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川劇是如何形成的川劇的藝術特點是什麼
根據歷史記載,川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在剛開始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川劇的基礎,也為早期的川劇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到了唐五代的時候是川劇的鼎盛時期,當時川劇已經成為了名滿天下的局面,也組成了中國戲曲史上最早期的戲班。川劇的藝術特點主要是在聲腔上的組成,這也是其他劇種非常少見,開具的表現,十分的貼近生活,有著深厚的生活氣息,所以這也被很多人所喜愛著。而且川劇當中還有著很多絕活,比如變臉藏刀等等,這都是一些採取當中一些特有人物的性格表現特技,十分的具有藝術價值。
最後川劇是我們中國文化當中非常獨特的一個劇種,川劇的劇目也是非常豐富的。
② 川劇的藝術特色有哪些 川劇歷史起源 川劇
川劇流行於四川全境和雲南貴州等省部分地區,是融匯高腔、崑曲、胡琴(即皮黃)、彈戲(即梆子)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而成的劇種。川劇,是中國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川劇由崑曲、高腔、胡琴、彈戲、燈調五種聲腔組成。
川劇分文生、旦角、生角、花臉、丑角5個行當,各行當均有自成體系的功法程序,尤以文生、小丑、旦角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戲劇表現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創造,能充分體現中國戲曲虛實相生、遺形寫意的美學特色。2006年5月20日,川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川劇的名稱由來
川劇的名稱,始見於清末民初,當時叫川戲,後來統稱川劇。這雖然只有八十多年,早在明代即有戲班在省內各地演出。川劇史家、藝術家們談到川劇的源流沿革,還有追溯到晚唐「雜劇」、南宋「川雜劇」的,甚至有川劇高腔尚早於江西「弋陽腔」、清代蜀伶魏長生所唱秦腔系四川之「琴腔」種種不同的說法。足見川劇的歷史,還是一個沒有完全定論而尚待繼續研究探討的學術問題。但就一個戲曲劇種而言,不論她是否源於本土,是否為地方文化與民情風俗所孕育,從她的全部傳統劇目、藝術程式均可清楚看到,
基本上都是由整個中國戲曲及其高、昆、胡、彈等幾大聲腔藝術中繼承、發展和創造來的。
二.川劇的發展歷史
1.唐代起源
川劇在唐代,曾被稱為「川戲」。有資料顯示,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四川地區發生了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政治事件。當時,時任蜀中方鎮(相當於省長)的劉辟是個大貪官,他在蜀中無所忌憚地亂收苛捐雜稅,搞得民不聊生。於是,當地的優人(戲曲演員)便將劉辟的作為編成戲劇——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川戲《劉辟責買》,准備通過此來為民疾呼。但這一戲曲雖然已排練熟練,卻一直未能得到上演的機會。
直到後來劉辟叛唐造反,優人們認為時機已到,便開始公開演出。誰知朝廷昏庸,認為此戲涉及攻擊朝廷,不但派兵砸了戲班的場子,還把演員抓來鞭打一頓後充了軍。這些演員的冤屈令人憤懣,為隨後的反唐起義埋下了深深的伏筆。
這一事件,也從側面反應了川戲重要的影響力。歷史還記載,唐時期川戲影響力在國內非常大,全國甚至出現了「蜀戲冠天下」的局面。在當時四川也出現了以干滿川、白迦、葉硅、張美和張翱5人所組成的著名戲班——這也是中國戲曲史上最早的戲班,《劉辟責買》、《麥秀兩岐》、《灌口神》等著名川劇曲目在此時開始流行全國。
到了五代時期,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位將川戲推向巔峰的人,同時,他也是一位讓後人啼笑皆非的皇帝——後唐庄宗李存勗(xù)。
李存勗於公元923年統一北方,建立後唐政權,史稱後唐庄宗。他酷愛川戲,而且演技上佳,對川戲技藝有頗多改良,成為川戲的兩位「祖師爺」之一——舊時川戲班一直有奉祀「祖師爺」的習慣,演員臨上場前,都須朝掛在後台入場口的「祖師爺」畫像頂禮膜拜,以祈成功。而被膜拜的「祖師爺」有兩位:一位畫作白面黑三綹須穿龍袍;另一位畫作白面無須穿龍袍——前者正是大名鼎鼎的自譽為「梨園之首」的唐明皇李隆基;而後者,則正是這位後唐庄宗皇帝李存勖。
李存勗的人生因戲曲而豐富多彩,但他的結局卻是令人惋惜的。當上皇帝沒多久,李存勗就沉浸在了川戲等各種戲曲之中,甚至還給自己取了個藝名「李天下」,常常與戲子們一起粉墨登場。
也是由於這種關系,後唐戲子們的地位空前提高,不僅可以隨時出入宮廷,最後竟干預起了朝政,於是整個後唐成了戲子的舞台,大臣們反而成了觀眾——這樣的後果是不言而喻的:公元926年3月,後唐大將李嗣源發動叛亂,李存勗率領一幫戲子拚命抵抗,在混亂中被流箭射中面門,拔出箭來血柱沖天。沒有醫學常識的李存勗在此時又喝下了一碗人奶——人在失血過多的情況下接觸到奶漿,更會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死亡。最後,李存勗一命嗚呼,只留下一段「因戲亡國」的悲劇故事流傳世間。
成於滿清,興於民國,抗戰之後,它卻突然消亡。
2.明清發展
川劇,流行於四川全省及雲南、貴州部分地區。原先外省流入的崑腔、高腔、胡琴腔(皮黃)、彈戲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均單獨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間(1736—1795),由於這五種聲腔藝術經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漸形成共同的風格,清末時統稱「川戲」,後改稱「川劇」。[6]
川劇起源於何時,語焉不詳,多有歧異,但形成於清代卻有共識。重慶川劇受到重慶廣博性情的陶冶,鑄就了包容的胸襟。
明末清初,由於各地移民入川,以及各地會館的先後建立,致使多種南北聲腔劇種也相繼流播四川各地,並且在長期的發展衍變中,與四川方言土語、民風民俗、民間音樂、舞蹈、說唱曲藝、民歌小調的融合,逐漸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聲腔藝術,從而促進了四川地方戲曲劇種——川劇的發展。
清代雍正、乾隆年間,隨著「花部」的勃興,那些來自省外而分別流行於四川各地的高腔、崑曲、胡琴、梆子唱班,為適應群眾欣賞習慣,與四川語音、習俗結合,逐漸在藝術上具有了四川的地方特色。本世紀初,由於工商業的發展,流行四川各地的戲班不斷湧入城市,
為擴大影響,加強演員陣容,爭取更多觀眾,逐漸走向各種聲腔同台演出的經營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各戲班藝人為提高表演藝術,加強競爭能力,又在藝術上紛紛相互吸收,彼此借鑒。才藝出眾的藝人更講究高昆胡彈不擋,文武唱做皆能,這就為川劇藝術風格的形成,提供了條件。而最早使用川劇(川戲)這個稱呼的,是在辛亥革命影響下由康芷林等人組成的著名班社「三慶會」。川劇為世人所喜愛並遠涉重洋傳遍世界,川劇名戲《白蛇傳.金山寺》在國內外流傳甚廣。
③ 川劇的特點是什麼你知道嗎
川劇是在我國中國戲曲寶藏中的一顆容光煥發的耀眼明珠。它有悠久的歷史,儲存了許多出色的傳統式劇目,和豐富多彩的曲子與高超的藝術表演。它是四川、雲南省、貴州省等西北幾省老百姓所喜見樂聞的中華民族民間工藝。
川劇的藝術表演有濃厚的生活基本,並產生一套極致的演出程序,台本具備較高的文學類使用價值,演出真正細致,風趣機趣,生活氣場濃厚,為人民群眾鍾愛。有的藝人還創造了許多絕技,如托起、開火眼金睛、換臉、鑽電球、藏刀等,善於利用絕技創造人物,贊嘆不已
④ 川劇的形成和特點,川劇的傳承和發展
川劇是一種形成於清朝乾隆年間的漢族傳統戲劇曲種之一,更是中國戲曲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戲曲劇種。中國各個民族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川劇在其中脫穎而出,更是屬於四川的代表戲劇。
川劇,中國西南地區戲曲曲藝之一,形成於清朝中期乾隆年間,流行於四川省、重慶市,以及雲南省、貴州省、湖北省的部分地區。川劇有高腔、崑腔、胡琴、彈腔、燈調等五種聲腔。川劇中最有名的技巧是變臉,為人們所熟知。
川劇,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是戲劇之鄉。早在唐代就有「蜀戲冠天下」的說法。清代乾隆時在本地車燈戲基礎上,吸收融匯蘇、贛、皖、鄂、陝、甘各地聲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崑腔、燈戲、彈戲五種聲腔的用四川話演唱的「川劇」。
其中川劇高腔曲牌豐富,唱腔美妙動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劇的主要演唱形式。川劇幫腔為領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雋永,引人入勝。川劇語言生動活潑,幽默風趣,充滿鮮明的地方色彩,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廣泛的群眾基礎。
常見於舞台的劇目就有數百,唱、做、念、打齊全,妙語幽默連篇,器樂幫腔烘托,「變臉」、「噴火」、「水袖」獨樹一幟,再加上寫意的程式化動作含蓄著不盡的妙味……川劇為世人所喜愛並遠涉重洋傳遍世界。川劇名戲《白蛇傳·金山寺》更是在國內外流傳甚廣。
川劇由崑曲、高腔、胡琴、彈戲、燈調五種聲腔組成。其中,除燈調系源於本土外,其餘均由外地傳入。這五種聲腔和為五種聲腔伴奏的鑼鼓、嗩吶曲牌以及琴、笛曲譜等音樂形式。川劇音樂博採眾長,兼收並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國戲曲各大聲腔體系的營養,與四川的地方語言、聲韻、音樂融匯結合,衍變形成為形式多樣、曲牌豐富、結構嚴謹、風格迥異的地方戲曲音樂。
川劇的表演藝術有深厚的生活基礎,並形成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式,劇本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表演真實細膩,幽默機趣,生活氣息濃郁,為群眾喜愛。有的演員還創造了不少絕技,如托舉、開慧眼、變臉、鑽火圈、藏刀等,善於利用絕技創造人物,嘆為觀止。
這是川劇表演藝術的特殊技巧之一,觀眾非常感興趣,看過之後,無不驚嘆,它是揭示劇中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浪漫主義手法。把不可見、不可感的抽象的東西變成可見、可感的具體的東西。
劉成基說:「變臉的手法大體上分為三種,它們是『抹臉』、『吹臉』、『扯臉』」,此外,還有一種「運氣」變臉。「變臉」的特技,現在已被其它兄弟劇種所採用,目前則存在用得太泛的不良傾向。而且,已經傳到國外去了。
【結束語】「蜀戲冠天下」這五個字就是用來形容川劇在唐代的地位,清朝時期的才是形成發源。川劇本身就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其戲劇內的特色不僅是噴火這樣的小絕技。
⑤ 川劇的特點
川劇的特點:1、唱腔: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調五種聲腔組成;2、行當、服飾、妝容以及樂器等方面;3、服飾:蟒袍、靠子、官衣、褶子等;4、妝容:面部用不同色彩繪成各種圖案;5、樂器:川戲鑼鼓,是川劇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⑥ 川劇有什麼魅力
川劇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川劇的技術構成很復雜,可以說是魔術加戲曲的典範。
川劇分小生,須生,旦,花臉,丑角5個行當,各行當均有自成體系的功法程序,尤以「三小」,即小丑,小生,小旦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戲劇表現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創造,能充分體現中國戲曲虛實相生、遺形寫意的美學特色。2006年5月20日,川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名稱由來:
川劇的名稱,始見於清末民初,當時叫川戲,後來統稱川劇。這雖然只有八十多年,早在明代即有戲班在省內各地演出。
川劇史家、藝術家們談到川劇的源流沿革,還有追溯到晚唐「雜劇」、南宋「川雜劇」的,甚至有川劇高腔尚早於江西「弋陽腔」、清代蜀伶魏長生所唱秦腔系四川之「秦腔」種種不同的說法。足見川劇的歷史,還是一個沒有完全定論而尚待繼續研究探討的學術問題。
⑦ 川劇的形成和特點,你了解川劇的傳承和發展嗎
川劇俗稱川戲,主要流行於中國西南地區川渝雲貴四省市的漢族地區,是融匯高腔、崑曲、胡琴(即皮黃)、彈戲(即梆子)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而成的傳統劇種。
川劇,是中國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川劇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調五種聲腔組成。川劇分小生,須生,旦,花臉,丑角5個行當,各行當均有自成體系的功法程序,尤以“三小”,即小丑,小生,小旦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戲劇表現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創造,能充分體現中國戲曲虛實相生、遺形寫意的美學特色。2006年5月20日,川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