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雲南為什麼會有這么多少數民族分別都是什麼民族
眾所周知,雲南是我國西南邊的一個特殊的省份,不僅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地理環境,還是我國最多少數民族聚居地。在這不到40萬平方千米面積的地區居住著差不多5000萬的常住人口,其中超過三分之一都是少數民族。據統計,雲南省內除了漢族以外,居住著52個少數民族,皆因雲南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使得雲南地區有著如此多民族居住。
最後,雲南省內的少數民族約佔全國總數的80%,也因為極其豐富的少數民族使得雲南的民俗文化如此的絢爛多彩。
㈡ 雲南有哪些少數民族
雲南,生活著26個民族,其中25個少數民族中的15個民族為雲南所特有。
彝族 雲南的彝族中,位於雲南中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南部的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雲南境內彝族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彝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崇虎、尚黑、敬火、愛武是彝族文化的幾個鮮明特點。而彝族的十月太陽歷,可與聞名於世的瑪雅文明相媲美。 特色:彝族打歌
白族 白族,主要住在於雲南西北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崇尚白色。除「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及漢族的年節外,白族還普遍崇奉一村一方的保護神一「本主」,各地還有迎神賽會等等。 特色:三道茶
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聚居於滇南紅河兩岸的哀牢山區,是雲南高原上典型的梯田稻作農耕民族。哈尼族是一個富有創造力的民族,他們依山就勢,創造了令世界稱奇的梯田文化。 特色:長街宴
壯族 雲南的壯族中80%聚居於雲南東南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壯族女子善紡織,編織的「壯錦」以色彩絢麗和圖案精美聞名。男子多穿自織青布對襟上衣,下著寬邊大褲,以青藍帕纏頭;壯族女子的鞋、帽、胸兜等都用五色絲線綉上栩栩如生的花紋、鳥獸、人物、花卉等圖案,色彩十分艷麗。 特色:紅繩示愛
傣族 傣族是「百越」族群的後裔。雲南南部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是傣族的主要聚居地。傣族信奉南傳上座部佛教。 特色:串姑娘、拴線禮
苗族 苗族主要分布於滇東、滇南地區。苗族沒有文字。他們的歷史文化主要通過口耳相傳。擅長色彩工藝,他們的挑花、刺綉、蠟染聲名遠播。苗族人深信:銀,具有傳奇的驅邪神力。苗族女子愛戴銀飾。 特色:銅管樂
回族 雲南的大部分地區都有回族。回族信仰伊斯蘭教,在回族聚居的村寨都有回族的清真寺。回族的節日多同宗教活動有密切的聯系。 特色:開齋節、古爾邦節
傈僳族 傈僳主要聚居於雲南西北部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手不離弩弓,是傈僳族漢子勇武勤勞的寫照。勤勞的傈僳婦女大多身穿麻布長裙,耳戴銅環串,頭上以珊瑚為飾,胸前配有用瑪瑙、海貝和銀幣串成的胸飾。 特色:同心酒
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拉祜族沒有文字,他們的歷史、習俗靠口耳相傳,其創世史詩《牡帕密帕》,長達數千行,內容涉及拉祜族社會歷史的方方面面。 特色:拉祜服飾
佤族 佤族是一個跨境民族,在中、緬、泰等國均有分布。中國的佤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南部的滄源和西盟等縣。佤族崇拜水牛、虎豹、燕子等動物。 特色:甩發舞
納西族 納西族主要聚居於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納西族古稱「么些」,是古代生活在中國西北部的氐羌族群的後裔。 早在一千多年前,納西族就創造了自己神秘的象形文字,並沿用至今。其支系摩梭族有走婚的婚俗。 特色:東巴文
瑤族 雲南省瑤族主要分布於滇南河口瑤族自治縣和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等地。瑤族信仰「盤瓠神」。瑤族因其服飾的不同而有多種稱呼。居住於文山的瑤族,因善種藍靛,著藍衣而叫「藍靛瑤」。而居住於紅河一帶的瑤族,因其頭纏紅、白棉線作為飾物而叫「紅頭瑤」、「白頭瑤」。 特色:度戒、牛達
景頗族 景頗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生活在亞熱帶的景頗山上,景頗族的傳說和故事表明,景頗族最初生活在青藏高原南部,直到約600年前,他們才開始定居於此。 特色:數家譜
藏族 生活在雲南的藏族,屬於中國古代西北游牧民族羌人的後裔,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北部的迪慶藏族自治州境內,信奉藏傳佛教。 特色:轉經
布朗族 布朗族主要聚居於雲南南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勐海縣。布朗族在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等方面受傣族的影響較大。布朗族男人女人都喜好抽煙和嚼煙,布朗人還好喝一種經過發酵的酸茶。 特色:兩次婚禮
布依族 雲南的布依族主要分布於羅平多依河畔。羅平布依族沒有自己的語言,但有獨立的民族語言。布依族古稱「僚」。大約在宋朝時期,羅平的布依族就繁衍生息在這片土地上。他們的祖先是從貴州、廣西相繼遷來的。 特色:五色花飯
阿昌族 阿昌族主要聚居在雲南德宏州的隴川、潞西、梁河等縣。阿昌族無文字,但有自己的語言。他們以種植水稻為主,善釀酒,鍛冶、紡織。阿昌族最有特點的節日是農歷正月舉行的「窩羅節」。 特色:阿昌刀
普米族 普米族系遠古時代居住於青藏高原的古羌人的後裔。主要分布於雲南西北部的蘭坪、寧蒗兩縣,除信仰本民族的原始宗教外,寧蒗一帶的普米族還信仰藏傳喇嘛教。 特色:查蹉
蒙古族 現在雲南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在通海縣新蒙鄉等地。他們主要是元朝忽必烈南征雲南時的蒙古軍隊後裔。但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這個雲南高原上的草原民族仍然保持著許多本民族的習俗和風情。 特色:那達慕
怒族 怒族居住於怒江兩岸,怒族沒有文字,通曉傈僳語。直至20世紀50年代,怒族社會仍保留著原始公社的一些遺風,怒族男子對某一個女子有意,總是用琵琶來傳情;女子聽到這樣的曲調,也會以口弦對答。 特色:反彈琵琶、口弦傳情
基諾族 1979年6月6日,國務院正式將基諾族確定為中國第56個民族,這也是我國迄今為止確認的最後一個單一的民族。基諾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的基諾山。基諾族有語言而沒有文字。 特色:耳環眼
德昂族 德昂族居住於高黎貢山和怒山山脈蜿蜒伸展的雲南德宏、臨滄等地。德昂族酷愛飲茶,有一千多年的種茶歷史,有「古老的茶農」之稱。 特色:茶到意到
水族 雲南的水族主要生活在富源縣的古敢鄉。或許世居水邊,便有了對魚的崇拜,於是,便有了堪稱藝術品的水族木雕人頭儺神像——吞口。「三月三」、「祭白龍」、「祭龍節」、「春牛粑」等節日活動異彩紛呈。 特色:吞口
滿族 滿族發祥於3000多年前的中國東北地區。而今,落籍雲南的滿族主要分布在昆明、保山等地。 特色:旗頭
獨龍族 獨龍族是雲南省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居住在雲南西北部的獨龍江邊。獨龍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獨龍族人大多會說怒語。長期以來,獨龍族從事「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輔以漁獵和採集為生。 特色:紋面
㈢ 雲南獨有的十五個少數民族分別是哪些
雲南少數民族簡介: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雲南這片神奇的紅土高原。聚居著26個民族,為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其中白.哈尼.傣.納西.僳僳.拉估.佤.景頗.布朗.阿昌.怒.普米.德昂.獨龍.基諾等15個少數民族為雲南省獨有,經過長期發展,各民族在婚姻.喪葬.飯食,居住.服飾.節日.禮節.宗教.文體等方面行成了自己豐富多彩的民族風俗,有彝族的火把節,傣族的潑水節,白族的三月街,景頗族的目腦縱歌,納西族的三朵節......雲南的其它民族有回.藏.瑤,苗.布依.摩梭.水.蒙古.壯族。
㈣ 56個民族雲南佔多少個
雲南就有52個。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數據,雲南總人口約為4596萬人,人口排名為第12位,佔全國總量的3.35%。雲南是少數民族人口、種類最多的省份,全國56個民族,雲南就有52個,少數民族人口為1533.7萬人,佔全國總量的1/3,佔全省總人口的33.37%。
在雲南,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25個,其中15個是雲南特有的世居民族:拉祜族、納西族、傈僳族、基諾族、白族、德昂族、哈尼族、布朗族、傣族、佤族、景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獨龍族。人口最多的彝族,有471萬人,最少的是獨龍族,僅5884人。此外,還有16個民族是跨境民族,分別跨越緬甸、越南、泰國、柬埔寨、寮國、印度等,是國內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
雲南戲曲
雲南有曲藝83種,為全國之冠,其中少數民族曲藝56種,漢族曲藝27種。彝族歌謠據統計有七十二調,大的有梅葛調、青棚調、阿色調等。大理地區白族曲藝發展成熟,產生了三腔、九板、十八調。哈尼族曲藝種有哈巴、臘苔、優歷克等,分布在哈尼族不同的支系民眾中。
傣族神話傳說與古歌謠結合,產生了民間說唱藝術章哈。納西族形成了有故事內容的說唱藝術納西大調,傈僳族曲藝尼丹木刮,佤族曲藝柏巧、嘮瓊嘎卜(木鼓說唱),苗族曲藝然更、巴臘叭,拉祜族曲藝嘎門可等,都有大量的神話傳說曲目,它們與民間歌謠結合,通過原始宗教祭師和歌手的演唱,流行在各民族當中。
除了少數民族曲藝,雲南由於地處邊疆、多種文化在這里匯聚、交融、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故本地的漢族有與內地不盡相同的各種曲藝表演形式,有雲南花燈戲、雲南評書、雲南揚琴、洞經音樂、滇劇等曲藝與戲曲。
㈤ 雲南麗江有哪些民族蘊含納西文化精華
麗江古城,是第二批被批準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我國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兩座古城之一。此外,麗江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居住地,有著絢麗多彩的地方民族習俗。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 雲南少數民族 中看看麗江到底有多少民族。
麗江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共有12個世居民族。共有漢族、納西族、彝族、傈僳族、普米族、白族、傣族、苗族、回族、藏族、壯族、摩梭人12個世居少數民族。
2010年麗江市5個縣的人口中,漢族人口為537893人,占總人口的43.21%;
各少數民族人口為706876人,占總人口的56.79%;
其中,彝族人口為243282人,占總人口19.54%;納西族人口為240580人,占總人口的19.33%;傈僳族人口為115730人,占總人口的9.30%。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了56751人,增長了11.8%,占總人口的比重增加了0.5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61372人,增長了9.51%,占總人口比重減少了0.5個百分點。
彝族
彝族,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國西南的雲、貴、川三省,總人口約900多萬,中國戶籍登記的有871萬4393人(2010年),越南、寮國、緬甸等國還有近百萬人口。
納西族
納西族是中國56個民族之一,絕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麗江市。納西族有本民族語言,納西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納西族在藝術方面獨樹一幟,其詩文、繪畫、雕塑、樂舞藝術名揚古今中外,納西文化受漢文化影響較深。
傈僳族
傈僳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中心在中國原來的西康省(即現今雲南省、四川省、西藏之間的州縣)和古代麗江地區和雲南騰越州的坎底地區、江心坡地區(即現今緬北克欽邦的葡萄縣,為中國傳統線和英國麥克馬洪線東段之間的未定界領土於1960年歸屬緬甸邦聯而設立的)。節日有傈僳族新年闊時節日,刀桿節。
㈥ 獨具特色的雲南少數民族文化
雲南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居住著4000萬以上的少數民族,其中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納西族、景頗族等10多個民族為雲南省獨有。各民族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也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白族
白族,共有人口160萬人,其中雲南有134萬,而在這134萬人中,又有80%以上的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20%不到的白族,散居昆明、元江、麗江、蘭坪等地。
白族自稱百子、白尼、白伙、白人。白族的歷史悠久,經濟文化發達,公元前二世紀就與中原漢族有較為密切的經濟文化聯系,受其影響較深,現在習俗部分與漢族相同。
白族使用漢字書寫,但也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藝術豐富多彩。如優美動人的民間傳說《望夫雲》、《蛇骨塔》等;音樂舞蹈有《大本曲》、《白族調》、《霸王鞭》等。白族的文化水準較高,各種人才輩出,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及「四合五天井」雕龍畫棟、鳳翥龍翔,具有很深的文化內涵,遠近聞名。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大理地區的白族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海東地區的白族男子則外套皮領褂,或皮質,或綢緞,俗稱「三滴小」,腰系皮帶或綉花肚兜,下著藍色或黑色長褲。女子服飾則各地不一,大理地區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是淺色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腰系綉花短圍腰,下著藍色寬褲,足穿綉花「白節鞋」。
哈尼族
哈尼族共有125萬多人,其中雲南有124.8萬多人。哈尼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紅河和瀾滄江的中間地帶的哀牢山區。其族源和隋唐時期的「和蠻」有關系,有「哈尼」、「和尼」、「布都」、「碧約」、「卡多」、「雅尼」等自稱。他稱有20多種,建國後統稱為哈尼族。哈尼族的歷史悠久,早期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人。隋唐時代,哈尼族與彝族的先民又同被稱為「烏蠻」。哈尼族有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至今仍在村村寨寨蔚然成風。
哈尼族的服飾多為黑色、藍色鑲彩色花邊。男子多穿對襟上衣和長褲,以黑布或白布包頭,老人喜戴帽。女青年愛用銀鏈、銀幣、銀泡為胸飾。哈尼族民間口頭文學豐富多彩,但由於有語言無文字,有的已失傳。哈尼族喜愛音樂,男女老少能歌善舞,平時都喜歡隨身攜帶樂器。
在盛大的傳統節日里,哈尼族男女唱歌跳舞、打摔跤、磨秋、射弩,熱鬧異常。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把宴席擺到街心,飯桌相連成長龍,進行長街宴,同喝「街心酒」,共慶新春佳節。表現了哈尼族相親相愛,團結互助的精神。
傣族
傣族人口162萬多人,其中雲南有101.4萬。傣族是雲南特有的民族,世代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氣候的肥沃富饒的壩子,主要聚居在西雙版納、德宏兩州和耿馬、孟連、新平、元江的河谷壩區,小部分居住在景谷、景東、金平、雙江等30多個縣區。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傣族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多彩,並以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學藝術著稱於世。音樂、舞蹈、民歌、民間傳說故事等富有民族特色,影響甚廣。
傣族村寨多臨江河湖泊,住宅通常每戶一座竹樓,竹籬環繞,果樹、翠竹掩映,環境十分優美。傣族人民性格溫和,喜愛歌舞。有人說,傣族婦女的穿著打扮,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它就像孔雀開屏一樣,五彩繽紛,美不勝收,令人嘆為觀止。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著窄袖短衣和統裙,把他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上面穿一件百色或緋色內衣,外面是緊身短上衣,圓頸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有不少人還喜歡用肉色就料縫制,若不仔細看,還看不出袖管,前後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銀腰帶系著短袖衫和統裙口,下著長至腳背的統裙,腰身纖巧細小,下擺寬大。
傣族婦女的這種裝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圍」之美,加上所採用的布料輕柔,鮮艷明快,會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傣族男子一般都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長管褲,用白布、青布或緋布包頭,有的戴呢禮刷帽,顯得瀟灑大方。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上一個用織錦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艷,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多種多樣,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徵著五穀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傈僳族
傈僳族自稱「傈僳」,「傈」是這個民族的族名,含有「高貴」之意,「僳」一般是指人或族漢文中籍記載的栗粟、栗漱、傈呰、傈蠻、呰蠻都是傈僳族。「傈僳」族名的來歷,據傈僳族老人解釋,「傈」是「四」的意思,「僳」是「人」的意思,「傈僳」即「老四」。「傈僳」二字是傈僳語的音譯。傳說古時候有七兄弟,老大是漢族,老二是彝族,老三是藏族,傈僳族是老四……
僳僳族服飾典雅、美觀、大方。不同地區的僳僳族婦女因服飾顏色的差異而被稱為白僳僳、黑僳僳、花僳僳。白僳僳婦女普遍穿右衽上衣、素白麻布長裙,戴白色料珠;黑僳僳婦女多是右衽上衣配長褲,腰系小圍腰,纏黑布包頭,戴小珊瑚之類的耳飾;花僳僳婦女喜穿鑲彩邊的對襟坎肩,搭配綴有彩色貝殼的及地長裙,纏花布頭巾,耳墜大銅環或銀環,搖曳多姿,風情萬種。
僳僳族男子服飾最早模擬喜鵲的顏色與樣式,稱喜鵲服。上衣是麻布短衫,下穿及膝黑褲,纏黑布包頭。僳僳族男子多喜歡在腰間系一條羊毛綵帶,肩背革制箭包、砍刀等物。
佤族
佤族共有人口35.1萬人,其中雲南有34.7萬之多。佤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主要分布在滄源、西盟、孟連、瀾滄、耿馬縣、鎮康、雙江等縣。佤族的先民在先秦時期便是「白濮」族群的一支,唐代稱為「望蠻」、「望苴子」、「望外喻」;明代稱「吉刺」、「哈刺」;清初稱「卡佤」等。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崩語支,有四種方言。佤族民間文學豐富而優美,滄源岩畫十分有名,是佤族藝術的珍品。
佤族善於雕刻。在佤族村寨中,處處可見雕刻有人物或動物的圖案。佤族崇善紅色和黑色,服飾多數以黑為質,以紅為飾,基本上還保留著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西盟地區的男子用黑布或紅布纏頭,上身穿無領短衣,褲子短而寬,喜歡赤足。青年男子身佩長刀,勁帶竹藤圈,頭戴銀箍,身挎背帶,顯得威風凜凜。他們喜愛裝飾品,耳朵穿孔戴大圓耳環,手戴銀鐲銀鏈。
佤族女子多留長發,飾以銀質發箍,披肩的長發上常用馬尾製作的發網網住,發網上飾有銀珠。女子著黑衣、紅裙,上衣十分短小,蓋胸露腹,無領、對襟、短袖。裙子過膝,常以紅色為底,間有黑白綠條紋。耳懸銀質大耳環,銀環一至三個不等,項帶兩三個銀質項圈和若干彩色珠料,再配上兩三個鳥骨或貝殼製成的項鏈,五光十色,特別耀眼。裸露的腰部纏繞若干竹圈藤圈,染成紅或黑色,有的還雕飾有很多花紋。手臂戴兩三個竹圈銀圈,手腕配銀鐲兩只,小腿纏竹藤圈數圍。
佤族熱情好客,客至以水酒相敬。佤族男女普遍紋身,男子多在勁下、胸前、脊背和四肢繪刺花鳥、牛虎圖案,女子則在勁下、胳膊和腿上繪刺各種形狀的花草。佤族人還喜愛歌舞,常見的舞蹈有「圓圈舞」、「甩發舞」、「春米舞」等。逢年過節,佤族群眾會自主的聚到一起歌舞三天,他們唱的調子很多,主要有以《木鼓調》為主的哀歌,以《賀新房》為主的喜歌,以《蘆笙調》為主的歡歌,根據不同的場合唱不同的調子。
拉祜族
拉祜族歷史源遠流長,有豐富的歷史傳說。傳說拉祜族祖先原來是過著狩獵的生活,為了追逐竄入南方密林中的一匹馬鹿,發現了水草茂盛的草原,而開始從北向南遷徙。其服飾兼具早期北方游牧文化和近現代南方農耕文化雙重風格的特點,也反映了這種歷史和文化的變遷。據考,拉祜族應源於古氐羌系統,屬於古氐羌遺裔之一,生活在青海湖流域一帶,早期過著游牧生活,約在春秋戰國時期,舉族遷入雲南。有人認為,遠在二千年前的西漢時代,游牧於滇西洱海地區的「昆明」或「昆明之屬」,可能就是包括拉祜族在內的彝語支某些民族的先民。當時的「昆明」人還處在「無君長」的原始社會,過著以氏族為單位的狩獵生活。歷史上拉祜族以擅於獵虎而聞名。在巍峨的哀牢山和無量山區,無數碧綠如茵的草坪坡地,便是他們馳騁游牧的場所。
拉祜族的服飾美觀、寬松、大方,極富民族特色。衣尚黑色是拉祜族服飾的一個突出特點,服裝大都以黑布襯底,用綵線和色布綴上各種花邊圖案,再嵌上潔白的銀泡,使整個色彩既深沉而又對比鮮明,給人以無限的美感。拉祜族男子穿無領右開襟上衣和褲管寬大的長褲,裹黑色頭巾。青年男子還要配上一件黑面白里的褂子。頭上有的戴帽子,有的包黑布包頭。帽子用6-8片三角形的藍、黑布拼縫而成,下沿鑲藍布或黑邊,帽頂綴一彩色線穗。婦女的服飾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右襟黑色長衫,兩側於齊腰部位開叉口,衣腳直齊腳面,在長衫叉口及衣邊、袖口,鑲綴紅、白、黃等色的幾何圖紋花邊,沿衣領及開襟鑲嵌數十個銀泡,下穿斜拼襠黑色長褲。另一種是開襟很小的短衫,幾乎像對襟,衣邊鑲有花布條紋,無領,小袖口,衣長齊腰間,下著筒裙。上身內襯一白色汗衫,短衫露在筒裙上面。頭裹黑布包頭或綴有線穗的各色頭巾。穿長褲的婦女,冬季多在小腿部套上綉有花紋的護腿。婦女都慣戴銀耳環和手鐲。同漢族、傣族接觸比較多的地方,拉祜族男女也喜歡穿漢式和傣式服裝。
納西族
納西族是雲南特有的民族之一,絕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麗江市,其餘分布在雲南其他縣市和四川鹽源、鹽邊、木里等縣,也有少數分布在西藏芒康縣。納西族有本民族語言,納西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納西族在文藝方面獨樹一幟,其詩文、繪畫、雕塑、樂舞藝術名揚古今中外。納西族中家族組織普遍存在,是一個聚居程度較高的民族,瀘沽湖地區納日人的親族組織保持著比較古老的特徵,納西文化受漢文化影響較深。
景頗族
景頗族現有人口12萬人,雲南有11.8萬人。景頗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及怒江州瀘水縣的片古崗地區,少數散居在騰沖、耿馬、瀾滄等縣。景頗族中有景頗、高日、蒙友等支系,主要使用景頗和載佤兩種方言。據本民族歷史傳說,景頗族先民最早居於青藏高原,約在一千多年前沿金沙江,怒江南遷,到十七世紀以後才逐步定居在緬甸北部和德宏等地。景頗族人以驍勇彪悍、頑強剛毅著稱。他們十分重視本民族的團結。
景頗族男子喜穿白色或黑色對襟圓領上衣,包頭巾,上綴有花邊圖案和彩色小絨珠,外出時常佩帶腰刀和筒帕。婦女穿黑色對襟、下著黑、紅色織成的統裙,腿上帶裹腿。盛裝時的婦女上衣前後及肩上都綴有許多銀泡泡、銀片,頸上掛七個銀項圈或一串銀鏈子或銀鈴,耳朵上戴比手指還長的銀耳筒,手上戴一對或兩對粗大刻花的銀手鐲。婦女戴銀手飾越多表示越能幹、越富有。
㈦ 雲南有多少個民族准確答案
雲南總共有26個民族,分別是漢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景頗族、藏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民族指在文化、語言、歷史與其他人群在客觀上有所區分的一群人,是近代以來通過研究人類進化史及種族所形成的概念。由於歷史的原因,一個國家可以有不同民族,一個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國家裡。現代的民族概念,可以是以國度為區分的人群,也可以是單指有共同的文化概念,而沒有共同的語言、歷史來源的人群。現代同一個民族可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同一個民族也可有不同的歷史淵源,不同的民族也可用相同的語言。國族是以政治目的結成的新族群,在文化習俗的融合的情況下,國族不可以直接轉化成民族概念。典型的國族概念有中華民族、巴西民族、美利堅民族等。
㈧ 雲南有多少少數民族
雲南有25個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分別是:
彝族、白族、哈尼族、 壯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依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諾族、水族、蒙古族、布朗族、獨龍族、滿族。
雲南全省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 口的近1/3。早在氏族社會時期,雲南就生活著「羌、濮、越」三大族群,他們是雲南最早的先民,秦漢時期總稱為「西南夷」。
後經歷代的不斷遷徙、 分化、演變、融合,到了明、清中期的分布和特點才趨於穩定。彝族主要分布在滇東北、苗族主要分布在滇東和滇東南地區;傈僳、怒、獨龍、哈尼、 傣、拉祜、佤、景頗、布朗、納西、藏、阿昌和德昂等族主要分布在滇西,滇南、滇西北的廣大地區。
另外,各民族居住的立體分布也較明顯。白、壯、 回、納西等族多居於平壩;傣、阿昌居於低熱河谷;彝、哈尼、拉祜、佤、景頗、布朗、瑤、德昂多居於半山區或邊遠山區;苗族多居於高寒山區;藏 和普米居於滇西北高原;傈僳、怒和獨龍族則分布在怒江、獨龍江兩側的山區。
雲南,簡稱雲(滇),省會昆明,位於中國西南的邊陲,北回歸線橫貫雲南省南部,屬低緯度內陸地區,東部與貴州,廣西為鄰,北部與四川相連,西北部緊依西藏,西部與緬甸接壤,南部和寮國、越南毗鄰,雲南有25個邊境縣分別與緬甸、寮國和越南交界,國境線長4060千米,是中國通往東南亞、南亞的窗口和門戶。
雲南是人類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萬年前的元謀人,是發現的中國和亞洲最早人類。戰國時期,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雲南即彩雲之南、七彩雲南,另一說法是因位於「雲嶺之南」而得名。
雲南國土總面積39.41萬平方千米,佔全國國土總面積的4.1%,居全國第8位,總人口4770.5萬人(2016年),是中國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下轄8個市、8個少數民族自治州。
雲南動植物種類數為全國之冠,素有「動植物王國」之稱,被譽為「有色金屬王國」,歷史文化悠久,自然風光絢麗,有麗江古城、三江並流、石林、哈尼梯田、大理古城、崇聖寺三塔、玉龍雪山、洱海、滇池、撫仙湖、梅里雪山、普達措國家公園、噶丹松贊林寺、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等旅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