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何說粵西獨特文化習俗「年例」失去了生命力
我國是一個注重文化傳統的國家,所以每當傳統節日到來的時候,就會按照傳統和習俗來准備相關的事宜。但是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這些文化習俗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就比如粵西獨特的文化習俗“年例”,在當下的社會中失去了生命力。之所以發生這樣的現象與以下三個方面有關:一、經濟的原因;二、年輕人對傳統文化意識的淡薄;三、人口流失較大。
如今的經濟高速的發展,人們不再是以務農為主要的工作,而是都到經濟發達的城市工作,以此來維持生存,所以每年都有大量的粵西地區的人去珠江三角洲上班,這就致使粵西地區很少有人在家。再加上工作繁忙,即使遇到法定節假日也沒有時間回去。所以年例的生命力逐漸下降,再也沒有往年的熱鬧了。
⑵ 廣東省粵西地區傳統節日「年例」的由來
「年例」可以說是粵西民間特有的傳統節日。高州人的「年例」,明清時期的地方誌已有記載。追溯「年例」的歷史,它實際上是擴大了的元宵節、廟會、社,粵西高州等地方祖先遷移落腳紀念日等綜合起來的節日。傳統的「年例」的主旨是敬神、拜宗、祭祀社稷,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還有游神、游燈、點燈、打醮、舞獅、舞龍、做大戲、鬼仔戲等慶祝活動。如今,隨著人民的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做「年例」,已經一改舊俗,變成了人民群眾「構造和諧社會,致富奔小康」的美好祝願。
⑶ 年例的來歷和含義
年例的來歷是由元宵節、廟會、湛江等地方祖先遷移落腳紀念日等綜合起來的節日;含義是:以游神擺宗台(有的地方叫擺醮)為核心並伴隨各種民俗文化表演節目和宴請親朋好友而開展的群體性祭祀活動,其主旨是敬神、拜祖先、祭祀社稷,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關於年例
是以游神擺宗台(有的地方叫擺醮)為核心並伴隨各種民俗文化表演節目和宴請親朋好友而開展的群體性祭祀活動,其主旨是敬神、拜祖先、祭祀社稷,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年例是粵西人民過年的傳統賀歲方式。年例盛行於粵西鑒江、羅江流域及雷州半島一帶,以茂名、湛江為主。年例從農歷正月初二起至二月底,各村均有不同日期的年例日,年例日主要集中在新春期間。一般年例日期是一天,有的一至三天。有的地方在農歷三月份以後也有年例,稱做「返秋(翻秋)年例」。傳統年例活動包括:起年例、正年例、年例尾。
年例的來源
年例萌芽於嶺南古老的祭祀。年例文化源遠流長,有歷史,乏記載。年例文化代表著一種信仰,一種祝福。有認為年例文化是以冼夫人文化、雷州文化為主體,以宗親文化為維系,受高涼文化、潘茂名文化、諸神信仰、祖宗崇拜的影響,由歷史上多次南遷帶來多元文化與土著文化交融補充,不斷發展演化而成。
⑷ 年例文化作文
不知什麼時候起,年例已成了粵西村落的獨特習俗。屆時村村鳴鑼醒獅,親戚匯聚,鄉俗繽紛,喜慶歡鬧。
我出生在農村裡,正月十五是我家鄉的年例期。這是大人們裝滿祈願的日子,更是人們小孩子盼望的快樂時光。
旭日東升,初春的早晨還散著寒氣,「迎神」隊伍就由祠堂出來了,一路歡鬧。列隊而回,旗幡開路,「文武」跟前。游神隊伍中有人撐陽傘「護神」,有人撐大旗扛關刀,鑼聲哐哐,村民紛至沓來。眾神被抬到村口,守候的婦女們手中燃旺了香燭,相率奔香案爭插頭柱香。大家都盼望著,求神保佑,期待百花爭妍、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更盛大的是「擺醮」和「祭神」。村前的荒地上聚集了幾百人,一派喜慶、吉祥的氣氛。花燈輕曳,紅聯飄香,燭煙裊裊,祭品豐盛。面對著神像的地上鋪放著長長的涼席,鎖吶吹響了,鑼鼓敲響了,穿著陰陽八卦袍的道公,用特別的語調,叨念著冗長的祭文。仔細辨聽,無非是邀請眾神光臨,以保佑六畜興旺、谷糧滿倉、益了旺孫、團結和睦之類的內容。村民朝拜,更是講究禮節,三拜九叩,動作規范,在虔誠地祈願飽暖富餘、世道清平。鑼聲再起,鞭炮氤氳,香油更旺,年例親意春情滿鄉間。
⑸ 粵西地區的年例習俗的來歷
一說:相傳粵西的「年例」是由道教上元節(民間元宵節)衍化而來。自漢唐以來,北方文化習俗逐漸滲透粵西大地,其習俗與本地習俗慶祝豐收、祈禱祭祀相結合後,逐步演變成現今隆重熱烈、極受村民重視的民俗節日。
一說:它是上元節、廟會、粵西地方各村村民祖先遷移落腳紀念日等綜合起來的節日。
年例主要盛行地方:高州、化州、電白、茂南、吳川、信宜、遂溪、廉江、赤坎、霞山、坡頭、麻章、雷州、徐聞,以及廣西北流一帶。年例從正月初二起至二月底,各村均有不同日期的年例日,集中在新春期間。一般年例日期一天,有的一至三天。
傳統年例活動包括:起年例、正年例、年例尾。具體指敬神、擺宗、打醮、祭拜、掛花燈、游神、放鞭炮等環節,大都以祭祀活動為主。還有舞獅、舞龍、舞春牛、八音、粵劇(「做大戲」)、木偶戲(「鬼仔戲」)、歌舞、雜劇、宴席等活動。
⑹ 年例是哪裡的風俗
年例是廣東省茂名、湛江地區,以及廣西北流一帶的風俗。
年例是以敬神、游神、擺宗台(做醮亦稱擺醮)為核心,並伴隨各種民俗文化表演節目和宴客,而開展的群體性祭祀活動。其主旨是敬神、拜祖先、祭祀社稷,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所謂年例,即是年年有例」。新年期間,湛江各地的年例活動如百花競放,遍及廣大城鎮鄉村。年例與春節等傳統節日不同,是粵西地區特有的文化習俗。
年例起源:
據地方史志記載,年例活動歷史悠久,且非粵西地區獨有。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欽州志》和清嘉慶《靈山縣志》都記載了當地跳古鄉儺鬧年例的場面。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廣東通志》載:「雷州府於元宵鳴鑼鼓,奏管弦,裝鬼扮戲,沿街游樂。」記載了當時雷州府跳儺舞鬧元宵的場景。
但是,各地的年例活動中,粵西的年例活動卻以其隆重、規模大、范圍廣、群眾參與性強、流派眾多等特點而獨樹一幟。
⑺ 粵西的文化習俗
地處鑒江流域的粵西地區(以茂名為主),年例之風一般在鄉村舉辦居多,舊時,年例一般維持三天以上.第一天叫「起年例」起年例,第二天叫「正年例」,最後一天叫「年例尾」。
「起年例」:
以雞、豬肉、魚做成一副「三牲」,擺在一起供神,稱謂「擺醮」。敬神、祭祖、祭禮社稷是起年例的主要流程.在過去被視為「年例」的重頭戲。晚上還會有許多其它的節目,如木偶戲,舞獅,儺戲,放煙花等等。
「正年例」:
早上游神,如果村子很大,神就要從早都晚不停地巡門,繞著村子,敲打鑼鼓,驅趕過去的不如意,祈禱好運的降臨,保佑村民的平安。游神過後便開始准備筵席,這天主人,還會邀請諸多朋好友,開懷暢飲,看大戲、看木偶戲、看飄色熱鬧非凡。
「年例尾」:
到了第三天「年例尾」的早上敬神,火燒紙,神回廟,晚上巡遊,白花燈游、舞獅、舞龍,年例也就此結束。
年例更是讓人們感受到了生活的愜意和休閑,過完年例之後,人們也才會慢慢從喜慶中帶著祝福開始一年新的工作。年例是當地獨有的,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情和鄉土氣息。至於慶祝的形式,也表現出了鄉村人的淳樸、厚道、熱情、樂觀的精神狀態。 上軍坡是雷州半島元宵年例習俗,也是鬧元宵的最高潮。元宵十五那天,各坊各境的獅龍隊、長龍隊、八音鑼鼓、飄色彩車等,一齊趕往集中地,之後按順序巡遊。所到之處,均燃放鞭炮,祈求富貴平安。巡遊後,所有隊伍都直奔軍坡集合,爬刀山、跳儺戲、雷劇、儺戲、人龍舞、姑娘歌、舞鷹雄,法師登壇,頌經作法,祈求上天,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法事完畢,銃炮、鞭炮齊鳴,鑼鼓喧天,八音合奏,熱鬧非凡。
⑻ 年例是什麼意思
年例是粵西地區一個獨特的傳統節日,所謂年例,即是年年有例!在中國的眾多傳統節日中,春節可算是最為熱鬧的。然而在粵西嶺南一帶,有一個比春節還要重要的節日,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習俗——年例。在這一天村子就是吃貨的天堂,其熱鬧程度從交通狀況就可見一斑——專門交警到場指揮,下午5、6點高峰交通近乎癱瘓,心急的客人甚至從農田裡直接開過去。
年例期是粵西地區經濟發展的一大動力。年例宴客最少都擺三五圍酒席,期間肉菜水果市場物價明顯上漲;為了最好地迎接年例,村民修路造橋,進行各種基礎設施建設,自家屋子添置各種傢具電器,進行各種裝修;請來歌舞藝術團助興等,很好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