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甘氏人的歷史
甘(Gān)姓源出: 甘氏之先,黃帝第十三子,名中,封於甘,子孫以國為氏。歷虞夏世為諸侯,其地在有扈國之南郊。至商有盤公賢德萃拔高宗師焉,迨至周,仍世為諸侯,數千餘年子孫蕃衍散居天下。(來自《甘氏源流記》) 其他說法: 1、出自姒姓,以國名為氏。夏朝時,有諸侯國甘國(在今河南省洛陽市西南),其君主家族在亡國後散居各地,以原封國名為姓,成為甘姓的一支。 2、出自子姓,以祖字為姓。據《姓纂》、《姓譜》所載:「甘,武丁臣甘盤之後。」商朝時,高宗武丁曾就學於甘盤,後武丁為商王,遂用甘盤為相。甘盤的後代子孫以祖上的名字為姓,遂成甘姓。 3、出自姬姓,以地名為氏。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載:「周武王同姓,於畿內為諸侯,因氏焉,甘伯恆公是也,秦有甘茂、甘羅」。即周武王時,封同族人於畿內為諸侯王,其中有封於甘地者,稱甘伯。後有甘伯恆公,其後代亦為甘姓。這一支甘氏,最初的發祥之地是在周天子的王畿之內。當時所謂的王畿,是指現在以陝西長安為中心的四周之地。根據考證,現在陝西省鄠縣的西南,當時就是以甘為名,因此,陝西一帶,一向就認為是甘氏的發源地。 4、出自春秋時甘國昭公之子帶,其後人以甘為氏。 甘姓始祖:甘盤。殷商中興名主武丁,年輕的時候,曾就學於一位叫作甘盤的學者。後來繼位,便禮聘甘盤為相。這位被後世推崇為賢相的甘盤,根據歷來學者的考證,便是甘氏的始祖。像《姓纂》、《姓譜》等書就異口同聲地指出:「甘,武丁臣甘盤之後」。故甘氏後人尊甘盤為甘姓的始祖
B. 左氏宗族的來源變遷及分布
左氏來源以官名為氏。左史,原為周代史官。周穆王時有左史戎[rong]父,春秋時楚靈王有左史倚[yi]相,其後皆有左氏。
民國10年(1921年),曾修《濟陽郡左氏合編族譜》1套。其中,現存《昌陽左氏族譜》共6卷,含今山東萊陽、萊西,遼寧鐵嶺等地左氏。其他各地族譜情況不祥。昌陽(今山東萊陽、萊西、遼寧鐵嶺等地)左氏,先祖從河北棗強遷山東濟陽,從濟陽遷章丘,從章丘遷萊陽,已歷二十餘世。明初左原由章丘遷入萊陽城。一世祖左原,二世祖左盛,三世祖左方。左氏家族是清官世家、文化世家,涌現出左懋第這樣的民族英雄,左懋第(1601一1645) 字仲及,號蘿石。明代山東萊陽縣人。明代著名政治家、外交家。至今已經繁衍到25世,明清時期萊陽四大家族之一。
C. 為什麼巴蜀地區涌現了眾多名門世家、文化世家
四川地形閉塞,易守難攻。
四川地形閉塞,易守難攻,雖說裡面的人不容易出去,但外面的人也不可能輕易進來。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相當於給了這里一個戰爭隔離罩,也為四川內部人民創造了一個接受教育的絕佳好機會。遠離京都,「天高皇帝遠」,受到的政治束縛很小,人們比較自由、豪放、隨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文學創作。
D. 門閥士族是什麼意思
門閥士族,又稱世族,是中國歷史上東漢至唐代,世代為官的士大夫階層,是一種貴族化的官僚家族。宋代及以後,「士族」一詞含義有所改變,士人取得官位後就是士族、士大夫,已沒有世襲的意味。
士族往往擁有大量土地,其宗族位於廣大農村,在地方上擁有勢力,進而參與國家政事,擁有中央權力。地方有事時,士族藉助其中央權力,維護其宗族勢力。中央有變時,士族在地方的宗族與地主身份仍延續不絕。南北朝時的世家大族,還往往供養大量奴隸、部曲和蔭附民。
士族階級的形成,最早可追溯至漢代。西漢一度十分的平民化,出現布衣將相之局,但此後新一輪世家的因素逐漸緩慢積累,出現了官僚世家、豪強世家和文化世家三種世家。
官僚世家:秦漢實行選賢任能,但也保障官僚特權,二千石一級的官員可以任子一人為郎官。盡管有些家族做官上延續兩三代就衰落了,但是總有一些家族延續的更長,因為世代為官,逐漸建立了族望,形成官族,「家世二千石」。
豪強世家:在鄉里,擁有大田莊、大宗族和大量依附民的豪強世家,在東漢不斷發展,其子弟往往在本地做官。
文化世家:東漢以來,經學主要通過家族來傳承,不斷涌現經學世家,如弘農楊氏世傳歐陽《尚書》,號稱「四世三公」,汝南袁氏世傳孟氏《易經》,四代人有五人位居三公之位,號稱「四世五公」。
東漢末年,因為學風的轉變,士人不再埋頭讀書,而是投身於交遊和聚會,討論文化和政治,因此又出現了名士和世代名士的家族,如潁川荀氏和潁川陳氏等。
鄉里豪族因為有經濟實力,可以讓子弟去讀書,學習經書後有了文化進入士林,可以通過明經做官的道路進入官場,政治權勢的獲得,又反過來加強他們在鄉里的權勢。東漢的官場官族、鄉里豪族、士林學門不斷的互相轉化,逐漸合一,三位一體發展而成為中古的士族門閥,把經濟、政治、文化融為一體。
消亡
從晚唐到北宋,名族貴胄為官者,由七成多降至一成多;寒族為官,則由約一成增至近六成。北宋士族盡是新興,唐代大族幾盡消亡。
在唐末的黃巢之亂中,由於黃巢本人出自社會底層,仇視士族,造成大量士族的傷亡。再者,唐哀帝末年朱溫投當朝公卿三十餘人於黃河中。
朱溫竟笑著點頭,史稱白馬之禍。黃巢、朱溫、柳璨之流,不僅覬覦皇位,也滿腹牢騷,對既有的社會階級懷有強烈恨意,大肆殺害、醜化士族。
唐朝覆滅後,五代十國仍為唐末政治格局及藩鎮割據的延續,各政權的統治者多不屑文人,重武輕文,資源集中於軍事,各官職多由武將擔任;從而導致武人干政嚴重,叛變和戰爭不斷,政權迅速更迭。
這樣的環境使社會風氣劇變,文化與儒家思想的影響力大幅降低,人們不再尊敬唐代的那些門閥,也不再渴望與士族聯姻,對於所謂的世家大族普遍產生反感。
士族富饒的家園與產業遭到破壞,引以為傲的貫冊族譜也流失,重要人物死亡,其餘族人逃亡各地。百年間士族便徹底衰亡,與庶民再無區別,其地位由鄉紳地主階級取代。
唐末五代的戰亂,亦可說是一場「階級戰爭」,徹底摧毀中國自東漢晚期以來長達約七百年、以門閥為主的政治、社會型態。幾代之後,那些散居各地的族人已各自化成不同家庭,忘記共有的傳承。
五代時,舊有統治階層毀滅,為一批新人所取代,傳統士族崩潰。宋代的望族,即使附會是某個唐代士族的後人,可信的世系都只由北宋時開始。北宋王清明《揮麈前錄》,記錄了當時最顯赫的36個望族,是全新的名士集團,和唐代的社會中堅沒有關系,已沒有一個望族可以追溯到唐及五代。
E. 南京歷史文化名人都有哪些
南京可謂是個人傑地靈的地方,自古以來,人才輩出,有帝王將相也有文人墨客。歷史的創造離不開人,而 南京文化 的形成更離不開這些歷史名人。所以,一起來細數那些對南京有著卓越貢獻的歷史名人們吧。
盧郢,金陵(今江蘇南京)人。出生年不詳,卒於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前後。五代十國南唐後主丙寅(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或乾德五年狀元。
秦檜(1090年——1155年),字會之,漢族,江寧(今江蘇南京)人,南宋著名奸臣、主和派代表人物。秦檜在南宋朝廷內屬於主和派,奉行割地、稱臣、納貢的議和政策。第二次拜相期間,他極力貶斥抗金將士,阻止恢復;同時結納私黨,斥逐異己,屢興大獄,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
傅善祥(1833年——1856年),江蘇南京人,太平天國女狀元,也是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女狀元。自隋朝開科舉考試之先河,明朝從進士中拔出最佳者冠以狀元之稱。縱觀歷史,狀元不算稀奇,女狀元直到太平天國開創科舉女科才得以產生。
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郡武進縣東城裡(今江蘇省丹陽市訪仙鎮)人,南北朝時期梁朝政權的建立者。蕭衍是蘭陵蕭氏的世家子弟,為漢朝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父親蕭順之是齊高帝的族弟,封臨湘縣侯,官至丹陽尹,母張尚柔。他原來是南齊的官員,南齊中興二年(502年),齊和帝被迫「禪位」於蕭衍,南梁建立。蕭衍在位時間達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前期任用陶弘景,在位頗有政績,在位晚年爆發「侯景之亂」,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於台城,享年八十六歲,葬於修陵,謚號武皇帝,廟號高祖。
鄧廷楨(1776——1846),號妙吉祥室老人、剛木老人。漢族,江蘇南京人。祖籍蘇州洞庭西山明月灣。清代官吏,民族英雄。嘉慶六年進士,工書法、擅詩文、授編修,官至雲貴、閩浙、兩江總督,與林則徐協力查禁鴉片,擊退英艦挑釁。後調閩浙,坐在粵辦理不善事戍伊犁。釋還,遷至陝西巡撫。有《石硯齋詩抄》等多部著作傳世。江蘇南京市有「鄧廷楨墓」可供瞻仰、憑吊。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祖籍琅琊(今屬山東臨沂),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王獻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漢族,祖籍山東臨沂,生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書聖王羲之第七子。東晉著名書法家、詩人、畫家,晉簡文帝司馬昱之婿。官至中書令,為與族弟王珉區分,人稱「大令」,與其父王羲之並稱為「二王」。王獻之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攻草書隸書,也擅長繪畫。他自小跟隨父親練習書法,胸有大志,後期兼取張芝,自創新體。他以行書和草書聞名,但是楷書和隸書亦有深厚功底。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目其畫為「中品下」。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而立,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集六卷,今編詩四卷。
曹雪芹(約1715——約1763),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作者,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籍貫沈陽(一說遼陽),生於南京,約十四歲時遷居北京。曹雪芹是江寧織造曹寅之孫,曹顒遺腹子(一說曹頫之子)。
祖沖之(429年4月20日——500年),字文遠,范陽薊縣人,中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科學家。祖沖之的祖父祖昌曾任劉宋的「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祖沖之的父親也在朝中做官。祖沖之從小接受家庭環境的熏陶,學習家傳的科學知識。青年時進入華林學省,從事學術活動。一生先後任過南徐州(今鎮江市)從事史、公府參軍、婁縣(今崑山市東北)令、謁者僕射、長水校尉等官職。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圓周率,天文歷法和機械四方面。為中國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號華陽隱居(自號華陽隱居)。著名的醫葯家、煉丹家、文學家,人稱「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經注》、《集金丹黃白方》、《二牛圖》、《華陽陶隱居集》等。
F. 我國的姓氏世家稱號有哪些
1、泰山羊氏
泰山羊氏,亦稱太山羊氏,是中國古代泰山郡的一個羊姓士族,自東漢至魏晉南北朝一直活躍於政治及軍事舞台。
羊續為東漢南陽太守,他有三子:羊袐任曹魏京兆太守,羊衜任曹魏上黨太守,羊耽任曹魏太常。
到了西晉時,因為羊祜是開國元勛,加上羊祜之姊羊徽瑜是司馬師之妻,所以使羊氏家族的勢力達到最強。進入東晉南北朝以後,羊氏家族的勢力和影響開始減弱。
楊敞玄孫楊震官居東漢太尉,號稱「關西孔子」,其子楊秉、孫楊賜、重孫楊彪皆為太尉,時稱「四世太尉」、「東京名族」。
G. 上流社會的「六大世家」分別是什麼
現在並沒有「六大世家」。
中國古代上流社會的「六大世家」分別是:會稽顧家,汝南周家,中山張家,吳興沈家,隴西李家,東海陳家。
但六大世家輝煌只是歷史,而不是現實,現實只是文化名人出的較多而已,因此只是古代時一個稱號而已。
H. 我想中國文化底蘊傳承幽遠,應該是有古武術和武學世家的,我想知道,至今隱世古武世家有哪些都是些什麼
昆侖、峨眉、少林、武當這些都是存在的
現在的武術分法不分派了,分招:
比如太極拳傳人、螳螂拳傳人、詠春拳傳人什麼的。
I. 有哪些古代文人在台州
台州,自三國吳太平二年(257)置臨海郡至清末, 入《台州府志》和各縣縣志有傳的人物共 5221人。其中:名宦667人、宦業711人、儒林112人、文苑885人、隱逸308人、方外256人、 方伎 256人、義行358人、一行430人、孝友372人、寓賢 280人、其他586人(因立傳列目不一,如天台縣的「耆善」和寧海縣的「耆德」等)。屬台州本籍的4096人(天台1041人、臨海945人、黃岩810人、寧海512人、溫嶺405人、仙居261人、玉 環122人)。客籍人物1125人。�
台州歷代入志人物分類表�
據考,台州歷代有進士1091人(內武進士184人)。在907 位文進士中, 臨海357人、 黃岩198人、天台85人、仙居105人、太平18人、寧海131人、籍貫不明13人,以宋(587人)、 明(271人)居多。
說明:(1)宋選舉有賜進士、特奏名、上舍兩優釋褐、上舍該恩釋褐等, 清有博學宏儒科、經濟特科等,皆不列。�
(2)太平(溫嶺)明成化五年立縣以前,主要屬於黃岩, 故成化五年以前皆計入黃岩。寧海 、臨海包括今三門縣,臨海、黃岩包括今椒江。玉環縣共有進士7人(宋3人、明3人、清1 人),因當時不屬台州,《台州府志》未計入。�
以上人物中,據民國《台州府志》載:自晉至明,見正史有傳者80人(列傳46人、附傳34人 ),而府志實際所列只有78人,李匡、徐似道、王一寧、余寬、王純、應大猷、應良、 蔡雲程、楊時熙等9人正史僅提及姓名而未見有傳。 現經考證,台州見正史有傳者當為87人 (列傳52人、附傳35人),加上《清史稿》有傳的9人(列傳5人、附傳4人),共為96人。 以宋(20人)、明(56人)為盛。
在歷代科舉中,台州出過王會龍、泰不華、秦鳴雷三位狀元和葉祟、陳正大、陳桂芬 等三位 武狀元;此外,明代還有陳燧鄉試、會試皆第一,俗稱「二元」,又有葉恩、趙鼎、陳選 等皆為會元;另有杜文甫、杜寧、喻長霖為榜眼,裘淳、葉厚質為探花,張〓為武探花。
綜觀台州歷代人物,秦漢時期無聞,六朝隋唐五代甚微,尤其是仕途名宦,更是無幾。唐代 以前,以「宦業」入志立傳的共32人,而台州本籍僅6人。 這一時期比較著名的人物,一是 詩人項斯和羅虯;二是中唐農民起義首領袁晁。�
到了宋元時期,台州的文化得以迅速開發,朱熹講學江南,台州特盛,文人學者輩出,著述 尤豐,世稱「小鄒魯」。尤其是南宋,政治中心南移臨安,台州成為輔郡,經濟文化得到長 足發展。這個時期,台州有宰輔錢端禮、謝廓然、陳騤、謝深甫、錢象祖、謝堂、杜范、賈 似道、葉夢鼎、吳堅等10人。還有一位垂簾聽政的太皇太後謝道清,她詔書全國起兵勤王, 起用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抗元,託孤陸秀夫南下以圖復國,捨身保護臨安城以減輕塗炭 。這個時期比較著名的人物還有宋代的義軍首領呂師囊和隨文天祥抗元的杜滸和張和孫,以 及著名詩人楊蟠、左緯、徐似道、戴復古等;元代,台州入仕者銳減,但詩壇極為活躍 ,詩人彪炳,清初有人編過一部總集性的《元詩選》,其中台州籍詩人有陳孚、黃庚、泰不 華、陳基、柯九思、丁復、項炯、潘音、潘伯修、鄭守仁、楊敬德、陳德永、方行、元叟禪師、一愚禪師等15人。
明代,又是一個人才鼎盛期,出任閩、粵、桂、滇、湘、贛、魯、豫、晉9 省布政使( 主持 全省的行政長官)的有陳員韜、陳選、蔡潮、蔡雲程、金立敬、戴德孺、王宗沐、王士琦、 龐泮、應大猷、王啟等11人;任都察院都御史(正二品)的有吳時來,任副都御使的有夏迪 、夏塤,任各省按察使(正三品)的有趙象、侯緘、項思教、林鶚等。期間,明嘉靖間何寵 任潮州知府時,組織民眾自衛抗倭,死後被奉為潮州城隍之神。明萬曆間,張元勛為抗倭名 將,王士琦曾赴朝鮮指揮水陸兩軍平定三路入侵倭寇;同期,泉州同知何舜齡,率軍驅走盤 踞澎湖的荷蘭殖民者;清順治時陳函輝擁立魯王朱以海反清復明。�
清代的前期和中期台州進士幾乎停科,但由於教育進一步得到重視,文人學士 倍增,出現了不少「文化世家」。諸如天台的「二齊」(齊召南、齊周華),臨海的「三洪 」(洪頤煊、洪坤煊、洪震煊),三門的「吳門三才女」(葉素娘、吳蕙芳、吳茜雲)等。
清道光間在鴉片戰爭中,參將張玉衡等七名台州籍勇士駐守鎮海金雞山,在還擊入侵英軍中 全部陣亡;還有因抗英有功而受封為「武顯將軍」的林正陽;清光緒間農民起義首領金滿等 。同時還出了一批才女和女傑,如嚴蕊、潘碧天、馮光奴、王郁蘭等。�
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中,臨海大石起義首領梁佩書聚眾數百人響應侍王李世賢,被呼之 為「書大王」;還有招納四方義士投奔太平軍,後被封為「恩賞將軍」的林秉均。 1899年,應萬德率眾搗毀天主教堂11處,系「台州最大的教案」。�
1912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一舉推翻了清王朝。台州參加這次 革命運動比較有名的計127人,著名人物有王文慶、楊鎮毅、 楊哲商、王萼、張翅、周永廣 、朱文劭、王犖、陳韶、祁文豹、陸翰文、張任天等。�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發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反帝愛國運動,台州籍學生陳藎民、牟正非、孫 德忠、周炳琳、王恭睦、牟謨、項士襄、沈倫等積極參與,陳藎民第一個沖進軍閥曹汝霖 宅院,痛打賣國賊章宗祥。
J. 少年派反應了哪些社會現象
暑假剛開始,熱播劇《少年派》已快接近尾聲,孩子們都特別喜歡看,每天都在看,作家六六站在一個平凡人的視角將這部劇真實而自然的展現在觀眾面前,讓孩子們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每一個場景都是那麼自然貼近生話,就好像發生在自己學校或家裡的畫面,劇中金句不斷,灰諧幽默輕松!
劇中描寫了四個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高中學生:單親身家鄧小琪,富二代出生的江天昊,文化書香門弟的高知識分子錢三一,溫情普通出生的林妙妙,他們分別代表當今社會里四種階層的家庭模式,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優缺點吧,先說林妙妙家吧,她家雖然條件不算富裕,屬於奔小康家庭,可她父母相親相愛,工作可以,給孩子一個溫馨幸福的家。父親的失業,給這個家帶來不小的影響,可好在母親足夠智慧勇敢強撐起這個家,度過難關,另外就是最普遍的教育問題,這兩點就是林妙妙家庭問題,也代表中國大部分家庭的問題。
再來說說鄧小琪家,她屬於單親家庭的代表,雖然生活無憂,但是永遠缺失父愛和陪伴,活得比較壓抑的孩子,極度缺乏安全感!
錢三一是文化世家,家境英實,父母優秀,孩子也遺傳了優秀的基因,成為中考狀元,學習成績優異,成為青華大學才子,可父母的離異,父親再婚也讓這個原本幸福的家散了,離婚在當今中國大行其道,尢其在中考過後,離婚潮來勢凶凶,讓很多家庭散夥了,
江天昊是標準的富二代家庭,江天昊身上滿是土豪氣質,張揚霸氣,但不胡作非為,面臨家裡破產,亳不懼怕,積極創業為家庭分優,充分展現了青年人應有的擔當和大格局,自信不盲目,充滿信心開創未來值得孩子們學習。我們不由得想說,江天昊好樣的,加油!今天的青少年生活環境優越,又有父輩們保駕護航,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比較脆弱,受挫能力為零,江天昊是所有青少青承受挫折的楷模,作家六六以點帶面折射出青少年的受挫能力需要積極培養!
該劇還積極響應了二胎政策的宣傳,高考歷來被中國家庭重點關注,知識改變命運的真理是不容置疑的!以及側面反應了全職主婦將成為高危職業,同時也提到孩子早熟和原生家庭的關系,雖然是幾筆帶過,可也反應了真真切切的生活現象!這部劇能大火,也是情理之中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