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列舉創業成功的企業家有哪些人他們的企業文化都是什麼
例如如下:
1、陳歐(聚美優品首席執行官)
聚美優品的陳歐,是一名標準的大學生企業家。
2010年,陳歐獲得了美國 斯坦福大學的MBA學位,並於2014年3月、5月16日創辦了化妝品電子商務網站。聚美優品在美國正式上市,市值超過35億美元。
2、王興(美團首席執行官)。
王興,校內網,飯否網,美團網的聯合創始人。回國創業,先後創辦了校內網,飯否網。2010年3月,上線推出新項目美團網。
3、周源(知乎首席執行官)
周源畢業於東南大學,獲得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在創建知乎之前,他有過一段不成功的創業經歷。
2010年8月,周源創立了知乎公司,擔任首席執行官。知乎是一個知識問答社區,這是一個定義。什麼是自媒體創業,可以了解當前時興的自媒體。
⑵ 我手機打開相機頭像是倒的,後攝像頭打不開,怎麼樣才能弄好
我手機打開相機頭像是倒的,後攝像頭打不開,怎麼樣才能弄好,建議進入【設置】——【應用管理】——【相機】,點擊清除數據後關機重啟,經過以上嘗試問題依然存在,可攜帶手機前往當地官方客戶服務中心檢測。
⑶ 與百度知道同是問答起步的知乎為什麼做成了知識社區
網路知道和知乎對於目前來說都不陌生
1、從小而美邁向大而美
「封閉」發展了兩年,知乎團隊終於在2013年4月26日開放了知乎賬號注冊,而知乎網頁也是在開放注冊之前沒多久才對外開放。邀請制在那一天成為歷史,知乎的「改革開放」迎來的則是奔涌而來的用戶。
從開放前的40萬注冊用戶,到開放後400萬用戶,知乎只用了9個月時間。而開放的4年時間里,知乎的注冊用戶數達到了7000萬,用戶紅利背後則是無限的商業想像空間。
從正式對外開放伊始,知乎團隊的產品戰略就發生了轉變——知乎不再只是小而美,而是要做大而美。
原本封閉的運營策略,要變得更加開放,不僅僅只是注冊制度從邀請制轉向公開制。知乎需要更多的互聯網用戶能看到自己平台的優質內容,因此在很多內容下方都放上了分享的按鈕,可以一鍵分享到各個社交媒體平台。
除了這些小的舉措,知乎團隊也憋了大招——將優質內容進行高度濃縮,然後集中化向外界傳播——開放注冊一個月後,就上線了《知乎日報》。
《知乎日報》就是將知乎上每日產生的優質內容,進行搜集、整理、編輯,然後以媒體刊物的形式供用戶消費。這些被搜集起來的內容,都是被用戶廣泛認可,並點贊頂上去的既專業又認真的回答。
知乎一旦開放,並開始使用大眾傳播策略,形成的勢能就好似多年高門緊鎖的深宮大院開始向一般老百姓開放,立馬就引來無數想要一覽皇家風採的各方遊客。但同時也會帶來一個負面影響——原本精緻優雅的宮廷環境會由於人流的暴增而變得不再優雅。
數量與質量幾乎就是無法同時保證的,知乎用戶暴增必定帶來內容的「水化」,問題回答的風格漸漸從專業化開始轉向泛娛樂化。如果不做干預,並將沖擊知乎的根基——提供高質量知識問答的平台定位。
失去了內容質量,就會漸漸失去社區的本身價值,很多瘋起又急速隕落的社區往往都是踏入了這個深坑。但緊緊勒住社區的入口,不讓太多的人進來,社區又會止步於小而美的困局,難以做大。這幾乎就是一對兒偽命題。
知乎在2013年選擇了大而美策略,就註定了必須面對並解決內容「水化」的問題。
2、應對內容「水化」
社區內容質量的下降,往往是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隨著新用戶的大量湧入,帶來社區氛圍惡化,從而導致優質的老用戶離開;另一方面就是新來的用戶發現社區氛圍惡化,變得不再認真,從而導致內容質量進一步下降。
首要任務是留住老用戶,知乎的應對方式就是提供「激勵」。知乎的激勵方式很簡單,就是原本的「投票」機制。只要用戶足夠認真的回答,憑借專業素養就能得到其他用戶的認可和贊同,從而得到更多的點贊,其回答也能始終保持高的排位。
除此之外,知乎沒有像其他社區一樣做一些積分、排名等的激勵手段。因為這種中心化的運營方式,會給「作惡」留足空間。而知乎的基本運營機制,始終就只有「提問、回答、感謝、投票、關注」5個維度,後來又加入了「分享和收藏」兩個功能。
當然,這還不夠。為了留住優質用戶,知乎想了很多其他辦法,核心一點就是幫助優秀內容創作者打造「個人品牌」。知乎精選、知乎日報、還有知乎和外界媒體的很多合作,都會想辦法給優秀內容創造更多的傳播機會,為優秀內容創作者帶去更多曝光,從而帶去更多領域內合作。
當然,到了知識付費興起後,知乎平台自有的知識付費產品就可以為優質內容創作者帶去更多價值,包括收入和名望等(這些是後話,我們會在第三部分做細致剖析)。
另外一方面是保證新用戶的留存,而且是以認真的態度留下來。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就像周源在一個回答中提到的:
一個社區想要規模化運轉,一定需要 4 個要素,第一是規模,多才不同,不同即豐富;第二是成本,溝通交流成本要足夠低,否則社區運轉速度會很慢;第三是清晰度,每個用戶都明確從社區中可以干什麼,獲得什麼;第四,這也是最重要的,最容易被忽視的,就是文化。
最重要的還是文化。控制不是目的,讓用戶自動遵守規矩才是有效手段,而這個目標的實現需要文化。
知乎官方一直強調的知乎文化就是:「認真、專業、友善」。認真和專業的邏輯在第一部分我們已經講過了——死磕認真,方能專業,這是一個循環往上的自我優化過程。而友善的提出,則是要求知乎用戶們能秉持客觀公正的立場去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不要在社區內打嘴仗,互相對罵,把社區氛圍推向惡俗化。
當然這個很難完全避免,知乎團隊的做法就是「舉報+監管」。不良內容知乎會嚴格刪除,水化的內容則會被折疊,嚴格控制社區內容的質量,讓新來的用戶感覺到知乎的專業和認真態度,從而以認真專業的態度留下來。
在大而美的道路上,在用戶暴增的過程中,防止社區內容「水化」,這是知乎最為關注也是花費精力最多的領域。但這也帶來其他方面的副作用,能明顯被認識到的就是在其他重要戰略方向上的重視不足,比如在移動化上的行動遲緩。
3、戰略級失誤:在移動化上的行動遲緩。
知乎上線的時間節點和移動互聯網的興起節點差不多重合,最早在知乎上活躍的用戶也大多是互聯網圈兒的,因此知乎差不多見證了整個移動互聯網的崛起過程。但偏偏知乎本身,在移動化上的行動特別遲緩。
直到2016年,知乎在移動端的建樹依然乏善可陳。最初上線的知乎APP基本只有「閱讀」的功能,知乎日報的移動端甚至連用知乎的登錄賬戶都沒法登錄。在最近5年的知名應用中,不重移動重web的恐怕只有知乎一家。
這個偏向在一個早期的知乎問答中就能看出端倪——有人問「為什麼知乎不提供手機客戶端」,周源回答「知乎團隊人不多,『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肯定要往後排」。周源還用雙引號特別指明,移動端是重要而不緊急的。
但經歷過移動浪潮的我們,都清楚移動化才是一個互聯網公司這幾年最重要且緊急的事情。像阿里和騰訊都把自己從PC順利過渡到移動,稱之為是在懸崖邊上走了一趟。
從查詢到的資料可了解,此後周源的在內部郵件中就強調過:「我們變化不夠快,對用戶理解不夠深,缺乏把產品從好用提升到優秀的緊迫感,事實上,很多地方我們還稱不上好用。」
直到2016年姬十三的果殼網推出了兩款產品「在行」和「分答」,在移動端狙擊知乎,知乎才正式對移動端認真起來。其產品的迭代速度也才開始明顯加快,以致接連放出了「值乎」、「知乎Live」、「知乎書店」、「知識市場」等大招。
可以想見,2017年知乎肯定會把移動端當作戰略重心。雖然在移動上戰略失誤,但知乎憑借其高質量內容輸出的核心優勢依然站到了知識付費風口的前端。
⑷ 中國圍棋流派
中國的圍棋流派很少聽說,日本比較流行流派一詞。大體如下:武宮流:落子喜指向中央。這種布局方法和傳統重視實利的道理違背,所以特別出名。
治勛流:特別愛好實利,能占的先佔。棋士特別重視實利,通常被稱為「治勛流」。
加藤流:對局喜殺對方大龍,從棋盤一邊殺到另一邊。按照棋理,攻擊時最好是倚靠或雙擊,也就是先鞏固自己之後再行攻擊,借攻取利。但加藤流不吃這一套,有機可趁時,就開始強殺。
秀策流:執黑時以堅實為主,下兩循環小目,誘對方掛角,然後趁機占第三個小目(秀策1、3、5布局)。對方若再掛角,便以小目為中心的尖手。一邊壓迫對方之掛,一方面形成均衡堅實的局面。
中國流:據說是中國大陸棋士所研究出來的布局,先下一星位,再下同邊小目,然後第三手拆占邊星下一路的三線或四線。利用沒締角的小目引誘對方掛角,然後加以攻擊。這是一種故意露出破綻誘使對方攻擊的布局。配合前面說過的「加藤流」,會成為一盤攻殺的好棋。
海峰流:又稱「二枚腰」。佔領兩個角星,整體堅實穩定。
小林流:兩立小目,然後占據中間邊星,類似一個山形的陣勢,攻守兼備。這種布局靈活多變,以實利為主。布局的策略是適當的利益交換,讓對手在不知不覺中落入劣勢。讓別人賺八塊,自己賺十塊。
高川流:築厚勢,但是拿來交換利益的。和「小林流」很像,都必須精確細算。這種布局避免復雜的定石,用簡單平凡的著手,細算而不爭先,緊追對方。除非對手有把握從頭領先到尾,否則稍有失誤,馬上逆轉。
秀行流:築厚勢,但有時天外飛來一筆,或是見似過緩的著手。等到十幾手過後,才讓人發現 剛才那手棋的厲害。這種布局必須要有豐富的經驗和敏銳的棋感。一般業余棋士很難學習。
清源流:重視速度及子的效率。
�田流:善長處理做活及尋找對方破綻,又稱「剃刀流」。
石田流:以細膩手法處理棋形。
⑸ 信陽毛尖的茶文化發展歷史
信陽毛尖的茶 文化 有著悠久的歷史,那麼你們知道信陽毛尖茶文化的發展歷史嗎?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信陽毛尖的茶文化發展歷史,一起來看看。
信陽毛尖的茶文化發展歷史
中國茶葉生產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之前就已開始。茶樹原產於中國西南高原,隨著氣候以及治、經濟、文化、交通等方面的發展變遷,茶樹又在氣候溫和的河南南部大別山信陽生根。
唐代,茶葉生產發展開始進入興盛時期,公元760—780年間,茶聖陸羽編寫的世界第一部茶書《茶經》,把全國盛產茶葉的13個省42個州郡,劃分為八大茶區,信陽歸淮南茶區。北宋時節蘇東坡謂:“淮南茶信陽第一。”西南山農家種茶者多本山茶,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閩以下。
歷史上,信陽毛尖主產於信陽市、信陽縣和羅山縣(部分鄉)一帶。信陽毛尖獨特風格的形成是在20世紀初期,清代季邑人蔡竹賢提倡開山種茶,隨後出現了元貞(震雷山)、廣益、裕申、宏濟(車雲)、博厚、森森(萬壽)、龍潭、廣生等八大茶社,發展茶園面積有400餘畝,逐漸改進完善了毛尖的炒制工藝。新中國建立以後,國家對發展茶葉生產極為重視,採取了一系列扶助 措施 。
民國時期,茶葉生產繼清朝之後,又得到大力發展,名茶生產技術日漸完善。信陽茶區又先後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統稱為“八大茶社”。由於“八大茶社”注重製作技術上的引進、消化與吸收,信陽毛尖加工技術得到完善,1913年產出了品質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為“信陽毛尖”。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信陽中部五里店、彭家灣、遊河以及西北部的高梁店、王崗、邢集等鄉的丘陵崗地上陸續發展。1967年春天,農業局的科技人員指導茶種引過淮河以北的二十五里崗,建立了紅旗茶場,朱堂、澀港、彭新、青山四個鄉,這是解放初期國家統購統銷茶葉時開始確認的。
1987年,考古學家在信陽地區固始縣出土的古墓中發掘有茶葉,考證距今已有2300多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信陽茶葉生產得到更大的發展,信陽毛尖茶生產技術得到推廣,生產區域不斷擴大。
1993年,信陽的師河區(原信陽市)、平橋區(原信陽縣)、羅山縣、潢川縣、固始縣、光山縣、商城縣、新縣、息縣七縣二區都有信陽毛尖茶生產。
信陽市8縣2區中有133個鄉鎮、1245個行政村產茶;茶園總面積已達100萬畝;年產干茶2000萬公斤,茶葉綜合產值20億元。現有茶農95萬餘人,茶業從業人員超過100萬人。
2007年,茶農因種茶人均收入1796元,佔全市農村人均收入的50%,在一些茶葉生產專業村,種茶收入占農民收入的90%以上,茶葉已成為信陽山區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是富民強市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
2006年,中共信陽市委、信陽市人民政府印發了《關於做大做強茶產業的意見》,制定了《信陽市茶產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規劃到2010年全市茶園面積發展到150萬畝;實現畝產值5000元,茶葉總產值60億元,茶農年均收入3000元以上,茶產業綜合產值達到70億元;培植1至2個銷售額達億元的國家級龍頭企業,3至5個省級龍頭企業;創建1至2個國家馳名商標,5至8個省著名商標;建設投資額超5000萬元的茶文化旅遊項目2至3個,超億元的1至2個,重點完成信陽茶博園、茶示範園、南灣盛典天下茶道旅遊項目和茗陽天下茶博館等建設工作。
信陽毛尖茶文化發展過程
信陽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記載,唐代陸羽《茶經》和唐代李肇《國史補》中把義陽茶列為當時的名茶。宋朝,在《寧史·食貨志》和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中把信陽茶列為名茶。元朝,據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載:“光州產東首、淺山、薄側”等名茶。明朝,對名茶方面的記載很少。清朝,茶葉生產得到迅速恢復。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葉生產又一個迅速發展時期,制茶技術逐漸精湛,制茶質量越來越講究,在清未出現了細茶信陽毛尖。
清光緒末年(1903-1905),原是清政府住信陽緝私統領、舊茶業公所成員的蔡祖賢,提出開山種茶的倡議。當時曾任信陽勸業所所長、有雄厚資金來源的甘周源積極響應,他同王子謨、地主彭清閣等於1903年在信陽震雷山北麓恢復種茶,成立“元貞”茶社,從安徽請來一名余姓的茶師,幫助指導茶樹栽培與製作。
1905-1909年甘周源又邀請陳玉軒、王選青等人在信陽駱駝店商議種茶,組織成立宏濟茶社,派吳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帶買茶籽,還請來六安茶師吳記順、吳少堂幫助指導種茶制茶。制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 方法 ,用小平鍋分生鍋和熟鍋兩鍋進行炒制。炒茶工具採用帚把,生鍋用把長0.5米、把粗0.1米的帚把2個,雙手各持1把,挑著炒。熟鍋用大帚把代替揉捻。這就是信陽毛尖的最初製作技術。
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沖、小孫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帶動下,毗鄰各山頭茶園發展均具有一定規模。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購買茶籽並學習龍井炒制技術。回來後,在“瓜片”炒製法的基礎上,又把“龍井”的抓條、理條手法融入到信陽毛尖的炒制中去,改生鍋用小把炒制為生熟鍋均用大帚把炒制。用這種炒製法製造的茶葉就是當今全國名茶信陽毛尖的雛形。
民國時期,茶葉生產繼清朝之後,又得到大力發展,名茶生產技術日漸完善。信陽茶區又先後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統稱為“八大茶社”。由於“八大茶社”注重製作技術上的引進、消化與吸收,信陽毛尖加工技術得到完善,1913年產出了品質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為“信陽毛尖”。
為了迎接1915年巴拿馬運河通航而舉行的萬國博覽會,1914年,信陽縣茶區積極籌備參賽茶樣,有貢針茶、白毫茶、已熏龍井茶、未熏龍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1915年2月,在博覽會上,經評判,信陽毛尖茶以外形美觀、香氣清高、滋味濃醇的獨特品質,被授予世界茶葉金質獎狀和獎章。信陽毛尖從此成為河南省優質綠茶的代表。1958年,信陽毛尖在全國評茶會上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
信陽毛尖的茶文化種類
明前茶
清明 節(陽歷4月5號)前採制的茶葉。春天剛剛冒出的嫩芽採制而成。這期間的茶葉嫩,喝著有種淡淡的香。因為生長速度慢,幾乎100%嫩芽頭,是信陽毛尖級別最高級別的茶。最大特徵是芽頭細小多豪湯色明亮。
穀雨 茶
穀雨(陽歷4月20號)前採制的茶。春季溫度適中,雨量充沛。茶葉的生長正在含苞怒放,一芽一葉正式形成。泡好’條形‘雖然僅次於明前級,但是味道稍微加重了。這種茶結合了對信陽毛尖外形的檔次感、還它的口感為一體。(外形,口感各佔50%)。主要適合稍高檔消費的人群。
春尾茶
春天末期(陽歷6月份)前採制的茶。經常說雨前茶就是這個時期的茶。和明前茶、穀雨茶相比,但是耐泡好喝,價位相對比較便宜。
夏茶
夏天採制的茶。葉子泡出來比較大、寬。茶水比較濃,味道微苦,耐泡。
白露 茶
⑹ 南部縣票厘三十年津貼匠周源義十兩銀錠值多少錢
銀錠,這種承載著悠久貨幣文化和歷史的古代錢幣,雖然已經退出了商業舞台,但它現在的價值卻是不容忽視的。銀錠是經由銀匠之手鑄成,因此每一件銀錠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現今存世的古代銀錠,非常稀少,而銘文錠更是不多見。如今,古代銀錠作為一種珍貴的收藏品,被各路專家學者及收藏者們爭相看好。別看銀錠是一種古代貨幣,但是其存世量並不多。1933年,中國幣制開始廢用銀兩,加上大量白銀外流,因此銀錠在市場上總存世量較少。另外,銀錠具有較高的保值功能,近幾年價格暴漲。清代最小的散銀也達百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