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安順屯堡文化的當地節日
屯堡人的節日都以敬奉神靈和祭供祖宗為主要內容。多神信仰和祖先崇拜的緣由,加上傳說的民俗節慶,使屯堡村寨一年四季各種活動不斷。
春節是屯堡人最為隆重的節日。臘月間就要用數十斤糯米和釉米打成米面,蒸熟後打成糕耙,晾乾變硬後泡在水裡可食用幾個月。還要殺年豬、熏臘肉,用豬血和豆腐做成「血豆腐」,熏制香腸等等。除夕夜,先要在神完前擺上豬頭、雄雞及酒菜,並點燃香燭供奉,主人還要請祖先及親戚的亡靈和各路神仙、各處菩薩、孤魂野鬼來享用,希望得到神靈祖先的保佑而一家人順順氣氣發財發富。供奉後,全家人要在神完前磕頭後才能吃飯,還要在門、窗、牛圈等處貼上紅紙寫的對聯,大門上貼「秦軍」、「胡帥」等門神。
除夕要「守歲」到天亮,燈火長明,全家歡聚,直到黎明。因此俗話說:「三十夜守歲,年初一大睡。」
年初一不能動菜刀之類工具,不能向外倒水,不能掃地,據傳掃地和倒水就意味著會把一年的錢財掃出去和潑出去。大年初一還不能串門,只能在外面遊玩。一年到頭,大年初一這天是忌諱最多的一天。
年初二外出叫「出行」,回家時要撿上幾根木柴回來,以實現「初二出行,抱財歸家」的求富心理。有的人家還要找一個有小圓洞的石頭,用繩子拴好牽回來以示「拉了一頭肥豬回家」。
年初二,開始進行各種「拜年」儀式。拜年形式多樣,村中小孩子可以挨家挨戶地去拜年。孩子們身掛小口袋,走進大門對主人家大喊一聲:「給您拜年,恭喜你家發財!」主人家就拿些葵花、核桃或硬幣給孩子們。於是,年初二這天,就會看到滿街的孩子這家進那家出,歡天喜地地跳動,村中熱鬧非凡。年輕媳婦要到井裡挑「銀水」,象徵著一年財富不斷。
給岳父母拜年,是不能少的例規,特別是結婚不久的年輕夫婦。否則,老泰山發了話,小兩口就有陪不完的「罪」了。不忘祖先尊敬長輩,給逝去的父母拜年是屯堡人的心理定規。初二子女帶上香蠟紙燭及酒菜到父母墳前祭供,以盡孝道。
年初二也是屯堡人互相大拜年的日子。人們在街頭巷尾見面也互相拱手行禮並互相招呼「給您拜年!」就是平時有些糾葛和隔閡的人,這一招呼也就把積怨化解了。
從年初三開始,屯堡村寨就要開始跳地戲、玩花燈等類式活動。於是,白天村中鑼鼓喧天,殺聲陣陣,村民從征戰故事的拚鬥中獲得心靈的振奮,從劇里人物的神靈護佑中得到心願的滿足;晚上,玩花燈時歌聲陣陣,笑聲不斷。那些由男人穿上婦女服裝扮的女角故作妖燒,扭作態,引起人們陣陣鬨笑以得一樂。迎接一年新春的到來,把美好的希望寄託於新年開始,使農歷正月成了屯堡人最熱鬧隆重的一個月。在這一個月中各種活動最多,除跳地戲、玩燈、迎春等搞得熱熱鬧鬧,太婆和婦女們更是忙裡忙外,初五要敬五穀大神,初九是玉皇大帝誕辰要進廟燒「千張」,十五要過「元宵節」等。十五元宵節一過,「火燒門前紙,大的做生意,小的扒狗屎」,或事農或事商或事其它行業的就各務其業了。
清明節,屯堡人家都要按姓氏結伙上大墳。上大墳是崇尚血脈崇拜的屯堡人一項隆重的祭祖活動,是日甚至數十里外的同姓都要趕到人黔始祖的墳墓前,按輩分排列跪拜祭祀緬懷祖先,交流感情,激勵後輩。數百人甚至上千人聚集在墳前飽餐一頓之後,各家還要上小墳,到自家祖墳前掛墳飄,擺上酒飯祭供一番。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屯堡人要用糯米做成粽把來祭供祖先,然後全家吃粽子。門頂要插上艾、營蒲,屋內灑雄黃。同時人們外出采草葯,到處遊玩稱為「游百病」,以祛病健身。屯堡人的端午節與江南一帶的端陽節一樣,主要是悼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這天,屯堡人家燃香化紙祭供祖先後,要把灰燼倒到河裡去。
五月二十八是「敬菩薩」的日子,舊州、大西橋的關公廟、岳王廟等地匯聚數以上萬的屯堡人,供奉關公、岳飛等神靈。香火旺盛,熱鬧非凡。
六月六是土地婆婆的生日,屯堡村寨均要在土地廟前供奉一番,祈求土地菩薩保佑平安。同時,村寨里還要訂立「護公條約」,宣布保護莊稼的規定,並指定專人看護,對違犯者給予罰款或示眾的處罰。
除此之外,屯堡人還有一些專門的祭祀活動,如「龍王會」(六月十一日)、「雷神會」(六月十九日)、「馬王會」(六月二十日)、「牛王會」(十月初一)等等,分別祭供龍王、雷公、馬王、牛王等神,同樣是用豬頭、雄雞、酒、飯祭供一番後,眾人「打平伙」,聚餐一頓。是日,馬和牛不勞動,喂精飼料,吃糯米耙。
屯堡人還有「逢九上香」的習俗,例如正月初九日、正月十九日、二月十九日,要到廟上焚香化紙、三叩九拜。雙堡海子山每年二月十九日及雲鶩山的正月十九日,各地的太婆、婦女們到山上朝拜,朝山拜佛者多達萬餘人。
「七月半」是屯堡人的鬼節,是一家人的祭祀活動。七月初一開始,屯堡人家都要把祖宗牌位掛起來。這種長約五尺寬二尺的祖宗牌位上,寫有從始祖到新近去世的親人名字。每天要在牌位前供奉早、中、晚三餐,每餐都必須點香燃紙,奉請遠在故土的祖先和入黔始祖及已故親人回家過節,直到七月十四日止。是日,把用白紙做成的信封包上錢紙,寫上亡人的姓名及送錢者的姓名,送到村外或河邊燒完,意為給祖先送「錢」。孩童們用南瓜做成「大船」,插上彩旗,點上蠟燭,「放河燈」送祖先返回華東老家。
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節日中秋節,屯堡人用月餅、糯米耙等供奉「月亮婆婆」。沒有兒子的人家也把這天當作求子佳期,好心人會去偷別人家的一個南瓜送到他家裡,意為送來兒子,這自然會令盼子心切的人家欣喜若狂。而瓜主發覺會假裝大罵,罵即「發」,罵者無心,聽者勿念。
九月初九日重陽節,屯堡人家要打糯米耙供奉祖宗,再焚香化紙,然後全家吃耙耙以示過節。
「臘八」供灶神。臘月二十三日這天,專門敬灶神菩薩,除了打糯米耙之外,還要買上棗子糖之類來供奉。請灶王爺上天匯報所看到的人間事情時,多向玉帝說好話,以求得上天的寬宥。
「會口」是指不同的廟會及各路菩薩的祭供日期。多神信仰的屯堡人對各個「會口」虔誠有加。到了「會口」的這天,都要興辦祭祀活動。如「迎汪公」、「迎城隍」、「蟠桃會」、「過河」、「串佛」等,這些活動的目的不言而喻都是敬神為己,求神祈福,驅災避邪,祈求來世。
Ⅱ 貴州旅遊的民俗風情和注意事項
貴州最具有特色的民族:苗族,侗族,布依族。貴州的黔東南一帶是最集中地方 。少數民族的民族風情定會讓你流連忘返,有敬酒歌,攔路酒,在酒這方面如果你酒量不是很好那可得小心。少數民族得服裝也定會讓您感受貴州少數民族風情得魅力,在貴州民族家中做客基本上沒有很繁瑣得注意,只要你記得少數民族是很豪爽得,酒就是一個很好得說明。
還有屯堡文化,那是展現了幾百年前明代得活生生得文化。很值得欣賞。在貴州安順,看看屯堡文化,感受600多年前明朝得文化內涵
Ⅲ 貴州各地有哪些過年風俗
2018年農歷戊戌年即將來臨,各地又開始緊鑼密鼓地籌「過新年」啦!備年貨、貼春聯、剪窗花、貼年畫...全國到處都充滿了「年味」。
貴州自古便是多民族融合的地區,很多的傳統也遺留至今,除了灌制香腸、腌制臘肉、打掃庭院以外,還有一些特別的民俗活動得以完整傳承。
01餘慶縣:趕制麻糖迎新春
春節臨近,貴州省余慶縣群眾忙著手工趕制當地特色食品麻糖,供家人過年食用和招待客人。麻糖是當地群眾在臘月中為迎接新春製作的特色傳統食品,主要以大米為原料,伴以麥芽,通過打米漿、煮米、發酵、濾渣、熬制、冷卻、扯糖、切糖等多道手工工序製作而成,香甜可口。
02西秀區:特色「血豆腐」迎新春
「血豆腐」是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屯堡人的傳統美食。春節將至,農閑的屯堡人忙著手工趕制當地特色食品「血豆腐」,供家人或客人在過年食用。屯堡人有過年「殺年豬」祭祖的習俗,為了不浪費豬血,且「豬血」又名「血旺」,為討個吉利,也為增加節日的喜慶,於是就想出了一個主意,把豆腐捻成細末和上豬血,加上食鹽、花椒粉、肥肉丁,捏成如碗大,圓圓的一坨,用新鮮菜葉汆水後包裹,用柴火熏烤,七層干後即可加工食用,被譽為「屯堡吉祥三寶」之一。
03從江縣:侗族「吃相思」迎新春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下江鎮高仟村在春節來臨之際,與高增鄉領廟村開展「吃相思」活動,同迎即將到來的新春佳節。聯誼使兩寨侗族同胞進一步加深了感情,在送別時互贈禮物、抺花臉、唱侗歌,現場歡聲笑語,濃郁的民族風情盡收眼底。
「吃相思」侗語叫「越嘿」,是侗族地區村寨之間加深友誼的一種規模較大的傳統民俗活動,包括有唱侗戲、鼓樓唱侗歌、踩歌堂、情歌對唱、抺花臉等環節,氣氛十分熱鬧。
04思南縣:看花燈戲享文化年味
銅仁思南縣土家花燈音樂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和地方特色。曲調分燈調、正調、雜調、小調等四大類,傳統的有24大類曲牌。由於土家花燈曲調繁多,風格各異,各地有不同特色,因而有花燈"不過寨,不過坡,不過界"的說法,土家花燈音樂,傳統伴奏樂器不多,但曲牌豐富。傳統的樂器有馬鑼、大鑼、二胡、月琴、三弦、折以鼓等。鑼鼓詼諧活潑,它使用的鑼比一般鑼大而厚,聲音堅實洪亮,遠播力強,潑辣熱烈,抨擊時能發出「卜音」給人以樂觀、堅實之感。所用的馬鑼剛脆,聲音尖而美,有跳躍之感。常用的鑼鼓曲牌有「單打五」「雙打五」「鳳點頭」「鷹拍翅」「牛擦癢」「馬咬牛」「長路眼」「金線吊葫蘆」和「四面進」等。
僻處中國西南的貴州,自古以來就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千百年來,大山大水隔斷了他們對外的交流,但也保存了千年不易的民俗風情。在這里,他們都以一種隆重而原始的方式過年:苗族的跳花節、舞龍噓花和蘆笙會;侗族的長桌宴、抬官人和鬥牛斗雞。甚至在漢地已經消失的漢人過年風俗,在貴州一樣可以找到。如屯堡的地戲、隆里的花臉龍、九溪的迎春會、吉昌抬亭子等,這些過年鬧春活動一點都不比漢地遜
Ⅳ 貴州有哪些風俗、傳統節日
貴州風俗、傳統節日有:
一.民族節日
(1)跳地戲
活動時間:農歷正月十五
活動地點:花溪大寨
活動介紹: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這天,貴陽附近的布依族和其他少數民族聚集於花溪大寨,帶上面具,邊跳邊唱。內容集話劇、歌舞、舞劇為一體。其取材基本上都是中國古代征戰及忠義故事,並糅進神話傳奇,雜以鄉間吉語。
(2)三月三
活動時間:農歷三月初三
活動地點:烏當區新堡鄉
活動介紹:又叫「地蠶會」,是布依族的傳統節日。原為祭祀地蠶,將炒熟的玉米拋散在山坡上並唱山歌,以祈求莊稼豐收。現在的「地蠶會」已演變成為「三月三」歌節。節日期間,貴陽及鄰縣的布依族群眾便雲集烏當區新堡鄉,賽歌、吹木葉,男女結伴戲水等。
(3)四月八
活動時間:農歷四月初八
活動地點:市中心噴水池一帶
活動介紹:每年農歷四月初八,貴陽市及其附近的苗、布依、侗、壯、水、仡佬、漢族群眾,身著民族盛裝,雲集貴陽市中心噴水池一帶,吹蘆笙、簫笛、唱山歌、跳苗家舞蹈,紀念古代民族英雄「祝狄」。
(4)六月六
活動時間:農歷六月初六
活動地點:花溪河畔
活動介紹:「六月六」是貴陽布依族祭社神、山神的重要節日。這一天,貴陽市及鄰縣的布依族男女老少皆身穿盛裝,聚集於花溪河畔,舉行歌舞表演以慶祝這一傳統節日。此外還有嗩吶、銅鼓、禮儀表演,刷把舞等民族節目。
二、旅遊節日
(1)烏當永樂桃花節
活動時間:4月
活動地點:貴陽市烏當區永樂鄉
活動內容:民族歌舞表演、賞桃花、「農家樂」體驗等。
(2)修文縣谷堡鄉梨花節
活動時間:4月
活動地點:貴陽市修文縣谷堡鄉折溪村
活動內容:開幕式、賞花樂、農家樂、參觀農家庭園經濟。
(3)貴陽白雲國際風箏節
活動時間:4月30日―5月7日
活動地點:貴陽市白雲區
活動內容:舉辦「放飛白雲」開幕式及文藝演出、旅遊美食節、啤酒節、民族民間藝術展演、花卉展、風箏比賽、「國際奧委會主席杯」百城市自行車總決賽、全國農民象棋邀請賽等。
(4)紅楓湖旅遊節
活動時間:6月―8月
活動地點:紅楓湖景區
活動內容:舉辦大型開幕式、水上游演、民族風情游演、旅遊文化藝術展演、水上休閑體育健身、夜遊紅楓湖、焰火晚會等。
(5)烏當永樂蟠桃節
活動時間:8月至9月
活動地點:貴陽市烏當區永樂鄉
活動內容:舉辦民族歌舞表演、品嘗新鮮蟠桃、體驗「農家生活」等。
(6)貴州名酒節
時間:公歷7月―8月;
地點:分別在遵義市、仁懷茅台鎮、赤水市等地舉行;
主要活動: 舉行開幕式大型文藝演出。參觀遵義會議會址、茅台酒廠、赤水十丈洞瀑布等,而對於嗜酒人士來說,最吸引人的是可遍嘗當地名酒。
(7)仡佬年
時間:農歷三月初三;
地點:黔北地區;
主要活動:仡佬節是當地仡佬族人民的春節,屆時要准備雞、酒、肉、飯等敬奉山神或土地,因為仡佬族相信敬了這些神就會保佑平安。供品用過以後,就在山上或寨門前聚食。
小知識:仡佬族是貴州歷史最悠久的土著民族,多居住在本省,自稱為貴州「本地人」。人口約5萬多,散居在黔西南和黔北等地。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很多人都會說漢語、苗語、布依語等。但沒有文字,通用漢文。服飾與漢族及鄰近的少數民族大體相同。
(8)牛王節
時間:農歷十月初一;
地點:黔北地區;
主要活動:仡佬族的傳統節日「牛王節」非常盛大。每到這一天,當地仡佬族人民便要殺雞備酒,點香燃燭,放響鞭炮,在牛廄門前敬牛王菩薩,祈願它保佑耕牛身軀健壯、無病無災。同時,還要給牛披紅掛彩,打糍粑掛在牛角上,表示替牛祝壽。
(9)供粑
時間:農歷除夕夜;
地點:黔北村寨;
主要活動:供粑即用精米敬獻祖先。在鄉間,每當除夕的晚上,家家都要做好米飯和菜餚舉行祭祀。同吃一餐飯後,整個寨子都會在堂屋正中祭祀祖先,同時還要進行叩頭、唱歌、敬獻等儀式。
(10)折溪儺戲(農歷正月初三至三月初三)
農歷正月初三至三月初三,六枝折溪鄉的彝族同胞在村裡演出儺戲,以祭神驅鬼。集神、鬼、人於一體的儺面具扮相生動,人物性格突出。每逢演出,觀者踴躍,熱鬧異常。
(11)採花洞(正月初一到十五)
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滑石板村和鄰村鄰縣數千苗胞聚集於村東側的一個洞前,唱情歌,吹蘆笙、直簫,邊吹邊歌,人頭涌動。不少男女青年以這種方式談情說愛,尋求對象,故名「採花洞」。
(12)跳花節(農歷二月十五)
水城縣南開鄉三口塘每年都要舉行當地苗族(小花苗)同胞最喜慶的傳統節日――「跳花坡」。屆時成千上萬苗族同胞聚集在此,身著盛裝,載歌載舞,歡慶自己的節日。這是貴州省規模最大的民族節日之一。
彝族火把節(農歷六月二十四)
玉舍鄉海坪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都要舉行盛大的彝族「火把節」。所有活動均在篝火旁、月色中舉行,所以又稱為「曬月亮」。
(13)拜樹節(農歷正月初三)
又稱「祭山神」。節間用樹枝扎小屋放置於大神樹下,插彩旗,牽祭品繞樹宰殺祭祀,點燃香、燭、紙,請山神入座祭之。這一節日使得許多仡佬村寨至今仍然保存著千年古樹。
油菜花旅遊節(公歷3月)
活動地點在安順、興義一帶的景點。活動內容有觀賞油菜花田園風光,游雲峰八寨,觀九溪屯堡,賞天落灣民間風情等。
(14)吃新節(農歷七月)
農作物初熟的時候,仡佬族會擇吉日「嘗新」。是時,人們到莊稼地里,隨意選摘幾穗稻穀、包穀、豆角等「嘗新」。吃新節還會殺牛祭祖,全寨子開始收割莊稼。
(15)踩蘆笙堂(農歷七月十五)
這天,參加表演者列隊進入侗寨公共場所,指揮者引導隊員按事先測定的子午線踩踏入場,蘆笙齊奏,隊員們按蘆笙曲調的緩急抑揚,健步起舞,表演威武雄壯的蘆笙團體操。
(16)相月亮(農閑季節)
安順苗族男女青年獨有的社交風俗,因常在月夜進行而得名。每當農閑季節,星月之夜,青年男女結隊而出,在鄉郊曠野上或談話對歌,或吹笙弄笛。通過多次相月,互贈定情之物,感情濃篤者可定終身之約。
Ⅳ 印象瀑鄉民俗文化館
安順印象瀑鄉民俗文化館項目經政府招商引資,並由印象瀑鄉民俗文化館傾力打造,項目整體定位清晰、風格凸顯、功能完善,文化館風土人情暖暖、民族風情洋溢、自然風光美美,也為印象瀑鄉沉澱更加濃郁的歷史文化氛圍
的
Ⅵ 苗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苗族鼓藏節、跳花節、苗族姊妹節、苗族服飾、苗族蠟染等。
1、苗族鼓藏節
苗族鼓藏節,貴州省雷山縣傳統祭祀節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鼓藏節又叫祭鼓節,是苗族屬一鼓(即一個支系)的支族祭祀本支族列祖列宗神靈的大典,俗稱「吃鼓藏」。
鼓藏節在先秦夏王朝時期的古三苗國就己存在。在漢文典籍中對苗族「吃牯臟」的文字記錄,始見於清代。苗族鼓藏節主要流布於雷山縣全縣的9個鄉鎮的苗族村寨和榕江縣的部分苗族村寨。
2006年5月20日,貴州省雷山縣申報苗族鼓藏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Ⅸ—19。
2、跳花節
跳花節是安順苗族的傳統節日,傳說是苗族英雄人物楊魯興起的,至今安順北門外跳花山仍以其名命名。
2008年6月7日,跳花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苗族姊妹節
苗族姊妹節又稱"姊妹飯節",是貴州省台江縣老屯、施洞一帶苗族人民的一個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舉行。
屆時苗族青年男女穿上節日的盛裝,聚集於榕江、楊家、偏寨,歡度這個極富民族特色的傳統佳節。
台江縣域內各支系的苗族過姊妹節的時間不盡相同,大都在正月至五月間。台江苗族姊妹節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要數施洞地區的姊妹節。
2006年5月20日,貴州省台江縣申報的苗族姊妹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類別:民俗;編號:Ⅹ-22)
4、苗族服飾
苗族服飾,苗語叫「嘔欠」,主要由童裝、便裝、盛裝組成,「盛裝」苗語叫「嘔欠嘎給希」,即「升底衣服」,「 嘔欠濤」苗語稱謂即「銀衣」,下穿百褶裙,前後有圍腰。
苗族服飾是我國所有民族服飾中最為華麗的服飾,既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歷史文化的瑰寶。
湘西方言苗區和黔東方言苗區喜好銀飾,黔南某些地區喜好貝飾,而西部方言區苗族服飾則少銀飾。銀飾、苗綉、蠟染是苗族服飾的主要特色。
2006年雲南省保山市申報的苗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類別:民俗;編號:Ⅹ-65)。
5、苗族蠟染
蠟染,古稱蠟纈,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中國的染織工藝早在西周時期(公元前 ll世紀——公元前771年)已得到較大的發展。
根據《禮記》等文獻記載,織物的染色當時設有一種叫「染人」的專官主管,楚國還設有專門主持生產靛藍的「藍尹」工官。
2006年5月20日,該蠟染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苗族姊妹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跳花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苗族鼓藏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苗族服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苗族蠟染
Ⅶ 安順特色有哪些
LZ你好,
安順小吃都是比較出名的,比如絲娃娃,蕎涼粉,裹卷,小鍋涼粉,冰粉,奪奪粉等。
民俗的話安順市是一個五方雜處、多民族雜居的城市,漢族人口佔大多數,布依族次之,苗族人口居第三位,除此之外,還有回族、侗族、彝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
跳花節:是苗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正月舉行。節日期間,苗族人民尤其是男女青年穿上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聚集到跳花坡。女子將歷年精心製作的蠟染刺綉背扇扇面層層疊放,十幾層乃至幾十層,均露出頂端細密的刺綉圖案,由新婚夫婿或未婚夫背到花場展示,暫時未找到對象的女子由兄弟代替背赴。跳花開始,男子吹笙舞蹈,女子搖鈴執帕起舞附合,圍繞花樹翩翩起舞。集體舞蹈數周之後,花樹下繼續分散表演的蘆笙舞多姿多彩。花場上人流如潮,氣氛熱烈。有的地方還舉行爬花桿、射弩比賽、武術表演、倒牛鬥牛等文體活動。 跳花節歷史悠久,流行於川黔滇苗族村寨,尤以安順最為隆重,最具代表性。安順苗族跳花節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四月八:是苗、布依、仡佬、侗、彝、土家等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六月六:農歷六月六日是布依族傳統節日,有的稱之"過小年",布依族六月六節慶活動,已列入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吃新節:是仡佬族、苗族和布依族的傳統節日,尤以仡佬族為盛。每年農歷七月初七舉行,仡佬族吃新節以豐富的人文內涵列入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抬亭子:又叫抬汪公、迎神、迎菩薩,是安順屯堡村寨為祭典汪公的誕辰而舉行的傳統民俗活動。汪公崇拜流行於安順吉昌屯、狗場屯、中所、鮑家屯等屯堡村寨,是屯堡人對歷史人物神化並寄以美好願望的特出形式。農歷正月十八日這一天,人們莊重地把汪公菩薩塑像從神台上抬下放入木製轎中,走出汪公大殿。在激烈的鞭炮和鑼鼓聲中,腰鼓隊、秧歌隊、花燈隊、地戲隊、彩車隊陸續跟在後面,形成長長隊伍,涌動在田野山水之間。在田壩中舉行完儀式後,抬汪公的亭子在儀仗隊的護擁下,穿行於村寨街巷,施福於眾村民,賜百姓予平安吉祥、豐衣足食,直至下午四點鍾才返汪公廟,讓汪公塑像回歸神位。安順的抬亭子民俗活動,已列入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端午游百病:端午節是全國人民的傳統節日,安順除吃粽子,佩香囊,家家戶戶灑掃庭除,掛菖蒲、艾條於門首外,游百病是具有代表性的又一民俗活動。端午這天,人們走出家門,父母都要帶上小孩去「游百病」,或郊遊或爬山或逛街,意在把一年可能染上的疾病全部拋掉,讓百病遠離自己的身體。這一天,百草都是葯,安順城周邊鄉鎮村寨的農民會把從山上采來的各種草葯帶到城裡,供人們逛街時購買,無論城鄉,端午采葯購葯均成習俗,人們將適合自己與家人需要的草葯帶回,以治病防病。過去銷售草葯的地攤能從城區小十字擺到西門頂,現在主要集中在市西路一帶。安順城街頭彌漫著透人心肺的葯材清香,久久不散。
開齋節:齋月,是伊斯蘭教歷九月,按回族習俗實行齋戒。齋戒期滿,就是回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開齋節。
夜郎竹王崇拜:在安順市鎮寧、紫雲、西秀區三縣(區)交界處,方圓約600平方公里的深山裡,以鎮寧縣革利鄉為中心,居住一支神秘的苗族,有獨特的頭飾、服飾。分布在11個鄉(鎮),68個村,162個自然寨,人口約25000餘人。至今老百姓家裡都還供奉著夜郎竹王的偶像。千百年來,他們敬奉祖宗竹王,篤信夜郎竹王就是自己的祖先。竹王成了維系族群的精神依附。男性成年後都要舉行儀式供奉竹王偶像,之後一生奉祀,直到死時用供奉的竹片陪葬。竹王崇拜所沉澱的文化現象,已納入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以上回答你滿意么?
Ⅷ 貴州安順有什麼民俗(從地域、居住環境文化等方面)
汽車站門口和市區的很多地方都有不少小店,經營具有安順特色的土特產和紀念品。隨便逛逛就能有不少收獲,記得講價就行了,比貴陽北京路上的店鋪要便宜很多。景區內還有各式旅遊特產出售,到處都可以看到具有貴州特色的工藝品,如儺面具、牛角梳、根雕,天麻酒和杜仲酒等。
安順三刀 介紹: 產自貴州安順的「三刀」——菜刀、剪刀、皮刀,是有名的傳統產品。它式樣美觀、鑲鋼均勻,刃口鋒利,經久耐用,百年以來享有盛名。
安順三刀初露鋒芒,是在清朝。相傳咸豐年間,安順有家姓余的工匠,兄弟三個以打鐵為生。最小的一個弟弟天資聰穎,不僅打鐵技藝出眾,讀書也頗為上進,他背著自家打制的菜刀、剪刀,沿途變賣,充作盤纏,上京趕考,卻因出身低賤,無人引薦而名落孫山。從此,他便斷了入仕的念頭,立志「以刀代筆」,要在鐵器行中掙出一個「狀元」來。他自撰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上聯是「鐵漢磨穿鐵鏈」,下聯是「匠人煞費匠心」,橫批「百煉生精」,他抱著這個信念,孜孜以求,終於自成一家,在同行業中闖開了聲譽。
蠟染 介紹: 到過貴州的遊客,對蠟染一定不會陌生。
蠟染是貴州著名的民間傳統工藝品,也是我國古老的傳統印染方法之一,其中以安順的最為有名。
安順蠟染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以苗族和布依族蠟染為主,承傳了古老的工藝,在圖案上因民族的好尚不同而存在一些差異。其花紋細致,色彩濃郁,常見的圖案有山川風景、花鳥蟲魚、仕女人物、古代文物等。取材十分廣泛,加之造型不拘一格,極富浪漫主義風格。色彩通常採用紅、黃、棕等多色套染,具有濃郁的少數民族特色。
地戲臉譜介紹: 地戲是安順地區特有的民間戲曲形式。其戲劇演出時所用的臉譜非常有特色,雕工精湛,刀法朴實,風格粗獷。
波波糖
介紹: 清朝年間曾為朝廷貢品,因層層起酥像水波盪漾,故名波波糖。鎮寧波波糖酥脆香甜,甜而不膩,以當地「劉家」所生產的為上品。如果是自己品嘗的話,半斤一包裝的就夠了,5元。但不妨買多些回去,送給喜愛甜食的朋友。
牛肉乾
介紹: 在安順隨處可見的牛肉乾,肉質鮮嫩細膩,吃口很好。但是建議不要在景區及收費站等地購買,市區的超市都有賣,價格公道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