自山東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她是漢服圈的「資深人士」。展覽期間,她曾多次到山東博物館看展,見到那些保存完好、色彩鮮艷的文物成衣,她欣喜不已。「這讓我有一種和歷史對話的感覺。」劉玉彬說。
這是博物館的一手文物資源優勢。作為國內乃至世界明代服飾收藏的「領頭羊」,孔府舊藏明代服飾的實物大多保存完好、色彩鮮艷,並且涉及明代不同時期,堪稱「半部明代服飾史」,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衣冠大成展覽立項之後,我們成立了專門的策展團隊。由山東博物館副館長楊波擔任策展人,並成立策展小組,分為內容設計、形式設計、文物保護、文創產品開發、宣傳推廣、信息採集和活動策劃等。」庄英博說,山東博物館在博物館展覽社會化領域進行了一次有益的嘗試,將獨有的明代服飾展現在了觀眾眼前,取得了很好的社會反響。
「大明襟風」文創產品
既要傳承,也要創新
在采訪中,記者也發現博物館「華服熱」現象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
從文物保護角度來說,由於時代久遠、保存不易,服飾文物很難進行多次、長期的展出。據策展團隊介紹,為了盡可能減少展示帶來的損耗,「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展覽提出「文物未動,文保先行」的理念,選擇以平鋪式的呈現為主,對展示環境進行了精細的調控,並為每一件適合展出的文物「量身定製」燈具和燈光。
除此,記者發現華服產業存在較為嚴重的傳承斷層問題。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導致越來越多的人易被新事物吸引,難以靜心鑽研傳統技藝。盡管近年來潛心研究漢服的人日益增多,但由於傳統漢服製造工藝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漢服製造的傳承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針對這一問題,庄英博表示:「目前文創產品設計主要有考據復原、新中式和元素借鑒三個方向,未來我們會更加深入、努力地去鑽研傳統技藝,將文物展品和現代設計完美轉化。」
另外,「華服熱」也催生出一大批各類商家,一些機構在沒有經過文物考證和專家鑒定的情況下,在產品上使用不恰當的元素。這樣雖然獲得了經濟價值,卻極大地損害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對青少年的傳承教育。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是古代「三月三上巳節」時年輕人的活動。近些年,當故宮雪落、江南初春、大漠落日時,都有當代年輕人穿著華服的身影,豈不美哉?(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依盟 實習生 張 雪 報道)

2. 話劇《麗人行》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麗人行》是田漢四十年代話劇的代表作。該劇寫於1947年2月,當時正是黑暗的舊中國走向光明的新中國的歷史轉折點,在解放區黨和人民對蔣介石挑起的內戰進行自衛反擊,在國統區人民運動風起雲涌,「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口號響徹雲霄。田漢為適應革命斗爭的需要,滿懷熱情地創作了《麗人行》。

3. 《麗人行》主要描述了什麼故事

《麗人行》明寫日本統治下的上海,暗諷美蔣統治下的黑暗現實。全劇以李新群、梁若英、劉金妹三個女性的命運為線索,敘述了淪陷區上海的故事,並通過劉金妹的不幸遭遇,揭露和諷刺了美蔣統治下的黑暗現實。劉金妹是三個女性中經受苦難最多的人物,她被帝國主義侵略者日本士兵強奸,做工的工廠倒閉,借印子錢擺地攤橫遭沒收,最後被迫淪為私娼。她的身上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絕大多數婦女的影子,她的悲劇代表了舊中國最大多數婦女的命運。劉金妹的遭遇說明,善良的人民在淪陷時所受到的苦難在抗日勝利後並沒有減少,中國人民所希望的勝利以後的美景全破滅了,人民被騙了。

4.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描寫的節日是什麼

上巳節 又叫做三月三

農歷三月初三,古稱「上巳日」,是古人出門踏青的日子,也是去年男女在野外相會,表達愛意的好時機。
在古代,三月三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唐代杜甫的《麗人行》就是寫這個節日的盛況的: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可惜,宋代以後禮教漸嚴,男女私會不被容許,這個節日也日趨沒落,最終被人們遺忘。踏青也改在清明進行。
不過,幸好西南少數民族仍然保持了三月三這一節日風俗。
在這一天,闔族男女全體盛裝出動,舉行歌會,狂歡終日,其盛況頗似唐代。
「三月三」是黎族最盛大的傳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的時候各縣、鎮、鄉、村都要舉行隆重的歡慶活動。會場一般設在開闊的橡膠林里,頭上綠葉蔽天,腳下「葉毯」鋪地,幽邃、涼爽、安謐。難怪「三月三」就成了當地人自由選擇配偶而被稱為「愛情節」。

傳說遠古時 代,聚居於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災。只有一對戀人坐在大葫蘆瓢里倖免於難,被漂流到燕窩嶺邊。三月初三,洪水退去,倆人結為夫妻。男耕女織, 生兒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勞作,又漸漸使黎族繁衍發展起來。後人奉他們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紀念。

節日里男女老少身著盛裝,帶著糕點、粽子,小夥子們 捕魚,姑娘們做飯烤魚,然後把祭品供於有天妃和觀音 化石的岩洞口。拜祭畢,青年們來到活動會場,進行射 箭、爬竿、摔跤、拔河、盪鞦韆等。夜幕降臨,岸邊燃 起堆堆篝火,小夥子撐開花傘,姑娘們的銀飾及貝殼飾物在火光下閃閃爍爍。男女青年都會飲酒對歌跳舞狂歡至深夜。情歌婉轉,舞蹈漸起,由平緩抒情而進入歡樂奔放。

5. 杜甫的《麗人行》這首詩好在哪裡

《麗人行》是很重要的詩篇著作。這首詩是歌行體,同李白的《長干行》相同都來源於歌謠體系。《麗人行》描繪的是女人在春天盛裝去出遊的現象。杜甫寫過許多仿樂府的歌行體詩,他現已離開了貴游文學,開端尋求比較平淡無奇的歌謠體。李白的詩里邊有許多形式上的發明,對貴族的富麗日子多有觸及,杜甫這方面的要素相對比較少。越到後期,杜甫越是返璞歸真,幾乎不做作文字。富麗的東西都拿掉,十分平實。杜甫是寫實文學的開創者,李白則是浪漫文學。

讀過中國美術史的朋友對《麗人行》應該十分熟,唐代畫家張萱畫的《虢國夫人游春圖》,講的是同一個故事。可能其時,畫家張萱與詩人杜甫都在陰歷三月三日這一天,在長安的曲江邊,看到貴族婦人盛裝打扮到水邊去游春。

「三月三日氣候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用「新」去描繪氣候,是由於煩悶的、冰冷的冬季過去了,氣候總算轉暖,長安城的曲江周圍有許多美麗的女子。「態濃意遠淑且真」,「態濃」是化裝十分淡雅,唐朝女人塗的胭脂、貼的花黃,十分富麗,會在整個腦門上畫一隻鳳凰。「態濃」必需要「意遠」,也就是精力層面上要夠高遠,才幹平衡,才幹美。美常常是兩個相反事物之間的平衡。態濃、意遠、淑且真,然後「肌理細膩骨血勻」。只要在唐代對女人的身體才會如此直接地描繪,關於骨血的均勻,用最直接的字。宋代今後很少看到這樣的言語才能,能夠看到唐詩關於人的身體的調查與描繪多麼健康。現代詩都很少用「肌理」去寫女人的身體,無法像唐詩那樣安然地去面臨。

下面開端講衣服。「綉羅衣裳照暮春」,綉著十分美的紋樣的羅衣,到了春天現已有一點薄,被暮光照著。「蹙金孔雀銀麒麟」,這是講金子做的孔雀與銀子做的麒麟形狀的首飾。「頭上何一切?翠微葉垂鬢唇。」用翡翠鑲出來的荷葉,從腦門與鬢角上垂下來。「背面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腰衱是什麼?現在日本人和服後邊的那個東西就是腰衱。由於是用珍珠綉出來的,走起路來會特別穩,背面如同有一個靠墊。

6. 麗人行是哪個朝代

《麗人行》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約作於唐天寶十二載(753年)。此詩通過描寫楊氏兄妹曲江春遊的情景,揭露了統治者荒淫腐朽作威作福的丑態,從一個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夕的社會現實。詩分三段:先泛寫游春仕女的體態之美和服飾之盛,引出主角楊氏姐妹的嬌艷姿色;次寫宴飲的豪華及所得的寵幸;末寫楊國忠的驕橫。全詩場面宏大,鮮艷富麗,筆調細膩生動,諷刺含蓄不露,通篇只是寫「麗人」們的生活情形,卻達到了如前人所說「無一刺譏語,描摹處語語刺譏;無一慨嘆聲,點逗處聲聲慨嘆」的藝術效果。

來源網路

7. 中國傳統文化有什麼

紀 年

��紀年有:

��(1)按王公即位年次紀年(如:趙惠文王十六年),

��(2)干支紀年法(如: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

��(3)年號紀年法(如:德右二年二月十九日),

��(4)年號干支兼用(如:咸豐庚申,英法聯軍自海入侵)。季節,一季三個月順次稱孟、仲,季,如盆春(一月),仲春(二月),季春(三月)。每月的特殊日子有特定稱呼,第一天叫"朔",最後一天叫"晦",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一晝夜分十二時辰,用十二地支稱呼,每時辰兩小時。每夜分五更9鼓)每更兩小時。此外,雞鳴指早上三、四點,日出時叫旦、晨、朝,黃昏,人定即亥時相當晚上9-11時。夕、暮、黃錯,人定即亥時相當晚上9-11時。

��古代節日及有關習俗

��元旦

��正月初一,亦稱元日,有祭神貼桃符的習俗。相傳東海度朔山大桃樹下有神荼、郁壘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畫二神像,懸掛在門口來驅鬼。五代開始在符上寫聯語,後來演變成春聯。王安石有《元日》詩:"千門萬戶瞳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上元

��正月十五,亦稱元宵、元夕、元夜。古代習俗在上元夜張燈為戲,所以又稱燈節。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社日

��農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後開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後,秋社在秋分前後。社日這一天,鄉鄰們在土地廟集會,准備酒肉祭神,然後宴飲。王家《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寒食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有時是一百零六天。相傳起源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綿上之山隱居,晉文公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樹而死。晉文公便下令這一天禁火寒食,以後演變為寒食節。每逢寒食節,人們要禁火三日。元鎮《連昌宮詞》:"初過寒食一百六,店社無煙宮柳綠。"

��清明

��清明節的習俗主要是踏青和掃墓。杜牧有《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上巳

��原定於三月上旬的一個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後,這個節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們到水邊去遊玩采蘭,以驅除邪氣。後來,演變成水邊宴飲,郊外春遊的節日。杜甫有《麗人行》詩:"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端午

��五月初五,又稱"端陽"、"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據說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們爭渡去救屈原,後來演變成劃龍舟的傳統。人們還投粽子到江里,以保護屈原的遺體,又有了吃粽子的傳統。唐以後端午成為大節日,朝廷有賞賜。杜甫有《端午日賜衣》:"端午被恩榮。"

��七夕

��七月七日。民間傳說此日夜間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婦女們結綵樓,陳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和凝《宮詞》:"闌珊星斗綴朱光,七夕宮嬪乞巧忙。"

��中秋

��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時秋高氣爽,月光最美,為賞月佳節。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韋庄《送秀才歸荊溪》:"八月中秋月正圓,送君吟上木蘭船。"

��重陽

��九月初九。又稱重九。古人認為九是陽數,日月都逢九,稱為重陽。古人認為此日帶茱萸囊登山飲菊花酒可以免禍,於是便有了這一天登高飲酒的習慣。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臘日

��臘是祭祀名,歲末祭眾神叫臘(所以十二月叫臘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臘日,村人擊細腰鼓,作金剛力士來驅逐瘟疫。杜甫有《臘日》詩:"臘日年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

��除夕

��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除是除舊布新。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

禮儀習俗

��1.年齡稱謂

��襁褓:嬰兒。

��孩提:2~3歲的兒童。

��總角:幼年兒童。

��豆蔻年華13歲女子。

��及笄:15歲女子。

��冠、加冠、弱冠:20歲男子。

��而立:30歲。

��不惑:40歲。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50歲。

��花甲、平頭甲子:60歲。 耆:60歲。

��古稀:70歲。

��耋:70~80歲。

��耄:80~90歲。

��期頤:100歲。

��2.避諱

��封建社會對君主和尊長的名字,避免直接說出和寫出,用改字、缺筆、空字,用同義詞等方法加以迴避。 如"以俟觀人風者得焉""人風"即"民風"。

��3.謙辭和敬辭

��竊: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請:請允許我、請讓我。

��枉駕:有勞大駕。

��惠賜:指對方給以了好處。

��科舉職官

��鄉試(錄取者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會試(錄取者稱為"貢生",第一名稱為"會元")

��殿試(錄取者稱為"進士",第一名稱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拜:授給官職。

��除:免去舊職任新職。

��出:出任。

��升:提陞官職。

��遷:調動官職陞官。

��革:革除官職。

��罷:罷免、停職。

��免:免除官職。

��黜:廢黜、貶退。

��謫:降職遠調。

��削:革職罷官。

��廢:罷免或廢黜。

��退:⑴撤銷或降低官職;⑵自己辭職。

��斥:屏棄不用。

��去:去職,被調離。

��左遷:降低官職調動。

��擢:提拔、選拔。

��授:封給官職。

��人名稱謂

��(1)人名 古人有名、字、號,當大官的死後有謚號。如歐陽修,字永叔,號六一居士,謚文忠。名和字間一般有聯系,如諸葛亮字孔明,孔明就是很亮的意思;也有反義的,如韓愈字退之,退之就和愈相反。

��(2)一般稱謂。直稱姓名,用於自稱,稱輕視的人或客觀介紹。稱字、號、齋名、謚號表示禮貌發尊敬。還有稱官爵名,稱籍貫(如康有為稱康南海)。有幾項邊稱的,一般是先烈是先官名,次籍貫,後姓名,如"余在史館,聞翰林(官名)天台(籍貫)陶先生言博雞者之事","馬副使(官名)鳴錄(名)。"

��(3)謙稱。王侯自稱孤、寡人,大臣自稱臣,一般人自稱仆、不地、不佞、愚等,女子自稱妾。晚輩自稱小子。

��古代年齡稱謂

��孩提:幼兒時期。

��童齡:換牙時期(七八歲)。

��弱冠:二十歲左右。

��而立:三十。

��不惑四十歲。

��知(天)命:五十歲。

��花甲:六十歲。

��古稀:七十歲。

文化典籍

��諸子散文--《論語》、《老子》、《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

��風騷--《詩經》和《楚辭》的並稱。(《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開創了中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離騷》開創了我國詩歌的浪漫主義傳統。)

��四書五經--"四書"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部書。"五經"指《易》、《尚書》、《詩》、《禮》、《春秋》五部儒家的經典。

��六藝經傳--指《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種經書。

��六義--"風""雅""頌""賦""比""興"。

��《呂氏春秋》--先秦雜家代表著作,又名《呂覽》,系戰國時秦國丞相呂不韋集合門客編成。

��《左傳》--《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

��《戰國策》--國別體史書,是戰國時游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匯編,系西漢劉向編訂。

��《史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世說新語》--我國第一部筆記小說集。

��《說文解字》--我國第一部字典。

��"樂府雙璧"--《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詩》

��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 《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三吏三別--《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 《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歲時歷法

��1.干支紀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如:辛未三月。

��2.年號紀年 (從漢武帝開始,皇帝即位要設立年號) 如崇禎十四年。

��3.紀月常用序數 (用"孟""仲""季"分別表示一季中的三個月。 陰歷每月初一稱"朔",十五稱"望",十六叫"既望",月末一天稱"晦"。

��4.干支紀日 如:元豐六月丁丑。

��5.用十二地支紀時

��十二時 夜半 雞鳴 平旦 日出 食時 隅中 日中 日die 晡時 日入 黃昏 人定

��時辰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現代時段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職名稱。據歷史記載,西周時期周王朝及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級。戰國時期,不少國家沿用。上卿是當時最高的官職。

��九卿之說始於秦漢,指的是太常、光祿勛、衛尉、廷尉、太僕、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九個官職。

��具體一點來說,太常掌管宗廟祭祀與禮儀;光祿勛掌管宮廷的守衛和護從;衛尉負責宮門警衛工作;太僕掌管皇帝的車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獄、案件的審理等;大鴻臚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負責外交及民族事務;宗正負責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務;大司農又名治粟內史或大農令,掌管谷貨、租稅、賦役、財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以供養皇帝。到北魏時期,在正卿之下還設少卿,歷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廢止。

��三公之說也起始很早,周時以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西漢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御使大夫(大司空)為三公。到東漢時,名稱有所改變,指太尉、司徒、司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負責軍政事務。

��古詩文集命名例談

��中學語文課本中涉及到很多古代詩文集,這些詩文集的命名除了姓子式(如《孟子》、《孫子》、《列子》)、姓名式(如《岑參集》、《陸游集》)、表字式(如《李太白全集》)、別號式(如《白香山詩集》、《東坡全集》)外,還有其他一些命名方式,如:

��①封號式。古時君王常給臣子封號,封號也能作為集名。如明代劉基,字伯溫,封誠意伯,其作品集為《誠意伯文集》。北宋王安石,封荊國公,其作品集有《王荊公詩箋注》。

��②謚號式。古代帝王高官死後,朝廷根據死者生前事跡給予一種褒貶善惡的稱號,叫"謚號"。"謚號"也可以命名詩文集,如宋代文學家范仲淹,死後加謚"文正公",他的作品集命名為《範文正公集》;歐陽修謚號"文忠",其作品集為《歐陽文忠公文集》。

��③官爵式。西漢司馬遷曾任太史令,世稱太史公,其《史記》又稱《太史公書》;唐代詩人杜甫,曾官檢校工部員外郎,也稱杜工部,其作品亦名《杜工部集》;明初文學家宋濂,曾官翰林學士承旨,其作品集有《宋學士文集》。

��④籍貫式。古代以籍貫稱人表尊敬或表自謙雅趣,並常以此作為集名。如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河東解縣人,也稱柳河東,其作品集名為《柳河東集》;宋代散文家王安石,撫州臨川人,其作品集名為《臨川先生文集》。

��⑤地名式。即以任職地或隱居地地名為詩文集命名,如唐文學家杜牧別墅在樊川,故有《樊川文集》;北宋文學家沈括晚年隱居潤州"夢溪園",故有《夢溪筆談》。

��⑥書齋式。古人常自取或由他人賀取書齋名,齋名也可以作為詩文集的命名。如清代散文家姚鼐,室名"惜抱軒",其詩文集名為《惜抱軒詩文集》;近代梁啟超,書齋名"飲冰室",其作品集為《飲冰室合集》。

��⑦年號式。以皇帝的年號作為詩文集的命名。如唐代白居易有《白氏長慶集》,因在唐穆宗長慶年間編纂而得名;蘇洵有《嘉佑集》,嘉佑是宋仁宗的年號。

��⑧顯志式。以書名顯示撰文編書的目的。如北宋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鑒》,其目的是"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行失",宋神宗賜名《資治通鑒》。

8. 杜甫的千古名句麗人行

麗人行
(唐)杜甫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綉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微盍葉垂鬢唇。
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
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
紫駝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盤行素鱗。
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
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
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沓實要津。
後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
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
灸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麗人行》是中國唐代偉大詩人杜甫的作品,約作於唐天寶十二載(753年)。此詩通過描寫楊氏兄妹曲江春遊的情景,揭露了統治者荒淫腐朽作威作福的丑態,從一個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夕的社會現實。詩分三段:先泛寫游春仕女的體態之美和服飾之盛,引出主角楊氏姐妹的嬌艷姿色;次寫宴飲的豪華及所得的寵幸;最後寫楊國忠的驕橫。全詩場面宏大,鮮艷富麗,筆調細膩生動,諷刺含蓄不露,通篇只是寫「麗人」們的生活情形,卻正如前人所說的,達到了「無一刺譏語,描摹處語語刺譏;無一慨嘆聲,點逗處聲聲慨嘆」的藝術效果。

閱讀全文

與麗人行是哪個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8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0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