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敦煌文化起源於什麼時期
⑵ 敦煌莫高窟的資料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莫高窟與山西大同雲崗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合稱為中國四大石窟。
敦煌石窟營建的一千年歷程,時值中國歷中上兩漢以後長期分裂割據,走向民族融合、南北統一,臻於大唐之鼎盛,又由顛峰而式微的重要發展時期。在此期間,正是中國藝術的程序、流派、門類、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時期,也是佛教與佛教藝術傳入後,建立和發展了中國的佛教理論與佛教宗派,佛教美術藝術成為中國美術藝術的重要門類,最終完成了中國化的時期。
從中國繪畫美術的門類角度看,敦煌石窟壁畫中的人物畫、山水畫、動物畫、裝飾圖案畫都有千年歷史,自成體系,數量眾多的特點,都可成為獨立的人物畫史、山水畫史、動物畫史、裝飾圖案畫史。特別是保存了中國宋代以前即10世紀以前如此豐富的人物畫、山水畫、動物畫、裝飾圖案的實例,這是世界各國博物館藏品所未見的。
敦煌壁畫中有音樂題材洞窟達200多個,繪有眾多樂隊、樂伎及樂器,據統計不同類型樂隊有500多組,吹、打、拉、彈各類樂器40餘種,共4500多件。敦煌藏經洞文獻中也有曲譜和其它音樂資料。豐富的音樂圖像數據,展現了近千年連續不斷的中國音樂文化發展變化的面貌。為研究中國音樂史,中西音樂交流提供了珍貴資料。
⑶ 敦煌文化的形成,發展歷史及其價值
敦煌,一個神聖的名字。
敦煌是多種文化融匯與撞擊的交叉點,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文化在這里相遇。
敦煌是藝術的殿堂。那些公元4至11世紀的壁畫與雕塑,帶給人們極具震撼力的藝術感受。敦煌又是文獻的寶庫。在這數以萬計的赤軸黃卷中,蘊藏著豐富的文獻資源,漢文、古藏文、回鶻文、於闐文、龜茲文、粟 特文、梵文,文種繁多;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哲學、宗教、文學、民族、民俗、語言、歷史、科技等廣泛領域。
1900年農歷5月26日,一個值得記住的日子,在敦煌莫高窟發現了這個藏經洞,那些古代文獻赫然堆滿整個窟室。由此,產生了一門世界性的學科--"敦煌學"。
1910年,敦煌藏經洞劫餘文獻運藏京師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前身)。而今,藏經洞發現已經整整一百年了,中國國家圖書館作為世界上收藏敦煌遺書最多的單位,以其豐富的館藏,為敦煌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國家圖書館和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舉辦的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一百周年專題文獻展覽,旨在揭示敦煌遺書的流散歷史,展示敦煌遺書的風采及內涵,介紹敦煌遺書的保護與研究現狀。這對於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推動世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促進敦煌學的研究;對於有效保護和充分利用敦煌文化遺產,帶動我國西部地區文化事業發展,以及激發社會公眾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敦煌是全人類的敦煌。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
⑷ 敦煌文化的介紹
敦煌文化藝術又稱莫高窟文化藝術,被稱為東方世界的藝術博物館。它保存了公元四世紀到十世紀的洞窟735個,彩塑三千餘身,壁畫45000平方米,唐宋木構建築五座。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在這里成立了敦煌文物研究所(後改為敦煌研究院),開始了中國文物保護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成體系而且不曾間斷的保護、研究工作。
⑸ 哪位朋友可以給我一些詳細的關於「瑪雅文化」和「敦煌文化」的資料!
瑪雅文化簡介: 在瑪雅人的觀念中,歷史是以千萬年為單位推演的無盡輪回,人生短暫如同朝露。而他們的文明也在片刻輝煌之後湮沒在中美洲的蓊鬱叢林之中。瑪雅文明的突變式發展和倏然消失至今仍是難以破解的謎題,這使得她成為最引人入勝的古代文明之一。 瑪雅文化是世界重要的古文化之一,更是美洲重大的古典文化。瑪雅人在5000年前就出現在墨西哥和中美洲瓜地馬拉的太平洋海岸,在美洲遠古的石器時代就開始了他們的生產活動,所以和世界上的其他人類一樣,他們的古代史正常地經歷了採集、漁獵向農耕過渡的發展階段。瑪雅(Maya)文明孕育、興起、發展於今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恰帕斯和塔帕斯科兩州和中美洲的一些地方,包括今天的伯里茲、瓜地馬拉的大部分地區、宏都拉斯西部地區和薩爾瓦的一些地方。這一地區的總面積達32.4萬平方公里。 一、瑪雅文化的產生和發展 公元前2000年左右,瑪雅人進入了定點群居時期並從採集、漁獵進入到了農耕時期。農業和定點群居孕育了瑪雅文明。瑪雅文明從此就開始了。 世界上的許多學者研究瑪雅文化,對瑪雅文明比較公認的歷史分期是:從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317年為瑪雅文明發展的前古典時期,從公元317年到公元889年為古典時期,從公元889年到1697年為後古典時期。也有人把它叫做早期階段、中期階段和晚期階段。 前古典文明出現在瓜地馬拉的太平洋沿岸和高原地帶。這時,瑪雅文化的主要特點是在出現的城市廣場上建立了許多大型的石碑,石碑上雕刻有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形象。因為在公元1-2世紀時出現了象形文字,所以石碑上就有了記述統治者歷史的文字。此外,城市裡還出現了大型石料建築物(如金字塔和城市的衛城)。大型石鋪廣場和堤道反映了這時候的建築已有了一定的規模和水平。前古典時期的文明中心在中美洲的納克貝(Nakbe)和埃爾米拉多爾(ElMirador)。 古典時期文明發展的中心在瓜地馬拉一帶的蒂卡爾、帕倫克(Palenque)、博南帕克(Bonampak)和科潘等地。這時的文化特徵主要反映在建築、雕刻和繪畫上。博南帕克壁畫是世界有名的藝術寶庫。 位於中美洲的瑪雅古典文明中心,不知什麼原因到9世紀時衰落了。此後,瑪雅文化北移到了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在那裡進入了後古典文明時期。瑪雅的後古典文明有奇欽·伊察(ChichenItza)、烏斯馬爾(Uxmal)和瑪雅潘(Mayapan)三大中心。 公元10世紀後,勢力強盛的托爾特克人後裔,從墨西哥侵入尤卡坦半島,影響了奇欽·伊察。瑪雅文化與托爾特克文化在融合的基礎上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使已經衰落的瑪雅文化重新繁榮起來,瑪雅歷史進入了第二個發展時期。後古典文明的文化特徵是除了繼承南部瑪雅文明的文化遺產外主要是建立了許多比以前更大和更雄偉的神廟和大型金字塔。天文和歷法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敦煌文化藝術又稱莫高窟文化藝術,被稱為東方世界的藝術博物館。它保存了公元四世紀到十世紀的洞窟735個,彩塑三千餘身,壁畫45000平方米,唐宋木構建築五座。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在這里成立了敦煌文物研究所(後改為敦煌藝術研究所),開始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保護、研究工作。 敦煌,一個神聖的名字。 敦煌是多種文化融匯與撞擊的交叉點,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文化在這里相遇。 敦煌是藝術的殿堂。那些公元4至11世紀的壁畫與雕塑,帶給人們極具震撼力的藝術感受。敦煌又是文獻的寶庫。在這數以萬計的赤軸黃卷中,蘊藏著豐富的文獻資源,漢文、古藏文、回鶻文、於闐文、龜茲文、粟 特文、梵文,文種繁多;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哲學、宗教、文學、民族、民俗、語言、歷史、科技等廣泛領域。 1900年農歷5月26日,一個值得記住的日子,在敦煌莫高窟發現了這個藏經洞,那些古代文獻赫然堆滿整個窟室。由此,產生了一門世界性的學科--"敦煌學"。 1910年,敦煌藏經洞劫餘文獻運藏京師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前身)。而今,藏經洞發現已經整整一百年了,中國國家圖書館作為世界上收藏敦煌遺書最多的單位,以其豐富的館藏,為敦煌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國家圖書館和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舉辦的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一百周年專題文獻展覽,旨在揭示敦煌遺書的流散歷史,展示敦煌遺書的風采及內涵,介紹敦煌遺書的保護與研究現狀。這對於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推動世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促進敦煌學的研究;對於有效保護和充分利用敦煌文化遺產,帶動我國西部地區文化事業發展,以及激發社會公眾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⑹ 莫高窟有什麼歷史意義
莫高窟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其承載的敦煌文化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意義。
以莫高窟為代表的敦煌文化,集建築藝術、彩塑藝術、壁畫藝術、佛教文化於一身,歷史底蘊雄渾厚重,文化內涵博大精深,藝術形象美輪美奐。
1.敦煌文化源遠流長。敦煌文化延續近兩千年,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整的藝術寶庫,是世界文明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也是研究我國古代各民族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藝術的珍貴史料。
2.敦煌文化是各種文明長期交流融匯的結晶。敦煌作為中國通向西域的重要門戶,古代中國文明同來自古印度、古希臘、古波斯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思想、宗教、藝術、文化在這里匯聚交融。中華文明以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廣闊胸襟,不斷吸收借鑒域外優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獨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絲路精神。季羨林先生說過:「敦煌文化的燦爛,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華文明幾千年源遠流長不斷融會貫通的典範。」
3.敦煌文化給我們以智慧和力量。敦煌文化和莫高窟歷史遺存背後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等,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對我們走了今後的路都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和現實意義。
⑺ 敦煌有哪些世界文化遺產
1987年,敦煌莫高窟列名為世界文化遺產。
2014年,絲綢之路被列為跨國文化遺產,在甘肅的有:
1.
玉門關遺址:位於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灘上。
2.
懸泉置遺址:位於敦煌市甜水井東南2公里吊吊泉溝口西側。
如果去敦煌,這兩處可以考慮並入行程。
甘肅省另兩處遺址(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都離敦煌很遠。
離敦煌很近的榆林窟,壁畫藝術十分豐富。雖為莫高窟藝術系統的分支,僅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⑻ 收集關於敦煌所有的歷史資料
敦煌莫高窟是古絲綢路上一顆璀璨的藝術明珠。
在中國西部的茫茫沙海中,閃爍著絢麗奪目的光彩。莫高窟自公元366年創建以來,經過一千多年的連續開鑿營造,至今保存洞窟492個,彩塑2200多尊,壁畫45000多平方米。
有敦煌的神話傳說、敦煌本地的佛教故事、敦煌社會歷史故事、敦煌歷史人物故事、敦煌石窟故事、敦煌近現代故事、敦煌學故事、敦煌壁畫本生故事、敦煌壁畫因緣故事、敦煌壁畫佛傳故事、敦煌壁畫佛教歷史故事、敦煌壁畫瑞像故事以及敦煌壁畫經變故事。
(8)世界上哪個國家的敦煌文化最完整擴展閱讀:
敦煌,歷經滄桑,幾度盛衰,步履蹣跚地走過了近5000年漫長曲折的里程。悠久歷史孕育的敦煌燦爛的古代文化,使敦煌依然輝煌;那遍地的文物遺跡、浩繁的典籍文獻、精美的石窟藝術、神秘的奇山異水……
使這座古城流光溢彩,使戈壁綠洲越發鬱郁蔥蔥、生機勃勃,就像一塊青翠欲滴的翡翠鑲嵌在金黃色的大漠上,更加美麗,更加輝煌。
敦煌位於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點,南枕氣勢雄偉的祁連山,西接浩瀚無垠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東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在這個群山擁抱的天然小盆地中,黨河雪水滋潤著肥田沃土,綠色濃蔭擋住了黑風黃沙;
糧棉旱澇保收,瓜果四季飄香; 沙漠奇觀神秘莫測,戈壁幻海光怪陸離;文化遺存舉世聞名,人才輩出……美麗的敦煌,是塊富饒、神奇、誘人的土地。
⑼ 敦煌之寫經本哪個國家最多
這9件寫經是從敦煌石窟密室流出的國家級文物,距今1500多年;9月10日前可去湖南圖書館免費觀賞
用副本古籍換來敦煌真經
2011年9月8日
昨日,湖南圖書館展出的9件敦煌寫經之一——《妙法蓮華經》。本版攝影/記者張軼
展出的《大智度論》為南北朝寫本,是目前湖南圖書館館藏最早的文獻。
提要
上世紀60年代,湖南圖書館用一批副本古籍,從北京的中國書店換回了包括敦煌寫經在內的400多本善本(校勘嚴密,刻印精美的古籍)。
今年8月,借全國古籍文獻普查的機會,湖南圖書館將敦煌寫經拿出來,交由普查專家鑒定,經鑒定,9件敦煌寫經竟是從敦煌石窟密室流散出來的國家級文物,距今已有1500多年。
昨日,這批敦煌寫經在湖南圖書館公開展出,即日起至9月10日,市民可以前去免費觀賞。
本報記者徐海瑞
通訊員喻樂 長沙報道
取經
用副本古籍,換回一批敦煌寫經
作為中國文化史上的四大發現之一,浩如煙海的敦煌遺書數以萬計,其價值不可估量,但由於遭到列強的盜竊掠奪,絕大部分敦煌遺書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目前國內收藏的敦煌遺書僅占總數的三分之一,大多保存在國家圖書館和河西走廊諸省的文博單位,其他地區十分罕見,尤其是南方。
那麼,這次展出的9卷敦煌寫經,是如何傳至湖南的?據省圖歷史文獻部副主任劉雪平介紹,早在上世紀60年代,這批寫經就被該館收藏,「當時是館裡面用館藏副本古籍,與北京的中國書店換來的。」至於當年交換的具體情況,劉雪平坦言,「時間太久了,負責古籍工作的領導也換了幾屆,大家都很少了解當時的情形。」
不過,令劉雪平意外的是,得知這次展覽的消息,已經八十高齡的湖南圖書館原歷史文獻部主任劉志盛趕到了展廳。當年,正是他親手將這批敦煌寫經接到湖南。
1963年,劉志盛就前往北京中國書店交換古籍一事,向時任湖南文化局長的胡清波進行了請示,之後,劉來到了北京中國書店。「湖南館有很多副本古籍,這些副本剛好是中國書店需要的,而我們正好缺少敦煌寫經,就這樣達成了古籍交換的意見。」據劉志盛回憶,1963年至1965年,湖南圖書館共進行過3次古籍交換,分別與中國書店交換過兩次,還有與上海古籍書店交換過一次,「我們用的都是副本,包括《萬有文庫》、《叢書集成》、《四部備要》等,共計兩萬多冊,換回了包括敦煌寫經在內的400多本善本。」
藏經
「寫經放在哪裡,只有我知道」
劉志盛告訴記者,與中國書店達成了敦煌寫經的交換意見之後,為了使寫經免遭長途跋涉。他特意採用了當時較為昂貴的航空掛號方式,將寫經寄回湖南圖書館。而在郵寄之前,他也格外小心,將寫經包裹得嚴嚴實實,以盡量減少郵寄途中的損壞。
在劉志盛看來,9件敦煌寫經是他在圖書館任職期間,收得的最為珍貴的文獻之一。為此,他對寫經的保管也格外謹慎。「寫經被放在善本書庫,具體放在哪個位置,只有我才知道。」劉志盛說,當年善本書庫共有兩片鑰匙,一片由他保管,另一片由書庫管理員保管,而不管任何人,想進入書庫,必須經過館長簽字同意。在當時的保存條件下,劉志盛還將敦煌寫經放在特製的樟木箱內,並在箱中置放樟腦丸,以防潮濕和蟲蝕。
鑒定
敦煌石窟密室流出的國家級文物
此後,劉志盛多次邀請有關專家對寫經進行觀摩和鑒定。據他回憶,早在1973年和1975年,故宮博物院鑒定小組成員劉九安就兩次到湖南圖書館看過寫經,認為這批寫經極具價值。1980年,時任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的楊新還專門率5人專家組抵達湖南對寫經進行鑒定,並確定了寫經的真實性。
「當時的專家之所以鑒定為真,主要是根據寫經的紙張和字跡,都是用的當時特有的經黃紙,字體也是寫經習慣採用的正楷。」劉志盛說。
1995年,劉志盛從湖南圖書館退休。他坦言,在工作期間,館內的一些專家也對這批敦煌寫經的真實性提出質疑,而這種質疑在他退休之後,一直沒有間斷。
對此,湖南圖書館文獻研究所所長、研究館員尋霖表示,之所以有人懷疑敦煌寫經的真實性,一是因為寫經很少在南方出現,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9件寫經的紙張質地極其堅韌,讓人不敢相信是1500年前的文獻。
出於上述考慮,湖南圖書館一直沒有將敦煌寫經公諸於眾。直到今年8月,借全國古籍文獻普查的機會,該館將寫經拿出來,交由普查專家方廣錩和李際寧鑒定,「他們都是國內古典文獻的權威專家,特別是在敦煌寫經方面,他們說是真的,那就絕對可信了。」尋霖說。
經過鑒定,兩位專家一致認為,這9件敦煌寫經正是從敦煌石窟密室流散出來的國家級文物,分別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乘無量壽宗要經》、《妙法蓮華經》、《大般涅槃經》、《大智度論》等,抄寫年代分別為公元5世紀末(南北朝時期)和9至10世紀(唐朝),均用當時特有的經黃紙抄寫,顏色有黃褐和白色,略有綿性,質地厚硬。書法為楷體,線條流暢優美,筆鋒遒勁秀麗。
兩位專家的判斷,打消了尋霖的顧慮。他表示,敦煌寫經使湖南圖書館館藏最早的文獻追溯到5世紀下半葉,在時間上向前推進了超過400年。
展出
為了讓更多市民能夠一睹寫經真容,湖南圖書館將9件敦煌寫經與北宋《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等文獻一同展出。
即日起至9月10日,市民可前往該館歷史文獻部鑒賞室免費觀賞。尋霖表示,此次展出文獻極為珍貴,在這次展出之後,考慮到保護文獻的要求,敦煌寫經等將有可能不再公開展出。
[相關鏈接]
敦煌遺書概觀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一個叫王圓篆的道士在敦煌發現了藏經洞,在這個長2.7米,寬2.5米,高約333米的洞窟內,堆著許許多多的經卷和抄本書籍,還有畫著佛像的絹帛、織物、法器等。這就是著名的藏經洞遺書。
據調查研究,這批文物的總數在5萬件以上,年代從西涼到北宋,歷經10個朝代,500餘年,文字有漢、藏、西夏、突厥文等,分屬經、史、子、集及官府文牒、百姓函啟等,從文書形式看,有數量浩大的手寫本,也有稀世罕見的雕版印刷,還有少量拓本。
藏經洞中的文書內容歧雜豐富,包括佛教文書、道教文書、景教文書、摩尼教文書、襖文書、經史子集四部書等。其中佛教文書要佔總數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凡重要的佛家典籍幾乎全能找到,特別是早已失傳的佛典要籍,如《三階佛法卷二》、《無盡藏法略說》等三百多種。
數量高達幾萬卷的這些寫經真本,極為難得,是中國書法資料寶庫。這種「敦煌寫經體」中體現出中國中古時期各時代的書法體例,可以說是中國書法史上尤為珍貴的資料。
目前全世界收藏的敦煌遺書大約有6萬多號,主要散落在:英國大約收藏15000號,法國約7000號,俄國約19000號,中國國家圖書館16000多號,中國國內公私藏三四千號,其他分散在美國、芬蘭、瑞典、奧地利、土耳其、韓國等地的國外散藏1000多號。整理/記者徐海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