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上山文化的先民殘骸之謎
如何接近真實的「上山人」 ——先民殘骸之謎
萬年之遙,引發人的遐想無限。
「有沒有可能像周口店的山頂洞人那樣,發現『上山人』頭蓋骨之類的遺骸?」
面對這樣一個「外行」的問題,蔣樂平表示,專家也在希望通過擴大發掘范圍,尋找更多有關「上山人」的「信息碎片」。
去年10月,中國第四屆環境考古學大會暨上山遺址學術研討會在浦江召開前夕,考古隊發現,在上山遺址的早期地層中,有一片區域泥土濕潤,色澤深,偏「肥」。於是,隊里在這片區域布了一個「探方」。
驚喜產生了。篩選中,不僅獲得幾顆「上山人」乳白色的牙齒,還發現了6至7厘米長的尖狀器骨椎。
蔣樂平說,通過下一步實驗室分析,我們可以確定「上山人」的年齡、壽命,甚至能推斷出他(她)生過什麼病,吃什麼食物。
骨器的發現,也有利於我們研究上山人使用何種生產工具,以及當時有哪些動物與上山人相伴。
此外,蔣樂平還透露,有一些骨盆殘片也尚未進行正式鑒定。看來,我們離真實的「上山人」越來越近了。
Ⅱ 中國種植水稻的歷史追溯到什麼時代
根據已有考古和研究結果來看,種植水稻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一萬多年前的新石器早期。
三個萬年以上的古稻遺址有: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和吊桶環遺址。其中玉蟾岩遺址經年代測定為距今一萬二千多年,這時候的稻穀介於野生稻和栽培稻(含有秈、粳特徵)之間,因此被認定為是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最原始古栽培稻類型。
後兩個遺址的時期要更早一些,屬於舊石器末期至新石器早中期,但沒有發現稻穀的碳化顆粒,只是發現了稻穀的植物硅酸體。
以往我們教科書上告訴我們,國內發現的最早的水稻是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時期,但根據嚴文明教授的《中國稻作文化起源》來看:「這里發現的稻穀遺存極為豐富,單是1973年冬至1974年春第一次發掘時,就在第4文化層發現約400平方米的稻穀、稻殼和稻草堆積,其厚度從10-20厘米到30-40厘米不等,最厚處達70-80厘米。。。顆粒大小接近於現在的栽培稻,比現在野生稻大得多,加以還有許多稻作農具共存,可以肯定這些稻穀堆積的遺存屬於栽培稻的收獲品」,說明處於新石器中期的河姆渡時期的稻作農業已經發展到相當一定的程度了,所以在這之前肯定是有前例的,也就是說河姆渡的稻作農業是被傳播過來,不是獨立發展而來的。
但,中國那麼大,隨著考古的發現,可能會有更多新的成果被發現,我們拭目以待吧!
參考文獻:
中國稻作文化的起源探析,黃劍華
再論中國稻作農業的起源
中國稻作農業的起源
Ⅲ 萬年前的稻米是在哪裡發現的
是在上山文化遺址。1月15日至3月14日,「萬年浙江,從這里開始——上山文化考古成果展」在浙江省博物館展出,展覽由浦江上山遺址、義烏橋頭遺址、仙居下湯遺址出土的上山文化最新考古成果組成,展示了考古發現的萬年稻米,還有大口盆、陶杯等上山文化早、中、晚不同時期的特色陶器,帶領觀眾穿越萬年歷史的變遷。
據介紹,上山文化屬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經過考古專家碳14測定,年代距今約11400年至8400年,其中上山文化遺址發現的碳化稻米,被考古學界認為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上山遺址發現的百分之八九十的陶器裡面都摻有稻殼,這充分說明一萬年前的上山人已經在吃大米了。我們又發現了他們碾磨脫殼的工具,就是石磨盤和石磨棒。通過實驗考古,脫殼效果很好。」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蔣樂平表示。
(3)上山文化遺址是什麼時候發現的擴展閱讀
上山文化的義烏橋頭遺址
上山文化中的義烏橋頭遺址,還發現了大量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精美陶器。資料顯示,橋頭遺址距今約8000-9000年,自2012年發掘以來,出土了很多上山文化中晚期彩陶,數量和完整度都令考古界關注。這些彩陶,陶衣鮮亮,以紅衣為主,也有乳白衣,在目前發掘的上山文化遺址中,數量最多。
其中,還有一些陶器上還繪有不同形狀的圖符,專家表示,其含義至今仍待解讀。另外,橋頭遺址當中還發現了符合釀酒工藝的痕跡,證實了1萬年前,人們已經開始掌握釀酒的工藝。
Ⅳ 黃帝遺址距今七千年,為什麼說中華文明五千年呢
中華文明遠遠超越五千年,是上、下五千年,至少是一萬年。
一.對人類文明的探索是一個不斷的認識。
地球有多長時間呢?我們知道,是幾十億年,這幾十億年中,和我們中華民族相關的有多少?現在還是未知數。
考古的發現,不只是通過固定的文化遺跡,還有更多的探索和發掘途徑,包括文字、民歌和典籍;僅僅是中國的漢字,就有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至今仍然還發現有很多文字還不能認識,其中記載了多少更早的上古時期的文化,現在還不得而知。
隨後,對釀酒坊的古酒成份分析,發現古酒是用蜂蜜、山楂和稻米製成的,還檢測出酒精度的含量是8%,這是發現的世界最早的發酵酒。
我們知道,在上古時期,生產力的發展很落後,當時的人類,我們現在叫做原始人,那時候的人主要以打獵、簡單的農業生產和採摘野果為生,人們在生產中發現了用穀物和野果可以發酵,通過發酵的形式來釀酒,所以,上古時期都是發酵酒,一直到了人類的後期,才做出今天的蒸餾酒。
後來有考古學家還根據賈湖遺址古酒的成份,竟然還釀成了古酒,並申請了專利。
我們相信,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我們當代人的不斷探索,會有越來越多的有關中華文明更早的新的遺跡被我們發現。
Ⅳ 萬年前的稻米長啥樣
萬年前的稻米已經碳化,變成黑色。
一粒炭化碳化,靜靜躺在展櫃中。它已有萬年歷史。「這是我們在上山遺址中發現的第一粒稻米。通過鑒定,它處於馴化狀態,是上山稻作文明的代表性遺存。」上山文化發現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蔣樂平說。
1月15日,「萬年浙江,從這里開始——上山文化考古成果展」在浙江杭州開幕,萬年稻米、世界最早彩陶等重磅展品在展出之列。
上山遺址發現於2000年,2006年正式命名了上山文化,這是目前浙江乃至整個東南地區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此次展出了浦江上山遺址、義烏橋頭遺址、仙居下湯遺址出土的陶器和石器,分別代表上山文化早、中、晚三個階段。
談到此次展覽最大的「明星」,蔣樂平指了指展廳中央一個看似空置的展櫃。湊近一看,才能發現有一粒黑色的稻米靜卧其中。這是一粒「萬年米」,已經碳化,只能通過放大鏡去觀察其細微之處。
稻米雖小,但蔣樂平表示,其意義非凡。「通過鑒定,這粒米處於馴化狀態,已有萬年歷史,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早的稻米馴化證據,也實證了上山是稻作文化的起源地。」
擴展資料
夾炭陶片中都發現稻殼遺存:
在上山遺址出土的大量夾炭陶片中,都發現了稻殼遺存。「陶片斷面,都有稻殼的痕跡。」蔣樂平說,這說明一萬年前的人民對稻的利用已有了相當規模,上山人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批從事稻作的農人。
除了稻作文明,上山文化另一張「金名片」是彩陶。展覽現場,距今9000年的義烏橋頭遺址出土的彩陶引人注目。據悉,這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彩陶。雖已距今近萬年,但在展櫃中,陶器色彩艷麗,彷彿穿上了一件紅衣。
「這是獨樹一幟的彩陶。」蔣樂平指了指一件彩陶上的太陽紋符號,說這不會是人們隨意的繪畫,可能有太陽崇拜的理念。
對於另一件彩陶上形似八卦的白色線條,他表示,是不是八卦另當別論,但是它與先秦時期的卦象文字和占卜文化間的關系,可以進行下一步追尋。
Ⅵ 上山文化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據悉,跨湖橋文化發現於蕭山,碳14測定其年代為距今8000年至7000年,但專家有不同判斷,不過目前最保守的看法也認為其年代至遲與河姆渡文化相當。因此,曹錦炎在發布會上很有信心地說上山遺址是長江下游及東南沿海地區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他說,在2005年,嵊州小黃山遺址發現了相同類型的文化遺存,證明「上山」下層文化類型不是孤立的,不少專家認為這種新發現的考古學文化可以命名為「上山文化」。
Ⅶ 上山文化的介紹
浦江上山遺址代表了一種新發現的、更為原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這種新穎的地域文化可以命名為「上山文化」。上山遺址位於錢塘江支流浦陽江上游的浦江縣黃宅鎮境內,已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已出土的文物中,有約80件陶器,大多數器型為大口盆。此外還出土了大量石球、石磨盤等。 六年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現了浦江上山遺址。經發掘證實,一萬年前當地人就會種水稻,會用石磨棒和石磨盤磨稻穀脫殼。它將著名的河姆渡等史前文明上溯了3000年。
Ⅷ 上山遺址的發現上山
早在上世紀70年代,白馬鎮傅宅村南浦陽江北岸在改田中就發現了石斧、石鏃、紅陶三足鼎等新石器時代的文物,轟動一時。到上世紀80年代初,位於浦陽江上游的浦江縣黃宅鎮渠南村,又傳出村民燒磚取土發現了文物的消息。浦江文化部門獲悉後立即展開清理與保護工作,於是,一個萬古之謎在各級文物工作者的考古研究下,一步步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2000年秋收的季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浦江縣博物館在黃宅鎮渠南村塘山背史前文化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考古隊在考察周圍的地形、地貌中,發現了塘山北遺址的墓葬區。2001年2月至5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浦江博物館在此進行了考古發掘,在一個面積約2000平方米的土丘上清理了相當於良渚文化中期的古墓44座,這些墓葬的墓向、葬具、葬俗、隨葬品組合上具有共同的特徵,為一個氏族公共墓地,距今約4500年。與此同時,他們還對墓葬區東北不足300米處一個名叫「上山」的小土丘,進行了考古發掘。在600平方米的面積中發現了大量完全陌生、十分原始的文化遺存。對此,當時的考古專家們還沒有特別在意,他們把重點放在了 塘山背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上,他們為錢塘江以南第一次發現良渚文化的墓地而興奮不已。當時,本報曾以浦江發現距今45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中期的文化遺址進行過報道。那時上山遺址也沒有正式命名,只是作為 塘山背遺址(墓葬)的一部分。然後在北邊發現了上山遺址。考古隊在塘山背墓葬出土的近200件鼎、豆、罐、釜、甑、壺等隨葬器物型制及生土地層關系判斷,認為它們具備良渚文化的特徵。
2003年2月初,北京大學傳來測試的驚人消息:上山遺址的年代距今已約9000—11000年!6月,參加上山遺址的考古專家們又對發掘的石器、陶片進行全新分析,結果發現陶胎中有稻殼遺存,經測定屬於栽培稻范疇。2004年10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浦江縣博物館聯合對上山遺址進行第二次發掘,用多學科的手段,採取浮選收集植物遺存措施,經過數周的艱苦發掘,發現了數量較多的打制石器。
Ⅸ 上山文化的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瑰寶
雨過初晴。浦江縣渠南村村北的機耕路上,泥土還有幾分潤濕。幾十米外,兩處用竹棚防護起來的上山文化遺址現場,乾燥溫暖。
眼前這幕平凡的鄉村景象,在考古專家眼裡,卻是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瑰寶。2001至2006年的三期考古發掘和研究證實,距今萬年的上山遺址,是中國長江下游及東南沿海地區迄今發現的年代最久遠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負責看護遺址的渠南村村民周成遠說,雖然「挖掘出來的寶貝」都存放到了浦江縣博物館,來現場「探秘」的遊客仍然絡繹不絕。讓他印象最深的,是一對不遠萬里來這里考察的日本教授夫婦。
上山文化,為何如此吸引人?透過歷史的風塵,我們能否追尋萬年前浙江先民的生活軌跡、生產方式和精神風貌?本報記者專訪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上山遺址考古隊隊長蔣樂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