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儒家思想是怎樣成為封建正統思想的
西漢時,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強調以儒家思想為國家的哲學根本,杜絕其他思想體系。漢武帝採納了他的主張。從此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研究四書五經的經學也成為了顯學。
儒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地位平等,在秦始皇時"焚書坑儒"受到重創, 在漢武帝為維護專制統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施思想鉗制後興起。
❷ 秦漢以後儒學是如何成為正統帝國文化的
秦朝、兩漢 (其中包括王莽新朝 1 5年 )近四個半世紀的悠長歲月中 ,中國思想史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從戰國「百家爭鳴」到「焚書坑儒」為標志的極其短暫的「獨尊法術」 ,到西漢初期的黃老之學榮登廟堂 ,再到漢武帝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啟「經學治國」的先河 ,顯示了統治者對主流意識的自覺選擇.至少從春秋末年起 ,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學者 ,在撰文闡述自己的觀點時就開始引經據典 ,以增強說服力.
秦重法家,而自秦以後,漢代「罷黢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逐漸發展成為中國封建帝國文化正統,以至於到了兩宋,發展以朱熹為代表人物的,宋代理學,對整個封建社會影響深遠.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強調以儒家思想為國家的哲學根本,杜絕其他思想體系.漢武帝採納了他的主張.從此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研究四書五經的經學也成為了顯學.此時,孔子(551 BC – 479 BC) 已死百餘年.董仲舒在具體的政策上將道家,陰陽家和儒家中有利於封建帝王統治的部分加以發展,行成了新儒家思想.
在漢代的儒家思想普及過程中,很多社會問題的到解決.儒家思想傾向於施用仁政管理國家,政治家們以此為根據,限制土地過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德體系.提出了包括「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三綱五常」,等政策.
西漢武帝在位時期封建國家強盛,這給封建統治穩定創立了前提.為維護大一統的局面,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思想體系.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於君主統治的成分,對儒學進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權神授」和大一統的思想,這在客觀上有利於封建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鞏固,也利於社會的穩定,從此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縱觀兩千多年來儒家之所以能獨領風騷,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內核即哲學上的天人觀念、倫理上以「仁」為核心的「三綱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統主張,在根本上都有適應了封建專制統治需要的因素.
另一方面是因為儒傢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能夠隨時代需要的變化而不斷改變面目.先秦儒家沒有為當時的統治者所接受甚至還遭到了秦始皇毀滅性的打擊,這是由先秦儒家初創時自身的理論缺陷導致的.先秦儒學的內容體系充滿著濃重的、溫柔淳樸的倫理親情色彩,顯得「迂遠而闊於事情」.例如,孔子的「仁學」,目的在於通過「正名」恢復「周禮」所代表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所以孔子的思想不會為新興地主勢力所青睞.
孟子的「仁政」說,雖已轉到新興地主勢力的立場上,但其「仁政」說是建立在「民為貴」、「君為輕」的基礎上的,過分突出了小農利益,因而也不會得到統治者的贊賞.歷史發展到漢武帝時期,封建國家強盛,這給封建統治穩定創立了前提.為維護大一統的局面,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思想體系,儒學隨之有了恢復生機的條件.
儒家提倡德政、禮治和人治,強調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斷於法」,實行法治,強調暴力統治;道家提倡順乎自然,「無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補性.經過秦、西漢初年的治國實踐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在動盪年代,軍閥割據,難以用儒家路線實行全國大一統,而法家路線卻能收到這樣的效果;在動盪結束之初,人口凋弊,生產破壞,應該實行道家無為政治,與民休息,以恢復和發展生產;當國家穩定,走上正常運行軌道之後,不能再實行嚴刑峻法的暴力統治,而以儒家路線為宜.三者之間表現出了互相融合趨勢.
到了漢武帝時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線為基礎,以法家路線為輔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統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從此以後,以儒家倫理道德為中心,以法家的嚴刑峻法為輔助,以道家權術政治為手段的治國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國古代的國情,成為歷代統治階級奉行不變的治國圭臬.
對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認識:西漢前期,封建統治者迫於經濟凋弊、民心思治的社會形勢,以退為進,奉行黃老之學為統治思想,試圖達到無為而治.但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到漢武帝時期開始實行有為政治,統治思想也必然面臨新的抉擇.
漢興以來,除黃老之學外,儒家思想也一直比較活躍並有所發展,景武之際的董仲舒便是西漢儒學的代表人物.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以賢良對策.他在《天人三策》中提出,思想統治,也應遵循「大一統」的「常經通誼」,而「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因此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董仲舒從理論上闡明尊崇儒學的思想統治原則,受到漢武帝賞識.隨後武帝採取一系列措施,從而確立了儒學的統治思想地位.
建元五年(前136年),武帝設置儒學五經博士,同時罷免其他諸子博士,把儒學以外的百家之學排斥出官學,史稱「抑黜百家,表彰六經」.元朔五年(前124年),武帝下詔批董仲舒、公孫弘建議,在長安興辦太學,用儒家經書教育青年子弟,從此儒學成為官辦學校的主體內容.武帝改造選官制度,規定博士弟子成績優異者可任為郎官,吏有通一藝者可選拔擔任重要職務,還打破常規起用布衣儒生公孫弘為丞相.這樣隨著儒學地位的上升,封建政治與儒學密切結合起來,西漢皇帝詔令和廷議中多稱引儒家理論,司法過程中以《春秋》義例決獄.武帝時遵循儒家思想,舉行封禪、改正朔、修郊祀、定歷數等重大禮制活動,初步形成儒家政治的歷史傳統.
需要理解的是武帝這一政策與秦代有很大不同,官學獨尊後其它思想學派並未被禁止,所提倡的儒學本身也廣泛吸收了法家、陰陽家等各家學說,統一的思想帶有一定的綜合傾向,因而獲得了成功.儒家興學,把教育、考試與選官結合起來,是武帝的創造,在客觀上促成了重視知識、重視教育的社會風尚,儒家思想逐漸滲透到社會各方面,造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範式.但從本質上看,這仍是一種封建專制主義文化政策.漢武帝運用皇權干預思想學術,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發展,禁錮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違悖了思想統一於真理的規律,有明顯的消極作用.
❸ 漢代儒學為何能夠成為正統思想
因為在叔孫通,董仲舒等人的改造之下,儒學已經成為了最適合統治者進行專制統治的一門學說。因此,儒學當然毋庸置疑,甚至無可替代的成為了當時的主流思想。甚至,壟斷了此後數千年的主流思想界。
我們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列國戰火可以說紛爭不休,思想界,也迎來了一次史無前例,也可以說空前絕後的大繁榮。在這場名為“諸子百家”的運動中,無數的學術流派和思想家接踵而起,讓歷史的天空無比璀璨。
自此之後,儒家從一個反對君權過於膨脹,認可民眾地位的思想;儼然成為了最適合統治者專制的一門學說。因此,它才成了後來的主流。
❹ 儒家思想取得正統地位的原因是什麼
1、源源不斷的傳承
2、他的一些思想與封建統治,即皇帝的符合,所以收到皇家的推崇
3、他的孝、廉等思想,正好與當時人們追求的道德觀相同
4、不斷的人才和弟子的傳教
【PS】其實最主要的應該是,他的部分思想與封建統治者所希望的相符,封建統治者需要一種思想來讓人們更加服從他
❺ 流傳至今的儒家思想,是怎樣發展成為官方思想的
進入新世紀以來,儒學經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孔子及其儒學文化中積極地、正能量的一些思想開始得到官方重視,孔子學院、孔廟祭祀的民間恢復,儒家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成果我們的國粹,當一種哲學和文化思想不再帶有政治的色彩之後,它的學術性開始得到更多的認可。儒家思想已經根植於我們的日常行為規范中,成為中華禮儀之邦的一部分,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的影響廣泛而自由,但又不是宗教那般桎梏,這應該是儒學最好的歸宿了。
❻ 漢武帝之後,儒學能成為正統的原因
之所以能夠成為正統思想,需要從幾個角度去分析
政治上:漢武帝時期需要加強中央集權,而儒學適時的提出 君權身授 春秋大一統 天人合一 天人感應,順應了時代的要求.
經濟上:漢武帝時期已經經過了分封國的叛亂,經濟處在相對的恢復期,儒學有利於加強對人們的思想統治,維護自己國家政權.
❼ 中國儒家學說是在什麼時候確立正統地位的,又有如何發展、
中國儒家學說是在西漢確立正統地位的。
漢武帝獨尊儒術,確立儒學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正統地位。魏晉玄學,唐朝佛學繁榮,傳統儒學受到挑戰,也促進了儒學的創新和發展。
到了宋代,儒佛道學說相互滲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闡釋儒學的新學派——理學。宋元時期,科技、史學、文化、藝術高度繁榮。明清之際,個性解放的思想出現。清初,君主專制高度發展,文字獄愈演愈烈,禁錮了中華文化的發展。
(7)儒學怎麼成為正統帝國文化擴展閱讀
漢武帝要解決王國問題,鞏固中央集權國家,需要一種符合實際的統治思想,以思想上的統一,鞏固政治上的統一。而在建立政權時起了重要作用的法家思想,已不完全適應鞏固政權的需要,漢初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也不適應經濟發展後的變化。
這時,儒生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等各派主張,對儒學加以發揮,提出了「君權神授」、「大一統」的思想,適應了當時政治的需要。也使自「焚書坑儒」以來陷於困境的傳統儒學在學術上得以發展。
董仲舒對儒學的發揮適應了西漢大一統局勢的需要,對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統治提供了強有力的幫助,因此,儒學的正統地位得以在西漢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