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閩都文化有哪些

閩都文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4-13 22:42:46

『壹』 中國福建傳統文化有哪些

1、閩劇

閩劇,又稱福州戲,福建地方戲曲地方戲曲劇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閩劇是現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閩中、閩東、閩北等地區,並傳播到台灣和東南亞各地。

它是由明末儒林戲與清初的平講戲、江湖戲,在清末(光緒至宣統年間)融合而成的多聲腔劇種,俗稱「前三合響」,雅稱「榕腔」或「閩腔」。

閩劇風格高雅、瀟灑,道白清晰,唱腔優美,婉轉流暢,演員在表演中重視運用手、眼、身、法、步的基本程式,力求展現優美的身段,通過外形體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2006年5月20日,閩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45。

2、梨園戲

梨園戲是福建省的傳統戲曲之一。梨園戲發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並稱為「搬演南宋戲文唱念聲腔」的「閩浙之音」,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

梨園戲廣泛流播於福建泉州、漳州、廈門,廣東潮汕及港澳台地區,還有東南亞各國閩南語系華僑居住地。

梨園戲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戲劇目和音樂。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鏡記》刊本,可見當時梨園戲已經流行。

清末,高甲戲在泉州地區迅速崛起,歌仔戲也隨即在漳州、廈門地區廣為流傳,打城戲又以新的面貌出現,梨園戲因之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班社日益減少,范圍日漸縮小,連廈門的梨園戲也改唱歌仔戲。十九世紀40年代末,梨園戲已瀕臨消亡。

梨園戲有大梨園和小梨園之分,大梨園又分「上路」、「下南」兩支,三種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頭」(保留劇目)和專用唱腔曲牌。

宋時,行省稱為路,閩南泉、漳一帶人稱上頭的省份為上路,故「上路」戲系指由浙江傳入的戲曲。

其劇目較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戲腳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買臣》、《劉文龍》、《孫榮》、《朱文》(即《朱文太平錢》,存有《贈綉篋》、《認真容》、《走鬼》三出)以及《蘇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2006年5月20日,梨園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高甲戲

高甲戲,福建省泉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地為福建泉州,發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

高甲戲的傳統劇目有九百多個,而演出劇目則分為「大氣戲」(廷戲和武戲)、「綉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

高甲戲的角色原來只有生、旦、丑,後來又先後增加了凈、貼、外、末和北(凈)、雜二色;高甲戲的表演藝術來自梨園戲、木偶戲、弋陽腔、徽戲和京劇。

高甲戲的音樂唱腔以南曲為主,兼用「傀儡調」和民間小調;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為文、武樂二種。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48。

4、福州評話

福州評話是以福建省福州方音講述並有徒歌體唱調穿插吟唱獨特的傳統說書形式,流行於福建省的福州、閩侯、永泰、長樂、連江、福清、閩清等十幾個縣市及台灣省和東南亞的福州籍華僑集居地。

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福州十番

又稱"十歡"、"十番伬",是福州主要地方音樂。清乾隆初年,侯官鄭洛英《榕城元夕竹枝詞》雲:"閩山廟里夜人繁,閩山廟外月當門。

檳榔牙齒生煙袋,子弟場中較'十番'。"其樂器用笛、管、笙、椰胡、大小鑼、大小鈸、雲鑼、狼丈、木魚、檀板、清鼓等13種。

流行於福州、閩侯、福清、長樂、連江、羅源、閩清、永泰、平潭、霞浦、福安、柘榮、福鼎、寧德、古田以及南平等縣市,還曾巡迴演奏於上海、香港、南洋群島等地,深受群眾喜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高甲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梨園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閩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福州評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福州福州十番

『貳』 閩都民俗文化大觀園的閩都文化

福建簡稱「閩」,福州是福建省會城市,稱「閩都」,福州是一個具有2200年建城歷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又是一塊由巍峨的武夷山與湛藍的台灣海峽的東南大地。長期以來,既有中原文化廣泛吸納又有海洋文化的強力濡染;既有閩越土著遺風的固有流傳又有入遷民族多種文化的持久化育。人傑地靈、山清水智,流傳的古風習俗如此斑斕,衍生的鄉土藝術如此瑰麗,任何人在這博大的民俗文化面前都不會無動於衷,所形成的文化稱「閩都民俗文化」簡稱「閩都文化」。

『叄』 閩南文化有哪些

閩南文化有:

1、語言文化:閩南語起源於泉州,但閩南語的流播已不僅僅在閩南地區,早已超過省界和國界,在外省傳播閩南話最廣地區和國家是台灣和新加坡。

2、建築文化: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廟、宮觀、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橋梁、海防建築(崇武古城)等,豐富多彩的閩南建築,堪稱既富有獨創性又集中外建築之大成。

3、宗教文化:閩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閩南地區宗族文化十分發達,重視宗族親情、重視編修族譜和重視宗祠建築是其標志。

4、民俗文化:指閩南人共同創造、享用和傳承的民間文化事象(事物和現象)的泛稱。

5、飲食文化:閩南菜的發展與傳承也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它從泉州發源,流傳到漳州、台灣、廈門等閩南文化圈中。

(3)閩都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1、閩南地區民營經濟較為發達,民營工業發展尤為突出, 人民生活十分富裕,涌現出恆安、達利、安踏、金龍客車等一大批知名企業。

2、閩南作為一個特定的文化傳承下來,其影響實為深遠,受其他方言影響之地也通行閩南方言,也是有著大體一致的文化習俗認同,因此他們也同屬閩南根源。

3、閩南文化源遠流長、開闊包容,其隨閩南鄉親在世界各地傳承流布,不僅成為閩南子弟的精神家園,也是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

4、閩南文化遺產也是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對閩南文化的研究有利於閩南文化遺產的利用和保護。也有利創造出既體現閩南傳統文化特色,又富有時代精神的先進閩南文化,促進閩南文化資源的永續性發展。

『肆』 福州的傳統經典文化有哪些

拗九節是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區的漢族民俗節日,日期是農歷正月廿九。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給親朋好友;已經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福州三寶:指福建福州地區漢族民間製作脫胎漆器、油紙傘、角梳的傳統工藝技術,又稱特藝。福州三寶工藝品蘊含了福州文化、地方特色和工藝水平。紙傘,選料考究,做工精細,品種繁多,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裝飾觀賞效果。 脫胎漆器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和濃郁地方特色的漢族傳統藝術珍品。牛角梳,造型美觀,結實耐用,溫潤而不掛發,去垢而不沾,解癢而不痛。
福州明清建築博物館「三坊七巷」、壽山石、閩劇、溫泉等等。

『伍』 閩都文化是什麼的集合體

閩都文化是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集合體。閩都文化形成的原因是復雜的,但它離不開中華大地,離不開閩都本身的地理和歷史,也離不開周圍的影響。它的淵源主要來自古閩文化、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

福州城市發展的歷史,是福建歷史發展的縮影;而福州先秦時期的文化,則是閩族和古閩文化發展的代表。根據考古發掘的實物證明,閩族先民應是殼丘頭、曇石山的主人。

縱觀閩都文化,其形象和精髓,可以引用林則徐的一副對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來概括。閩都文化從古代發展至今,猶如滾滾長江奔流到寧滬平原,煙波萬里,洶涌澎湃,形成一發而不可收之勢。

在新世紀到來之際,閩都文化將沿著歷史發展的軌跡,隨著和平和發展這兩大世界主流,匯入大海,吞吐吸納,汪洋浩瀚,為祖國、為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

『陸』 閩都文化是什麼的集合體

閩都文化是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集合體。

福州,八閩首府,左海名城,「七郡輻輳,閩越一都會也」,史稱閩都。由於閩都長期居處八閩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福州日漸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璀璨文化,故被稱為「閩都文化」。

閩都文化以閩越文化為基礎、中原文化為主體,融匯了海外文化,具有領風氣之先、開放和包容的鮮明特徵。三坊七巷文化、曇石山文化、船政文化、壽山石文化、溫泉文化等都是閩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林則徐、沈葆楨、嚴復、林紓、冰心等均為閩都文化的傑出代表。閩都文化的研究和弘揚,不僅有利於傳承歷史,延續文脈,而且對促進社會的經濟、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等都具有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

閩都文化研究對於加強海峽兩岸文化交流與經濟合作,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過去、現在和將來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政治意義和現實意義。

『柒』 閩南文化是閩都文化的一種嗎

摘要 閩都文化即福州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福州地處中國東南一隅,西北多山,東南瀕海,其文化既與中華文化同根,又形成獨具的特色。

『捌』 閩都文化的萌芽時期是從什麼時期開始的

明清法律制度對資本主義萌芽的摧殘

16世紀中葉起,中國開始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當時的封建統治者卻變本加厲地推行重農抑商的傳統政策,對這一萌芽摧殘有加。具體而言,明、清法律制度對資本主義萌芽的摧殘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推行「禁榷制度」,限制商業發展
「禁榷制度」是指中國封建社會國家對某些重要的商品實行專營的制度。禁榷制度從西漢武帝實行鹽鐵官營便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制度,到了明、清時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明清不僅擴大禁榷的范圍,而且以嚴刑保障禁榷制度的推行。明清統治者不僅繼續把廣大人民群眾所需要而又一般不能自己生產的鹽、鐵、茶作為禁榷的主要對象,而且進一步把金、銀、銅、錫、硝、礬、硫磺等商品的專營權也網羅在政府手中。
《大明律》正式將榷鹽列人正律之中。清律沿襲了大明律的規定,且以條例的形式不斷加以補充。從雍正至道光百餘年間,共增加了鹽法條例二十八條,大多異常殘忍嚴苛。
明、清封建統治者的暴力所指不限於「私鹽」,凡是禁榷的工商產品,違禁製造或販賣者,都要受到法律的嚴厲懲罰,這種制度,對商品流通和商品生產,起到了極大的阻礙和破壞作用,嚴重窒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二)實行海禁政策,阻撓對外貿易
宋元時,對外貿易曾有很大發展。正當資本主義在中國萌芽、誕生、生長的時期,明王朝卻把「禁海」定為基本國策。明初,三令五申「禁瀕海民不得私出海」,「敢有私下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此後,禁海雖時寬時嚴,但直到明末仍沒有完全解除。清初為了鎮壓抗清力量,頒布禁海令,嚴令「寸板不得下海」;接著又頒布遷海令,強制閩廣蘇浙沿海居民內遷五十里,越界者立斬,從而完全斷絕了海外貿易。
明、清兩代數百年間,「海禁」政策連綿不斷。《大明律》、《大清律例》始終都列有「私出外境及違禁下海」的律文。在這樣的環境中,對外貿易無從開展,資本主義的萌芽更是難以生長。
(三)加強礦冶管轄,限制民間開礦
明、清兩代都對礦冶業嚴加管禁,極力限制民間自由開礦。明朝法律規定,金銀等貴金屬礦藏基本上只能由官府經營,一些與國計民生關系較大的鐵、銅、鉛、錫礦也由官府設局采冶;民間一般只許開采貴金屬以外的其他礦藏,並須取得官府的批准,交納一定的課稅,未經官方許可,私人不得開礦,否則以「准竊盜罪」論處。清代對礦冶業的管轄也是嚴厲的。貴金屬的開采、冶煉基本上由官府經營,私采者「正犯處以極刑,家口遷化外」。銅是封建國家的鑄幣原料,因用錢需要量大,銅供不應求,清初鼓勵私人開采銅礦;為了控制銅礦冶煉,官府壟斷銅的買賣,甚至強制未辦執照的廠商將生產的銅低價賣給「官銅店」。如果私相買賣,一經查獲,銅沒收,人治罪;對於鐵礦冶煉,清政府也管製得很嚴,規定除徵收鐵稅百分之上十以外,凡采鐵冶鐵地方,要將爐座的數目、產量、工場主以及礦工、鐵工的姓名等呈報官府,發給執照;販賣鐵斤,也要呈報給單,過關驗單,嚴禁無照私自買賣鐵,尤其是禁止運銷海外。
在這樣嚴密的控制監督之下,廠商不但無法擴大再生產,即使是維持營業也難。
(四)重征商稅,壓制私人商業的發展
傳統抑商政策至明又趨嚴格。在市場管理上,《明律·戶律》規定:市場貿易估價及中介的「牙行」(設於城鄉集市)、「埠頭」(設於碼頭),須由官方發給「印信文簿」,每月持簿赴官署查對。違者「杖六十,所得牙錢入官」。牙行成為官府控制市場的工具。在課稅方面,嚴懲偷漏稅行為。太祖時曾有「凡商稅,三十而稅一」的規定。《明律·戶律》設有「匿稅」「舶商(海外商人)匿貨」「人戶虧兌課程」等條。
清代沿明制,設戶部二十四關、工部五關。鈔關的主要任務是徵收通過稅。隨著商品流的發展,封建國家對鈔關的管理也越嚴密、具體。對偷越關卡與漏稅等行為,不僅要懲罰客商,地方官也一並議處;還規定「關稅短缺令現任官賠繳」。從而促使各鈔關官以增課為能事,肆意苛求。除關稅外,明、清兩代還徵收名目眾多的商稅,如牙稅、落地稅、契稅、鹽稅、茶稅、酒稅等,使廣大工商業者不堪忍受。
苛重的商稅和肆意的掠奪,使廣大客商視商業為畏途,許多商人抽出商業資本而投向兼並土地,資本主義的工商業終於窒息在這種抑商政策的懷里。
總而言之,明清兩代為強化對經濟的法律控制,維持封建王朝的財政儲備,抑制私人商業的發展,採取了種種扼殺政策,終於使資本主義萌芽過早夭折,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進步。

『玖』 影響閩都文化形成的環境因素有哪些

閩都文化形成的原因是復雜的,但它離不開中華大地,離不開閩都本身的地理和歷史,也離不開周圍的影響。它的淵源主要來自古閩文化、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
閩都文化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可以從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進行分析探討。本文試就下列兩個層面分析其特點。

閱讀全文

與閩都文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